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22 T 3015-2019 红松梢斑螟啮小蜂人工繁育及应用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480248       资源大小:502.97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22 T 3015-2019 红松梢斑螟啮小蜂人工繁育及应用技术规程.pdf

    1、 ICS 65.020.01 B 16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 22/T 30152019 红松梢斑螟啮小蜂人工繁育及应用 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mass rearing and applying of Baryscapus dioryctriae 2019 - 05 - 27 发布 2019 - 06 - 17 实施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发布 DB22/T 30192019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宋丽文、李

    2、兴鹏、李亚男、左彤彤、陈越渠、毛赫。 DB22/T 30192019 1 红松梢斑螟啮小蜂人工繁育及应用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红松梢斑螟啮小蜂( Baryscapus dioryctriae)人工繁育 、 应用和防治效果调查。 本标准适用于利用替代寄主蛹人工繁育红松梢斑螟啮小蜂防治果梢斑螟( Dioryctria pryeri),可 供防治其它鳞翅目蛀食类害虫参考。 2 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果梢斑螟 Dioryctria pryeri(Ragonot) 属鳞翅目Lepidoptera 螟 蛾科Pyralidae,是为害红松 Pinus koraiensis 球

    3、果及枝梢的蛀食害虫。 2.2 红松果梢斑螟啮小蜂 Baryscapus dioryctriae Yang & Song 属膜翅目Hymenoptera小蜂科 Ch alalcididae,是果梢斑螟的寄生性天敌。其形态特征参见附录A, 生物学特性参见附录B。 2.3 蜂种 original species group 自然环境条件下收集的红松果梢斑螟啮小蜂个体或室内人工繁育的第1代、第2代个体。 3 人工繁育 3.1 基本设施和备品 3.1.1 设施 接种室、育蜂室、冷藏室、暗室等及接蜂箱(柜)、冰柜、生化培养箱、解剖镜等。 3.1.2 备品 形管、广口瓶、培养皿、刀片、镊子、剪刀、软毛刷、尼

    4、龙纱(80目)、黑布、皮筋套、脱脂棉、 消毒液等。 3.2 繁殖寄主选择及保存条件 3.2.1 繁殖寄主用螟蛾科昆虫蛹 3.2.2 储藏温度 4 5 ,相对湿度 RH 65%RH 75%。 3.2.3 储藏时间不宜超过 15 d。 3.3 蜂种采集 DB22/T 30192019 2 3.3.1 果梢斑螟蛹期 应 6 月初采集果梢斑螟被害枝条,室内解剖出蛹后,以单头放入指形管中待用或置于约 4 条件 下保存。 3.3.2 红松梢斑螟啮小蜂成虫期 3.3.2.1 红松梢斑螟啮小蜂成虫期,在林间挂寄主蛹,诱集产卵。 3.3.2.2 隔 5 d 1 次,取回上次挂的蛹。 3.3.2.3 回室内后,单

    5、蛹放入指形管中待用或置于约 4 条件下保存。 3.4 蜂种选择及扩繁 3.4.1 蜂种选择 待蜂种羽化后,选出体壮、活动能力强的雌雄蜂个体做蜂种。 3.4.2 扩繁 根据需要量,可再进行 1 次2 次蜂种繁殖,作为蜂种。 3.5 繁蜂方法 3.5.1 指形管法 3.5.1.1 取直径为寄主直径 5 倍、高度为寄主直径 10 倍的指形管,装入替代寄主蛹,用毛笔将蜂扫入 指形管中,用棉花团塞紧管口。 3.5.1.2 接蜂数量依据寄主大小,果梢斑螟作为寄主时每管接入 4 头6 头,其它替代寄主接蜂数量 可按其体积同果梢斑螟体积倍数决定。 3.5.2 开放式法 3.5.2.1 用宽 4 cm 的排刷在

    6、 A4 纸表面均匀刷一层横竖间隔为 1 cm 的 10%淀粉浆糊,后将替代寄主蛹 均匀粘牢表面,置于 30 cm22 cm 底面为 100 目网的木盒内。 3.5.2.2 将木盒移入红色光源的室内,用细毛刷将指形管内种蜂均匀扫入盒中后盖上盖,供其寄生。 3.5.3 培养条件 接蜂36 h后将指形管放入温度为 25 28 ,光照为 16 L:8 D,湿度为RH 45%RH 60%恒温 箱中或温室中培养 12 d14 d。 3.5.4 贮藏 待红松果梢斑螟啮小蜂发育至蛹期时 12 d14 d ,将被寄生的替代繁殖寄主蛹转入 4 10 条件下保存,时间不宜超过 3 个月。 3.5.5 暖蜂 3.5.

    7、5.1 用蜂前,将贮存的蛹提前 2 d 取出,置于温度为 25 28 ,光照为 16 L:8 D,湿度为 RH 45%RH 60%恒温培养箱或温室中解除休眠。 3.5.5.2 红松梢斑螟啮小蜂人工繁育工艺流程参见附录 C。 3.6 质量检验指标 DB22/T 30192019 3 被寄生率70%90%,出蜂量150 头/蛹260 头/蛹,红松果梢斑螟啮小蜂性比为雌蜂:雄蜂10 1 为合格产品。 4 应用 4.1 放蜂期 应 6 月初即红松果梢斑螟蛹期。 4.2 放蜂量 4.2.1 蜂虫比 4.2.1.1 一个防治区内总放蜂量根据果梢斑螟的数量和放蜂量决定。 4.2.1.2 常量放蜂虫比 10:

    8、1 为宜。 4.2.1.3 淹没式释放蜂虫比 50:1 为宜。 4.2.2 放蜂量预测 在果梢斑螟幼虫期,随机剪取(摘取)20个枝条(球果),调查幼虫数量,求出枝条(球果)的幼 虫平均数(EN)。再随机抽样调差每株树上的平均被害枝条(球果),根据防治区的林木总株数算出总 被害枝条(球果)(W)。计算出防治所需要的总放蜂量(TN)。 4.2.3 计算公式 总放蜂量按公式(1)计算。 nENWTN = . (1) 式中: TN 总放蜂量(头); W 球果/枝条被害数; EN 单球果/枝条中果梢斑螟幼虫平均数(头); n释放量常数,常量式释放时取 10、淹没式释放时取 50。 4.3 放蜂条件 应

    9、20 以上、无雨、风力3 级的天气,10:0016:00进行。 4.4 释放方法 宜分 2 次放蜂。第 1 次在红松果梢斑螟初化蛹时期,第 2 次在 1 次放蜂后 7 d10 d。 5 防治效果调查 5.1 调查方法 放蜂后 10 d12 d,按对角线法,在放蜂区设 置 5 个样地,每个样地不低于 4 样株,每株随机 采集红松果梢斑螟蛹,每管 1 只放入 25 的培养箱中培养,分别统计红松果梢斑螟啮小蜂和其 它 天 敌的寄生率,附近未放蜂区作为对照。 5.2 计算公式 DB22/T 30192019 4 5.2.1 寄生率按公式(2)计算。 %100Pr = Tp PP .(2) 式中: Pr

    10、 寄生率(%); PP被红松果梢斑螟啮小蜂寄生的蛹数(头); Tp总调查蛹数(头)。 5.2.2 虫口密度按公式(3)计算。 Tw Pn D = . (3) 式中: D虫口密度(头/枝条(球果); Pn被害枝条(球果)总虫口数(头); Tw总枝条(球果)数。 DB22/T 30192019 5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红松梢斑螟啮小蜂成虫形态特征 A.1 雌 体长 1.8 mm2.2 mm。整体深蓝绿 色,具金属光泽;翅透明,翅脉浅 褐色;前翅纤毛褐色。头部 略呈哑铃形,后头具有一个完整的浅面细的中纵沟,无后头脊;单眼区内刚毛稀疏,周围具明显但较浅 的围眼沟;头顶具较密的刚毛;头顶

    11、和颜面网状刻纹明显。背面隆起凸出,前胸背板狭窄,从后缘一直 向前急剧下倾,无脊,其上有网状刻纹和稀疏的刚毛。 红松梢斑螟啮小蜂雌虫形态特征见图 A.1。 图 A.1 说明: A 头、胸、腹背面观; B头与触角侧面观; C头部正面观。 A.2 雄 体长 1.3 mm1.6 mm,与雌相似。 触角柄节浅褐色,其余各节均为浅 土黄色;棒节端部具显著的 端针。 DB22/T 30192019 6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红松梢斑螟啮小蜂生物学特征 红松果梢斑螟啮小蜂,以老熟若虫态越冬,群集寄生在寄主蛹内,其卵、幼虫、蛹及产卵前期均在 寄主蛹内度过。雌雄比例为 6:124:1,人工接蜂时雄蜂可忽略不计。冬季无滞育现象。成蜂在寄主 蛹中羽化后,先进行性交配,随后咬出多个(羽化)孔爬出。刚羽化的成蜂当天即可产卵寄生。从产卵 入寄主蛹中到成蜂羽化、 咬破寄主蛹壳出来这一时期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 197.91日度和 14.35 。 人工繁殖是可用当天羽化出来的雌蜂接蜂,或羽化出后 1 d 2 d的雌蜂接蜂。接蜂后,雌蜂异常 活跃,迅速爬到寄住上,伸出产卵器,试探着刺入寄主蛹中,然后产卵。 DB22/T 30192019 7 C C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人工繁育红松梢斑螟啮小蜂工艺流程 人工繁育红松梢斑螟啮小蜂工艺流程见图 C.1。 图 C.1 _


    注意事项

    本文(DB22 T 3015-2019 红松梢斑螟啮小蜂人工繁育及应用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priceawful19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