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01 B 60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 22/T 30162019 森林资源属性因子编码规则 The coding rules of attribute factor of forest resources 2019 - 05 - 27 发布 2019 - 06 - 17 实施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发布 DB22/T 3016 2019 I 目 次 前言 . . I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编码规则 . . 1 3.1 基础因子 . . 1 3.1.1 地类代码结构 . . 1 3.1.2 林种代码结构 . . 2 3.1
2、.3 森林起源代码结构 . . 4 3.1.4 林地保护等级代码结构 . 4 3.2 管理因子 . . 5 3.2.1 土地权属代码结构 . . 5 3.2.2 林地使用权代码结构 . 5 3.2.3 林木所有权代码结构 . 6 3.2.4 林木经营权代码结构 . 6 3.3 综合因子 . . 7 3.3.1 植物种类代码结构 . . 7 3.3.2 植物保护等级代码结构 . 11 3.3.3 天然更新等级代码结构 . 11 3.4 地形因子 . . 12 3.4.1 地貌代码结构 . . 12 3.4.2 坡位代码结构 . . 12 3.4.3 坡向代码结构 . . 13 3.4.4 坡度代
3、码结构 . . 13 3.4.5 交通区位代码结构 . . 14 3.5 林相因子 . . 15 3.5.1 林分代码结构 . . 15 3.5.2 龄组代码结构 . . 15 3.5.3 龄级代码结构 . . 16 3.5.4 郁闭 度/覆盖度等 级代码结构 . . 16 3.6 土壤因子 . . 17 3.6.1 土壤类型代码结构 . . 17 3.6.2 土层厚度等级代码结构 . 18 3.6.3 土壤腐殖层厚度等级代码结构 . 18 3.6.4 土壤质地代码结构 . . 19 3.7 公益林因子 . . 19 3.7.1 事权等级代码结构 . . 19 DB22/T 3016 2019
4、 II 3.7.2 国家公益林保护等级代码结构 .20 3.7.3 森林类别代码结构. .20 3.7.4 工程类别代码结构. .21 3.8 森林生态因子. .21 3.8.1 重点生态区域代码结构 .21 3.8.2 群落结构代码结构. .22 3.8.3 自然度代码结构. .22 3.8.4 灾害种类代码结构. .23 3.8.5 灾害程度代码结构. .24 3.9 林地变更因子. .25 3.9.1 土地退化类型代码结构 .25 3.9.2 退化等级代码结构. .26 3.9.3 林地质量等级代码结构 .26 3.9.4 林地功能分区代码结构 .27 3.9.5 主功能区代码结构. .
5、27 3.9.6 变化原因代码结构. .28 3.9.7 土地管理类型代码结构 .29 3.9.8 变更依据代码结构. .30 4 赋码规则. .30 附录 A(资料 性附录) 赋码转换程序示例 .31 DB22/T 3016 2019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林业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顾寒琳、薛莉、金芳、王奇、王牧原、王公博、杨昌宇、程莹。 DB22/T 3016 2019 1 森林资源属性因子编码规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森林资源属性因子编码规则、赋码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森林
6、资源属性因子编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 1955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 LY/T 2186 森林资源数据编码类技术规范 3 编码规则 3.1 基础因子 3.1.1 地类代码结构 应符合下述规定: 代码采用三层层次码结构,按层次分别表示基础因子代码、地类代码、要素代码,结构见图 1; 要素代码 地类代码 基础因子代码 图1 地类代码结构图 代码赋码见表 1; 表1 地类代码赋码表 基础因子代码 要素分类名称 要素分
7、类代码 要素名称 要素代码 林地 1000 有林地 1100 乔木林 1110 纯林 1111 混交林 1112 红树林 1120 疏林地 1200 01 地类 01 灌木林地 1300 DB22/T 3016 2019 2 表1 地类代码赋码表(续) 基础因子代码 要素分类名称 要素分类代码 要素名称 要素代码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 1310 其他灌木林地 1320 未成林地 1400 未成林造林地 1410 未成林封育地 1420 苗圃地 1500 无立木林地 1600 采伐迹地 1610 火烧迹地 1620 建设项目临时使用 1632 毁林开垦 1633 地震、塌方、泥石流 1634 未
8、审批已变为建设用地的无立木林地 1635 其他无立木林地 1630 宜林地 1700 宜林荒山荒地 1710 宜林沙荒地 1720 其他宜林地 1740 林业辅助生产用地 1800 非林地 2000 耕地 2100 牧草地 2200 水域 2300 未利用地 2400 建设用地 2500 工矿建设用地 2510 城乡居民建设用地 2520 交通建设用地 2530 01 地类 01 其他用地 2540 编码规则见示例。 示例: “毁林开垦”代码为“01011633”。 3.1.2 林种代码结构 应符合下述规定: 代码采用三层层次码结构,按层次分别表示基础因子代码、林种代码、要素代码,结构见图 2
9、; DB22/T 3016 2019 3 要素代码 林种代码 基础因子代码 图2 林种代码结构图 代码赋码见表 2; 表2 林种代码赋码表 基础因子代码 要素分类名称 要素分类代码 要素名称 要素代码 生态公益林 100 防护林 110 水源涵养林 111 水土保持林 112 防风固沙林 113 农田牧场防护林 114 护岸林 115 护路林 116 其他防护林 117 特种用途林 120 国防林 121 实验林 122 母树林 123 环境保护林 124 风景林 125 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 126 自然保护林 127 商品林 200 用材林 230 短轮伐期用材林 231 速生丰产用材林
10、232 一般用材林 233 薪炭林 240 经济林 250 果树林 251 食用原料林 252 林化工业原料林 253 药用林 254 01 林种 02 其他经济林 255 编码规则见示例。 示例: “护路林”代码为“0102116”。 DB22/T 3016 2019 4 3.1.3 森林起源代码结构 应符合下述规定: 代码采用三层层次码结构,按层次分别表示基础因子代码、森林起源代码、要素代码,结构见 图3; 要素代码 森林起源代码 基础因子代码 图3 森林起源代码结构图 代码赋码见表 3; 表3 森林起源代码赋码表 基础因子代码 要素分类名称 要素分类代码 要素名称 要素代码 天然 10
11、纯天然 11 人工促进 12 萌生天然林 13 人工 20 植苗 21 直播 22 飞播 23 01 森林起源 03 萌生人工林 24 编码规则见示例。 示例: “纯天然”代码为“010311”。 3.1.4 林地保护等级代码结构 应符合下述规定: 代码采用三层层次码结构,按层次分别表示基础因子代码、林地保护等级代码、要素代码,结 构见图 4; 要素代码 林地保护等级代码 基础因子代码 图4 林地保护等级代码结构图 代码赋码见表 4; 表4 林地保护代码赋码表 基础因子代码 要素分类名称 要素分类代码 要素名称 要素代码 01 林地保护等级 04 级 1 DB22/T 3016 2019 5
12、表 4 林地保护代码赋码表(续) 基础因子代码 要素分类名称 要素分类代码 要素名称 要素代码 级 2 级 3 01 林地保护等级 04 级 4 编码规则见示例。 示例: 林地保护等级为“级”代码为“01043”。 3.2 管理因子 3.2.1 土地权属代码结构 应符合下述规定: 代码采用三层层次码结构,按层次分别表示管理因子代码、土地权属代码、要素代码,结构见 图5; 要素代码 土地权属代码 基础因子代码 图5 土地权属代码结构图 代码赋码见表 5; 表5 土地权属代码赋码表 管理因子代码 要素分类名称 要素分类代码 要素名称 要素代码 国家所有 10 02 土地权属 01 集体所有 20
13、编码规则见示例。 示例: 土地权属为“国家所有”代码为“020110”。 3.2.2 林地使用权代码结构 应符合下述规定: 代码采用三层层次码结构,按层次分别表示管理因子代码、林地使用权代码、要素代码,结构 见图 6; 要素代码 林地使用权代码 基础因子代码 图6 林地使用权代码结构图 代码赋码见表 6; DB22/T 3016 2019 6 表6 林地使用权代码赋码表 管理因子代码 要素分类名称 要素分类代码 要素名称 要素代码 国有使用 1 集体使用 2 个人使用 3 合作使用 4 其他使用权 5 02 林地使用权 02 林地使用权未定 9 编码规则见示例。 示例: 林地使用权为“集体使用
14、”代码为“02022”。 3.2.3 林木所有权代码结构 应符合下述规定: 代码采用三层层次码结构,按层次分别表示管理因子代码、林木所有权代码、要素代码,结构 见图 7; 要素代码 林木所有权代码 基础因子代码 图7 林木所有权代码结构图 代码赋码见表 7; 表7 林木所有权代码赋码表 管理因子代码 要素分类名称 要素分类代码 要素名称 要素代码 国家所有 1 集体所有 2 个人所有 3 其他 4 02 林木所有权 03 林木所有权未定 9 编码规则见示例。 示例: 林木所有权为“个人所有”代码为“02033”。 3.2.4 林木经营权代码结构 应符合下述规定: 代码采用三层层次码结构,按层次
15、分别表示管理因子代码、林木经营权代码、要素代码,结构 见图 8; 要素代码 林木经营权代码 基础因子代码 DB22/T 3016 2019 7 图8 林木经营权代码结构图 代码赋码见表 8; 表8 林木经营权代码赋码表 管理因子代码 要素分类名称 要素分类代码 要素名称 要素代码 国家经营 1 集体经营 2 个人经营 3 合作经营 4 其他经营权 5 02 林木经营权 04 林木经营权未定 9 编码规则见示例。 示例: 林木经营权为“合作经营”代码为“02044”。 3.3 综合因子 3.3.1 植物种类代码结构 应符合下述规定: 代码采用三层层次码结构,按层次分别表示综合因子代码、要素分类代
16、码、要素代码,结构见 图9; 要素代码 要素分类代码 综合因子代码 图9 植物种类代码结构图 代码赋码见表 9; 表9 植物种类代码赋码表 综合因子代码 要素分类名称 要素分类代码 要素名称 要素代码 冷杉(臭松) 0110 云杉 0120 落叶松 0150 红松 0160 樟子松 0170 赤松 0180 长白松 0181 油松 0190 紫杉 (红豆杉 ) 0360 其它松类 0290 03 乔木 01 水、胡、黄 0430 DB22/T 3016 2019 8 表9 植物种类代码赋码表(续) 综合因子代码 要素分类名称 要素分类代码 要素名称 要素代码 栎类 0410 蒙古栎 0411
17、桦树 0420 白桦 0421 枫桦 0422 黑桦 0423 水曲柳 0431 胡桃楸 0432 黄波罗 0433 榆树 0460 椴树 0510 紫椴 0511 槺椴 0512 杨树 0530 大青杨 0532 香杨 0533 柳树 0535 山杨 0591 水冬瓜赤杨 0593 白牛槭 0596 钻天柳 0597 拧筋槭 0598 色木槭 0599 其它软阔类 0590 刺槐 0650 山槐 0651 毛赤杨 0652 千斤榆 0653 暴马子丁香 0654 青楷槭 0655 花楷槭 0656 波纹柳 0657 稠李 0658 花楸 0659 山桃稠李 0660 山丁子 0661 东北山
18、杏 0662 03 乔木 01 山梨 0663 DB22/T 3016 2019 9 表9 植物种类代码赋码表(续) 综合因子代码 要素分类名称 要素分类代码 要素名称 要素代码 兴安鼠李 0664 岳桦 0665 水榆花楸 0666 花曲柳 0667 红毛柳 0668 假色槭 0670 乔木 01 其它亚乔木 0890 苹果(沙果) 0702 蓝莓(笃斯越桔) 0791 榛子 0852 柳灌 0904 沼柳 0907 忍冬 0908 刺五加 0909 卫茅 0910 丛桦 0914 绣线菊 0920 刺玫 0923 偃松 0928 沙棘 0929 胡枝子 0930 东北赤杨 0932 小檗
19、0941 杜鹃 0942 栎灌 0943 金篓梅 0944 珍珠梅 0945 红瑞木 0946 兴安柳 0947 茶藨子 0949 接骨木 0950 麻黄 0951 五味子 0952 山葡萄 0953 灌木 02 其它灌木 0990 莎草 1141 苔草 1142 03 草本 03 羊胡子草 1143 DB22/T 3016 2019 10 表9 植物种类代码赋码表(续) 综合因子代码 要素分类名称 要素分类代码 要素名称 要素代码 木贼 1111 小叶樟 1101 大叶樟 1161 问荆 1112 驴蹄草 1102 蚊子草 1121 山茄子 1031 蒿类 1071 地榆 1122 升麻 1
20、103 荨麻 1151 玉竹 1011 苓兰 1012 毛茛 1104 黄花菜 1013 黎芦 1014 党参 1061 沙参 1062 轮叶王孙 1015 星星草 1041 水蒿 1072 狗尾草 1042 羊草 1043 甘草 1021 蒺藜 1051 黄蒿 1073 猪毛菜 1171 小根蒜 1151 芦苇 1044 防风 1131 人参 1132 细辛 1091 黄芪 1022 龙胆草 1081 柴胡 1133 杂草 1500 大田作物 1600 03 草本 03 蔬菜作物 1700 DB22/T 3016 2019 11 表9 植物种类代码赋码表(续) 综合因子代码 要素分类名称 要
21、素分类代码 要素名称 要素代码 绿化草皮 1800 03 草本 03 其他草本 1900 编码规则见示例。 示例: 要素名称为“暴马子丁香”代码为“03010654”。 3.3.2 植物保护等级代码结构 应符合下述规定: 代码采用三层层次码结构,按层次分别表示综合因子代码、植物保护等级代码、要素代码,结 构见图10; 要素代码 植物保护等级代码 综合因子代码 图10 植物保护等级代码结构图 代码赋码见表 10; 表10 植物保护等级代码赋码表 综合因子代码 要素分类名称 要素分类代码 要素名称 要素代码 国家保护等级 10 一级 11 二级 12 省级 20 03 植物保护等级 04 无保护等
22、级 30 编码规则见示例。 示例: 植物保护等级为“一级”代码为“030411”。 3.3.3 天然更新等级代码结构 应符合下述规定: 代码采用三层层次码结构,按层次分别表示综合因子代码、天然更新等级代码、要素代码,结 构见图11; 要素代码 天然更新等级代码 综合因子代码 图11 天然更新等级代码结构图 代码赋码见表 11; DB22/T 3016 2019 12 表11 天然更新等级代码赋码表 综合因子代码 要素分类名称 要素分类代码 要素名称 要素代码 良好 1 中等 2 03 天然更新等级 05 不良 3 编码规则见示例。 示例: 天然更新等级为“良好”代码为“03051”。 3.4
23、地形因子 3.4.1 地貌代码结构 应符合下述规定: 代码采用三层层次码结构,按层次分别表示地形因子代码、地貌代码、要素代码,结构见图 12; 要素代码 地貌代码 地形因子代码 图12 地貌代码结构图 代码赋码见表 12; 表12 地貌代码赋码表 地形因子代码 要素分类名称 要素分类代码 要素名称 要素代码 高山 2 中山 3 低山 4 丘陵 5 平原 6 04 地貌 01 其他地貌 7 编码规则见示例。 示例: 地貌为“丘陵”代码为“04015”。 3.4.2 坡位代码结构 应符合下述规定: 代码采用三层层次码结构,按层次分别表示地形因子代码、坡位代码、要素代码,结构见图 13; 要素代码
24、坡位代码 地形因子代码 DB22/T 3016 2019 13 图13 坡位代码结构图 代码赋码见表 13; 表13 坡位代码赋码表 地形因子代码 要素分类名称 要素分类代码 要素名称 要素代码 脊部 1 上部 2 中部 3 下部 4 谷部 5 平地 6 04 坡位 02 全坡位 7 编码规则见示例。 示例: 坡位为“上部”代码为“04022”。 3.4.3 坡向代码结构 应符合下述规定: 代码采用三层层次码结构,按层次分别表示地形因子代码、坡向代码、要素代码,结构见图 14; 要素代码 坡向代码 地形因子代码 图14 坡向代码结构图 代码赋码见表 14; 表14 坡向代码赋码表 地形因子代码
25、 要素分类名称 要素分类代码 要素名称 要素代码 北 1 东北 2 东 3 东南 4 南 5 西南 6 西 7 西北 8 04 坡向 03 无坡向 9 编码规则见示例。 示例: 坡向为“东北”代码为“04032”。 3.4.4 坡度代码结构 DB22/T 3016 2019 14 应符合下述规定: 代码采用三层层次码结构,按层次分别表示地形因子代码、坡度代码、要素代码,结构见图 15; 要素代码 坡向代码 地形因子代码 图15 坡度代码结构图 代码赋码表 15; 表15 坡度代码赋码表 地形因子代码 要素分类名称 要素分类代码 要素名称 要素代码 平 1 缓 2 斜 3 陡 4 急 5 04
26、坡度 04 险 6 编码规则见示例。 示例: 坡度为“缓”代码为“04042”。 3.4.5 交通区位代码结构 应符合下述规定: 代码采用三层层次码结构,按层次分别表示地形因子代码、交通区位代码、要素代码,结构见 图16; 要素代码 交通区位代码 地形因子代码 图16 交通区位代码结构图 代码赋码见表 16; 表16 交通区位代码赋码表 地形因子代码 要素分类名称 要素分类代码 要素名称 要素代码 一级 1 二级 2 三级 3 四级 4 04 交通区位 05 五级 5 编码规则见示例。 DB22/T 3016 2019 15 示例: 交通区位为“三级”代码为“04053”。 3.5 林相因子
27、3.5.1 林分代码结构 应符合下述规定: 代码采用三层层次码结构,按层次分别表示林相因子代码、林分代码、要素代码,结构见图 17; 要素代码 林分区位代码 林相因子代码 图17 林分代码结构图 代码赋码见表 17; 表17 林分代码赋码表 林相因子代码 要素分类名称 要素分类代码 要素名称 要素代码 纯林 10 混交林 20 针叶混交林 21 阔叶混交林 22 05 林分 01 针阔混交林 23 编码规则见示例。 示例: 林分为“针叶混交林”代码为“050121”。 3.5.2 龄组代码结构 应符合下述规定: 代码采用三层层次码结构,按层次分别表示林相因子代码、龄组代码、要素代码,结构见图
28、18; 要素代码 龄组代码 林相因子代码 图18 龄组代码结构图 代码赋码见表 18; 表18 龄组代码赋码表 林相因子代码 要素分类名称 要素分类代码 要素名称 要素代码 幼龄林 1 05 龄组 02 中龄林 2 DB22/T 3016 2019 16 表18 龄组代码赋码表(续) 林相因子代码 要素分类名称 要素分类代码 要素名称 要素代码 近熟林 3 成熟林 4 05 龄组 02 过熟林 5 编码规则见示例。 示例: 龄组为“成熟林”代码为“05024”。 3.5.3 龄级代码结构 应符合下述规定: 代码采用三层层次码结构,按层次分别表示林相因子代码、龄级代码、要素代码,结构见图 19;
29、 要素代码 龄级代码 林相因子代码 图19 龄级代码结构图 代码赋码见表 19; 表19 龄级代码赋码表 林相因子代码 要素分类名称 要素分类代码 要素名称 要素代码 龄级 1 II龄级 2 III龄级 3 IV龄级 4 V龄级 5 VI龄级 6 VII龄级 7 VIII龄级 8 05 龄级 03 IX龄级以上 9 编码规则见示例。 示例: 龄级为“III龄级”代码为“05033”。 3.5.4 郁闭度/覆盖度等级代码结构 应符合下述规定: 代码采用三层层次码结构,按层次分别表示林相因子代码、郁闭度/覆盖度等级代码 、要素代 码,结构见图 20; DB22/T 3016 2019 17 要素代
30、码 郁闭度 /覆盖度等级代码 林相因子代码 图20 郁闭度/覆盖度等级代码结构图 代码赋码见表 20; 表20 郁闭度/覆盖度等级代码赋码表 林相因子代码 要素分类名称 要素分类代码 要素名称 要素代码 高 1 中 2 低 3 密 4 05 郁闭度/覆盖度等级 04 疏 5 编码规则见示例。 示例: 郁闭度/覆盖度等级为“中级”代码为“05042”。 3.6 土壤因子 3.6.1 土壤类型代码结构 应符合下述规定: 代码采用三层层次码结构,按层次分别表示土壤因子代码、土壤类型代码、要素代码,结构见 图21; 要素代码 土壤类型代码 土壤因子代码 图21 土壤类型代码结构图 代码赋码见表 21;
31、 表21 土壤类型代码赋码表 林相因子代码 要素分类名称 要素分类代码 要素名称 要素代码 黑土 161 黑钙土 132 暗棕壤 113 草甸土 167 棕壤 112 栗钙土 133 火山灰土 186 06 土壤类型 01 风沙土 185 DB22/T 3016 2019 18 表21 土壤类型代码赋码表(续) 林相因子代码 要素分类名称 要素分类代码 要素名称 要素代码 沼泽土 151 水稻土 152 碱土 172 06 土壤类型 01 白浆土 162 编码规则见示例。 示例: 土壤类型为“黑土”代码为“0601161”。 3.6.2 土层厚度等级代码结构 应符合下述规定: 代码采用三层层次码结构,按层次分别表示土壤因子代码、土层厚度等级代码、要素代码,结 构见图22; 要素代码 土层厚度等级代码 土壤因子代码 图22 土壤厚度等级代码结构图 代码赋码见表 22; 表22 土壤厚度等级代码赋码表 土壤因子代码 要素分类名称 要素分类代码 要素名称 要素代码 厚 1 中 2 06 土层厚度等级 02 薄 3 编码规则见示例。 示例: 土层厚度等级为“中”代码为“06022”。 3.6.3 土壤腐殖层厚度等级代码结构 应符合下述规定: 代码采用三层层次码结构,按层次分别表示土壤因子代码、土壤腐殖层厚度等级代码、要素代 码,结构见图 23; 要素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