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22 T 2957-2018 斑鞘豆叶甲测报调查规范.pdf

    • 资源ID:1480204       资源大小:646.62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22 T 2957-2018 斑鞘豆叶甲测报调查规范.pdf

    1、 ICS 65.020 B 16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 22/T 29572018 斑鞘豆叶甲测报调查规范 Rules for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of Colposcelis signata 2018 - 12 - 26 发布 2019 - 01 - 30 实施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发布 DB22/T 2957 2018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长春市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伟、史树森、田径、付晓霞、从向春、李泽

    2、、崔娟、毕嘉瑞、樊瑞冬。 DB22/T 2957 2018 1 斑鞘豆叶甲测报调查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斑鞘豆叶甲测报调查系统调查、大田普查、发生程度分级、测报资料收集及数据汇总 与上报。 本标准适用于斑鞘豆叶甲的测报调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22/T 2253-2015 双斑萤叶甲测报调查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DB22/T 2253-2015 界定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重复列出了 DB22/T 2

    3、253-2015 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百株虫量 number of pests per 100 plants 100 株植株上的害虫数量(头)。 DB22/T 2253-2015,定义 2.2 3.2 有虫株率 ratio of plants with pests 有害虫的植株数占调查总株数的百分率(%) 。 DB22/T 2253-2015,定义 2.3 3.3 被害株率 ratio of da maged plants 害虫为害的株数占调查总株数的百分率(%) 。 DB22/T 2253-2015,定义 2.4 3.4 始见期 beginning occ urrence stag

    4、e 田间调查第一次发现成虫的时期。 3.5 系统田 field for s ystematic investigation 系统调查害虫在某一地区的发生规律而设立的长期调查样区。 DB22/T 2253-2015,定义 2.7 3.6 系统调查 systemati c investigation DB22/T 2957 2018 2 在系统田内开展的定点、定时、定内容的连续调查。 3.7 大田普查 field inv estigation 在生产田中进行的害虫整体发生情况的大范围调查。 3.8 发育历期 development al duration 昆虫完成一个世代、虫态或龄期等发育阶段所经

    5、历的时间,通常以“日”为单位。 4 系统调查 4.1 越冬基数调查 4.1.1 调查时间 一年调查 2 次,分别于当年 9 月上、中旬和翌年的 4 月中、下旬进行。 4.1.2 地块选择 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种植主推品种的大豆田 2 块 3 块,每块田面积不少于 667 m 2 。 4.1.3 取样方法 在调查田块内采取棋盘式取样法,每田块取样 10 点,每样点面积为 30 cm 30 cm,取土样深 度为 10 cm,并做好标记。 4.1.4 调查方法 4.1.4.1 漂洗与过滤 在装有土样的容器中加入清水,没过土样 5 cm,静置 30 min ,然后倒入孔径为 0.6 mm 金属筛面 的分

    6、样筛内,用流水反复冲洗,直至斑鞘豆叶甲成虫和大的颗粒等杂物留在筛上。 4.1.4.2 去除杂物 将分样筛上的斑鞘豆叶甲成虫和大的颗粒等杂物倒入盛有 10% NaCl 溶液的容器中,静置 5 min。 成虫和杂物一起浮起,较重的颗粒物沉淀下来,用孔径为 0.6 mm 筛网将漂浮物捞出倒入白瓷盘中,用 镊子小心将杂物去除。 4.1.4.3 鉴别与记录 将成虫放在体视显微镜下鉴别,鉴别特征见附录 A 中表 A.2 和图 A.1,记录斑鞘豆叶甲的数量, 计算每样点成虫头数,并换算成每平方米成虫头数载入附录 B 表 B.1。 4.2 田间成虫动态调查 4.2.1 调查时间 从 5 月中旬开始至 7 月中

    7、、下旬斑鞘豆叶甲成虫种群数量基本消失为止, 每 5 天调查 1 次,于 下午 16 时左右调查。 4.2.2 地块选择 DB22/T 2957 2018 3 参见 4.1.2. 4.2.3 田间管理 调查期间不施用杀虫剂,耕作管理方法同其他大豆田。 4.2.4 取样方法 在调查田块内采取棋盘式取样法,每田块取 10 点,每点调查 10 株,共调查 100 株。 4.2.5 调查方法 采用田间观察法进行调查,记录成虫数量、有虫株数、被害株数,统计有虫株率、被害株率、百株 虫量,数据载入附录 B 表 B.2。 5 大田普查 5.1 调查时间 根据系统调查结果,在斑鞘豆叶甲成虫始见期后 10 d 开

    8、始调查。 5.2 地块选择 每个生态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大豆田,调查地块不少于 10 块,每块田面积不少于 667 m 2 。 5.3 取样方法 采用棋盘式取样法,每田块取样 10 点。 5.4 调查方法 同 4.2.5。 数据载入附录 C 表 C.1。 6 发生程度分级 以大豆植株的被害株率表示发生程度,分为轻发生(1 级)、中等偏轻发生(2 级)、中等发生(3 级)、中等偏重发生(4 级)和重发生(5 级)五级,分级标准见表 A.1。 表1 斑鞘豆叶甲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指标 1 级 2 级 3 级 4 级 5 级 被害株率 R/% R10 10R30 30R50 50R70 R70 7 测报资

    9、料收集 7.1 大豆种植管理资料 在斑鞘豆叶甲为害期结束后,将当地大豆的种植面积、播种期和品种等相关数据载入附录 D 表 D.1。 DB22/T 2957 2018 4 7.2 气象资料 5 月上旬越冬成虫发育开始,记录当地气象台或气候观测站的主要气象要素旬平均实测值,并载入 附录 D 表 D.2。 8 数据汇总与上报 各级测报站点按规定时间将斑鞘豆叶甲测报调查报表报上级测报部门。 DB22/T 2957 2018 5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斑鞘豆叶甲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 A.1 形态特征 斑鞘豆叶甲不同虫态形态特征描述见表 A.1,不同虫态及为害状的彩图见图 A.1。

    10、 表A.1 形态特征描述 虫态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 1.6mm3 mm,宽 0.9 mm1.7 mm,卵形或长方圆形。体色变异大,有深有浅。浅色个体体背淡棕黄或棕 色,腹面暗褐色,触角完全黄色或端节暗褐到黑,足黄或褐黄,头顶后方、胸部、鞘翅中缝和基部横凹上的斑 均为黑色;深色个体除触角、上唇和足黄色,肩胛内侧一黄斑外,其余均黑色。头部刻点粗大而密,头顶中部 隆高,复眼内侧和上方有一条宽且深的纵沟。触角丝状,达到或超过体长之半,第1节膨大,第3、4两节最短。 前胸背板宽稍大于长,侧缘中部稍突成一小尖角。小盾片三角形,光亮。鞘翅基部稍宽于前胸,刻点排列成规 则的纵列,基半部刻点大而清楚,端半部刻

    11、点细小。雌虫腹末膨大,显微镜下解剖可见叉状突。 卵 长椭圆形,长 0.4 mm0.5 mm,宽 0.2 mm,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淡黄色。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约 3.6 mm。头、前胸背板黄褐色,胴部乳白色。虫体向腹面弯曲,呈“C”形,体上具刚毛。 蛹 长 2.0 mm2.5 mm,初为乳白色,后变浅黄色。复眼黑色。 1.成虫 2.卵 3.幼虫 4.蛹 5.为害状 图A.1 斑鞘豆叶甲形态与为害状 DB22/T 2957 2018 6 A.2 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 斑鞘豆叶甲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见表 A.2。 表A.2 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 成虫 成虫善跳,喜欢在上午 10 时及下午 16 时前后活动

    12、,白天在叶上取食,夜间潜伏在土块下或土缝 内,白天交尾,产卵在幼苗附近的土下,卵块状,每块 4 粒31 粒,每雌平均产 42.3 粒。 生活习性 幼虫 幼虫在大豆须根上取食,为害较为隐蔽,老熟幼虫在土中做土室化蛹。 发生规律 在吉林每年发生 1 代,以成虫在土中越冬,翌年 5 月中旬始见,为害豆苗,6 月上、中旬进入盛 期。5 月下旬产卵,6 月中、下旬至 7 月初进入盛期,6 月孵化出幼虫,持续到 8 月,7 月下至 8 月中旬化蛹,9 月上旬进入末期。8 月上旬第一代成虫始见,成虫大部分羽化后在土中 2cm10cm 处直接越冬。 DB22/T 2957 2018 7 B B 附 录 B (

    13、资料性附录) 斑鞘豆叶甲系统调查记录表 表 B.1 和表 B.2 规定了斑鞘豆叶甲系统调查记录的要素和内容。 表B.1 斑鞘豆叶甲越冬成虫调查表 调查日期: 地点(地块) : 品种: 调查人: 样点 面积(m 2 ) 成虫(头) 成虫(头/m 2 ) 备注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头/m 2 ) 表B.2 斑鞘豆叶甲成虫动态调查表 调查日期: 地点(地块) : 品种: 生育期: 调查人: 样点 调 查 株 数 成虫(头) 有虫株数 有虫株率 (%) 被害株数 被害株率 (%) 百株虫量 (头) 备 注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被害株率(%) 平均百

    14、株虫量(头) DB22/T 2957 2018 8 C C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斑鞘豆叶甲普查表 表 C.1 规定了斑鞘豆叶甲普查记录和统计的要素与内容。 表C.1 斑鞘豆叶甲成虫普查表 调查日期: 地点(地块) : 品种: 生育期: 调查人: 样点 调查株数 成虫(头) 被害株数 被害株率(%) 百株虫量(头) 备 注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被害株率(%) 平均百株虫量(头) DB22/T 2957 2018 9 D D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测报调查资料收集 表 D.1 和表 D.2 规定了斑鞘豆叶甲测报调查期间环境因子记录的要素和内容。 表D.1 斑鞘豆叶甲发生期大豆种植管理记录表 调查人: 县(市、区) : 调查日期 地区 品种 种植面积(ha) 播种期 为害期 表D.2 斑鞘豆叶甲发生期气象要素表 记录人: 地点: 时 间 地 点 旬平均温度 () 旬平均相对湿度 (%) 旬平均降水 (mm) 旬平均土壤温度 () 旬平均土壤湿度 (%) 备 注 _


    注意事项

    本文(DB22 T 2957-2018 斑鞘豆叶甲测报调查规范.pdf)为本站会员(twoload29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