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40 B 64 DB21 辽宁省 地方标准 DB21/T 3154 2019 辽东山区低效次生林 人工诱导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artificially inducing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of low efficiency into Pinus Koraiensis and broadleaf mixed Forest in eastern mountainous region of Liaoning Province 2019 - 05 - 30 发布 2019 - 06 - 30 实
2、施 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21/T 3154 2019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人工诱导原则 . 2 5 人工诱导技术 . 2 6 作业设计与施工 检查验收 . 5 7 档案管理 . 5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上层抚育起始时间 . 6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林木分级 . 7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人工诱导红松阔叶混交林经营密度表 . 1 DB21/T 3154 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 编写 。 本标准的附录 A、 C为规范性附录 ,附录 B为资料性附录
3、 。 本标准由 辽宁省林业 和草原局 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万良 、 谭学仁 、 王胜东 、 孔祥文 、 金鑫 、 丁磊 、 穆喜东 、林晓坤、 丁国泉 、 徐庆祥 、 柴金 、 高源 、 张 红区 、 王强 、 李莹 、 王卫 、宋殿臣、吴丽梅、 李景梅 、 李国升 、 冯文达 、 姚荣 升 、 张海文 、 宋佩东 、 刘成 宇 。 DB21/T 3154 2019 1 辽东山区低效次生林人工诱导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 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辽东山区低效次生林人工诱导红松阔叶混交林的 术语和定义、人工诱导 原则、 人工 诱 导技术、
4、 作业设计与 施工 检查验收、档案 管理等 技术指标 。 本标准适用于 辽东山 区 低效次生林 人工诱导 红松阔叶混交林 的生产技术活动和经营管理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 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781 森林抚育规程 LY/T 1607 造林作业设计规程 LY/T 1646 森林采伐作业规程 LY/T 1690 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 LY/T 2473 红松针阔混交林培育技术规程 LY/T 2592 东北东部山地森林抚育技术规程 DB21/T
5、706 森林经营技术规程 DB21/T 1291 林木育苗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 文件 。 3.1 低效 林 受人为或自然因素影响,林分结构和稳定性失调,林木生长发育迟滞,系统功能退化或丧失 ,导致 森林生态功能、林产品产量或生物量显著低于同类立地条件下相同林分平均水平,不符合培育目标的林 分总称。 LY/T 1690-2017,定义 3.1 3.2 退化次生林 天然次生林受过度的人为或自然干扰,主林层持续退化,天然更新不足,导致原有的演替进程中断 或进入生态系统逆向演替,林分质量和利用价值低。 3.3 DB21/T 3154 2019 2 红松阔叶混交林 以针叶树种
6、红松为主与其他伴生的针阔叶树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形成的混交林分。是中国东北东 部山区的地带性森林植被。 LY/T 2473-2015,定义 3.2 3.4 人工诱导 对低效天然次生阔叶林采取补植红松等针叶树种,并进行 割草、割灌 、抚育采伐等人工辅助措施, 促进红松等建群树种 幼树 (苗) 生长,诱导和促进林分结构优化和正向演替,最终形成地带性 森林植被 红松阔叶混交林的培育过程。 4 人工诱导原则 4.1 立足森林资源培育,提升林分质量,实现森林健康稳定 、 优质 、 高效和可持续经营。 4.2 满足最佳经营目标、生态与经济效益兼顾、长期与中、短期利益相结合。 4.3 栽针保阔、幼抚留阔、适
7、时抚育、抚育保阔 ,保持低效次生林的天然属性,培育混交林 。 4.4 因林施 策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4.5 保护优先、恢复为主、培育与利用相结合。 4.6 以优良乡土树种为主、保护生物多样性。 4.7 统筹规划、循序渐进。 5 人工诱导技术 5.1 立地条件和林分选择 5.1.1 海拔高 800m。 排水良好,坡度 30,半阴坡、半阳坡、阴坡、阳坡的中下腹 。 土层深度 40cm ,棕壤或暗棕壤 。 5.1.2 退化次生林或中龄林阶段林木蓄积量 60m3/hm2,林相混杂、多代混生的 低效 天然次生林 。 5.1.3 林木生长发育良好的中、幼龄林,但分布不均,部分林地上林木株数超过适宜经
8、营密度,或有 较大林窗或林中空地 。 5.1.4 有培育前途的目的树种株数不足林分适宜经营密度 40%的林分 。 5.1.5 近熟林、成熟林阶段林木蓄积量 85m3/hm2, 林龄和径级分布差异较大且不连续分布的林分 ,或 需要进行林冠下更新的近熟林、成熟林。 5.2 林 分抚育 5.2.1 抚育 时严格控制树倒方向,防止对保留木的损伤 。 优先保留黄波罗、刺楸等珍贵树种及保护树 种 。 DB21/T 3154 2019 3 5.2.2 林分中目的树种超过经营密度的地段,进行抚育间伐 ,按 LY/T 2592 东北东部山地森林抚育 技术规程执行 ;目的树种较少地段,伐除生长衰退、受害严重、无培
9、育前途的林木,保留生长健壮的 目的树种 300 株 /hm2 700 株 /hm2。 5.2.3 异龄林 伐掉上层的 霸王树 ,及不符合经营要求的一切林木,如生长衰弱木、病虫害木、风折木 和非目的树种的林木,保 留 有生长潜力的优势木和 有 培育 前途的中、小径林木 ( 6cm 18cm) 300 株 /hm2 700 株 /hm2,以及冠下天然 实生 更新的珍贵幼树 (苗) 。 5.2.4 优先伐除霸王木、分叉木、弯曲木、折损木、病虫害木、衰弱木以及其它非目的树种,蓄积 采 伐 强度 40%,伐后林分郁闭度 0.4 0.5;对伐后容易引起水土流失或林木风倒的林分,蓄积 采伐 强度 30%,伐
10、后林分郁闭度 0.5 0.6。 5.2.5 对保留木进行适度修枝。 确定并标记目标树,目标树密度 75 株 /hm2 150 株 /hm2, 尽可能均匀 分布在林分中 。 5.3 冠下清场 割除的杂草、灌木、梢 头、枝丫等运出林地 , 或窄带状顺山堆放,带宽 1m 1.5m、带高 0.5m 1m, 带间距 6m, 或沿保留木四周堆放,以保留木为中心上、下、左、右宽不超过 1.5m,堆高 1m 1.5m。 5.4 冠下造林 5.4.1 造林苗木选用种源为辽宁地区的 红松 种子园、子代林、母树林及优良林分的种子所培育的苗木。 造林用苗木标准,按 DB21/T1291 林木育苗技术规程执行 。 5.
11、4.2 顶浆造林为主, 裸根苗造林在春季土壤解冻深度达到苗木主根长度时,苗木芽萌动之前进行 。 营养杯苗造林在雨季或春季进行 。 5.4.3 栽植 密度为 1200 株 /hm2 1500 株 /hm2。 采取“见缝插绿”的方式栽植红松。栽植当年成活率不 低于 95,第 3 年保存率不低于 90 。 5.4.4 整地与栽植同时进行。 栽植穴口径 30cm 50cm,深 20cm 30cm(超过苗木主根长 5cm),揭去 草皮,拣净树根、石块,捣碎土块 。 5.4.5 栽苗要扶正,根系舒展,先填湿的表土至坑深三分之二,轻提苗木后踩实,覆底土,再踩实, 最后覆一层虚土,埋土深度至苗木原根际土印以上
12、 1cm 2cm。 5.5 幼林抚育 5.5.1 从造林当年开始, 连续 幼林抚育 5 年 7 次 , 头 2 年每 年 2 次 ,幼林抚育时注意保留珍贵阔叶树 种幼 树( 苗 ) 。 5.5.2 割草、割灌在 6 月中上旬至 7 月上旬,如遇干旱年份 ,依据灌、草长势对幼树影响程度确定, 可 延至 8 月上 旬或中 旬进行。 5.5.3 幼林抚育时,将幼林地上的杂草灌木全部割除或带状(穴状)割除(带宽、穴径 1.0m),留茬 高度在 8cm 以下,割除的杂草灌木放在距幼树 50cm 以外,不得压苗。 5.5.4 根据林地树木更新能力和林内卫生状况确定 除藤割灌 ,一般 更新后 7 9 年 进
13、行 1 次。 除藤割灌 作业时 伐除非目的树种 ,按株数针阔比例 6:4 或 7:3 调 整下层林木组成。 DB21/T 3154 2019 4 5.5.5 结合割除灌木、藤本作业,修除 红松幼树下部枯死枝及 2 轮 3 轮濒死枝。修枝切口要紧贴树 干,但不得伤 及树干树皮。 5.5.6 割除的灌木、藤本及修下的枝条等平铺在林地上,任其自然腐烂,对林内有浸蚀沟的应用树枝 平铺沟内,以防水土冲蚀林地。 5.6 上层 抚育 5.6.1 上层抚育 起 始时间 根据林冠下栽植 红松时上层 保留木 平均胸径 、 密度 (查档案资料) 确定上层抚育 起 始时间 ( 附录 A) 。 上层抚育 在 春、 夏、
14、秋三季进行。 5.6.2 上层抚育方法 5.6.2.1 冠下栽植红松形成的复层林分,上层抚育时,红松现存株数不低于 900 株 /hm2,分布较均匀 或呈团块状 。 5.6.2.2 作业时注意控制树倒方向,集材时事先选好集材道, 采用人力集材, 以尽量减少损伤幼树 。 5.6.2.3 采取 择伐上层林木 。主要伐除 严重 影响 冠下红松生长和影响前期确定的 目标树 生长 的 林木 , 择伐后上层郁闭度控制在 0.4 0.5。 5.6.2.4 上层抚育同时对下层红松幼林进行透光抚育,主要伐除无培育前途的阔叶幼树及非目的树种 和藤本植物,保留有培育前途的阔叶幼树, 株数 针阔比 控制在 6:4 或
15、 7:3, 形成红松与阔叶树种单木混 交 , 或群(块)状混交 。 5.6.2.5 阔叶幼树的树高明显超过红松树高 , 严重影响红松生长,红松树高、胸径生长量有明显下降 趋势 。或 下层林木按株数 针阔 比达到 5:5 或 4:6 以上时,进行下一次上层抚育 , 并 对下层林木 透光抚育, 调整针阔比例,以保证红松占优势地位 。 5.7 后续林分 抚 育 对前期 经过上层抚育 和 下层林木 透光抚育 后形成的以红松为主的混交林,采取以下抚育技术措施: 5.7.1 抚育间隔期 5 6年 。 5.7.2 针阔比例 红松 株数 控制在 50% 65%,阔叶树 株数 控制在 35% 50%。 5.7.
16、3 间伐强度 的确定 5.7.3.1 根据 阔叶树和红松林木分级标准(附录 B) 和 设计的针阔比例调整红松及阔叶树的组成比例, 最后确定砍伐木,计算间伐强度。 5.7.3.2 根据人工诱导红松阔叶混交林经营密度表 (附录 C) 确定。 5.7.4 间伐木的选择 DB21/T 3154 2019 5 定性选木,定量控制林分密度。按照林木分级, 本着“留优去劣,间密留稀”的原则 , 逐级选择间 伐木。在树种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适地适 树,根据立地条件或林分类型,选择适宜的保留木。 对于 蒙 古柞、花曲柳、桦树等能够耐陡坡、干燥的土壤条件,适宜阳坡、半阳坡,山脊、山顶处生长 。 水曲柳、 裂叶榆、
17、春榆、核桃楸、黄波罗、椴树等要求湿润的土壤条件,适宜阴坡、半阴坡,平缓、山中下腹处 生长。 5.7.5 目标树株数确定 在阔叶树的优良木中选择目标树,密度 100株 150株 /hm2, 红松的优势木 和亚优势木 中选择目标树, 密度 150株 200株 /hm2。 通过 循序的抚育作业, 促进目标树健康生长,持续保持红松阔叶混交林结构。 6 作业设计与施工检查验收 森林经营作业设计实行全林实测法 。其它内容按 森林 抚育 规程( GB/T 17581) 、 森林采伐作 业规程( LY/T 1646)以及造林作业设计规程( LY/T 1607)等相关要求执行。 7 档案管理 县林业主管部门要以
18、作业小班为单位, 设立固定标准地 (含作业 样地和 对照 样地 ),定期记载经营活 动和林木生长变动情况 , 建立人工诱导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档案。 其它 内容 执行 森林 抚育 规程( GB/T 17581) 的规定。 A DB21/T 3154 2019 6 A B 附 录 A ( 规范 性附录) 上层抚育 起 始时间 表 A.1 上层抚育起始时间 单位 为 年 径 阶 上层木密度 300 株 /hm2以下 301 株 /hm2 400 株 /hm2 401 株 /hm2 500 株 /hm2 501 株 /hm2 600 株 /hm2 601 株 /hm2 700 株 /hm2 6cm 8
19、cm 15 16 14 15 13 14 12 13 10 12 10cm 12cm 12 14 11 13 10 12 10 11 8 10 14cm 16cm 11 12 10 12 9 10 9 10 7 9 18cm 20cm 10 11 9 11 8 9 7 8 6 8 22cm 以上 9 10 7 8 注:径阶 栽植红松时上层木平均胸径; 上层木密度 栽植红松时上层木保留株数。 DB21/T 3154 2019 7 B C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林木分级 表 B.1 林木分级 林木分级 林木特征 阔叶树 优良木 (目标树) 树干圆满,自然整枝良好,树冠发育正常,生长旺盛,质量
20、较好,有培育前途的目的树种。 辅助木 有利于促进保留木天然整枝和形成良好干形的、对上层林木生长无影响的,以及对土壤起庇 护和改良作用的亚乔木、灌木及幼树等。 砍伐木 枯立木、病虫害木、被压 木、弯曲木、多头木、枝粗大树干尖削、树冠庞大并妨碍周围优良 木生长的林木。 红松 优势木 (目标树) 直径粗、树干高直,树冠上层明显超出一般林木。 亚优势木 (目标树) 直径、树高仅次于优势木,但树冠发育良好,是林冠层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等木 直径、树高、冠幅在林分中处于中等地位的平均木。 砍伐木 树干纤细、树冠窄小、偏冠等。顶部严重受压或处于林冠下,生长不良的频死木,病虫危害 木及枯死木等。 D DB21
21、/T 3154 2019 1 C E 附 录 C ( 规范 性附录) 人工诱导红松阔叶混交林经营密度表 表 C.1 人工诱导红松阔叶混交林经营密度表 单位 为 株 每公顷 树种 径 阶 8cm 10cm 12cm 14cm 16cm 18cm 20cm 22cm 24cm 26cm 28cm 30cm 以上 最终目标树 红 松 600 940 500 780 410 650 360 530 320 470 290 410 240 350 180 310 160 230 140 210 120 180 100 130 60 130 栎(柞)类树种 500 795 400 690 350 550
22、290 490 240 400 210 340 180 295 160 250 140 225 120 200 110 175 90 125 40 80 合 计 1100 1735 900 1470 760 1200 650 1020 560 870 500 750 420 645 340 560 300 455 260 410 230 355 190 255 100 210 红 松 600 940 500 780 410 650 360 530 320 470 290 410 240 350 180 310 160 230 140 210 120 180 100 130 60 130 硬阔叶
23、树种 420 750 340 600 290 480 270 410 230 370 200 330 180 280 140 250 120 200 110 170 100 150 80 110 40 80 合 计 1020 1690 840 1380 700 1130 630 940 550 840 490 740 420 630 320 560 280 430 250 380 220 330 180 240 100 210 红 松 600 940 500 780 410 650 360 530 320 470 290 410 240 350 180 310 160 230 140 210
24、120 180 100 130 60 130 其它树种 480 825 370 660 320 520 270 450 220 370 190 315 170 270 160 240 140 225 130 200 110 175 90 125 40 80 合 计 1080 1765 870 1440 730 1170 630 980 540 840 480 725 410 620 340 550 300 455 270 410 230 355 190 255 100 210 注:栎(柞)类:包括蒙古栎、辽东栎、麻栎等;硬阔叶 树种 :包括水曲柳、胡桃楸、黄波罗、 柞树 、色木、榆树等; 其它树种 : 包括柳、桦、杨、椴树等 软阔叶树 种和 硬阔叶 树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