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150 B 50 DB21 辽宁省 地 方 标 准 DB21/T 3150 2019 中华虎头蟹人工育苗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rtificial Propagation of Orithyia sinica 2019 - 05 - 30 发布 2019 - 06 - 30 实施 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21/T 3150 2019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辽宁省农业农村厅提出。 本标准由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归
2、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营口市农业农村综合发展服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郝咏芳、于洪波、宋 松伟、曹琛、魏国庆、蔡恒辉、卢伟、邢佐平、李晓冬、 李丹。 本标准首次发布。 DB21/T 3150 2019 1 中华虎头蟹人工育苗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华虎头蟹 ( Orithyia sinica) 人工育苗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生产设施、亲 蟹、幼体培育、病害防治、苗种出池的技术要点。 本标准适用于 中华虎头蟹人工育苗工作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
3、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 18668 海洋沉积物标准 NY 5052 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362 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蚤状幼体 zoea 蟹类 受精卵孵化后的幼体 ,消化道已形成并开口摄食,营浮游生活。 经 3 d 5 d 蜕皮一次, 分为 Z1、 Z2、 Z3 期。 3.2 大眼幼体 megalopa 初孵蚤状 幼体经三次蜕皮 , Z3 变态而成,具有一对较大的眼炳,腹部具发达的羽毛状附肢 , 尾叉消 失,具鳌足, 由 浮游
4、生活向底栖生活过渡, 有 一定的趋光性。 用 M 表示。 3.3 仔蟹 crab instar 大眼幼体 蜕皮变态为仔蟹,外形接近成蟹,用 C 表示。蜕皮一次为 I 期 仔 蟹,用 C1 表示;蜕皮 二次为 II 期 仔 蟹,用 C2 表示。依次类推,每次蜕皮后的天数为该期日龄。 4 环境条件 DB21/T 3150 2019 2 4.1 场地 场地环境应符合 NY 5362 的规定。 4.2 水质 水源充足 ,水质良好,应符合 GB 11607 的要求。亲蟹和幼体 培育用水应符合 NY 5052 的要求, 海水 盐度 25 27。 4.3 底质 天然海区细砂( 0.2 mm 0.4 mm),
5、质量应符合 GB 18668 的规定。 亲蟹培育 细砂, 砂滤海水翻洗 3 5 次。 幼体培育细砂, 40 目筛网过滤、砂 滤 海 水清洗 6 8 次。 5 生产设施 5.1 培育池 室内水泥池,长方形 ,池面积 10 m2 30 m2, 池深 1.0 m 1.5 m 为宜。亲蟹培育池底面积 4/5 铺 10.0 cm 15.0 cm 厚的 底质,边缘用砖块拦挡避免换水时底质大量流失,用于亲蟹培育; 剩余 1/5 底面积 用 于排水、饵料投喂、粪便杂物清理 。 5.2 卤虫孵化桶 2 m3 4 m3的 圆角、漏斗型 PVC 大桶 , 按育苗池总体积的 1.5% 2% 配备 。 5.3 其他设施
6、 具备 配套的 供水、供气、供电等系统设施。 5.4 设施消毒 培育池、卤虫 孵化桶使用前用 30 g/m3 50 g/m3 的漂白粉(有效氯含量 28% 32%) 刷洗消毒,砂滤 海水冲洗干净。药物使用应符合 NY 5071 的要求。 6 亲蟹 6.1 选择标准 个体健壮、活力强, 附肢及腹节刚毛齐全、 无外伤 ,体表无附着物或寄生性有害生物,指压腹部、 步足有结实感。 雌蟹 规格:甲壳宽 8 cm 10 cm, 80 g/只 120 g/只。搭配少量雄蟹。 6.2 采捕 4 月中旬 5 月上旬,水温 14 以上时,从辽宁自然海区采捕野生中华虎头蟹亲蟹。 6.3 运输 保温箱 分装, 干运,
7、运输温度不宜超过 15 ,时间不宜超过 5 h。超过 5 h宜带水充气运输。 6.4 培育 DB21/T 3150 2019 3 清理亲蟹 ,放入亲蟹培育池内。 放养密度以 2 只 /m2 3 只 /m2 为宜。 光照强度 500 Lux 1000 Lux, 水温 16 28 , 水深 0.8 m 1.0 m,连续微量充气。夜间投饵,饵料以低值鲜活贝类为主,辅以杂鱼 虾;投喂量为亲蟹体重的 5% 10%,依摄食情况适当调整。日换水 1 次,换水量 80% 100%。加 水前清 理池底污物及残饵,拣出受伤和死亡亲蟹个体。 6.5 抱卵、孵幼 6 月初 抱卵,再经培 育约 30 d,卵块颜色由浅黄
8、、橘黄、橙黄、褐色变为青灰色, 镜检卵黄全部被 吸收、胚胎眼点出现、 心跳 达 140 次 /min 以上时,将 亲蟹移至幼体培育池以待排幼,排幼持续 48 h以 上。结束后,取出亲蟹放回亲蟹培育池继续培育,培育方式同 6.4。 7 幼体培育 7.1 培育密度 幼体培育密度 1.5 104 只 m3 2 104 只 m3。对于个别幼体密度偏大的培育池,可虹吸降低培育 密度;也可停止充气 3 min 5 min,利用幼体的趋光性,筛绢网袋收集上层幼体放入其它幼体培育池。 同一培育池内宜培育同期孵化的幼体。 7.2 培 育条件 7.2.1 水质 水温 21 28 ,盐度 25 27, pH 值 7
9、.8 8.2,溶解氧 5 mg/L,氨氮 0.1 mg/L,硫化氢 0.1 mg/L。 7.2.2 底质投放 大眼幼体 2 d 后,将 4.3 中幼体培育底质 均匀扬洒于池底,厚度 0.5 cm 1.0 cm。 7.3 日常管理 7.3.1 换水 日换水一次,进水经 150 目筛绢网过滤, 网箱排水 ,换水量应视幼体期别、育苗水质实际状况以 及沉淀池、育苗池的温差而调整,各期幼体的换水情况见表 1。 表 1 幼体培育阶段日换水情况表 幼体期别 Z1 Z2 Z3 M C1 C2 C3 换水量( %) 20 40 60 60 80 80 80 换水网箱网目 80 80 80 40 40 40 40
10、 7.3.2 投饵 每天至少 3 次观察 幼体的胃肠饱满度、活力、体表挂脏情况、残饵量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投喂 DB21/T 3150 2019 4 活体、无污染的饵料 。 幼体日常投饵情况见表 2。 表 2 单个幼体各发育期平均日投饵量 幼体期别 Z1 Z2 Z3 M C1 C2 C3 轮虫(尾) 30 50 50 20 0 0 0 卤虫无节幼体(尾) 0 0 10 40 10 0 0 卤虫成体(尾) 0 0 0 0 10 20 20 日投饵次数(次) 2 3 3 4 4 5 5 6 视具体情况调整 8 病害防治 预防为主, 生态育苗。底质的及时投放可有效防治幼体聚缩虫病。 9 苗种出池
11、 9.1 规格 仔蟹发育至 C2 后 24 h 48 h 可出池。规格不小于 3.0 104 只 /kg,软壳率低于 5% 。个体健壮,手 触逃避迅速,无翻转、打旋现象,无黑化个体。 9.2 出池 将 40 目网箱放入培育池中,虹吸排水至水深 0.2 m 0.3 m,排水口外侧绑系 20 目长筒网袋,排出 剩余池水,冲水管将仔蟹连同底沙一起冲出。 9.3 计数 将蟹苗混合均匀, 称取 10 g 30 g 并计数。 取样 3 次,取平均值。 称出池仔蟹总重量,计算蟹苗总 数。 9.4 运输 水运法: 双层塑料袋( 18 cm 18 cm 52 cm)内装入海水, 仔 蟹 0.2 104 只 /袋 0.3 104 只 /袋, 充氧扎口放入 泡沫保温箱( 71 cm 40 cm 32 cm),每箱两袋,加冰密封。运输温度不宜超过 20 ,时 间不宜超过 10 h。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