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39.060 Y 88 DB21 辽宁省 地 方 标 准 DB21/T 3170 2019 黄蜡石 鉴定 Identification of chrismatite 2019 - 08 - 30 发布 2019 - 09 - 30 实 施 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21/T 3170 2019 I 前 言 本标准是按照 GB/T1.1 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给出的规则起 草。 本标准由丹东市 市场监督管理 局提出。 本标准由辽宁省 自然资源厅 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辽宁省金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辽宁省珠宝玉 石首饰行
2、业协会及丹东市宝玉石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智勇、林维峰、徐万臣、孙桂芳、郭涛、郝 志贤、关丽莹、张金英、袁枫、 刘冬蕊、徐杨、吴 南 妮、罗奇、陈劲竹、 史辑龙、杨靖华。 本标准发布实施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有问题和意见建议,均可以通过来电和来函等方式进行反馈, 我们将及时答复并认真处理,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进行评估及复审。(附:归口管理部门 :辽宁省自然资 源厅; 通讯地址 :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 29号;联系电话: 024-62788157。标准起草单位:辽宁 地质工程职业学院;通讯地址: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接梨树大街 1号;联系电话: 0415-2598218。 ) DB21/T
3、3170 2019 1 黄蜡石 鉴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黄蜡石 术语和定义 、 产状、 鉴定方法、鉴定 项目 、 鉴定标准、 鉴定证书 。 本标准适用于黄蜡石原石及饰 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6552 珠宝玉石 名称 GB/T 16553 珠宝玉石 鉴定 GB/T 34098 石英质玉 分类与定名 3 术语和定义 GB/T 16552 、 GB/T 16553 、 GB/T 34098给出 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
4、本文件。 3.1 黄蜡石 黄蜡石是 显晶质 -隐晶质石英质玉石 。其地质成因是沉积形成的石英砂岩,经 流水的冲蚀及砂砾的 磨蚀作用 , 并 经后期热 流体 充填改造作用 形成的 , 其岩石类型为变质石英砂岩及石英岩 , 其 主要矿物组 成为石 英 、玉髓 、 玛瑙、 蛋白石等 ,可含 少 量的铁质矿物,如 褐铁矿 、 针铁矿 、 赤铁矿 等, 可含 少 量的 黏土矿物,如 绢 云母 、 绿泥石等 。 黄蜡石的密度: 2.54 2.75g/cm3, 通常为 2.63g/cm3; 折射率: 1.53 1.54(点测) ;摩氏硬度: 6.5 7。 其原石 主要组成矿物以细粒、微粒为主,且原石 多数以
5、籽料形式产出 , 磨圆度好 , 块度大小悬 殊 , 外表可有厚薄不一的细腻硅质胶结物皮壳 , 以黄褐色居多 , 常温下颜色稳定 不褪色 , 表面光滑 , 表 层多呈蜡质感 。 3.2 黄蜡石饰品 黄蜡石经打磨、雕刻、抛光及镶嵌后作为摆设、观赏、把玩及佩戴的黄蜡石制品。 3.3 观赏石 天然形成的、可以采集的,并具有观赏价值、收藏价值、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的黄蜡石原石。 DB21/T 3170 2019 2 3.4 黄蜡石鉴定 通过肉眼观察,借助相关仪器,按照鉴定 方法、步骤对材料性质所做的归纳和总结,从而 判别 是否 为黄蜡石 的 过程。 3.5 “开窗” 切去原石“外皮”的一小部分,并且把切口
6、磨平 、 磨光,用以观察原石内部质量的方法。 3.6 浸润 把某种溶液(通常用水)喷洒在原料表面,使之湿润用以观察玉石内部质量的方法。 3.7 质地 由 玉石的 结构、透明度、绺裂、内含物、瑕疵等因素 综合影响而表现出来的特征 。 3.8 结构 玉石组分的 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所 表现出来的 玉 石构成方式 ,其着重 于 组分个体的性质和特征 。 3.9 构造 玉石 组分在空间上的 排列 及 充填所 表现出来的 玉 石构成 方式 ,其着重 于 矿物集合体的空间分布特 征 。 3.10 变余砂状结构 外 观 上具有原岩的砂状结构特征 , 而矿物成分上多表
7、现为一些变质矿物的特点, 是 变余结构 的 一 种 。 3.11 等粒变晶结构 组成 岩石的主要 变质 矿物颗粒 差别不大 , 呈等粒状均匀镶嵌分布。 3.12 块状构造 DB21/T 3170 2019 3 块 状构造的岩石以粒状矿物为主,不同矿物分布均匀,排列紧密、无定向性、岩石结构较均匀。 3.13 裂纹 是指玉石中的自然裂纹,不同于解理纹,没有特定的形状、方向和规律,是受自然力冲击,受冷热 变化和压力变化而形成的,有些还与成因有关。 3.14 上蜡 属于玉雕工艺中必不可少的一道传统工序,用无色蜡涂抹或浸润在玉器表面,以提高玉器的亮度 或净度 的过程 。 4 产状 黄蜡石主要产于冲积河床
8、、河漫滩及 阶地的砾石层中,矿床以冲洪积砂砾矿为主。黄蜡石原石的产 状有 山料、 山流水、籽料 三 种。 4.1 山料 从原生矿床开采所得,开采下来的玉石 呈 块状,不规则状 , 棱 角分明,无磨圆及皮壳。 4.2 山流水 从原生矿床自然剥离,并由洪水搬运过, 一般距原生矿较近 ,山流水的特点 是 块度较大 、 次 棱角 状 , 磨圆度差 。 4.3 籽料 籽料由 原生矿床 风化 剥落后,经 大气、流水的 风化 和剥蚀,经流水的分选沉积下来 的优质部分,一 般 距原生矿较 远 ,多 呈卵 石状 ,大小 不均,以小块居多,大块较少 。这种黄蜡石质地好,透明度好,表 面光滑。 5 鉴定方法 5.1
9、 常规鉴定方法 5.1.1 肉眼鉴定方法 5.1.1.1 方法和原理 通过肉眼观察辅以强光照射、浸润或“开窗”的方法来确定黄蜡石的颜色、形状、光泽、透明度、 质地、结构和构造(组构)、裂纹、断口、加工特征及其它 内、外部特征。 5.1.1.2 观察步骤 在鉴定时,借助 d55-d65标准 光源,按照如下程序观察: a) 颜色、形状、光泽、透明度。 DB21/T 3170 2019 4 b) 质地、结构和构造(组构)、裂纹。 c) 其它明显的内部特征(内含物特征)、外部特征。 5.1.1.3 结果表示 根据肉眼观察直接对以下性状进行描述: a) 颜色:直接用组成白光的光谱色或其混合色及白色、黑色
10、、无色来描述。混合色以辅助色在前, 主色在后,如:红黄色、黄红色、黄白色、白黄色等。必要时在颜色前加上深浅及明暗程度的 描述,如:浅黄红色、浅黄色、暗黄色、深红色等; b) 形状:原石,直接描述其形状;已加工 的,根据琢磨形状直接描述。 c) 光泽:由于组成黄蜡石的石英颗粒粗细不同,原石 表面 平坦度不同,成品抛光程度不同,用玻 璃光泽、油脂光泽及蜡状光泽来描述,抛光面常呈玻璃光泽, 原石 断面常呈 油脂 光泽、 原石表 面常呈 蜡状光泽。 d) 透明度:它是检验玉石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用透明 、亚透明 、半透明、微透明、不透明来描 述黄蜡石透过可见光的能力。 e) 质地:由于组成黄蜡石的石英
11、颗粒粗细不同 ; 原石表面受到流水冲刷及砂砾的摩擦 程度 不同 ; 原石表面附着的硅质流体胶结程度 不同,用细腻、较细腻、粗糙 来描述。 f) 结构和构造(组构) :结构用变余砂状结构、等粒变晶结构 等 来描述,构造用块状构造 等 来描 述。 g) 裂纹:用开启状或闭口状微裂、小裂、中裂、大裂来描述。 h) 内部特征: 主要描述内含物的 颜色、相态、形状、大小,多少 等 。 i) 外部特征:原石,用表面纹理的形态, 断口的形态 等来描述;成品 , 用表面是否 有 破损,抛光 是否 光 亮等来描述。 5.1.2 仪器鉴定方法 仪器检测主要内容为放大检查、折射率 、光性特征、多色性、紫外可见光谱
12、分析 、荧光观察、质量、 密度等,符合 GB/T 16553 的要求。 5.2 特殊鉴定方法 特殊鉴定方法主要内容为热反应、化学反应、摩氏硬度、 红外光谱 分析、激光 拉曼光谱分析 、 X射 线荧光光谱分析等,其方法应符合 GB/T 16553 的要求。 6 鉴定 项目 和选择原则 6.1 鉴定项目 包括以下: a) 外观描述(颜色、形状、光泽、透明度等,必要时); b) 总质量(质量 /总质量); c) 摩氏硬度(必要时); d) 密度(样品状态允许时); e) 光性特征; f) 实物照片; g) 折射率; DB21/T 3170 2019 5 h) 荧光观察; i) 紫外可见光谱; j)
13、放大检查; k) 特殊光学效应和特殊性质(必要时); l) 其它特殊鉴定方法(必要时); m) 备注(必要的其它说明)。 6.2 选择原则 6.2.1 常规鉴定方法为正常检测过程中需要全面检测的项目。 6.2.2 某些项目因样品条件不符,不能做出某些项目 检测时, 可 不测。 6.2.3 常规鉴定方法中,某些方法可同时推导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特征。实测过程中,依据样品条件 选择最适合的方法,以获得较为全面的鉴定特征。 6.2.4 用常规鉴定方法无法获得足够的鉴定依据时,需采用特殊的鉴定方法来辅助确定。 7 鉴定标准 7.1 黄蜡石 7.1.1 英文名称: Chrismatite。 7.1.2 岩
14、石名称: 变质石英砂岩、石英岩 。 7.2 材料性质 化学成分:以二氧化硅( SiO2)为主, 可含 SO3、 CaO、 Fe2O3、 K2O、 Na2O、 MgO、 MnO等氧化物及微量 Ti、 Cu、 V、 Ni等 。 结晶状态:显晶质 隐晶质集合体,显晶质集合体,呈粒 状集合体;隐晶质集合体,呈块状集合体。 原石形态多为团块状、皮壳状、钟乳状等。 颜 色:以黄、红、白为主,兼有灰、棕褐、黑、紫、绿等其它色调。 光 泽:玻璃光泽。 解 理:无解理。 断 口:不平坦状断口。 摩氏硬度: 6.5 7。 密 度: 2.54 2.75g/cm3, 通常为 2.63g/cm3。 光性特征:非均质集合
15、体 ,隐晶质 集合 体 。 多 色 性:无。 折 射 率: 1.53 1.54(点测)。 荧光观察:通常无,有时可显弱至强的黄白色荧光。 紫外可见光谱:不特征。 放大检查:隐晶质结 构或粒状结构,可含其它内含物。 红外光谱 : 在 1181cm-1、 1121cm-1、 795cm-1、 781cm-1、 692cm-1、 542cm-1、 492cm-1 处具有吸收峰, 为典型的石英红外吸收谱。参见附录 A DB21/T 3170 2019 6 激光拉曼光谱:在 128cm-1, 208cm-1,262cm-1,354cm-1,392cm-1,465cm-1及 1060cm-1处具有吸收峰,
16、且 465cm-1附近处的吸收峰最强,为石英的特征吸收峰。参见附录 B 7.3 优化 处理 7.3.1 上蜡 用无色蜡充填裂隙,以改善外观,肉眼观察玉器表面光滑、明亮,一般较稳定,可用 热针来检测。 7.3.2 浸油 用无色 油 涂抹或浸润在玉器 的 表面,以提高玉器的亮度或净度。用白纸擦拭,可见油污。 7.3.3 染色处理 放大检查可见颜色分布不均匀,多在裂 隙、粒隙间或表面凹陷处富集;长短波紫外光下,染料可引 起特殊荧光 ;经丙酮或无水乙醇等溶剂擦拭可掉色。 见 GB/T 16552-2017 珠宝玉石 名称 5.4.1。 7.3.4 充填处理 放大检查可见 充填部分表面光泽与主体玉石有差
17、异 , 充填处可见气泡; 抛光面呈现树脂或蜡状光泽; 密度折射率较天然样品偏低;长短波紫外光下, 充填部分 荧光多 与玉石主体 有差异 ; 红外光谱 测试可见 充填物特 征红外吸收谱带; 发光图像分析(如紫外荧光观察仪等) 可见充填物分布状态。 见 GB/T 16552-2017 珠宝玉石 名称 5.4.1。 8 鉴定证书 8.1 鉴定证书 名称 黄蜡石 鉴定证书 8.2 基本内容 a) 证书编号; b) 检验结论; c) 外观描述(颜色、形状、光 泽、 透明度等至少两项); d) 总质量(如果包括附带物,应该说明); e) 摩氏硬度( 必要时) f) 光性特征; g) 密度(样品状态允许时)
18、; h) 折射率(样品状态允许时); i) 放大检查; j) 实物照片; k) 其它特殊检测方法(必要时) l) 备注(必要的其它说明); m) 检验及审核人员; n) 签章; o) 检验依据; p) 检验机构认证 认可资质。 DB21/T 3170 2019 7 8.3 可选内容 规格、外观特征(形状、颜色及分布特点等)描述、摩氏硬度、荧光观察、 紫外可见光谱、 红外光 谱 光谱 、激光拉曼光谱 光谱 、 X射线荧光光谱 光谱 、特殊性质、特殊鉴定方法,验证码(二维码)等。 DB21/T 3170 2019 8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黄蜡石 红外光谱 A.1 测试 A.1.1
19、测试仪器: 红外光谱 仪。 A.1.2 测试方法:反射法。 A.1.3 测试范围: 400cm 1 2000cm 1,分辨 率 4cm 1。 A.2 黄蜡石 红外光谱 黄蜡石的 红外光谱 谱峰特征为石英,其中 1181cm-1、 1121cm-1、 795cm-1、 781cm-1、 692cm-1、 542cm-1、 492cm-1 处 为石英的特征吸收峰。黄蜡石 红外光谱 见图 A.1。 图 A.1 黄蜡石 红外光谱 DB21/T 3170 2019 9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黄蜡石激光拉曼光谱 B.1 测试 B.1.1 测试仪器:激光拉曼光谱仪。 B.1.2 测试方法:氩离子激光器 532nm激光,扫描光斑 100nm,分析时间 3s, 累计次数 2,减光滤镜 50%。 B.1.3 测试范围: 2000cm 1 100cm 1空间分辨率 1um 左右,光谱分辨率 1cm-1。 B.2 黄蜡石激光拉曼光谱 黄蜡石的激光拉曼光谱谱峰特征为石英,在 128cm-1、 208cm-1、 262cm-1、 354cm-1、 392cm-1、 465cm-1 及 1060cm-1处具有吸收峰,且 465cm-1附近处的吸收峰最强,为石英的特征吸收峰。黄蜡石激光拉曼光谱 见图 B.1。 图 B.1 黄蜡石激光拉曼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