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150 B 51 DB21 辽宁省 地 方 标 准 DB21/T 3147 2019 四角蛤蜊工厂化苗种繁育技术规程 Technical sepcification for industrial larval rearing of Mactra veneriformis 2019 - 05 - 30 发布 2019 - 06 - 30 实施 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21/T 3147 2019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标准化工作导则起草。 本标准由辽宁省农业农村厅提出。 本标准由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营口市农业农村综合发展服务中心。 本
2、标准起草人:宋松伟、张乾、郝咏芳、曹琛、黄金勇、吕晓民、李晓冬、邢佐平、王连勇、王彩 蕴。 DB21/T 3147 2019 1 四角蛤蜊工厂化苗种繁育技术规 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四角蛤蜊( Mactra veneriformis)工厂化苗种繁育的环境条件、亲贝、产卵与 孵化 、 幼虫培育、附苗、稚贝培育、出池和运输。 本标准适用于四角蛤蜊的工厂化苗种繁育。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 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 11607 渔业 水质标准 GB 18668
3、 海洋沉积物质量 NY 5052 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362 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 产地环境条件 3 环境条件 3.1 场地选择 育苗场环境条件应符合 NY 5362 的规定。 3.2 水质 水源应符合 GB 11607 的规定,培育用水应符合 NY 5052 的规定。 3.3 附着基 天然海区细砂( 0.2 mm 0.4 mm)质量应符合 GB 18668 的规定。 40 目筛网初筛,砂滤海水清洗 4 遍 6 遍 ,彻底去除异物、腐殖质后备用。 3.4 育苗设施 3.4.1 亲贝培育池 水泥 池面积 10 m2 30 m2,池深 1.0 m 1.6 m, 池中吊笼或池底放置
4、塑料盆 0.5 个 /m2 1 个 /m2。 3.4.2 孵化 池 、培育池 水泥 池面积 10 m2 30 m2,池深 1.0 m 1.6 m,池底平整,并向排水口成 5 10 坡度。 3.4.3 其它设施 DB21/T 3147 2019 2 具备与育苗、饵料培养相配套的供水、供气、供电等系统设备。每 1000 m3 水体供水设施能力应达 到 200 m3/h 以上。 3.5 孵化池和培育池消毒 孵化池和培育池使用前用浓度 30 g/m3 50 g/m3 的漂白粉(有效氯含量 28% 32%)刷洗消毒,砂滤 海水冲洗干净后备用。 4 亲贝 4.1 选择标准 2 龄以上,壳长 3 cm 以上
5、,体重 15 g 以上,个体健壮、无损伤、肥满度高。 4.2 亲贝采捕与运输 5 月中下旬,水温 16 以上,辽宁天然海区采捕自然成熟的野生亲贝。干运法运输,时间不宜超 过 4 h。 4.3 亲贝培育 密度 150 个 /m2 200 个 /m2;日换水 2 次, 日 换水量 70% 200%, 加注新水 前及时捡出受损个体,清 理池底污物; 按 5: 1 比例 混合 投喂 新鲜牟 氏 角毛藻 (Chaetoceros muelleri)、 小球藻 (Chlorella saccharophila) 2 次 /日 4 次 /日,保持饵料密度 3 104 个 /mL 1 105 个 /mL。定期
6、镜检亲贝性腺发育 情况。 5 产卵与 孵化 5.1 产卵与受精 水温 18 以上,性成熟后,给予 2 4 升温刺激或等待自然产卵受精。 5.2 分池孵化 产卵持续 2 h 4 h 后,虹吸法分池孵化,孵化密度 3 个 /mL 10 个 /mL。 6 幼虫培育 6.1 培育条件 水温 18 30 ;盐度 18 30; pH 7.5 8.5;光照 500 Lux 1000 Lux。 6.2 幼虫优选 受精卵经 20 h 28 h 孵化, 形成 初期面盘幼虫, 300 目筛绢网虹吸收集上层幼虫移入幼体培育池。 6.3 分池培育 附苗前通过虹吸分池 、加注新水 将培育密度降至 0.5 个 /mL 1
7、个 /mL。 6.4 投饵 DB21/T 3147 2019 3 初期面盘幼虫 按 2: 1 比例 混合 投喂 新鲜 等鞭 金藻 (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 牟氏 角毛藻 1 次 /日 3 次 /日,日投饵量 5 103 个 /mL 1 104 个 /mL;壳顶幼虫 等量 投喂牟氏 角毛藻 、 等鞭 金藻、 小球 藻 等 新鲜单胞藻 2 次 /日 4 次 /日,日投饵量 1 104 个 /mL 2 104 个 /mL;投饵量可根据池内单胞藻数 量和胃饱满程度调整。 7 附苗 7.1 时间 幼虫出现眼点,足伸出时准备附苗。 7.2 附着基投放 平均壳长 0.23 m
8、m 以 上 , 每次换水前 投放 3.3 附着 基, 逐渐增加 厚度 至 2 mm 5 mm。 8 稚贝培育 8.1 密度 壳长 1 mm 以下稚贝 2 105 个 /m2 5 105 个 /m2;壳长 1 mm 以上稚贝 1 105 个 /m2 2 105 个 /m2。 8.2 投饵 壳长 1 mm 以下稚贝 混合投喂 牟氏 角毛藻 、 小球藻 等新鲜单胞藻 3 次 /日 6 次 /日,日投饵量 3 104 个 /mL 2 105 个 /mL;壳长 1 mm 以上稚贝利用天然饵料。 8.3 换水 壳长 1 mm 以下稚贝日换水 1 次 2 次,换水量 70% 200%; 壳长 1 mm 以
9、上稚贝日换水 3 个 5 个全 量。换水量可根据水源饵料生物量调整。 8.4 分池 平均壳长 1 mm 以 上 ,用 100 目筛绢网袋收集稚贝,洗净、去除杂质,按 8.1 要求密度移池分苗培 育。 9 出池 9.1 规格 、质量 平均壳长 5 mm 即可出池。个体大小均匀,贝壳色泽亮丽、无破损、斧足粗壮有力,活力强。 9.2 出池 用 40 目筛网带水过滤,将稚贝从附着基中分离。 9.3 计数 将稚贝混合均匀,用电子天平称取 10 g 50 g 计数,根据总重推算数量;取样 3 次,取其平均值。 DB21/T 3147 2019 4 10 运输 保温箱 加冰密封 干运,装卸避开中午高温时间,运输途中严防暴晒、雨淋、风吹、机 械损伤,运输 温度不宜超过 15 ,运输时间不宜超过 12 h。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