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93.080.10 P 66 DB14 山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4/T 7162018 代替 DB14/T 712-2012 高速公路路面工程施工指南 Highway pavement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uidelines 2018 - 08 - 05发布 2018 - 10 - 05实施 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14/T 7162018 I 目 次 前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定义及符号.1 3.1 术语和定义.1 3.2 符号及代号.2 4 总体要求.2 4.1 品质工程.3 4.2 质量管理
2、.3 4.3 安全施工.3 4.4 环境保护与绿色施工.3 4.5 节能减排.3 4.6 科技创新.3 4.7 信息技术.4 4.8 文明施工.4 4.9 其它要求.4 5 施工准备.4 5.1 技术准备.4 5.2 机具准备.5 5.3 材料准备.5 5.4 路基核验.5 6 基层、底基层.5 6.1 一般规定.5 6.2 水泥稳定碎石(砾石)基层、底基层.6 6.3 其他稳定类基层、底基层.15 7 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15 7.1 材料.15 7.2 热拌沥青混合料.22 7.3 主要工程机械.28 7.4 施工准备.29 7.5 施工工艺.30 7.6 试验段铺筑.33 7.7 质量检
3、测项目和频度.33 8 透层、粘层、下封层.36 DB14/T 7162018 II 8.1 透层、粘层.36 8.2 下封层.37 8.3 质量检测项目与频度.38 9 桥面防水粘结层.38 9.1 材料.38 9.2 施工.39 9.3 质量检测项目与频度.39 10 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路面.40 10.1 材料.40 10.2 配合比设计.43 10.3 主要机械设备.45 10.4 施工工艺.45 10.5 试验段铺筑.47 10.6 面板补强配筋.47 10.7 接缝.48 10.8 质量检测项目和频度.48 DB14/T 7162018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
4、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依据DB1制定。 本标准是对DB14/T 716-2012高速公路路面工程施工指南的修订,与DB14/T 716-2012相比, 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总体要求(见4); 增加了施工准备(见5); 增加了桥面防水粘结层(见9); 删除原第8章 其他(2012年版第8章全删); 删除原第9章 总则(2012年版第9章全删); 删除了原“石灰稳定土底基层”的相关内容(2012年版4.2); 增加了橡胶沥青混合料用废旧胶粉、橡胶沥青、橡胶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指标及橡胶沥青混合料 路面施工控制要求(见7.1.2.1、7.1.2.3、7.
5、2.2.1、7.2.2.3、7.5.2、7.5.5); 增加了热拌沥青混合料类型及沥青路面常用结构形式(见7.2.1.2、7.2.1.3); 增加了极重、特重、重交通长大纵坡路段沥青混合料高温技术指标(见7.2.2.4); 增加了同步碎石封层施工技术(见8.2.2、9); 调整了基层用原材料的规格、技术要求,混合料级配要求及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见6.2, 2012 年版4.1); 修改完善了原材料、混合料矿料级配、技术指标、施工工艺、检测频度 (见7.1、7.2.2、7.5、 7.7,2012年版 ); 修订完善了下封层、粘层用材料的技术要求(见8.1.1、8.2.1,2012年版 )。 本标
6、准由山西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西省交通运输厅、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主要编写人员:韩萍、高新文、张晓燕、李智慧、祝海折、王瑞林、张翛、郝文斌、张艳聪、常立 峰。 本标准于2012年12月首次发布,2018年8月第一次修订。 DB14/T 7162018 1 高速公路路面工程施工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山西省高速公路路面工程的施工要求,包括术语、定义及符号,总体要求,施工准备, 基层、底基层,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透层、粘层、下封层,桥面防水粘结层,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路 面的施工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高速公路路面工程施工,其他等级公路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7、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JTG D40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T F20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 JTG/T F30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 JTG F4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80/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G F90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 DB14/T 160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DB14/T 712 高速公路驻地、场站、试验室施工管理指南 17G309
8、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构造详图 3 术语、定义及符号 3.1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同步碎石封层 用专用设备即同步碎石封层车将碎石及粘结材料同步铺洒在路面上,通过压路机或自然行车碾压形 成单层沥青碎石封层,它主要作为路面层间封层、桥面防水粘结层或表处使用,也可用于低等级公路面 层。 3.1.2 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路面 面层内配置纵向连续钢筋和横向钢筋,横向不设缩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DB14/T 7162018 2 3.1.3 温拌沥青混合料 是一类使用特定的技术或添加剂,使拌和及施工温度介于热拌沥青混合料(150180)和冷拌 沥青混合料(常温)之间,达到热拌沥
9、青混合料性能的沥青混合料。 3.2 符号及代号 下列符号及代号适用于本文件。 AC: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分为粗型和细型两类。 SMA: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 ATB: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 ATPB:铺筑在沥青层底部的排水式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 AM:半开级配沥青碎石混合料。 VV:压实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即矿料及沥青以外的空隙(不包括矿料自身内部的空隙)的体积占 试件中总体积的百分率,Volume of Air Voids之略语。 VMA:压实沥青混合料的矿料间隙率,即试件全部矿料部分以外的体积占试件总体积的百分率,Voids in Mineral Aggregate之略语。 VFA
10、:压实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饱和度,即试件矿料间隙中扣除被集料吸收的沥青以外的有效沥青 结合料部分的体积在VMA中所占的百分率,Voids Filled with Asphalt之略语。 MS:马歇尔稳定度。 FL:马歇尔试验的流值。 ARAC:橡胶沥青混合料。 OGFC:大孔隙开级配排水式沥青磨耗层。 TFOT:沥青的薄膜加热试验,Thin Film Oven Test之略语。 RTFOT:沥青的旋转薄膜加热试验。 PI:沥青的针入度指数。 SBR:苯乙稀-丁二烯橡胶(丁苯橡胶)。 PE:聚乙烯。 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tyrene-Butadiene-Styene Blo
11、ck Copolymer之略语。 :标准差。 IRI:国际平整度指数。 v C :偏差系数。 r f :连续配筋混凝土设计28d弯拉强度。 c f :生产配合比的弯拉强度。 f :弯拉强度平均值。 K:安全系数。 4 总体要求 DB14/T 7162018 3 4.1 品质工程 4.1.1 路面施工应践行品质工程理念,实现品质工程“优质耐久、安全舒适、经济环保、社会认可” 的总体要求。 4.1.2 本标准规定的技术要求是品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依据。 4.1.3 路面施工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颁布的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4.2 质量管理 4.2.1 全面贯彻全寿命理念。从路用性能、
12、寿命周期费用及绿色环保三个角度出发,在路面结构设计 和材料选择时,综合考虑路面力学性能指标和服务性能指标,积极引进低碳环保的路面新技术、新材料 和新工艺。优先采用施工技术成熟、操作工艺简单、集约化程度高的技术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全 寿命周期经济和社会效益。 4.2.2 优选原材料与产品。加强材料的准入监管,坚决杜绝伪劣、低劣产品进入工程实体,切实把好 材料质量关。实施原材料准入制,实行工序验收清单“一票否决”制,自检和抽检不合格的工序一律返 工。 4.2.3 全过程执行首件工程认可制。承包人编制首件工程作业指导书,审核合格后全面推广实施,将 “首件工程认可制”贯穿路面施工全过程,消除各标段
13、之间施工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对于大面积施工 后质量下滑反复、管理变形走样的,要重做首件工程,杜绝“首件制”与全面施工两张皮现象。 4.2.4 积极推行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化,推广数字化、可视化与智能化技术在试验监测、关键部位施工 中的应用。对沥青拌和站、沥青摊铺机等关键施工设备安装实时监测系统,实时采集、传输、跟踪和分 析;通过路面施工自动化监控,对石料加工、拌和、摊铺碾压等进行监测和预警,以科学手段进行质量 检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提高检测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实时监控施工质量。 4.3 安全施工 路面施工应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做好安全生产计划, 制订安全作业
14、规程和操作规程;施工前应对各种安全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估,并应在施工过程中有针对 性的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预防事故发生;对存在重大安全事故危险源的部分,应预先建立重大事故应急 预案,避免或最大限度减少事故损失。 4.4 环境保护与绿色施工 路面施工应遵守国家和地方关于控制环境污染、保持水土流失的法律法规以及其它对环境保护的有 关要求,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施工中的燃料、油、沥青、化学物质、污水、废料和垃圾等有害物质对河 流、湖泊、池塘和水库的污染。加强环保管理,做到绿色施工,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材料、设备, 降低施工噪音、扬尘,合理选用取料场和弃料场,防止水土流失和水污染,减少临时用地和对路域绿地
15、环境的破坏,把施工对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降低至最小,有效避免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4.5 节能减排 统筹资源利用,注重资源节约和集约,加大废旧资源、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在公路建设中的综合应 用。积极推行废旧沥青路面、混凝土等材料再生和循环利用,推进粉煤灰、煤矸石、矿渣、废旧轮胎等 工业废料的综合利用,减少天然资源耗用和环境污染。 4.6 科技创新 DB14/T 7162018 4 积极推广应用“四新技术”,倡导以设备保工艺,以工艺保质量、以质量保品质的理念,应积极开 展技术攻关,大力推广经试验和实践证明有效的、经专家技术论证并经业主同意的新技术、新材料、新 设备、新工艺,鼓励创新,大力推广机械化、
16、智能化施工与先进适用的工艺工法,淘汰影响工程质量安 全的落后工艺工法和设施设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4.7 信息技术 提高信息化综合管理水平,探索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新 思路,推进大数据与项目管理系统深度融合,逐步实现工程全寿命周期关键信息的互联共享,开展BIM 技术在公路建管养的应用研究。广泛应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现代先进技术,搭建现代项目管理信息 化平台,实现业主、承包人、监理单位以及第三方单位所需的各种功能模块高度集成,实现传统建造到 智能“监”造,全面提高监督管理水平,用信息化手段演绎公路建设之美。 4.8 文明施工 路面施工应认真贯彻国
17、家环境和生态保护、安全生产的相关规定,施工现场必须建立环境保护、环 境卫生管理和检查制度,并应做好检查记录。现场文明施工要贯穿施工的全过程,加强现场文明施工管 理,减少项目建设对周边环境和当地群众的影响,做到文明施工、安全生产,达到路面施工管理标准化、 工程质量优良化、安全操作规范化、施工现场整洁化、员工行为文明化的目标。 4.9 其它要求 4.9.1 路面工程承包人进场前应立即进行现场考察,收集气象、水文及地质等资料,结合工程的主要 分项及特点,调查沿线料源的分布及交通条件,落实水稳拌和厂以及沥青混凝土拌和厂的具体位置、占 地面积、平面布置、变压器的安装位置等工作,汇编调查报告,报请监理工程
18、师批准后,布置和建设驻 地。 4.9.2 路面施工项目部、试验室、拌和站、库房、监理机构、试验检测单位驻地、试验室建设应符合 招标文件及高速公路施工驻地、场站、工地试验室建设指南(DB14/T 712)的相关要求。 4.9.3 路面施工应选择专业的施工队伍、合格的材料和先进的设备,应有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遵循 合理的施工工期,强化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4.9.4 路面施工应避免与污染沥青面层的其他工序交叉作业。不可避免时,应合理分层分段施工,即 沥青面层各结构层铺筑完成后再进行下一段施工作业,施工段落内严禁其他工序作业和车辆通行,分段 长度不宜大于两个工作日作业的长度。 4.9.5 所有与工程
19、建设有关的原始记录、试验检测及计算数据、汇总表格,应如实记录和保存。对已 经采取措施进行返工和补救的项目,可在原记录和数据上注明,但不应销毁。 5 施工准备 5.1 技术准备 5.1.1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承包人应在签订合同协议书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完成编制实施性施 工组织设计,其内容应包括:编制依据、工程概况、场地布置及临时工程的准备情况、主要施工人员、 设备、机构设置、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材料及机械设备的进场供应计划、资金使用计划、工区划分、 主要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安全、环保、文明施工的各项保证体系和措施。监理机构应及时 审批。 DB14/T 7162018 5 5.1.2
20、 单位、分部、分项工程的划分。承包人应在工程开工前,根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G F80/1)编制本项目单位、分部、分项工程的划分表,并书面报送监理工程师审批。 5.1.3 总体开工报告。承包人应在开工前将总体开工报告报送监理工程师审批,其内容应包括施 工机构、质检体系、安全环保体系的建立和劳动力安排,材料、机械及检测仪器设备进场情况,水电供 应,临时设施的修建,施工方案准备情况等。 5.1.4 分部或分项工程开工报告。承包人应在分部或分项工程开工前规定的时间内向监理工程师提交 开工报告,其内容应包括施工地段与工程名称、现场负责人名单、施工组织和劳动力安排、材料供应及 机械进场等情况
21、、材料试验及质量检查手段、水电供应、临时工程的修建、施工方案进度计划以及其他 需要说明的事项。 5.1.5 作业指导书。由监理机构在批复各分项工程开工报告前下达,并报项目业主备案。其内容应包 括使用范围、施工条件、作业程序及工艺要求、施工控制指标、施工难度及重点、安全环保要求、注意 事项、施工工艺流程图等。 5.2 机具准备 路面机械设备应按照投标承诺配备进场,本着性能优良、配套合理、工效高的原则,根据施工进度 计划分阶段、分期组织进场,以满足施工的需要。 5.3 材料准备 路面施工前,应提前做好沥青、抗剥落剂、矿粉、水泥、砂石料、钢筋(材)等各项材料的订购工 作,并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制定材料
22、供应计划。所有材料采购均应严格按照材料验收和送检制度,杜绝 不合格材料进入现场。 5.4 路基核验 5.4.1 路面承包人进场后,业主、监理单位应督促路基承包人及时进行路基核验,并向路面承包人移 交核验合格的路基。 5.4.2 所移交的路基段落内路槽、边坡防护、桥涵(包括铺装层、伸缩缝预留槽、搭板、过渡板)、 隧道(包括洞门墙、进出口路面、洞口搭板、过渡板、洞口转向车道)应全部完成。 5.4.3 路基移交须在路基承包人自检合格、监理单位复核无误和质检部门抽检合格后进行,由监理单 位、路基和路面承包人、业主四方参加并签字确认。移交中发现的问题应按规范和设计要求处理到位。 5.4.4 按照公路工程
23、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所规定的检查项目、方法、频率和设计要求 对路基土建工程进行核验。对于主线渐变段、主线弯桥、互通区匝道等特殊路段的外形尺寸和高程,台 背回填质量,路基路面排水系统的衔接,伸缩缝预埋钢筋及撘板、过渡板等应进行重点检查。 6 基层、底基层 6.1 一般规定 6.1.1 基层、底基层应采用集中厂拌、摊铺机摊铺、压路机碾压的施工工艺。 6.1.2 在正式施工前,必须铺筑试验段,对施工工艺进行总结;试验段的质量检验频率是正常路段的 两倍以上。 6.1.3 基层、底基层应在第一次重冰冻期到来的15天前结束施工,禁止气温低于5状态下施工;并 应避免在高温天气施工,气温高于
24、35时,应采取防止混合料暴晒的措施。 6.1.4 降雨时应停止施工,对已经摊铺的混合料应尽快碾压密实,并及时覆盖。 DB14/T 7162018 6 6.1.5 每日开始铺筑后,应连续作业,减少施工接缝,桥头施工应与正常路段一次施工。 6.1.6 应加强基层、底基层的养护工作,养护期间严禁重型车辆通行。 6.1.7 基层、底基层原材料应本着就地取材、经济环保的原则进行选择,质量应符合使用要求。 6.2 水泥稳定碎石(砾石)基层、底基层 6.2.1 材料 6.2.1.1 水泥 水泥稳定碎石(砾石)基层、底基层用水泥应符合以下技术要求: a) 应采用初凝时间大于3h,终凝时间大于6h并小于10h硅
25、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矿渣硅酸盐 水泥,水泥强度等级32.5级或42.5级,宜优先选用42.5级硅酸盐水泥,不应使用快硬水泥、 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 b) 采用散装水泥时,水泥磨出后应存放7天以上,安定性必须符合要求,进罐时散装水泥温度应 低于50。如施工期限紧张,必须采取降温措施,方可使用; c) 水泥技术要求及检测频度见表1。 表1 水泥技术指标要求 实验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检测频度 细度(80m筛筛余)(%) 10 GB/T 1345-2005 比表面积(/) 300 GB/T 8074-2008 标准稠度用水量(%) 初凝(h) 3 凝结时间 终凝(h) 6且10 安定
26、性 合格 GB/T 1346-2001 抗折强度 抗压强度 水泥品种 3d 28d 3d 28d 普硅42.5级 3.5 6.5 17.0 42.5 硅酸盐42.5级 3.5 6.5 17.0 42.5 胶砂强度 (MPa) 矿渣32.5级 2.5 6.5 10.0 32.5 GB/T 17671-1999 同厂家、同 品种、同批 号袋装 60t,散装 200t为一 批,每批抽 检一个样品 6.2.1.2 水 符合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的饮用水可直接作为基层、底基层材料拌和与养生 用水。拌和使用的非饮用水应进行水质检验,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的规定。 DB14/T 7162018
27、 7 表2 非饮用水技术要求 项次 项目 技术要求 1 pH值 4.5 2 CL - 含量(mg/L) 3500 3 SO4 2- 含量(mg/L) 2700 4 碱含量(mg/L) 1500 5 可溶物含量(mg/L) 10000 6 不溶物含量(mg/L) 5000 7 其他杂质 不应有漂浮的油脂和泡沫及明显的颜色和异味 6.2.1.3 粗集料 粗集料应洁净、干燥、表面粗糙,其加工、规格和技术要求如下: a) 用作基层、底基层的碎石或砾石粗集料,应采用二级或三级破碎加工工艺,且至少有一级为反 击破碎方式; b) 粗集料应采用各种硬质岩石加工的碎石或砾石,规格和技术要求见表3和表4。 表3
28、基层、底基层用粗集料规格要求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规格 名称 公称粒径(mm) 37.5 31.5 26.5 19.0 13.2 9.5 4.75 2.36 G2 2030 100 90100 - 010 05 G3 2025 100 90100 010 05 G4 1525 100 90100 010 05 G5 1520 100 90100 010 05 G6 1030 100 90100 010 05 G7 1025 100 90100 010 05 G8 1020 100 90100 - 010 05 G9 1015 100 90100 010 05 G10 515
29、 100 90100 4070 010 05 G11 510 100 90100 010 05 表4 基层、底基层用粗集料技术要求 技术要求 指标 层位 极重、特重交通 重、中、轻交通 试验方法 基层 25 26 压碎值(%) 底基层 30 T 0316 基层 18 22 针片状颗粒含量(%) 底基层 - - T 0312 基层 1.2 2 0.075mm以下粉尘含量(%) 底基层 - - T 0310 基层 3 5 软石含量(%) 底基层 - - T 0320 DB14/T 7162018 8 6.2.1.4 细集料 细集料技术要求及规格应满足以下要求: a) 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
30、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细集料0.075mm以下材料的塑 性指数应不大于5,有机质含量小于2%,硫酸盐含量不大于0.25%,规格要求见表5; b) 应严格控制细集料中大于4.75mm的颗粒含量,并应保证0.075mm以下颗粒含量不大于15%。 表5 基层、底基层用细集料规格要求 水洗法通过各筛孔的质量百分率(%) 规格 工程粒径 (mm)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XG1 35 100 90100 015 05 XG2 03 100 90100 - - - - 015 XG3 05 100 90100 - - - - - 020 6.2.1.
31、5 材料分档与掺配 材料分档与掺配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公称最大粒径为26.5mm和31.5mm的水泥稳定碎石或砾石的备料分档宜符合表6的规定; 表6 不同粒径混合料的备料分档规格 公称最大粒径(mm) 类型 一档 二档 三档 四档 五档 六档 三档备料 XG3 G11 G7 四档备料 XG3 G11 G8 G3 五档备料 XG3 G11 G9 G5 G3 26.5 五档备料 XG2 XG1 G11 G8 G3 三档备料 XG3 G11 G6 四档备料 XG3 G11 G8 G2 五档备料 XG3 G11 G9 G5 G2 31.5 五档备料 XG3 G11 G9 G4 G2 注1:对于极重
32、、特重交通等级基层备料不少于5档,其它基层、底基层备料一般不少于4档,其中对于重、中、 轻交通等级的一般工程底基层可选择不少于3档备料。 b) 天然砂砾等天然材料用于高速公路的基层、底基层时,应筛分符合粗、细集料规格要求的各档 材料,并按表6材料分档要求进行掺配。 6.2.2 配合比设计 水泥稳定碎石(砾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技术要点: a) 水泥稳定碎石(砾石)配合比设计按JTG/T F20进行,级配宜符合表7、表8要求。为防止混 合料离析,有利于提高混合料强度,应严格控制碎石(砾石)最大粒径; b) 当单一规格集料筛分结果不满足要求,而混合料合成级配满足设计要求时,也可用于工程,但 必须保证
33、集料规格稳定,且应征得监理工程师同意; DB14/T 7162018 9 表7 基层水泥稳定混合料级配要求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31.5 26.5 19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100 95100 7486 6779 6072 4858 2835 2028 1120 815 510 37 25 表8 底基层水泥稳定混合料级配要求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37.5 31.5 19 9.5 4.75 2.36 0.6 0.075 100 90100 6790 4562 2944 1833 822
34、 07 注:为了统一备料和便于施工,底基层混合料级配要求也可同基层。 c) 水稳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包括原材料检验、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和施工参 数确定4个阶段,具体设计过程和要求应参照JTG/T F20进行; d) 基层、底基层混合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值及现场压实度应符合表9; 表9 底基层、基层无侧限抗压强度及现场压实度标准 7天抗压强度标准(MPa) 层 位 极重、特重交通 重交通 中、轻交通 压实度() 基 层 5.0 4.0 3.0 98 底基层 3.0 2.5 2.0 97 注:表中强度标准是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代表值,为减少收缩开裂裂缝,宜控制水泥用量
35、,建议强度标准按低 限控制。 e) 室内无侧限抗压试验强度代表值R 0 d由下式计算: R 0 dR(1-ZCV) 式中:R 0 d:该组试件抗压强度代表值(MPa); R:该组试件抗压强度平均值(MPa); Z:标准正态分布表中随保证率而变的系数,保证率95%,Z=1.645; CV:试验结果的偏差系数(以小数计)。 强度代表值R 0 d应不小于强度标准值Rd:R 0 dRd,当R 0 dRd时,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 为保证混合料强度符合要求,施工时水泥用量应比设计配合比给定的水泥用量增加0.5%。施工水 泥最大用量一般应不超过5.0%。当采用5.5%水泥用量试件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时,首先
36、应调整集料级 配或采用较高强度等级水泥使混合料满足强度要求。 6.2.3 施工方法 水泥稳定碎石(砾石)基层、底基层施工主要工序和方法: a) 水泥稳定材料施工时,在未设培土路肩一侧设立档板,设培土路肩一侧宜采用同步培肩碾压, 以避免基层碾压时两侧坍塌。水泥稳定材料基层、底基层施工工序为: DB14/T 7162018 10 料场备料混合料拌和混合料运输混合料摊铺碾压养生(底基层、下基层)上基层 (透层及封层); b) 水泥稳定材料底基层、基层应采用分层施工,当采用25t以下压路机碾压,分层最大压实厚度 不宜超过20,并不小于15;采用30t以上压路机碾压时,压实厚度不宜超过25; c) 为确
37、保路面高程和平整度,应采用钢丝基准线控制高程,直线段标桩间距10m,小半径弯道段 间距5m。 6.2.4 主要机械设备 全幅施工日进度500m600m时一个工作面应配备以下主要机械设备: 6.2.4.1 拌和设备 水泥稳定碎石(砾石)基层、底基层施工用拌和设备一般要求: a) 强制式拌和设备产量不小于600t/h,实际拌和能力要保证超过摊铺能力的10%-15%; b) 配有能满足生产能力的散装水泥仓(储存能力大于100t)、储水箱(储水量大于100m 3 ),冷 料料斗不得少于5个,各个料仓之间的挡板高度应不小于1m。每个料仓与料斗下面应安装精 度达到0.5%的电子秤; c) 水泥料仓应密闭、
38、干燥,内部应装有破拱装置。水泥料仓应配备电子计重装置; d) 加水量的计量应采用流量计的方式,且应在中央控制室的控制面板上显示; e) 水稳拌和应采用两次拌和生产工艺(可将两个拌缸串联起来),保证拌和时间不少于15s。水 稳拌和站应配备自动计量记录系统和打印设备,不可打印视为不满足拌和要求的设备,并不得 进场,如已进场,则要求对设备进行维修满足打印能力,如无法维修的,必须要求撤场更换; f) 每台拌和机须配备能满足水稳拌和机在停电状态下能正常生产的发电机 1 台,一般不少于 200kW。 6.2.4.2 摊铺机设备 可根据工程需要选用下述摊铺机械中的一种: a) 经实践检验认可的专用稳定土摊铺机2台; b) 性能相同且良好的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械2台; c) 另可采用抗离析摊铺机全幅单机摊铺。 6.2.4.3 运输车辆 载重量宜大于15t,数量以能满足摊铺机连续摊铺为原则。 6.2.4.4 碾压设备 每一工作面宜配备压路机(规格及数量以能满足压实度和进度要求为准): 表10 每一工作面宜配备的压路机 碾压工序 碾压设备 设备数量 初压、复压 25t以上轮胎压路机 2台 复压 25t以上振动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