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 B 16 DB14 山西省地方标准 DB 14/ T 17812019 棕色田鼠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2019 - 06 - 25发布 2019 - 08 - 25实施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14/T 17812019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防控原则 . 2 5 防控指标 . 2 6 防控适期 . 2 7 防控技术 . 2 8 防控效果检查 . 4 附录A(资料性附录) 棕色田鼠形态特征 . 5 DB14/T 1781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
2、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西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监督实施。 本标准由山西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西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总站、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芮城县天宜 农机专业合作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卫伟、张武云、邹波、王丽英、高燕平、岳润庆、原建芳、谢文杰、刘巍、 师小梅、李霞、靳彦卿、任照国、刘青、沈晓强、荣哲彪、王晓波、康立柱、杨新根、常文英。 DB14/T 17812019 1 棕色田鼠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棕色田鼠绿色防控的防控原则、防控指标、防控适期、防控技术及防控效果检查。 本标准适用于棕色田鼠的绿色防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
3、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NY/T 1481 农区鼠害监测技术规范 NY/T 1856 农区鼠害控制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防控指标 为防止鼠害损失超过经济阈值而设立的需采取控制措施的鼠密度指标。 3.2 有效洞 将棕色田鼠的洞道挖开一个口,第2天观察,被鼠推土堵住洞口的即为有效洞。 3.3 有效洞密度 每公顷面积内害鼠有效洞的数量。 3.4
4、弓箭(地箭)法 使用弓箭(地箭),在鼠洞口安放,用来捕获或杀灭地下害鼠的方法。 4 防控原则 DB14/T 17812019 2 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针对棕色田鼠重点发生区域,抓住关键时期、关键技 术,有针对性采取以农业防控为基础,物理防控为核心,药剂灭鼠为辅助的综合灭鼠措施,达到“防灾、 防病、保粮、保安全、保生态”的农区鼠害防控目标。 5 防控指标 棕色田鼠有效洞密度达到小麦田130 个/hm 2 ,大豆田180 个/hm 2 ,果园225 个/hm 2 ,其他作物田150 个/hm 2 ,便需采取防控措施。棕色田鼠密度调查应符合NY/T 1481。 6 防控适期 春
5、季:3 4月,在棕色田鼠繁殖高峰期前或向外迁移扩散期前; 夏季:8 9月,在棕色田鼠第2个繁殖高峰期前或第2次迁移扩散期前。 7 防控技术 7.1 农业防控 7.1.1 合理轮作 小麦种植区宜采用“小麦休闲(伏翻)小麦”、“小麦玉米小麦”、“小麦油葵小麦”等轮 作模式。 7.1.2 生态调控 在田间种植棕色田鼠不喜食的作物,如玉米、油葵等;果园内套种天南星、芍药等棕色田鼠不喜食 的中药材,趋避棕色田鼠的危害。果园内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减少棕色田鼠食料来源,破坏其田间隐蔽 物。 7.1.3 优化田间管理 冬季对果园进行深翻,夏季对果园进行中耕除草;小麦、玉米等作物可以在休耕期间对农田进行深 翻,作
6、物生长季节及时中耕除草。 7.1.4 人工捕杀 结合农事操作进行人工捕杀。果园可结合春季浇灌萌芽水,利用棕色田鼠洞穴被淹后出洞的习性, 进行人工捕杀。 7.2 物理防控 7.2.1 捕鼠夹防控 把鼠洞挖开,将中号铁板夹(规格150 mm80 mm)布置在洞口内,铁板夹后端与洞口相平;用新 鲜的胡萝卜条、苹果等作诱饵,诱饵端朝向洞内,洞后盖硬纸板和杂草,制造黑暗环境。每天检查一次 铁板夹,捕获鼠后将死鼠取出,集中处理,将铁板夹上的残留物清理干净后继续在同一洞口安装好。连 续两天未捕到鼠时,撤掉捕鼠夹。 7.2.2 捕鼠笼捕杀 DB14/T 17812019 3 把鼠洞挖开,将捕鼠笼(规格:长高宽
7、=26 cm12 cm12 cm)布置在有效洞口,捕鼠笼前端紧 贴洞口;捕鼠笼内放置新鲜的胡萝卜条、苹果等作诱饵,捕鼠笼上盖硬纸板和杂草,制造黑暗环境。每 天检查一次捕鼠笼,捕获鼠后将其取出,集中处理,将捕鼠笼内的残留物清理干净后继续在同一洞口安 装好。连续两天未捕到鼠时,撤掉捕鼠笼。 7.2.3 地箭(弓箭)捕杀 把棕色田鼠鼠洞挖开,在距离洞口10 cm处安装地箭(弓箭)。每天检查一次捕鼠器,捕获鼠后将 死鼠取出,集中处理,将钢针上的残留物清理干净后继续将捕鼠器在同一洞口安装好。连续两天未捕到 鼠时,撤掉捕鼠器。 7.3 天敌防控 7.3.1 兽类天敌防控 在向阳、缓坡、距离水源较近的农田周
8、围,将树枝、杂草等垫堆成大约1 m1 m2 m大小的草垛, 草垛底部散放一些黄豆,招引黄鼬等兽类天敌。垛与垛之间距离以100 m150 m为宜。 7.3.2 猛禽天敌防控 在农田周围的树林深处,人为设置一定数量的鸟巢,招引猫头鹰等猛禽类天敌。巢箱大小一般为22 cm12 cm12 cm,口径5 cm8 cm,距离地面5 m 6 m,巢口方向选取背风方向。巢箱外面要涂一些 与树干相似的颜色或泥土。切勿油漆。每公顷设置12个鸟巢即可。 7.4 药剂防控 7.4.1 杀鼠剂的选择 宜选用取得登记的敌鼠钠盐、杀鼠迷、杀鼠灵、溴鼠灵、氟鼠灵等抗凝血型杀鼠剂,以及莪术醇、 雷公藤甲素等其他杀鼠剂。严禁使用
9、国家明令禁止的氟乙酰胺、氟乙酸钠、毒鼠强、毒鼠硅、甘氟等杀 鼠剂。杀鼠剂的选择和使用应符合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 7.4.2 饵料选择 选用新鲜苹果、甘薯、胡萝卜、马铃薯等作为饵料,切成1.5 cm1.5 cm4.0 cm条块状,并晾晒到 微干瘪(使其容易吸收药液),作为配制毒饵用的饵料。 7.4.3 毒饵配制 毒饵的配制为(以配制0.005%溴鼠灵毒饵为例):先用质量分数0.5%的溴鼠灵母液1 kg,对温热水 3 kg5 kg,充分搅拌倒入100 kg饵料中,再加入少量警戒色搅拌均匀;待药液被吸干后用塑料薄膜覆盖 闷堆30 min,然后摊开晾干,即配制成质量分数0.005%的
10、溴鼠灵毒饵。常用杀鼠剂毒饵的配制浓度为: 0.02%0.05%敌鼠钠盐、0.0375%杀鼠迷、0.025%杀鼠灵、0.005%溴鼠灵、0.005%氟鼠灵。 7.4.4 毒饵投放 采用一次足量、按洞投饵法投饵。根据棕色田鼠活动痕迹的小土丘挖开鼠洞,每个鼠洞内投放毒饵 10 g20 g。 7.4.5 安全措施 DB14/T 17812019 4 杀鼠剂要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负责保管、配制,要与其他物品分开存放,所用灭鼠工具、容器及 投药器材均要注明“有毒”字样,使用后及时清洗,投饵后剩余的毒饵要及时回收。投放毒饵后,应设立 警示标志,5 10 d内禁止放养畜禽。投饵后及时搜寻清理死鼠,集中处理。其
11、他安全措施应符合NY/T 1276和NY/T 1856。 8 防控效果检查 采用物理灭鼠技术灭鼠,当连续34次检查都没有捕到鼠或没有堵洞现象时,撤去捕鼠器和鼠夹。 采用化学灭鼠,投药15 d后检查防治效果。防效的检查采用有效洞法进行,即在棕色田鼠推土形式的小 土堆旁挖开洞口,第2天调查,被鼠推土封堵的洞口视为有效洞,统计有效洞密度。用公式(1)、(2)、 (3)计算出防控效果。 100 - )%(= A BA C . (1) 式中: C灭洞率,单位为百分数(%); A灭前有效洞数,单位为个; B灭后有效洞数,单位为个。 100 - )%(= P PL R . (2) 式中: R田鼠有效洞自然增
12、长率,单位为百分数(%); L后期有效洞数,单位为个; P前期有效洞数,单位为个。 100 )1( -)1( )%( + + = RA BRA E . (3) 式中: E校正灭洞率,单位为百分数(%); A灭前有效洞数,单位为个; B灭后有效洞数,单位为个; R田鼠有效洞自然增长率,单位为百分数(%)。 DB14/T 17812019 5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棕色田鼠形态特征 棕色田鼠(Lasiopodom mandarinus Milne-Edwards),属于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啮齿目,仓鼠 科的小型田鼠,体圆筒状,静止时缩成短粗的小球状。成体体长80 mm120 mm。
13、头部钝圆,眼小,耳 短,略突出于被毛之外。尾极短,长17 mm27 mm,尾长不及后足长的1.5倍,约为体长的1/5。体毛厚 而长,背中部的冬毛可达11 mm。体背棕黄或棕黑色,有光泽,中部杂有黑毛而略显深。体侧毛色较浅, 为黄褐色。腹毛灰白色,毛基灰色。尾背面与体背部同色,腹面较淡。足背稍带白色,腹部浅黄色。夏 天体色较淡。头骨宽,脑颅平扁,与布氏田鼠相近。其区别在于鼻骨后缘短于前颌骨后缘。门齿孔长而 窄,呈裂隙状。眶间宽小于3.3 mm。眶上嵴、颞嵴均不明显。 第三上臼齿前后齿叶之间有2个封闭的三角形(内外侧各一个)齿环。第二下臼齿后横叶之前内外 侧各有2个闭合三角形。第三下臼齿具有2后横叶和前内侧闭合三角形。 图A.1 棕色田鼠形态图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