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01 B 05 DB14 山西省 地方标准 DB 14/ T 1858 2019 羊肚菌林下栽培技术规程 2019 - 07 - 08发布 2019 - 09 - 08实施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14/ T 1858 2019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菌种准备 . 1 5 栽培地选择 . 2 6 整地 . 2 7 播种 . 2 8 发菌管理 . 3 9 出菇管理 . 3 10 采收 . 4 11 病虫害防控 . 4 12 档案管理 . 4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山西省适宜林下栽培羊肚
2、菌品种 . 5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档案记录表 . 6 DB14/ T 1858 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监督实施。 本标准由山西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江萍、付丽娇、曹 芹、尹卫东、邢 茜、何化春、刘 和。 DB14/ T 1858 2019 1 羊肚菌林下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羊肚菌( Morchella spp.)林下栽培的菌种准备、栽培地选择、整地、播种、发菌管 理、出菇管理、采收、病虫害防控和档案管理。 本标准适
3、用于羊肚菌的林下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NY/T 1935 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 NY/T 2798.5 无公害农产品 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 第 5部分:食用菌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羊肚菌林下栽培 在适宜羊肚菌生长的林地,利用适宜的林下土壤及
4、环境进行羊肚菌培育过程。 3.2 外援营养袋 装有适合羊肚菌菌丝再次吸收利用的培养基袋。 4 菌种准备 4.1 品种选择 林下栽培选择耐低温、抗寒性、抗逆性强的羊肚菌品种。具体参见附录 A。 4.2 栽培种准备 在播种前至少 25 d开始生产栽培种。每 667 m2栽培地需栽培种约 180 kg。菌种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应 符合 NY/T 1935,操作过程应符合 NY/T 2798.5。 DB14/ T 1858 2019 2 5 栽培地选择 5.1 林型及林地 杨树林、苹果树林、杏树林、樱桃树林、核桃树林等林地均可用于羊肚菌的栽培。优选地势平坦、 树木纵横间距规整、交通便利的林地。 5.2 土
5、壤 要求土质疏松。优先选择壤土或者沙壤土。沙性土壤含沙量不超过 40%。 5.3 水源 取水方便。水质符合 GB 5749。 6 整地 6.1 土壤翻耕 去除林地杂草,避免使用除草剂。在树行间按照长轴走势进行一次深耕,耕地深度 25 30 。 6.2 作床 沙性土壤 ,耕地前施洒生石灰 25 kg/667 m2,做低床 ;壤土 ,耕地前施洒生石灰 50 kg/667 m2,做高床。 床宽 80 cm 120 cm,床高 15 cm 20 cm,步道宽 30 cm 40 cm,长度依地形而定。 7 播种 7.1 播前准备 将菌种掰碎至 1.0 cm 1.5 cm大小的菌种块。 7.2 播种时间
6、一般采用秋播,当地表 10 cm以下土壤温度在 18 22 时,开始播种。通常情况下,播种时间 北部地区 9月下旬至10 月上旬完成播种,中部地区10 月上中旬完成播种,南部地区 10月中下旬完成播种。 7.3 播种量 每 667 m2播种约 300袋,重量约为 180 kg。 7.4 播种方法 7.4.1 撒播 将菌种均匀洒于床面,覆细土 1.0 cm 1.5 cm。 7.4.2 条播 按照长轴走向开“ V”型槽,槽宽约 15 cm、深约10 cm 、槽距20 cm 左右,把菌种均匀撒在槽内,覆 细土 1.0 cm 1.5 cm。 DB14/ T 1858 2019 3 8 发菌管理 8.1
7、 水分管理 播种后,应及时浇一次透水。 8.2 覆膜及遮荫 浇水后覆厚度 0.04 mm的普通农用白色地膜。按照床宽,确定地膜的宽度。覆膜时,沿着床面长轴, 固定地膜一端,拉紧扣在地面上,每隔 50 cm压一个土块。覆膜后,再覆盖单层遮阳率为 85%95%的遮 阳网。 8.3 外援营养袋放置 8.3.1 时间 播种后 4 10 d,当菌丝长出土面后即可放置外援营养袋。 8.3.2 用量 每667 m 2的栽培地需外援营养袋 1 8002 000袋,每袋重约 400 g。 8.3.3 方法 将外援营养袋侧面划口或打孔处理,同时,掀开地膜,边处理边放置。处理面朝下 ,扣在床面上。 再将地膜、遮阳网
8、还原覆盖。 8.4 越冬管理 土壤上冻前浇一次透水。检查地膜、遮阳网覆盖情况,并压好,预防鼠害。 9 出菇管理 9.1 催菇 9.1.1 时间 翌年春天,当地表 10 cm以下土壤温度达到 5 10 时,进行催菇。 9.1.2 措施 拉起遮阳网,把遮阳网架起,净高保持在2 m以上。边搭小拱棚边揭地膜,并及时去除外源营养袋。 小拱棚高 40 cm 100 cm,覆厚0.06 mm 的棚膜,拱棚两侧棚膜每隔 50 cm压实。浇一次水,使土壤含水 量达饱和,但要及时排走积水。 9.2 水分管理 及时浇水,保持土壤表面湿润,空气相对湿度 80% 90%。 9.3 温度管理 棚内温度控制在 20 以下。
9、 DB14/ T 1858 2019 4 9.4 通风管理 棚内温度超过 20 ,在背风面,局部揭起棚膜通风。 10 采收 10.1 采收标准 当羊肚菌,菌盖脊与凹坑棱廓分明,肉质厚实,有弹性,有浓郁的羊肚菌香味时,采收。 10.2 采收方法 用锋利的小刀,在子实体菌柄近地面,沿地面水平方向切割摘下,或小刀左右两个方向呈 45角斜 向地面切割,摘下菇子;用小刀将粘附于菇柄底部的泥土或杂物削掉,置于篮子、筐子内。 10.3 采后预处理 10.3.1 鲜品 采收的羊肚菌, 0 1 预冷 10 24 h,在 2 5 可贮藏 7 10 d。 10.3.2 干品 采用自然干制或低于 45 热风干制,使羊
10、肚菌含水量低 于 10%。 11 病虫害防控 11.1 防控原则 预防为主,科学防控。 11.2 预防措施 把好菌种质量关,选用抗逆性强的菌种,适时播种。生产原料要新鲜无霉变,科学配料,灭菌彻底; 搞好环境卫生。废弃料要及时清理并远离栽培场地。土地轮作。 11.3 物理防控 利用遮阳网、棚膜阻隔病虫侵入。阳光曝晒土壤消毒。出菇期控制棚内温度低于 22 ,可采用通 风进行降温。 11.4 化学防控 利用生石灰对土壤进行消毒。栽培期间发现有局部霉点,要及时清除或撒石灰控制。符合 GB/T 8321 (所有部分)的相关规定。 12 档案管理 在栽培过程中建立完整的档案管理。应保留羊肚菌栽培过程中各个
11、环节的有效记录,至少保留两年。 样表参见附录 B。 DB14/ T 1858 2019 5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山西省适宜林下栽培羊肚菌品种 A.1 YD2(优系) A.1.1 来源 该优系野生资源选自四川阿坝地区。 A.1.2 温度类型 低温型品种。出菇温度地温 9 11 ,子实体最适发育温度 15 23 。 A.1.3 品种特性特征 子实体高 4.0 cm 11.5 cm。菌盖圆锥形,黑色凹坑内略带金黄色,肉质脆嫩,长 2.5 cm 7.5 cm, 最宽处 2.0 cm 5.8 cm;菌柄白色,肉质白色,长 2.0 cm 5.1 cm,宽 1.0 cm 2.3 cm,厚 1
12、 mm 2 mm。 出菇密度适中,多单生。菌肉厚实,折干率7 7.8: 1;该品种具有抗低温、耐极端天气的潜力。 A.2 Y(优系) A.2.1 来源 该优系野生资源选自山西省吕梁地区。 A.2.2 温度类型 广温型品种。出菇温度地温 6 15 ,子实体最适发育温度 10 25 。 A.2.2.1 品种特性特征 子实体高 3.8 cm 10.5 cm。菌盖宽圆锥形,浅灰黑色略泛红,长 2.5 cm 7.0 cm,最宽处 2.0 cm 5.5 cm;菌柄白色,肉质白色,长 1.7 cm 5.0 cm,宽 1.3 cm 2.4 cm,厚 1 mm 2 mm。 出菇密度适中,单生。菌肉厚实,折干率7.5: 1;该品种出菇期比 YD2品种长约 10 d,单菇均重 25 g, 温度适应范围广,抗病抗杂能力优异。 DB14/ T 1858 2019 6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档案记录表 羊肚菌栽培情况记录表、羊肚菌栽培区气候记录表分别 见表 B.1和 表 B.2。 表 B.1 羊肚菌栽培情况记录总表 地点: 负责人: 面积 林型 品种 播种时间 放置外援袋时间 浇水时间 浇水时间 搭小拱棚时间 浇水时间 出菇时间 采收时间 产 量(干 /鲜) 表 B.2 羊肚菌栽培区气候记录表 记录区域: 记录人: 日期 天气 土壤温度 棚内温度 棚内湿度 棚外温度 备注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