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93.080 P 66 DB13 河北省 地方标准 DB 13/T 2948 2019 公路桥面铺装层维修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2019 - 03 - 25 发布 2019 - 04 - 25 实施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13/T 2948 2019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伟、赵宝平、史磊、常江芳、刘少明、杨亮、韩瑞东、李菊芬、徐英峰、 沈英明、袁维、杨伟达、张明涛、任泽、尤悦、杨国敏、李媛媛、闫晓
2、辉、李科、刘建忍 。 DB13/T 2948 2019 II 引 言 近年来河北省公路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此同时,交通量迅猛增长且车辆荷载日趋重型化, 公路桥梁所经受的冲击力、动荷载强度和疲劳作用不断提高,使桥面经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导致 公路 沿线很多桥面铺装层出现开裂、脱层、坑洞等大量的破坏现象,不仅直接影响了桥面的路用性能, 而且极大的影响了桥梁结构的耐久性和运营安全。恢复桥面的路用性能,减少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需 要对已破损桥面进行维修,伴随着运营里程与交通量的迅猛增长,桥面维修工作日益频繁、工程量越 来越大。桥面铺装层维修的设计、施工受到桥梁结构类型、交通量与通行荷载、当地气候环
3、境、维修 工期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使其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提升桥面铺装层维修设计和施工的质量、缩短桥面铺装层维修的工期、缓解桥面铺装层维修与 交通正常运营的突出矛盾,使 桥面铺装层维修设计和施工更加规范,本标准起草组参考有关国家标准 和地方标准,通过广泛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DB13/T 2948 2019 1 公路桥面铺装层维修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路桥面铺装层维修设计与施工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桥面铺装层维修设计及 桥面铺装层维修施工。 本标准适用于河北地区公路钢筋混凝土桥梁及钢 -混组合结构桥梁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整块或
4、整跨 凿除重新浇筑水泥混凝土铺装层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新建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的设计与施工可参照 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 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订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50476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JG/T 486 混凝土用复合掺合料 JTG D40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JTG D60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T F30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 JTG/T F50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G/T B07-01 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
5、术规范 JTG F80/1 公路工程质量检 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工程 CECS 38 纤维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CECS 207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桥面铺装层 deck pavement 桥面板上的防护层,主要功能是防止桥面板直接受力,扩散车轮荷载,避免直接接触磨损,为车 辆提供平整防滑的行驶表面,保护主梁免受雨雪、除冰氯化物等有害介质的侵蚀。 3.2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 cement concrete deck pavement 以水泥混凝土材料作为桥面板防护层的桥面铺装层。 3.3 桥面铺装层 常规维修 routine ma
6、intenance of deck pavement 对桥面铺装维修没有特殊通车时间要求的桥面铺装层维修工程。 DB13/T 2948 2019 2 3.4 桥面铺装层快速维修 quick maintenance of deck pavement 在桥面铺装层维修施工完成后,要求 1d 3d之内达到通车性能要求的桥面铺装层维修工程。 3.5 桥面铺装层维修 maintenance of deck pavement 桥面铺装层常规维修与桥面铺装层快速维修统称桥面铺装层维修。 3.6 高性能混凝土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采用常规材料和工艺生产,具有混凝土结构所要求的各
7、项力学性能,且具有高耐久性、高工作性 和高体积稳定性的混凝土。 3.7 快速修补高性能混凝土 rapid repair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在桥面铺装层维修中,一种 1 d 3 d之内可达到通车性能要求的高性能混凝土。 3.8 环境作用 environmental action 温、湿度及其变化以及二氧化碳、氧、盐、酸等环境因素对结构的作用。 3.9 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指数 DF (durability factor) 混 凝土经规定次数快速冻融循环试验后,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定的动弹性模量与初始动弹性模量的 比值。 3.10 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系数 chlori
8、de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concrete 描述混凝土孔隙水中氯离子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过程的参数。 3.11 合成纤维 synthetic fiber 用有机合成材料制作的短纤维。常用的有聚丙烯腈纤维、聚丙烯纤维、尼龙纤维等。 4 桥面铺装层维修设计 4.1 一般规定 4.1.1 桥面铺装层维修的设计应包括桥梁临时防护措施设计、桥面铺装层配筋设计、混凝土配合比设 计等内容 。 4.1.2 桥面铺装层维修宜在中断交通的情况下进行,如不能断交,可采用半幅施工半幅通车的施工方 法。 DB13/T 2948 2019 3 4.1.3 宜在桥面铺装层修补水泥混凝土上设
9、置一层微表处或沥青混凝土,其微表处和沥青混凝土应符 合相关规范的规定。 4.1.4 桥面铺装层应进行桥面防水与排水系统的设计。 4.1.5 桥面铺装层维修的设计除遵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 相关规定。 4.2 桥梁临时防护措施 4.2.1 当采用半幅施工半幅通车方法进行桥面铺装维修时,应提前修补通车车道的坑槽,避免车辆通 过坑槽引起桥梁过大振动。 4.2.2 桥面铺装维修设计前应对正常通车情况下的桥梁振动特性进行 检测,以桥梁的振动主频率和振 动位移幅值作为桥梁临时支护设计和交通组织设计的依据之一。其桥梁的振动主频率和振动位移幅值 可通过振动位移传感器测出。
10、4.2.3 如桥梁的振动主频率 4 Hz、振动位移幅值 3 mm,可忽略桥梁振动对新浇筑修补混凝土强 度和新旧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影响,可不进行桥梁临时支护设计。 4.2.4 如桥梁的振动主频率 4 Hz、振动位移幅值 3 mm,需通过限制车速、车重或进行桥梁临时支 护等措施来控制桥梁振动,使桥梁的振动主频率 4 Hz、振动位移幅值 3 mm。 4.2.5 桥面铺装维修的交通组织设计还应符合施工安 全等相关规范的规定。 4.3 桥面铺装层配筋构造要求 4.3.1 修补桥面铺装层内应配置钢筋网,当铺装层厚度 15 cm 时,宜采用双层钢筋网,钢筋直径 不应小于 12 mm,间距不宜大于 150 mm
11、。修补桥面铺装层配筋率不低于原桥面铺装层配筋率。 4.3.2 如采用单层钢筋网,在桥梁负弯矩区,桥面铺装层应配置上层补强钢筋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12 mm,间距不宜大于 100 mm,钢筋网长度应按负弯矩影响范围确定。 4.3.3 在粗糙化处理后的梁板混凝土顶面植入锚固架立钢筋,桥面铺装层钢筋网与锚固架立钢筋相焊 接。锚固架立钢筋直径应不小于 10 mm,密度应每 平方米不少于 4 8 根,在梁端或支座部位剪力较 大处取大值;反之,可取小值。 4.3.4 桥面铺装层钢筋网与梁板顶面保持至少 30 mm 间距,钢筋网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小于 30 mm。 4.4 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 4.4.1
12、 在桥面铺装层常规维修工程中,所用水泥混凝土应设计为满足耐久性要求的高性能混凝土,在 桥面铺装层快速维修工程中,所用水泥混凝土应设计为满足耐久性要求的快速修补高性能混凝土。其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桥梁主体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且不低于 C40。 4.4.2 桥面铺装层维修水泥混凝土所用原材料应符合 CECS 207 的相关规定。 4.4.3 应根据桥面 铺装层所处冻融环境条件特征按表 1 确定冻融环境作用等级和相应的抗冻耐久性 指标。 DB13/T 2948 2019 4 表 1 冻融环境作用等级及耐久性设计指标 环境条件特征 冻融环境作用等级 抗冻耐久性指数 DF% 微冻、寒冷和严寒地区
13、+频繁接触水 D1 55 微冻和寒冷地区 +氯盐环境 +频繁接触水 D2 65 严寒地区 +氯盐环境 +频繁接触水 D3 75 注 1: 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和微冻地区是根据其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划分的。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和微冻地区 最冷月的平均气温 t 分别为: t -8oC, -8 oC t -3 oC 和 -3 oC t 2.5 oC。 注 2: 表中 D1、 D2、 D3 分别代表冻融环境程度为:一般、严重、非常严重。 注 3: 抗冻耐久性指数 DF 为 300 次快速冻融循环后混凝土的动弹性模量 E1与其初始值 E0的比值, DF=E1/E0;如在达 到 300 次冻融循环之前 E1已降至
14、初始值的 60%或试件重量损失已达到 5%,以此时的 循环次数 N 计算 DF 值, DF=( N/300) 0.6。 4.4.4 冻融试验采用快冻法进行,其方法见附录 A。 4.4.5 应根据桥面铺装层所处氯化物环境条件特征按表 2 确定氯化物环境作用等级和相应的耐久性 指标。 表 2 氯化物环境作用等级 及抗氯离子侵入性指标 环境条件特征 氯化物环境作用等 级 氯离子扩散系数 DRCM ( 10-12m2/s) 受除冰氯化物溶液轻度溅射作用 L1 10 直接接触除冰氯化物 L2 7 直接接触除冰氯化物 +位于海上大气区 L3 3 d ) 桥 面 铺 装 快 速 维 修 ( 1 d t 3
15、d ) 高 性 能 混 凝 土 快 速 修 补 高 性 能 混 凝 土 水 泥 、 矿 物 掺 合 料 、 减 水 剂 等 原 材 料 选 择 水 泥 、 早 强 复 合 矿 物 掺 合 料 等 原 材 料 选 择 确 定 水 胶 比 及 材 料 用 料 范 围 混 凝 土 配 合 比 调 试 与 试 配 混 凝 土 力 学 性 能 测 试 混 凝 土 耐 久 性 能 测 试 混 凝 土 配 合 比 经 济 性 比 较 混 凝 土 指 导 性 配 合 比 图 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流程图 4.4.13 桥面铺装层快速维修的通车性能要求为通车时混凝土的弯拉强度不小于 5 MPa。 4.4.14
16、快速修补高性能混凝土可通过添加早强型复合矿物掺合料和优化水胶比满足 1 d 3 d 的通 车性能要求,不宜大量掺加无机盐类早强剂、速凝剂,且不应有最终的强度损失和耐久性损失。 4.4.15 在快速修补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根据其不同通车时间要求,如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 则混凝土水胶比可参考表 6 所示指标,如使用其它水泥,则混凝土水胶比应采用实验方法确定。 DB13/T 2948 2019 7 表 6 不同通车时间要求时水胶比参考指标 通车时间 水胶比 1d 0.30 2d 0.32 3d 0.34 4.4.16 早强型复合矿物掺和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 7 的规定。 表 7 早强型复合矿
17、物掺合料的技术指标 项目 指标 细度 c( 45m 筛余)(质量分数) /% 12 流动度比 /% 95 活性指数 /% 1d 120 28d 110 胶砂抗压强度增长比 0.90 氯离子含量(质量分数) /% 0.06 三氧化硫含量(质量分数) /% 3.5 5 桥面铺装层维修施工 5.1 一般规定 5.1.1 桥面铺装层维修期间应做好交通安全组织方案。 5.1.2 桥面铺装层维修的施工除遵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 相关规定。 5.2 旧铺装层拆除及表面处理 5.2.1 旧混凝土表面应进行粗糙化处理,处理方法宜采用喷射高压水。 5.2.2 粗糙化处理效果应形
18、成构造深度 3 mm 4 mm 的露石粗糙面,粗糙度的定量评定方法,可采 用铺砂法或粗糙度测定仪法。其铺沙法见附录 C。 5.2.3 凿毛处理后的旧混凝土表面应喷刷与修补混凝土同水泥标号、同水胶比的水泥净浆作为 粘结 剂,涂刷厚度以 0.5 mm l.5 mm 为宜。 5.2.4 不得使用非锚固钢筋网支架和砂浆垫块。 5.3 混凝土的生产 5.3.1 宜采用移动搅拌系统现场拌制混凝土,该系统应具有自动控制的强制式搅拌机和电子计量系 统,混凝土拌和能力应和需求匹配。 5.3.2 原材料计量应准确,其允许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按重量计): DB13/T 2948 2019 8 a) 胶凝材料(水泥、
19、矿物掺合料等) 1 %; b) 化学外加剂(高效减水剂或其他化学添加剂) 1%; c) 粗、细骨料 2%; d) 拌合用水 1%。 5.3.3 混凝土制备前,应严格测定粗、细骨料的含水率,宜每班抽测 2 次,应随时根据其含水量变化 调整配合比。其粗、细 骨料含水率的测定方法见附录 D。 5.3.4 雨雪天气生产混凝土时,骨料不得夹杂冰块,并应加大骨料含水率的测试频率,露天设置的骨 料仓和输送带应有防雨雪措施。 5.3.5 当采用液体外加剂时,应从混凝土用水量中扣除液体外加剂中的水量。 5.3.6 混凝土搅拌时宜采用二次投料法。搅拌完成的混凝土应质量均匀、颜色一致,具有良好的流动 性、粘聚性和保
20、水性。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应根据拌和物的稠度、搅拌机的功率等确定。二次投料法基 本流程见图 2。 投 入 全 部 粉 料 、 细 骨 料 和 聚 丙 烯 纤 维 , 至 少 搅 拌 3 0 s 投 入 全 部 拌 合 水 ( 或 有 液 体 外 加 剂 ) , 至 少 搅 拌 3 0 s 投 入 全 部 粗 骨 料 , 至 少 搅 拌 6 0 S 图 2 二次投料法基本流程 5.4 混凝土的运输 5.4.1 混凝土运输设备的运输能力应适应混凝土凝结速度和浇筑速度的需要,保证浇筑过程连续进 行。运输过程中,应确保混凝土不发生离析、漏浆、泌水及坍落度损失过多等现象,运至浇筑地点的 混凝土应仍保持均匀性
21、和良好的拌和物性能。在运输过程中,严禁添加计量外用水。 5.4.2 混凝土宜采用内壁平整光滑、不吸水、不渗漏的运输设备进行运输。当长距离运输混凝土时, 宜采用搅拌车运输;近距离运输混凝土时,宜采用混凝土泵、混凝土料斗或皮带运输。 5.4.3 用手推车短距离运输混凝土时,道路或车道板的纵坡不宜大于 15 %。用机动车短距离运输混 凝土时,混 凝土的装载厚度不应小于 40 cm。 5.4.4 用吊斗(罐)运输混凝土时,吊斗(罐)底部的卸料活门应开启方便,并不得漏浆。 5.4.5 采用搅拌运输车运送混凝土时,运输过程中宜以 2 r/min 4 r/min 的转速搅动,当搅拌运 输车到达浇灌现场时,应
22、高速旋转 20 s 30 s 后再将混凝土拌合物喂入泵车受料斗或混凝土料斗中。 5.4.6 采用混凝土泵输送混凝土时,泵的型号应根据工程情况、最大泵送距离、最大输出量等选定。 5.5 混凝土的浇筑 5.5.1 浇筑前,应预先制定浇筑工艺,明确结构分段分块的间隔浇筑顺序(尽量减少后浇带或连接缝) 和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 厚度的控制措施;明确浇筑进行方向和入模点,尽可能实行对称入模浇筑混凝 土。 5.5.2 混凝土入模温度宜为 10 30,新浇混凝土与邻接的已硬化的混凝土之间的温差应不大 于 15。 DB13/T 2948 2019 9 5.5.3 混凝土试件应在浇筑地点取样制作,留置足够数量的混凝
23、土试件按规定进行同条件养护或标准 养护,及时填写施工记录,不应在拌合站取样制作试件。 5.5.4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随时对混凝土进行振捣并使其均匀密实。振捣宜采用平板振动器或振动 梁,也可以采用振捣棒辅助振捣。混凝土较粘稠时(如采用斗送法浇筑的混凝土),应加密振点。 5.5.5 不得利用振捣棒使混凝土长距离流动或运 送混凝土,以致引起离析。 5.5.6 混凝土振捣过程中,应避免重复振捣,防止过振。 5.6 混凝土的养护 5.6.1 修补水泥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在收浆后立即覆盖清洁的保湿膜,初凝后撤去保湿膜,并立即 用覆盖物保湿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在养护期内处于潮湿状态。 5.6.2 高性能混
24、凝土养护期不小于 14 d,快速修补高性能混凝土养护期为浇筑完成至通车前。 5.6.3 特殊气候条件下的施工与养护应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 5.7 桥面铺装层施工的允许偏差 桥面铺装层施工的允许偏差应符合 JTG F80/1的相关规定。 5.8 桥面铺装层维修的工艺流程 桥面铺装层维修的工艺流程见图 3。 桥 面 铺 装 层 维 修 施 工 期 间 通 车 及 交 通 安 全 组 织 方 案 桥 梁 临 时 支 护 ( 如 需 要 ) 桥 面 老 铺 装 层 凿 除 混 凝 土 拌 合 站 工 作 准 备 旧 混 凝 土 表 面 粗 糙 化 处 理 混 凝 土 试 配 确 定 施 工 配 合 比
25、 铺 设 绑 扎 钢 筋 网 片 混 凝 土 生 产 、 运 输 混 凝 土 浇 筑 、 振 捣 、 成 型 混 凝 土 养 护 检 查 验 收 通 车 图 3 桥面铺装层维修施工工艺流程图 DB13/T 2948 2019 10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冻融试验方法 快冻法 A.1 目的和引用标准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混凝土试件在水冻水融条件下,以经受的快速冻融循环次数来表示的混凝土抗 冻性能。 引 用标准: GBT 50082-2009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 A.2 试验设备 A.2.1 试件盒如图 A.1 宜采用具有弹性的橡胶材料制作,其内表面底部应有半径为 3
26、mm 橡胶突起部 分。盒内加 水后水面应至少高出试件顶面 5 mm。试件盒横截面尺寸宜为 115 mm 115 mm,试件盒长度 宜为 500 mm。 图 A.1 橡胶试件盒横截面示意图(单位: mm) A.2.2 快速冻融装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JG/T 243 的规定。除应在测温试件中埋设温度传感器外, 尚应在冻融箱内防冻液中心、中心与任何一个对角线的两端分别设有温度传感器。运转时冻融箱内防 冻液各点温度的极差不得超过 2。 A.2.3 称量设备的最大量程应为 20 kg,感量不应超过 5 g。 A.2.4 温度传感器(包括热电偶、电位差计等)应在( -20 20)范围内测定试件中心温度,
27、且测 量精度应为 0.5 。 DB13/T 2948 2019 11 A.3 试件要求 a) 快冻法抗冻试验应采用尺寸为 100 mm 100 mm 400 mm 的棱柱体试件,每组试件应为 3 块。 b) 成型试件时,不得采用憎水性脱模剂。 c) 除制作冻融试验的试件外,尚应制作同样形状、尺寸,且中心埋有温度传感器的测温试件, 测温试件应采用防冻液作为冻融介质。测温试件所用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应高于冻融试件。测 温试件的温度传感器应埋设在试件中心。温度传感器不应采用钻孔后插入的方式埋设。 A.4 试验步骤 a) 在标准养护室内或同条件养护的试件应在养护龄期为 24 d时提前将冻融试验的 件从养护
28、地点 取出,随后应将冻融试件放在( 20 2)水中浸泡,浸泡时水面应高出试件顶面 20 mm 30 mm。在水中浸泡时间应为 4 d,试件应在 28 d 龄期时开始进行冻融试验。始终 在水中养护的 试件,当试件养护龄期达到 28 d 时,可直接进行后续试验。对此种情况,应在试验报告中予 以说明。 b) 当试件养护龄期达到 28 d时应及时取出试件,用湿布擦除表面水分后应对外观尺寸进行测量, 并应编号、称量试件初始质量 iW0 ;然后测定其横向基频的初始值 iJ0 。 c) 将试件放入试件盒内,试件应位于试件盒中心,然后试件盒放入冻融箱内的试件架中,并向 试件盒中注入清 水。在个试验过程中,盒内
29、水位高度应始终保持至少高出试件面 5 mm。 d) 测温试件盒应放在冻融箱的中心位置。 e) 冻融循环过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次冻融循环应在 2 h 4 h 内完成,且用于融化的时间不得少于整个冻融循环时间的 1/4; 2) 在冷冻和融化过程中,试件中心最低和最高温度应分别控制在( -18 2)和( 5 2) 内。在任意时刻,试件中心温度不得高于 7,且不得低于 -20; 3) 每块试件从 3降至 -16所用的时间不得少于冷冻时间的 1/2;每块试件从 -16升至 3所用时间不得少于整个融化时间的 1/2,试件内外的温 差不宜超过 28; 4) 冷冻和融化之间的转换时间不宜超过 10 m
30、in。 f) 每隔 25 次冻融循环宜测量试件的横向基频 niJ 。测量前应先将试件表面浮渣清洗干净并擦干 表面水分,然后应检查其外部损伤并称量试件的质量 niW 。随后测量横向基频。测完后,应 迅速将试件调头重新装入试件盒内并加入清水,继续试验。试件的测量、称量及外观检查应 迅速,待测试件应用湿布覆盖。 g) 当有试件停止 试验被取出时,应另用其他试件填充空位。当试件在冷冻状态下因故中断时, 试件应保持在冷冻状态,直至恢复冻融试验为止,并应将故障原因及暂停时间在试验结果中 注明。试件在非冷冻状态下发生故障的时间不宜超过两个冻融循环的时间。在整个试验过程 中,超过两个冻融循环时间的中断故障次数
31、不得超过两次。 h) 当冻融循环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停止试验: 1) 达到规定的冻融循环次数; 2) 试件的相对动弹性模量下降到 60 %; 3) 试件的质量损失率达 5 %。 DB13/T 2948 2019 12 A.5 实验结果 A.5.1 相对动弹性模量应按下式 A.1 计算: 100 20 2 ffP inii ( A.1) 式中: iP 经 N次冻融循环后第 i个混凝土试件的相对动弹性模量( %),精确至 0.1; nif 经 N次冻融循环后第 i个混凝土试件的横向基频( Hz); if0 冻融循环试验前第 i个混凝土试件横向基频初始值( Hz); 3 13 1 i iPP (
32、A.2) 式中: P 经 N次冻融循环后一组混凝土试件的相对动弹性模量( %),精确至 0.1。相对动弹性模量 P 应以三个试件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当最大值或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超过中间值的 15 % 时,应剔除此值,并应取其余两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当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均超过 中间值的 15 %时,应取中间值作为测定值。 A.5.2 单个试件的质量损失率应按下式 A.3 计算: 100 0 0 W WWW i niini ( A.3) 式中: niW N次冻融循环后第 i个混凝土试件的质量损失率( %),精确至 0.01; iW0 冻融循环试验前第 i个混凝土试件的质量
33、( g); niW N次冻融循环后第 i个混凝土试件的质量( g)。 A.5.3 一组试件的平均质量损失率应按下式 A.4 计算: 1003 3 1 i nin WW ( A.4) 式中: nW N次冻融循环后一组混凝土试件的平均质量损失率( %),精确至 0.1。 DB13/T 2948 2019 13 A.5.4 每组试件的平均质量损失率应以三个试件的质量损失率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当 某个试验结果出现负值,应取 0,再取三个试件的平均值。当三个值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与中间值之 差超过 1 %时,应剔除此值,并应取其余两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当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 之差均超过
34、 1 %时,应取中间值作为测定值。 A.5.5 混凝土抗冻等级应以相对动弹性模量下降至不低于 60 %或者质量损失率不超过 5 %时的最大冻 融循环次数来确定,并用符号 F 表示。 DB13/T 2948 2019 14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混凝土氯离子 扩散系数快速测定的 RCM 方法 B.1 试验目的 定量评价混凝土抵抗氯离子扩散的能力,为氯离子侵蚀环境中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以 及使用寿命的评估与预测提供基本参数。 B.2 适用范围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 25 mm(一般不宜大于 20 mm)的试验室制作的或者从实体 结构取芯获得的混凝土试件,试验数据可以用于
35、氯离子侵蚀环境耐久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和混凝土质 量检验的评定依据,也可按 DuraCrete提出的方法用于结构使用寿命的评估。 B.3 试验设备和化学试剂 a) RCM 测定仪。 b) 含 5 % NaCl 的 0.2 mol/L KOH 溶液; 0.2mol/L KOH 溶液。 c) 显色指示剂; 0.1 mol/L AgNO3 溶液。 d) 水砂纸 200 600 号;细锉刀;游标卡尺(精度 0.1 mm)。 e) 超声浴池;电吹风( 2000 W);万用表;温度计(精度 0.2)。 f) 扭矩扳手( 20N m 100N m,测量误差 5 %)。 B.4 试验步骤 B.4.1 试件准备
36、试件标准尺寸为:直径 100 mm 1 mm,高度 h=50 mm 2 mm。 试件在试验室制作时,一般可使用 100 mm 300 mm或 150 mm 50 mm 50 mm试膜,制作后立即 用塑料薄膜覆盖并移至标准养护室, 24 h后拆模并浸没于标准养护室的水池中。试验前 7 d加工成 标准尺寸的试件,并用水砂纸 200 600号、细锉刀打磨光滑,然后继续浸没于水中养护至试验龄期。 试件在实体混凝土结构中钻取时,应先切割成标准试件尺寸,再在标准养护室水池中浸泡 4 d,然 后才可以进行试验。 B.4.2 试验准备 试验室温度控制在 20 2。试件安装前需进行 120 s 20 s超声浴处
37、理,超声浴槽事先需用室 温饮用水冲洗干净。 试件的直径和高度应该在试件安装前 用游标卡尺测量(精度 0.1 mm),并填入显色深度计算表(表 B.1)和试验原始记录表(表 B.2)。安装前的试件表面应该干净,无油污、灰砂和水珠。 DB13/T 2948 2019 15 表 B.1 黑色深度计算表 单位为 mm 试件 编号 直径 高度 黑色深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值 1 2 3 4 5 6 7 8 9 表 B.2 RCM 试验原始记录表 编 号 试件 制作 时间 龄 期 实验 日期 试 验 时 间 超声 浴时 间 无载 电压 电 压 电 流 初始 KOH
38、溶 液 初始 KOH+CL- 溶液 试验持 续时间 试件 高度 h 显色 深度 xd 最终 KOH 溶 液温度 - - d - - min V mA mL mL h min m RCM测定仪的试验槽在试验前需用室温饮用水冲洗干净,然后把试件装入橡胶筒内,置于筒的底部。 与试件齐高( 50 mm)的橡胶筒体外侧处,安装两个环箍(每个箍高 25 mm)并拧紧环箍上的螺丝至扭 矩 30N m 5N m,使试件的侧面处于密封状态。若试件的柱状曲面具有可能会造成液体渗漏的缺陷, 则要用密封剂保持其密封性。 B.4.3 电迁移试验过程 在无负荷状态下,将 40 V/5 A的直流电源调到 30V 0.2 V
39、,然后关闭电源。把装有试件的橡胶筒 安装到试验槽中,安装好阳极板,然后在橡胶筒中注入约 300 ml的 0.2 mol/L的 KOH溶液,使阳极板和 试件表面均浸没于溶液中。 在试验槽中注入含 5 % NaCl的 0.2 mol/L的 KOH溶液,直至与橡胶筒中的 KOH溶液的 液面齐平。按要 求连接电源、分配器和试验槽,阳极连至橡胶筒中阳极板,阴极连至试验槽的电解液中阴极板。 DB13/T 2948 2019 16 打开电源,记录时间,立即同步测定并联电压、串联电流和电解液初始温度。测量电压时,万用 表调到 200V挡,若电压偏离 30V 1V,则断开连接,重调电源无荷电压;测量电流时,万用
40、表调到 200 mA挡。溶液的温度测定应精确到 0.2。 试验时间按测得的初始电流确定(表 B.3)。试验数据填入试验原始记录表(表 B.2)。 表 B.3 初始电流与试验时间的关系 初始电流 0I ( mA) 应选定的通电试验时间( h) 初始电流 0I ( mA) 应选定的通电试验时间( h) 0I 5 168 30 0I 60 24 5 0I 10 96 60 0I 120 8 10 0I 30 48 120 0I 4 试验结束时,先关闭电源,测定阳极电解液最终温度,断开连线,取出装有试件 的橡胶 筒,倒除 KOH溶液,松开环箍螺丝,然后从上向下移出试件。 B.4.4 氯离子扩散深度测定
41、 试件从橡胶筒移出后,立即在压力试验机 上劈成两半。在劈开的试件表面立即喷涂显色指示剂, 混凝土表面一般变黄(实际颜色与混凝土颜色相关),其中含氯离子部分明显较亮;表面稍干后(约 10 min)喷 0.1 mol/L AgNO3溶液;然后将试件置于采光良好的试验室中,含氯离子部分不久(约 1 d) 即变成紫罗兰色(颜色可随混凝土原材料和指示剂的不同而变化),不含氯离子部分一般显灰色。若 直接在劈开的试件表面喷涂 0.1 mol/L AgNO3溶液,则可在约 15 min后观察到白色硝酸银沉淀。 测量显色分界线离底面的距离,把如图 B.1所示位置的测定值(精确到 1 mm)填入表 B.1,计算所
42、 得的平均值即为显色深度。 图 B.1 显色分界线位置编号 试验后排除试验溶液,结垢或沉淀物用黄铜刷清除,试验槽和橡胶筒仔细用饮用水和洗涤剂冲洗 60 s以上,最后用室温饮用水洗净并用电吹风(用冷风挡)吹干。 B.5 试验结果计算 氯离子扩散系数按下式 B.1计算(中间运算精确到四位有效数字,最后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DB13/T 2948 2019 17 Th t xxThD 3 dd6 R C M , 0 10338.3 10872.2 ( B.1) 式中: DRCM,0 RCM法测定的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 m2/s); T 阳极电解液初始和最终温度的平均值( K); h 试件高度(
43、 m); xd 氯离子扩散深度( m); t 通电试验时间( s); 辅助变量。 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为 3个试样的算术平均值。如任一个测值与中值的差值超过中值的 15 %,则 取中值为测定值;如有两个测值与中值的差值都超过中值的 15 %,则该组试验结果无效。 DB13/T 2948 2019 18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铺沙法 C.1 试验目的 本方法适用 于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构造深度,用以评定混凝土路面表面的宏观粗糙度。 C.2 仪器设备 a) 人工铺砂仪:由圆筒、推平板组成。 b) 量砂筒:一端是封闭的,容积为 (25 0.15) mL,可通过称量砂筒中水的质量以确定其容积 V,
44、 并调整其高度,使其容积符合要求。带一专门的刮尺将筒口量砂刮平。 c) 推平板:推平板应为木制或铝制,直径 50 mm,底面粘一层厚 1.5 mm 的橡胶片,上面有一圆 柱把手。 d) 刮平尺:可用 30 cm 钢尺代替。 e) 量砂:足够数量的干燥洁净的匀质砂,粒径为 0.15 mm 0.30 mm。 f) 量尺:钢板尺、钢卷尺 。 g) 其他:装砂容器 (小铲 )、扫帚或毛刷、挡风板等。 C.3 试验步骤 a) 量砂准备:取洁净的细砂晾干、过筛,取 0.15 mm 0.30 mm 的砂置适当的容器中备用。量砂 只能在路面上使用一次,不宜重复使用。回收砂应经干燥、过筛处理后方可使用。 b)
45、对测试路段按随机取样选点的方法,决定测点所在横断面位置。 c) 用扫帚或毛刷子将测点附近的路面清扫干净,面积不小于 30 cm 30 cm。 d) 用小铲装砂沿筒向圆筒中注满砂,手提圆筒上方,在硬质路面上轻轻地叩打 3 次,使砂密实, 补足砂面用钢尺一次刮平。不可直接用量砂筒装砂,以免影响量 砂密度的均匀性。 e) 将砂倒在混凝土路面上,用底面粘有橡胶片的推平板,由里向外重复做摊铺运动,稍稍用力 将砂细心地尽可能地向外摊开,使砂填入凹凸不平的路表面的空隙中,尽可能将砂摊成圆形, 并不得在表面上留有浮动余砂。注意摊铺时不可用力过大或向外推挤。 f) 用钢板尺测量所构成圆的两个垂直方向的直径,取其
46、平均值,准确至 5 mm。 g) 按以上方法,同一处平行测定不少于 3 次,测点间距 3 m 5 m。 C.4 数据计算 C.4.1 路面表面构造深度测定结果按下式 C.1 计算: 22 3183141000 DD VTD ( C.1) 式中: TD 路面表面构造深度,单位: mm; DB13/T 2948 2019 19 V 砂的体积, 25 cm3; D 推平砂的平均直径,单位: mm。 C.4.2 每一处均取 3 次混凝土路面构造深度的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精确至 0.1 mm。 C.4.3 计算每一个评定区间路面构造深度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 C.6 实验 报告 C.6.
47、1 列表逐点报告路面构造深度的测定值及 3 次测定的平均值,当平均值小于 0.2 mm 时 ,试验结 果以 0.2 mm 表示。 C.6.2 每一个评定区间路面构造深度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 路面构造深度实验报见表 C.1。 表 C.1 路面构造深度实验报告 测点编号 1 2 3 4 5 构造深度( 0.1mm) 测点平均值( 0.1mm) 评定区间 平均值 = 标准差 = 变异系数 = 结论 DB13/T 2948 2019 20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粗、细骨料含水率的测定方法 D.1 目的与 引用 标准 测定 混凝土粗、 细 骨 料的含水率。 引用标准: JTG E42-2005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D.2 仪具与材料 a) 烘箱:能控温在 105 5 。 b) 天平:称量 2 ,感量不大于 2 g(细骨料)。 称量 5 ,感量不大于 5 g(粗骨料)。 c) 容器:浅盘等。 D.3 试验步骤 由来样中取 适量 代表性试样两份。分别放入已知质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