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91.100.30 Q 13 DB13 河北省 地 方 标 准 DB 13/T 1610 2012 相变节能蓄热调温材料 2012 - 09 - 05发布 2012 - 09 - 15实施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3/T 1610 2012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保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河北卿世保温材料制造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春华、刘磊、崔荣华。 DB13/T 1610 2012 1 相变节能蓄热调温材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相变节能蓄热调 温 材料 (物 料 )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和标
2、记、要求、试验方法、包装、 标志、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 建筑物墙体内外用的调温材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6566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 GB 8624 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4132 绝热材料及相关术语 GB/T 5464 建筑材料不然性试验方法 GB/T 5486.2 无机硬质绝热制品试验方法 GB/T 10294 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 防护热板法 GB
3、/T 10295 绝缘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 热流计法 GB/T 10297 非金属固体材料导热系数的测定 热线法 GB/T 17371 硅酸盐复合绝热涂料 HBC 19-2005 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技术要求 轻质墙体板材 JGJ/T 70 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GB/T 4132确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相变节能蓄热调温材料 以玻化微珠 、水泥材料为主要成分,掺加其它材料组分制成的用于建筑墙体隔冷、隔热、蓄热的干 拌混合物料。此产品的施工技术规范可参见附录 E。 4 分类和标记 4.1 分类 产品按其干密度分为 I、型。 DB13/T 1610
4、2012 2 4.2 产品标记 4.2.1 产品标记的组成 产品标记由三部分组成:型号、产品名称、标准号。 4.2.2 标记示例 示例 1: 型建筑节能蓄热保温材料保温物料的标记为:建筑保温材料 GB/T 20473-2006。 5 要求 5.1 外观质量 外观应为均匀、干燥无结块的颗粒状混合物。 5.2 堆积密度 型应不大于 450kg/m3, 型应不大于 370 kg/m3。 5.3 石棉含量 应不含石棉纤维。 5.4 分层度 加水后拌合物的分层度应不大于 20mm。 5.5 抗冻性 50次冻融循环后质量损失率应不大于 5%,抗压强度损失率应不大于 25%。 5.6 硬化后的物理学性能 硬
5、化后的物理学性能应符合表 1的要求。 5.7 软化系数 当用户有耐水性要求时,软化系数应不小于 0.50。 6 试验方法 6.1 外观质量 目测产品外观是否均匀,有无结块。 6.2 堆积密度 按附录 A 的规定进行。 DB13/T 1610 2012 3 表 1 硬化后的物理 学性能 项目 技术指标 干密度, kg/m3 型 450 型 370 蓄热量(潜热值), kg/m2kgd 60 导热系数(平均 25), W/mk(M K) 0.030 线性收缩率, % 0.3 抗压强度, mPa 0.5 放射性能 内照指数 Ira 1.0 1.0 外照指数 IRa 燃烧性能 达到 GB 8624-1
6、997中 A级要求 衰减率( 50次循环), % 5 压剪粘结度, kPa 50 注: 导热系数实测值应乘以蓄热值修正系数 0.266并计算出导热系数。 6.3 放射性 能 按 GB 6566 的规定进行。 6.4 分层度 按附录 B制备拌合物,接 JGJ/T 70-1990中第五章的规定进行。 6.5 蓄热量(潜热值) 参照 ISO11357-3或 DSC熔融和结晶。 6.6 石棉质量 按 HBC 19-2005中附录 A的规定进行 。 6.7 硬化后的物理 学性能 6.7.1 干密度 按附录 C的规定进行。 6.7.2 抗压强度 检验干密度后的 6个试件,按 GB/T 5486.2-200
7、1中第 3章的规定进行抗压强度试 验,以 6个试件检测值 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抗压强度 值。 DB13/T 1610 2012 4 6.7.3 导热系数 按 GB/T 10294进行。导热系数检测修订方法参见附录 D。 6.7.4 线 性 收缩率 按 JGJ/T 70-1998第十章的规定进行,试验结果取龄期为 56d的收缩值。 6.7.5 压剪粘接强度 按 GB/T 17371-1998第 6.6条的规定进行,用附录 B制备的拌合物制作试件,在 20 3、 相对湿度 60% 80%的条件下养护至 28d(自成型时算起)。 6.7.6 燃烧性能 按照 GB 8624-1997进行检验。 7 检验规
8、则 7.1 检验分类 相变 节能蓄热 调温材料的检验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7.1.1 出 厂检验 产品必须经厂质检部门检验合格方可出厂。出厂检验项目为:外观质量、堆积密度、分层度。 7.1.2 型式检验 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检验项目包括第 5章全部项目 : a) 新产品投产或产品定型鉴定时; b) 正式生产后,原材料、工艺有较大的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c) 正常生产时,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压剪粘结强度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燃烧性能级别每两年至 少进行一次; d)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e) 产品停产 6个月后恢复生产时; f)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
9、检验要求时。 7.2 组批与抽样 7.2.1 组批 以相同原料、相同生产工艺、同 一类型、稳定连续生产的产品 100吨为一个 检验批 次。不足 100吨亦 为一个检验批次。 7.2.2 抽样 抽样应有代表性,可连续取样,也可以从 20个以上不同堆放部位的包装中取等量样品并混匀,总量 不少于 40L。 7.3 判定规则 DB13/T 1610 2012 5 出厂检验或型式检验的所有项目若全部合格则判定为该批产品合格。若有一项不合格时,可加倍抽 样进行复验,复验结果仍不合格时,则该批产品不合格。 8 包装、标志、贮存和运输 8.1 包装 应采用具有防潮性能的包装袋、牛皮纸袋或用户要求的包装形式、包
10、装应符合国家要求。 8.2 标志 在包装袋 上或合格证中应标明:产品名称、标准号、生产商名称 及详细地址、批量、生产日期水泥 有效期或批号,保存期及按 GB/T 191规定标明“防潮 怕雨”等标志。 8.3 贮存 和运输 应 贮 存于干燥通风的库房内,不得受潮、雨淋。在运输过程中防止雨淋,装卸防止包装破损,防止 扬尘,保存期为 6个月。 DB13/T 1610 2012 6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堆积密度试验方法 A.1 仪器设备 A.1.1 电子天平:量程为 5kg,分度值 0.1kg。 A.1.2 量筒:圆柱形金属筒(尺寸为内径 108mm、高 109mm)容积为 1L,要求
11、内壁光洁,并具有足够的刚 度。 A.1.3 堆积密度试验装置:见图 A.1 。 1 漏斗 ; 2 支架 ; 3 导管 ; 4 活动门 ; 5 量筒。 图 A.1 堆积密度试验装置 A.2 试验步骤 A.2.1 将按 7.22方法抽取的试样,注入堆积密度试验装置的漏斗中,启动活动门,将试样注入量筒。 A.2.2 用直尺刮平量筒试样表面,刮平时直尺应紧贴量筒上表面边缘。 A.2.3 分别称量量筒的质量 m1,量筒和试样的质量 m2。 A.2.4 在试验过程中应保证试样呈松散状态,防止任何程度的振动。 A.3 结果计算 DB13/T 1610 2012 7 A.3.1 堆积密度按式 ( 1) 计算
12、: P=(m2-m1)/V. ( 1) 式中: P 试样堆积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 kg/m3) ; m1 量筒的质量,单位为克( g) ; m2 量筒和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 g) ; V 量筒容积,单位为升( L) 。 A.3.2 试验结果以三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表示,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DB13/T 1610 2012 8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搅拌物的制备 B.1 仪器设备 B.1.1 电子天平:量程为 5kg,分度值 0.1g。 B.1.2 圆盘强制搅拌机:额定容量 30L,转速 27r/min,搅拌叶片工作间隙 3mm 5mm,搅拌桶内径 750mm。 B.1.3
13、砂浆稠度仪:应符合 JG/T 70-1990中第三章的规定。 B.2 搅拌物的制备 B.2.1 拌制拌合物时,拌合用的材料应提前 24h放入实验室内,拌合时实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 20 5 C ,搅拌时间为 2min。也可采用人工搅拌。 B.2.2 将建筑保温砂浆与水拌合进行适配。确定拌合物稠度为 50mm 5mm时的水料比,稠度的检测方法 按 JG/T 70-1990中的第三章的规定进行。 B.2.3 按 B.2.2确定的水料比或生产商推荐的水料比混合搅拌制备拌合物。 DB13/T 1610 2012 9 C C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干密度试验方法 C.1 仪器设备 C.1.1 试模:
14、 70.7mm 70.7mm 70.7mm钢质有底试模,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并拆装方便。试模的内表面平 整度为每 100mm不超过 0.05mm,组装后各相邻的不垂直度应小于 0.5。 C.1.1 捣棒:直径 10mm,长 350mm的钢棒,端部应磨圆。 C.1.2 油灰刀。 C.2 试件的制备 C.2.1 试模内壁涂刷薄层脱模剂。 C.2.2 将按 B.2制备的拌合物一次注满试模,并略高于其上表面,用捣棒均匀由外向里按螺旋方向轻轻 插捣 25次,插捣是用力不要过大,尽量不破坏其保湿骨料。为防止可能留下孔洞,允许用油灰刀沿模壁 插捣次数或用橡皮锤轻轻敲击试模四周,直至插捣棒留下的孔洞消失,最后将高
15、出部分的拌合物沿试模 顶面削去抹平。至少成型 6个三联试模, 18块试件。 C.2.3 试件制作后用聚乙烯薄膜覆盖,在 20 C 5 C 温度环境下放置 48h 4h,然后编号拆模。拆模后 应立即在 20 C 3 C 、相对湿度 60% 80%的条件下养护至 28d(自成型时算起),或按生产规定的养护条 件及时间,生产商规定的养护时间自成型时算起不得多于 28d。 C.2.4 养护结束后将试件从养护室取出并在 105 C 5 C 或生产商推荐的温度下烘至恒重,放入干燥器中 备用。恒重的判断依据为恒温 3h两次称量试件的蚀量变化率小于 0.2%。 C.3 干密度的测定 从 C.2制备的试件中取
16、6块试件,按 GB/T 5486.3-2011中第三章的规定进行干密度的规,试验结果以 6 块试件检测值的算术平均值表示。 DB13/T 1610 2012 10 D D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导热系数检测修订方法 D.1 维护结构热阻 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围护结构的热阻 ,按式( 1)计算: R= () 式中: R 围护结构的热阻,单位 m2.K/W; Tu 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的第 j次测量值 ; Toj 围护结构外表面温度的第 j次测量值 ; qj 内表面热流密度的第 j次测量值 。 D.2 传热系数计算 传热系数按式( 2)计算: K=1/(Ri+R+Re) () 式中: K 围 护
17、结构的传热系数,单位 W/(m2.K); Ri 内表面换热阻,应按 GB50176 1993附表 2.2规定采用 ; Re 外表面换热阻,应按 GB50176 1993附表 2.3规定采用 。 D.3 相变节能蓄热调温材料导热系数的计算 D.3.1 相变节能蓄热调温材料的 导热系数(非定值) 值的标记 ,按式( 3)计算: x = x 相吸 /h相放 = x0.266(非定值) ( 3) 式中 : x 导热系数 0.017W(m.K); 测试 相变节能 蓄热调温材料的导热系数,为 0.060 0.110(定值) 。 D.3.2 具体计算 约定: :简称修正系数,即热耗常数,导热值修正系数 ;
18、:导热系数,即式()中的 x 。 ( ) DB13/T 1610 2012 11 D.3.2.1 导热系数 按式( 4)计算: = ( ) 式中: 测试蓄热材料的 导热系数,单位 ( ); 即为式()中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单位为 ( ); 相变节能 蓄热调温材料的厚度,单位 。 D.3.2.2 导热系数 按式( 5)计算: = x ( ) 式中: 导热系数,单位 ( ); x 相变节能 蓄热调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单位 (m K); 简称修正系数, 0.266,软件中可设置 。 D.4 比热容 按式( 6) 计算 : ( 1000) ( ) 式中: 相变节能 蓄热调温材料 某温度段每升高 所需需吸
19、收的热量,单位 kJ K; 热流密度的第次测量值, = 出 =1 内 - 外 1,单位 W/m2; 相变节能 蓄热调温材料的导热面截面积,单位 m2; 选取计算时间段的时间,单位 s; 计算时间段的材料温度变化温差,即 ( 内 + 外 ) /2),单位 K。 Cj=Qj/G ( 7) 式中: Cj 相变节能 蓄热调温材料某温度段的比热容,单位 KJ/(kg.K); Qj 相变节能 蓄热调温材 料某温度段的导热量,单位 KJ/K,由式( 6)计算获得; G 相变节能 蓄热调温材料的质量,单位 kg。 D.5 导热系数 按式( 8)计算: a= (Cj )/1000 3600 ( 8) 式中: a
20、 某温度段的导温系数,单位 m2/h; 相变节能 蓄热调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单位 W/(m.K); Cj 相变节能 蓄热调温材料的比热容,单位 kJ/(kg.K); P 相变节能 蓄热调温材料的密度,单位 kg/m3,可输入长宽高及质量,由软件计算获得 。 DB13/T 1610 2012 12 D.6 方案确认 D.6.1 该系统可输入相变节能蓄热调温材料的修订系数, =0.266,并计算出导热系数 。 D.6.2 该系统可计算出各温度段的比热容 Cj(由于相变材料的特性,可能会出现某温度段的比热容无 效),及其对 应的导温系数 a n。 DB13/T 1610 2012 13 E E 附 录
21、 E (资料性附录) 相 变节能蓄热调温材料主要施工技术规范 E.1 设计 E.1.1 一般规定 E.1.1.1 相变节能蓄热调温材料墙体应符合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或公共建筑节能。 E.1.1.2 设计墙体加气混凝土砌块时,墙体厚度不应小于 200mm; 热桥部位应采用高效调温材料,且厚 度不小于 20mm。 E.1.1.3 加气 混凝土砌块填充墙、烧结多孔砖,蒸压粉煤灰砖墙体的相变节能蓄热调温材料,材料设计 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内墙厚度不应小于 15mm,外墙厚度不应小于 20mm。 E.1.1.4 相变节能蓄热调温材料墙体各墙体各构造层之间必须粘贴牢固,无脱层,无空鼓,无裂缝现象。 E.1
22、.2 系统要求 E.1.2.1 相变节能蓄热调温材料保温系统的性能应符合表 E.1的规定。 表 E.1 系统的性能要求 项目 单位 指标 测试方法 吸水量 浸水 1h g/m2 1000 参照 JGJ158中 6.1.2 抗冲击强度 普通型 J 3.0 参照 JGJ158中 6.1.3 加强型 J 10.0 耐冻融( 50次) 表面无起泡、粉化、开裂、空鼓或剥落现象 参照 JGJ158中 6.1.5 强度损失率 20% 耐冻融( 30次) 保护层无空鼓、脱落,无渗水裂缝;保护层与保护 层的拉伸粘结强度 0.1MPa,破坏部位应位于保护 层。 参照 JGJ144中附录 A中第 A.4 节 水蒸气
23、湿流密度 G( m2 h) 0.85 参照 JGJ158中 6.1.6 抹面层不透水性 2h不透水 参照 JGJ158中 6.1.7 注 :水中浸泡 24h,若只带有抹面层和带有全部保护层的系统的吸水量 均小于 500g/m2时,可不检验耐冻融性能。 E.1.2.2 相变节能蓄热调温材料保温系统除了应满足 2.1要求外,还应满足 JGJ 144-2004外墙外保温工 程技术规程的其它相关要求。 E.1.2.3 在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要求外墙传热(或外墙平均传热系数)和热惰性指标符合相关规 定要求。 DB13/T 1610 2012 14 E.1.2.4 在严寒,夏热冬冷和夏热地区,宜优先采
24、用内外结合今年夏热保温墙体。墙体保温工程的构造 设计,上需符合我国现行相关标准,规程的要求。 E.2 施工要求 E.2.1 一般规定 E.2.1.1 相变节能蓄热调温材料保温工程的施工应该在墙体施工质量验收合格后进行。 E.2.1.2 基层表面应清洁,无油污和脱模剂 等妨碍粘结的附着物,空鼓、疏松部位应剔除。 E.2.1.3 相变节能蓄热调温材料为单组分包装,施工现场仅加水搅拌,不能加入水泥、砂子、外加剂等 材料 w/c=0.45。 E.2.1.4 相变节能蓄热调温材料保温系统外墙饰面施工前和工程完工后,应对饰面粘结强度进行检验, 粘结强度应大于 0.50MPa。 E.2.1.5 相变节能蓄热
25、调温材料保温工程施工期间以及完成后 72小时内,保温层及环境空气温度不应低 于 5。 E.2.1.6 夏季户外施工时应避免阳光暴晒,相变节能蓄热调温材料在施工后 72小时内,应每天洒水养护。 在 5级以上大风天气和雨天不得进行户外施工。 E.2.1.7 相变节能蓄热调温材料工程 完工后应做好成品保护。 E.2.2 主要施工机具 E.2.2.1 主要施工设备:砂浆搅拌机、电动搅拌器、空气压缩机等。 E.2.2.2 主要施工工具:不锈钢抹子、槽抹子、搓抹子、角抹子、钢丝刷子;多用灰浆托板、拉线、弹 线墨盒、皮尺、毛辊、 2m靠尺等。 E.2.3 施工要点 E.2.3.1 相变节能蓄热调温材料系统施
26、工前墙面应洒水,含水率宜保持在 10% 15%之间,砌体含水深度 以表层 8mm 10mm为宜。 E.2.3.2 界面剂、相变节能蓄热调温材料、抗裂砂浆的配置。 E.2.3.3 界面剂、相变节能蓄热调温材料施工前,应先根据墙面的垂直情况,水泥砂浆找平。 E.2.3.4 按基层表现平整垂直情况吊垂直线、套方、找规矩,经检查 后确定抹灰厚度,但最少不应少于 设计厚度,贴灰饼抹成 30mm见方形状。 E.2.3.5 用相变节能蓄热调温材料冲筋,冲筋的根数根据墙面的宽度和高度决定,筋宽为 30mm。 E.2.3.6 使用相变节能蓄热调温材料前基层和加气混凝土砖连接处必须加 150mm耐碱网格布做基层处
27、理 防止面层开裂。相变节能蓄热调温材料一次可抹 20mm厚,厚度超过 20mm应分为两次施工。施工最后一遍 操作时应抹耐碱网格布压平并用大框搓平。 E.2.3.7 相变节能蓄热调温材料施工时,每遍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小于 24h,待第一遍蓄热材料硬化后 方可进行第二遍相变节能蓄热调温材料的施工。 DB13/T 1610 2012 15 E.2.3.8 若两次相 变节能蓄热调温材料施工间隔时间较长,第一次相变节能蓄热调温材料已完全固化干 燥,则第二次相变节能蓄热调温材料施工前应将上次已经固化的相变节能蓄热调温材料洒水湿润。 E.2.3.9 相变节能蓄热调温材料施工后,应视天气情况进行洒水养护。 E.2.3.10 相变节能蓄热调温材料的施工间歇应在自然处断开,在连续墙上如需停顿,应形成台级时坡 茬,留茬间距不小于 150mm。 E.2.3.11 抹抗裂砂浆(局部使用)。 E.2.3.12 抹抗裂砂浆应在相变节能蓄热调温材料硬化后进行。 E.2.3.13 外房顶面:抹抗裂砂浆厚度为 3mm 5mm。 E.2.3.14 面砖饰面:采用面砖水泥黏贴。 E.2.3.15 其他技术要求应符合 Q/QS 002的要求。 E.2.3.16 饰面层的施工应按 Q/QS 002进行。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