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 B 61 DB13 河北省 地方标准 DB13/T 15472017 代替 DB13/T 1547-2012 二点委夜蛾防治技术规程 2017 - 03- 29 发布 2017 - 06 - 01 实施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3/T 15472017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 DB13/T 1547-2012二点委夜蛾 防治 技术规范 。 本标准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提出 并 修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河北省植保 植检站 , 邢台市植物保护检疫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董志平、马继芳
2、、许昊、李秀芹、苏增朝、刘磊、董立、张金林、刘莉、李智 慧、张志英、霍 书珍、高炳华、梁建辉、李景玉、杨长青、李保俊、韩玉芹、张亚楠、闫 祺。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13/T 1547-2012。 DB13/T 15472017 1 二点委夜蛾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为害玉米苗期的 二点委夜蛾 主害代,二点委夜蛾 的防治原则、农业 生态调控 、 成虫早 期控制 、 幼虫 应急 防治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 夏玉米苗期的主害代 二点委夜蛾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 。 凡是不
3、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主害代 为害夏玉米苗期的二点委夜蛾二代幼虫。 3.2 清垄机 是指能够清除夏玉米播种行小麦秸秆的专用机械。 3.3 清垄播种机 是指能够清除夏玉米播种行小麦秸秆同时完成玉米播种的专用机械。 4 总体要求 4.1 防治原则 贯彻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的 植保方针 。以农业生态调控预防措施为主导,最大限度地破坏害虫生 存空间,压低虫源基数;以成虫期早期控制为重点,毒饵、毒土应急防治为补充
4、进行 综合治理。 4.2 农药使用 DB13/T 15472017 2 农药按 照 GB 4285、 GB/T 8321(所有部分 )使 用。 5 防治 技术 根据害虫发生情况, 因地制宜选用下列其中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防治 。 5.1 生态 调控预防 措施 5.1.1 粉 碎秸秆 小麦收获 时 ,在小麦收割机上增加秸杆粉碎机,使麦茬不高于 15 cm,麦秸长度 控制在 5 cm以下,并 抛撒均匀 。 5.1.2 清除田间麦秸 小麦收获后, 清除 散落在田间的小麦秸秆残体 等覆盖物 到田外 。 5.1.3 麦田耕翻或旋耕 小麦收获后利用耕翻机或旋耕机,将田间遗留的麦秸翻入耕作层,然后再播种 夏
5、玉米。 5.1.4 小麦灭茬 小麦收获后利用灭茬机将麦秸和麦茬残体 粉碎并压实,然后再播种 夏 玉米。 5.1.5 清理玉米播种行麦秸 人工或使用清垄机、玉米清垄播种机、播种行旋耕播种机等清除播种行麦秸。也可 将玉米播种机开 沟器与施肥器之间的水平距离调整到 10 cm左右,进行清理 。 5.2 成虫 防治 5.2.1 灯光诱杀 从 小麦收获前 10 d至 玉米播种后 15 d,在防治区每 30亩 50亩地架设一盏杀虫灯诱杀成虫。 5.2.2 性诱剂诱杀 从 小麦收获前 10 d至玉米播种后 15 d,在田间放置性诱剂水盆诱捕器,每亩 3盆 5盆,间隔 12 m 15 m。诱捕器底部高出作物冠
6、层顶部 10 cm 20 cm。适时 补水和洗衣粉, 并 及时捞 出虫体。 水盆诱捕器的制作方法:选用绿色塑料盆,口径 25 cm 30 cm。将细铁丝穿过性诱剂诱芯橡胶塞的 小头一端,并固定诱芯于盆口中央。在盆沿下 1 cm处对称钻两个排水孔,盆内注清水至排水孔下沿,并 加少量洗衣粉(浓度约 0.3 %),搅拌均匀。调节铁丝高度,使诱芯底部高出水面 0.5 cm 1 cm。 5.2.3 药剂防治 小麦收获后,夏玉米播种至出苗期间, 根据当地预报和监测情况,对 未采取生态调控措施的地块选 用具有触杀、熏蒸作用的农药,如 48 %毒死蜱 EC 800 1000倍液 、 80 %敌敌畏 EC 10
7、00 1500倍液 、 40 % 辛硫磷 EC 800 1000倍液或 30 %毒 辛 CS 1200倍液全田均匀喷雾。可结合封地面化学除草一起进行。 5.3 幼虫应急防治 DB13/T 15472017 3 小麦收获或玉米播种后 10 d开始调查,在 有 麦秸覆盖的玉米行进行,若百株虫量达 6头,玉米 苗 被 害株率达 3 %时,应立即采用毒饵或毒土进行防治。 5.3.1 毒饵 选用 30 %毒 辛 CS 250 mL、 48 %毒死蜱 EC 200 mL、 90 %敌百虫晶体 250 g或 48 %毒死蜱 EC 100 mL加 80 % 敌敌畏 EC 200 mL,加适量水后均匀拌入 5
8、kg炒香的麦麸中制成毒饵,麦麸可攥握成团但不滴水即可,加 碎青菜(草)叶 1.5 kg效果更佳。于傍晚撒于玉米苗茎基部约 3 cm 5 cm距离处, 每株 2 g 4 g, 重点撒 施在有较多麦秸覆盖包围的玉米苗附近。注意毒饵不要撒到玉米植株上,间隔 2 d再 使用茎叶除草剂, 避免发生药害。 5.3.2 毒土 用 80 %敌敌畏 EC 300 mL 500 mL、 30 %毒 辛 CS 500 mL或 48 %的毒死蜱 EC 500 mL等具有触杀和熏蒸 作用的药剂,适量加水 , 均匀拌入 25 kg细土(沙)中 ; 也可 用 5 %毒死蜱 GR 1 kg或 2.5 %甲基异柳磷 GR 2.
9、5 kg, 拌细土 25 kg,于清晨顺垄撒在玉米苗茎基部 周 围,每亩 25 kg。 注意毒土不要撒到玉米植株上,间 隔 2 d再 使用茎叶除草 剂 ,避免发生药害。 5.4 其他措施 5.4.1 拔开玉米苗周围麦秸 玉米苗周围小麦秸秆围棵严重的,扒开周围的麦秸。 5.4.2 扶苗培土 因气生根被二点委夜蛾幼虫取食 造成倒伏的大苗,在采取其它有效措施进行防治的同时,要及时培 土扶苗,以促使受害苗尽快恢复正常生长。 DB13/T 15472017 4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二点委夜蛾形态特征 二点委夜蛾( Athetis lepigone)属鳞翅目夜蛾科,分布于日本、朝鲜、俄罗斯、欧洲、
10、中国等地。 A.1 成虫 灰褐色,被暗灰色长毛片。雌虫体长 8.1 mm 11.0 mm,翅展 20.5 mm 23.5 mm;雄虫体长 7.8 mm 10.5 mm,翅展 18.4 mm 20.0 mm。前翅具金属光泽,布有暗褐色细点,基线隐约可见;中线和外线为暗 褐色波浪纹;环纹为暗褐色点,有时不明显;中剑纹为黑色三角形或菱形斑;肾形斑由黑点组成边缘, 外侧中凹有白点;翅外缘端部有约 7 8个黑点排成一列。 A.2 幼虫 5或 6个龄 期。老熟幼虫体节缩短,较僵直不活跃。 1龄:体长 2.0 mm 3.4 mm,头部黄褐色有光泽,前胸背板黄褐色,体色透明,中后胸有一横排黑色 毛瘤,腹部各节
11、黑色毛瘤排列不规则, 1、 2对腹足微突,步行法呈半结式。 2龄:体长 3.31 mm 6.8 mm,头和前胸黄褐色,中后胸及腹部淡黄白色,各节布有黑色毛瘤,第 1 对腹足已有突起,不如第 2对明显,但第 2对足仍小于第 3对和第 4对腹足, 1、 2对腹足仍不具行走功能, 步行法为半结式。 3龄:体长 6.72 mm 10.80 mm,头部黄褐色,头顶倒八字褐色斑纹明显,腹背各节显 现 4个毛瘤, 1、 2对腹足已长成,属正常行走步法。 4龄:体长 10.10 mm 14.05 mm,头部黄褐色,胸腹为灰褐色,腹背具两条褐色、边缘灰白色的亚 背线,各节背部据倒“ V”字型斑纹, 4个褐色毛瘤
12、排列和黑色气门明显,显现出大龄幼虫特征。 5龄:体长 13.2 mm 20.00 mm,头部黄褐色,头顶颅侧区两侧黑褐色倒八字纹;胸部灰褐色,前中 后胸腹面各具 1对腹足;腹部灰褐色,腹背两侧各具 1条深褐色边缘灰白色的亚背线,气门黑色,气门线 白色,气门上线呈褐色;腹背各节有“ V”型纹和 4个深褐色毛瘤,前 2个较近,后 2个 较远。腹足分别位 于腹面第 3、 4、 5、 6、 10节,趾钩为单序缺环排列,臀板深褐色,下方有 8根刚毛。 6龄:体长 18.0 mm 25.0 mm,头部和体色斑纹同 5龄。 越冬虫态:主要以老熟幼虫作茧越冬。老熟幼虫吐丝结白色丝茧,外粘土粒,于土表或依附植物枝 叶。土茧椭圆形,长 1.2 cm 1.7 cm,宽 0.6 cm 1.0 cm。 A.3 卵 单产,圆形馒头状,底宽(横轴) 0.63 mm,高(纵轴) 0.45 mm。初产淡青色或淡乳白色,逐 渐变 褐;卵壳表面光滑,有纵棱和横道。 A.4 蛹 有茧蛹和裸蛹。蛹长 0.7 cm 1.1 cm,宽 0.3 cm。黄褐色,羽化前变深。末端有臀刺 2根。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