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01 B 05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13/T 14772011 绿芦笋有机栽培技术规程 2011 - 12 - 13 发布 2011 - 12 - 30 实施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3/ T 14772011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戴素英、曹岩坡、代鹏、全秀伟。 DB13/ T 14772011 1 绿芦笋有机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绿芦笋有机栽培的产地环境条件、育苗技术、田间管理、病虫草害治理
2、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及同类地区绿芦笋有机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19630 有机产品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有机种植 在生产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也不采用基因工程和离子辐射技术,而是遵 循自然规律,采取农作、物理和生物的方法来培肥土壤、防治病虫害,以获得安全的产
3、品。 3.2 转换期 从开始进行有机管理到获得有机认证之间的时间为转换期。 3.3 隔离带 有机生产体系与非有机生产体系之间的过渡地带称隔离带。 3.4 非化学农业 沿用长期积累的农业生产经验,主要以人、畜力进行耕作,采用农业、人工措施进行农作物病虫草 害防治为主要技术特征的农业生产模式。 4 基础条件 4.1 产地环境条件 选择生态环境好、周边无污染源、符合有机农业生产条件的地块。灌水符合 GB 5084、土壤符合 GB 15618、空气符合 GB 3095规定的标准。 DB13/ T 14772011 2 4.2 转换期 转换期开始时间从提交认证申请日算起,一般为3年,新开荒的、长期撂荒的
4、、一直按非化学农业 生产方式耕作的或有直接证据表明多年来未使用禁用化学物质的土地也至少要有1年的转换期。 4.3 隔离带 有机芦笋种植区与常规农田区之间必须有隔离带,隔离带最好是山、河流、湖泊,自然植被一般不 少于10米。若隔离带有种植的作物,必须按有机方式栽培,但收获的产品只能按常规产品出售。 5 育苗技术 5.1 品种选择 应选择选用优质、高产、抗病的杂交一代或全雄杂交一代新品种。种子纯度95,净度97, 发芽率80,水分8。 5.2 育苗场地的选择 育苗场地环境条件应符合4.1要求。苗床设置在 地势较高,排灌良好的地块,选择土壤疏松,土质 肥沃,透气性强的壤土或沙壤土。前茬为葱蒜类蔬菜的
5、地块以及重茬地不宜育苗。 5.3 育苗 5.3.1 整地施肥 采用地床直接育苗的,整地前每亩施优质有机肥3 000 kg4 000 kg,深翻30 cm左右,整平地面 做畦,畦宽1 m1.5 m。 采用营养钵育苗的,首先要配置营养土,选用土质肥沃的轻壤或沙壤土过筛,与优质有机肥按7:3 的比例混匀,装入10 cm10 cm的营养钵。 5.3.2 种子处理 按照亩用种量50 g60 g的比例称取种子, 首先将种子放在清水中, 捞出水面上的瘪种, 然后用55 的温水浸泡15分钟,之后在30的温水浸泡2天3天,每天换水1次2次,待种子充分吸水后,将水滤 去,盛入盆中,上盖湿布,置于2528条件下进行
6、催芽。每天用清水淘洗1次,当有10%左右的种子 出芽时即可播种。 5.3.3 播种 利用地床育苗的,播前将畦面灌足底墒水,待水渗下后,按株、行距10 cm10 cm或5 cm20 cm 的规格划格,将出芽的种子单粒点播在格中央,然后用过筛土覆盖在畦面上,厚2 cm左右。营养钵育苗 的,播种前将营养钵内浇透水,单粒点播于营养钵中央,覆土2 cm左右。冬春季节播种后应在畦面覆盖 地膜保温保湿。 5.3.4 苗期管理 出苗后要保持畦面湿润,小水勤浇;秧苗长至2根茎以后要大水少浇,使地面见干见湿。浇水后 要注意中耕除草。苗期温度要控制在夜间1318,白天2330,早春育苗要加盖小拱棚,夏季 育苗要在苗
7、床上覆盖麦秸或遮阳网。 DB13/ T 14772011 3 6 定植 6.1 挖定植沟 在经过深翻整平的地面上,沿南北方向,按1.5 m行距挖定植沟,沟宽40 cm,沟深40 cm50 cm。 6.2 施肥填沟 每亩用5 000 kg堆肥拌土填入沟内。定植沟上部用土填平至地平面,栽笋前5天7天先将定植沟进 行浇水沉实,使定植沟平面低于原地平面5 cm左右,两沟间的畦面要整成中间高,两侧低的小拱面。 6.3 移栽定植 待苗龄60天70天,秧苗地上茎3支以上、根5条8条时即可移栽。栽笋时先将定植沟内耧平,然 后将带土坨的幼苗,按株距25 cm30 cm定植,若按南北沟向定植,第一根抽生的嫩茎应放
8、在北面。 随挖坑随栽苗,穴径大小以苗坨大小为标准,之后覆土4 cm5 cm并压实,然后浇水。此时笋苗鳞茎 盘低于水平面13 cm15 cm,随着芦笋的生长,再将垄间土分次填回定植沟内,使栽苗深度在15 cm 左右。 7 田间管理 7.1 留母茎及采收 根据笋龄、植株生长情况合理选留母茎。1年2年生低龄笋田,春季留8支10支母茎后,可进行 采收。3年生以上的成年笋田,一般4月上旬开始采笋,采收40天后选留23枝母茎,再采收20天左右, 之后再选留2支3支母茎,田间母茎数达4支6支,采收至9月中下旬,之后使笋田母茎保持在8支12 支,至当年地上部枯黄。 7.2 植株调整 留母茎期间,在笋田栽培行中
9、,每隔10 m左右打木桩,木桩高度1.5 m左右,两边拉绳将植株固定 以防止倒状、方便管理;母茎长至150 cm时打顶;植株生长期间及时剪去细弱、病残、衰老、枯死的 茎枝;冬季地上部枯黄以后,拔出植株残茬,并带离笋田集中销毁。 7.3 施肥管理 7.3.1 肥料种类 肥料种类应符合 GB19630的规定,生产前期可购买认证过的有机肥;持续有机芦笋生产园区应制定 土壤有机培肥计划,如利用芦笋园区杂草发展养殖业(养鸡、鸭、羊)等进行农家肥或堆肥。绝对不能 使用化学肥料、不能使用含有转基因的物质如转基因豆粕或经任何化学处理过的物质作为肥料,限制使 用人粪尿,必须使用时,应当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充分腐熟和
10、无害化处理。补充钾肥可用草木灰,补充磷 肥可使用高细度、未经化学处理的磷矿粉。在施用磷矿粉时应与农家肥经充分混合堆制后使用。 7.3.2 施肥时期与方法 定植前,基肥一般每亩施农家肥5 000 kg,必要时配施一定数量的矿物源肥料和微生物肥料,于挖 定植沟时与土壤混匀施入定植沟内。成年笋田,一般掌握好采收期、母茎生长期、秋发期三个施肥阶段。 采收期、母茎生长期每次每亩施农家肥1 000 kg2 000 kg,秋发期每次每亩施农家肥2 000 kg3 000 DB13/ T 14772011 4 kg,开沟施入,沟深5 cm左右,施后覆土。叶面肥根据芦笋生长情况合理使用,但使用的叶面肥必须 在农
11、业部登记并获得有机认证机构的认证。 7.4 水分管理 浇水要根据笋龄、植株生长情况、降水、空气和土壤湿度情况而定。定植当年,由于幼苗根系浅, 需水量小,应遵循小水多次的原则,土壤湿度保持在60左右;二年生以上笋田,春季出笋前浇一次水, 采笋期每隔10天15天浇一次水,隔行轮浇,浇小水,土壤湿度应保持在6070;采笋结束后,结 合施肥灌大水一次,秋旱时浇水1次2次,11月中旬浇封冻水。夏季多雨时及时排涝。 8 病虫害防治 8.1 防治原则 在有机绿芦笋的生产管理中,为保证绿芦笋产品的优质、安全、无污染,在病虫草害防治上应采取 综合生态防治措施,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协调各项防
12、治技术,发挥综合效益, 把病虫草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并保证绿芦笋产品质量符合有机农产品标准。 8.2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以提高芦笋抗病性;设置隔离带隔离菌源;清洁笋田、及时拔除病株残茬、冬季清园 以降低病原菌基数;合理密植、整枝搭架以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加强中耕除草、合理水肥、合理选留母 茎等农艺措施提高植株长势,增强植株抗病性;行间覆盖黑色地膜防治杂草;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大棚避 雨栽培减少茎枯病的发生。 8.3 物理防治 利用振频杀虫灯诱杀害虫,每60亩至少设置一盏。田间悬挂黄板诱杀蚜虫、蓝板诱杀蓟马,诱虫板 规格40 cm25 cm,每亩悬挂30块40块。 8.4 生物防治 积极保护天敌,使用BT、白僵菌等防治芦笋害虫;使用枯草芽孢杆菌防治茎枯病、褐斑病。 9 采收 及时采收,在嫩茎出土后至笋头散开前,用采笋刀沿地面割下,具体长度应根据收购商要求,基部 不要留茬。采收后应放于阴凉处,及时交到加工厂。 10 记录生产档案 有机芦笋生产者应建立并保护相关记录,从而为有机生产活动可溯源提供有效的证据。记录应清晰 准确,这些记录主要包括以生产环境、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等为主的生产记录。记录至少保存5年。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