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13.100 C 70 DB12 天津市 地 方 标 准 DB12/T 881 2019 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技术指南 Technical guidelines of risk assessment for chemical toxicant occupational hazard 2019 - 03 - 25发布 2019 - 05 - 01实施 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 DB12/T 8812019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缩略语 . 1 4 总则 . 3 5 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 . 3 6 化学
2、毒物急性中毒事故定量风险评价方法 . 9 7 化学致癌物职业暴露定量风险评价方法 . 12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程序 . 15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框架基本内容 . 16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的评价程序 . 17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常见化学毒物的嗅阈 . 18 附录 E(资料性附录) 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示例 . 24 附录 F(规范性附录) 化学毒物急性中毒事故定量风险评价程序 . 28 附录 G(资料性附录) 中毒伤害影响区域的确定准则 毒性评价指标 . 29 附录 H(资料性附录
3、) 急性中毒事故空气中化学毒物浓度预测常用软件模拟步骤 . 32 附录 I(资料性附录) 常见化学毒物急性中毒 致死概率计算参数 . 33 附录 J(资料性附录) 概率变量 Y 与急性中毒致死概率 P( %)之间的查表换算方法 . 34 附录 K(资料性附录) 化学毒物泄漏事故急性中毒定量风险计算示例 . 35 附录 L(规范性附录) 化学致癌物职业暴露定量风险评价程序 . 37 附录 M(资料性附录) 常见确认人类化学致癌物的吸入单位风险 . 38 附录 N(资料性附录) 化学致癌物超额风险的计算示例 . 39 参考文献 . 40 DB12/T 881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
4、/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天津市应急管理局提出, 天津市 卫生健康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劳动卫生研究所、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天津 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天津市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中心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德寅 、李敏嫣、刁立成、张倩、刘茂、赵健、张秋利、朴庆利、赵德雷、邢 立伟、魏以峰、周笛、张志强、 刘 宝刚。 DB12/T 8812019 1 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技术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的总则、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化学毒物 急性中毒事故定量风
5、险评价方法和化学致癌物职业暴露定量风险评价方法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经呼吸道吸入的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664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 GB 30077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急救援物资配备要求 GB 50493 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 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 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
6、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 188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T 224 职业卫生名词术语 GBZ/T 300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AQ/T 3046-2013 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 3 术语和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毒物 toxicanttoxic substance(s) 在一定条件下,较低剂量能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外源性化学物质。 GBZ/T 224-2010,定义 11.1.4 3.1.2 职业病危害 occupational hazard 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3.1.3 职业病危害因素 o
7、ccupational hazards DB12/T 8812019 2 在职业活动中产生和(或 ) 存在的、 可能 对职业人群健康、 安全 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 影响的因素或 条件, 包括 化学、 物理 、 生物 等因素。 GBZ/T 224-2010,定义 2.6 3.1.4 风险 risk 发生有害暴露的可能性, 与 随之引发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 3.1.5 风险评价 risk assessment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 对 职业病危害 防护 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 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3.1.6 危害辨识 hazard identification
8、 对化学毒物引起不良健康反应的潜力进行定性评价的过程。 3.1.7 暴露评价 exposure assessment 确定人体通过不同的途径 接触外源性化学物的量及接触条件,得出总接触量。 GBZ/T 224-2010,定义 7.2 3.1.8 剂量 -反应关系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化学毒物的剂量与暴露群体当中某种效应的发生率之间 的 关系。 GBZ/T 224-2010,定义 11.4.18 3.1.9 风险表征 risk characterization 获得暴露人群发生特定后果的风险等级、概率,即该人群由于接触某种化学毒物可能导致某种健康 后果的风险的过
9、程。 3.1.10 风险应对 risk response 在分析出风险等级、概率及其风险影 响程度的基础上,根据风险性质和决策主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 而制定的回避、承受、降低或者分担风险等 的 相应防范计划。制定风险应对策略主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因 素:可规避性、可转移性、可缓解性、可接受性。 3.2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EGLs: 急性暴露指导水平( Acute Exposure Guideline Levels) AIHA:美国工业卫生协会 ( American Industrial Hygiene Association) ALOHA: 危险气体区域定位软件( Areal Lo
10、cations of Hazardous Atmospheres) DB12/T 8812019 3 CFD: 计算流体动力学(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E: 周暴露量 ( Weekly Exposure) EI: 暴露指数 ( Exposure Index) ER: 暴露等级 ( Exposure Rating) ERPGs: 紧急响应计划指南 ( Emergency Response Planning Guidelines) HR: 危害等级 ( Hazard Rating) IARC: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 International Agency f
11、or Research on Cancer) IDLH: 直接致害浓度 ( Immediately Dangerous to Life or Health) MAC: 最高容许浓度( 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 NIOSH: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协会 (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OEL: 职业接 触限值 ( 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 OT: 气体嗅阈 ( Odor Threshold) PC-TWA: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Permissib
12、le Concentration-Time Weighted Average) PC-STEL: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 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Short Term Exposure Limit) US EPA:美国环保署 (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4 总则 4.1 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的目的 化学毒物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应能达到如下目的: 辨识相关化学毒物暴露存在的职业健康危害; 对劳动者化学毒物职业暴露进行评价; 对暴露于化学毒物的劳动者进行 剂量 -反应 关系 评价,分析 发生职业
13、病及其他健康影响的可能 性; 确定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等级, 在分析风险影响程度及其风险概率的基础上, 提出合理可 行的职业病危害防控措施,为实施建设项目和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应对提供技术依据。 4.2 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基本程序 4.2.1 涉及化学毒物的生产、使用、贮运等 的 用人单位均应进行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 4.2.2 对于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确定为高风险的化学毒物,根据职业病危害特点应进行化学毒物急性 中毒事故定量风险评价和化学 致癌物职业暴露定量风险评价。 4.2.3 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化学毒物急性中毒事故定量风险评价、化学致癌物职业暴露定 量风险评价
14、等风险评价方法基本程序均应遵循化学毒物的危害辨识、暴露评价、剂量 -反应关系评价、 风险表征和风险应对五个阶段。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的程序应符合附录 A的规定,其框架基本 内容应符合附录 B的规定。 5 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 5.1 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的步骤 5.1.1 风险分级步骤如下: a) 搜集生产工艺、 防护措施、化学毒物性质、职业暴露情况等相关资料; b) 识别化学毒物危害,确定危害等级; DB12/T 8812019 4 c) 评价暴露程 度或暴露的可能性,确定暴露等级; d) 基于化学毒物危害等级和暴露等级,确定风险等级; e) 根据不同风险等级,决定相应
15、风险的防护控制措施优先级,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5.1.2 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的评价程序应符合附录 C的规定。 5.2 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的 方法 内容 5.2.1 危害辨识 5.2.1.1 应搜集生产工艺、防护措施等相关资料,对工艺过程、劳动者操作环境和操作程序等进行全 面调查,包括生产工艺控制指标、工艺设备技术参数、产品包装、运输及贮存方式、原辅料的规格及使 用量、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和操作规程、职业健康 监护资料等。 5.2.1.2 应搜集化学毒物特性的相关资料,辨识蒸气压、固体物料颗粒尺度、嗅阈等理化性质;辨识 化学毒物固有的急性毒性、刺
16、激性、腐蚀性及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等特性。 5.2.1.3 应搜集影响劳动者职业暴露水平的相关资料,包括劳动者操作方式、暴露因素、暴露途径、 暴露时间、暴露频率、暴露量、暴露浓度、职业病防护设施使用及维护情况等。 5.2.2 化学毒物 危害等级( HR) 评估 5.2.2.1 依据急性毒性划分危害等级 应按表 1的规定依据急性毒性划分危害等级,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 1-5级。 表 1 依据急性毒性划分危害等级 危害等级 HR 大 鼠经口吸收 LD50a( mg/kg) 大 鼠或兔经皮吸收 LD50( mg/kg) 大 鼠经吸入吸收(气 体和蒸气) LC50b (mg/(L4h) 大 鼠经吸入吸收
17、(浮质和微粒) LC50 (mg/(L4h) 1 LD50 5000 LD50 5000 LC50 50 LC50 10 2 2000 LD505000 2000 LD505000 20 LC5050 5 LC5010 3 200 LD502000 400 LD502000 2.0 LC5020 1 LC505 4 25 LD50200 50 LD50400 0.5 LC502.0 0.25 LC501 5 LD5025 LD5050 LC500.5 LC500.25 a LD 50为半数致死量; b LC 50为半数致死浓度。 5.2.2.2 依据有毒作用影响 /危害分类结果划分危害等级 应
18、按表 2的规定依据有毒作用影响 /危害分类结果划分危害等级。 表 2 依据有毒作用影响 /危害分类结果划分危害等级 危害等级 HR 作用影响 /危害分类的描述 1 不确定的健康危害影响及未归类的有毒或有害物质; 职业健康监护与流行病学资料中未见明确健康影响; IARCa G4; 未按有毒或有害分类。 DB12/T 8812019 5 表 2 依据有毒作用影响 /危害分类结果划分危害等级 危害等级 HR 作用影响 /危害分类的描述 2 对皮肤、眼睛、粘膜的可逆的结果或者并未造成严重的健康损害; 职业健康监护与流行病学资料中可见有健康影响,健康影响一般为可逆的; IARC G3; 皮肤过敏和刺激物
19、质。 3 可能为人类或动物致癌物或致突变物,但尚无充足证据; 职业健康监护与流行病学资料中可分析到剂量 与健康效应 关系,并可造成健康损害; 没有可靠的充足证据的流行病学资料; IARC G2B; 腐蚀性物质( pH 35,或 911)、呼吸性敏感物质。 4 基于动物研究的很可能为人类致癌物、致突变物或致畸物; 职 业健康监护可分析到有明显剂量与健康效应关系,健康影响出现不可逆的并有可靠的流行病学资料证实; IARC G2A; 高腐蚀性物质( pH 02,或 11.514)。 5 已知人类致癌物、致突变物或致畸物; 职业健康监护可分析到有明显剂量与健康效应关系,流行病学资料中有典型病例报告;
20、IARC G1。 a G1:确认人类致癌物; G2A:可能人类致癌物; G2B:可疑人类致癌物; G3:对人及动物致癌性证据不足; G4: 未列为人类致癌物。 5.2.2.3 综合确定化学毒物危害等级 如依据表 1和表 2划分的危害等级不同,应选择较 高危害等级作为 HR的评估结果。 5.2.3 化学毒物 暴露等级( ER) 评估 5.2.3.1 暴露等级及计算公式 对于吸入途径的暴露, 应依据公式( 1)规定的方法利用暴露指数确定暴露等级。 1/12 nnE R E I E I E I . (1) 式中: ER 暴露等级; EI 暴露指数,应按表 3的规定确定; n 使用的暴露因子的个数。暴
21、露因子包括蒸气压或固体物料颗粒尺 度、 OT/OEL、 E/OEL、职业病 防护设施、每周累计暴露时间 和每周生产、使用、储存、运输量 等。 (续) DB12/T 8812019 6 表 3 暴露 因子和暴露指数对应表 暴露因子 暴露指数( EI) 1 2 3 4 5 蒸气压 a或固体 物料颗粒尺度 1.3310 21.3310 3 Pa 1.3310 31.3310 4 Pa 1.3310 4 Pa 粗糙的块状或 潮湿物料 1 cm 的材料 干燥的粗粒物料 110 mm的材料 干燥的细粒物料 1001000 m的材 料 干燥的微粒物料 10100 m的材料 干燥的微粉物料 10 m的材料 O
22、T/OEL 0.1 0.10.5 0.51.0 1.02.0 2.0 E/OEL 0.1 0.10.5 0.51.0 1.02.0 2.0 职业病防护设 施 工艺过程密闭 化、自动化,无 人工操作,无化 学毒物逸散的 生产过程。 无人工操作,有化学 毒物逸散的生产过程 及设备,设置适宜的 局部通风排毒设施并 定期维护。 有人工操作,有化学 毒物逸散的生产过程 及设备,设置适宜的 局部通风排毒设施并 定期维护。 有人工操作,有化学 毒物逸散的生产过程 及设备,设置局部通 风排毒设施,但未定 期维护。 有人工操作,有 化学 毒物逸散的 生产过程及设 备,未设置局部 通风排毒设施。 每周累计暴露 时
23、间 1624 h 2432 h 32 h 每周生产、使 用、储存、运 输量 几乎可以忽略 的使用量( 1 kg 或 1 L) 小用量( 110 kg或 110 L) 中等用量( 10100 kg或 101000 kg 或 1000 L) a 一般为化学毒物生产、使用、储存、运输温度下的蒸气压。 5.2.3.2 暴露因 子 5.2.3.2.1 蒸气压 化学毒物的蒸气压可 利用安托因方程计算,见公式( 2)。 /1 0 1 3 2 5 1 0 / 7 6 0A B T Cp .(2) 式中: p 蒸气压的数值,单位为帕( Pa); T 化学毒物生产、使用、储存、运输时温度的数值,单位为摄氏度( )
24、; A、 B和 C 物性常数,称为安托因常数。 5.2.3.2.2 固体物料颗粒尺度 固体物料颗粒尺度指颗粒的大 小。通常球体颗粒的尺度应用直径表示,立方体颗粒的尺度应用边长 表示,不规则颗粒的等效直径应用与该颗粒有相同行为的某一球体直径表示。 5.2.3.2.3 OT/OEL 常见化学毒物的嗅阈参见附录 D。 在计算 OT/OEL时, OT应与 PC-STEL或 MAC比较。 5.2.3.2.4 E/OEL 当劳动者接触空气中化学毒物的实际暴露水平可获取时,对于吸入途径的暴露,应将 E与 OEL比较。 DB12/T 8812019 7 对于同时有 PC-TWA和 PC-STEL的毒物,应选择
25、 PC-TWA进行比较 。对于一天中 任意 时间 不超过 15 min的 短 时间暴露 , 周 暴露量 E应与 PC-STEL或 MAC比较。 周暴露 量 E应按公式( 3)规定的方法计算: F D ME W .(3) 式中: E 每周工作时间的化学毒物实际周平均暴露浓度的数值,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 mg/m3); F 每周暴露次数的数值; D 每次暴露的平均时间的数值,单位为小时( h); M 实际监测暴露浓度的数值,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 mg/m3),若有多次检测结果则取中位数; W 标准周工作时间的数值,单位为小时( h),设为 40。 5.2.3.2.5 职业 病防护设施 应考虑职业病
26、防护 设施的设置、使用及维护情况。 对产生化学毒物的生产过程和工艺设备,优先采用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有化学毒物逸散的生 产过程及工艺设备,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排毒等职业病防护设施。 5.2.3.2.6 每周累计暴露时间 劳动者每周暴露于该化学毒物的累计时间。 5.2.3.2.7 每周生产 、 使用 、 储存 、 运输 量 化学 毒物每周 的生产 、 使用 、 储存 、 运输量。 5.2.4 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等级的确定 按公式( 4)进行风险指数计算,再按 表 4或 图 1确定风险等级。 1/ 2rankR isk H R E R .(4) 式中: Riskrank 风险指数; HR
27、 化学毒物危害等级; ER 化学毒物暴露等级。 表 4 风险指数 风险指数 a 风险等级 1 可忽略风险 2 低风险 3 中等风险 4 高风险 5 极高风险 a 风险指数应四舍五入用于确定风险等级。 DB12/T 8812019 8 风险指数 HR 1 2 3 4 5 ER 1 1 1.4 1.7 2 2.2 图例 可忽略风险 2 1.4 2 2.4 2.8 3.2 低风险 中等风险 3 1.7 2.4 3 3.5 3.9 高风险 极高风险 4 2 2.8 3.5 4 4.5 5 2.2 3.2 3.9 4.5 5 图 1 风险矩阵 5.2.5 风险应对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不同等级的风险应采取
28、不同的控制措施,确定风险应对的优先权,并符合如下 规定: a) 应结合风险等级的评估结论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进行定量风险分析。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理 的原则应符合表 5的规定。 b) 应针对性地提出可行的风险控制对策,风险的优先预防和管理应从工程控制措施、职业卫生管 理措施和操作规程、应急救援预案、职业健康监护策略、职业卫生培训等方面进 行。评价得到 的风险等级会随时间等情况而发生变化,应对潜在有害暴露风险等级进行定期评估,按周期实 施监督管理。 c) 对于标注致癌性标识、(敏)标识、(皮)标识的化学毒物,应重点提示用人单位采取工程控 制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以减少或消除接触,尽可能降低接触水平。
29、d) 对高风险等级,应提供并使用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 表 5 不同等级风险的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原则 风险等级 风险控制行动及分 级 管理的原则 极高风险 职业病防护措施不可行,应立即改进或重新设计工艺和设备,重新设计工程控制措施,或用低毒物质代替高 毒物质, 应 采取封闭措施隔离操 作 。 改进后应对这类风险重新进行评价, 并 应进行定量风险评价。 高风险 应首先执行有效 的 工程控制措施,采取严格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减少暴露,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监 测与检测,应定期进行培训和职业健康检查,并采取呼吸保护计划,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应建 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控制并降低风险
30、。应每 2年进行一次风险评价,且应进行定量风险评价。 中等风险 继续维持现行的措施预防和控制,应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定期进行培训和职业健康检查 。应 每 3年进行一次风险评价。 低风险 、可 忽略风险 保持控制 , 应 确保这类风险等级不会发生变化。应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每 4年进行一次风险评价。 DB12/T 8812019 9 5.2.6 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示例 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示例参见附录 E。 6 化学毒物急性中毒事故定量风险评价方法 6.1 化学毒物急性中毒事故定量风险评价方法 的步骤 化学毒物急性中毒事故定量风险评价程序应符合附录 F的规定
31、,按如下步骤进行: a) 进行工程分析,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搜集化学毒物特性的资料及泄漏和气象参数,辨识危害 因素、接触化学毒物的量、暴露途径和频次等; b) 选择泄漏场景,模拟计算空气中化学毒物的浓度,确定泄 漏毒气影响区域; c) 选择化学毒物的急性中毒致死概率计算参数; d) 选择查表法或公式计算法确定急性中毒致死概率; e) 评价风险的可 接受 性,并采取风险应对措施。 6.2 化学毒物急性中毒事故定量风险评价 的 方法内容 6.2.1 危害辨识 应通过工程分析,辨识可能发生事故的环节和可能发生泄漏造成急性中毒的化学毒物,收集如下资 料: a) 现场调查搜集资料:生产工艺、包装运输方式
32、、原辅料的使用量、产品贮存方式、暴露途径等。 b) 化学毒物特性的资料: 1) 毒理学信息:可能造成的急性健康影响,急性毒性数据( LD50、 LC50等); 2) 理化性质:蒸气压、闪点、燃爆范围、 挥发性、 挥发速率、流动性和蒸气密度等; 3) 急性中毒评价指标: AEGLs、 ERPGs、 IDLH 等,常见化学毒物的急性中毒评价指标参见附 录 G。 c) 模拟化学毒物泄漏扩散所需搜集的参数和信息: 1) 位置和时间参数:厂区地理位置(经纬度、时区、海拔)、建筑物类型或通风换气率、是 否有遮蔽物,事故发生的时间; 2) 气象和地形参数:气象条件(风速、风向、大气稳定度、是否有逆温层、云层
33、覆盖度、气 温、湿度)和地表粗糙度; 3) 事故参数:泄漏源类型(持续泄漏、瞬时泄漏)、泄漏时间、泄漏量、泄漏源信息(形状、 高度、孔径等)、泄漏物质信息(相态、温 度、压力等)。 6.2.2 暴露评价 6.2.2.1 事故场景的选择 在事故场景未知的情况下,应预测可能发生的不同危害程度的事故场景。可按 AQ/T 3046-2013中 8.1 的规定选择合适的泄漏场景。 6.2.2.2 泄漏量的预测 如需根据泄漏量进行扩散模拟而泄漏量未知,可按危害程度假定不同的泄漏量分别计算,也可按 AQ/T 3046-2013中 9.2的规定计算泄漏量。 DB12/T 8812019 10 6.2.2.3
34、泄漏时间的预测 可按 AQ/T 3046-2013中 9.2.6的规定确定有效泄漏时间。 6.2.2.4 空气中化学毒物浓度的预测 可采用 ALOHA、 CFD软件进行化学毒物急性中毒事故的暴露分析,预测空气 中化学毒物的浓度。急性 中毒事故空气中化学毒物浓度预测常用软件模拟步骤参见附录 H。 6.2.2.5 确定泄漏毒气影响区域 确定泄漏毒气影响区域,并根据急性中毒的判断标准确定相应的应急等级。可使用 AEGLs、 ERPGs、 IDLH作为急性中毒指标,也可自行选择不同健康影响对应的暴露时间和浓度的急性中毒数据。常见化学 毒物的 AEGLs、 ERPGs及 IDLH参见表 G.1、表 G.
35、2。 6.2.3 剂量 -反应 关系 评价 6.2.3.1 剂量 -反应关系模型 剂量 -反应关系模型以公式( 5)中概率变量 Y和急性中毒致死概率 P的函数关系表示: 251 e x p - d 22 Y uPu .(5) 式中: P 急性中毒致死概率的数值; Y 概率变量的数值 , 可 按公式( 6) 计算; u 积分变量。 6.2.3.2 概率 变量 Y 概率变量 Y与接触毒物浓度及接触时间的关系如下: ln nY A B c t .(6) 式中: Y 概率变量的数值; A , B , n 取决于毒物性质的常数值,对不同的毒物有不同的取值,常见化学毒物 的 急性 中毒致死概率 计算 参数
36、参见附录 I; c 接触毒物的浓度的数值,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 mg/m3),体积浓度为气体 百万分比 浓度 ,根据 A , B , n 确定 c为质量浓度或体积浓度; t 接触毒物的时间的数值,单位为分钟( min)。 6.2.4 风险表征 6.2.4.1 查表法 利用公式( 6)计算出的概率变量 Y可按附录 J的方法 查表确定对应的急性中毒致死概率 P。 6.2.4.2 公式计算 法 在实际应用中,也 可 按 公式( 7)基于概率变量 Y计算对应的急性中毒致死概率 P: DB12/T 8812019 11 550 .5 1 5 2YYP e r fY .(7) 式中: P 急性中毒
37、致死概率的数值; erf 误差函数 ; Y 概率变量的数值,可 按公式( 6) 计算。 利用公式计算法进行 化学毒物泄漏事故急性中毒定量风险计算 的 示例参见附录 K。 6.2.5 急性中毒 风险应对 6.2.5.1 急性中毒事故致死 风险应对原则 化学毒物急性中毒事故致死的可 接受 风险水平应设为 1.010 -3。 a) 如急性中毒致死概率超过 1.010 -3,即为不可 接受 的风险,用人单位应采取减少化学毒物的 生产、使用、储存、运输量的措施降低风险; b) 如急性中毒致死概率不超过 1.010 -3,即为可 接受 的风险,用人单位应采取工程控制措施、 劳 动组织管理措施、个体防护措施
38、、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应急救援措施等,尽可能控制并降低 化学毒物急性中毒事故风险。 6.2.5.2 工程控制 6.2.5.2.1 用人单位应通过尽可能减少化学毒物生产、使用、储存、运输量,合理设计操作系统,降 低化学毒物泄漏事故的频率,降低危险发展成灾害性事故的概率,设置安全程序、采用安全附件,把泄 漏的化学毒物控制在边界内等措施降低风险。 6.2.5.2.2 用人单位应按 GBZ 1的要求采取工程控制措施: 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避免人工操作 , 设 备和管道应采取有效的密闭措施,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和净化措施 等。 6.2.5.3 个体防护 用人单位应按 GB/T 18664的 规定,为接
39、触 化学毒物 的劳动者提供呼吸防护用品,并 督促其正确 佩戴。 6.2.5.4 职业卫生管理 a) 职业暴露评估 用人单位应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制度,每年至少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工作场所空 气中 化学毒物 的浓度进行一次检测。 b) 职业健康监护 用人单位应按 GBZ 188的规定,对接触 化学毒物 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 事故时进行应急健康检查, 并 按要求归档管理 。 c) 培训 用人单位应对接触 化学毒物 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培训至少应包括 以下 内容: 1) 国家针对 化学毒物 职业病危害制定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2) 用人单位为消除、减少
40、 化学毒物 危害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及管理办法; 3) 岗位操作规程; 4) 工作区域的 化学毒物 危险源、暴露评估情况; DB12/T 8812019 12 5) 化学毒物的 种类、危害程度、危害后果(可能造成的急性健康影响、急性毒性数据和急性 中毒指标)及现场急救措施 ; 6) 使用呼吸防护用品的目的,各类型呼吸防护用品的优缺点、防护因数和如何选用、佩戴、 保管和更换等; 7) 化学毒物急性中毒事故现场的应急处置 措施 ; 8) 职业健康检查的目的和程序。 6.2.5.5 应急 救 援措施 a) 产生或可能存在化学毒物的工作场所应设冲洗设施; b) 贮存高危液体化学毒物的贮罐区周围应设置泄险沟
41、(堰)等,地面 应做防渗透处理; c) 在生产中可能突然逸散大量易造成急性中毒的化学毒物的室内作业场所,应设置事故通风装置 及与事故排风系统相连锁的泄漏报警装置,报警装置应按 GB 50493 的要求设计; d) 可能存在或产生化学毒物的工作场所应根据化学毒物的理化特性和危害特点配备现场急救用 品,设置冲洗喷淋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必要的泄险区以及风向标; e) 应设置应急救援组织,制定重大事故应急预案,配备应急救援物资等,应急救援物资应按 GB 30077的要求配备; f) 应急疏散的策略应包括: 1) 以 AEGL-2或 ERPG-2对应的阈值为基准,根据毒性水平 划分疏散区域; 2) 以
42、IDLH对应的阈值为基准,确定相应的呼吸防护区域范围; 3) 针对不同的毒性水平所划分的区域,分别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 4) 依据可能发生的泄漏场景,制定不同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救援预案; 5) 完善化学毒物泄漏突发事件时厂区内及邻近企业周围人员疏散方案和紧急医疗救治方案; 6) 按 GB/T 18664等标准规范的规定,参照超过 IDLH浓度的范围,为在此区域内的劳动者选 择合适的辅助逃生型呼吸防护用品,为进入此区域的应急人员、抢修人员等配备合适的呼 吸防护用品。 7 化学致癌物职业暴露定量风险评价方法 7.1 化学致癌物职业暴露 定量风险 评价 的步骤 化学致癌物职业暴露定量风险 评价 程
43、序应符合附录 L的 规定 ,评价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 a) 进行化学致癌物职业暴露的危害辨识,搜集职业暴露情况、剂量 -反应 关系 等相关资料; b) 对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致癌物的浓度进行测定或预估,计算终身平均调整浓度,进行化学致癌 物暴露评价; c) 通过毒理学资料、人群流行病学资料研究或动物实验数据等资料, 确定 某化学致癌物职业暴露 的吸入单位风险; d) 将终身平均调整浓度代入致癌风险的剂量 -反应关系式,计算暴露人群致癌的超额风险 1)。 e) 评价风险的可接受性,并采取风险应对措施。 7.2 化学致癌物 职业暴露定量风险评价 的 方法内容 7.2.1 危害辨识 1) 超额风险指经基线发生率修正的某不良效应的风险,即在未发生该不良效应的人群中,化学毒物一定暴露条件 下导致的不良效应发生率。 DB12/T 8812019 13 通过工程分析进行化学致癌物职业暴露定量风险评价的危害辨识,应搜集的资料包括: a) 化学致癌物有关资料,包括化学毒物理化性质及固有危害、毒理学作用、职业暴露人群的流行 病学调查数据、动物致癌实验数据等相关资料; b) 职业史及现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