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01.110 A 01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 9742019 代替 DB11/T 974-2013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报告编制技术规范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energy assessment of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project 2019 - 09 - 26发布 2020 - 01 - 01实施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11/T 9742019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 1 2 标准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一般规定 . 2 5 项目基本情况 . 3 6 编制依据
2、 . 4 7 项目建设节能方案 . 4 8 项目能源消费量估算及能效水平分析评价 . 11 9 项目所在地完成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目标的影响分析评价 . 18 10 项目节能措施 . 19 11 绿色建筑星级 . 22 12 结论 . 22 附录A(资料性附录) 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水平分析评价表 . 23 附录B(资料性附录) 民用建筑项目能耗指标一览表 . 24 附录C(资料性附录) 工业类项目能耗指标一览表 . 27 附录D(资料性附录) 基础设施类项目能耗指标一览表 . 28 附录E(资料性附录) 能源计量器具一览表 . 29 DB11/T 974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3、1.12009中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替代GB11/T 974-2013。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节能报告基本组成(见4.3); -修改了各专业节能方案(见7.2、7.3、7.4、7.5); -增加了数据中心、电动汽车充电桩能耗估算(见8.2.9和8.2.10); -修改了各专业节能措施(见10.2、10.3、10.4、10.5、10.6); -增加了“绿色建筑星级”章节(见11)。 本标准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节能环保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柳晓雷、晋文、高晓丽、杨霞、王圣典、王建华、王云刚、
4、顾利民、夏祖宏、 赵文莉、贺克瑾、冉霞、王江辉、张迪茜、张然。 DB11/T 9742019 1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报告编制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报告编制一般规定、编制范围、编制内容与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报告的编制。 2 标准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 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7167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 5001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 50336 建筑中水设计标准 GB 50019
5、 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736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 51245 工业建筑节能设计统一标准 GB 50053 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 20665 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和燃气采暖热水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 18613 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 19577 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 GB 19761 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 19762 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 20052 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T 23331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G
6、B/T 2589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 15587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 GB/T 28751 企业能量平衡表编制方法 JGJ 16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 173 供热计量应用技术规程 DB11/ 687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11/ 891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11/ 1066 供热计量设计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特殊区域Special area DB11/T 9742019 2 是一种特指的空间,指民用建筑内的大型计算中心、网络中心、通信机房、有大型实验装置的实验 室、工艺过程对室内环境有特殊要求的房间或区域。 3.2 标准对
7、照法Standard control method 拟建项目对照应执行的节能标准和规范进行分析与评价的方法,特别是强制性标准、规范及条款应 严格执行。该方法适用于对拟建项目的单位能耗及可比能耗、用能方案、建筑热工设计方案、工艺方案、 设备选型、节能措施、能效水平等的评价。 3.3 类比分析法Analogy analysis method 拟建项目与同类项目的能源利用方案及能效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项目综合能源 消费量、项目能耗指标及能效水平等的分析评价。 3.4 专家判断法Expert judgment method 利用专家在专业方面的经验、知识和技能,通过直观和感觉的判断方法
8、。该方法适用于项目用能方 案、技术方案、能耗计算中经验数据的取值、节能措施等的评价。 4 一般规定 4.1 节能报告编制原则 4.1.1 科学性原则 节能报告应依据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根据项目的特点,制定并分析评价工艺和各专业节能方案, 选择主要能耗设备,提出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节能措施。 4.1.2 全面性原则 节能报告应客观地进行建设方案节能分析、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年能源消费总量估算、主要耗能设 备和节能措施分析等,评价项目能效水平和能源利用情况并分析节能效果等。 4.1.3 可行性原则 节能报告应综合运用标准对照法、类比分析法、专家判断法等多种评价方法,使方案具有可行性。 项目单位在设计
9、、施工、竣工验收以及运营管理等项目全过程,应严格落实本项目节能报告。 4.2 节能报告的编制范围 4.2.1 节能报告的编制范围应与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内容一致。 4.2.2 节能报告主要针对与能源和资源消耗有关的技术方案、能耗计算、节能措施及能源利用情况的 分析,民用建筑项目能耗计算主要包括采暖、空调、通风、给排水、照明、电梯、室内电气设备等, 工业项目能耗计算主要包括工艺及辅助设施、公用工程等。 4.2.3 项目中的特殊区域能耗应单独计算。 DB11/T 9742019 3 4.2.4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应根据建设项目的使用特点、项目所在地的地质条件、项目周边的建筑环境 等进行技术经济分析。
10、 4.3 节能报告基本组成 节能报告的组成应符合国家和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章节: a) 项目基本情况; b) 编制依据; c) 项目建设节能方案; d) 项目能源消费量计算及能效水平分析评价; e) 项目所在地完成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目标的影响分析评价; f) 项目节能措施; g) 绿色建筑星级; h) 结论。 5 项目基本情况 5.1 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应包括以下内容: a) 项目建设单位名称; b) 项目建设单位性质; c) 项目建设单位地址及邮编; d) 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项目联系人; e) 项目联系人联系方式,包括电话、传真及电子
11、邮件等; f) 工业项目应包括所属行业分类。 5.2 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基本情况应包括以下内容: a) 项目名称; b) 建设地点及四至范围,提供建设项目地理位置图; c) 项目性质,包括新建、改建或扩建;对于改建或扩建项目,应简要描述项目实施前已建工程的 基本情况和实际用能情况,说明拟建项目与已建工程的关系(利旧或以新代旧),包括生产 运行情况、能源消费量和能效指标等,并分析在用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d) 项目类型,包括民用建筑项目、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其中民用建筑主要指居住建筑、公 共建筑(居住区配套公建、办公建筑、宾馆建筑、商业建筑、医疗建筑等); e) 建设规模及内容,其中民用建筑项
12、目需重点说明项目使用功能及其特点,工业项目还应包括生 产规模等; f) 总体经济技术指标表。 g) 项目投资总额及资金筹措方案; h) 项目建设进度计划及进展情况; i) 项目预计达到的节能目标; DB11/T 9742019 4 j) 项目咨询、设计资料及用能有关情况:立项文件、设计文件、主要设备技术协议等,项目能源 消耗的种类及数量、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主要能效指标、主要用能系统与用能设备能效指标 等; k) 项目外部条件:影响项目用能方案的外部资源能源条件等。 6 编制依据 根据项目的性质和类型确定节能报告编制依据,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关于建筑节能、绿色建筑、住宅产业化、可再生能源利用
13、、设备能效和工业项目行业节能等方 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设计规范、技术规程及产品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或相 关行业标准均适用时,执行其中较严格的标准。 b) 各级行政机构推广、限制和禁止(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生产工艺、建筑材料等目录。 c) 前期相关批复资料;项目申请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立项资料;设计文件、技术协议等技术 资料。 d) 其他与项目能源与资源使用相关的文件等资料。 7 项目建设节能方案 7.1 工艺节能方案 7.1.1 工艺项目范围 对工业项目和有主体工艺的基础设施项目、公共建筑类项目,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通讯、 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热、供电设施,医疗建
14、筑、科研实验场所、数据中心等,应对主体工艺节 能方案进行说明、分析、评价。 7.1.2 工艺技术方案 7.1.2.1 工艺技术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a) 项目选择的主体工艺技术方案和产品方案,通过进行工艺技术方案比选,分析所选工艺技术方 案在用能方面的先进性。 b) 分析项目所采用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方案符合国家、行业、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 划、准入条件和节能技术政策。 c) 项目制定的工艺路线和工艺流程,并对照相关标准分析工序制定的合理性、工艺流程的顺畅性、 工艺参数的先进性,各工序之间的余热、余压等能源得到系统优化、合理利用。 7.1.2.2 工艺技术方案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a)
15、 先进性。项目应尽可能采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技术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性能、单位 产品能耗、单位产值(增加值)能耗和项目能效水平等方面;优先选用国家或北京市节能技术 推广目录中的技术,禁止采用落后的工艺技术。 b) 适用性。项目所采用的工艺技术应该与所在地资源和能源供应条件、国家和北京市以及所在区 当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相适应。 c) 可靠性。项目所采用的工艺技术应该可靠,并且经过生产实践检验,证明是成熟的技术。在引 进国外先进技术时,要特别注意技术的可靠性、成熟性和相关条件的配合。选用的技术应符合 国家和北京市环保政策。 d) 安全性。项目所采用的技术在正常使用
16、过程中应能保证生产安全运行。 DB11/T 9742019 5 e) 经济合理性。应分析所采用的技术是否经济合理,是否有利于降低能源、投资和产品成本,提 高综合经济效益。 7.1.2.3 工艺用能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a) 说明项目工艺用能方案,并进行用能方案比选,分析项目整体及各用能工序和环节选择的能源 品种科学、合理。 b) 项目能源品种的选择应根据国家和北京市的相关节能与环保政策,本着节能、环保、因地制宜 的原则,结合项目用能特点、能源使用效率和周边资源、能源供应条件等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选 择。 c) 分析各类能源供应条件落实情况。 7.1.2.4 工艺用能方案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提高
17、系统、装置、耗能设备的能效水平,减少能量的不可逆损失。 b) 做好装置乃至全厂系统优化、改善工艺过程,最大限度减少系统余热,在此基础上开展余热的 回收利用;因地制宜,重复利用现有能源和市政供能,优先利用余能、废热,提高能源利用率。 c) 各种形式能源(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热量与冷量、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相互配合,综合 利用,各尽其能;做好能源梯级利用,合理利用低品位能量。 d) 能源利用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符合国家及北京市的环保规定。 e) 通过对当地环境资源条件和技术经济的综合分析,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合理利用太阳能、地热 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7.1.3 工艺流程布局总平面布置 7.
18、1.3.1 工艺流程布局应包括以下内容: 说明项目工艺流程布局方案。 7.1.3.2 工艺流程布局应符合以下要求: a) 项目工艺流程布局应尽量紧凑、功能分区合理,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能耗等。 b) 合理布置主要工艺设施,各工艺设备之间应衔接紧密。 c) 能源输送走向布局合理。 d) 在满足安全规范要求的条件下,应根据生产特性进行辅助生产设施单体整合,达到降低能耗的 效果。 e) 对于改扩建项目,新增设施平面布置与已建工程总平面布置应有机结合,达到节能效果。 7.2 建筑节能方案 7.2.1 总平面(图)方案 7.2.1.1 总平面(图)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a) 总平面规划布置的特征
19、,包括项目所在地概况、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地上和地下面积)、 容积率、绿化率等,工业项目应将生产建筑与民用建筑分别描述。 b) 根据项目的使用功能和城市规划要求说明设计的原则和理念。 c) 应提供能够清晰表达各主要单体建筑位置、朝向、层数的总平面布置图。 7.2.1.2 总平面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a) 项目的规划指标符合相关批复要求。 b) 综合考虑整体的生态环境因素,充分利用现有城市资源,如雨水收集、环境绿化、垂直绿化、 屋顶绿化、渗水地面等。 DB11/T 9742019 6 c) 在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建筑物的间距,优化日照环境。 d) 建筑项目总平面布置宜充分利用冬季
20、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利用自然通风。主体朝向 宜选择项目当地的最佳朝向。 e) 工业项目中独立的民用建筑应符合以上规定,工业建筑的布置应符合工艺流程相关要求。 7.2.2 建筑设计方案 7.2.2.1 建筑设计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a) 每个单体建筑的使用功能、建筑面积、建筑高度、层数、朝向、电梯的设置等,单体建筑较多 时应列表说明。 b) 说明各单体建筑造型特点,采用的主要立面做法,如透光或非透光幕墙、凸窗或普通窗,饰面 材料的颜色等,有条件时应提供立面图或效果图。 c) 当各单体建筑中有空间关系比较复杂的部位时提供剖面图。 d) 列表说明建设项目内各部分的使用功能及对应的建筑面积及层
21、数、层高等参数。 7.2.2.2 建筑设计方案应符合以下要求: a) 节能设计方案应针对建设项目的使用功能和工艺要求的特点进行编制。 b) 建设项目应根据项目类型确定依据的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项目和住宅小区内的配套公建项 目应按照DB11/ 687要求确定建筑分类情况。 c) 建筑物内部的平面设计应合理划分不同功能的区域。根据项目建设当地的气象条件,在充分满 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布置和分隔建筑空间。 d) 建筑总平面布置和建筑物内部的平面设计应合理确定机电设备用房的位置,尽量靠近用能集中 的部位,减少能源的输送消耗。 e) 有特殊区域耗能的建筑空间应单独介绍,对于有特殊使用和工艺要求
22、的建筑,应把使用功能和 工艺要求及对环境的要求说明。 f) 当项目拟建设超低能耗建筑时应描述相关技术策略。 7.2.3 结构设计方案 7.2.3.1 结构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a) 简要说明各单体建筑采用的结构形式。 b) 简要说明项目拟使用的新型建筑材料。 c) 当项目采用装配式建筑时,应进行相关说明。 7.2.3.2 结构方案应符合以下要求: a) 符合国家、行业和北京市的相关标准。 b) 鼓励采用装配式建筑结构。 c) 鼓励采用绿色建材。 7.3 暖通空调节能方案 7.3.1 供热、空调系统 7.3.1.1 供热、空调系统节能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a) 热源和冷源方案,主要冷热源设备选型
23、(包括设备主要规格参数、台数、设备能效水平、站房 位置等)。 b) 供热、空调冷热水输配系统方案。 DB11/T 9742019 7 c) 空气处理和输送系统方案。 d) 系统形式与末端装置。 e) 监控与计量。 f) 供热、空调方案比选过程。 7.3.1.2 供热、空调系统节能方案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 a) 系统冷、热源应根据项目规模、用途、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条件合理选择,应符合 DB 11/687、 DB 11/891中相关规定,以及其它国家和北京市节能环保和绿色建筑相关政策规定。 b) 在技术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宜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 c) 应根据负荷估算选择冷、热源主要用能设备,合理确定
24、设备容量、台数,及能效水平。 d) 供热、空调系统形式与末端形式,应根据项目规模及用途、项目对室内环境的要求和居民生活 习惯等,按照节能环保与绿色建筑的要求合理确定。 e) 民用建筑供热、空调系统的方案,应满足GB 50736、DB 11/687、DB 11/891的相关要求,工 业建筑的供热、空调系统方案,应满足GB 50019相关要求。 f) 住宅不宜采用集中空调系统。 g) 集中供热、空调系统应合理设置站房位置与服务半径,降低输送能耗。 h) 动力机电设备应合理采用变频技术。 7.3.2 通风系统 7.3.2.1 通风系统节能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地下车库通风,电气和设备机房的通风
25、,公共建筑餐饮厨房、洗衣房、公共卫生间等通风,以 及其他部位的通风。 b) 工艺通风。 c) 通风系统主要耗能设备的选择。 7.3.2.2 通风系统节能方案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排除室内的余热、余湿或其他污染物,应优先采用通风措施,并应结合建筑设计充分利用自然 通风。当通风不能满足要求需设置空调系统进行冷却处理时,应尽量优先利用通风,缩短空调 冷却系统使用时间。 b) 建筑物内产生大量热湿以及有害物质的部位,应优先采用局部排风,必要时辅以全面排风。 c) 通风系统作用半径不宜过大。 7.3.3 燃气系统 7.3.3.1 燃气系统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a) 项目燃气消耗的主要用途及系统方案(民
26、用建筑项目)。 b) 燃气消耗的工艺和设备情况(工业项目)。 c) 燃气计量方案。 7.3.3.2 燃气系统节能方案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公共建筑及居住建筑的燃气系统,应根据使用性质和要求确定; b) 工业项目燃气系统,应根据工艺要求确定。 7.4 给水及排水节能方案 7.4.1 给水(再生水)系统 DB11/T 9742019 8 7.4.1.1 给水(再生水)系统节能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a) 项目内的给水(再生水)服务对象和使用要求,包括生活用水、绿化用水、景观用水及其他各 系统的补水和工艺用水。 b) 市政给水(再生水)水源及供水压力。 c) 给水(再生水)系统的形式。 d) 项目内的
27、给水(再生水)供水分区。 e) 估算项目内的给水(再生水)用水量。 f) 选择给水(再生水)加压设备(主要包括设备名称、性能、数量、规格、技术参数等)。 7.4.1.2 给水(再生水)系统节能方案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根据不同的用水要求,应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充分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优先采 用循环及重复利用水系统,实行分质供水。 b) 在保证供水安全、卫生的同时,应结合市政条件、建筑高度、用水系统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 选用合理的供水加压方式,充分利用市政给水(再生水)的供水压力,合理确定建筑给水(再 生水)系统的压力分区。 c) 给水(再生水)的竖向分区,应根据建筑物用途、层数、使
28、用要求、材料设备性能、维护管理、 降低供水能耗等因素综合确定。 d) 设置加压给水(再生水)系统,应根据项目建筑规模、建筑高度、建筑物的分布等因素确定加 压泵站的数量、规模和水压;合理布置供水加压泵站,避免室外供水管线过长,并宜靠近用水 量大的用户布置,降低供水能耗。 7.4.2 热水系统 7.4.2.1 热水系统节能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a) 项目内热水服务对象和使用要求,包括生活热水(含饮用开水)和工艺用热水。 b) 热源的选择。 c) 热水系统的形式及分区。 d) 估算项目内各类热水的用水量和耗热量。 e) 热水加热和输配设备的选型(主要包括设备名称、性能、数量、规格、技术参数等)。 7
29、.4.2.2 热水系统节能方案应符合以下要求: a) 热水供应系统,应根据使用对象、建筑物特点、热水用水量、用水规律、用水点分布、热源类 型、水加热设备及操作管理条件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选后选择合适的供水方式。 b) 根据项目所在地能源条件合理选择热水的热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热 源,应优先采用工业余热、废热和太阳能;当没有条件利用工业余热、废热、地热或太阳能等 自然热源时,宜优先采用能保证全年供热的热力管网作为集中热水供应的热媒。 c) 建筑热水系统的分区应与给水系统分区一致;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应设热水循环管道。 7.4.3 排水系统 7.4.3.1 排水系统方案应包括以下
30、内容: a) 污废水性质和污染程度,污废水排水下游(市政污水管道或自建污废水处理站)。 b) 污废水系统排水体制(污废合/分流制)。 c) 污废水提升和处理的规模及主要设备(主要包括设备名称、性能、数量、规格、技术参数等)。 7.4.3.2 排水系统方案应符合以下要求: DB11/T 9742019 9 d) 污水系统应根据建筑排水性质及污染程度,结合室外排水体制和有利于综合利用与处理要求确 定合理的排水系统。 e) 建筑物内生活污废水一般采用重力排水,当无条件重力自流排出时,可利用水泵提升压力排水。 f) 根据现行规范、污废水排放标准等相关规定,设置污废水处理装置或回收利用建(构)筑物。 g
31、) 雨水系统应根据项目条件、雨水控制与利用目标、市政条件、下垫面以及雨水回用水量等因素, 通过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雨水控制与综合利用系统的设施规模。 7.5 电气节能方案 7.5.1 供电及配电系统 7.5.1.1 供电及配电系统节能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a) 供电及配电系统方案。 b) 根据用户性质确定项目的负荷等级,并对项目内各类负荷进行分级说明。 c) 明确电源需求,确定供电电源的电压等级和供电方式、电源质量要求、电源的引入站情况、供 电能力、距拟建项目的距离。 d) 进行负荷估算,结合项目负荷分级情况计算正常电源、备用电源及应急电源容量。 e) 根据负荷估算结果,按电源条件、负荷分布
32、合理确定变配电所数量、位置及各变配电所的供电 范围、变压器容量及数量。 f) 根据应急负荷估算结果,确定并说明柴油发电机房数量、位置及各机房所供范围、发电机的台 数及容量。 g) 明确高、低压系统的接线方式。 h) 结合特殊工艺负荷用电情况,确定兼用或专设变压器、发电机对应工艺负荷的占用容量。 i) 当拟建项目存在转供电时,需特别列出并说明情况。 j) 当拟建项目设置电动汽车充电桩时,需说明估算方法。 k) 当拟建项目为改扩建项目,应说明能否充分利用既有电气设施和设备。 7.5.1.2 供电及配电系统节能方案应符合以下要求: a) 供电及配电系统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应将节能、高效作为主要技术
33、经济指标进行多方案比 较,优化方案,改进机电设备经济运行方式,提高系统节能运行的实效性。 b) 负荷等级的确定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 c) 根据用电性质、用电容量,经技术经济比较,选用合理的供电电压和供电方式。 d) 负荷估算一般宜采用单位指标法和需要系数法。方案阶段负荷计算宜采用单位指标法,包括负 荷密度法、综合单位指标法、单位产品耗电量法;对于具体设备功率已知的项目,宜采用需用 系数法,但不应重复计算;可根据项目需要采用单位指标法与需要系数法相结合的方式;变配 电所数量多时,宜按每座变配电所做负荷估算。 e) 变压器容量和台数应根据负荷计算、负荷特点和经济运行进行选择。 f) 应根据应急负
34、荷大小和投入顺序以及单台电动机最大启动容量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柴油发电 机组的容量。 g) 按需要合理配置无功功率补偿及谐波抑制装置。 h) 新建建筑内配建充电基础设施时,充电设施计算负荷应纳入变压器总容量中。 7.5.2 照明系统 7.5.2.1 照明系统节能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a) 根据视觉工作需要,按相关标准确定照度水平。 DB11/T 9742019 10 b) 根据不同场所不同区域的照度要求,选用合适的照明方式。 c) 以列表方式确定该项目主要场所照度标准值和照明功率密度限值。 d) 以列表方式确定各主要场所照明光源及附件的选型,并对灯具提出效率要求,优先选择节能高 效的照明设备。
35、e) 确定适用于该项目的照明控制方式;对于工业建筑,根据不同行业工艺要求、建筑的使用条件、 天然采光状况采用合理有效的照明控制措施。 7.5.2.2 照明系统节能方案应符合以下要求: a) 选用节能高效照明灯具。 b) 照度水平应根据工作、生产的特点和作业对视觉的实际需求确定。 c) 应根据房间场所的特点和需要,选择一般照明、分区一般照明或混合照明的照明方式。 d) 照明节能严格执行标准规定的照明功率密度限值,照明功率密度值(LPD)应符合 GB 50034 规定的现行值。 e) 宜利用太阳能作为照明能源。当有条件时,宜利用各种导光和反光装置将天然光引入室内进行 照明。 7.5.3 控制系统
36、7.5.3.1 控制系统节能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a) 结合项目性质、建筑功能和主要用能设备机房的设置情况确定控制要求,采用适宜的自动化监 测、控制系统及节能控制方式。 b) 甲类和乙类公共建筑,宜设置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并描述纳入的建筑设备及系统。 c) 工业建筑,宜根据工艺要求,制定合理的监测与控制方案。 7.5.3.2 控制系统节能方案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在充分满足、完善建筑物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进行有效、科学的 控制与管理,提高能源利用率。 b) 公共建筑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符合GB 50314的要求。 c) 工业建筑,监测与控制内容应根据建筑与工艺的功能、系统
37、类型、运行数据等通过技术经济比 较确定。 7.6 可再生能源应用 7.6.1.1 可再生能源应用应包括以下内容: a) 说明项目采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系统构成、运行方式、发电利用方案、对常规能源系统的影响、 节能减排效果,并计算该系统的回收期,分析经济性。 b) 说明可再生能源应用系统的监测与计量装置配备情况。 7.6.1.2 可再生能源应用应符合以下要求: a) 通过对当地环境资源条件和技术经济的分析,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 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b) 当环境条件允许且经济技术合理时,宜采用太阳能直接并网供电。 c) 设置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时宜优先采用光伏与建筑一体化系统
38、,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 d) 工业项目优先利用市政提供的可再生能源,场地内的可再生能源应用应进行评估,当经济技术 合理时方可采用。 DB11/T 9742019 11 e)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接入电网前应明确上网电量和用网电量计量点,每个计量点均应装设电能 计量装置。 7.7 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水平分析 7.7.1 主要用能设备选型 7.7.1.1 说明项目主要用能设备的选型原则、选择类型、主要参数等,分析主要用能设备选型的合理 性,选用节能产品推荐目录中的产品和设备;如采用新产品、新设备时,还应说明其用能特点。 7.7.1.2 民用建筑项目中包括冷热源机组、水泵及通风设备、电气设备等
39、;工业项目包括根据生产工 艺要求确定的主要生产设备、辅助生产设备和公共工程的主要设备。 7.7.2 设备能效水平分析 7.7.2.1 有相关能效标准的设备,分析设备的能效指标是否满足相关要求,并按表A.1列出主要用能 设备的评价情况。主要用能设备应选择能效指标不低于节能评价值的设备。 7.7.2.2 无相关能效标准的设备,宜采用类比分析法进行能效对比,分析能效水平是否先进。 7.7.3 改扩建和既有可利用设备的项目用能设备分析 对于改扩建和既有可利用设备的项目,应说明是否有效利用既有用能设备。对于利用既有设备,应 分析其是否为国家明令禁止和淘汰的用能产品和设备,能效水平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40、8 项目能源消费量估算及能效水平分析评价 8.1 基本规定 8.1.1 项目能耗分析估算应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以定量计算为主,分品种、估算能源消耗 量,见表B.1、表C.1、表D.1。 8.1.2 工业项目能耗估算应包括工艺设备和主要辅助设备及公用工程等的能耗。 8.1.3 民用建筑能源消耗量的估算一般以项目建设用地为界限,工业项目能耗计算范围按照GB/T 2589的规定执行。由市政热力供热或由区域冷、热源供冷、供热时,项目的供热或供冷的年综合能源 消耗量应根据估算出的能耗量按照GB/T 2589折算成标煤。 8.1.4 建设项目在用地范围内自建冷、热源时,应估算项目的年供热或供冷的能源
41、消耗实物量,并按 照消耗的能源品种按照GB/T 2589折算为标煤。 8.1.5 民用建筑项目能耗估算应包括采暖、空调、通风、照明、室内用能设备的能耗,也包括配套设 施、变压器、给排水设备、生活热水加热、餐饮能耗及特殊区域的能耗等。 8.1.6 能耗计算指标的取值应优先选择有节能标准依据、其他技术文件依据及同类建筑实际消耗量的 数据,对于特殊的能耗估算指标取值应有说明。 8.1.7 能源消耗估算的计算时间应根据项目的使用功能合理确定,同时使用的能耗设备运行时间应一 致;有特殊使用要求的应有说明。 8.1.8 修正系数的取值,根据建设项目的使用功能和使用时间合理确定。 8.1.9 估算各项资源和
42、能源消耗量及项目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应制表列出,并应明确估算方法、过程和 数据来源等。 8.1.10 改、扩建工程还应针对项目实施后对原用能情况的改善作用进行说明。 DB11/T 9742019 12 8.1.11 耗能工质(如水、氧气、压缩空气等),不论外购还是自产自用的,均不作为能源消费量统计 (在单位产品能耗中,是否计算能源消费,按照能源统计报表制度规定执行)。 8.2 项目年能源消耗量估算 8.2.1 工艺系统能耗估算 8.2.1.1 工艺系统能耗估算应根据工艺设备、附属工艺设备的功率、负荷系数、运行时间,按公式 (1)估算年耗电量。 Qgy=qgynTN . (1) 式中: Qgy工艺系
43、统年耗电量(kWh); qgy项目内不同工艺设备、附属工艺设备功率(kW/台); T项目内不同工艺设备、附属工艺设备每日平均运行小时数(h),可根据各自使用功能确定; N项目内不同工艺设备、附属工艺设备每年运行天数,可根据各自使用功能确定; n项目内不同工艺设备、附属工艺设备(运行)台数; 考虑不同使用功能运行时间的修正系数。 8.2.2 供热系统能耗量估算 8.2.2.1 集中热水连续供热系统,居住建筑应按DB 11/891中建筑耗热量指标限值估算供热耗热量, 公共建筑宜按照建筑类型选择相应的负荷估算指标,结合温差修正系数估算供热耗热量,对于有防冻 需求的部位应考虑值班供热。具体方法如下:
44、a) 居住建筑年供热耗热量按公式(2)估算: Qjh=0.0036qhTNA10-3/(12) . (2) 式中: Qjh项目年供热耗热量(GJ); T项目内不同建筑(部位)的供热期供热装置每日平均运行小时数(h),连续采暖一般取24h; N项目内不同建筑(部位)的供热期天数,一般情况可取123天; qh项目内不同建筑(部位)的耗热量指标限值(W/m2); A对应不同供热耗热量指标的供热面积(m2); 1热源效率(板换热效率或热源设备供热效率); 2供热管网输送效率(如项目仅为单栋建筑,则管网效率可取1)。 b) 公共建筑年供热耗热量可按公式(3)估算: Qgh=0.0036qhTNA10-3
45、/(12). (3) 式中: Qgh项目年供热耗热量(GJ); T项目内不同建筑(部位)的供热期供热装置每日平均运行小时数(h),连续采暖一般取24h; N项目内不同建筑(部位)的供热期天数,一般情况可取123天; qh项目内不同建筑(部位)的热负荷指标(W/m2); A对应不同供热耗热量指标的供热面积(m2); 公共建筑温差修正系数; 1热源效率(板换热效率); 2供热管网输送效率(如项目仅为单栋建筑,则管网效率可取1)。 注:公共建筑当有值班采暖时可分时段计算,按值班供热温度计算温差修正系数。 DB11/T 9742019 13 8.2.2.2 采用分散热源供热项目的耗热量,可按集中采暖系统的方法估算,并考虑一定的修正,按公 式(4)估算: Qfh=0.0036qhTNA10-3/1 . (4) 式中: Qfh项目年供热耗热量(GJ); T项目内不同建筑的供热期采暖装置每日平均运行小时数(h); N项目内不同建筑的供热期天数,没有资料时可取123天; qh项目内居住建筑为建筑耗热量指标,公共建筑为供热热负荷指标(W/m2); 公共建筑负荷温差修正系数,居住建筑采用耗热量指标计算时取1; 分散热源间歇供热修正系数; A对应不同供热耗热量指标的供热面积(m2); 1热源效率。 8.2.2.3 供热输配系统能耗,按公式(5)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