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20 B 05 北京 市地方标准 DB11 DB11/T 1600 2018 萱草生产 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oduction and culture of daylily 2018-12-17 发布 2019-04-01 实施 北京 市 市场监督管理 局 发布 DB11/T 1600 2018 I 目 次 前 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组培苗生产 . 1 3.1 外植体选取及消毒 . 1 3.2 无菌接种 . 1 3.3 增殖培养 . 1 3.4 壮苗培养 . 1 3.5 生根培养
2、 . 2 3.6 炼苗及移栽 . 2 3.7 移栽后养护 . 2 4 裸根苗生产 . 2 4.1 场地要求 . 2 4.2 种苗栽植 . 2 4.3 养护 . 2 4.4 裸根苗出圃 . 3 5 容器苗生产 . 3 5.1 场地要求 . 3 5.2 基质配制 . 3 5.3 容器选择 . 3 5.4 上盆 . 3 5.5 养护管理 . 3 6 应用栽培 . 4 6.1 场地要求 . 4 6.2 栽植 . 4 6.3 养护管理 . 4 6.4 更新 . 4 7 病虫害防治 . 4 7.1 基本原则 . 4 7.2 预防措施 . 4 DB11/T 1600 2018 II 7.3 常见病虫害防治
3、. 4 8 检疫、包装和运输 . 4 8.1 检疫 . 4 8.2 包装 . 4 8.3 运输 . 5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组培 苗的规格及质量等级 . 6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 7 DB11/T 1600 2018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提出 并归口 。 本标准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 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 本标准 主要 起草人: 李丽芳、 赵志琴、丁秋东、魏进莉、董文珂。 DB11/T 1600 2018 1 萱草生产 栽培 技术 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
4、定了 萱草 属 ( Hemerocallis spp.) 组培 苗 、 裸根苗 、容器苗 的 生产、 栽植 与 养护、病虫害 防治及 检疫、 包装 和 运输 等技术要求 。 本标准适用于 北京 地区 萱草品种的生产 及 种植养护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 所 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 文件 。 DB11/T 864 2012 园林绿化种植土壤 DB11/T 1352 主要花坛花卉种苗生产技术规程 3 组培苗生产 3.1 外植体选取及消毒 选择 幼嫩花序轴上带节点
5、的区段 , 或发育至 1 cm 3 cm 花蕾的花托,取材 2 cm 3 cm。 用 饱和洗 衣粉水洗净后, 流水冲洗 10 min 30 min, 依次 用 75%的酒精及 20%的次氯酸钠 分别 消毒 15 s 30 s 和 15 min 20 min,无菌水 冲洗 3 4 次,每次 4 min 5 min。 3.2 无菌接种 将外植体 切 成 0.5 cm 2 cm 长段, 接种到 含有 6-BA 1.0 mg/L 1.5 mg/L, NAA 0.1 mg/L 0.2 mg/L, 蔗糖 30 g,琼脂粉 4.5 g 5.4 g 的 MS 培养基上 。一 个培养 瓶内宜放置一个外植体 段
6、,培养瓶直 径 7.5 cm 8 cm、容积 350 mL 370 mL。 3.3 增殖 培养 温度 为 20 2 ,光强 1000 Lux 3000 Lux,光照 时长 10 h 11 h,待长出丛生芽后切分 为 1 3 芽 /丛, 均匀 转接到 含有 6-BA0.5 mg/L 1.0 mg/L, NAA0.05 mg/L 0.1 mg/L,蔗糖 30 g,琼脂粉 4.5 g 5.4 g 的 MS 增殖培养基 中 。 每个培养瓶中 宜 接种 7 丛, 种植深度 5 mm,培养瓶 规格同 3.2。 3.4 壮苗培养 宜添加 6-BA0.1 mg/L 0.2 mg/L, NAA0.1 mg/L
7、0.2 mg/L,蔗糖 30 g,琼脂粉 4.5 g 5.4 g 的 MS 培养基 。 DB11/T 1600 2018 2 3.5 生根培养 参 照附录 表 A.1 生根苗规格及质量等级 标准 将苗 切分, 接种到 含有 NAA0.5 mg/L 0.8 mg/L,蔗糖 20 g,琼脂粉 5.0 g 6.0 g 的 1/2MS 生根培养基 中 ,培养温度 23 25 。 3.6 炼苗及 移栽 将生根瓶苗 放 置 于 温室,松开瓶盖或封口膜 透气 ,在温度 18 25 ,光照 5000 Lux 10000 Lux, 空气相对湿度 60% 95%的环境中 放置 2 d 3 d; 去除 瓶盖或封口膜
8、 , 敞口放置 1 d 2 d。 选用 128 孔穴盘 , 基质选择、配制和填装应符合 DB11/T 1352 的要求。 出瓶苗 参 照附录 表 A.2 进行 分级, 清水 洗 净 根部培养基。 每穴栽植 1 株 , 栽植深度 5 mm。 3.7 移栽后养护 3.7.1 养护环境 保持 温度 15 25 , 空气相对湿度 80% 95%,光照强度 5000 Lux 10000 Lux; 2 周 后调整 为 温度 15 30 ,空气相对湿度 40% 75%,光照强度 10000 Lux 30000 Lux。 3.7.2 水肥管理 采用雾化 灌溉方式,保持基质含水量 60% 90%。 2 周后 基
9、质含水量 调 至 40% 60%,并随水 交替 施 用 氮 、 磷 、 钾 比例为 20-10-20 和 14-0-14 水溶肥 75 mg/L, 每 周 2 次 , 浓度 逐步增 至 200 mg/L。 3.7.3 分级 及 出圃前 炼苗 3 周以后, 将 大小苗分栽于不同穴盘中 。 待 根系完全包裹基质 后,可 进行 炼苗 ,保持 温度 12 33 ,基质含水量 40% 60%,空气相对湿度 40% 60%,光照强度 15000 Lux 40000 Lux。 4 裸根苗生产 4.1 场地 要求 土层厚度大于 30 cm,清除杂草、石砾,耙碎土块。 土壤理化指标 应 达到 DB11/T 86
10、4 2012 中 4.2 规定的三级或以上级别。 4.2 种苗 栽植 种苗一般为组培苗和分 株苗, 组培 苗 达到出圃规格, 栽植株行距 15 cm 25 cm, 土壤表面与 穴盘 苗基质上表面齐平。 1 3 芽 分株 苗 应 根据品种特性,株行距为 25 cm 40 cm。 根系应均匀分布在栽植 穴中, 栽植深度以土壤刚刚没过根茎部为宜。 4.3 养护 DB11/T 1600 2018 3 4.3.1 肥水管理 种植后及时灌溉 1 次,成活后视土壤墒情和气候条件适时灌溉 。每年 11 月中下旬 霜冻前 浇足冻水, 在 3 月中下旬 春季返青前及时浇返青水。 春季快速生长期,可条施或撒施 氮、
11、磷、钾比例为 15-15-15 的复合肥 ,每亩施用氮素 3 kg 4.5 kg 为宜,施肥后及时浇水, 9 月以后应停止施肥。 4.3.2 中耕除 草 生长期内 及时中耕 除草 , 根据 土壤板结情况每月不少于 1 次 , 直至植株 生长 郁闭。 4.4 裸根苗 出圃 根据需求切分每丛芽数 ,至少含有 3 个芽 , 宜 保留肉质根。 5 容器苗 生产 5.1 场地要求 场地 光照、通风 、 排水 良好。 去除杂草, 平整 并 压实 场地,铺园艺地布。 5.2 基 质配制 基 质 草炭、松针、珍珠岩按 5: 3: 2 混配 。 基肥 可选择 氮 、 磷 、 钾 比例为 14-14-14 的复合
12、肥 , 释 放期 5 6 个月的控释肥,每立方 基 质加入 3 kg 4.5 kg; 也 可 混入 10% 30%腐熟有机肥作为底肥 。 5.3 容器选择 根据植株的品种特性 和种苗大小, 选择 口径 和深度为 13 cm 18 cm 排水 良好的 容器。 5.4 上盆 宜在 8 月中下旬 至 9 月上旬 移栽, 分株 苗 应 生长健壮 , 一致性好 ,含 3 7 个健壮芽;组培苗 根系 应 完全包裹基质坨 。 移栽深度 以栽培 基 质 表面 高于根茎部 1 cm 2 cm, 距容器上沿 1 cm 2 cm 为宜 。 5.5 养护 管理 栽植 完成后及时浇透水, 之后 根据基质干湿情况进行水分
13、管理 ;春季 萌动后施用 150 mg/L 300 mg/L 的 尿素, 花芽形成 前后增施 100 mg/L 200 mg/L 氮、 磷 、 钾 比例为 10-30-20 的复合肥 。 霜冻前 浇透水, 密集摆放 于背风向阳的 平整 场地 , 并 覆盖 保护; 期间 定期检查基质干 湿情况,适时 补水 。 5.6 容器苗 出圃 叶片覆盖盆面 、 根系包裹基质坨 时 即可出圃。 DB11/T 1600 2018 4 6 应用栽培 6.1 场地要求 全光或半遮荫环境 , 土层厚度大于 30 cm,清除杂草、石砾,耙碎土块。 土壤理化指标 应 达到 DB11/T 864 2012 中 4.2 规定
14、的三级或以上级别。 6.2 栽植 株行距 根据品种特性 宜为 5 cm 35 cm, 土层表面 与裸根根茎部 或 盆栽基质表面平齐,填充 土壤 并 压实。 6.3 养护 管理 浇水 参照 4.3.1, 施肥 参照 4.3.3。 在高温多 雨季节应及时进行中耕除草, 将 残留花梗 从基部剪除, 休眠后 应剪除干枯的地上部 分 。 6.4 更新 可在栽植 3 5 年 后的 春、秋季 进行 分株 。分株后每丛 2 3 芽,尽可能保留 肉质根 。 7 病虫害防治 7.1 基本原则 应遵循“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 原则 。 7.2 预防措施 应对栽培基质和工具进行消毒;提前悬挂黄板,
15、定期查看黄板上虫 害数量和种类;保持生产场地干 净整洁,定期消毒,清除周边的杂草。 7.3 常见病 虫 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锈病、 条 斑病、根腐病。 主要虫害有:红蜘蛛、蚜虫 。 主要病虫害 防治方法 参 见 附录 B。 8 检疫、包装和运输 8.1 检疫 种苗与成品外运前应按有关规定进行产地检疫。 8.2 包装 8.2.1 穴盘苗 包装 DB11/T 1600 2018 5 包装材料宜采用纸箱,用经过防潮处理的纸 板分层 ; 种苗 基 质含水量控制在 60% 70%, 应分层放 置 ,在包装 内存放的时间不宜超过 24 h。 8.2.2 裸根包装 宜用潮湿的轻质基质覆盖裸根,分层间隔放入基
16、质与 裸根 。 8.3 运输 选用运输专用车或货车均可,长途运输注意温湿度变化。 DB11/T 1600 2018 6 附 录 A (资料性 附录 ) 组培 苗的 规格及质量 等级 A. 诱导生根苗的 规格及质量 等级 见表 A.1。 表 A.1 诱导生根苗的 规格及质量 等级 单株叶片数 (用符号 Q 来表示) 株高 (用符号 H 来表示) 苗的质量等级 备注 6 Q 5.0cm H 1 级 苗接种时均切分为单株 。 6 Q 4 5 H 3.0cm 2 级 A.2 出瓶 苗的规格 及质量等级 见表 A.2。 表 A.2 出瓶苗的规格 及质量等级 单株叶片数 (用符号 Q 来表示) 株高 (用
17、符号 H 来表示) 单株根数 平均根长 ( mm) 苗的质量等级 6 Q 5.0 cm H 5 条以上 5 10 1 级(优) 6 Q 4 5 H 3.5 cm 2 5 条 2 5 2 级(合格) 4 Q 3.5 cm H 0 1 条 0 2 3 级(不合格) DB11/T 1600 2018 7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主要病虫害 及防治措施 B.1 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见 表 B.1。 表 B.1 主要病害及防 治 措施 病害 名称 病原 病害症状 病因 防治措施 锈病 Puccinia hemerocallidis 叶及花梗病害。病部初期可见孢状 斑点 , 破裂后散发出褐黄色粉状物 ,
18、 严重时 全株叶片 枯 死 , 花梗变红色 , 花蕾枯萎或凋谢 。 通风透气性差 , 氮肥过多钾肥不 足 。 不可过密 , 保持良好的通风 ,清除 转主寄主败酱草;可用 70%代森锰 锌 600倍液或 20%粉锈宁 4 000倍液 间隔 10 d 15 d 喷施全株 。 条斑病 Aureobasidium microstictum 叶片病害 。病部叶片中心叶脉变黄, 之后出现红色或棕色病斑并枯死, 病部有时会扩散连接到一起,使病 部呈现条纹状。 虫害或冻伤导致 的叶片损伤 。 避免从上至下的浇水方式,叶片有 水时避免在其间工作,发 病初期可 用 70%甲基托布津 800 倍液和 70% 代森锌
19、 600 倍液进行治疗。 根腐病 Fusarium 和 Rhizoctonia 根颈部病害,发病初期症状不易发 现,后期叶片变黄或倒伏,叶片可 轻易抽出,叶片基部粘稠腐烂,有 时可见菌丝体。 基质排水不良 , 或由虫害或人为 造成的损伤 在发病初期,用 50%多菌灵 500 800 倍液或 70%托布津 800 1 000 倍液每隔 7 d 10 d 喷一次,连 喷 2 3 次 。 B.2 主要虫害及防止措施见表 B.2。 表 B.2 主要虫害及防 治 措施 害虫名称 害虫学名 危害特点 危害时期 防治措施 蚜虫 Aphis gossypii Aulacorthum solani Myzus
20、persicae 危害叶片,嫩茎。成虫和若虫刺吸植物汁 液,使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干枯。 分泌蜜露可导致煤污病发生,严重影响观 赏价值。 早春 至秋季。 25%阿克泰 5 000 倍液、 3%啶虫 脒 1 500 倍液、 70%吡虫啉 7 000 倍液喷雾。 红蜘蛛 ( 朱砂 叶 螨 ) Tetranychus cinnabarlnus 危害叶片,茎部,花蕾。喜群集在叶片背 面,刺吸汁液,初期叶片出现失绿小白点, 后期叶片灰白色、卷曲、皱缩,直至整个 叶片枯焦并脱落。花期危害花蕾,使之很 快凋落。 全年, 其中 5 9 月为高峰期。 提高空气湿度,清除杂草病叶; 40%阿维炔螨特 1 000 2 000 倍液、 50%托尔克粉剂 500 2 500 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