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11 T 1595-2018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编制规范.pdf

    • 资源ID:1476378       资源大小:1.67M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11 T 1595-2018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编制规范.pdf

    1、ICS 13.020.01 Z 06 DB11 北京市 地 方 标 准 DB 11/T 1595 2018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编制规范 Compiling technical regulations on priliminary design for ecological and clean small-watersheds 2018 - 12 - 17 发布 2019 - 04 - 01 实施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11/T 1595 2018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基本要求 . 1 4 调查与评价 . 2 5 功能分区

    2、与措施布局 . 2 6 措施设计 . 3 7 监测 . 8 8 施工组织设计 . 8 9 小流域运行管护 . 9 10 投资概算 . 9 11 效果预测与后评估 . 10 12 结论与建议 . 10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报告提纲 . 11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附表 . 15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图件内容与要求 . 18 参 考 文 献 . 22 DB11/T 1595 2018 I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 GB/T 1.1 2009给出的 规则编制。 本标准由北京市水务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水务局组

    3、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 : 周嵘、李京辉、常国梁、杨元辉、叶芝菡、刘佳璇、颜婷燕、宫亚光、陈芳孝、 孙迪、宿敏、吴敬东、祁晔、李文忠、周泉成、刘 可暄、薛万来、张久权、杨华、包美春、杨坤、欧阳 琨、丁建新、黄炳 彬、 胡晓静、阳文兴。 DB11/T 1595 2018 1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编制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山区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报告文本、投资概算、设计图件的编制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 山区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 及其同等深度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设计文件 的编制 ,平原 区可参照执行 。 2 规范性引用文

    4、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774 水土 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645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GB 19379 农村 户厕卫生规范 GB 50014 室外 排水设计规范 GB 50286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T 50363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GB 50869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 GB 51018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 CJJ 52 生活垃圾堆肥处理技术规范 SL 379

    5、 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 DB11/T 126 封山育林技术规程 DB11/T 548 生态 清洁小流域技术规范 DB11/T 633 水土保持林建设技术规程 DB11/T 1173 山区河流水文地貌评价导则 DB11/T 1174 山区河流 生态 监测 技术 导则 3 基本要求 3.1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 应以可行性研究 报告 等立项文件为依据。 3.2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 文件由 设计报告文本、投资概算和设计图纸等部分组成 , 应满足施工招 标、主要设备 采购 、 材料采购 和 施工的需要 。 3.3 生态清洁小流域 初步设计应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当一个项目包含两条或两条以上小流域时,

    6、除 综合说明外,其余部分按小流域单独设计 , 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设计图 件可以合并。 3.4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内容应包括 调查与评价、功能分区 与 措施 布局、措施设计、监测、施工 组织设计、运行管护、投资概算及 效果预测评估 等。设计报告编写提纲 参 见附录 A。 3.5 小 流域 措施 设计与 投资 概算完成后应填写 附录 B 表 B.1。 DB11/T 1595 2018 2 4 调查与评价 4.1 调查 4.1.1 自然地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及土地利用现状等,填写附 录 B 表 B.2、表 B.3;绘制小流域地理位置图、坡度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参见附

    7、录 C 表 C.1 的序号 1、 2、 3。 4.1.2 社会经济,包括人口、产业结构等,填写附录 B 表 B.4。 4.1.3 水土流失,包括水土流 失面积、 强度 等,填写附录 B 表 B.5,绘制小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图,参 见附录 C 表 C.1 的序号 4。 4.1.4 面源污染,包括化肥和农药施用情况。 4.1.5 人居环境,包括污水、垃圾、厕所、养殖废弃物处理、村容村貌等情况 。 4.1.6 沟道生态状况,包括沟道水文地貌特征、水质和生物多样性等,按照 DB11/T 1174 执行,绘制 小流域主沟道水文地貌分级图,参见附录 C 表 C.1 的序号 5。 4.1.7 防洪排水,包括沟

    8、道水位和流量、村庄防洪标准、历史洪水、泥石流及治理情况等。 4.1.8 小 流域调查内容与方法应符合 DB11/T 548。 4.2 评价 4.2.1 按 DB11/T 548 的规定对小流域 进行评价 , 沟道水文地貌评价参 见 DB11/T 1173。 简述评价结果 及主要问题,填写附录 B 表 B.6 中治理 前的数据 。 4.2.2 根据评价结果,从 污水 、厕所、垃圾、面源污染 和沟道 生态 环境及 其他方面开展存在问题 及限 制性因素分析 。 5 功能分区与 措施 布局 5.1 一般规定 5.1.1 明确设计水平年小流域 建设 目标,各项指标应符合 附录 B 表 B.6 生态清洁小

    9、流域评价标准的 规 定 ,其中沟道生态修复宜 满足防洪、水质、 人水 和谐等综合目标。 5.1.2 根据 有关 前期文件 和区域发展相关规划 ,确定小流域功能定位。 5.1.3 治理 措施布局应与乡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协调 ,应在明确土地权属的 基础 上开展。 5.1.4 绘制 “ 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生态保护区 ” 三道防线划分图 , 按三道防线 进行 治理措施 配 置。 5.1.5 小流域 治理 措施应按山水林田 湖 草 一体化保护和污水、垃圾、厕所、面源污染 和沟道 生态 环境 “ 五同步 ” 治理的原则布设。 5.1.6 各项治理措施应落实到地块,小流域治理措施布局图内容和制图

    10、要求参见附录 C 表 C.1 序号 7。 5.2 功能 分区与措施 布局 5.2.1 生态修复区 坡度一般大于 25 度,采取封禁治理措施,包括警示、人工巡护、标牌、设置围栏等措施,与生态 移民等措施 相 结合。 5.2.2 生态治理区 5.2.2.1 坡度一般小于 25 度, 采取 坡地水土流失 与 面源污染防治 措施和 村庄 美 化、 田间生产道路 、 污 水垃圾处理等措施 。 DB11/T 1595 2018 3 5.2.2.2 坡地水土流失 与 面源污染防治应以地块为单元,综合考虑地貌、坡度、土层、土地利用等 因 素 , 因地制宜 配置梯田 整修 、树盘、 经济林、 水土保持林(草)等

    11、水土保持措施 ,并控制农作物、经济 林等的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梯田措施宜以整修破损梯田为主、一般不新建梯田。 5.2.2.3 护坡 及挡墙等措施 应 根据房屋、道路等防护对象情况配置,保障房屋及道路等防护对象的安 全。 5.2.2.4 村庄 美化措施 应 布设在村庄区域 的房前屋后、道路两侧等规划用于美化的地块等 。 5.2.2.5 田间生产道路以原有道路标准的提高及硬化为主,不宜新建道路;节水灌溉措 施应根据水源 情况配置。 5.2.2.6 污水处理 应根据人口规模、 自然条件、 水源保护 、 水污染物 排放标准 等进行集中或分散处理 。 水源保护区 内 人口密度大的村庄 以及 民俗旅游村应优

    12、先进行污水 收集 处理 ,规模养殖场应配套相应的污 水处理设施。 5.2.2.7 垃圾 应 按照 “ 减量化、 无害化 和资源化 ” 的原则 处置 。 人口相对集中的平原和山区村庄,生 活 垃圾 可按照“村收集 -镇运输 -区处理”的模式,纳入区级末端垃圾处理设施统一处理。人口相对分散 的山区,在 垃圾分类的基础上, 可 建设 区域 性垃圾处理设施 就地处置;对 有毒有害及难降解有机垃圾应 定期集中运送到区级处理站。 5.2.3 生态保护区 5.2.3.1 应进行沟道水文分析及水力计算,确定各洪水频率的水位线及流速等;明确防洪标准,一般 沟道生态修复范围为 10 年 20 年一遇最大 24 小

    13、时降水情况下洪水淹没范围;绘制沟道纵断面、平面 和典型横断面图等。 5.2.3.2 应 根据 沟道调查、监测及 水文地貌评价结果确定 需生态修复的沟道 ,生态自然、功能完好的 沟道 ( 水文地貌等级 I 级 和 II 级)应 以保护为主 、 不宜 采取 工程 治理 措施 。 5.2.3.3 应以沟道为单元,进行沟道生态修复的总体规划及其措施配置;宜采取防洪空间拓展、水质 改善、水文地貌与 生境多样性 修复、纵向连续性修复、横向连通性修复和 垂向连通性修复 等生态修复 措 施 。 5.2.3.4 应尽量扩大沟道的行洪空间,在满足沟道防洪的条件下,保持沟道平面形态多样性,维护沟 道的纵向连续性、横

    14、向连通性及垂向连通性;在沟道常 水位 河床以外范围,可配置步道等人水相亲措施, 但 不得影响河道行洪和人身安全 。 5.2.3.5 合理 确定 村庄、道路和 耕地 等的防洪标准, 配置防护措施。 6 措施设计 6.1 一般规定 6.1.1 遵循经济合理原则,优先选用 满足 治理要求、成本低廉 的 当地天然材料 , 林草 配置应 以适地适 树 (草) 和 优先选择乡土树 (草) 种为原则。 6.1.2 所有 措施均应在遵循 DB11/T 548 的 基础上开展 设计 ,列出设计所依据的国家、行业、地方相关 标准和规 范性文件、技术资料等。 6.1.3 单项措施设计 图 内容及 制图 要求参 见

    15、附录 C 表 C.2。 6.2 封育保护 6.2.1 根据生态修复区范围,明确封育保护的 区域和 面积。 6.2.2 确 定 封禁标牌 、 护栏 设置 位置、数量、形状、规格与材料。 DB11/T 1595 2018 4 6.2.3 封禁标牌应标明封禁范围、封禁管理规定或管护公约 等内容 。 6.2.4 封育保护设计应符合 DB11/T 126。 6.2.5 绘制封育保护工程平面布置图,绘制封禁标牌和护栏断面图。 6.3 梯田整修 6.3.1 采用高精度 遥感影像 ,结合现场量测,确定修整梯田的分布范围、面积和田坎破损率。 6.3.2 根据土壤、地形、取石难易程度等情况, 并 结合 现状 梯田

    16、的材料和设计标准,确定田坎材料, 确 定地块布置。 6.3.3 明确田坎长度、高度、底宽、边坡比等 典型 断面尺寸,根据田坎破损率 及原 材料 重复 利用情况, 计算工程量。 6.3.4 需进行田坎防护利用的,应确定植物种类、栽植方式等。 6.3.5 需 配套截排水沟 的 ,确定截排水沟的设计标准、断面尺寸、修筑材料。 6.3.6 梯田设计应符合 DB11/T 548。 6.3.7 绘制梯田修整地块 平面 布置图和 梯田典型 断面图,其中地块图以高精度 遥感影像 为底图。 6.4 树盘 6.4.1 采用高精度 遥感影像 ,结合现场量测,确定树盘修筑的分布范围和面积。 6.4.2 根据土壤、地形

    17、、取石难易程度等情况,确定树盘材料和型式,确定地块布置。 6.4.3 根据林种类型、树龄 、地 形等 确定树盘数量 和 半径、外沿高度 ( 宜低于 汇水 面 ) 等断面尺寸, 计算工程量。 6.4.4 树盘设计应符合 DB11/T 548。 6.4.5 绘制树盘修筑地块布置图和断面图,其中地块图以 高精度 遥感影像为底图。 6.5 经济林 6.5.1 结合土地利用现状、产业结构调整和灌溉设施等,确定经济林栽植区域的布设与面积。 6.5.2 根据立地条件,确定经济林整地方式、规格及时间。 6.5.3 结合小流域气候和土壤养分状况,确定经济林的栽植种类和品种、苗木规格、栽植方式 、 密度 、 栽植

    18、时间 和 施肥、灌溉要求。 6.5.4 经济林设计应符合 GB/T 15776。 6.5.5 绘制经济林地块平面布置图,绘制整地断面图 和栽植 典型平面图 。 6.6 水土保持林 6.6.1 根据地形地貌和水土流失现状,确定水土保持林栽植区域的布设与面积。 6.6.2 根据不同用途确定水土保持林的林种和林型,其中混交林需确定混交类型、混交方法和混交比 例。 6.6.3 结合立地条件确定整地方式、规格及时间。 6.6.4 确定水土保持林的栽植树种、苗木规格、栽植方式 、 密度 、 栽植时间 和 幼林管护 、 成林管理 措 施 等。 6.6.5 水土保持林设计应符合 DB11/T 633。 6.6

    19、.6 绘制水土保持林地块平面布置图,绘制整地断面图 和栽植平面图 。 6.7 水土保持种草 6.7.1 根据地形地貌和水土流失现状,确定水土保持种草区域的布设与面积。 DB11/T 1595 2018 5 6.7.2 结合立地条件确定整地 方式、深度及时间。 6.7.3 根据适地适草的原则确定水土保持种草的草种、种籽处理措施、播种方式 、 播种量 、 播种时间 和 管护措施等。水土保持种草设计应符合 GB/T 16453.2。 6.7.4 绘制水土保持种草地块平面布置图。 6.8 土地整治 6.8.1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结合村镇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土地整治地块的分布范围及面积。 6.8.2 按照

    20、整治后土地利用方向,确定土地整治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类型。 6.8.3 工程措施应确定具体位置、规模、设计标准、结构形式和断面尺寸。 6.8.4 植物措施应确定面积、植物种类、苗木规格、栽植方式、栽植密度和管护措施等。 6.8.5 绘制土地整治措施平面布置图 ,绘制工程措施断面图、植物措施配置图。 6.9 节水灌溉 6.9.1 根据 基本农田 灌溉条件, 结合土地属性和节水 农业相关 规定 ,确定节水灌溉地块范围和面积。 6.9.2 节水灌溉地块应 具备 灌溉水源, 不应配套打井。水源 的水量水质 应符合 灌溉要求。 6.9.3 根据土壤等基础资料和种植结构, 以高效节水为原则 明确灌溉方式

    21、与节水技术 ,计算确定灌溉 制度、 轮灌制度 和灌溉用水量。年灌溉用水量设施 作物 不应超过 7500m3/hm2、大田不应超过 3000m3/hm2、 果树 不应超过 1500m3/hm2。 6.9.4 根据水源供水流量与设计流量,确定调蓄池、集雨池等构筑物的建设规模,明确其位 置、结构 形式和断面尺寸。 6.9.5 水源工程应配备灌溉用水计量装置。 6.9.6 应进行管道水力计算,确定管道布置形式及干、支、毛管道直径,明确管道材料类型、机泵选 型及配套供电条件。 6.9.7 节水灌溉设计应符合 GB/T 50363。 6.9.8 绘制节水灌溉工程总体平面布置图、管线布置图 和 构筑物断面图

    22、,并附相关设计说明。 6.10 挡土墙 6.10.1 按照防护对象的重要性,确定挡土墙工程等级、设计标准、位置、长度和高度。 6.10.2 应根据防护坡面高度、地质、水文、筑墙材料等条件,经技术经济 比 选确定挡土墙断面结构型 式。 6.10.3 应计算确定挡土墙断面尺寸,并进行稳定性验算。 6.10.4 根据基础的地形地 质条件,确定基础类型、地基处理措施和基础埋深等。 6.10.5 根据地基条件和墙前、墙后水位差、坡面汇水面积等因素 ,如需布置防渗与排水,应 确定防渗 措施、地面排水沟断面尺寸、墙体排水孔断面尺寸和间距。 6.10.6 根据地基的地质条件、墙高及墙身断面的变化情况,确定沉降

    23、伸缩缝的宽度和间距。 6.10.7 挡土墙设计应符合 SL 379 。 6.10.8 绘制挡土墙平面布置图,绘制挡土墙立面图、横断面图。 6.11 护坡 6.11.1 根据坡面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等,经技术经济比 选 确定护坡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类型。 6.11.2 工程措施应明确布设位置、设计标准、结构形式、断面尺寸、材料规格及来源等。 6.11.3 植物 护坡应明确栽植区域、面积、树种草种、苗木规格、栽植方式、管护措施等。 DB11/T 1595 2018 6 6.11.4 根据坡面地形条件、降雨强度、降雨历时、汇水区面积,计算确定坡面截、排水沟位置、长度 和断面尺寸。 6.11.5 绘制护

    24、坡工程平面布置图, 绘制 措施断面图 、植物措施配置图、截水沟断面图、排水沟断面图。 6.12 村庄美化 6.12.1 根据 村镇规划、 村庄环境现状,确定村庄美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类型。 6.12.2 工程措施应明确构筑物的位置、设计标准、结构形式、断面尺寸和材料类型及来源。 6.12.3 植物措施应明确分布范围、面积、树种草种、苗木规格、栽植方式及管护措施。 6.12.4 村庄美化宜与雨水利用相结合, 采用“ 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促 进雨水利用。 6.12.5 村庄道路、广场硬化等应根据周围土地利用情况,因地制宜采取透水铺装,确定透水铺装材料 类型、规格及铺装要

    25、求;村庄坑、塘整治宜与雨水利用调蓄措施相结合,确定雨水蓄积工程类型、容积、 结构形式、断面尺寸和材料类型及来源,不应随意封填坑塘;植物 措施宜与下凹 式 绿地、植草沟、生物 滞留措施 等 相结合 。 6.12.6 绘制村庄美化工程平面布置图,绘制工程措施断面图 、结构图及 植物措施配置图。 6.13 垃圾处置 6.13.1 采取垃圾 收集转运的村庄 , 应按照服务范围 和 人口, 设置 垃圾 分类 收集点 、 配套 收集 设备设施 。 6.13.2 采取 垃圾就地 处置 的村庄, 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选用符合环保要求、成熟可靠的处理工艺,建 设区域性设施处理垃圾。 工程设计应符合 CJJ 52

    26、和 GB 50869 等。严禁简易填埋和露天焚烧垃圾。 6.13.3 明确垃圾处置设施主要构筑物的类型、数量、结构形式、尺寸和主要设备型号、规格、数量及 技术参数等。 6.13.4 绘制垃圾处置设施平面布置图,绘制垃圾处置设施主要构筑物断面图。 6.14 污水处理 6.14.1 污水处理站位置选址应满足防洪标准 要求 ,不应设置在沟道 管理 范围内。 6.14.2 根据服务范围 和人口 ,计算设计规模。设计规模应在满足项目区现有排放量的基础上,考虑远 期发展。 6.14.3 污水处理工艺应进行方案比选,选择技术成熟、生态高效、运行成本低、管理方便的工艺。鼓 励对厕所污水、厨房洗浴灰水及雨水进行

    27、分离。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鼓励采用生态处理工艺。 6.14.4 应明确污水处理 设施场址 、规模、工艺、设计进出水水质,以及主要构筑物的类型、数量、结 构形式、尺寸和主要设备型号、规格、数量及技术参数等。 6.14.5 依据服务范围 、 地形 、 土地利用性质 和 设计规模 等 确定 污水 收集管道布置 、 干支管道直径 和 管 道材料类型。 6.14.6 距离河沟道较近、影响水源安全的农户旱厕宜改造为无害化卫生厕所,卫生 条件应符合 GB 19379。改为水冲式厕所的应 接入村庄 污水处理 系统 。 6.14.7 绘制污水处理工程总体平面布置 图 、污水收集管网布置图 , 并 绘制工艺流程图、竖

    28、向高程图、 纵 横 断面图 以及 构筑物 平 剖面图 、 主要设备安装图等 。 6.14.8 污水 收集、处理应符合 GB 50014 要求,污水处理设施出水应执行相关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鼓 励进行再生水回用。 6.15 田间生产道路 6.15.1 根据地形、生产道路现状及其规划布局,确 定 道路布 设 路由及长度。 DB11/T 1595 2018 7 6.15.2 应明确生产道路设计标准,确定道路 坡度 、宽度、 路面及 垫层结构等断面尺寸和材料、规格。 田间生产 道路宽不宜超过 3m,坡度不宜超过 8 。 6.15.3 生产道路需配套道路排水、雨水收集利用、边 坡防护等设施的,应明确配套设

    29、施的类型、数量、 位置、设计标准、断面尺寸、材料及规格。 6.15.4 绘制生产道路路由布置图,绘制生产道路纵横断面图、配套设施断面图。 6.16 沟道 生态修复 6.16.1 防洪空间拓展措施设计 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治理后的防洪空间尽量扩大、不能缩小,不宜采用防洪堤形式 ; b) 沟道堤顶高程不宜 高于外侧地面高程,必要时应设置导流排水沟等措施 ; c) 防洪空间拓展主要包括拆除违章建筑物、拆除硬质护岸和外移防洪堤等。 6.16.2 水质改善措施设计 应符合以下要求: 水质改善措施主要包括截污、清除沟道垃圾及在沟道两岸配置植物过滤带等。 6.16.3 水文地貌与 生境多 样性 修复措施

    30、设计 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应恢复沟道平面与断面形态多样性,恢复多样的生存与栖息环境 ; b) 沟道形态宜宽则宽、宜弯则弯,蜿蜒自然,深潭、浅滩、急流和缓流交替出现,沟床微地形起 伏多样 ; c) 防洪空间足够大时,宜配置沟道子槽,并尽量恢复子槽自然蜿蜒 ; d) 在有常流水的沟道,宜利用水流自然的冲刷淤积变化实现水文地貌多样性修复。 6.16.4 纵向 连续性修复 措施设计 应符合以下要求 : a) 沟道在纵向上应保持连续,没有阻碍径流与泥沙输移的障碍物 ; b) 纵向连续性修复措施主要包括拆除横向拦水建筑物或改造为生态型跌水。跌水宜低 、 缓并采用 石、植物等材 料。 应 根据沟道纵坡、

    31、流速、流量及水位条件,确定跌水的型式、高度和比降等 。 6.16.5 横向连通性修复 措施设计 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沟道横向上应无硬性阻隔,保持连通,断面多样 ; b) 沟堤宜蜿蜒自然,避免直线化 ; c) 在堤脚或子槽易冲刷部位宜采用石块或与植物结合的生态防护形式,不宜采用浆砌石等硬性防 护 ; d) 干砌石或码石护岸,应根据流量及流速确定石块粒径。石块应咬合码砌,基础稳固且满足冲刷 深度要求,大石块压顶 ; e) 沟岸宜保持自然, 恢复 植物过滤带,净化雨水径流。 6.16.6 垂向 连通性 修复 措施设计 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沟道垂向应与地下水连通,不应修建防渗工程 ; b) 沟

    32、底发生下切侵蚀的,宜采用石块或堆石防护,固定侵蚀基底 。 6.16.7 宜使用自然的修复材料,如石和植物等,不宜使用浆砌石 等硬性人工材料 。 6.16.8 在植物措施上,重点应修复适宜植物生长的水土环境,适当配置乡土树种,引导植物的自然恢 复 。 6.16.9 绘制 各项生态修复措施的 平面布置 、纵断面及横断面设计图。 DB11/T 1595 2018 8 7 监测 7.1 一般规定 7.1.1 应在治理前、治理中及治理完成后开展监测 ,便于对比分析治理前后监测数据,进行治理效益 评价。 7.1.2 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定期开展监测,监测项目的实施进度、工程质量等 。 7.1.3 大暴雨发生

    33、后,应及时调查监测水土流失、面源污染、人居环境、沟道水 质水量、工程受损及 洪水灾害等情况。 7.2 水土保持措施监测 7.2.1 监测 各类点、线、面状水土保持措施 的变化情况,包括 规模、数量、分布 及质量等。 7.2.2 应以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判读结合实地调查为手段开展监测。 7.2.3 对重点工程,应以拍摄影像资料为手段,监测重点工程的实施过程及效益情况;拍摄地点、拍 摄方向、拍摄时间及拍摄频次等应相对固定,使影像资料能直观反映工程前、实施中及实施后的发展变 化情况。 7.3 坡面土壤侵蚀监测 7.3.1 可通过实地监测或遥感技术,查清坡面地块立地条件的变化,参照 DB11/T 548

    34、 计算地块土壤流 失量变化 。 7.3.2 根据小流域及周边降水监 测网点布设情况,适当增设降水监测设施; 在有条件的小流域典型坡 面建设径流小区、实际观测坡面土壤流失量。 7.4 面源污染及人居环境监测 采用定期调查、访问等方式监测流域化肥和农药施用情况及其人居环境的变化情况,包括污水、垃 圾、厕所、养殖废弃物处理、村容村貌等情况。 7.5 水质水量监测 以 掌握治理前后小流域水质水量变化 为 目标, 按 照 DB11/T 548确 定沟道水质水量 监测网点布设、监 测指标和频率。 7.6 沟道生态监测 以 掌握治理前后 小 流域水生态环境变化 为 目标, 在有条件的小流域 按照 DB11/

    35、T 1174开展沟道水文 地貌特征和生物多样性 监测,确定监测点与监测时间。 8 施工组织设计 8.1 一般规定 沟道生态修复施工中,应保护河床内原有植物,便于植物的自然恢复。 8.2 组织 管理 8.2.1 确定组织管理机构、组织管理形式和监督管理办法。 DB11/T 1595 2018 9 8.2.2 明确组织管理制度,包括项目法人负责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管护 责任制等。 8.2.3 明确施工组织形式,主要包括施工单位施工、专业队施工、农民施工或多种形式结合。 8.2.4 明确保障项目实施的技术培训 和安全生产、 文明施工等措施、明确保证工程质量、进度及控制 投资的

    36、监督管理措施。 8.3 施工 准备 8.3.1 阐述气候和水文条件对工程施工的影响。 8.3.2 阐述施工交通 方案 和 施工用水、电、风、油等来源 及 供应方案 。 8.3.3 阐述 施工所需 苗木(种籽) 和 建筑材料。 8.3.4 明确各类 治理措施 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及要求。 8.3.5 编制施工布置方案,确定工程进度,绘制工程进度图。 9 小流域运行管护 9.1 管护目标 说明 植物措施保存率、工程措施完好率 及 运行效率 的 保障 目标 。 9.2 管护措施 9.2.1 明确各项措施的产权、使用权和管理权, 说明 管护责任和要求。 9.2.2 明确重要单项工程的维护管理方案。 9

    37、.2.3 明确工程运行管护的保障制度与措施。 9.2.4 说明 工程运行管护的资金来源。 10 投资概算 10.1 一般规定 10.1.1 投资概算内容包括编制说明、投资概算和概算附表。 10.1.2 明确概算编制 原则、编制依据、价格水平年、项目组成与划分、基础价格、工程取费、独立费 用及基本预备费等。 编制依据应符合水土保持工程概 (估 )算编制规定 (水利部水总 200367 号 )。 10.2 编制说明 编制说明包括以下内容 : a) 简述工程建设地点、规模、措施数量、施工总工期、概算总投资等; b) 列出概算编制依据; c) 说明人工费、材料费等基础价格的计取; d) 说明项目划分结

    38、果,不同项目取费计价基础、费率等。 10.3 投资概算 投资概算包括以下内容: a) 工程总概算表; b) 工程措施费用投资概算表; DB11/T 1595 2018 10 c) 独立费用投资概算表。 10.4 概算附表包括以下内容: 概算附表包括以下内 容: a) 工程单价汇总表; b) 主要材料预算价格汇总表; c) 施工机械台时费汇总表; d) 单价分析表 。 11 效果预测与 后 评 估 11.1 小 流域 规划设计效果预测 11.1.1 沟道生态修复段水文地貌预测 按照 DB11/T 1173的沟道水文地貌评价 方法,在设计阶段进行沟道水文地 貌修复评估,开展治理前 后的对比预测。治

    39、理后的沟道水文地貌等级应优 于治理前。 11.1.2 小流域生态清洁程度效果预测 按照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标准,在设计阶段进行小流域生态清洁程度评估,开展治理前后的对比预 测。治理后的小流域生态清洁程度各项指标应优于治理前。 11.2 小流域生态修复 实施 效果 后 评估 11.2.1 沟道生 物状况改善效果 后 评估 基于调查 与 监测数据, 对比分析治理前后沟道生物状况的变化情况,评估沟道生物状况改善效果。 11.2.2 沟道水文地貌效果 后 评估 基于 调查 与 监测数据, 对比分析治理前后沟道水文地貌修复状况及等级变化情况, 评估沟道水文地 貌状况修复效果。 11.2.3 沟道水质改善效

    40、果 后 评估 基于 调查 与 监测数据, 对比分析治理前后沟道水质变化情况,评估沟道水质改善效果。 11.2.4 小流域生态清洁程度效果 后 评估 基于 调查 与 监测数据, 对比分析治理前后 小流域生态清洁程度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估小流域生 态清洁程度改善效果。 12 结论与建议 12.1 结论 简述工程主要内 容及初步设计的主要成果,阐述工程效益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达标情况。 12.2 建议 对工程下阶段工作及参建各方提出建议。 DB11/T 1595 2018 11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报告提纲 A.1 综合说明 A.2 基本概况 A.2.1 自然

    41、条件 A.2.1.1 地理位置 A.2.1.2 地形地质 A.2.1.3 水文气象 A.2.1.4 土壤植被 A.2.2 土地利用现状 A.2.3 社会经济情况 A.2.3.1 人口 A.2.3.2 产业结构 A.2.4 水土流失和治理现状 A.2.4.1 水土流失现状 A.2.4.2 水土流失治理情况 A.3 存在的问题及评价 A.3.1 污水 A.3.2 垃圾 A.3.3 厕所 A.3.4 面源污染 A.3.5 沟道生态 环境 A.3.6 小流域评价 A.4 功能分区和 措施 布局 A.4.1 建设目标 DB11/T 1595 2018 12 A.4.1.1 建设目标 与 思路 A.4.1

    42、.2 控制指标 A.4.2 功能分区 A.4.2.1 生态修复区 A.4.2.2 生态治理区 A.4.2.3 生态保护区 A.4.3 措施 布局 A.4.3.1 布局原则 A.4.3.2 措施 布局 A.5 措施 设计 A.5.1 设计依据 A.5.2 封育保护 A.5.3 梯田 整 修 A.5.4 树盘 A.5.5 经济林 A.5.6 水土保持林 A.5.7 水土保持种草 A.5.8 土地整治 A.5.9 节水灌溉 A.5.10 挡土墙 A.5.11 护坡 A.5.12 村庄美化 A.5.13 垃圾处置 A.5.14 污水处理 A.5.15 田间 生产道路 A.5.16 沟道生态修复 A.5

    43、.16.1 防洪 空间拓展 A.5.16.2 水质改善 A.5.16.3 水文地貌与生境多样性修复 A.5.16.4 纵向 连续性修复 A.5.16.5 横向连通性修复 DB11/T 1595 2018 13 A.5.16.6 垂向连通性修复 A.6 小流域监测设计 A.6.1 水土保持措施监测 A.6.2 坡面土壤侵蚀监测 A.6.3 面源污染及人居环境监测 A.6.4 水质水量监测 A.6.5 沟道生态监测 A.7 施工组织设计 A.7.1 组织管理 A.7.2 施工 准备 A.8 小流域运行管护 A.8.1 管护目标 A.8.2 管护措施 A.9 投资概算 (简述,并 列出投资概算 总表

    44、。详细内容见单独成册的投资概算文本。) A.10 效果预测与评估 A.10.1 小流域规划设计效果预 测 A.10.1.1 沟道生态修复段水文地貌预测 A.10.1.2 小流域生态清洁程度效果预测 A.10.2 小流域生态修复实施效果后评估 A.10.2.1 沟道生物状况改善效果后评估 A.10.2.2 沟道水文地貌效果后评估 A.10.2.3 沟道水质改善效果后评估 A.10.2.4 小流域生态清洁程度后评估 A.11 结论与建议 A.11.1 结论 DB11/T 1595 2018 14 A.11.2 建议 DB11/T 1595 2018 15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附表 A.1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附表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附表见表 B.1 B.6。 表 B.1 生态 清洁 小 流域工程特性表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所属流域 小流域代码 涉及区 涉及乡镇 涉及村 小流域面积( km2) 治理面积( km2) 建设投资(万元) 实施时间 设计水平年 气候类型 多年平均降雨量( mm) 土壤类型 土壤侵蚀模数 t/(km2a) 植被类型 林草覆盖率( %) 治 理 措 施 分区 序号 措施 单位 数量 生态修复区 生态治理区 生态保护区 编 制单位 建设单位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地址 地址


    注意事项

    本文(DB11 T 1595-2018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编制规范.pdf)为本站会员(roleaisle13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