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20 B22 DB4203 湖北省十堰市地方标准 DB 4203/T 1782020 小麦绿色生产技术规程 2020 -04 -25 发布 2020 - 04 - 30 实施 十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203/T 178202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由十堰市农业科学院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十堰市农业科学院、湖北 鸿大粮油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叶青松、肖能武、郭元平、王巍、张凡、龚世飞、秦光明、欧阳秀兰、张世洪、 兰玉梅、陈燕、刘俊、李文品、宋伟、王璐。 本标准由十堰市农业科学院负责解释。 本标准
2、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十堰市农业科学院,联系电话 0719-8465802,邮箱 ;对本标准的有关修改意见建议请反馈至十堰市农业科学院,联系电话 0719-8465802, 邮箱 DB4203/T 1782020 1 小麦绿色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绿色生产的术语和定义、 种子 及其处理、整地、播种、肥水管理、病虫草害综合 防治、收获及生产档案 等 。 本标准适用于十堰市小麦的绿色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4
3、04.1 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7414 主要农作物种子包装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绿色生产 按照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以节本增效、降低污染、提高质量为目标,以选用良种、合 理施肥、综合防控、科学管理等为技术手段,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一种综合措施。 4 种子及其处理 4.1 品种选择 根据十堰市生态条件和气候特点,选用鄂麦 25、绵麦 396、郑麦 9023 等高产、优质、抗
4、逆性强、 适应性广、无检疫对象的优良小麦品种。种子选用应 2 年 3 年更换一次。 4.2 种子处理 4.2.1 种子精选 播种前要进行种子精选 , 剔除瘪粒、病粒及杂质,经机械精选后 , 要达到种子分级标准 中 二级以上, 质量应符合 GB 4404.1的规定。 4.2.2 晒种 DB4203/T 1782020 2 播种前 1周将种子摊晒 2 d 3 d。 4.2.3 消毒及拌种 没有包衣的种子,要进行种子消毒和拌种。用三唑酮有效成分 30 g,拌种 l00 kg,随拌随播。 5 整地 深耕 20 cm 25 cm,做 到不漏耙、不拖耙。耙后地表平整,耕层无大 土垡 。稻茬麦田要开沟作厢,
5、 厢面 200 cm 300 cm;厢沟宽 15 cm 20 cm,深 25 cm;腰沟宽 25 cm,深 30 cm;围沟宽 30 cm,深 40 cm 50 cm;做到沟沟相通。 6 播种 6.1 播期 海拔 500米以下的地区 , 适宜在 10月 25日 11月 10日之间播种;海拔 500米 以上的 地区 , 适宜在 10 月 15日 10月 25日之间播种。 6.2 播种量 每 667m2播种 10 kg 15 kg。 6.3 密度 播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施肥水平和栽培技术等确定。每 667m2基本苗数 15万株 20万 株为宜。提倡精量播种。 6.4 播种方法 6.4.1
6、 条播 采用 20 cm 30 cm等行条播,深度以 2 cm 3 cm为宜。 6.4.2 撒播 分厢定量、均匀撒播。 7 肥水管理 7.1 施肥原则 符合 NY/T 496 的相关规定。根据小麦的需肥规律、土壤养分状况以及肥料的效应等,按照有机肥 与无机肥相结合、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确定适宜的肥料配比、施肥量、施肥措施。 7.2 底肥 每 667m2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 2000 kg 2500 kg或商品有机肥 500 kg 800 kg、 复合肥(总养分 45%) 20 kg 40 kg,结合整地一次施入。 DB4203/T 1782020 3 7.3 追肥 越冬期结合冬灌每 6
7、67m2施用尿素 5 kg 10 kg。 7.4 抗旱排渍 开好 “三沟 ”,以利排渍。干旱期适时浇水,灌溉水符合 GB 5084的规定。 8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8.1 防治原则 坚持 “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 的植保方针,以农业和物理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核心,化学防治 为辅助,农药使用符合 GB/T 8321 的规定。 8.2 防治措施 8.2.1 农业防治 通过选用抗病虫良种、种子处理、健身栽培、合理的肥水管理等措施,创造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 病虫发生的农田环境,控制病虫害发生。 8.2.2 物理防治 利用黄板诱杀蚜虫,杀虫灯诱杀粘虫。 8.2.3 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赤眼蜂、瓢虫、食蚜
8、蝇等自然天敌,以虫治虫。利用植物源农药如印楝素防治病虫害。 8.2.4 化学防治 8.2.4.1 小麦锈病 返青、拔节期,当病叶率达到 0.5%,应喷第一遍药,以后隔 7 d 10 d再喷 1次,连喷 2次 3次。每 667选用 20%三唑酮乳油 40 ml 50 ml,或 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50 g 60 g,兑水 50 kg喷雾。 8.2.4.2 白粉病 返青、拔节期,田间病叶率 3% 5%时,每 667选用 20%三唑酮乳油 40 ml 50 ml,或 15%三唑酮 可湿性粉剂 50 g 60 g,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 g 100 g,兑水 50 kg喷雾。 8.2.4
9、.3 赤霉病 齐穗见花扬花初期(扬花率 10%)进行防治,隔 5 d用一次药,连防 2次 3次。药剂选用多菌灵、 硫菌灵、噻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每 667有效成分用量为 40 g 60 g,或选用福美双,有效成分用量为 20 g 30 g,不同类型药剂应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防止抗药性。 8.2.4.4 麦蜘蛛 百株虫量达 800头的防治指标时,每 667选用 20%哒螨酮乳油 50 ml 60 ml,兑 水 50 kg喷雾。 DB4203/T 1782020 4 8.2.4.5 麦蚜 抽穗、灌浆期,当百株蚜量达 1000头时,开始用药剂防治。每 667选用 10吡虫啉粉剂 3000倍 3200倍
10、液喷雾 ;或 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 50 g 60 g,兑水 50 kg喷雾。 8.2.4.6 粘虫 每 m2有粘虫 20头时,在幼虫 1龄 2龄期,每 667 m2可用 2.5%溴氰菊酯 20 ml或用 5%顺式氰戊菊酯 30 ml, 兑水喷雾防治。 8.2.4.7 除草 选用 3.6%甲基二磺隆 甲基碘磺隆(阔世玛)水分散粒剂,于冬前及冬后杂草 3叶 6叶期,每 667 用 20 g 25 g助剂 80 ml 100 ml,兑水 20 kg 30 kg,均匀喷施;或每 667用 6.25%甲基碘磺隆 酰嘧 磺隆(使阔得)水分散粒剂 10 g 20 g,兑水 20 kg 30 kg,均匀喷施;或 7.5%啶黄草胺水分散粒剂于 冬前小麦 3叶 6叶期,每 667用 10 g 12.5 g助剂 70 ml 80 ml,兑水 20 kg 30 kg,均匀喷施,小麦起 身拔节后不得施用。 9 收获 植株叶片、穗子及籽粒变黄时,及时收获。收获后 进行晾晒,脱粒晒干,精选入库。 10 生产档案 建立小麦绿色生产档案,详细记录产地环境条件、生产技术、病虫害种类和防治方式、选用的药剂 和剂量。采收和包装、运输、储存等各环节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并保存 2 年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