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1999年政治真题(理科)答案.doc

    • 资源ID:1471883       资源大小:48.50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1999年政治真题(理科)答案.doc

    1、1999年政治真题(理科)答案真题 120单项选择题第1题: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点: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两个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意识是高度完善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前者涉及的是意识和它的物质器官的关系;后者涉及的是意识和客观外界的关系。据此分析,选项A正确。 D项是19世纪中叶欧洲庸俗唯物论对意识本质的看法,B、C两项都是唯心论的关系,均不符合题意。第2题: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点: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唯物辩证法指出,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在于它把矛盾双方联结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具体说

    2、来,矛盾一方自身的内部矛盾性,可以为另一方利用来发展自己。例如,一种唯心主义批判另一种唯心主义时,往往能提供有利于唯物主义的论据或方法。因此选项C正确。 选项A、D讲的是矛盾的解决形式,B项说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而发展,均不合题意。第3题: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点:生产关系的实质。生产关系也称为经济关系,人们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经济活动,是为了获取自身的物质经济利益。由于社会生产过程分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而在这四个环节中都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可见选项B正确,其他项均不合题意。第4题: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点: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社会

    3、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它的变化也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据此分析,选项C正确。 A、B、D三项归根到底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第5题: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点: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因为货币也是一种商品,自身也有价值,能以自身价值作为尺度去衡量其他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因此选项C正确。第6题: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点:产业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作不同的划分:依据资本的各个

    4、部分在价值增殖中作用的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依据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依据它所起职能的不同,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可见选项D正确,其他项均不合题意。第7题: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抽象人性论。可见选项B正确。选项A是资产阶级平等观的内容,C项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D项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均不符合题意。第8题: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反”运动。三反运动是指解放初期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内部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1951年11月

    5、30日,中共中央根据同年秋季全国工农业战线开展的爱国增产运动中揭发出的大量贪污、浪费现象和官僚主义问题,向全党指出:必须严重地注意干部的贪污行为,注意发现、揭发和惩处。12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即所说的“三反运动”。可见选项B正确。选项A是解放区在深入土改过程中开展的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的整党运动;C项是在城市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D项是在农村进行的以清理账目、清理仓库、清理财物、清理工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均不合题意。第9题

    6、: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可见选项D正确。A项是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巡讲话”中作出的,B项是邓小平在1979年3月30日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的,C项是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作出的,均不符合题意。第10题: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

    7、中心,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一切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因此选项D正确。A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重大关系,B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C项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均不符合题意。第11题: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点: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体制。计划是计划经济体制中资源配置

    8、的基本形式,金融和财政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A是计划经济体制中资源配置的基本形式,B、C两项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两种手段。第12题: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点: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只有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三个文明都搞好了,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因此选项A正确。 选项B、C、D虽然都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有关,但都不是根本任务。第13题:参考答案:A答

    9、案解析:本题考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一国两制”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是党中央经过长期酝酿,认识逐步深化的结果。它最早针对台湾问题提出,在香港问题上得到完满实现,也必将促进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因此选项A正确。第14题: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点:1998年度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在1998年3月召开的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朱?F基提出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因此选项D正确。A、B两项也是我国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但不是当时提出的;C项的通货膨胀当时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第15题: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点:199

    10、8年度国际重大时事。1998年5月,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首先连续进行核爆炸,引发巴基斯坦核试验,出现南亚地区核军备竞赛,招致了世界各国的反对和不满。因此选项C正确。第16题: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点:1998年度国际重大时事。在欧盟15国中,只有英国、丹麦、希腊、瑞典不是欧元的创始国。可见选项D正确。多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第17题:参考答案:BDE答案解析:本题考点:辨正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以割裂肯定和否定的统一为基础,在肯定和否定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它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

    11、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它的信条:“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据此分析,选项B、D、E正确。选项A、C是唯物辩证法否定观的观点,与题意不符。第18题:参考答案:BCD答案解析:本题考点:上层建筑范畴。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据此分析,选项B、C、D正确。A项属于经济基础范畴,E项属于社会心理范畴,均不合题意。第19题:参考答案:BD答案解析:本题考点: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的关系。电脑是人的意识的物化,是人脑的延伸和模拟;电脑思维不是本来意义上的思维,它在物质基础、社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都不同于人

    12、脑思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而电脑只是人的意识的创造物,是人类智力的扩展和深化,电脑的出现没有否定而是进一步证实和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论。据此分析,选项B、D正确。第20题:参考答案:ABCE答案解析:本题考点:二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二战后,生产集中和垄断有了进一步新的发展。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被兼并或合并的,除中小企业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大企业,兼并的形式从横向或纵向兼并为主,变为以混合兼并为主。从而使生产集中发展到跨部门集中,为巨型企业的增长和垄断组织的规模扩大打下了物质基础。与生产集中相适应,垄断也得到迅速发展,

    13、既表现在垄断组织的规模迅速扩大,垄断程度有提高的趋势,垄断组织的经营向多样化和综合方向发展,又表现在私人垄断加速向国家垄断转变。据此分析,选项A、B、C、E正确。 垄断的出现,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因此选项D错误。第21题:参考答案:BCE答案解析:本题考点:加快资本周转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的好处包括:节省预付资本,节省预付资本中的流动资本;增加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的次数,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减少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据此分析,选项B、C、E正确。选项A取决于剩余价值量和可变资本量,D项与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对固定

    14、资本有形损耗状况是相悖的,均不符合题意。第22题:参考答案:ABE答案解析:本题考点: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无产阶级专政在不同的国家形式各异,这与各国的国情与历史传统有关。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其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因为:第一,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也是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第二,在取得全国政权以后,人民民主专政肩负着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第三,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在这些主要方面它同无产阶级专政是一致的。因此选项A、B、E正确。 多党合作是国家政党制度,单一制属于国家结构形式,它们都与国家问题

    15、有关,但都不是判断国家性质的依据。第23题:参考答案:ACDE答案解析:本题考点:本世纪初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人物。20世纪初,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人物包括孙中山、邹容、陈天华、章炳麟等。因此选项A、C、D、E正确。谭嗣同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且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即被杀,可见B项错误。第24题:参考答案:ABDE答案解析:本题考点:毛泽东论持久战的主要思想。论持久战主要是为了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通过对中日双方在这场战争中相互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的分析,得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并且阐发了兵民是胜利

    16、之本的思想,即要依靠人民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据此分析,选项A、B、D、E正确。C项是毛泽东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和论政策等重要文献中提出的。第25题:参考答案:ABCE答案解析:本题考点: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在中国革命历程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时,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帮助,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课题:“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民权主义中进一步揭露了封建军阀、官僚的暴戾恣肆,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制度作了某些批判,称道了“比较代议政体改良得多”的苏维埃国家“人民独

    17、裁政体”,重申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民生主义则强调了“耕者有其田”的观点,阐发了“使私有资本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的思想。据此分析,选项A、B、C、D正确。新三民主义与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相同而非完全相同,可见E项错误。第26题:参考答案:ABCDE答案解析:本题考点: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多种形式。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可见选项A、B、C、D、E均正确。第27题:参考答案:ABCDE答案解析:本题考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1997年9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

    18、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江泽民代表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名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报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因此选项A、B、C、D、E均正确。第28题:参考答案:ABCDE答案解析:本题考点:1998年度国内重大时事。1998年9月28日,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抗洪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发扬,是我们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大发扬,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

    19、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抗洪精神,同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革命精神和新时期的创业精神一样,都是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可见选项A、B、C、D、E均正确。分析题 第29题:参考答案:(1)20年来,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2分) (2)农村改革的成功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胜利。这个根本性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农村改革的成就,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使广大农民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坚定了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3分)

    20、详细解答:本题考点:1998年度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1998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研究了农业和农村工作,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本题的答案涉及决定中的相关内容。第30题:参考答案:(1)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是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2分) (2)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是可变资本,但就价值周转方式来讲,这部分资本又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一样,属于流动资本。不能因此混淆两种不同划分方法,把流动资本看

    21、作是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3分)详细解答:本题考点:生产资本两种不同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依据。解答本题必须对“流动资本”和“可变资本”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理解和掌握。回答时分三个层次,首先指出资本的两种不同划分因为流动资本和可变资本是同一个生产资本根据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得出的不同概念;其次,指出两种划分在实物形式上有交叉:同一个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从价值增殖中的作用看,是可变资本;而从价值周转方式看,则属于流动资本;最后,指出流动资本虽然包括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流动资本就是生产过程中其价值会发生增殖的资本。这种说法混淆了资本的

    22、两种不同的划分,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第31题:参考答案:(1)在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政治是建筑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国家权力的分配归根结底由财产多寡决定。党派竞争竞选都是以金钱为后盾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金钱的确是资本主义政治的母乳。(3分) (2)但是,金钱不是所有社会政治的母乳,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绝不能搞金钱政治或权钱交易。(2分)详细解答:本题考点:政治与金钱的关系。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清在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必然的,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乃至国家权力、党派竞争都是由金钱、财富决定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主体,人民当家作主,金钱政治、权钱交易是不合

    23、法的,应予制止。回答时要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制度和本质的不同,加以区别对待。第32题:参考答案:(1)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之间的矛盾。(1分) (2)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地主阶级已被消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分) (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2分)详细解答:本题考点: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矛盾不是一成不变,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社会主义矛盾是有

    24、变化的。这道题要求考生分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共产党确定中心任务、制定基本路线的出发点。第33题:参考答案:(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2分) 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

    25、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分) (2)坚持实践标准,对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真正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破除束缚改革的旧的思想观念核条条框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分)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深入实际,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敢闯敢干,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和创造各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以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形式,把改革推向前进。(2分)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使改革不断完善。(1分)详细解答:本题考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现实意义。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明确

    26、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为从根本上进行拨乱反正,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回答时分两个层次,首先,阐述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两个依据,即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的特点;其次要联系当前的深化改革,指出其现实意义。第34题:参考答案:(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2分) (2)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4分) (3

    27、)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党执政方式和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它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 统一起来,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4分)详细解答:本题考点:依法治国及其意义。解答本题要从依法治国的含义入手,逐层展开论述。回答时分三个层次:首先简述依法治国的含义;其次,阐述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可以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文明进步及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分析依法治国的意义。第35题:参考答案:(1)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1分)不适合实际的规定:没收一

    28、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土地;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是属于农民,禁止土地买卖。(2分) (2)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没收一切土地往往造成对中农利益的损害,不利于土地革命的开展。(2分) (3)将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改为属于农民,将禁止土地买卖改为允许农民自主租借买卖土地。土地革命属于民主革命范畴,民主革命不是一般地消灭私有制,应该承认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3分) (4)土地政策的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团结革命力量,有利发展农村生产力。(2分)详细解答:本题考点:中国共产党关于土地政策的演变。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废除封建土地所

    29、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基本任务之一。在土地革命实践中,党逐渐形成了一条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土地革命总路线和相应的方针政策。 本题的四个问题是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的。第一问,针对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得出答案,至于不适合农村实际的政策规定,可以联系其他材料作综合考察、分析作出回答。第二问和第三问,只要认真阅读和分析比较相关材料,很容易指出后者对前者的修正。修正的原因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没收一切土地,还是只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没收一切土地往往造成对中农利益的损害,不利于土地革命的开展;二是分配的土地归政府所有,还是归农民个人所有。民主革命不是一般地消灭所有制,应该承

    30、认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第四问是对上述三问的总结,要在回答好上述三问的基础上,从“个别”上升到“一般”,懂得中国共产党制定方针、政策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有利于团结大多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36题:参考答案:(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在于科学和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大。科学技术的发展冲破种种自然条件的制约,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4分) (2)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表现在: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管理落后,研究开发能力较低,教育滞后。(2分) (3)未来经济的发展

    31、越来越主要依靠高新技术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我们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要与经济结合,为经济发展服务。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4分)详细解答:本题考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问,结合材料1。必须深刻认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即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在于科技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大,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问,针对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们经济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差距的表现。 第三问,综合三则材料,阐明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依靠高新技术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由此引出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措施。更多试卷请见麦多课文库


    注意事项

    本文(1999年政治真题(理科)答案.doc)为本站会员(tireattitude36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