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医学类职业资格】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基础知识-3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447722       资源大小:66.50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医学类职业资格】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基础知识-3及答案解析.doc

    1、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基础知识-3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40,分数:100.00)1.当射野面积增加时,则(分数:2.50)A.低能 X 线的 PDD 随之变小B.低能 X 线的 PDD 随之变大C.低能 X 线的 PDD 不发生变化D.高能 X 线的 PDD 随之变小E.22MV 的高能 X 线的 PDD 变大2.当源皮距(SSD)增加,射野面积不变时,则(分数:2.50)A.PDD 随 SSD 的增加而减少B.PDD 随 SSD 的增加而增加C.PDD 不随 SSD 的增加而发生变化D.PDD 随深度的变化加快E.PDD 随深度的变化不变

    2、3.如果已知一加速器的 6MV X 线 dm=1.5cm,SSD=100cm,d=10cm,15cm15cm 射野 PDD=68.6%,则源皮距变为 SSD=105cm 时,相同射野和深度的 PDD 为(分数:2.50)A.68.1%B.69.1%C.70.1%D.71.1%E.72.1%4.模体中射野中心轴上任意点的剂量与空间同一点模体中射野中心轴上最大剂量深度处同一射野的剂量之比,是以下哪一种物理量的定义(分数:2.50)A.散射最大比(SMR)B.射野离轴比(OAR)C.组织空气比(TAR)D.组织体模比(TPR)E.组织最大剂量比(TMR)5.以下关于组织空气比(TAR)的说法正确的是

    3、(分数:2.50)A.组织空气比很容易测量B.组织空气比值的大小与源皮距有关C.对兆伏级 x 射线,组织空气比不存在建成区D.组织空气比与百分深度剂量无关E.组织空气比随射线能量、组织深度和射野大小的变化类似于百分深度剂量6.关于反散因子(BSF)说法正确的是(分数:2.50)A.反向散射与患者身体厚度无关B.反向散射与射线能量无关C.反向散射与射野面积和形状无关D.反向散射数值与源皮距成正比E.定义为射野中心轴上最大剂量深度处的组织空气比7.TAR 与 PDD 的关系 A.TAR=PDD B.TAR=PDDBSF C.TAR=PDDBSF(f+d)/(f+dm) D.TAR=PDDBSF(f

    4、+d)/(f+dm)2 E.TAR=PDDBSF(f+dm)/(f+d)2(分数:2.50)A.B.C.D.E.8.散射空气比(SAR)(分数:2.50)A.散射空气比与源皮距成反比B.散射空气比不受射线能量的影响C.散射空气比与组织深度无关D.散射空气比不受射野大小的影响E.散射空气比(SAR)定义为模体内某点的散射剂量与该点空气中吸收剂量之比9.模体中散射最大剂量比(SMR)定义为(分数:2.50)A.射野中心轴上任一点的有效原射线剂量与空间同一点模体中射野中心轴上最大剂量点处散射剂量之比B.射野中心轴上任一点的散射剂量与空间同一点模体中射野中心轴上最大剂量点处有效原射线剂量之比C.射野内

    5、任一点的有效原射线剂量与空间同一点模体中射野中心轴上最大剂量点处散射剂量之比D.射野内任一点的散射剂量与空间同一点模体中射野中心轴上最大剂量点处有效原射线剂量之比E.射野内任一点的散射剂量与空间同一点模体中射野中心轴上最大剂量点处散射剂量之比10.射野边缘处的半影由以下几种半影组成(分数:2.50)A.几何半影、干涉半影和散射半影B.物理半影、穿射半影和散射半影C.准直器半影、穿射半影和散射半影D.几何半影、穿射半影和模体半影E.几何半影、穿射半影和散射半影11.垂直于射线中心轴的平面内,以该平面射线中心轴交点处剂量为 100%时,该平面内 20%80%等剂量线所包围的范围是(分数:2.50)

    6、A.几何半影区B.物理半影区C.穿射半影区D.模体半影区E.散射半影区12.按照射野平坦度的定义,射野内一定范围中最大剂量点与最小剂量点剂量值之差与其两者的平均值之比,称为该射野的平坦度。该范围是指(分数:2.50)A.依照射野的几何大小,由射野边缘向射野中心等比的缩小为原野大小的 50%B.依照射野的几何大小,由射野边缘向射野中心等比的缩小为原野大小的 80%C.依照射野的几何大小,由射野边缘向射野中心等比的缩小为原野大小的 90%D.依照射野的几何大小,由射野边缘向射野中心等比的缩小为原野大小的 60%E.依照射野的几何大小,由射野边缘向射野中心等比的缩小为原野大小的 20%13.射野均匀

    7、性是指(分数:2.50)A.射野向中心等比缩小 80%的范围内,偏离射野中心轴任意两点处的最大和最小剂量值之差与射野中心轴上的剂量之比B.射野向中心等比缩小 50%的范围内,偏离射野中心轴等距离的两点处的最大和最小剂量值之差与射野中心轴上的剂量之比C.射野向中心等比缩小 80%的范围内,偏离射野中心轴等距离的两点处的最大和最小剂量值之差与射野内某点的剂量之比D.射野向中心等比缩小 90%的范围内,偏离射野中心轴等距离的两点处的最大和最小剂量值之差与射野中心轴上的剂量之比E.射野向中心等比缩小 80%的范围内,偏离射野中心轴等距离的两点处的最大和最小剂量值之差与射野中心轴上的剂量之比14.在均匀

    8、介质中,随着测量点到放射源距离的增加,所测量到的吸收剂量的变化服从(分数:2.50)A.线性变化规律B.正态分布规律C.指数变化规律D.对数变化规律E.距离平方反比规律15.等剂量曲线的构成(分数:2.50)A.模体中特定剂量点连接构成的曲线B.模体中感兴趣点连接构成的曲线C.模体中固定计算点连接构成的曲线D.模体中特定测量点连接构成的曲线E.模体中剂量相同的点连接构成的曲线16.从剂量学的角度来看,均匀模体与实际患者间的区别是(分数:2.50)A.均匀模体无生命而实际患者是有生命的B.均匀模体无运动而实际患者时刻处于运动当中C.均匀模体的密度与实际患者不同D.均匀模体的形状与实际患者不同E.

    9、均匀模体的形状、大小及内部密度分布与实际患者不同17.目前人体曲面的校正方法主要有(分数:2.50)A.吸收剂量测量法、有效源皮距法和等剂量曲线移动法B.组织空气比法或组织最大比法、有效源皮距法和等剂量曲线移动法C.组织空气比法或组织最大比法、有效源皮距法和透射剂量计算法D.组织空气比法或组织最大比法、吸收剂量测量法和透射剂量计算法E.吸收剂量测量法、有效源皮距法和透射剂量计算法18.楔形板的作用是(分数:2.50)A.改变射线的能量B.对线束进行修整,获得特定形状的剂量分布,以适应临床治疗需要C.使放射线的形状发生改变D.使照射剂量发生改变E.改变射线的照射方向19.楔形照射野的楔形角是(分

    10、数:2.50)A.楔形滤过板的实际楔角B.楔形滤过板照射时的放置角度C.50%等剂量线与射野中心轴的垂直线间的夹角D.10cm 深度的 50%等剂量线与射野中心轴的垂直线间的夹角E.10cm 深度的等剂量线与 1/2 野宽的交点连线与射野中心轴的垂直线间的夹角20.动态楔形板(分数:2.50)A.是使用固定楔形板运动实现的B.是使用独立准直器实现的C.是使用 60楔形板合成的D.是利用剂量率动态变化实现的E.对射线质有影响,使射野输出剂量率减少,照射时间加长21.一个 6cm14cm 的矩形照射野,其等效方野的边长为(分数:2.50)A.4.2cmB.8.4cmC.12cmD.10cmE.9.

    11、5cm22.射野挡铅的主要目的是(分数:2.50)A.将照射野围成一些标准形状B.将照射野由规则形射野围成临床照射需要的形状C.将照射野围成规则的几何图案D.使照射野变成有利于摆位的形状E.使工作人员得到更好的保护23.射野挡铅一般具有能够将相应能量的射线衰减 95%的厚度,其厚度应该为(分数:2.50)A.2 个半价层B.4 个半价层C.5 个半价层D.6 个半价层E.8 个半价层24.射野挡铅的制作材料一般是(分数:2.50)A.铜B.木头C.低熔点铅D.铅E.有机玻璃25.对 60 钴的 射线和加速器的 6MV 的 X 射线所使用的低熔点铅厚度一般是(分数:2.50)A.5cmB.6cm

    12、C.8cmD.10cmE.15cm26.高能电子束的 PDD 曲线可大致分为(分数:2.50)A.剂量建成区、高剂量坪区、低剂量区B.表面剂量区、低剂量坪区、剂量上升区C.表面剂量区、剂量跌落区、低剂量坪区以及 X 射线污染区D.表面剂量区、高剂量坪区、剂量跌落区以及 X 射线污染区E.剂量建成区、高剂量坪区、剂量跌落区以及 X 射线污染区27.当高能电子束能量增大时,其 PDD 曲线随能量变化的关系是(分数:2.50)A.PDD 表面剂量减少、坪区增宽、剂量梯度减少以及 X 射线污染增加B.PDD 表面剂量增加、坪区增宽、剂量梯度减少以及 X 射线污染增加C.PDD 表面剂量增加、坪区变窄、

    13、剂量梯度减少以及 X 射线污染增加D.PDD 表面剂量增加、坪区增宽、剂量梯度增大以及 X 射线污染增加E.PDD 表面剂量增加、坪区增宽、剂量梯度减少以及 X 射线污染减少28.使用高能电子束照射时,其 PDD 随射野面积变化的关系是(分数:2.50)A.射野较大时 PDD 随深度增加而迅速减少,射野减小时 PDD 不再随射野增加而变化B.射野较小时 PDD 随深度增加而迅速减少,射野减小时 PDD 不再随射野增加而变化C.射野较小时 PDD 随深度增加而迅速减少,射野增大时 PDD 不再随射野增加而变化D.低能时射野对 PDD 的影响较大E.对较高能量电子束,使用较小的射野时 PDD 随射

    14、野的变化较小29.电子射程的含义为(分数:2.50)A.电子线中心轴上最大剂量点的深度 R100B.电子线 PDD 剂量跌落最陡点的切线与 Dm 水平线交点的深度C.电子线入射表面下 0.5cmD.有效治疗点深度 R85E.固定深度 2cm30.电子线的能量与射程的关系(分数:2.50)A.能量越高射程越大B.能量越低射程越大C.能量越高射程越小D.能量变化射程不变E.能量不变射程随机变化31.电子线穿过物质时(分数:2.50)A.路径大大超过最大射程B.路径大大小于最大射程C.路径与最大射程相等D.路径与能量无关E.能量越小射程越大32.高能电子线等剂量线分布的显著特点是(分数:2.50)A

    15、.随深度的增加,低值等剂量线向外侧扩张,高值等剂量线向内收缩,并随电子束能量而变化B.随深度的增加,低值等剂量线向内收缩,高值等剂量线向外侧扩张,并随电子束能量而变化C.随深度的增加,低值等剂量线向外侧扩张,高值等剂量线向内收缩,不随电子束能量而变化D.随深度的增加,低值等剂量线向内收缩,高值等剂量线向内收缩,不随电子束能量而变化E.随深度的增加,低值等剂量线向外侧扩张,高值等剂量线向外侧扩张,并随电子束能量而变化33.放射治疗中,大约有多少患者需要使用高能电子束治疗(分数:2.50)A.10%B.15%C.20%D.50%E.80%34.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主要采用高能电子束进行临床治疗(分数:

    16、2.50)A.深度 10cm 以上的病灶B.表浅的、偏体位一侧的病灶C.多照射野等中心治疗D.保护器官后面的靶区E.体积较大的肿瘤35.临床上使用两个电子线野相邻照射时,则(分数:2.50)A.使两野相邻边界在皮肤表面相交B.使两野相邻边界在皮肤表面相距 1cmC.使两野相邻边界在皮肤表面重叠 1cmD.使两野 50%等剂量线相交E.使两野 50%等剂量线在所需深度相交36.临床上用电子线治疗一个有效治疗深度为 2cm 的肿瘤时,通常选择的能量为(分数:2.50)A.46MeVB.68MeVC.912MeVD.1215MeVE.18MeV37.当使用电子线照射时,下列方式正确的是(分数:2.5

    17、0)A.电子线限光筒与皮肤表面的距离为 6cmB.电子线限光筒尽量靠近皮肤表面C.电子线限光筒与皮肤表面的距离以方便摆位为原则D.电子线限光筒与皮肤表面的距离为 1cmE.电子线限光筒与皮肤表面的距离为:10cm38.当使用电子线照射需要作内遮挡时,为了降低电子束的反向散射,通常在挡铅与组织之间(分数:2.50)A.加入一定厚度的铜板等高原子序数材料B.加入一定厚度的有机玻璃等低原子序数材料C.加入一定厚度的补偿物材料D.留下一定厚度的空气间隔E.尽量贴近,避免出现空气间隙39.放射防护的三项基本原则是(分数:2.50)A.放射实践的正当化、防护效果的最佳化以及个人剂量限值B.放射实践的正当化

    18、、放射防护的最优化以及个人剂量限值C.放射实践的法制化、防护效果的最佳化以及个人剂量限值D.放射实践的正当化、放射防护的最优化以及公众剂量限值E.放射实践的法制化、放射防护的最优化以及个人剂量限值40.外照射放射防护的三要素是(分数:2.50)A.时间、距离和屏蔽B.放射源、时间和人员C.时间、空间和人员D.防护类型、防护范围和人员E.时间、射线种类和屏蔽方式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基础知识-3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40,分数:100.00)1.当射野面积增加时,则(分数:2.50)A.低能 X 线的 PDD 随之变小B.低能 X 线的 PDD

    19、随之变大 C.低能 X 线的 PDD 不发生变化D.高能 X 线的 PDD 随之变小E.22MV 的高能 X 线的 PDD 变大解析:解析 当射野面积增加时,散射线增多,PDD 增大。到一定程度后 PDD 基本不再随射野面积增大。高能时散射线主要向前,PDD 随射野面积改变较小。22MV 的高能 X 线 PDD 几乎不随射野面积而变化。2.当源皮距(SSD)增加,射野面积不变时,则(分数:2.50)A.PDD 随 SSD 的增加而减少B.PDD 随 SSD 的增加而增加 C.PDD 不随 SSD 的增加而发生变化D.PDD 随深度的变化加快E.PDD 随深度的变化不变解析:3.如果已知一加速器

    20、的 6MV X 线 dm=1.5cm,SSD=100cm,d=10cm,15cm15cm 射野 PDD=68.6%,则源皮距变为 SSD=105cm 时,相同射野和深度的 PDD 为(分数:2.50)A.68.1%B.69.1% C.70.1%D.71.1%E.72.1%解析:解析 F=(105+1.5)/(105+10) 2 (100+10)/(100+1.5) 2 =1.007 所以 PDD SSD=105cm =1.007PDD SSD=100cm =1.00768.6%=69.1%。4.模体中射野中心轴上任意点的剂量与空间同一点模体中射野中心轴上最大剂量深度处同一射野的剂量之比,是以下

    21、哪一种物理量的定义(分数:2.50)A.散射最大比(SMR)B.射野离轴比(OAR)C.组织空气比(TAR)D.组织体模比(TPR)E.组织最大剂量比(TMR) 解析:5.以下关于组织空气比(TAR)的说法正确的是(分数:2.50)A.组织空气比很容易测量B.组织空气比值的大小与源皮距有关C.对兆伏级 x 射线,组织空气比不存在建成区D.组织空气比与百分深度剂量无关E.组织空气比随射线能量、组织深度和射野大小的变化类似于百分深度剂量 解析:6.关于反散因子(BSF)说法正确的是(分数:2.50)A.反向散射与患者身体厚度无关B.反向散射与射线能量无关C.反向散射与射野面积和形状无关D.反向散射

    22、数值与源皮距成正比E.定义为射野中心轴上最大剂量深度处的组织空气比 解析:解析 反向散射为射野中心轴上最大剂量深度处的组织空气比,决定于患者身体厚度、射线能量、射野面积形状,与源皮距无关。7.TAR 与 PDD 的关系 A.TAR=PDD B.TAR=PDDBSF C.TAR=PDDBSF(f+d)/(f+dm) D.TAR=PDDBSF(f+d)/(f+dm)2 E.TAR=PDDBSF(f+dm)/(f+d)2(分数:2.50)A.B.C.D. E.解析:8.散射空气比(SAR)(分数:2.50)A.散射空气比与源皮距成反比B.散射空气比不受射线能量的影响C.散射空气比与组织深度无关D.散

    23、射空气比不受射野大小的影响E.散射空气比(SAR)定义为模体内某点的散射剂量与该点空气中吸收剂量之比 解析:解析 散射空气比(SAR)定义为模体内某点的散射剂量与该点空气中吸收剂量之比,它与源皮距无关,只受射线能量、组织深度和射野大小影响。9.模体中散射最大剂量比(SMR)定义为(分数:2.50)A.射野中心轴上任一点的有效原射线剂量与空间同一点模体中射野中心轴上最大剂量点处散射剂量之比B.射野中心轴上任一点的散射剂量与空间同一点模体中射野中心轴上最大剂量点处有效原射线剂量之比C.射野内任一点的有效原射线剂量与空间同一点模体中射野中心轴上最大剂量点处散射剂量之比D.射野内任一点的散射剂量与空间

    24、同一点模体中射野中心轴上最大剂量点处有效原射线剂量之比E.射野内任一点的散射剂量与空间同一点模体中射野中心轴上最大剂量点处散射剂量之比解析:10.射野边缘处的半影由以下几种半影组成(分数:2.50)A.几何半影、干涉半影和散射半影B.物理半影、穿射半影和散射半影C.准直器半影、穿射半影和散射半影D.几何半影、穿射半影和模体半影E.几何半影、穿射半影和散射半影 解析:11.垂直于射线中心轴的平面内,以该平面射线中心轴交点处剂量为 100%时,该平面内 20%80%等剂量线所包围的范围是(分数:2.50)A.几何半影区B.物理半影区 C.穿射半影区D.模体半影区E.散射半影区解析:解析 垂直于射线

    25、中心轴的平面内,以该平面射线中心轴交点处剂量为 100%时,该平面内20%80%等剂量线所包围的范围称为物理半影区,它包括了几何半影、穿射半影和散射半影。12.按照射野平坦度的定义,射野内一定范围中最大剂量点与最小剂量点剂量值之差与其两者的平均值之比,称为该射野的平坦度。该范围是指(分数:2.50)A.依照射野的几何大小,由射野边缘向射野中心等比的缩小为原野大小的 50%B.依照射野的几何大小,由射野边缘向射野中心等比的缩小为原野大小的 80% C.依照射野的几何大小,由射野边缘向射野中心等比的缩小为原野大小的 90%D.依照射野的几何大小,由射野边缘向射野中心等比的缩小为原野大小的 60%E

    26、.依照射野的几何大小,由射野边缘向射野中心等比的缩小为原野大小的 20%解析:13.射野均匀性是指(分数:2.50)A.射野向中心等比缩小 80%的范围内,偏离射野中心轴任意两点处的最大和最小剂量值之差与射野中心轴上的剂量之比B.射野向中心等比缩小 50%的范围内,偏离射野中心轴等距离的两点处的最大和最小剂量值之差与射野中心轴上的剂量之比C.射野向中心等比缩小 80%的范围内,偏离射野中心轴等距离的两点处的最大和最小剂量值之差与射野内某点的剂量之比D.射野向中心等比缩小 90%的范围内,偏离射野中心轴等距离的两点处的最大和最小剂量值之差与射野中心轴上的剂量之比E.射野向中心等比缩小 80%的范

    27、围内,偏离射野中心轴等距离的两点处的最大和最小剂量值之差与射野中心轴上的剂量之比 解析:14.在均匀介质中,随着测量点到放射源距离的增加,所测量到的吸收剂量的变化服从(分数:2.50)A.线性变化规律B.正态分布规律C.指数变化规律D.对数变化规律E.距离平方反比规律 解析:15.等剂量曲线的构成(分数:2.50)A.模体中特定剂量点连接构成的曲线B.模体中感兴趣点连接构成的曲线C.模体中固定计算点连接构成的曲线D.模体中特定测量点连接构成的曲线E.模体中剂量相同的点连接构成的曲线 解析:16.从剂量学的角度来看,均匀模体与实际患者间的区别是(分数:2.50)A.均匀模体无生命而实际患者是有生

    28、命的B.均匀模体无运动而实际患者时刻处于运动当中C.均匀模体的密度与实际患者不同D.均匀模体的形状与实际患者不同E.均匀模体的形状、大小及内部密度分布与实际患者不同 解析:解析 人体主要由肌肉、脂肪、骨(海绵状骨和实质性骨)、气腔(如气管、喉、上颌窦腔等)以及肺组织等组成,而均匀模体只模拟人体的肌肉软组织。17.目前人体曲面的校正方法主要有(分数:2.50)A.吸收剂量测量法、有效源皮距法和等剂量曲线移动法B.组织空气比法或组织最大比法、有效源皮距法和等剂量曲线移动法 C.组织空气比法或组织最大比法、有效源皮距法和透射剂量计算法D.组织空气比法或组织最大比法、吸收剂量测量法和透射剂量计算法E.

    29、吸收剂量测量法、有效源皮距法和透射剂量计算法解析:18.楔形板的作用是(分数:2.50)A.改变射线的能量B.对线束进行修整,获得特定形状的剂量分布,以适应临床治疗需要 C.使放射线的形状发生改变D.使照射剂量发生改变E.改变射线的照射方向解析:19.楔形照射野的楔形角是(分数:2.50)A.楔形滤过板的实际楔角B.楔形滤过板照射时的放置角度C.50%等剂量线与射野中心轴的垂直线间的夹角D.10cm 深度的 50%等剂量线与射野中心轴的垂直线间的夹角E.10cm 深度的等剂量线与 1/2 野宽的交点连线与射野中心轴的垂直线间的夹角 解析:20.动态楔形板(分数:2.50)A.是使用固定楔形板运

    30、动实现的B.是使用独立准直器实现的C.是使用 60楔形板合成的 D.是利用剂量率动态变化实现的E.对射线质有影响,使射野输出剂量率减少,照射时间加长解析:21.一个 6cm14cm 的矩形照射野,其等效方野的边长为(分数:2.50)A.4.2cmB.8.4cm C.12cmD.10cmE.9.5cm解析:解析 按照等效方野的换算公式 S=2ab/(a+b),S=2614/(6+14)=8.4。22.射野挡铅的主要目的是(分数:2.50)A.将照射野围成一些标准形状B.将照射野由规则形射野围成临床照射需要的形状 C.将照射野围成规则的几何图案D.使照射野变成有利于摆位的形状E.使工作人员得到更好

    31、的保护解析:23.射野挡铅一般具有能够将相应能量的射线衰减 95%的厚度,其厚度应该为(分数:2.50)A.2 个半价层B.4 个半价层C.5 个半价层 D.6 个半价层E.8 个半价层解析:24.射野挡铅的制作材料一般是(分数:2.50)A.铜B.木头C.低熔点铅 D.铅E.有机玻璃解析:25.对 60 钴的 射线和加速器的 6MV 的 X 射线所使用的低熔点铅厚度一般是(分数:2.50)A.5cmB.6cmC.8cm D.10cmE.15cm解析:26.高能电子束的 PDD 曲线可大致分为(分数:2.50)A.剂量建成区、高剂量坪区、低剂量区B.表面剂量区、低剂量坪区、剂量上升区C.表面剂

    32、量区、剂量跌落区、低剂量坪区以及 X 射线污染区D.表面剂量区、高剂量坪区、剂量跌落区以及 X 射线污染区E.剂量建成区、高剂量坪区、剂量跌落区以及 X 射线污染区 解析:27.当高能电子束能量增大时,其 PDD 曲线随能量变化的关系是(分数:2.50)A.PDD 表面剂量减少、坪区增宽、剂量梯度减少以及 X 射线污染增加B.PDD 表面剂量增加、坪区增宽、剂量梯度减少以及 X 射线污染增加 C.PDD 表面剂量增加、坪区变窄、剂量梯度减少以及 X 射线污染增加D.PDD 表面剂量增加、坪区增宽、剂量梯度增大以及 X 射线污染增加E.PDD 表面剂量增加、坪区增宽、剂量梯度减少以及 X 射线污

    33、染减少解析:28.使用高能电子束照射时,其 PDD 随射野面积变化的关系是(分数:2.50)A.射野较大时 PDD 随深度增加而迅速减少,射野减小时 PDD 不再随射野增加而变化B.射野较小时 PDD 随深度增加而迅速减少,射野减小时 PDD 不再随射野增加而变化C.射野较小时 PDD 随深度增加而迅速减少,射野增大时 PDD 不再随射野增加而变化 D.低能时射野对 PDD 的影响较大E.对较高能量电子束,使用较小的射野时 PDD 随射野的变化较小解析:29.电子射程的含义为(分数:2.50)A.电子线中心轴上最大剂量点的深度 R100B.电子线 PDD 剂量跌落最陡点的切线与 Dm 水平线交

    34、点的深度 C.电子线入射表面下 0.5cmD.有效治疗点深度 R85E.固定深度 2cm解析:30.电子线的能量与射程的关系(分数:2.50)A.能量越高射程越大 B.能量越低射程越大C.能量越高射程越小D.能量变化射程不变E.能量不变射程随机变化解析:31.电子线穿过物质时(分数:2.50)A.路径大大超过最大射程 B.路径大大小于最大射程C.路径与最大射程相等D.路径与能量无关E.能量越小射程越大解析:解析 电子穿过物质时所走的路径十分曲折,因而路径长度大大超过射程。电子线的最大射程与电子的最大能量之间有一定关系,一般为每厘米 2MeV。32.高能电子线等剂量线分布的显著特点是(分数:2.

    35、50)A.随深度的增加,低值等剂量线向外侧扩张,高值等剂量线向内收缩,并随电子束能量而变化 B.随深度的增加,低值等剂量线向内收缩,高值等剂量线向外侧扩张,并随电子束能量而变化C.随深度的增加,低值等剂量线向外侧扩张,高值等剂量线向内收缩,不随电子束能量而变化D.随深度的增加,低值等剂量线向内收缩,高值等剂量线向内收缩,不随电子束能量而变化E.随深度的增加,低值等剂量线向外侧扩张,高值等剂量线向外侧扩张,并随电子束能量而变化解析:33.放射治疗中,大约有多少患者需要使用高能电子束治疗(分数:2.50)A.10%B.15% C.20%D.50%E.80%解析:34.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主要采用高能电

    36、子束进行临床治疗(分数:2.50)A.深度 10cm 以上的病灶B.表浅的、偏体位一侧的病灶 C.多照射野等中心治疗D.保护器官后面的靶区E.体积较大的肿瘤解析:35.临床上使用两个电子线野相邻照射时,则(分数:2.50)A.使两野相邻边界在皮肤表面相交B.使两野相邻边界在皮肤表面相距 1cmC.使两野相邻边界在皮肤表面重叠 1cmD.使两野 50%等剂量线相交E.使两野 50%等剂量线在所需深度相交 解析:36.临床上用电子线治疗一个有效治疗深度为 2cm 的肿瘤时,通常选择的能量为(分数:2.50)A.46MeVB.68MeV C.912MeVD.1215MeVE.18MeV解析:解析 电

    37、子束的有效治疗深度(cm)通常约等于 1/41/3 电子束的能量(MeV)37.当使用电子线照射时,下列方式正确的是(分数:2.50)A.电子线限光筒与皮肤表面的距离为 6cmB.电子线限光筒尽量靠近皮肤表面 C.电子线限光筒与皮肤表面的距离以方便摆位为原则D.电子线限光筒与皮肤表面的距离为 1cmE.电子线限光筒与皮肤表面的距离为:10cm解析:38.当使用电子线照射需要作内遮挡时,为了降低电子束的反向散射,通常在挡铅与组织之间(分数:2.50)A.加入一定厚度的铜板等高原子序数材料B.加入一定厚度的有机玻璃等低原子序数材料 C.加入一定厚度的补偿物材料D.留下一定厚度的空气间隔E.尽量贴近,避免出现空气间隙解析:39.放射防护的三项基本原则是(分数:2.50)A.放射实践的正当化、防护效果的最佳化以及个人剂量限值B.放射实践的正当化、放射防护的最优化以及个人剂量限值 C.放射实践的法制化、防护效果的最佳化以及个人剂量限值D.放射实践的正当化、放射防护的最优化以及公众剂量限值E.放射实践的法制化、放射防护的最优化以及个人剂量限值解析:40.外照射放射防护的三要素是(分数:2.50)A.时间、距离和屏蔽 B.放射源、时间和人员C.时间、空间和人员D.防护类型、防护范围和人员E.时间、射线种类和屏蔽方式解析:


    注意事项

    本文(【医学类职业资格】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基础知识-3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arrownail38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