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卷 2 及答案解析(总分:6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1 型题(总题数:1,分数:6.00)A风邪 B湿邪 C暑邪 D燥邪 E火邪(分数:6.00)(1).六淫中致病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是(分数:2.00)A.B.C.D.E.(2).为百病之长的邪气是(分数:2.00)A.B.C.D.E.(3).易致疮痈的邪气是(分数:2.00)A.B.C.D.E.二、A1 型题(总题数:28,分数:56.00)1.瘀血所致出血的特点是(分数:2.00)A.出血伴有疼痛B.出血量少C.出血夹有血块D.出血量多E.出血不畅2.风邪伤人致病位游移无定处,主要由其哪种性质
2、决定(分数:2.00)A.风性轻扬B.风性开泄C.风为阳邪D.风性数变E.风性善行3.六淫致病,最容易引起疼痛的邪气是(分数:2.00)A.热邪B.寒邪C.火邪D.湿邪E.燥邪4.寒邪的致病特点是(分数:2.00)A.黏滞B.凝滞C.开泄D.善行E.重浊5.六淫邪气致病出现关节疼痛,游走不定者与哪个邪气关系密切(分数:2.00)A.风B.湿C.暑D.寒E.燥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意思主要是指(分数:2.00)A.正气不足,邪气亢盛B.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C.正气不足,邪气易于侵犯人体D.邪气伤人,必伤人体的正气E.以上都不是7.六淫中最易导致肿疡的是(分数:2.00)A.风邪B.湿邪C.
3、火邪D.燥邪E.暑邪8.暑邪伤人,常见胸闷,四肢困倦等症状的主要原因是(分数:2.00)A.暑邪挟湿,气滞湿阻B.暑性升散,汗多伤津,肢体失养C.暑性升散,伤津耗气D.暑性炎热,伤人后出现一系列阳热症状E.暑性开泄,伤人后引起汗出9.燥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分数:2.00)A.易于动血B.易伤阳气C.易于伤肺D.为病缠绵难愈E.其性升散,易耗气伤津10.暑邪为病而见汗多,气短,乏力,这是由于(分数:2.00)A.暑为阳邪,其性炎热B.暑应于心,易扰心神C.暑多挟湿,易困脾土D.暑性升散,耗气伤津E.暑为阳邪,化火伤阴11.疠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分数:2.00)A.发病急B.病势重C.症状相似
4、D.传染性强E.老少皆能致12.痰邪致病,其性广泛、变化多端的原因是(分数:2.00)A.痰可扰乱神明B.痰可化火化风C.痰阻碍气血运行D.痰似风善行数变E.痰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13.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是(分数:2.00)A.饮之凝聚成痰B.水乃湿聚而成C.水液积聚成饮D.水聚稠浊为饮E.湿乃水液弥散之态14.七情内伤致病影响脏腑气机,下述哪项是错误的(分数:2.00)A.思则气结B.恐则气下C.悲则气乱D.怒则气上E.喜则气缓15.饮食五味失宜,引起“脉凝泣而变色”的是(分数:2.00)A.多食咸B.多食辛C.多食甘D.多食酸E.多食苦16.劳神过度易伤(分数:2.00)A.肝肾B.心肝C.
5、脾肾D.心脾E.肺肾17.下列哪项不属于发病的外环境(分数:2.00)A.情志因素B.地域因素C.气候因素D.工作环境E.生活环境18.灵枢.五癃津液别所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暑衣厚则为汗”,说明(分数:2.00)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19.合病是指(分数:2.00)A.感受寒邪和湿邪而发病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D.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20.正气强弱主要取决于(分数:2.00)A.气候因素B.地域因素C.饮食习惯D.生活与
6、工作环境E.体质与精神状态21.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分数:2.00)A.邪气B.正气C.地域因素D.饮食习惯E.生活与工作环境22.疾病复发的首要条件是(分数:2.00)A.新感病邪B.过于劳累C.正虚未复D.邪未尽除E.饮食不慎23.最容易引起气机失调而发病的是(分数:2.00)A.饮食不慎B.情志失调C.劳逸失度D.邪未尽除E.新感病邪24.病情的轻重主要与什么有关(分数:2.00)A.感受阳邪B.正气的强弱C.体质的强弱D.感受阴邪E.邪气的种类与性质25.邪气侵犯人体后能否发病取决于(分数:2.00)A.正气的盛衰B.邪气的性质C.感邪的轻重D.禀赋的强弱E.邪正斗争的胜负26.中医
7、主要从以下哪个角度来认识发病原理(分数:2.00)A.正邪相搏B.阴阳失调C.饮食失调D.气血失常E.脏腑功能失调27.下利哪项不是复发的诱因(分数:2.00)A.劳复B.正气虚C.食复D.药复E.复感新邪28.疾病的病位主要与什么有关(分数:2.00)A.感受阳邪B.正气的强弱C.体质的强弱D.感受阴邪E.邪气的种类与性质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卷 2 答案解析(总分:6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1 型题(总题数:1,分数:6.00)A风邪 B湿邪 C暑邪 D燥邪 E火邪(分数:6.00)(1).六淫中致病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是(分数:2.00)A.B.C. D.E.解析
8、:解析:暑乃夏季的主气。暑为火热之气所化,暑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暑邪。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之前。故素问热论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2).为百病之长的邪气是(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风为春季的主气,但当其太过、不及时,四季均可使人患病。且寒、湿、燥、暑、热等外邪,多依附于风而入侵人体。中医认为,风邪实为外感病症的先导,因而素问.骨空论有“风为百病之长”“风者,百病之始也”等生动的理论概括。(3).易致疮痈的邪气是(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火热之邪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而发为疮疡痈肿,
9、临床上局部多红肿热痛为特征。二、A1 型题(总题数:28,分数:56.00)1.瘀血所致出血的特点是(分数:2.00)A.出血伴有疼痛B.出血量少C.出血夹有血块 D.出血量多E.出血不畅解析:解析:瘀血病证虽然繁多,但其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可概括为如下:疼痛多为刺痛,疼处不移而拒按,并有昼轻夜重特征;肿块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则色青紫或青黄,在体内则为瘾积,其质较硬或有压痛;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瘀块;紫绀指口唇、面部、爪甲青紫,舌质紫;肌肤甲错、脉细涩或结代皮肤失养则肌肤甲错,血脉失充,流行不畅,则脉细涩或结代。故选 c。2.风邪伤人致病位游移无定处,主要由其哪种性质决定(分数:2.00)A.风
10、性轻扬B.风性开泄C.风为阳邪D.风性数变E.风性善行 解析:解析: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而言。3.六淫致病,最容易引起疼痛的邪气是(分数:2.00)A.热邪B.寒邪 C.火邪D.湿邪E.燥邪解析:解析:寒性凝滞,主痛。“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寒邪伤人,阴气偏盛,阳气受损,经脉气血为寒邪凝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故选 B。4.寒邪的致病特点是(分数:2.00)A.黏滞B.凝滞 C.开泄D.善行E.重浊解析:解析: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寒邪性质和致
11、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其性属阴,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寒性凝滞阴寒之邪偏盛,阳气受损,往往会使经脉气血凝滞,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寒性收引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5.六淫邪气致病出现关节疼痛,游走不定者与哪个邪气关系密切(分数:2.00)A.风 B.湿C.暑D.寒E.燥解析:解析: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病位在上,病位在表。病位游走不定,行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症状变化多端,风疹块之皮疹时隐时现、此起彼伏。性质主动,致病特点动摇不定,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6
12、.“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意思主要是指(分数:2.00)A.正气不足,邪气亢盛B.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C.正气不足,邪气易于侵犯人体 D.邪气伤人,必伤人体的正气E.以上都不是解析:解析: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卫外固密,外邪难以人侵,内邪难于产生,就不会发生疾病。故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人体脏腑功能低下或亢进,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同的情况下,或人体阴阳失调,病邪内生,或外邪乘虚而人,均可使人体脏腑组织经络官窍功能紊乱,发生疾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口问说:“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灵枢.百病始生也说:“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
13、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所以说,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7.六淫中最易导致肿疡的是(分数:2.00)A.风邪B.湿邪C.火邪 D.燥邪E.暑邪解析:解析:凡自然界中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热邪”。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邪易致疮痈。8.暑邪伤人,常见胸闷,四肢困倦等症状的主要原因是(分数:2.00)A.暑邪挟湿,气滞湿阻 B.暑性升散,汗多伤津,肢体失养C.暑性升散,伤津耗气D.暑性炎热,伤人后出现一系列阳热症状E.暑性开泄,伤人后引起汗出解析:解析:凡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称为“暑邪”。暑邪的性质和
14、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夏日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为阳邪;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侵犯人体,多直人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暑多挟湿暑季除气候炎热外,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使空气中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而侵犯人体,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泻而不爽等湿阻症状。9.燥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分数:2.00)A.易于动血B.易伤阳气C.易于伤肺 D.为病缠绵难愈E.其性升散,易耗气伤津解析:解析:凡自然界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为秋季主气,与肺相应,因而易伤肺。10.暑
15、邪为病而见汗多,气短,乏力,这是由于(分数:2.00)A.暑为阳邪,其性炎热B.暑应于心,易扰心神C.暑多挟湿,易困脾土D.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E.暑为阳邪,化火伤阴解析:解析: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侵袭人体,多直人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处过多,则耗伤津液,津液亏损,则可见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症。暑热扰动心神,则见心烦闷乱而不宁。汗出过多,气随津泄,而致气虚,故伤于暑者,多伴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故答案选择 D。11.疠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分数:2.00)A.发病急B.病势重C.症状相似D.传染性强 E.老少皆能致解析:解析:疠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隋危笃;传染性
16、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12.痰邪致病,其性广泛、变化多端的原因是(分数:2.00)A.痰可扰乱神明B.痰可化火化风C.痰阻碍气血运行D.痰似风善行数变E.痰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解析:解析:痰致病部位十分广泛,内至脏腑,外至筋骨皮肉,无处不到,可影响多个脏腑组织。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说:“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颠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同时,其病理变化多种多样,临床表现异常复杂。重订严氏济生方咳喘痰饮门载:“其为病也,症状非一,为喘,为咳,为呕,为泄,为眩晕、心嘈怔忡,为惯寒热疼痛,为肿满挛癖,为癃闭痞隔,未有不由痰饮之所致也。”所以有“怪病
17、多痰”“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13.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是(分数:2.00)A.饮之凝聚成痰B.水乃湿聚而成C.水液积聚成饮D.水聚稠浊为饮 E.湿乃水液弥散之态解析:解析:水湿痰饮主要是指机体水液代谢障碍,也包括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转化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是继发性病因之一。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又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水湿痰饮虽然都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的产物,但四者同源异流,有所区别。一般认为,湿聚为水,水停成饮,饮凝成痰。就其形质而言,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清澈澄明者为水,而湿乃是水气弥散于人体组织中的一种状态,其形质不如痰、饮、水明显。14.七情内
18、伤致病影响脏腑气机,下述哪项是错误的(分数:2.00)A.思则气结B.恐则气下C.悲则气乱 D.怒则气上E.喜则气缓解析:解析:七情内伤致病的一个特点,是影响内脏的气机升降,使气机的升降协调关系逆乱。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等。15.饮食五味失宜,引起“脉凝泣而变色”的是(分数:2.00)A.多食咸 B.多食辛C.多食甘D.多食酸E.多食苦解析:解析: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16.劳神过度易伤(分数:2.00)A.肝肾B.心肝C.脾肾D.心脾 E.
19、肺肾解析:解析:劳神过度,是指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而言。17.下列哪项不属于发病的外环境(分数:2.00)A.情志因素 B.地域因素C.气候因素D.工作环境E.生活环境解析:解析:致病之外部环境包括:气候因素气候因素的变化,主要影响着六淫和疫疠致病;地域因素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条件;居处环境居住生活工作环境,与正气的强弱和邪气都有密切关系,可以影响到疾病的发生;其他因素工业废气、废物含有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若因工作关系经常接触到有害物质,则可以使人发生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18.灵枢.五癃津液别所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暑衣厚则为汗”,说明(分数:2.00)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B.自然环境
20、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解析:19.合病是指(分数:2.00)A.感受寒邪和湿邪而发病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解析:解析:合病是指两阳经或三阳经同时受邪发病。20.正气强弱主要取决于(分数:2.00)A.气候因素B.地域因素C.饮食习惯D.生活与工作环境E.体质与精神状态 解析:解析:中医正气指的是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有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中医正气包括了营、卫、气、血、精、神、津、
21、液和腑脏经络等功能活动。气血津液、腑脏经络共同组成了人体抗病防病的防御系统,发挥着保护机体健康的作用。当人体的正气虚时,六淫邪气人侵,人就会容易生病,当一个人的正气旺盛,就会与致病邪气相抗拒,就不会生病。当正气和邪气都很旺盛时,为实证。当正气不能抵挡邪气时为虚证,病情就会加重。21.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分数:2.00)A.邪气 B.正气C.地域因素D.饮食习惯E.生活与工作环境解析:解析:人体正气的强弱,可以决定疾病的发生与否,并与发病部位、病变程度轻重有关。正气不足是发病的主要因素。中医重视正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并不排除邪气对疾病发生的重要作用。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在一定的条
22、件下,甚至起主导作用。22.疾病复发的首要条件是(分数:2.00)A.新感病邪B.过于劳累C.正虚未复D.邪未尽除 E.饮食不慎解析:解析:复发,是指疾病已经好转,或经治疗临床症状已经消失,经过一段时间原病再度发作,也称再发、复病。它是一种特殊的发病形式,也是一定条件下正邪斗争的反映。对于引起疾病复发的原因,可从病邪、正气、诱因三方面来加以认识。余邪未尽是复发的首要条件。正虚未复是疾病复发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诱因是导致复发的直接因素。23.最容易引起气机失调而发病的是(分数:2.00)A.饮食不慎B.情志失调 C.劳逸失度D.邪未尽除E.新感病邪解析:24.病情的轻重主要与什么有关(分数:2.0
23、0)A.感受阳邪B.正气的强弱 C.体质的强弱D.感受阴邪E.邪气的种类与性质解析:解析:任何致病因素引起人体发病,总要作用于人体正气,或导致正气的虚损,或正气与邪气斗争剧烈,正气抗邪过度而造成机体病损。从此角度而言,可以说正气是人体发病的内在根据,正气的强弱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25.邪气侵犯人体后能否发病取决于(分数:2.00)A.正气的盛衰B.邪气的性质C.感邪的轻重D.禀赋的强弱E.邪正斗争的胜负 解析:解析:疾病的发生是邪气作用于人体而引起正邪斗争的结果,无邪则无患,邪气或由外感,或自内生,任何邪气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在正气相对不足的前提下,邪气的入侵是导致疾
24、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如六淫邪气伤人,就是外感病发生的外在因素。一般情况下,邪气只是发病的条件,并非是决定发病与否的唯一因素。26.中医主要从以下哪个角度来认识发病原理(分数:2.00)A.正邪相搏 B.阴阳失调C.饮食失调D.气血失常E.脏腑功能失调解析:解析:疾病发生的原理虽然错综复杂,但从总体而论,不外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的损伤和机体动员各种防卫代偿功能对抗损伤的矛盾斗争过程。损伤和抗损伤作为疾病发生发展的一对基本矛盾,贯穿于疾病始终并决定疾病的发展方向和结局。发病的基本原理为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原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是否发病。27.下利哪项不是复发的诱因(分数:2.00)A.劳复B.正气虚 C.食复D.药复E.复感新邪解析:解析:复发的诱因是导致正邪斗争再度活跃,正邪暂时相安的局面被打破,而促使疾病复发的重要条件。常见的诱因主要有复感新邪、饮食失宜、情志失常、过度劳作、用药不当等,总之,疾病的发生或复发,主要取决于正、邪两个方面的消长变化。28.疾病的病位主要与什么有关(分数:2.00)A.感受阳邪B.正气的强弱C.体质的强弱D.感受阴邪E.邪气的种类与性质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