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医学类职业资格】中级临床医学检验主管技师相关专业知识-3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439354       资源大小:157.50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医学类职业资格】中级临床医学检验主管技师相关专业知识-3及答案解析.doc

    1、中级临床医学检验主管技师相关专业知识-3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B(总题数:50,分数:100.00)1.正常成人血红蛋白中占多数的是 A.HbH B.HbS C.HbC D.HbA2 E.HbA(分数:2.00)A.B.C.D.E.2.在疾病进行期如果出现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常提示 A.预后良好 B.机体抵抗力强 C.骨髓造血机能旺盛 D.正常反应 E.预后不良(分数:2.00)A.B.C.D.E.3.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是 A.急性感染或炎症 B.组织坏死或损伤 C.急性失血 D.中毒 E.急性溶血(分数:2.00)A.B.C.D.E.4.某患者进

    2、行血液分析结果为:血红蛋白 72g/L,红细胞 3.851012/L,红细胞比积 0.245,可初步判断此患者为 A.正常细胞性贫血 B.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大细胞性贫血 E.红细胞增多症(分数:2.00)A.B.C.D.E.5.正常脑脊液白细胞分类计数,主要是 A.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B.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C.单核和中性粒细胞 D.单核-吞噬细胞 E.多形核白细胞(分数:2.00)A.B.C.D.E.6.痛风患者可在其关节腔积液中发现 A.磷灰石结晶 B.尿酸盐结晶 C.草酸盐结晶 D.胆固醇结晶 E.类固醇结晶(分数:2.00)A.B.C.D.E.7.引起胸腔

    3、积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是 A.血胸和气胸 B.肺梗死 C.药物反应 D.寄生虫感染 E.过敏综合征(分数:2.00)A.B.C.D.E.8.ABO血型鉴定时引起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的情况,除了 A.分型血清效价太低、亲和力不强 B.红细胞悬液过浓或过淡,抗原抗体比例不合适 C.受检者红细胞上抗原性减弱 D.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溶解,误判为不凝集 E.老年人血清中抗体效价增强(分数:2.00)A.B.C.D.E.9.2周岁后,HbF 所占比例应为 A.2.5% B.5.0% C.10% D.15% E.20%(分数:2.00)A.B.C.D.E.10.最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是 A.t

    4、(8,21) B.t(9,11) C.t(15,17) D.BCR-ABL融合基因 E.PML-RARA融合基因(分数:2.00)A.B.C.D.E.11.铁的主要吸收部位是 A.胃 B.十二指肠 C.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D.回肠 E.肝脏(分数:2.00)A.B.C.D.E.12.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出现下列哪种核型时预后较好 A.+12 B.t(11,14) C.t(14,19) D.inv(14) E.(q11,q32)(分数:2.00)A.B.C.D.E.13.下列不能用来检出 G-6-PD缺乏的试验是 A.高渗冷溶血试验 B.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C.变性珠蛋白小体试验 D.G-6

    5、-PD荧光斑点试验 E.红细胞包涵体试验(分数:2.00)A.B.C.D.E.14.下列有关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分为原发性和自发性 B.骨髓象显示骨髓粒红比值缩小或倒置 C.血片中红细胞呈小球型,表面凹凸不平,红细胞自身凝集,破坏增多 D.网织红细胞10% E.主要是血管内溶血(分数:2.00)A.B.C.D.E.15.下列疾病中血清铁不增高的有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感染性贫血 C.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巨幼细胞性贫血(分数:2.00)A.B.C.D.E.16.下列关于再生障碍危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出现某系或全系减少 B.骨髓涂片中可见巨

    6、大原始红细胞或巨大早幼粒细胞 C.骨髓多数增生低下 D.本病预后良好 E.有些药物可引起再障危象(分数:2.00)A.B.C.D.E.17.可引起尿比密增高的疾病是 A.慢性肾功能衰竭 B.糖尿病 C.肾盂肾炎 D.尿崩症 E.恶性肿瘤(分数:2.00)A.B.C.D.E.18.关于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红细胞管型,常见于肾盂肾炎 B.脂肪管型,常见于急性肾衰竭 C.白细胞管型,常见于尿毒症 D.蜡样管型,常见于肾小管严重病变 E.颗粒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分数:2.00)A.B.C.D.E.19.下述非均一性血尿的特点,错误的是 A.尿中无正常红细胞 B.红细胞大小不一 C.红细胞体积

    7、可相差 34 倍 D.尿中可见 2种形态以上红细胞 E.见于肾小球源性血尿(分数:2.00)A.B.C.D.E.20.关于尿干化学试带法检测酮体,下述错误的是 A.干化学法测酮体采用亚硝基铁氰化钠法 B.尿酮包括乙酰乙酸、丙酮和 -羟丁酸 C.试带与 -羟丁酸反应产生紫色 D.试带与丙酮反应产生紫色 E.试带与乙酰乙酸反应产生紫色(分数:2.00)A.B.C.D.E.21.淋巴细胞再循环的起点、中途站和归巢的终点是 A.骨髓 B.胸腺 C.中枢免疫器官 D.外周免疫器官及外周淋巴组织 E.脾和淋巴结(分数:2.00)A.B.C.D.E.22.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的细胞是 A.NK细胞 B.Tc细

    8、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巨噬细胞 E.中性粒细胞(分数:2.00)A.B.C.D.E.23.患者男性,45 岁。剧烈咳嗽、咯血入院检查,发现肺部有一肿瘤,该病人全身免疫状态属于下列哪种情况 A.免疫防疫功能过高 B.免疫监视功能低下 C.免疫自稳功能失调 D.免疫耐受 E.超敏反应(分数:2.00)A.B.C.D.E.24.纯化抗原的鉴定方法一般不用 A.凝集反应 B.SDS-Page电泳 C.酚试剂法 D.免疫电泳法 E.免疫扩散法(分数:2.00)A.B.C.D.E.25.福氏完全佐剂的组成包括 A.石蜡油、羊毛脂、卡介苗 B.石蜡油、氢氧化铝、卡介苗 C.羊毛脂、卡介苗、氢氧化铝 D.

    9、石蜡油、卡介苗、磷酸铝 E.石蜡油、羊毛脂、磷酸铝(分数:2.00)A.B.C.D.E.26.单克隆抗体与多克隆抗体主要的区别之一是 A.对热稳定 B.与抗原结合牢固 C.高度特异性 D.可用固相放射免疫测定含量 E.生物活性多样(分数:2.00)A.B.C.D.E.27.多种方法可用于保存单细胞悬液,何种方法对细胞表面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无影响,但是破坏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A.深低温保存法 B.甲醛固定保存法 C.乙醇固定保存法 D.甲醇固定保存法 E.冷藏保存法(分数:2.00)A.B.C.D.E.28.ELISA试验中碱性磷酸酶的底物是 A.邻苯二胺 B.四甲基联苯胺 C.ABTS D.对硝基

    10、苯膦酸酯 E.4-甲基伞酮-D-半乳糖苷(分数:2.00)A.B.C.D.E.29.可用来鉴定人 Tc细胞的单克隆抗体是 A.CD2 B.CD3 C.CD4 D.CD8 E.CD16(分数:2.00)A.B.C.D.E.30.整个补体激活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其顺序为 A.激活阶段识别阶段膜攻击阶段 B.识别阶段膜攻击阶段激活阶段 C.激活阶段膜攻击阶段识别阶段 D.识别阶段激活阶段膜攻击阶段 E.膜识别阶段膜攻击阶段识别阶段(分数:2.00)A.B.C.D.E.31.有关类风湿关节炎的免疫学特征不包括 A.激活补体的类风湿因子为 IgG型和 IgM型类风湿因子 B.类风湿因子与变性的 Ig

    11、G分子结合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 C.中性粒细胞吞噬循环免疫复合物,释放活化肽和胶原酶等,致关节组织炎症损伤 D.致敏的 CTL细胞释放穿孔素与颗粒酶,攻击靶细胞 E.关节局部表现是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分数:2.00)A.B.C.D.E.32.流式细胞仪采集的前向散射光信号反映 A.细胞的大小 B.细胞的多少 C.细胞内部结构的复杂程度 D.细胞表面的光滑程度 E.分选细胞的比例(分数:2.00)A.B.C.D.E.33.急性排斥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是 A.细胞毒抗体 B.细胞毒 T细胞 C.NK细胞 D.K细胞 E.抗 Rh抗体(分数:2.00)A.B.C.D.E.34.抗肿瘤细胞抗体

    12、杀伤肿瘤细胞的方式不包括 A.介导巨噬细胞的 ADCC效应 B.介导 NK细胞的 ADCC效应 C.调理吞噬作用 D.激活补体的溶细胞作用 E.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分数:2.00)A.B.C.D.E.35.怀疑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的患者,需做的检查是 A.EAC花环 B.T细胞亚群 C.溶血空斑试验 D.免疫球蛋白检测 E.NBT还原试验(分数:2.00)A.B.C.D.E.36.下列生物形式的结构中不一定含有 DNA的是 A.病毒 B.细菌 C.真菌 D.植物 E.动物(分数:2.00)A.B.C.D.E.37.下列试验不属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试验是 A.吲哚试验 B.V-P试验 C.甲基红试验

    13、D.葡萄糖发酵试验 E.-半乳糖苷酶试验(分数:2.00)A.B.C.D.E.38.在临床上将消除或杀灭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微生物的过程称为 A.消毒 B.防腐 C.灭菌 D.无菌 E.无菌操作(分数:2.00)A.B.C.D.E.39.关于细菌 L型的特征,下列错误的是 A.呈高度多形性,革兰染色阴性 B.在固体培养基上可形成“油煎蛋”样小菌落 C.去除抑制物后可回复原有的形态 D.分离培养需用低渗琼脂培养基 E.仍有致病性(分数:2.00)A.B.C.D.E.40.通过噬菌体为媒介,将供菌体的基因转入受体菌内使之基因改变称为 A.接合 B.转化 C.转导 D.溶原性转换 E.原生

    14、质体融合(分数:2.00)A.B.C.D.E.41.下列细菌中不需作血清学分型鉴定的是 A.大肠埃希菌 O157:H7 B.伤寒沙门菌 C.摩根菌 D.痢疾志贺菌 E.霍乱弧菌(分数:2.00)A.B.C.D.E.42.适合厌氧菌检验的标本是 A.鼻咽拭子 B.肛拭 C.中段尿 D.前列腺液 E.深部脓肿穿刺液(分数:2.00)A.B.C.D.E.43.下列病原菌中,哪种细菌是医院内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A群链球菌 C.肺炎链球菌 D.脑膜炎奈瑟菌 E.淋球菌(分数:2.00)A.B.C.D.E.44.白喉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是 A.心肌受损 B.软腭麻痹 C.肺部感染 D

    15、.假膜脱落阻塞呼吸道 E.肾上腺功能障碍(分数:2.00)A.B.C.D.E.45.引起 Q热的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为 A.体虱 B.鼠虱 C.蜱 D.羌螨 E.鼠蚤(分数:2.00)A.B.C.D.E.46.引起 PCP的病原体是 A.汉坦病毒 B.立克次体 C.卡氏肺孢菌 D.组织胞浆菌 E.腺病毒(分数:2.00)A.B.C.D.E.47.下列均可导致胎儿先天性畸形的病毒为 A.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 2型 B.风疹病毒、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 C.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乙型脑炎病毒 D.腺病毒、乙肝病毒、巨细胞病毒 E.巨细胞病毒、鼻病毒、腮腺炎病毒(分数:2.00)A.B.C

    16、.D.E.48.患儿,5 岁。体质较差,7 个月前曾接种麻疹疫苗,今在幼儿园接触一麻疹患儿,该小儿应检疫观察 A.5天 B.7天 C.8天 D.10天 E.21天(分数:2.00)A.B.C.D.E.49.腺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为 A.呼吸道飞沫 B.污染的手 C.污染物 D.粪便 E.血液(分数:2.00)A.B.C.D.E.50.“三红征”出现在 HFRS疾病过程中的 A.发热期 B.低血压休克期 C.少尿期 D.多尿期 E.恢复期(分数:2.00)A.B.C.D.E.中级临床医学检验主管技师相关专业知识-3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B(总题数:50,分数

    17、:100.00)1.正常成人血红蛋白中占多数的是 A.HbH B.HbS C.HbC D.HbA2 E.HbA(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正常成人血红蛋白中 HbA占绝对优势,占 95%以上。2.在疾病进行期如果出现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常提示 A.预后良好 B.机体抵抗力强 C.骨髓造血机能旺盛 D.正常反应 E.预后不良(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在疾病进行期如果出现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常提示机体反应性差,预后不良。3.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是 A.急性感染或炎症 B.组织坏死或损伤 C.急性失血 D.中毒 E.急性溶血(分数:2.00)A. B.

    18、C.D.E.解析:解析 中性粒细胞增高可见于急性感染或炎症、组织坏死或损伤、急性失血、中毒及急性溶血等,其中急性感染或炎症是最常见的原因。4.某患者进行血液分析结果为:血红蛋白 72g/L,红细胞 3.851012/L,红细胞比积 0.245,可初步判断此患者为 A.正常细胞性贫血 B.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大细胞性贫血 E.红细胞增多症(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可计算出该患者 MCV、MCH、MCHC 均低于正常,故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5.正常脑脊液白细胞分类计数,主要是 A.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B.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C.单核和中性粒细

    19、胞 D.单核-吞噬细胞 E.多形核白细胞(分数:2.00)A. B.C.D.E.解析:6.痛风患者可在其关节腔积液中发现 A.磷灰石结晶 B.尿酸盐结晶 C.草酸盐结晶 D.胆固醇结晶 E.类固醇结晶(分数:2.00)A.B. C.D.E.解析:7.引起胸腔积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是 A.血胸和气胸 B.肺梗死 C.药物反应 D.寄生虫感染 E.过敏综合征(分数:2.00)A. B.C.D.E.解析:8.ABO血型鉴定时引起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的情况,除了 A.分型血清效价太低、亲和力不强 B.红细胞悬液过浓或过淡,抗原抗体比例不合适 C.受检者红细胞上抗原性减弱 D.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

    20、胞溶解,误判为不凝集 E.老年人血清中抗体效价增强(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此题可以用排除法,ABCD 都是 ABO血型鉴定正反不一的常见原因,而 E选项本来就错了,老年人一般血清效价会下降而非增强。9.2周岁后,HbF 所占比例应为 A.2.5% B.5.0% C.10% D.15% E.20%(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正常血红蛋白电泳结果,HbA95%,HbF2%,HbA2 为 1.0%3.1%。10.最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是 A.t(8,21) B.t(9,11) C.t(15,17) D.BCR-ABL融合基因 E.PML-RAR

    21、A融合基因(分数:2.00)A.B.C.D. E.解析:11.铁的主要吸收部位是 A.胃 B.十二指肠 C.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D.回肠 E.肝脏(分数:2.00)A.B.C. D.E.解析:12.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出现下列哪种核型时预后较好 A.+12 B.t(11,14) C.t(14,19) D.inv(14) E.(q11,q32)(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核型异常与预后及生存期有关。单纯+12 的预后较其他异常者为好。13.下列不能用来检出 G-6-PD缺乏的试验是 A.高渗冷溶血试验 B.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C.变性珠蛋白小体试验

    22、D.G-6-PD荧光斑点试验 E.红细胞包涵体试验(分数:2.00)A. B.C.D.E.解析:14.下列有关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分为原发性和自发性 B.骨髓象显示骨髓粒红比值缩小或倒置 C.血片中红细胞呈小球型,表面凹凸不平,红细胞自身凝集,破坏增多 D.网织红细胞10% E.主要是血管内溶血(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AIHA 是由于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结合于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破坏,主要为血管外溶血。15.下列疾病中血清铁不增高的有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感染性贫血 C.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巨幼

    23、细胞性贫血(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血清铁在感染性疾病中是降低的。16.下列关于再生障碍危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出现某系或全系减少 B.骨髓涂片中可见巨大原始红细胞或巨大早幼粒细胞 C.骨髓多数增生低下 D.本病预后良好 E.有些药物可引起再障危象(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再障危象患者骨髓多数增生活跃,部分增生减低或者重度减低。17.可引起尿比密增高的疾病是 A.慢性肾功能衰竭 B.糖尿病 C.肾盂肾炎 D.尿崩症 E.恶性肿瘤(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糖尿病人的尿中含有大量葡萄糖,可使尿比密增加。18.关于管型的

    24、叙述,正确的是 A.红细胞管型,常见于肾盂肾炎 B.脂肪管型,常见于急性肾衰竭 C.白细胞管型,常见于尿毒症 D.蜡样管型,常见于肾小管严重病变 E.颗粒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急性肾小球肾炎常出现红细胞管型;肾盂肾炎常出现白细胞管型,颗粒管型;尿毒症常出现宽大管型;肾病综合征常见脂肪管型;蜡样管型出现提示肾小管有严重病变,预后差。19.下述非均一性血尿的特点,错误的是 A.尿中无正常红细胞 B.红细胞大小不一 C.红细胞体积可相差 34 倍 D.尿中可见 2种形态以上红细胞 E.见于肾小球源性血尿(分数:2.00)A. B.C.D.E.解析:

    25、20.关于尿干化学试带法检测酮体,下述错误的是 A.干化学法测酮体采用亚硝基铁氰化钠法 B.尿酮包括乙酰乙酸、丙酮和 -羟丁酸 C.试带与 -羟丁酸反应产生紫色 D.试带与丙酮反应产生紫色 E.试带与乙酰乙酸反应产生紫色(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尿酮体包括乙酰乙酸、丙酮和 -羟丁酸。亚硝基铁氰化钠可与尿中乙酰乙酸和丙酮起反应呈紫色,但不与 -羟丁酸起反应。21.淋巴细胞再循环的起点、中途站和归巢的终点是 A.骨髓 B.胸腺 C.中枢免疫器官 D.外周免疫器官及外周淋巴组织 E.脾和淋巴结(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淋巴细胞在体内依靠归巢受体由住

    26、地经淋巴循环及血液循环不断往返于外周免疫器官、二级淋巴组织及全身器官组织。外周免疫器官及外周淋巴组织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是淋巴细胞居住、增殖、休整和其他细胞相互作用及信号传导的基地,这些部位既是淋巴细胞再循环的起点、中途站,也是归巢的终点。22.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的细胞是 A.NK细胞 B.Tc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巨噬细胞 E.中性粒细胞(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Tc 细胞的主要功能是特异性杀伤靶细胞。活化的 Tc细胞杀伤效应的主要机制为:分泌穿孔素、颗粒酶或淋巴毒素等直接杀伤靶细胞;通过高表达 FasL导致 Fas阳性的靶细胞凋亡。23.患者男性,45 岁。剧

    27、烈咳嗽、咯血入院检查,发现肺部有一肿瘤,该病人全身免疫状态属于下列哪种情况 A.免疫防疫功能过高 B.免疫监视功能低下 C.免疫自稳功能失调 D.免疫耐受 E.超敏反应(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若免疫监视功能发生异常,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的感染。24.纯化抗原的鉴定方法一般不用 A.凝集反应 B.SDS-Page电泳 C.酚试剂法 D.免疫电泳法 E.免疫扩散法(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纯化抗原的鉴定方法包括 SDS-Page电泳、酚试剂法、免疫电泳法和免疫扩散法,但是

    28、通常纯化抗原是可溶性抗原,不用凝集反应进行鉴定。25.福氏完全佐剂的组成包括 A.石蜡油、羊毛脂、卡介苗 B.石蜡油、氢氧化铝、卡介苗 C.羊毛脂、卡介苗、氢氧化铝 D.石蜡油、卡介苗、磷酸铝 E.石蜡油、羊毛脂、磷酸铝(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免疫佐剂是指与抗原一起或先于抗原加入机体后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辅助物质。常用有福氏佐剂和细胞因子佐剂。前者又分为两种,福氏不完全佐剂由石蜡油和羊毛脂组成;福氏完全佐剂由石蜡油、羊毛脂、卡介苗组成。26.单克隆抗体与多克隆抗体主要的区别之一是 A.对热稳定 B.与抗原结合牢固 C.高度特异性 D.

    29、可用固相放射免疫测定含量 E.生物活性多样(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单克隆抗体是由一个仅识别一种抗原表位的 B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抗体,故只和相应的一个抗原决定簇结合,特异性高。27.多种方法可用于保存单细胞悬液,何种方法对细胞表面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无影响,但是破坏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A.深低温保存法 B.甲醛固定保存法 C.乙醇固定保存法 D.甲醇固定保存法 E.冷藏保存法(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甲醛固定保存法破坏细胞的生物学活性。28.ELISA试验中碱性磷酸酶的底物是 A.邻苯二胺 B.四甲基联苯胺 C.ABTS D.对硝基苯膦酸酯 E.4

    30、-甲基伞酮-D-半乳糖苷(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碱性磷酸酶的常用底物为对硝基苯膦酸酯,产物为黄色对硝基酚,用 NaOH终止反应后,最大吸收峰波长 405nm。29.可用来鉴定人 Tc细胞的单克隆抗体是 A.CD2 B.CD3 C.CD4 D.CD8 E.CD16(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CD8 +T细胞主要指细胞毒性 T细胞(Tc 细胞),故可用 CD8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的鉴定人 Tc细胞。30.整个补体激活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其顺序为 A.激活阶段识别阶段膜攻击阶段 B.识别阶段膜攻击阶段激活阶段 C.激活阶段膜攻击阶段识别阶段 D.

    31、识别阶段激活阶段膜攻击阶段 E.膜识别阶段膜攻击阶段识别阶段(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补体活化过程表现为一系列丝氨酸蛋白酶的级联酶解反应。识别后,通过三条激活途径,形成膜攻击复合物,最终导致细胞崩解。31.有关类风湿关节炎的免疫学特征不包括 A.激活补体的类风湿因子为 IgG型和 IgM型类风湿因子 B.类风湿因子与变性的 IgG分子结合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 C.中性粒细胞吞噬循环免疫复合物,释放活化肽和胶原酶等,致关节组织炎症损伤 D.致敏的 CTL细胞释放穿孔素与颗粒酶,攻击靶细胞 E.关节局部表现是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分数:2.00)A.B.C.D.

    32、E.解析:解析 患者由于感染、炎症等产生变性 IgG,其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类风湿因子,二者结合,形成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关节滑膜等部位,激活补体,引起慢性渐进性免疫炎症损害。32.流式细胞仪采集的前向散射光信号反映 A.细胞的大小 B.细胞的多少 C.细胞内部结构的复杂程度 D.细胞表面的光滑程度 E.分选细胞的比例(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前向散射光信号是激光束照射细胞时,光以相对轴较小的角度向前方散射讯号,在激光束正前方检测。其信号强弱与细胞的体积大小成正比。33.急性排斥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是 A.细胞毒抗体 B.细胞毒 T细胞 C.NK细胞 D.K细胞 E.

    33、抗 Rh抗体(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在进行同种异体移植时,引起排斥反应最强的同种抗原当属 HLA,T 细胞对带有同种异基因HLA的细胞具有超常的反应性和有效的细胞毒作用。通过直接识别,活化以 CD8+CTL为主的 T细胞,参与强烈的急性排斥反应。而间接识别则以活化 CD4+为主,在慢性排斥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34.抗肿瘤细胞抗体杀伤肿瘤细胞的方式不包括 A.介导巨噬细胞的 ADCC效应 B.介导 NK细胞的 ADCC效应 C.调理吞噬作用 D.激活补体的溶细胞作用 E.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

    34、体液免疫机制,后者可通过补体的溶细胞效应、ADCC 作用、免疫调理作用、抗体的封闭作用、抗体干扰黏附作用等杀伤肿瘤细胞。35.怀疑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的患者,需做的检查是 A.EAC花环 B.T细胞亚群 C.溶血空斑试验 D.免疫球蛋白检测 E.NBT还原试验(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胸腺是一级淋巴上皮组织,是 T细胞发育的重要中枢器官,故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患者应做 T细胞亚群的检查。36.下列生物形式的结构中不一定含有 DNA的是 A.病毒 B.细菌 C.真菌 D.植物 E.动物(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病毒是一种只含有一种核酸类型的生物,有

    35、的是 DNA,有的是 RNA。即病毒不一定含有DNA。37.下列试验不属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试验是 A.吲哚试验 B.V-P试验 C.甲基红试验 D.葡萄糖发酵试验 E.-半乳糖苷酶试验(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吲哚试验属于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试验。38.在临床上将消除或杀灭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微生物的过程称为 A.消毒 B.防腐 C.灭菌 D.无菌 E.无菌操作(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消毒是杀死物体上病原体的方法,不一定杀死细菌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防腐是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微生物一般不死亡。灭菌是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

    36、方法。无菌是灭菌的结果,无菌操作是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39.关于细菌 L型的特征,下列错误的是 A.呈高度多形性,革兰染色阴性 B.在固体培养基上可形成“油煎蛋”样小菌落 C.去除抑制物后可回复原有的形态 D.分离培养需用低渗琼脂培养基 E.仍有致病性(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细菌 L型即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由于缺失细胞壁,其形态呈多形性,革兰染色阴性。细菌L型较原菌相比生长缓慢,一般形成中间较厚、四周较薄的荷包蛋样细小菌落。分离培养要用高渗的琼脂培养基。去除抑制物后可回复原有的形态。细菌变成 L型后,致病性有所减弱,但仍可以引起多组织的间质性炎症。40

    37、.通过噬菌体为媒介,将供菌体的基因转入受体菌内使之基因改变称为 A.接合 B.转化 C.转导 D.溶原性转换 E.原生质体融合(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接合是指通过供体菌和受体菌的直接接触,遗传物质自供体转移入受体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转化是指来自于供体菌游离的 DNA片段直接进入并整合入受体菌基因组中,使受体菌获得部分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转导是指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入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的基因转移方式。溶原性转换是指溶原性噬菌体的基因组与细菌染色体重组,使宿主菌的遗传特性发生改变。原生质体融合是指将两种细菌经处理

    38、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相互融合的过程。41.下列细菌中不需作血清学分型鉴定的是 A.大肠埃希菌 O157:H7 B.伤寒沙门菌 C.摩根菌 D.痢疾志贺菌 E.霍乱弧菌(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考查细菌的血清学分型鉴定。大肠埃希菌 O157:H7、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和霍乱弧菌均需做血清学分型鉴定试验,因其不同血清型致病力不同,所致临床疾病亦不同。42.适合厌氧菌检验的标本是 A.鼻咽拭子 B.肛拭 C.中段尿 D.前列腺液 E.深部脓肿穿刺液(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考查厌氧培养的标本留取原则。鼻咽拭子、肛拭、中段尿以及前列腺液这些

    39、与外界相通或不易无氧环境采集的标本均不适合做厌氧培养,深部脓肿穿刺液可用于厌氧培养。43.下列病原菌中,哪种细菌是医院内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A群链球菌 C.肺炎链球菌 D.脑膜炎奈瑟菌 E.淋球菌(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考查葡萄球菌临床意义。由于葡萄球菌抵抗力强,且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而使耐药菌株迅速增多,尤其是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已成为医院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44.白喉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是 A.心肌受损 B.软腭麻痹 C.肺部感染 D.假膜脱落阻塞呼吸道 E.肾上腺功能障碍(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考查白喉棒状杆菌致病性。白喉棒状杆菌经飞沫传播,在鼻咽部大量繁殖并分泌外毒素,引起局部炎症及全身中毒症状,大量上皮细胞坏死及渗出物与白喉杆菌凝聚在一起形成假膜,一旦假膜脱落可引起乎吸道机械性阻塞,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而死。45.引起 Q热的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为 A.体虱 B.鼠虱 C.蜱 D.羌螨 E.鼠蚤(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 Q热的传播媒介。其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的牛羊等家畜,动物间的传播是以蜱为媒介,病原体为贝纳柯斯体。46.引起 PCP的病原体是 A.汉坦病毒 B.立克次体 C.卡氏肺孢菌 D.组织胞浆菌 E.腺病毒(分数:2.00)A.B.


    注意事项

    本文(【医学类职业资格】中级临床医学检验主管技师相关专业知识-3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brainfellow39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