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级临床医学检验主管技师专业实践能力-8-2 及答案解析(总分:3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1.孕妇,为 Rh(-),第 1 胎分娩 Rh(+)胎儿,为防止再次妊娠的胎儿产生溶血症,产后 72 小时内应考虑给母亲注射A抗 Rh 抗体BRh 抗原C免疫抑制剂D免疫增强剂E不需要注射(分数:1.00)A.B.C.D.E.2.在脱敏治疗中,诱导机体产生的封闭抗体是AIgGBIgACIgMDIgEEIgD(分数:1.00)A.B.C.D.E.3.变形杆菌属在普通培养基上菌落特点为A菌落大,呈黏液状,相互融合,以接种环挑之易拉成丝B常扩散生长,出现迁徙生长现象C中等大小、圆形、凸起、灰白色、湿润
2、、光滑菌落D圆形、隆起、光滑湿润、不透明,菌落初呈白色,随后因种不同发展成黄色、白色或柠檬色E扁平粗糙型菌落(分数:1.00)A.B.C.D.E.4.临床中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最常用的方法是A间接凝集试验B玻片凝集试验C试管凝集试验D间接凝集抑制试验E协同凝集试验(分数:1.00)A.B.C.D.E.5.经抗酸染色找到结核分枝杆菌报告为“+”的细菌数量为A每 100 个油镜视野 110 个B每 10 个油镜视野 110 个C每个油镜视野 110 个D每个油镜视野 10100 个E每个油镜视野 100200 个(分数:1.00)A.B.C.D.E.6.影响血培养阳性分离率的因素A采集样本的时间B采集
3、样本的部位C采集样本的量D采集样本的次数E以上都是(分数:1.00)A.B.C.D.E.7.触酶试验用的阳性质控菌是AA 群链球菌B肺炎链球菌C肠球菌D金黄色葡萄球菌E草绿色链球菌(分数:1.00)A.B.C.D.E.8.下列分析技术中灵敏度最低的是A微粒子化学发光分析技术B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D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以上均不正确(分数:1.00)A.B.C.D.E.9.间接血凝试验阳性A红细胞溶解B红细胞不溶解C红细胞凝集D红细胞不凝集E乳胶颗粒不凝集(分数:1.00)A.B.C.D.E.10.可用荚膜肿胀试验分型的细菌为AA 群链球菌BB 群链球菌CD 群链球菌D肺炎链
4、球菌E草绿色链球菌(分数:1.00)A.B.C.D.E.11.小鼠骨髓瘤细胞与下列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瘤细胞,经培养可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是A经过免疫的 T 细胞B经过免疫的 B 细胞C经过免疫的抗原提呈细胞D未经过免疫的 T 细胞E未经过免疫的 B 细胞(分数:1.00)A.B.C.D.E.12.免疫比浊测定体系中加入何物来加速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A高离子强度的盐溶液B补体C等渗的生理盐水D高浓度的葡萄糖E聚乙二醇(分数:1.00)A.B.C.D.E.13.关于抗血清制备过程中免疫方案,不涉及A抗原的纯化B抗原的剂量和剂型C接种动物的数量D接种动物种类E注射途径(分数:1.00)A.B.C.D.E
5、.14.由疖、痈病变继发的败血症,其细菌多为A大肠埃希菌B脑膜炎奈瑟菌C金黄色葡萄球菌D流感嗜血杆菌E腐生葡萄球菌(分数:1.00)A.B.C.D.E.二女性患者,17 岁,因乏力,面色苍白来医院就诊,血液分析结果:红细胞 3.251012/L,Hb 66g/L,Hct 0.22,RDW 25%。(分数:1.50)(1).该患者红细胞直方图应表现为A峰值左移,底部变宽B峰值不变C峰值右移,底部变宽D峰值左移,底部不变E峰值右移,底部不变(分数:0.50)A.B.C.D.E.(2).该患者就诊时应首先考虑A再生障碍性贫血B溶血性贫血C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D缺铁性贫血E慢性失血性贫血(分数:0.50
6、)A.B.C.D.E.(3).该患者血涂片观察红细胞形态应为A均一的小红细胞B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红细胞为主C均一的大红细胞D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大红细胞为主E以正常红细胞为主(分数:0.50)A.B.C.D.E.一男性患者,主述咽部疼痛,体温 39,检查咽部有明显充血,扁桃体红肿,颌下淋巴结大,压痛,血象检查:白细胞 28109/L,中性粒细胞占 0.86(杆状核细胞为 0.08),伴有中毒颗粒,空泡。(分数:1.50)(1).正常人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分类的比例为A0.10.3B0.30.3C0.30.4D0.50.7E0.70.8(分数:0.50)A.B.C.D.E.(2).下列一般不引起中
7、性粒细胞增高的是A粒细胞白血病B化脓性感染C病毒性感染D急性失血E急性溶血(分数:0.50)A.B.C.D.E.(3).根据以上资料,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感染轻,抵抗力强B感染轻,抵抗力差C中度感染,抵抗力强D感染严重,抵抗力强,预后好E感染严重,抵抗力差,预后差(分数:0.50)A.B.C.D.E.女性患者,22 岁,头晕乏力,两下肢有散在瘀癍,肝、脾未触及,血红蛋白 46g/L,红细胞1.61012/L,白细胞数 2.9109/L。中性粒细胞 32%,淋巴细胞 68%,血小板数 34109/L。(分数:1.50)(1).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A缺铁性贫血B粒细胞减少症C白细胞不增加性白血病D恶
8、性贫血E再生障碍性贫血(分数:0.50)A.B.C.D.E.(2).为进一步确诊,首选的实验室检查是A血清铁B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C血沉D骨髓细胞学检查E骨髓细胞学染色(分数:0.50)A.B.C.D.E.(3).骨髓细胞学检查A骨髓增生明显活跃B骨髓增生活跃C骨髓增生明显减低D骨髓增生明显E骨髓增生减低(分数:0.50)A.B.C.D.E.女性患者,25 岁,因乏力、面色苍白半个月前来就诊。曾在基层医院诊断为贫血并进行治疗。发病以来无发热,关节痛、脱发等,进食和睡眠稍差,大便正常。查体:T36.5,P96 次/分,R16 次/分,BP110/70mmHg,贫血貌,无皮疹和出血点,全身浅表
9、淋巴结未触及,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无异常,脾肋下2 厘米。实验室检查 Hb70g/L,RBC2.210 12/L,HCT0.21,RDW17.8%。(分数:1.50)(1).根据上述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初步判断此患者为A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B单纯小细胞性贫血C大细胞性贫血D正常细胞性贫血E红细胞增多症(分数:0.50)A.B.C.D.E.(2).该患者诊断应首先考虑A再生障碍性贫血B缺铁性贫血C恶性贫血D巨幼细胞性贫血E溶血性贫血(分数:0.50)A.B.C.D.E.(3).患者初步诊断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下列最有价值的试验是A血红蛋白电泳B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CHam 试验DCoombs 试验
10、ERous 试验(分数:0.50)A.B.C.D.E.男,17 岁,近半年来腹部不适,多次剧烈腹痛。空腹 12h 抽血分离血浆,呈奶样乳白色,但经 15000 转/分钟离心 30 分钟后,发现血浆下层较透明,而表面为奶油层。(分数:1.50)(1).该患者血浆中下列哪项脂蛋白可能升高AA.HDLBIDLCLDLDVLDLECM(分数:0.50)A.B.C.D.E.(2).该患者可能为下列哪种高脂血症A型B型C型D型E型(分数:0.50)A.B.C.D.E.(3).该患者血浆中哪项脂类成分显著升高A外源性胆固醇B内源性胆固醇C外源性三酰甘油D内源性三酰甘油E外源性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分数:0.50
11、)A.B.C.D.E.一位昏迷女性患者,年龄 60 岁,患有糖尿病 10 年。(分数:1.00)(1).为了鉴别糖尿病酮症昏迷和低血糖昏迷,下列何种实验最有效A血液 pH 值B测定 C 肽C血糖D尿酮体EGHb(分数:0.50)A.B.C.D.E.(2).为了反映患者 8 周左右的血糖平均水平宜选AGHb 测定B根据临床需要随时进行血浆葡萄糖浓度测定C葡萄糖耐量测定D尿糖测定E血浆 C 肽测定(分数:0.50)A.B.C.D.E.T 细胞表面分子与其功能密切相关,其表面分子包括:CD2、CD3、CD4、CD5、CD7、CD8、TCR,以及一些协同信号分子等。(分数:1.50)(1).T 淋巴细
12、胞上的抗原识别受体为ACD2BCD3CCD4DCD8ETCR(分数:0.50)A.B.C.D.E.(2).T 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的信号传递是通过ACD3BCD4CCD5DCD7ECD16(分数:0.50)A.B.C.D.E.(3).可用于鉴定 Th/TDTH 细胞的抗原是ACD2BCD3CCD4DCD7ECD8(分数:0.50)A.B.C.D.E.一患者寒战、发热、肝脾肿大,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皮肤玫瑰疹,疑似伤寒,发病第 3 天开始抗生素治疗,第 10 天到医院门诊进行检查。(分数:1.00)(1).应考虑进行哪一种微生物检验出现阳性可能性最大A粪便培养B肥达反应C血培养D脑脊液培养E尿液培养
13、(分数:0.50)A.B.C.D.E.(2).此病菌引起人类感染表现类型有A急性胃肠炎和食物中毒B菌血症或败血症C伤寒或副伤寒D病菌携带者E以上都是(分数:0.50)A.B.C.D.E.6 岁女孩发烧,体检咽部红肿,有颈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腰穿有脓性脑脊液,但未培养出脑膜炎双球菌。临床诊断为脑膜炎(分数:1.00)(1).下列哪种细菌还能引起本病A肺炎双球菌B流感杆菌CB 群链球菌D新型隐球菌E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数:0.50)A.B.C.D.E.(2).引起本病的细菌培养时需要A沙保弱培养基B血平板培养基C麦康凯培养基D巧克力琼脂培养基ESS 培养基(分数:0.50)A.B.C.D.E.某医院
14、要建立微生物实验室,其无菌间需配备设备,请问。(分数:1.00)(1).微生物实验室无菌间应该必须配备A灭火器B喷雾器C生物安全柜D电扇E排风扇(分数:0.50)A.B.C.D.E.(2).该设备的主要作用A防火B空气经滤膜除菌后定向流动C消毒D通风E保持室内恒定温度(分数:0.50)A.B.C.D.E.患儿 2 岁半,病初 2 天有轻微咳嗽,随后出现高热,体温达 40,烦躁,频繁呕吐,查体:神志清楚,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巴彬斯基征阳性;脑脊液检查外观混浊,压力增高,细胞计数 2109/L,以多核细胞为主,糖 2.2mmol/L,蛋白质 1100mg/L。(分数:1.00)(1).最可能
15、的诊断是A病毒性脑膜脑炎B脑脓肿C急性细菌性脑膜炎D结核性脑膜炎E真菌性脑膜炎(分数:0.50)A.B.C.D.E.(2).应先采取的进一步检查是A颅脑 CTB头颅超声波检查C脑脊液培养DMRI 检查E血培养(分数:0.50)A.B.C.D.E.三A正常细胞不均一性贫血B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C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D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E小细胞均一性贫血(分数:1.50)(1).巨幼细胞性贫血属于(分数:0.50)A.B.C.D.E.(2).贫血患者 MCV 为 90f1,MCH 为 30pg,MCHC 为 333g/L,RDW:23%,该患者贫血类型属于(分数:0.50)A.B.C.D.E.(3).
16、缺铁性贫血属于(分数:0.50)A.B.C.D.E.A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和移行上皮细胞C移行上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D鳞状上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E淋巴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数:1.00)(1).肾移植后尿液细胞学检查可预示排斥反应的指征是(分数:0.50)A.B.C.D.E.(2).泌尿道炎症患者尿液细胞学可见大量(分数:0.50)A.B.C.D.E.A大小B圆凹陷分叶C细致粗糙、疏松致密D不明显明显E少多(分数:1.50)(1).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细胞大小、核质比例及细胞核大小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为(分数:0.50)A.B.C.D.E.(2).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细胞核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为(
17、分数:0.50)A.B.C.D.E.(3).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细胞核核膜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为(分数:0.50)A.B.C.D.E.中级临床医学检验主管技师专业实践能力-8-2 答案解析(总分:3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1.孕妇,为 Rh(-),第 1 胎分娩 Rh(+)胎儿,为防止再次妊娠的胎儿产生溶血症,产后 72 小时内应考虑给母亲注射A抗 Rh 抗体BRh 抗原C免疫抑制剂D免疫增强剂E不需要注射(分数:1.00)A. B.C.D.E.解析:Rh 溶血病是由于 Rh 阴性的妇女,怀孕了 Rh 阳性的胎儿,接受胎儿 Rh 阳性红细胞的刺激,产生了抗 D IgG,此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
18、儿体内,发生同族免疫反应,即抗 D 抗体与 Rh 阳性(具有 D 抗原)红细胞发生反应,从而发生溶血。为防止再次妊娠的胎儿产生溶血症,产后 72 小时内应考虑给母亲注射抗 Rh抗体。2.在脱敏治疗中,诱导机体产生的封闭抗体是AIgGBIgACIgMDIgEEIgD(分数:1.00)A. B.C.D.E.解析:脱敏治疗后的患者血清中存在抗原特异性 IgG,与 IgE 竞争结合抗原,称为“封闭抗体”。IgG 有抗变应性炎症作用:减少 IgE 介导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可能通过降低迟发相反应抑制 IgE促进的抗原呈递作用;减少记忆 B 细胞产生。3.变形杆菌属在普通培养基上菌落特点为A菌落
19、大,呈黏液状,相互融合,以接种环挑之易拉成丝B常扩散生长,出现迁徙生长现象C中等大小、圆形、凸起、灰白色、湿润、光滑菌落D圆形、隆起、光滑湿润、不透明,菌落初呈白色,随后因种不同发展成黄色、白色或柠檬色E扁平粗糙型菌落(分数:1.00)A.B. C.D.E.解析:变形杆菌属在普通培养基上菌落特点:常扩散生长,出现迁徙生长现象。4.临床中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最常用的方法是A间接凝集试验B玻片凝集试验C试管凝集试验D间接凝集抑制试验E协同凝集试验(分数:1.00)A.B.C. D.E.解析:临床诊断中常用的试管凝集试验有肥达试验及外斐试验,交叉配血试验也是试管凝集试验。5.经抗酸染色找到结核分枝杆菌报
20、告为“+”的细菌数量为A每 100 个油镜视野 110 个B每 10 个油镜视野 110 个C每个油镜视野 110 个D每个油镜视野 10100 个E每个油镜视野 100200 个(分数:1.00)A.B.C. D.E.解析:显微镜下(目镜 10,油镜 100)所见结果报告标准如下:镜下计数 100 个视野(观察时间不少于 4min),未发现抗酸菌者继续观察至 300 个视野,仍未发现抗酸菌者报告抗酸菌阴性(-)。镜检 100300 个视野找到抗酸杆菌 12 条者,报告抗酸杆菌可疑(),或重新涂片或另留痰标本复查。镜检 100 个视野内找到抗酸杆菌 39 条者,报告抗酸杆菌阳性(+)。镜检 1
21、0 个视野内找到抗酸杆菌 19 条者,报告抗酸杆菌阳性(+)。镜检每个视野内找到抗酸杆菌 19 条者,报告抗酸杆菌阳性(+)。镜检每个视野内找到抗酸杆菌多于 9 条以上者,报告抗酸杆菌阳性(+)。6.影响血培养阳性分离率的因素A采集样本的时间B采集样本的部位C采集样本的量D采集样本的次数E以上都是(分数:1.00)A.B.C.D.E. 解析:采血时间、采血量、采血部位、采血次数等均影响血培养阳性分离率。7.触酶试验用的阳性质控菌是AA 群链球菌B肺炎链球菌C肠球菌D金黄色葡萄球菌E草绿色链球菌(分数:1.00)A.B.C.D. E.解析:葡萄球菌属触酶阳性,链球菌属触酶阴性。8.下列分析技术中
22、灵敏度最低的是A微粒子化学发光分析技术B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D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以上均不正确(分数:1.00)A.B.C.D. E.解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是将发光系统与免疫反应相结合,以检测抗原或抗体的方法。其既具有免疫反应的特异性,更兼有发光反应的高敏感性。化学发光免疫测定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敏感度高,甚至超过放射免疫分析法(RIA);精密度和准确度好,可与 RIA 相比;试剂稳定无毒害;耗时短;测定项目多;已发展成自动化测定系统。9.间接血凝试验阳性A红细胞溶解B红细胞不溶解C红细胞凝集D红细胞不凝集E乳胶颗粒不凝集(分数:1.00)A.B.C. D.E.解析:间
23、接血凝试验是以红细胞为载体的间接凝集试验,用已知的抗原或抗体致敏红细胞,然后与待测样本中的抗体或抗原反应,出现红细胞凝集者为阳性。10.可用荚膜肿胀试验分型的细菌为AA 群链球菌BB 群链球菌CD 群链球菌D肺炎链球菌E草绿色链球菌(分数:1.00)A.B.C.D. E.解析:肺炎链球菌:Optochin 敏感试验敏感,且荚膜肿胀试验+;A 群链球菌:杆菌肽敏感试验敏感;B群链球菌:CAMP 试验阳性;D 群链球菌:七叶苷试验阳性。11.小鼠骨髓瘤细胞与下列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瘤细胞,经培养可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是A经过免疫的 T 细胞B经过免疫的 B 细胞C经过免疫的抗原提呈细胞D未经过免疫的 T
24、 细胞E未经过免疫的 B 细胞(分数:1.00)A.B. C.D.E.解析:单克隆是指利用在细胞融合基础上的 B 细胞杂交瘤技术。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融合两种细胞而同时保持两者的主要特征。这两种细胞分别是经抗原免疫的小鼠脾细胞(B 淋巴细胞)和小鼠骨髓瘤细胞。12.免疫比浊测定体系中加入何物来加速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A高离子强度的盐溶液B补体C等渗的生理盐水D高浓度的葡萄糖E聚乙二醇(分数:1.00)A.B.C.D.E. 解析:促聚剂聚乙二醇通过消除蛋白质分子周围的水化层,使抗原抗体分子靠近,加速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13.关于抗血清制备过程中免疫方案,不涉及A抗原的纯化B抗原的剂量和剂
25、型C接种动物的数量D接种动物种类E注射途径(分数:1.00)A.B.C. D.E.解析:抗血清制备过程对抗原的纯化、抗原的剂量和剂型、接种动物的种类和注射途径都有关,与接种动物的数量无关。14.由疖、痈病变继发的败血症,其细菌多为A大肠埃希菌B脑膜炎奈瑟菌C金黄色葡萄球菌D流感嗜血杆菌E腐生葡萄球菌(分数:1.00)A.B.C. D.E.解析: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常引起由疖、痈病变继发的败血症。二女性患者,17 岁,因乏力,面色苍白来医院就诊,血液分析结果:红细胞 3.251012/L,Hb 66g/L,Hct 0.22,RDW 25%。(分数:1.50)(1).该患者红细胞直方图应表现为A峰值
26、左移,底部变宽B峰值不变C峰值右移,底部变宽D峰值左移,底部不变E峰值右移,底部不变(分数:0.50)A. B.C.D.E.解析:通过血液分析结果可以判断出该患者为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红细胞直方图应表现为峰值左移,底部变宽。(2).该患者就诊时应首先考虑A再生障碍性贫血B溶血性贫血C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D缺铁性贫血E慢性失血性贫血(分数:0.50)A.B.C.D. E.解析:通过血液分析结果可以判断出该患者为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在没有其他特殊症状和体征的情况下,缺铁性贫血的可能性最大。(3).该患者血涂片观察红细胞形态应为A均一的小红细胞B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红细胞为主C均一的大红细胞D红细胞大
27、小不等,以大红细胞为主E以正常红细胞为主(分数:0.50)A.B. C.D.E.解析:通过血液分析结果可以判断出该患者为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一男性患者,主述咽部疼痛,体温 39,检查咽部有明显充血,扁桃体红肿,颌下淋巴结大,压痛,血象检查:白细胞 28109/L,中性粒细胞占 0.86(杆状核细胞为 0.08),伴有中毒颗粒,空泡。(分数:1.50)(1).正常人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分类的比例为A0.10.3B0.30.3C0.30.4D0.50.7E0.70.8(分数:0.50)A.B.C.D. E.解析:正常人白细胞分类计数应为:中性杆状粒细胞 0.010.05,中性分叶粒细胞 0.50.7
28、 嗜酸性粒细胞 0.0050.05,嗜碱性粒细胞 00.01,淋巴细胞 0.20.4,单核细胞 0.030.08。(2).下列一般不引起中性粒细胞增高的是A粒细胞白血病B化脓性感染C病毒性感染D急性失血E急性溶血(分数:0.50)A.B.C. D.E.解析: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高常见于:急性感染(如化脓性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肿瘤性增多(如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等。(3).根据以上资料,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感染轻,抵抗力强B感染轻,抵抗力差C中度感染,抵抗力强D感染严重,抵抗力强,预后好E感染严重,抵抗力差,预后差(分数:0.50)A.B.C. D.E.解析:中
29、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机体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常增高1010 9/L,并伴有轻度的核左移,有时细胞形态可出现中毒颗粒及空泡,严重感染时,除白细胞增高外,核左移明显,中毒改变也明显。女性患者,22 岁,头晕乏力,两下肢有散在瘀癍,肝、脾未触及,血红蛋白 46g/L,红细胞1.61012/L,白细胞数 2.9109/L。中性粒细胞 32%,淋巴细胞 68%,血小板数 34109/L。(分数:1.50)(1).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A缺铁性贫血B粒细胞减少症C白细胞不增加性白血病D恶性贫血E再生障碍
30、性贫血(分数:0.50)A.B.C.D.E. 解析:该患者外周血显示三系减少,临床表现主要为出血、贫血症状,无髓外造血。故 E 的可能性大。(2).为进一步确诊,首选的实验室检查是A血清铁B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C血沉D骨髓细胞学检查E骨髓细胞学染色(分数:0.50)A.B.C.D. E.解析:再障的骨髓象增生重度减低,红系、粒系和巨核细胞系三系都减少,若还有疑问,则应进行骨髓活检,可见“孤立型幼红细胞岛”,继而明确诊断。(3).骨髓细胞学检查A骨髓增生明显活跃B骨髓增生活跃C骨髓增生明显减低D骨髓增生明显E骨髓增生减低(分数:0.50)A.B.C. D.E.解析: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骨髓增生明
31、显减低,临床又有三系减低最有可能的诊断就是再障。女性患者,25 岁,因乏力、面色苍白半个月前来就诊。曾在基层医院诊断为贫血并进行治疗。发病以来无发热,关节痛、脱发等,进食和睡眠稍差,大便正常。查体:T36.5,P96 次/分,R16 次/分,BP110/70mmHg,贫血貌,无皮疹和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无异常,脾肋下2 厘米。实验室检查 Hb70g/L,RBC2.210 12/L,HCT0.21,RDW17.8%。(分数:1.50)(1).根据上述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初步判断此患者为A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B单纯小细胞性贫血C大细胞性贫血D正常细胞性贫血E红细胞增多症(分
32、数:0.50)A.B.C.D. E.解析:通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细胞比容可以换算出该患者 MCV、MCH、MCHC 为正常细胞性贫血。(2).该患者诊断应首先考虑A再生障碍性贫血B缺铁性贫血C恶性贫血D巨幼细胞性贫血E溶血性贫血(分数:0.50)A.B.C.D.E. 解析:通过患者体检结果,巩膜轻度黄染,脾增大肋下 2 厘米及实验室检查结果:Hb70g/L,RDW17.8%,外周血涂片镜检可见有核红细胞,网织红细胞 18%,尿常规检查尿胆原(+),均支持溶血性贫血的表现,该患者由于红细胞破坏较多,故胆色素代谢异常。红细胞代偿性增生,外周血可见有核红细胞。(3).患者初步诊断为遗传性球
33、形红细胞增多症,下列最有价值的试验是A血红蛋白电泳B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CHam 试验DCoombs 试验ERous 试验(分数:0.50)A.B. C.D.E.解析: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是红细胞膜缺陷的筛查试验,对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男,17 岁,近半年来腹部不适,多次剧烈腹痛。空腹 12h 抽血分离血浆,呈奶样乳白色,但经 15000 转/分钟离心 30 分钟后,发现血浆下层较透明,而表面为奶油层。(分数:1.50)(1).该患者血浆中下列哪项脂蛋白可能升高AA.HDLBIDLCLDLDVLDLECM(分数:0.50)A.B.C.D.E. 解析:(2).该患者可能为下列哪
34、种高脂血症A型B型C型D型E型(分数:0.50)A.B.C.D.E. 解析:(3).该患者血浆中哪项脂类成分显著升高A外源性胆固醇B内源性胆固醇C外源性三酰甘油D内源性三酰甘油E外源性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分数:0.50)A.B.C. D.E.解析:脂肪经过在小肠消化、吸收后,变成细小的乳糜微粒进入血液,乳糜微粒多到一定程度时,血清就由清澈透明的淡黄色液体变成乳白色的黏稠液体,这时出现乳糜血。血脂包括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脂蛋白:主要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主要指载脂蛋白 A1(apoA1)、载脂蛋白 B(apoB)。三酰甘油(T
35、G)与饮食有密切关系。一位昏迷女性患者,年龄 60 岁,患有糖尿病 10 年。(分数:1.00)(1).为了鉴别糖尿病酮症昏迷和低血糖昏迷,下列何种实验最有效A血液 pH 值B测定 C 肽C血糖D尿酮体EGHb(分数:0.50)A.B.C. D.E.解析:本题考杏糖尿病的实验室诊断。依题意,最直接的方法是测定血糖。(2).为了反映患者 8 周左右的血糖平均水平宜选AGHb 测定B根据临床需要随时进行血浆葡萄糖浓度测定C葡萄糖耐量测定D尿糖测定E血浆 C 肽测定(分数:0.50)A. B.C.D.E.解析:本题考查糖代谢的实验室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和血红蛋白的共价键结合物,由于血红蛋白平均
36、寿命为 120 天,故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受试者日前 8 周左右的血糖平均水平。T 细胞表面分子与其功能密切相关,其表面分子包括:CD2、CD3、CD4、CD5、CD7、CD8、TCR,以及一些协同信号分子等。(分数:1.50)(1).T 淋巴细胞上的抗原识别受体为ACD2BCD3CCD4DCD8ETCR(分数:0.50)A.B.C.D.E. 解析:TCR 又称 T 细胞抗原受体,可表达于所有成熟 T 细胞表面,是 T 细胞识别外来抗原并与之结合的特异性受体。(2).T 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的信号传递是通过ACD3BCD4CCD5DCD7ECD16(分数:0.50)A. B.C.D.E.解析:T
37、CR/CD3 复合体中的两个多态型亚单位(TCR 或 TCR )主要功能是识别结合 MHC 分子的抗原,而胞浆区非常短;CD3 分子的主要功能是参与 TCR/CD3 复合体的装配和稳定以及信号转导。(3).可用于鉴定 Th/TDTH 细胞的抗原是ACD2BCD3CCD4DCD7ECD8(分数:0.50)A.B.C. D.E.解析:Th 细胞 CD4+,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 (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DTH)的 T 细胞亚群称为TDTH,表面标志为 CD3+CD4+CD8-。一患者寒战、发热、肝脾肿大,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皮肤玫瑰疹,疑似伤寒,发病第 3 天开始抗
38、生素治疗,第 10 天到医院门诊进行检查。(分数:1.00)(1).应考虑进行哪一种微生物检验出现阳性可能性最大A粪便培养B肥达反应C血培养D脑脊液培养E尿液培养(分数:0.50)A.B. C.D.E.解析:肥达反应是检查患者是否被伤寒或副伤寒杆菌感染,伤寒杆菌造成伤寒病,其症状包括高烧,可达39至 40(103至 104F);其他症状有腹痛、严重腹泻、头痛、身体出现玫瑰色斑等。(2).此病菌引起人类感染表现类型有A急性胃肠炎和食物中毒B菌血症或败血症C伤寒或副伤寒D病菌携带者E以上都是(分数:0.50)A.B.C.D.E. 解析:伤寒杆菌感染人类表现胃肠症状、菌血症、伤寒及副伤寒病,还有携菌
39、者。6 岁女孩发烧,体检咽部红肿,有颈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腰穿有脓性脑脊液,但未培养出脑膜炎双球菌。临床诊断为脑膜炎(分数:1.00)(1).下列哪种细菌还能引起本病A肺炎双球菌B流感杆菌CB 群链球菌D新型隐球菌E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数:0.50)A.B. C.D.E.解析:流感杆菌引起的脑膜炎病程初期仍可有呼吸道症状,经数日至 12 周后出现脑膜炎症状临床表现与其他化脓性脑膜炎症状基本相同,病儿大多有发热、呕吐、嗜睡、易激惹、颈项强直、惊厥及前囟膨隆等,13%有昏迷或休克。(2).引起本病的细菌培养时需要A沙保弱培养基B血平板培养基C麦康凯培养基D巧克力琼脂培养基ESS 培养基(分数:0.5
40、0)A.B.C.D. E.解析: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 37,最适 pH 值 7.67.8。生长需要血液中的 V 和 X 因子,在巧克力琼脂培养基生长较好。某医院要建立微生物实验室,其无菌间需配备设备,请问。(分数:1.00)(1).微生物实验室无菌间应该必须配备A灭火器B喷雾器C生物安全柜D电扇E排风扇(分数:0.50)A.B.C. D.E.解析:医院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等级为级实验室,要求可能产生致病微生物气溶胶或出现溅出的操作均应在生物安全柜(级生物安全柜为宜)或其他物理防护设备中进行,并使用个体防护设备。(2).该设备的主要作用A防火B空气经滤膜除菌后定向流动C消毒D通风E保持室内恒
41、定温度(分数:0.50)A.B. C.D.E.解析:生物安全柜的作用是使空气经滤膜除菌后定向流动,避免暴露于上述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感染性气溶胶和溅出物而设计的。患儿 2 岁半,病初 2 天有轻微咳嗽,随后出现高热,体温达 40,烦躁,频繁呕吐,查体:神志清楚,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巴彬斯基征阳性;脑脊液检查外观混浊,压力增高,细胞计数 2109/L,以多核细胞为主,糖 2.2mmol/L,蛋白质 1100mg/L。(分数:1.00)(1).最可能的诊断是A病毒性脑膜脑炎B脑脓肿C急性细菌性脑膜炎D结核性脑膜炎E真菌性脑膜炎(分数:0.50)A.B.C. D.E.解析:上述症状是细菌性脑膜
42、炎的症状特征。(2).应先采取的进一步检查是A颅脑 CTB头颅超声波检查C脑脊液培养DMRI 检查E血培养(分数:0.50)A.B.C. D.E.解析:脑脊液培养出病原菌是细菌性脑膜炎的确认试验。三A正常细胞不均一性贫血B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C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D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E小细胞均一性贫血(分数:1.50)(1).巨幼细胞性贫血属于(分数:0.50)A.B.C. D.E.解析: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叶酸和维生素 B12或其他原因导致 DNA 合成障碍而出现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大细胞为主。(2).贫血患者 MCV 为 90f1,MCH 为 30pg,MCHC 为 333g/L,RDW:23%
43、,该患者贫血类型属于(分数:0.50)A. B.C.D.E.解析:通过红细胞的三个平均参数及 RDW 可判定该患者为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3).缺铁性贫血属于(分数:0.50)A.B.C.D. E.解析:缺铁性贫血是由于血红蛋白合成不足造成,红细胞体积偏小,大小不一,属于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A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和移行上皮细胞C移行上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D鳞状上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E淋巴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数:1.00)(1).肾移植后尿液细胞学检查可预示排斥反应的指征是(分数:0.50)A.B.C.D.E. 解析:肾移植后排斥反应有 7 项尿液细胞学改变指征:核退变,红细胞,上皮细
44、胞和白细胞形成混合细胞团块,淋巴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和背景坏死物,排斥反应至少具备以上 5 项指征,两项恒定指征为淋巴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可预示排斥反应。(2).泌尿道炎症患者尿液细胞学可见大量(分数:0.50)A.B.C.D. E.解析:泌尿道炎症患者尿液涂片中可见大量鳞状上皮细胞,多为不全角化细胞和角化前细胞,可见大量炎性细胞。A大小B圆凹陷分叶C细致粗糙、疏松致密D不明显明显E少多(分数:1.50)(1).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细胞大小、核质比例及细胞核大小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为(分数:0.50)A. B.C.D.E.解析: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细胞大小、核质比例及细胞核大小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为:大小。(2).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细胞核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为(分数:0.50)A.B. C.D.E.解析: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细胞核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为:圆凹陷分叶。(3).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细胞核核膜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为(分数:0.50)A.B.C.D. E.解析: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细胞核核膜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为:不明显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