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电学技术专业知识-14 及答案解析(总分:31.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24,分数:24.00)1.典型的 Brugada综合征患者 ST段抬高的形态为A弓背向上抬高 B弓背向下抬高C下斜型抬高 D上斜型抬高E水平型抬高(分数:1.00)A.B.C.D.E.2.长 QT间期综合征的心电图标准中,可作为独立的诊断标准应为AQT C间期0.44sB女性 QTC间期0.48s、男性 QTC间期0.47sCQT C间期0.44sDQT C间期在 0.410.46sE女性 QT间期0.48s、男性 QT间期0.47s(分数:1.00)A.B.C.D.E.3.关于 Bruga
2、da波形成机制的阐述,错误的是ASCN5A 基因突变或错位B复极早期内向钠电流减少C复极早期瞬时外向钾电流增加D复极早期心室外膜与内膜之间电位差明显增大E动作电位 2相内向钠电流增加(分数:1.00)A.B.C.D.E.4.长 QT间期综合征的心电图特征不包括AQT 间期延长,女性 QTC0.48sB可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CT 波可发生电交替或有切迹D可发生心室颤动 E常有 ST段抬高(分数:1.00)A.B.C.D.E.5.关于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大多属于正常心电图变异B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 J点和 ST段抬高及 T波高耸C心率加快后,J 点和 ST段抬高加重DST 段抬高
3、在、aVF、V 2V 5导联表现明显E主要由左心室心尖和前壁在左心室除极尚未结束前即开始复极引起(分数:1.00)A.B.C.D.E.6.关于长 QT间期综合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体表心电图表现为 QT间期延长B易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心脏性猝死C可分为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两类D反复晕厥E体表心电图上常有 J波(分数:1.00)A.B.C.D.E.7.Brugada综合征患者可出现 ST段抬高的导联是AV 2V 4导联 BV 4V 6导联CV 2V 5导联 DV 1V 3导联EV 1V 6导联(分数:1.00)A.B.C.D.E.8.关于 Brugada综合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4、A常规心电图显示 Brugada波的患者一定是 Brugada综合征B常规心电图未发现 Brugada波的患者一定不是 Brugada综合征C有 Brugada波的患者发生猝死,不能轻易诊断为 Brugada综合征DBrugada 波伴有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可诊断为 Brugada综合征E常见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分数:1.00)A.B.C.D.E.9.Brugada综合征发生心室颤动的电生理机制是A早期后除极B右心室外膜自律性增高C2 相折返 D晚期后除极E与碎裂电位有关(分数:1.00)A.B.C.D.E.10.以下最容易引起晕厥或猝死的综合征是ABrugada 综合征 BS S S 综
5、合征C早期复极综合征 DX 综合征E预激综合征(分数:1.00)A.B.C.D.E.11.以下为 Brugada波的心电图特征,但应除外A右胸前导联的 J点和 ST段呈穹隆型(下斜型)抬高B右胸前导联的 J点和 ST段呈马鞍型抬高C右胸前导联的 T波倒置D右胸前导联出现不同程度的类右束支阻滞E右胸前导联 ST段呈凹面向上抬高(分数:1.00)A.B.C.D.E.12.关于长 QT间期综合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抗心律失常药、电解质紊乱可诱发长 QT间期综合征B根据心电图 ST-T的形态可初步判断基因类型CLQT3 型可选用美西律治疗D先天性长 QT间期综合征患者心电图上都有 QTC间期延长E女性
6、 QTC间期平均值比男性长(分数:1.00)A.B.C.D.E.13.关于长 QT间期综合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LQT1 型的特征是 QT间期延长,T 波宽大BLQT2 型的特征是 QT间期延长,T 波双峰和低平CLQT3 型的特征是 ST段水平延长,T 波狭窄高尖D不同基因类型患者的 ST-T改变并无差异E根据心电图 ST-T的形态可初步判断基因类型(分数:1.00)A.B.C.D.E.14.关于 Brugada综合征的表述,正确的是A常出现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B多数患者常规心电图可见 Epsilon波C典型 Brugada波的 J点与 ST段分界明显D主要病理改变为右室心肌被脂肪组织所取代E
7、患者常因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而发生晕厥或猝死(分数:1.00)A.B.C.D.E.15.关于先天遗传性长 QT间期综合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主要由编码心肌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B长 QT间期主要是由抗心律失常药、电解质紊乱引起C心电图表现为 QT间期延长D可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E可发生晕厥和心脏性猝死(分数:1.00)A.B.C.D.E.16.关于 Brugada综合征患者心电图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ABrugada 波间歇性出现,时有时无BBrugada 波具有多变性和隐匿性CBrugada 波受自主神经的影响DBrugada 波受心率的影响EBrugada 波不受类抗心
8、律失常药物的影响(分数:1.00)A.B.C.D.E.17.以下为需要与早期复极综合征相鉴别的疾病,但不包括A急性心肌梗死 B急性心包炎C变异型心绞痛 D预激综合征EBrugada 综合征(分数:1.00)A.B.C.D.E.18.获得性长 QT间期综合征可见于A高钾血症 B高钙血症C中枢神经系统损伤D口服地高辛 E以上都是(分数:1.00)A.B.C.D.E.19.终止 Rrugada综合征诱发的心律失常电风暴应选用A胺碘酮 B普罗帕酮C 受体阻滞剂 D异丙肾上腺素E美西律(分数:1.00)A.B.C.D.E.20.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特征不包括AST 段自 J点处呈凹面向上抬高,V 2V
9、 5导联最明显BST 段抬高程度可随年龄增加逐渐减轻C运动可使 ST段的抬高恢复正常D部分患者存在 T波倒置E口服钙片可使倒置的 T波直立(分数:1.00)A.B.C.D.E.21.关于长 QT间期综合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临床表现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晕厥和猝死BLQT1 型患者症状多发生于运动和情绪激动时CLQT2 型患者症状多发生于运动、情绪激动、熟睡和唤醒之间DLQT3 型患者症状多发生于睡眠时E根据体表心电图 ST-T的形态不能判断基因类型(分数:1.00)A.B.C.D.E.22.关于长 QT间期综合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离子流的改变是基因分型的电生理基础BLQT1 型为 Ik
10、s外流缓慢CLQT2 型为 Ikr外流缓慢DLQT3 型为 INa持久缓慢内流ELQT1 型首选美西律治疗(分数:1.00)A.B.C.D.E.23.Brugada综合征患者心外膜动作电位 2相的离子流变化是ANa +内流增多,Ito 电流减弱BNa +内流减少,Ito 电流减弱CNa +内流增多,Ito 电流增强DNa +内流减少,Ito 电流增强E以上都不是(分数:1.00)A.B.C.D.E.24.用于 Brugada综合征激发试验的药物不包括A普罗帕酮 B奎尼丁C阿义马林 D氟卡尼E普鲁卡因胺(分数:1.00)A.B.C.D.E.二、A2 型题(总题数:3,分数:3.00)25.患者男
11、性,30 岁,反复晕厥多次。某日就诊时再次发生晕厥,晕厥时心电图如图 3-18-1所示,应诊断为(分数:1.00)A.B.C.D.E.26.患者男性,53 岁,因阵发性心房颤动长期口服胺碘酮,并发生晕厥 1次。心电图如图 3-18-2所示,应诊断为(分数:1.00)A.B.C.D.E.27.患者男性,26 岁,无发热、胸痛及晕厥病史,体检查心电图如图 3-19-1所示,结合患者的病史,最可能的诊断是(分数:1.00)A.B.C.D.E.三、A3 型题(总题数:2,分数:4.00)患者男性,51 岁,因反复心慌、胸闷半个月伴晕厥 4次就诊。(分数:2.50)(1).患者晕厥发作时的心电图如图 3
12、-17-1所示,晕厥的原因为(分数:0.50)A.B.C.D.E.(2).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后,心电图如图 3-17-2所示,应诊断为(分数:0.50)A.B.C.D.E.(3).该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是A2 相折返 B0 相折返C触发活动 D自律性增高E3 相折返(分数:0.50)A.B.C.D.E.(4).为了中止该患者发生的心律失常电风暴,应选用药物A普鲁卡因胺 B异丙肾上腺素C硫酸镁 D胺碘酮E 受体阻滞剂(分数:0.50)A.B.C.D.E.(5).预防该患者发生猝死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A药物治疗 B起搏器治疗C植入 ICD D射频消融术E补钾盐(分数:0.50)A.B.C.D.
13、E.患者男性,23 岁,因反复晕厥就诊。电解质正常,超声心动图正常。常规心电图如图 3-18-3所示。患者未使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晕厥时动态心电图记录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分数:1.50)(1).根据该患者的病史,应诊断为ABrugada 综合征B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C预激综合征D先天性长 QT间期综合征E早期复极综合征(分数:0.50)A.B.C.D.E.(2).该患者药物治疗应选用A普萘洛尔 B依布利特C索他洛尔 D胺碘酮E普罗帕酮(分数:0.50)A.B.C.D.E.(3).产生该类型心电图的细胞电生理基础是AI kr外流缓慢 BI Ca外流缓慢CI Na持久内流 DI Cl外流缓
14、慢E以上都不是(分数:0.50)A.B.C.D.E.心电学技术专业知识-14 答案解析(总分:31.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24,分数:24.00)1.典型的 Brugada综合征患者 ST段抬高的形态为A弓背向上抬高 B弓背向下抬高C下斜型抬高 D上斜型抬高E水平型抬高(分数:1.00)A.B.C. D.E.解析:2.长 QT间期综合征的心电图标准中,可作为独立的诊断标准应为AQT C间期0.44sB女性 QTC间期0.48s、男性 QTC间期0.47sCQT C间期0.44sDQT C间期在 0.410.46sE女性 QT间期0.48s、男性 QT间期0.47s
15、(分数:1.00)A.B. C.D.E.解析:3.关于 Brugada波形成机制的阐述,错误的是ASCN5A 基因突变或错位B复极早期内向钠电流减少C复极早期瞬时外向钾电流增加D复极早期心室外膜与内膜之间电位差明显增大E动作电位 2相内向钠电流增加(分数:1.00)A.B.C.D.E. 解析:解析 Brugada 综合征特征性心电图改变为右胸前导联的 J点和 ST段抬高,其发生机制为:SCN5A基因突变或错位导致心室复极早期内向钠电流减少和瞬时外向钾电流增加,引起心室外膜与内膜动作电位复极早期的电位差明显变大,形成心电图上特征性的 ST段下斜型抬高,即 Brugada波。4.长 QT间期综合征
16、的心电图特征不包括AQT 间期延长,女性 QTC0.48sB可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CT 波可发生电交替或有切迹D可发生心室颤动 E常有 ST段抬高(分数:1.00)A.B.C.D.E. 解析:解析 女性 QTC间期0.48s、男性 QTC间期0.47s 可作为长 QT间期综合征的独立诊断标准;患者常因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而发生晕厥或猝死;T 波可发生电交替或有切迹。ST 段抬高不是其特征性改变。5.关于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大多属于正常心电图变异B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 J点和 ST段抬高及 T波高耸C心率加快后,J 点和 ST段抬高加重DST 段抬高在、aVF、V
17、2V 5导联表现明显E主要由左心室心尖和前壁在左心室除极尚未结束前即开始复极引起(分数:1.00)A.B.C. D.E.解析:解析 早期复极综合征主要由左心室心尖部和前壁在左心室除极尚未结束前即开始复极引起,大多属于正常心电图变异;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aVF、V 2V 5导联 J点抬高及 ST段呈凹面向上抬高,运动及心率加快时 ST段可暂时回复到基线。6.关于长 QT间期综合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体表心电图表现为 QT间期延长B易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心脏性猝死C可分为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两类D反复晕厥E体表心电图上常有 J波(分数:1.00)A.B.C.D.E. 解析:7.
18、Brugada综合征患者可出现 ST段抬高的导联是AV 2V 4导联 BV 4V 6导联CV 2V 5导联 DV 1V 3导联EV 1V 6导联(分数:1.00)A.B.C.D. E.解析:8.关于 Brugada综合征的表述,正确的是A常规心电图显示 Brugada波的患者一定是 Brugada综合征B常规心电图未发现 Brugada波的患者一定不是 Brugada综合征C有 Brugada波的患者发生猝死,不能轻易诊断为 Brugada综合征DBrugada 波伴有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可诊断为 Brugada综合征E常见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分数:1.00)A.B.C.D. E.解析:9
19、.Brugada综合征发生心室颤动的电生理机制是A早期后除极B右心室外膜自律性增高C2 相折返 D晚期后除极E与碎裂电位有关(分数:1.00)A.B.C. D.E.解析:10.以下最容易引起晕厥或猝死的综合征是ABrugada 综合征 BS S S 综合征C早期复极综合征 DX 综合征E预激综合征(分数:1.00)A. B.C.D.E.解析:解析 Brugada 综合征是一种离子通道疾病,患者常因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而发生晕厥或猝死,心电图上表现为右胸前导联(V 1V 3导联)ST 段下斜型抬高、T 波倒置。S S S 综合征可以是正常变异或见于右心室流出道肥厚等,额面 QRS心电轴位
20、于无人区,极少发生晕厥或猝死。早期复极综合征大多数属心电图正常变异。X 综合征为心脏微血管病变。预激综合征为传导途径异常,除极少数高危旁路合并心房颤动外,一般不会导致晕厥或猝死。11.以下为 Brugada波的心电图特征,但应除外A右胸前导联的 J点和 ST段呈穹隆型(下斜型)抬高B右胸前导联的 J点和 ST段呈马鞍型抬高C右胸前导联的 T波倒置D右胸前导联出现不同程度的类右束支阻滞E右胸前导联 ST段呈凹面向上抬高(分数:1.00)A.B.C.D.E. 解析:解析 Brugada 波三联征是指右胸前导联(V 1V 3)出现 J波、ST 段抬高和 T波倒置。依据右胸前导联的 J点和 ST段抬高
21、的形态又分为 3型:1 型:又称穹隆型(下斜型);2 型:又称马鞍型;3 型:又称低马鞍型。其中 1型(穹隆型)Brugada 波有较大的诊断意义。12.关于长 QT间期综合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抗心律失常药、电解质紊乱可诱发长 QT间期综合征B根据心电图 ST-T的形态可初步判断基因类型CLQT3 型可选用美西律治疗D先天性长 QT间期综合征患者心电图上都有 QTC间期延长E女性 QTC间期平均值比男性长(分数:1.00)A.B.C.D. E.解析:解析 QT C间期延长是长 QT间期综合征最重要的特点,但 QTC间期正常并不意味就可排除先天性长 QT间期综合征,部分患者 QTC间期在临界范
22、围(介于 0.410.46s 之间),少数患者不能单用 QTC间期来诊断。13.关于长 QT间期综合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LQT1 型的特征是 QT间期延长,T 波宽大BLQT2 型的特征是 QT间期延长,T 波双峰和低平CLQT3 型的特征是 ST段水平延长,T 波狭窄高尖D不同基因类型患者的 ST-T改变并无差异E根据心电图 ST-T的形态可初步判断基因类型(分数:1.00)A.B.C.D. E.解析:解析 不同基因类型的长 QT间期综合征患者,其心电图 ST-T改变不同,因而根据心电图 ST-T的形态可以初步判断长 QT间期综合征的基因类型:LQT1 型表现为 QT间期延长,T 波宽大;
23、LQT2 型表现为QT间期延长,T 波双峰和低平;LQT3 型表现为 ST段水平延长,T 波狭窄高尖。14.关于 Brugada综合征的表述,正确的是A常出现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B多数患者常规心电图可见 Epsilon波C典型 Brugada波的 J点与 ST段分界明显D主要病理改变为右室心肌被脂肪组织所取代E患者常因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而发生晕厥或猝死(分数:1.00)A.B.C.D.E. 解析:15.关于先天遗传性长 QT间期综合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主要由编码心肌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B长 QT间期主要是由抗心律失常药、电解质紊乱引起C心电图表现为 QT间期延长D可发生尖端
24、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E可发生晕厥和心脏性猝死(分数:1.00)A.B. C.D.E.解析:解析 抗心律失常药和电解质紊乱是引起后天获得性长 QT间期综合征的因素。16.关于 Brugada综合征患者心电图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ABrugada 波间歇性出现,时有时无BBrugada 波具有多变性和隐匿性CBrugada 波受自主神经的影响DBrugada 波受心率的影响EBrugada 波不受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影响(分数:1.00)A.B.C.D.E. 解析:解析 Brugada 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改变具有间歇性、隐匿性和多变性的特点,不同时间记录心电图,Brugada 波的形态可不同,且受心率、
25、自主神经及a 类、c 类和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影响。钠通道阻滞剂如普鲁卡因胺、阿义马林等可诱发隐匿性 Brugada综合征患者出现典型的 Brugada波。17.以下为需要与早期复极综合征相鉴别的疾病,但不包括A急性心肌梗死 B急性心包炎C变异型心绞痛 D预激综合征EBrugada 综合征(分数:1.00)A.B.C.D. E.解析:解析 早期复极综合征因 ST段抬高需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变异型心绞痛、Brugada 综合征等相鉴别;预激综合征患者心电图上无 ST段抬高,因而不包括在内。18.获得性长 QT间期综合征可见于A高钾血症 B高钙血症C中枢神经系统损伤D口服地高辛 E以上都是(
26、分数:1.00)A.B.C. D.E.解析:19.终止 Rrugada综合征诱发的心律失常电风暴应选用A胺碘酮 B普罗帕酮C 受体阻滞剂 D异丙肾上腺素E美西律(分数:1.00)A.B.C.D. E.解析:解析 异丙肾上腺素为 受体激动剂,可增加钙离子内流,减轻复极期内、外离子流的失衡,使抬高的 ST段恢复至正常,可有效终止 Brugada综合征诱发的心律失常电风暴。20.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特征不包括AST 段自 J点处呈凹面向上抬高,V 2V 5导联最明显BST 段抬高程度可随年龄增加逐渐减轻C运动可使 ST段的抬高恢复正常D部分患者存在 T波倒置E口服钙片可使倒置的 T波直立(分数:1
27、.00)A.B.C.D.E. 解析:解析 除 E外,其他均为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特征,口服普萘洛尔或钾盐可使倒置的 T波直立,但 ST段不变。21.关于长 QT间期综合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临床表现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晕厥和猝死BLQT1 型患者症状多发生于运动和情绪激动时CLQT2 型患者症状多发生于运动、情绪激动、熟睡和唤醒之间DLQT3 型患者症状多发生于睡眠时E根据体表心电图 ST-T的形态不能判断基因类型(分数:1.00)A.B.C.D.E. 解析:22.关于长 QT间期综合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离子流的改变是基因分型的电生理基础BLQT1 型为 Iks外流缓慢CLQT2 型
28、为 Ikr外流缓慢DLQT3 型为 INa持久缓慢内流ELQT1 型首选美西律治疗(分数:1.00)A.B.C.D.E. 解析:23.Brugada综合征患者心外膜动作电位 2相的离子流变化是ANa +内流增多,Ito 电流减弱BNa +内流减少,Ito 电流减弱CNa +内流增多,Ito 电流增强DNa +内流减少,Ito 电流增强E以上都不是(分数:1.00)A.B.C.D. E.解析:24.用于 Brugada综合征激发试验的药物不包括A普罗帕酮 B奎尼丁C阿义马林 D氟卡尼E普鲁卡因胺(分数:1.00)A.B. C.D.E.解析:解析 奎尼丁可用于治疗 Brugada综合征所引发的室性
29、心律失常。二、A2 型题(总题数:3,分数:3.00)25.患者男性,30 岁,反复晕厥多次。某日就诊时再次发生晕厥,晕厥时心电图如图 3-18-1所示,应诊断为(分数:1.00)A.B.C. D.E.解析:解析 图中第 1、3 个心搏为逸搏心律,显示 QT间期明显延长;第 4个心搏(室性期前收缩)落在T波上并诱发了 1阵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其特点为:心室率较快,约为 200次/分;QRS 波群宽大畸形,形态不恒定,围绕基线不断扭转其主波方向。应诊断为 QT间期延长,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26.患者男性,53 岁,因阵发性心房颤动长期口服胺碘酮,并发生晕厥 1次。心电图如图 3-18-2所示
30、,应诊断为(分数:1.00)A.B.C. D.E.解析:解析 患者因长期口服类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导致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QT 间期长达 0.80s,为后天获得性长 QT间期综合征。27.患者男性,26 岁,无发热、胸痛及晕厥病史,体检查心电图如图 3-19-1所示,结合患者的病史,最可能的诊断是(分数:1.00)A.B.C. D.E.解析:解析 心电图表现为、aVF、V 4V 6导联 J点和 ST段抬高约 0.10.2mV。ST 段上抬可见于早期复极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变异型心绞痛、Brugada 综合征等。该患者为年轻男性,平素体健,无发热、胸痛及晕厥病史,因而可以排除导致 S
31、T段上抬的其他疾病,应考虑为早期复极,属于正常变异。三、A3 型题(总题数:2,分数:4.00)患者男性,51 岁,因反复心慌、胸闷半个月伴晕厥 4次就诊。(分数:2.50)(1).患者晕厥发作时的心电图如图 3-17-1所示,晕厥的原因为(分数:0.50)A.B. C.D.E.解析:(2).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后,心电图如图 3-17-2所示,应诊断为(分数:0.50)A.B. C.D.E.解析:(3).该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是A2 相折返 B0 相折返C触发活动 D自律性增高E3 相折返(分数:0.50)A. B.C.D.E.解析:(4).为了中止该患者发生的心律失常电风暴,应选用药物
32、A普鲁卡因胺 B异丙肾上腺素C硫酸镁 D胺碘酮E 受体阻滞剂(分数:0.50)A.B. C.D.E.解析:(5).预防该患者发生猝死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A药物治疗 B起搏器治疗C植入 ICD D射频消融术E补钾盐(分数:0.50)A.B.C. D.E.解析:解析 这是 1例典型的 Brugada综合征患者。图 3-17-1显示患者晕厥的原因为心室颤动;成功除颤后,图 3-17-2显示典型的 Brugada波特征,即 V1V 3导联出现 J波、ST 段抬高和 T波倒置,应诊断为Brugada综合征。Brugada 综合征患者发生心室颤动的电生理机制是 2相折返,其发病的离子机制是复极早期内向钠电流
33、减少和瞬时外向钾电流增加,因此应禁用阻止钠离子内流的类抗心律失常药,如普鲁卡因胺、氟卡尼、异丙胺、普罗帕酮等; 受体阻滞剂因减慢心率,使 Brugada波更加明显,因而也不宜使用;类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可阻止钠离子、钙离子内流,也不宜使用。 受体激动剂异丙肾上腺素可增加钙离子内流,减轻复极期内、外向离子流的失衡,可使抬高的 ST段恢复正常,因此对中止Brugada综合征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电风暴有效;目前植入 ICD是预防 Brugada综合征患者发生猝死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患者男性,23 岁,因反复晕厥就诊。电解质正常,超声心动图正常。常规心电图如图 3-18-3所示。患者未使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
34、物,晕厥时动态心电图记录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分数:1.50)(1).根据该患者的病史,应诊断为ABrugada 综合征B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C预激综合征D先天性长 QT间期综合征E早期复极综合征(分数:0.50)A.B.C.D. E.解析:(2).该患者药物治疗应选用A普萘洛尔 B依布利特C索他洛尔 D胺碘酮E普罗帕酮(分数:0.50)A. B.C.D.E.解析:(3).产生该类型心电图的细胞电生理基础是AI kr外流缓慢 BI Ca外流缓慢CI Na持久内流 DI Cl外流缓慢E以上都不是(分数:0.50)A. B.C.D.E.解析:解析 该患者的心电图可见 QT间期明显延长达 0.64s。青年男性患者有反复发作晕厥史,无基础心脏疾病,晕厥时动态心电图记录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应诊断为先天性长 QT间期综合征。该患者常规心电图 QT间期明显延长,T 波形态呈低振幅、有切迹,为先天性 LQT2型。LQT2 型离子流改变为Ikr外流缓慢。治疗时应避免使用依布利特、索他洛尔等 Ikr阻滞剂。LQT2 型可选用 受体阻滞剂治疗,补钾对治疗 LQT2型亦可能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