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医学类职业资格】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15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433508       资源大小:138.50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医学类职业资格】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15及答案解析.doc

    1、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15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A1/A2 型题/B(总题数:42,分数:100.00)1.提出需求层次理论的是 A.罗杰斯 B.马斯洛 C.布鲁姆 D.霍兰夫 E.凯尔曼(分数:2.00)A.B.C.D.E.2.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 A.安全需要社会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B.生理需要社会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C.社交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D.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爱和归属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E.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分数:2.00)A.B.C

    2、.D.E.3.以下观点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有人的五种需要由低到高排列低层次需要满足后高层次需要产生高层次需要产生后,低层次需要仍然存在,但强度减弱不同心理发展水平的人动机结构不同,占优势的需要影响行为心理需求层次的发展也存在例外,比如为实现高的理想而牺牲基本需求乃至生命 A. B. C. D. E.(分数:2.00)A.B.C.D.E.4.本能论的代表人物是 A.麦孤独和华生 B.弗洛伊德和勒温 C.罗杰斯和马斯洛 D.布鲁姆和霍兰夫 E.麦孤独和弗洛伊德(分数:2.00)A.B.C.D.E.5.成就动机是指 A.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B.个体在社会情

    3、景中,对其他人所存有的与之亲近的内在需要 C.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目标,以期达成的内在动力 D.期望获得他人及其社会的赞扬、承认、肯定和鼓励,即取悦他人的内在心理倾向 E.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分数:2.00)A.B.C.D.E.6.美国学者麦克利兰在哪方面研究中有开拓性贡献 A.亲和动机 B.赞许动机 C.强化与奖励 D.成就动机 E.抱负水平(分数:2.00)A.B.C.D.E.7.下列有关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存留在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 B.印象形成的线索有三条:人的自然特征、人的

    4、社会特征和人的心理特征 C.个体首次接触新的社会情景时总是按照个体以往印象,将情景中的人或事情进行归类等,明确它对个体的意义,以使个体的行为等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管理 D.印象形成的维度有评价(好-坏)、力量(强-弱)和活动(积极-消极) E.热情与冷漠具有中心品质的特征(分数:2.00)A.B.C.D.E.8.有关挫折的描述,以下看法正确的是挫折包括挫折情景、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遭受挫折后,人会变得非常颓废挫折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环境起因和个体起因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为条件,这是确定无疑的 A. B. C. D. E.(分数:2.00)A.B.C.D.E.9.有关侵犯的描述,以下看法正确

    5、的是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侵犯由伤害行为、侵犯语言和侵犯动机三方面的因素构成侵犯行为都是反社会性质的侵犯动机即侵犯意图,是侵犯行为的原因自卫行为不属于侵犯行为 A. B. C. D. E.(分数:2.00)A.B.C.D.E.10.提出挫折-侵犯说的是 A.伯克威茨 B.米勒 C.多拉德 D.拉皮埃尔 E.凯尔曼(分数:2.00)A.B.C.D.E.11.挫折-侵犯说的三个主要观点是侵犯行为会给被侵犯方造成巨大挫折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相关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线性关系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

    6、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即愤怒 A. B. C. D. E.(分数:2.00)A.B.C.D.E.12.影响受挫后反应的因素不包括 A.个人的挫折阈 B.需要的迫切感 C.动机强度 D.身体状况 E.自我期望(分数:2.00)A.B.C.D.E.13.有关心理防御机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自发的心理调节技能心理防御机制具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投射和转移属于替代性的防御机制掩饰性的防御机制包括文饰、反向和幽默等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个体改变挫折情景 A. B. C. D. E.(分数:2.00)A.B.C.D.E.14.态度具有的特征是 A

    7、.内隐性、主观性和稳定性 B.内隐性、主观性和可变性 C.内隐性、对象性和可变性 D.内隐性、主观性和对象性 E.内隐性、对象性和稳定性(分数:2.00)A.B.C.D.E.15.态度的构成成分是 A.认知、情感、行为 B.意志、情感、行为 C.情感、意志、行为 D.行为、意志、认知 E.认知、情感、意志(分数:2.00)A.B.C.D.E.16.态度的维度包括 A.方向、强度、向中度、持久度 B.方向、强度、外显度、持久度 C.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持久度 D.方向、强度、深度、外显度、持久度 E.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分数:2.00)A.B.C.D.E.17.美国学者凯尔曼

    8、提出态度的形成所包括的三个阶段依次是 A.教育-服从-内化 B.教育-认同-内化 C.反抗-服从-内化 D.反抗-认同-内化 E.服从-认同-内化(分数:2.00)A.B.C.D.E.18.有关态度的表述,不正确的说法是 A.认知是态度的基础,情感是态度的动力,行为是态度的准备状态 B.态度三成分不协调的时候,情感成分往往决定行为倾向 C.态度与外显行为具有一致性 D.态度的功能包括:认知功能、适应功能和自我防卫功能 E.态度来源于价值,价值是态度的核心(分数:2.00)A.B.C.D.E.19.认知失调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费斯廷格 B.海德 C.班杜拉 D.贾尼斯 E.霍夫兰(分数:2.0

    9、0)A.B.C.D.E.20.贾尼斯和霍夫兰提出了 A.态度改变的学习理论 B.态度改变的劝说情景模式 C.态度改变的平衡理论 D.认知失调论 E.挫折-侵犯说(分数:2.00)A.B.C.D.E.21.以下不属于印象管理的策略是 A.按照社会常模或以对方的好恶表现自己 B.隐藏自我 C.按照社会期待表现自己 D.近因效应 E.投人所好(分数:2.00)A.B.C.D.E.22.有关态度测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常用的测量方法有问卷法、量表法、投射法、行为观察法和生理反应法态度测量开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态度可以直接测量使用态度量表进行测量,主要测量态度的方向和强度两个维度单维量表有瑟斯顿

    10、-蔡夫的等距量表、李克特的累加量表等多维量表有奥斯古德的语义分化量表、博加达斯的社会距离量表等 A. B. C. D. E.(分数:2.00)A.B.C.D.E.23.有关沟通的论述,错误的是 A.沟通指的是人际沟通,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 B.沟通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C.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等 7 个因素构成 D.沟通的功能包括获取信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满足需求和维持心理平衡、减少冲突和协调群体内行为 E.沟通有多种分类方法(分数:2.00)A.B.C.D.E.24.关于人际沟通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A.正式

    11、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B.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 C.个体沟通与大众沟通 D.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E.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分数:2.00)A.B.C.D.E.25.人际距离的错误说法是 A.霍尔根据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提出了 4 种人际距离 B.人际距离的影响因素有文化、民族、社会地位、性别等人口学特征 C.公众距离的合适尺度是 3.667.62m D.个人距离的合适尺度是 00.46m E.社交距离的合适尺度是 1.223.66m(分数:3.00)A.B.C.D.E.26.下列有关人际吸引的表述,正确的是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状态,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肯定形式人际吸引包括亲

    12、和、喜欢和爱情三个层次交往频率越高,彼此喜欢的程度越高真诚是人格的吸引的首要因素 A. B. C. D. E.(分数:1.00)A.B.C.D.E.27.根据归因的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三种信息,分别是 A.特异性信息、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 B.特异性信息、新颖性信息和常规性信息 C.一致性信息、共同性信息和时空信息 D.一致性信息、共同性信息和特异性信息 E.一致性信息、共同性信息和新颖性信息(分数:3.00)A.B.C.D.E.28.人际关系的三个特点是 A.个体性、直接性和广泛性 B.群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 C.个体性、直接性和亲密性 D.群体性、直接性和广泛性 E.个体性、直接性和情

    13、感性(分数:3.00)A.B.C.D.E.29.以下不属于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必经阶段的是 A.定向阶段 B.接触阶段 C.情感探索阶段 D.情感交流阶段 E.稳定交往阶段(分数:3.00)A.B.C.D.E.30.把人际关系分为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主从-竞争型、主从-合作型、竞争-合作型、主从-合作-竞争型和无规则型的学者是 A.舒茨 B.霍尔 C.李维奇 D.海德 E.霍夫兰(分数:3.00)A.B.C.D.E.31.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所提出的理论是 A.人际交往的三维理论 B.人际交往的需求理论 C.人际交往的关系理论 D.人际交往的价值理论 E.人际交往的动机理论(分数:3.00)

    14、A.B.C.D.E.32.在美国学者舒茨看来,个体的三种基本人际需要分别是 A.包容需要、支持需要和感情需要 B.理解需要、支持需要和感情需要 C.理解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 D.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 E.理解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分数:3.00)A.B.C.D.E.33.人际交往的三维理论在解释群体形成和群体分解中,提出的原则是 A.群体行为原则 B.群体整合原则 C.群体关系原则 D.群体动力原则 E.群体分化原则(分数:3.00)A.B.C.D.E.34.哪些不是维持与协调人际关系交往的原则相互性原则自我保护价值原则包容原则交换性原则沟通原则 A. B. C. D. E.(

    15、分数:3.00)A.B.C.D.E.35.以下哪项不是人际交往健康的标志 A.乐于交往 B.广泛交往 C.敢于交往 D.善于交往 E.具有交往的良好心理品质(分数:3.00)A.B.C.D.E.36.人际沟通中要善用三种表情,分别是 A.微笑、伤心和愤怒 B.微笑、言语表情和身体表情 C.微笑、面部表情和言语表情 D.言语表情、面部表情和身体表情 E.微笑、面部表情和身体表情(分数:3.00)A.B.C.D.E.37.P-A-C 分析,又叫 A.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B.人际交往的三维理论 C.归因理论 D.平衡理论 E.认知失调论(分数:3.00)A.B.C.D.E.38.在团体中,通过语言与非

    16、语言的交流,了解他人和自己的问题和当时的反应,通过自我意识水平和移情能力,改善沟通技巧,增强社交能力,这是运用什么心理技术 A.角色扮演 B.P-A-C 分析 C.敏感性训练 D.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E.心理宣泄(分数:3.00)A.B.C.D.E.39.P-A-C 分析是哪位美国心理学家于哪一年所提出的 A.柏恩,1965 B.舒茨,1964 C.舒茨,1963 D.柏恩,1964 E.舒茨,1965(分数:3.00)A.B.C.D.E.40.有关 P-A-C 分析的论述,正确的是P 代表儿童状态,A 代表成人状态,C 代表父母状态人们在交往中常常以不同的人格状态出现,构成人际关系的不同人格类

    17、型交往的双方如果能按照对方期望作出反应,人际关系就是“互补型”或“平衡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双方的反应如呈现出“非互补型”或“交互型”,则容易引起冲突,导致关系恶化通过 P-A-C 分析,可以改善人际关系 A. B. C. D. E.(分数:3.00)A.B.C.D.E.41.以下哪项不代表群体的特征 A.群体成员的社会心理特点千差万别 B.有共同的目标和活动 C.成员之间心理相容程度比较高 D.有调节行为的规范 E.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分数:3.00)A.B.C.D.E.42.以下哪项不属于群体形成的必经阶段 A.初期阶段 B.接触阶段 C.风暴阶段 D.常规阶段 E.作业阶段(分数:

    18、3.00)A.B.C.D.E.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15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A1/A2 型题/B(总题数:42,分数:100.00)1.提出需求层次理论的是 A.罗杰斯 B.马斯洛 C.布鲁姆 D.霍兰夫 E.凯尔曼(分数:2.00)A.B. C.D.E.解析:2.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 A.安全需要社会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B.生理需要社会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C.社交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D.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爱和归属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E.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

    19、现的需要(分数:2.00)A.B.C.D.E. 解析:3.以下观点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有人的五种需要由低到高排列低层次需要满足后高层次需要产生高层次需要产生后,低层次需要仍然存在,但强度减弱不同心理发展水平的人动机结构不同,占优势的需要影响行为心理需求层次的发展也存在例外,比如为实现高的理想而牺牲基本需求乃至生命 A. B. C. D. E.(分数:2.00)A.B.C.D. E.解析:4.本能论的代表人物是 A.麦孤独和华生 B.弗洛伊德和勒温 C.罗杰斯和马斯洛 D.布鲁姆和霍兰夫 E.麦孤独和弗洛伊德(分数:2.00)A.B.C.D.E. 解析:5.成就动机是指 A.个体从事某种实际

    20、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B.个体在社会情景中,对其他人所存有的与之亲近的内在需要 C.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目标,以期达成的内在动力 D.期望获得他人及其社会的赞扬、承认、肯定和鼓励,即取悦他人的内在心理倾向 E.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选项 A 是抱负水平的概念,选项 B 是亲和动机的概念,选项 C 是成就动机的概念,选项 D是社会赞许动机的概念,选项 E 是动机的概念。6.美国学者麦克利兰在哪方面研究中有开拓性贡献 A.亲和动机 B.赞许动机 C.强化与奖励 D.成

    21、就动机 E.抱负水平(分数:2.00)A.B.C.D. E.解析:7.下列有关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存留在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 B.印象形成的线索有三条:人的自然特征、人的社会特征和人的心理特征 C.个体首次接触新的社会情景时总是按照个体以往印象,将情景中的人或事情进行归类等,明确它对个体的意义,以使个体的行为等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管理 D.印象形成的维度有评价(好-坏)、力量(强-弱)和活动(积极-消极) E.热情与冷漠具有中心品质的特征(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选项 C 是印象形成的定义。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以一定

    22、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也就是个体进行自我印象控制,通过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8.有关挫折的描述,以下看法正确的是挫折包括挫折情景、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遭受挫折后,人会变得非常颓废挫折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环境起因和个体起因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为条件,这是确定无疑的 A. B. C. D. E.(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挫折对人的影响因人而异,跟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关,所以挫折不一定让人颓废,也可能让人更加坚强,更成熟,所以是不正确的;属于挫折-侵犯说的主要观点,米勒认为,挫折可产生侵犯以外的结果,不一

    23、定引起侵犯行为。9.有关侵犯的描述,以下看法正确的是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侵犯由伤害行为、侵犯语言和侵犯动机三方面的因素构成侵犯行为都是反社会性质的侵犯动机即侵犯意图,是侵犯行为的原因自卫行为不属于侵犯行为 A. B. C. D. E.(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侵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和社会动机三方面的因素构成,不包括侵犯语言,所以是错误的;维持社会规范与准则的侵犯是亲社会性质的,比如将寻衅滋事者进行拘留,则不属于反社会性质,所以是错误的;自卫行为虽然是被认可的行为,同样也属于侵犯行为,所以也是错误的。综合来看,只有答案 E 的说法是正确的。10

    24、.提出挫折-侵犯说的是 A.伯克威茨 B.米勒 C.多拉德 D.拉皮埃尔 E.凯尔曼(分数:2.00)A.B.C. D.E.解析:11.挫折-侵犯说的三个主要观点是侵犯行为会给被侵犯方造成巨大挫折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相关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线性关系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即愤怒 A. B. C. D. E.(分数:2.00)A.B.C.D.E. 解析:12.影响受挫后反应的因素不包括 A.个人的挫折阈 B.需要的迫切感 C.动机强度 D.身体

    25、状况 E.自我期望(分数:2.00)A.B.C.D. E.解析:13.有关心理防御机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自发的心理调节技能心理防御机制具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投射和转移属于替代性的防御机制掩饰性的防御机制包括文饰、反向和幽默等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个体改变挫折情景 A. B. C. D. E.(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投射和转移属于攻击性的防御机制,而替代性防御机制包括补偿和认同,所以是错误;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个体应对挫折情景,并不能改变挫折情景,所以也是错误的。14.态度具有的特征是 A.内隐性、主观性和稳定性 B.内隐性、主观性和可变性 C.内隐性

    26、、对象性和可变性 D.内隐性、主观性和对象性 E.内隐性、对象性和稳定性(分数:2.00)A.B.C.D.E. 解析:15.态度的构成成分是 A.认知、情感、行为 B.意志、情感、行为 C.情感、意志、行为 D.行为、意志、认知 E.认知、情感、意志(分数:2.00)A. B.C.D.E.解析:16.态度的维度包括 A.方向、强度、向中度、持久度 B.方向、强度、外显度、持久度 C.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持久度 D.方向、强度、深度、外显度、持久度 E.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分数:2.00)A.B.C.D.E. 解析:17.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的形成所包括的三个阶段依次是 A

    27、.教育-服从-内化 B.教育-认同-内化 C.反抗-服从-内化 D.反抗-认同-内化 E.服从-认同-内化(分数:2.00)A.B.C.D.E. 解析:18.有关态度的表述,不正确的说法是 A.认知是态度的基础,情感是态度的动力,行为是态度的准备状态 B.态度三成分不协调的时候,情感成分往往决定行为倾向 C.态度与外显行为具有一致性 D.态度的功能包括:认知功能、适应功能和自我防卫功能 E.态度来源于价值,价值是态度的核心(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态度与外显行为并不具有一致性,比如拉皮埃尔现象是关于歧视态度的研究,所以选项 C不正确。19.认知失调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

    28、.费斯廷格 B.海德 C.班杜拉 D.贾尼斯 E.霍夫兰(分数:2.00)A. B.C.D.E.解析:20.贾尼斯和霍夫兰提出了 A.态度改变的学习理论 B.态度改变的劝说情景模式 C.态度改变的平衡理论 D.认知失调论 E.挫折-侵犯说(分数:2.00)A.B. C.D.E.解析:21.以下不属于印象管理的策略是 A.按照社会常模或以对方的好恶表现自己 B.隐藏自我 C.按照社会期待表现自己 D.近因效应 E.投人所好(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近因效应是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最新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作用比较大,因为在时间上离认知者最近,所以叫近因效应,印象

    29、形成也一定是对自我印象的知觉和管理,所以 D 的说法不属于印象管理策略。22.有关态度测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常用的测量方法有问卷法、量表法、投射法、行为观察法和生理反应法态度测量开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态度可以直接测量使用态度量表进行测量,主要测量态度的方向和强度两个维度单维量表有瑟斯顿-蔡夫的等距量表、李克特的累加量表等多维量表有奥斯古德的语义分化量表、博加达斯的社会距离量表等 A. B. C. D. E.(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态度是个体对人和事物的倾向,目前还难以直接测量,一般采用间接的方法,所以的说法是错误的。23.有关沟通的论述,错误的是 A.沟通

    30、指的是人际沟通,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 B.沟通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C.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等 7 个因素构成 D.沟通的功能包括获取信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满足需求和维持心理平衡、减少冲突和协调群体内行为 E.沟通有多种分类方法(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沟通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后者是通过媒体作为中介的沟通过程,所以选项 A 不正确。24.关于人际沟通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A.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B.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 C.个体沟通与大众沟通 D.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E.

    31、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沟通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所以大众沟通不属于人际沟通,所以 C 这种分类不正确。25.人际距离的错误说法是 A.霍尔根据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提出了 4 种人际距离 B.人际距离的影响因素有文化、民族、社会地位、性别等人口学特征 C.公众距离的合适尺度是 3.667.62m D.个人距离的合适尺度是 00.46m E.社交距离的合适尺度是 1.223.66m(分数:3.00)A.B.C.D. E.解析:解析 个人距离的合适尺度应该是 0.461.22m,00.46m 是亲密距离的范围,所以答案 D 不正确。26.下列有关人

    32、际吸引的表述,正确的是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状态,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肯定形式人际吸引包括亲和、喜欢和爱情三个层次交往频率越高,彼此喜欢的程度越高真诚是人格的吸引的首要因素 A. B. C. D. E.(分数:1.00)A.B.C.D. E.解析:解析 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 U 型,过低和过高的交往频率使彼此喜爱的程度都不高,而中等程度的交往频率,则彼此喜欢程度较高,所以不正确,正确答案是 D。27.根据归因的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三种信息,分别是 A.特异性信息、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 B.特异性信息、新颖性信息和常规性信息 C.一致性信息、共同性信息和时空信息 D.一

    33、致性信息、共同性信息和特异性信息 E.一致性信息、共同性信息和新颖性信息(分数:3.00)A.B.C.D. E.解析:28.人际关系的三个特点是 A.个体性、直接性和广泛性 B.群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 C.个体性、直接性和亲密性 D.群体性、直接性和广泛性 E.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分数:3.00)A.B.C.D.E. 解析:29.以下不属于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必经阶段的是 A.定向阶段 B.接触阶段 C.情感探索阶段 D.情感交流阶段 E.稳定交往阶段(分数:3.00)A.B. C.D.E.解析:30.把人际关系分为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主从-竞争型、主从-合作型、竞争-合作型、主从-合作

    34、-竞争型和无规则型的学者是 A.舒茨 B.霍尔 C.李维奇 D.海德 E.霍夫兰(分数:3.00)A.B.C. D.E.解析:31.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所提出的理论是 A.人际交往的三维理论 B.人际交往的需求理论 C.人际交往的关系理论 D.人际交往的价值理论 E.人际交往的动机理论(分数:3.00)A. B.C.D.E.解析:32.在美国学者舒茨看来,个体的三种基本人际需要分别是 A.包容需要、支持需要和感情需要 B.理解需要、支持需要和感情需要 C.理解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 D.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 E.理解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分数:3.00)A.B.C.D. E.解析

    35、:33.人际交往的三维理论在解释群体形成和群体分解中,提出的原则是 A.群体行为原则 B.群体整合原则 C.群体关系原则 D.群体动力原则 E.群体分化原则(分数:3.00)A.B. C.D.E.解析:34.哪些不是维持与协调人际关系交往的原则相互性原则自我保护价值原则包容原则交换性原则沟通原则 A. B. C. D. E.(分数:3.00)A.B.C.D.E. 解析:35.以下哪项不是人际交往健康的标志 A.乐于交往 B.广泛交往 C.敢于交往 D.善于交往 E.具有交往的良好心理品质(分数:3.00)A.B. C.D.E.解析:36.人际沟通中要善用三种表情,分别是 A.微笑、伤心和愤怒

    36、B.微笑、言语表情和身体表情 C.微笑、面部表情和言语表情 D.言语表情、面部表情和身体表情 E.微笑、面部表情和身体表情(分数:3.00)A.B.C.D. E.解析:37.P-A-C 分析,又叫 A.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B.人际交往的三维理论 C.归因理论 D.平衡理论 E.认知失调论(分数:3.00)A. B.C.D.E.解析:38.在团体中,通过语言与非语言的交流,了解他人和自己的问题和当时的反应,通过自我意识水平和移情能力,改善沟通技巧,增强社交能力,这是运用什么心理技术 A.角色扮演 B.P-A-C 分析 C.敏感性训练 D.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E.心理宣泄(分数:3.00)A.B.C.

    37、 D.E.解析:39.P-A-C 分析是哪位美国心理学家于哪一年所提出的 A.柏恩,1965 B.舒茨,1964 C.舒茨,1963 D.柏恩,1964 E.舒茨,1965(分数:3.00)A.B.C.D. E.解析:40.有关 P-A-C 分析的论述,正确的是P 代表儿童状态,A 代表成人状态,C 代表父母状态人们在交往中常常以不同的人格状态出现,构成人际关系的不同人格类型交往的双方如果能按照对方期望作出反应,人际关系就是“互补型”或“平衡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双方的反应如呈现出“非互补型”或“交互型”,则容易引起冲突,导致关系恶化通过 P-A-C 分析,可以改善人际关系 A. B.

    38、 C. D. E.(分数:3.00)A.B.C.D.E. 解析:解析 中,P 是 parent 的缩写,代表父母状态,而 C 是 child 的缩写,代表儿童状态,所以是错误的,应该选择 E。41.以下哪项不代表群体的特征 A.群体成员的社会心理特点千差万别 B.有共同的目标和活动 C.成员之间心理相容程度比较高 D.有调节行为的规范 E.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分数:3.00)A. B.C.D.E.解析:解析 凡是同一群体的成员,尽管存在个体差异,但必然还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同的社会心理特点,比如有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某种共同的心理需求、态度和情感。42.以下哪项不属于群体形成的必经阶段 A.初期阶段 B.接触阶段 C.风暴阶段 D.常规阶段 E.作业阶段(分数:3.00)A.B. C.D.E.解析:


    注意事项

    本文(【医学类职业资格】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15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diecharacter3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