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药执业药师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17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配伍选择题(总题数:6,分数:36.00)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 E.单核细胞(分数:2.00)(1).在正常成人血液的白细胞分类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分数:1.00)A.B.C.D.E.(2).在正常成人血液的白细胞分类中,所占比例最低的是(分数:1.00)A.B.C.D.E. A.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 B.中性粒细胞增多 C.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D.血小板增多 E.嗜碱性粒细胞减少(分数:4.00)(1).细菌感染患者可出现(分数:2.00)A.B.C.
2、D.E.(2).过敏性疾病患者可出现(分数:2.00)A.B.C.D.E. A.柏油样粪便 B.白陶土状粪便 C.稀糊状粪便 D.脓血样粪便 E.鲜血样粪便(分数:10.00)(1).上消化道出血者常见(分数:2.00)A.B.C.D.E.(2).结肠炎下消化道出血者常见(分数:2.00)A.B.C.D.E.(3).痔疮下消化道出血者常见(分数:2.00)A.B.C.D.E.(4).阻塞性黄疸患者常见(分数:2.00)A.B.C.D.E.(5).腹泻患者常见(分数:2.00)A.B.C.D.E. A.枸橼酸铋钾 B.硫酸钡造影剂 C.氢氧化铝 D.水杨酸钠 E.利福平(分数:10.00)(1)
3、.服用后可出现橘红至红色粪便的是(分数:2.00)A.B.C.D.E.(2).服用后可出现灰黑色粪便的是(分数:2.00)A.B.C.D.E.(3).服用后可出现白片土状或白色粪便的是(分数:2.00)A.B.C.D.E.(4).服用后可出现红至黑色粪便的是(分数:2.00)A.B.C.D.E.(5).服用后可出现灰白色或白色斑点状粪便的是(分数:2.00)A.B.C.D.E. A.17.134.2mol/L B.34.285.5mol/L C.85.5171mol/L D.171265mol/L E.342mol/L(分数:4.00)(1).完全梗阻性黄疸的总胆红素含量一般为(分数:2.00
4、)A.B.C.D.E.(2).不完全梗阻性黄疸的总胆红素含量一般为 共用(分数:2.00)A.B.C.D.E. A.0.561.70mmol/L B.1.21.65mmol/L C.2.13.1mmol/L D.3.15.7mmol/L E.3.35.5mmol/L(分数:6.00)(1).成年人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是(分数:2.00)A.B.C.D.E.(2).成年人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是(分数:2.00)A.B.C.D.E.(3).成年人血清中三酰甘油的含量是(分数:2.00)A.B.C.D.E.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32,分数:64.00)1.红细胞减少可见于(分数
5、:2.00)A.消化道溃疡B.痔疮C.十二指肠钩虫病D.贫血E.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2.可引起红细胞计数增多的疾病包括(分数:2.00)A.肺心病B.肺气肿C.肾肿瘤D.骨髓功能亢进E.消化道溃疡3.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疾病有(分数:2.00)A.伤寒、副伤寒B.结核病C.肝炎D.疟疾E.流感4.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加的疾病有(分数:2.00)A.急性感染B.化脓性炎症C.肝炎D.糖尿病酸中毒E.心肌梗死5.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药物是 A磺胺甲 (分数:2.00)A.B.C.D.E.6.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有(分数:2.00)A.支气管哮喘B.牛皮癣C.钩虫病D.风湿性疾病E.
6、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7.可引起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有(分数:2.00)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过敏性结肠炎C.荨麻疹D.过敏性休克E.脾切除术后8.引起淋巴细胞增多的疾病有(分数:2.00)A.结核病恢复期B.移植排斥反应C.流行性腮腺炎恢复期D.传染病急性期E.细胞免疫缺陷病9.白细胞的组分包括(分数:2.00)A.中性粒细胞B.单核细胞C.淋巴细胞D.嗜酸性粒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10.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有(分数:2.00)A.再障B.贫血C.紫癜D.脾功能亢进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1.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有(分数:2.00)A.磺胺嘧啶B.肝素C.氯霉素D.阿司匹林E.噻氯匹定12.可
7、造成血沉增快的疾病有(分数:2.00)A.炎症B.风湿性疾病C.结核病D.心肌梗死E.高胆固醇血症13.使尿液酸化的药物有(分数:2.00)A.碳酸氢钠B.乳酸钠C.氨丁三醇D.维生素 CE.氯化铵14.可引起蛋白尿的药物有(分数:2.00)A.庆大霉素B.多黏菌素C.甲氨蝶呤D.灰黄霉素E.氯丙嗪15.可引起尿血红蛋白阳性的药物有 A阿司匹林 B磺胺甲 (分数:2.00)A.B.C.D.E.16.下列疾病中可以检测出尿肌红蛋白阳性的是(分数:2.00)A.心肌梗死B.肌营养不良C.口腔溃疡D.痔疮E.抑郁症17.可引起尿沉渣结晶的药物是 A磺胺嘧啶 B氨苄西林 C磺胺甲 (分数:2.00)A
8、.B.C.D.E.18.可引起尿糖升高的疾病有(分数:2.00)A.糖尿病B.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C.甲亢D.低血糖E.胰腺 细胞肿瘤19.能引起 AST 和 ALT 升高的疾病有(分数:2.00)A.肝炎B.心肌梗死C.肺栓塞D.胆囊炎E.肌肉挫伤20.能引起 AST 和 ALT 升高的药物有(分数:2.00)A.异烟肼B.阿司匹林C.依托红霉素D.氟康唑E.洛伐他汀21.他汀类药物会引起(分数:2.00)A.AST 升高B.ALT 升高C.ALP 升高D.CK 升高E.肌红蛋白升高22.血清尿素氮检测值升高,可能相关的疾病是(分数:2.00)A.急性肝萎缩B.中毒性肝炎C.类脂质肾病D.肾
9、衰竭E.尿路梗阻23.血液中淀粉酶降低可出现于(分数:2.00)A.糖尿病B.肝硬化C.肝癌D.急性胰腺炎E.肝坏死24.血生化检测示肌酸激酶升高,可出现于(分数:2.00)A.心肌梗死B.肌肉损伤C.脑梗死D.肝硬化E.急性脑外伤25.使血尿酸增高的药物或食物是(分数:2.00)A.阿司匹林B.啤酒C.氢氯噻嗪D.肉汤E.苯溴马隆26.引起血糖升高的药物有(分数:2.00)A.氢氯噻嗪B.地塞米松C.格列美脲D.卡托普利E.瑞格列奈27.引起胆固醇升高的疾病有(分数:2.00)A.动脉粥样硬化B.糖尿病C.甲亢D.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E.肝衰竭28.可导致胆固醇升高的药品是(分数:2.00)
10、A.地塞米松B.氯氮平C.非诺贝特D.二甲双胍E.吗啡29.凝血酶原时间缩短可见于(分数:2.00)A.血栓性疾病B.口服避孕药C.口服华法林D.弥散性血管内凝血E.维生素 K 缺乏症30.乙肝血清免疫学检查项目包括(分数:2.00)A.HBsAgB.HBeAgC.HBcAbD.HBeAbE.HBsAb31.乙肝“大三阳”是指(分数:2.00)A.HBsAg 阳性B.HBeAg 阳性C.HBcAb 阳性D.HBeAb 阳性E.HBsAb 阳性32.乙肝“小三阳”是指(分数:2.00)A.HBsAg 阳性B.HBeAg 阳性C.HBcAb 阳性D.HBeAb 阳性E.HBsAb 阳性西药执业药师
11、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17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配伍选择题(总题数:6,分数:36.00)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 E.单核细胞(分数:2.00)(1).在正常成人血液的白细胞分类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分数:1.00)A. B.C.D.E.解析:(2).在正常成人血液的白细胞分类中,所占比例最低的是(分数:1.00)A.B.C. D.E.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计数的 50%70%,淋巴细胞占 20%40%,单核细胞占 3%8%,嗜酸性粒细胞占 1%5%,嗜碱性粒细胞占 0%1%。 A.红
12、细胞/血红蛋白减少 B.中性粒细胞增多 C.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D.血小板增多 E.嗜碱性粒细胞减少(分数:4.00)(1).细菌感染患者可出现(分数:2.00)A.B. C.D.E.解析:(2).过敏性疾病患者可出现(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疾病对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影响。细菌感染后,人体中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疾病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A.柏油样粪便 B.白陶土状粪便 C.稀糊状粪便 D.脓血样粪便 E.鲜血样粪便(分数:10.00)(1).上消化道出血者常见(分数:2.00)A. B.C.D.E.解析:(2).结肠炎下消化道出血者常见(分数:2.00)A.B
13、.C.D. E.解析:(3).痔疮下消化道出血者常见(分数:2.00)A.B.C.D.E. 解析:(4).阻塞性黄疸患者常见(分数:2.00)A.B. C.D.E.解析:(5).腹泻患者常见(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粪便性状与疾病的关系。痔疮下消化道出血,血液直接由粪便排出,为鲜红色。上消化道出血,红细胞被消化液分解破坏,至随粪便排出时已成柏油样黑色便。结肠炎患者因黏液分泌过多、肠道炎症反应,主要呈现脓血样便。阻塞性黄疸由于胆红素排出减少,粪便颜色呈白陶土状。 A.枸橼酸铋钾 B.硫酸钡造影剂 C.氢氧化铝 D.水杨酸钠 E.利福平(分数:10.00)(1).
14、服用后可出现橘红至红色粪便的是(分数:2.00)A.B.C.D.E. 解析:(2).服用后可出现灰黑色粪便的是(分数:2.00)A. B.C.D.E.解析:(3).服用后可出现白片土状或白色粪便的是(分数:2.00)A.B. C.D.E.解析:(4).服用后可出现红至黑色粪便的是(分数:2.00)A.B.C.D. E.解析:(5).服用后可出现灰白色或白色斑点状粪便的是(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粪便颜色与药物的关系。铋剂、铁剂、硫酸钡、氢氧化铝在体内未经代谢即排出,造成粪便也呈现与药物相同的颜色。利福平及其代谢物均呈橘红色至红色。水杨酸钠可造成消化道出血,使粪
15、便呈现红至黑色。 A.17.134.2mol/L B.34.285.5mol/L C.85.5171mol/L D.171265mol/L E.342mol/L(分数:4.00)(1).完全梗阻性黄疸的总胆红素含量一般为(分数:2.00)A.B.C.D.E. 解析:(2).不完全梗阻性黄疸的总胆红素含量一般为 共用(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黄疸的分型。完全梗阻造成胆红素无法排除,血液中 STB 含量最高,不完全梗阻会造成部分胆红素无法排除。溶血性黄疸是胆红素生成增多,但排出正常,故血液中胆红素含量升高,但STB 一般不会超过 85.5mol/L。 A.0.56
16、1.70mmol/L B.1.21.65mmol/L C.2.13.1mmol/L D.3.15.7mmol/L E.3.35.5mmol/L(分数:6.00)(1).成年人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是(分数:2.00)A.B.C. D.E.解析:(2).成年人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是(分数:2.00)A.B. C.D.E.解析:(3).成年人血清中三酰甘油的含量是(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血脂含量各指标的正常参考区间。LDL-C、HDL-C、TG 的含量分别选 C、B、A。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32,分数:64.00)1.红细胞减少可见于(分数
17、:2.00)A.消化道溃疡 B.痔疮 C.十二指肠钩虫病 D.贫血 E.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红细胞减少相关疾病:失血过多可导致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如 A、B、C 选项中疾病,钩虫可破坏肠黏膜造成出血。红细胞/血红蛋白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会导致红细胞膜和血红蛋白容易被氧化破坏,造成溶血。2.可引起红细胞计数增多的疾病包括(分数:2.00)A.肺心病 B.肺气肿 C.肾肿瘤 D.骨髓功能亢进 E.消化道溃疡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红细胞计数与疾病的关系。肺心痛、肺气肿、高原病、肾肿瘤
18、可以代偿性引起红细胞增多,而消化道溃疡失血导致红细胞减少。3.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疾病有(分数:2.00)A.伤寒、副伤寒 B.结核病 C.肝炎 D.疟疾 E.流感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白细胞计数与疾病的关系。病毒性疾病、寄生虫感染、部分特殊的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会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4.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加的疾病有(分数:2.00)A.急性感染 B.化脓性炎症 C.肝炎D.糖尿病酸中毒 E.心肌梗死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白细胞增多与疾病的关系。细菌感染、代谢性中毒、大面积组织损伤会引起白细胞增多。肝炎是病毒性疾病,会引起白细胞减少。5.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药物是 A磺
19、胺甲 (分数:2.00)A. B. C.D. E.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药物对中性粒细胞的影响。磺胺类药物、NSAID、抗甲状腺药、抗肿瘤药均可导致粒细胞减少。6.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有(分数:2.00)A.支气管哮喘 B.牛皮癣 C.钩虫病 D.风湿性疾病 E.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嗜酸性粒细胞与疾病的关系。过敏性疾病、皮肤病、寄生虫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风湿性疾病均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7.可引起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有(分数:2.00)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B.过敏性结肠炎 C.荨麻疹D.过敏性休克E.脾切除术后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嗜碱性粒细胞与疾病的关
20、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术后、过敏性结肠炎可引起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脾可以清除血细胞,当脾功能亢进时,被破坏的血细胞增多,使其数量相应减少:而切除脾则会导致血细胞计数升高。疾病速发型过敏反应则会导致嗜碱性粒细胞减少(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8.引起淋巴细胞增多的疾病有(分数:2.00)A.结核病恢复期 B.移植排斥反应 C.流行性腮腺炎恢复期 D.传染病急性期E.细胞免疫缺陷病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淋巴细胞与疾病的关系。传染病急性期淋巴细胞减少,恢复期淋巴细胞增多。细胞免疫缺陷病则会导致淋巴细胞减少。9.白细胞的组分包括(分数:2.00)A.中性粒细胞 B.单核细胞 C.淋巴细胞 D.嗜酸性粒
21、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白细胞的分类。白细胞由 A、B、C、D、E 选项中的细胞组成。10.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有(分数:2.00)A.再障 B.贫血 C.紫癜 D.脾功能亢进 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血小板减少与疾病的关系。再障、贫血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降低,紫癜是血小板缺乏所导致的疾病,脾功能亢进导致脾清除血细胞能力加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则是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11.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有(分数:2.00)A.磺胺嘧啶 B.肝素 C.氯霉素 D.阿司匹林 E.噻氯匹定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药物对血小板的影响。氯霉素可抑制骨髓功能,造成血小板减少。肝素、阿
22、司匹林、噻氯匹定等都是抗血栓药物,可减少血小板,使用过量导致出血。磺胺类药物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12.可造成血沉增快的疾病有(分数:2.00)A.炎症 B.风湿性疾病 C.结核病 D.心肌梗死 E.高胆固醇血症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血沉与疾病的关系。炎症(包括风湿、结核所导致的炎症)、组织坏死(心肌梗死)、贫血、高胆固醇血症都可以引起血沉增快。13.使尿液酸化的药物有(分数:2.00)A.碳酸氢钠B.乳酸钠C.氨丁三醇D.维生素 C E.氯化铵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尿液 pH 值与药物的关系。酸性药物可以使尿液酸化,维生素 C、氯化铵是酸性药物。14.可引起蛋白尿的药物有(分数:2.00)A.
23、庆大霉素 B.多黏菌素 C.甲氨蝶呤 D.灰黄霉素 E.氯丙嗪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可引起蛋白尿的药物。选项中 5 类药物均具有一定的肾毒性,造成肾小球滤过增多,引起蛋白尿。15.可引起尿血红蛋白阳性的药物有 A阿司匹林 B磺胺甲 (分数:2.00)A. B. C. D. E.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可引起尿血红蛋白阳性的药物。A、B、C 选项中药物均具有溶血毒副作用;他汀类药物具有横纹肌溶解毒性,造成血细胞破坏;卡那霉素的肾毒性可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导致尿血红蛋白阳性。16.下列疾病中可以检测出尿肌红蛋白阳性的是(分数:2.00)A.心肌梗死 B.肌营养不良 C.口腔溃疡D.痔疮E.抑郁症解析:
24、解析 本题考查肌红蛋白尿与疾病的关系。肌红蛋白主要由受损的肌肉组织释放产生,故心肌梗死和肌营养不良患者可以产生肌红蛋白尿。17.可引起尿沉渣结晶的药物是 A磺胺嘧啶 B氨苄西林 C磺胺甲 (分数:2.00)A. B. C. D.E.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可引起结晶尿的药物。磺胺类药物、氨苄西林容易引起结晶尿。18.可引起尿糖升高的疾病有(分数:2.00)A.糖尿病 B.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C.甲亢 D.低血糖E.胰腺 细胞肿瘤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尿糖升高与疾病的关系。代谢功能过强的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甲亢、肢端肥大症均可造成尿糖增高。胰腺 细胞产生淀粉酶,促进葡萄糖的生成,发生肿瘤
25、后,细胞异常增殖,生成的淀粉酶增多,造成尿糖增高。另外,肾小球滤过功能增强的疾病也会造成尿糖升高。19.能引起 AST 和 ALT 升高的疾病有(分数:2.00)A.肝炎 B.心肌梗死 C.肺栓塞 D.胆囊炎 E.肌肉挫伤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 AST 和 ALT 与疾病的关系。肝胆疾病、心肌溶解性疾病、骨骼肌溶解性疾病均会造成 AST 和 ALT 升高。肺栓塞导致肺循环障碍,造成心肌缺血、缺氧。20.能引起 AST 和 ALT 升高的药物有(分数:2.00)A.异烟肼 B.阿司匹林 C.依托红霉素 D.氟康唑 E.洛伐他汀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肝毒性药物。肝毒性药物可造成肝细胞坏死,导致 A
26、ST 和 ALT 升高。常见肝毒性药物有抗结核药、抗精神病药、唑类抗真菌药、他汀类药物、NSAID、大环内酯类中的酯类前体药物、抗癫痫药等。21.他汀类药物会引起(分数:2.00)A.AST 升高 B.ALT 升高 C.ALP 升高 D.CK 升高 E.肌红蛋白升高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他汀类药物的毒性。该类药物具有肝毒性和横纹肌溶解毒性。A、B、C 选项是监测肝功能指标,D、E 选项是监测横纹肌功能指标。22.血清尿素氮检测值升高,可能相关的疾病是(分数:2.00)A.急性肝萎缩B.中毒性肝炎C.类脂质肾病D.肾衰竭 E.尿路梗阻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血清尿素氮的临床意义。肾衰竭和尿路梗阻可
27、导致尿量减少或代谢物排出减少,血清尿素氮升高。而肝脏疾病和类脂质肾病时,尿素氮生成减少。23.血液中淀粉酶降低可出现于(分数:2.00)A.糖尿病 B.肝硬化 C.肝癌 D.急性胰腺炎E.肝坏死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淀粉酶的临床意义。淀粉酶分解淀粉转变成葡萄糖,糖尿病意味着患者需要消耗大量淀粉酶分解淀粉,故淀粉酶含量降低。肝胆疾病、胰腺慢性疾病患者淀粉酶生成减少;而急性胰腺炎患者却是淀粉酶含量明显升高。24.血生化检测示肌酸激酶升高,可出现于(分数:2.00)A.心肌梗死 B.肌肉损伤 C.脑梗死 D.肝硬化E.急性脑外伤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肌酸激酶的临床意义。肌酸激酶主要存在于心肌、骨骼肌
28、和脑组织中,当这些器官出现疾病时,可导致细胞破坏,肌酸激酶释放到血液中,使其含量升高。肝硬化时,肌酸激酶含量降低。25.使血尿酸增高的药物或食物是(分数:2.00)A.阿司匹林 B.啤酒 C.氢氯噻嗪 D.肉汤 E.苯溴马隆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尿酸的食物和药物。尿酸是嘌呤代谢产物,高嘌呤饮食如肉汤、啤酒、白酒、海鲜等可引起尿酸增多,血尿酸和尿尿酸均升高。阿司匹林、氢氯噻嗪、磺胺类药物可以抑制尿酸排泄,而引起高尿酸血症。苯溴马隆是促进尿酸排泄药物。26.引起血糖升高的药物有(分数:2.00)A.氢氯噻嗪 B.地塞米松 C.格列美脲D.卡托普利E.瑞格列奈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药物对血糖的影响。
29、氢氯噻嗪抑制胰腺 细胞,造成胰岛素分泌减少,导致血糖升高。糖皮质激素可影响糖、蛋白质、脂肪代谢,使糖含量升高、脂肪含量升高、蛋白质含量降低。C、E 选项中药物是降糖药。卡托普利在降压的同时,具有一定的降糖作用。27.引起胆固醇升高的疾病有(分数:2.00)A.动脉粥样硬化 B.糖尿病 C.甲亢D.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E.肝衰竭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胆固醇相关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血脂过高引起血管收缩性能下降所导致的血管疾病。糖尿病造成体内代谢紊乱,引起胆固醇升高。甲亢患者代谢增强,胆固醇降低。糖皮质激素降低胆固醇代谢,但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胆固醇分解增加。肝脏是分解胆固醇的工厂,肝衰竭时导致胆
30、固醇无法被代谢。28.可导致胆固醇升高的药品是(分数:2.00)A.地塞米松 B.氯氮平 C.非诺贝特D.二甲双胍E.吗啡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胆固醇的药物。氯氮平肝毒性较大,造成胆固醇分解减少。C、D 选项药物能分解胆固醇,有降血脂的作用。吗啡兴奋人体中枢神经,造成代谢加快,胆固醇分解加快。口服避孕药、糖皮质激素都可以造成胆固醇升高。29.凝血酶原时间缩短可见于(分数:2.00)A.血栓性疾病 B.口服避孕药 C.口服华法林D.弥散性血管内凝血E.维生素 K 缺乏症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 PT 的相关因素。血栓性疾病患者凝血功能亢进,口服避孕药可以诱发血栓性疾病。C、D、E 选项中药物均
31、会导致 PT 延长。30.乙肝血清免疫学检查项目包括(分数:2.00)A.HBsAg B.HBeAg C.HBcAb D.HBeAb E.HBsAb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乙肝血清免疫学检查指标。Ag 代表抗原,是病毒本身所携带的物质;Ab 是抗体,是抗原的对应抗体。HBsAg 阳性表示病人感染了病毒,可能是病毒的活跃期,也可能是无症状病毒携带者。HBsAb 阳性表明人体产生针对 HBsAg 的中和抗体,人体具有了一定免疫力。该抗体可能是自身受到HBsAg 感染后产生的,也可能是注射疫苗所产生的。HBeAg 是乙肝病毒复制的成分,阳性说明病毒正处于复制阶段,表明人体处于乙肝的活跃期或乙肝病情加重
32、。HBeAb 是人体针对 HBeAg 产生的对应性抗体,表明人体对 HBeAg 有一定的免疫清除能力,但对病毒繁殖没有影响。所以该抗体阳性说明乙肝逐渐转阴或处于慢性期。HBcAb 是乙肝病毒核心抗原的抗体,该抗体也只是清除该抗原,对病毒繁殖没有影响,为急性感染早期的标志性抗体。所以该抗体阳性预示人体处于急性感染期。31.乙肝“大三阳”是指(分数:2.00)A.HBsAg 阳性 B.HBeAg 阳性 C.HBcAb 阳性 D.HBeAb 阳性E.HBsAb 阳性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乙肝“大三阳”的含义。“大三阳”是指人体处于病毒感染期且具有传染性。HBsAg 阳性说明患者感染了病毒;HBeAg 阳性说明病毒正处于复制阶段,传染性强;HBcAb 是乙肝急性感染早期出现的标志性抗体。所以“大三阳”指的是 A、B、C 选项。32.乙肝“小三阳”是指(分数:2.00)A.HBsAg 阳性 B.HBeAg 阳性C.HBcAb 阳性 D.HBeAb 阳性 E.HBsAb 阳性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乙肝“小三阳”的含义。“小三阳”说明病人感染过病毒,但处于慢性期或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传染性小。A、C、D 选项被列为“小三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