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医学类职业资格】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432551       资源大小:63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医学类职业资格】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及答案解析.doc

    1、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及答案解析(总分:21.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 型题(总题数:12,分数:12.00)1.常常有些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明显的交叉耐药现象的原因是 A该类抗生素使用历史很久 B耐药性质粒的传播很快 C它们的结构相似 D它们发生药物作用的结合靶点相同 E它们比较容易被主动外排(分数:1.00)A.B.C.D.E.2.R质粒在哪类细菌中最为常见 A芽孢杆菌 B肠道菌 C葡萄球菌 D蓝细菌 E奈瑟菌(分数:1.00)A.B.C.D.E.3.耐药菌株可以通过合成某种纯化酶作用于抗菌药物,使其失去抗菌活性,下列不属于钝化酶的是 A甲基化酶 B转肽酶 C-内酰胺酶 D

    2、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E氨基糖苷类纯化酶(分数:1.00)A.B.C.D.E.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耐药性菌株可以变成敏感性菌株 B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性可以保持很多代 C药物的使用促进了敏感菌株突变成为耐药性菌株 D药物的筛选,使耐药性菌株比例增加 E耐药性菌株在药物使用之前就出现了(分数:1.00)A.B.C.D.E.5.有关耐药性质粒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由耐药传递因子和耐药决定因子组成 BR 质粒的转移是造成细菌间耐药性传播的主要原因 C耐药传递因子和 F质粒的功能相似 D耐药决定因子可编码细菌多重耐药性 E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 R质粒基因突变所致(分数:1.00)A.B.C.D.E.6.

    3、用高温的办法来人工消除 R质粒时,温度一般为 A42 B72 C37 D100 E61(分数:1.00)A.B.C.D.E.7.质粒核酸是 A双股 RNA B闭合环状 DNA C单股 DNA D不完整的 DNA E单链 RNA(分数:1.00)A.B.C.D.E.8.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性与 R质粒介导的耐药性的显著不同之处为 A与抗菌药物使用无关 B产生的突变株所具有表型能稳定的遗传,细菌耐药性可以保持许多代 C不容易传播 D获得的耐药性容易因为回复突变而丢失 E发生的频率非常低(分数:1.00)A.B.C.D.E.9.目前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以达 A40% B90%以上 C80%以上 D

    4、50%60% E70%80%(分数:1.00)A.B.C.D.E.10.有计划的将抗菌药物分期分批次交替使用的目的是 A使新出现的耐药基因不被药物选择而增多或让它们发生回复突变 B处方如此设计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C考虑到生产厂商的利益分配 D利于杀灭各种病原菌 E有利于生产和节约抗菌药物(分数:1.00)A.B.C.D.E.11.质粒存在于细菌细胞的哪个部位 A细胞壁 B内质网 C细胞膜 D细胞质 E细胞核(分数:1.00)A.B.C.D.E.12.巨大芽孢杆菌对异烟肼的耐药性突变率是 5乘以十的五次方,对于对氨基水杨酸的耐药性突变率为 1乘以十的五次方,估计巨大芽孢杆菌对这两种同时耐受的突

    5、变率约为 A0.2 B1 乘以十的五次方 C6 乘以十的五次方 D5 乘以十的五次方 E5 乘以十的十次方(分数:1.00)A.B.C.D.E.二、X 型题(总题数:9,分数:9.00)13.关于 R质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分数:1.00)A.一个耐药性决定子只能携带一个耐药性基因B.R质粒分为结合性和非结合性两部分C.结合性 R质粒通过结合方式进行转移D.非结合性 R质粒是耐药性决定子E.R质粒使耐药性可以在同一种属细菌间或不同菌属间进行传播14.关于 -内酰胺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分数:1.00)A.-内酰胺酶可以是细菌染色体编码,也可以是质粒编码B.青霉素酶属于 -内酰胺酶,可以水解青霉

    6、素C.头孢菌素酶属于 -内酰胺酶,可以水解头孢菌素D.氯霉素酶属于 -内酰胺酶,可以水解氯霉素E.它是一种纯化酶,可以作用于各种抗菌药物使其失效15.细菌可以通过主动外排机制产生耐药性,属于铜绿假单胞菌的外排系统的是(分数:1.00)A.nfxA型B.nalA型C.nalB型D.nfxC型E.nfxB型16.以下说法错误的是(分数:1.00)A.获得性耐药性是不可传给后代的B.获得性耐药性是种属特异性的C.固有耐药性是指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具有天然耐药性D.固有耐药性可以从理论上被推测E.耐药性可以传播17.细菌可以通过哪些机制产生耐药性(分数:1.00)A.产生纯化酶B.合成耐药性质粒C.改变

    7、药物作用的靶位点D.改变细胞壁的通透性E.主动外排机制18.可以稳定的传递给后代的是(分数:1.00)A.获得性耐药性B.对药物的敏感性C.多重耐药性D.对药物的依赖性E.固有耐药性19.关于转座因子和耐药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分数:1.00)A.IS转移位置插入某一基因时,是细菌产生耐药性B.转座因子包括插入序列和转座子等C.Tn含有 15002500bp,除了携带与转座有关的基因外,常常带有耐药性基因D.Tn只编码转移位置时所需要的转座酶E.IS是简单的转座因子,内含 8001400bp,不带有使细菌表现任何性状的基因20.关于药物作用的靶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分数:1.00)A.利福平的

    8、靶位点是细菌核糖体 50S亚基上的 14蛋白B.磺胺药的靶位酶是二氢叶酸合成酶C.红霉素的结合位点是 RNA聚合酶的大亚基D.链霉素的结合部位是细菌核糖体 50S亚基上的 L12蛋白E.青霉素的靶部位是细菌细胞膜上特异的青霉素结合蛋白21.关于细胞通透性和细菌的耐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分数:1.00)A.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B.铜绿假单孢菌对抗生素的通透性比其他革兰阴性菌低,这是该菌对许多种抗生素产生固有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C.细菌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可能使细菌产生耐药性D.每个细菌细胞外膜有一个孔蛋白通道E.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外膜屏障作用是由一类孔蛋白所决定的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答案解析

    9、(总分:21.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 型题(总题数:12,分数:12.00)1.常常有些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明显的交叉耐药现象的原因是 A该类抗生素使用历史很久 B耐药性质粒的传播很快 C它们的结构相似 D它们发生药物作用的结合靶点相同 E它们比较容易被主动外排(分数:1.00)A.B.C. D.E.解析:2.R质粒在哪类细菌中最为常见 A芽孢杆菌 B肠道菌 C葡萄球菌 D蓝细菌 E奈瑟菌(分数:1.00)A.B. C.D.E.解析:3.耐药菌株可以通过合成某种纯化酶作用于抗菌药物,使其失去抗菌活性,下列不属于钝化酶的是 A甲基化酶 B转肽酶 C-内酰胺酶 D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10、 E氨基糖苷类纯化酶(分数:1.00)A.B. C.D.E.解析: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耐药性菌株可以变成敏感性菌株 B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性可以保持很多代 C药物的使用促进了敏感菌株突变成为耐药性菌株 D药物的筛选,使耐药性菌株比例增加 E耐药性菌株在药物使用之前就出现了(分数:1.00)A.B.C. D.E.解析:5.有关耐药性质粒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由耐药传递因子和耐药决定因子组成 BR 质粒的转移是造成细菌间耐药性传播的主要原因 C耐药传递因子和 F质粒的功能相似 D耐药决定因子可编码细菌多重耐药性 E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 R质粒基因突变所致(分数:1.00)A.B.C.D.E. 解

    11、析:6.用高温的办法来人工消除 R质粒时,温度一般为 A42 B72 C37 D100 E61(分数:1.00)A. B.C.D.E.解析:7.质粒核酸是 A双股 RNA B闭合环状 DNA C单股 DNA D不完整的 DNA E单链 RNA(分数:1.00)A.B. C.D.E.解析:8.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性与 R质粒介导的耐药性的显著不同之处为 A与抗菌药物使用无关 B产生的突变株所具有表型能稳定的遗传,细菌耐药性可以保持许多代 C不容易传播 D获得的耐药性容易因为回复突变而丢失 E发生的频率非常低(分数:1.00)A.B. C.D.E.解析:9.目前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以达 A40%

    12、 B90%以上 C80%以上 D50%60% E70%80%(分数:1.00)A.B.C. D.E.解析:10.有计划的将抗菌药物分期分批次交替使用的目的是 A使新出现的耐药基因不被药物选择而增多或让它们发生回复突变 B处方如此设计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C考虑到生产厂商的利益分配 D利于杀灭各种病原菌 E有利于生产和节约抗菌药物(分数:1.00)A. B.C.D.E.解析:11.质粒存在于细菌细胞的哪个部位 A细胞壁 B内质网 C细胞膜 D细胞质 E细胞核(分数:1.00)A.B.C.D. E.解析:12.巨大芽孢杆菌对异烟肼的耐药性突变率是 5乘以十的五次方,对于对氨基水杨酸的耐药性突变率为

    13、 1乘以十的五次方,估计巨大芽孢杆菌对这两种同时耐受的突变率约为 A0.2 B1 乘以十的五次方 C6 乘以十的五次方 D5 乘以十的五次方 E5 乘以十的十次方(分数:1.00)A.B.C.D.E. 解析:二、X 型题(总题数:9,分数:9.00)13.关于 R质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分数:1.00)A.一个耐药性决定子只能携带一个耐药性基因B.R质粒分为结合性和非结合性两部分 C.结合性 R质粒通过结合方式进行转移 D.非结合性 R质粒是耐药性决定子 E.R质粒使耐药性可以在同一种属细菌间或不同菌属间进行传播 解析:14.关于 -内酰胺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分数:1.00)A.-内酰胺酶可

    14、以是细菌染色体编码,也可以是质粒编码 B.青霉素酶属于 -内酰胺酶,可以水解青霉素 C.头孢菌素酶属于 -内酰胺酶,可以水解头孢菌素 D.氯霉素酶属于 -内酰胺酶,可以水解氯霉素E.它是一种纯化酶,可以作用于各种抗菌药物使其失效解析:15.细菌可以通过主动外排机制产生耐药性,属于铜绿假单胞菌的外排系统的是(分数:1.00)A.nfxA型B.nalA型C.nalB型 D.nfxC型 E.nfxB型 解析:16.以下说法错误的是(分数:1.00)A.获得性耐药性是不可传给后代的 B.获得性耐药性是种属特异性的 C.固有耐药性是指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具有天然耐药性 D.固有耐药性可以从理论上被推测E.

    15、耐药性可以传播解析:17.细菌可以通过哪些机制产生耐药性(分数:1.00)A.产生纯化酶 B.合成耐药性质粒C.改变药物作用的靶位点 D.改变细胞壁的通透性 E.主动外排机制 解析:18.可以稳定的传递给后代的是(分数:1.00)A.获得性耐药性 B.对药物的敏感性 C.多重耐药性 D.对药物的依赖性 E.固有耐药性 解析:19.关于转座因子和耐药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分数:1.00)A.IS转移位置插入某一基因时,是细菌产生耐药性 B.转座因子包括插入序列和转座子等C.Tn含有 15002500bp,除了携带与转座有关的基因外,常常带有耐药性基因 D.Tn只编码转移位置时所需要的转座酶 E.

    16、IS是简单的转座因子,内含 8001400bp,不带有使细菌表现任何性状的基因解析:20.关于药物作用的靶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分数:1.00)A.利福平的靶位点是细菌核糖体 50S亚基上的 14蛋白 B.磺胺药的靶位酶是二氢叶酸合成酶C.红霉素的结合位点是 RNA聚合酶的大亚基 D.链霉素的结合部位是细菌核糖体 50S亚基上的 L12蛋白 E.青霉素的靶部位是细菌细胞膜上特异的青霉素结合蛋白解析:21.关于细胞通透性和细菌的耐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分数:1.00)A.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B.铜绿假单孢菌对抗生素的通透性比其他革兰阴性菌低,这是该菌对许多种抗生素产生固有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C.细菌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可能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D.每个细菌细胞外膜有一个孔蛋白通道E.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外膜屏障作用是由一类孔蛋白所决定的 解析:


    注意事项

    本文(【医学类职业资格】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deputyduring12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