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生物检验技术基础知识-3-2 及答案解析(总分:4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3,分数:33.00)1.SPA 是指 A肺炎克雷伯杆菌 A 蛋白 B金黄色葡萄球菌 A 蛋白 C链球菌 A 蛋白 D表皮葡萄球菌 A 蛋白 E大肠埃希菌 A 蛋白(分数:1.00)A.B.C.D.E.2.关于肠杆菌科细菌发生 s,R 变异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细菌发生 SR 变异后,菌落由光滑型变为粗糙型 B细菌发生 SR 变异后,毒力明显降低 C病人体内新分离的菌株,在人工培养基上多次传代后易发生 sR 变异 D细菌发生 SR 变异是因为细胞壁失去外层 O 特异性多糖侧链所致 E细
2、菌发生 SR 变异后,菌株毒力明显增强(分数:1.00)A.B.C.D.E.3.病毒进行细胞培养常用 A原核细胞,真核细胞,传代细胞等 B原核细胞,原代细胞,真核细胞等 C原核细胞,原代细胞,双倍体细胞等 D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双倍体细胞等 E原代细胞,传代细胞,双倍体细胞等(分数:1.00)A.B.C.D.E.4.B 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分化增殖为 A巨噬细胞 B肥大细胞 C浆细胞 D树突状细胞 E巨核细胞(分数:1.00)A.B.C.D.E.5.ELISA 全称为 A放射免疫技术 B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 C酶联免疫试验 D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荧光抗体技术(分数:1.00)A.B.C.D.E
3、.6.ATCC 是指 A美国菌种保存中心 B美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 C美国典型菌株保存中心 D美国标准典型培养物中心 E美国典型菌株标准中心(分数:1.00)A.B.C.D.E.7.抗原表面与抗体结合的部位称为 A互补决定区 B超变区 C抗原决定簇 D半抗原 E完全抗原(分数:1.00)A.B.C.D.E.8.蛋白质等电点 pI=9,其在 pH=7 的两性电解质溶液中 A处于酸性环境,带负电荷 B处于酸性环境,带正电荷 C处于中性环境,不带电荷 D处于碱性环境,带正电荷 E处于碱性环境,带负电荷(分数:1.00)A.B.C.D.E.9.可调节细菌温度的成分是 A无机盐 B脂质 C蛋白质 D水
4、E多糖(分数:1.00)A.B.C.D.E.10.从河水、池塘水等采水样进行霍乱弧菌检验时,一般采集 A1 市尺以内的表层水 B中层水 C底层水 D各层水均可 E中层水和底层水(分数:1.00)A.B.C.D.E.11.可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微生物是 A支原体 B放线菌 C噬菌体 D病毒 E真菌(分数:1.00)A.B.C.D.E.12.在初步鉴定肠杆菌科中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上有重要价值的试验是 A甲基红试验 B靛基质试验 C乳糖发酵试验 D山梨醇分解试验 E动力试验(分数:1.00)A.B.C.D.E.13.关于内毒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内毒素由革兰阴性菌产生 B内毒素不耐热 C内毒
5、素毒性较外毒素弱 D内毒素的免疫原性较外毒素弱 E内毒素经甲醛处理不形成类毒素(分数:1.00)A.B.C.D.E.14.细菌群体生长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为 A培养时间和培养物中活菌数的对数 B培养时间的倒数和培养物中活菌数 C培养时间的对数和培养物中活菌数 D培养时间和培养物中活菌数的平方 E培养时间和培养物中活菌数的倒数(分数:1.00)A.B.C.D.E.15.病原菌人工培养时采用的温度和培养基的 DH 为 A2835,7.27.6 B3537,7.28.6 C3537,7.27.6 D3537,6.08.6 E2535,7.28.0(分数:1.00)A.B.C.D.E.16.人畜共患病
6、病原菌不包括 A炭疽芽胞杆菌 B淋病奈瑟菌 C猪链球菌 D鼠疫耶尔森菌 E布鲁菌(分数:1.00)A.B.C.D.E.17.微生物根据细胞结构的不同可分为 A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B非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C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生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D原生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 E原生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核质细胞型微生物(分数:1.00)A.B.C.D.E.18.嗜冷菌的生长温度是 A-1020 B030 C-530 D1030 E010(分数:1.00)A.B.C.D.E.19.免疫胶体金技
7、术可用于检测 A抗原,抗体 B抗原,半抗原,抗体 C抗原,半抗原 D半抗原,抗体 E抗原,半抗原,毒素(分数:1.00)A.B.C.D.E.20.细菌药物敏感性测定常用的接种方法是 A平板分区划线 B曲线划线 C棒涂布法 D穿刺接种 E倾注平板(分数:1.00)A.B.C.D.E.21.关于钩端螺旋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钩端螺旋体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B钩端螺旋体可以引起肺部感染 C钩端螺旋体病不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D钩端螺旋体的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感染 E钩端螺旋体的主要传染源是节肢动物(分数:1.00)A.B.C.D.E.22.肠热症病人粪便标本病原分离率最高的时期是 A发病第 1 周 B
8、发病第 2 周 C发病第 3 周 D发病第 4 周 E急性期(分数:1.00)A.B.C.D.E.23.制备抗生素 MH 琼脂平板时,抗生素加入的最适温度是 A45 B50 C60 D70 E80(分数:1.00)A.B.C.D.E.24.EHEC 的全称是 A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B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 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D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E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分数:1.00)A.B.C.D.E.25.在我国有一种病毒的感染率为 10%,此病毒可能是 A轮状病毒 B丙型肝炎病毒 C乙型肝炎病毒 D麻疹病毒 E甲型肝炎病毒(分数:1.00)A.B.C.D.E.26.细菌的生长繁殖主要表现为
9、 A细菌的组分和数量的增加 B细菌质量倍数增长 C细菌数量倍数增长 D细菌组分的增长 E细菌的组分和质量的增长(分数:1.00)A.B.C.D.E.27.细菌 L 型是指 A细菌细胞壁缺陷 B细菌染色体缺陷 C细菌质粒缺陷 D细菌鞭毛缺陷 E细菌核糖体缺陷(分数:1.00)A.B.C.D.E.28.密尔染色可使菌体和荚膜分别染成 A红色,紫色 B蓝色,红色 C红色,蓝色 D蓝色,紫色 E红色,褐色(分数:1.00)A.B.C.D.E.29.脱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简写是 ARNA BcRNA CDNA DmRNA EsRNA(分数:1.00)A.B.C.D.E.30.痰标本涂片抗酸染色,如镜检找到抗
10、酸杆菌,报告时符号“+”代表 A多数视野能发现 19 个以上的抗酸杆菌 B多数视野发现 10 个或 10 个以上的抗酸杆菌 C全片发现 12 个抗酸杆菌 D全片发现 19 个抗酸杆菌 E全片未发现抗酸杆菌(分数:1.00)A.B.C.D.E.31.关于显微镜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显微镜的分辨率越高,分辨距离越大 B显微镜的分辨率越高,分辨距离越小 C显微镜的分辨率是指能分辨出两点之间最大距离的能力 D显微镜的分辨率即放大率 E显微镜的分辨率主要取决于目镜的分辨能力(分数:1.00)A.B.C.D.E.32.表示对微生物杀灭程度的术语包括 A清洁,消毒,灭菌,防腐,无菌 B清洁,消毒,抑菌,防腐,
11、灭菌 C清洁,灭菌,抑菌,防腐,无菌 D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 E消毒,灭菌,抑菌,防腐,灭毒(分数:1.00)A.B.C.D.E.33.关于 RNA 病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正链 RNA 病毒的 RNA 直接起 mRNA 的作用 B负链 RNA 病毒的 RNA 直接起 mRNA 的作用 C正链 RNA 病毒的 RNA 是合成互补链的模板 D负链 RNA 病毒的 RNA 是合成互补链的模板 E一般情况下,正链 RNA 病毒的基因组 RNA 具有感染性(分数:1.00)A.B.C.D.E.二、配伍选择题(总题数:2,分数:4.00) A72h 判定结果 B1824h 判定结果 C12h
12、判定结果 D23min 判定结果 E30min 判定结果(分数:2.00)(1).试管凝集试验(分数:0.50)A.B.C.D.E.(2).补体结合试验(分数:0.50)A.B.C.D.E.(3).玻片凝集试验(分数:0.50)A.B.C.D.E.(4).沉淀反应(分数:0.50)A.B.C.D.E. A免疫反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 B可通过胎盘的抗体 C介导局部免疫 D介导型变态反应 EB 细胞成熟标志(分数:2.00)(1).IgM 是(分数:0.50)A.B.C.D.E.(2).IgG 是(分数:0.50)A.B.C.D.E.(3).IgE 是(分数:0.50)A.B.C.D.E.(4).s
13、IgA 是(分数:0.50)A.B.C.D.E.三、多项选择题(总题数:9,分数:9.00)34.伤寒的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分数:1.00)A.持续高热B.相对缓脉C.肝、脾增大D.皮肤出现玫瑰疹E.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不变35.动物实验在临床细菌学检验中的主要用途是(分数:1.00)A.分离和鉴定细菌B.测定细菌毒力C.制备免疫血清D.制备抗生素E.制备类毒素36.正常菌群转变为条件致病菌可见于(分数:1.00)A.菌株发生耐药性变异B.免疫功能低下C.寄生部位的改变D.菌株发生毒力变异E.菌群失调37.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 Ig 包括(分数:1.00)A.IgLB.IgGC.IgMD.IgAE.I
14、gD38.细菌的变异根据基因结构是否发生改变可分为(分数:1.00)A.结构变异B.耐药性变异C.表型变异D.基因型变异E.菌落变异39.细菌的菌落根据表面特征不同,可分为(分数:1.00)A.粗糙型菌落B.光滑型菌落C.黏液型菌落D.颗粒型菌落E.花边型菌落40.转位因子主要包括(分数:1.00)A.插入序列B.温和噬菌体C.转座子D.转座噬菌体或前噬菌体E.质粒41.DNA 复制是(分数:1.00)A.按碱基互补原则B.从 53方向合成C.需要 dNTP 的参与D.复制过程 DNA 双链结构并不解为单链E.半保留复制42.电子显微镜下,噬菌体的形态为(分数:1.00)A.蝌蚪形B.微球形C
15、.杆状D.丝形E.双球形微生物检验技术基础知识-3-2 答案解析(总分:4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3,分数:33.00)1.SPA 是指 A肺炎克雷伯杆菌 A 蛋白 B金黄色葡萄球菌 A 蛋白 C链球菌 A 蛋白 D表皮葡萄球菌 A 蛋白 E大肠埃希菌 A 蛋白(分数:1.00)A.B. C.D.E.解析:SPA 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成分中的 A 蛋白,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血清中的 IgG 类抗体的 Fc段非特异结合,常用作协同凝集试验。2.关于肠杆菌科细菌发生 s,R 变异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细菌发生 SR 变异后,菌落由光滑型变为粗糙型 B细菌发生 S
16、R 变异后,毒力明显降低 C病人体内新分离的菌株,在人工培养基上多次传代后易发生 sR 变异 D细菌发生 SR 变异是因为细胞壁失去外层 O 特异性多糖侧链所致 E细菌发生 SR 变异后,菌株毒力明显增强(分数:1.00)A.B.C.D.E. 解析:肠杆菌科细菌自标本初次分离的细菌,菌体都有特异性多糖,菌体为光滑(S)型。经反复人工传代或保存日久,其胞壁特异性多糖链消失,菌落变为粗糙(R)型。毒力明显降低。3.病毒进行细胞培养常用 A原核细胞,真核细胞,传代细胞等 B原核细胞,原代细胞,真核细胞等 C原核细胞,原代细胞,双倍体细胞等 D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双倍体细胞等 E原代细胞,传代细胞,双
17、倍体细胞等(分数:1.00)A.B.C.D.E. 解析:常用于病毒培养的细胞根据细胞来源、染色体特性及传代次数不同分为 3 种:原代细胞、双倍体细胞和传代细胞。4.B 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分化增殖为 A巨噬细胞 B肥大细胞 C浆细胞 D树突状细胞 E巨核细胞(分数:1.00)A.B.C. D.E.解析:特异性 B 细胞经过抗原识别、活化、增殖和分化过程成为浆细胞,浆细胞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5.ELISA 全称为 A放射免疫技术 B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 C酶联免疫试验 D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荧光抗体技术(分数:1.00)A.B.C.D. E.解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18、immuneSOtbent assay),简写为 ELISA。6.ATCC 是指 A美国菌种保存中心 B美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 C美国典型菌株保存中心 D美国标准典型培养物中心 E美国典型菌株标准中心(分数:1.00)A.B. C.D.E.解析:ATCC 为 American Type CultureCollection 的缩写,即美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7.抗原表面与抗体结合的部位称为 A互补决定区 B超变区 C抗原决定簇 D半抗原 E完全抗原(分数:1.00)A.B.C. D.E.解析:抗原决定簇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抗原通过抗原决定簇与相应的抗体结合。8.
19、蛋白质等电点 pI=9,其在 pH=7 的两性电解质溶液中 A处于酸性环境,带负电荷 B处于酸性环境,带正电荷 C处于中性环境,不带电荷 D处于碱性环境,带正电荷 E处于碱性环境,带负电荷(分数:1.00)A.B. C.D.E.解析:蛋白质分子是两性电解质,其解离状态和解离程度受溶液酸碱度的影响。当溶液的 pH 达到某一数值时,蛋白质分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目相等,在电场中既不向阴极移动,也不向阳极移动,此时溶液的pH 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pI)。当蛋白质溶液的 pH。小于其等电点时,蛋白质溶液带正电。9.可调节细菌温度的成分是 A无机盐 B脂质 C蛋白质 D水 E多糖(分数:1.00)A.B.
20、C.D. E.解析:水是细菌吸收营养、渗透、分泌、调节温度及一切代谢的媒介。10.从河水、池塘水等采水样进行霍乱弧菌检验时,一般采集 A1 市尺以内的表层水 B中层水 C底层水 D各层水均可 E中层水和底层水(分数:1.00)A. B.C.D.E.解析:霍乱弧菌一般在液体表面生长,所以从外环境水中采水样进行霍乱弧菌分离时,一般采集 1 市尺以内的表层水。11.可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微生物是 A支原体 B放线菌 C噬菌体 D病毒 E真菌(分数:1.00)A. B.C.D.E.解析:支原体无细胞壁,可通过除菌滤器,是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微生物。12.在初步鉴定肠杆菌科中致病菌
21、和非致病菌上有重要价值的试验是 A甲基红试验 B靛基质试验 C乳糖发酵试验 D山梨醇分解试验 E动力试验(分数:1.00)A.B.C. D.E.解析:鉴定肠杆菌科中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上有重要价值的试验是乳糖发酵试验,肠道非致病菌除变形杆菌属外均发酵乳糖产酸,肠道致病菌均不发酵乳糖。13.关于内毒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内毒素由革兰阴性菌产生 B内毒素不耐热 C内毒素毒性较外毒素弱 D内毒素的免疫原性较外毒素弱 E内毒素经甲醛处理不形成类毒素(分数:1.00)A.B. C.D.E.解析:内毒素较稳定,耐热,60耐受数小时,121,20min 不被破坏。14.细菌群体生长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为 A培
22、养时间和培养物中活菌数的对数 B培养时间的倒数和培养物中活菌数 C培养时间的对数和培养物中活菌数 D培养时间和培养物中活菌数的平方 E培养时间和培养物中活菌数的倒数(分数:1.00)A. B.C.D.E.解析:将一定量的细菌接种于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研究细菌生长过程的规律,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培养物中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可得出一条生长曲线。15.病原菌人工培养时采用的温度和培养基的 DH 为 A2835,7.27.6 B3537,7.28.6 C3537,7.27.6 D3537,6.08.6 E2535,7.28.0(分数:1.00)A.B.C. D.E.解析:大多数病原菌都为适温菌,
23、最适生长温度 37。大多数病原菌最适的酸碱度为 pH7.27.6,在此pH 下,细菌的酶活性强,生长繁殖旺盛。16.人畜共患病病原菌不包括 A炭疽芽胞杆菌 B淋病奈瑟菌 C猪链球菌 D鼠疫耶尔森菌 E布鲁菌(分数:1.00)A.B. C.D.E.解析:对人和动物都能致病的病原微生物,称为人兽(畜)共患病原微生物。淋病奈瑟菌是人类淋病的病原菌,人是其唯一的天然宿主,自然情况下,只感染人类。17.微生物根据细胞结构的不同可分为 A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B非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C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生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D原生细胞型
24、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 E原生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核质细胞型微生物(分数:1.00)A. B.C.D.E.解析:按照微生物有无细胞基本结构、分化程度和化学组成等不同,可将其分为 3 种类型: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完善。非细胞型微生物。18.嗜冷菌的生长温度是 A-1020 B030 C-530 D1030 E010(分数:1.00)A.B.C. D.E.解析:各类细菌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可分为嗜冷菌(-530),最适温度 1020;
25、嗜温菌(1045),最适温度 3037;嗜热菌(2595),最适温度 5060。19.免疫胶体金技术可用于检测 A抗原,抗体 B抗原,半抗原,抗体 C抗原,半抗原 D半抗原,抗体 E抗原,半抗原,毒素(分数:1.00)A.B. C.D.E.解析:免疫胶体金技术可用于抗原、半抗原、抗体的检测。20.细菌药物敏感性测定常用的接种方法是 A平板分区划线 B曲线划线 C棒涂布法 D穿刺接种 E倾注平板(分数:1.00)A.B.C. D.E.解析:目前常用的药物敏感试验为纸片琼脂扩散法,接种细菌时以无菌棉拭蘸取已制备好的菌液,均匀涂布接种于琼脂平板表面。21.关于钩端螺旋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钩端螺旋体
26、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B钩端螺旋体可以引起肺部感染 C钩端螺旋体病不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D钩端螺旋体的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感染 E钩端螺旋体的主要传染源是节肢动物(分数:1.00)A.B. C.D.E.解析:钩端螺旋体以鼠类和猪为主要储存宿主,感染动物后,在肾中长期存在,随尿液排菌,污染水源和土壤,人类与污染的水或土壤接触而受感染。轻者似感冒,重者可有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肺大出血,甚至死亡。22.肠热症病人粪便标本病原分离率最高的时期是 A发病第 1 周 B发病第 2 周 C发病第 3 周 D发病第 4 周 E急性期(分数:1.00)A.B.C. D.E.解析:肠热症(伤寒、副伤寒
27、)发病第 2、3 周可取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其中第 3 周粪便标本中沙门菌分离率最高。23.制备抗生素 MH 琼脂平板时,抗生素加入的最适温度是 A45 B50 C60 D70 E80(分数:1.00)A.B. C.D.E.解析:抗生素不耐热,配制培养基时,应以无菌操作技术加入经冷却 50左右的培养基中。24.EHEC 的全称是 A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B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 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D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E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分数:1.00)A.B.C. D.E.解析:某些血清型大肠埃希菌能引起人类腹泻。其中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ThagicEcoli,EH
28、EC)引起散发性或暴发性出血性结肠炎。25.在我国有一种病毒的感染率为 10%,此病毒可能是 A轮状病毒 B丙型肝炎病毒 C乙型肝炎病毒 D麻疹病毒 E甲型肝炎病毒(分数:1.00)A.B.C. D.E.解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在我国有 10%15%的人群感染 HBV,其中的 10%为慢性 HBV 感染者。26.细菌的生长繁殖主要表现为 A细菌的组分和数量的增加 B细菌质量倍数增长 C细菌数量倍数增长 D细菌组分的增长 E细菌的组分和质量的增长(分数:1.00)A. B.C.D.E.解析: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无性繁殖,细菌的生长繁殖包括菌体各组分有规律的增长及菌
29、体数量的增加。27.细菌 L 型是指 A细菌细胞壁缺陷 B细菌染色体缺陷 C细菌质粒缺陷 D细菌鞭毛缺陷 E细菌核糖体缺陷(分数:1.00)A. B.C.D.E.解析:细菌 L 型是指在人工诱导或自然情况下,细菌细胞壁可被破坏,形成细胞壁缺陷型细菌。28.密尔染色可使菌体和荚膜分别染成 A红色,紫色 B蓝色,红色 C红色,蓝色 D蓝色,紫色 E红色,褐色(分数:1.00)A.B.C. D.E.解析:用于荚膜染色的密尔染色中,菌体呈鲜明红色,荚膜呈蓝色。29.脱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简写是 ARNA BcRNA CDNA DmRNA EsRNA(分数:1.00)A.B.C. D.E.解析:脱氧核糖核酸
30、(Deoxyryibomacleicacid,DNA),存在于细胞核和线粒体内,携带遗传信息,决定细胞和个体的基因型。30.痰标本涂片抗酸染色,如镜检找到抗酸杆菌,报告时符号“+”代表 A多数视野能发现 19 个以上的抗酸杆菌 B多数视野发现 10 个或 10 个以上的抗酸杆菌 C全片发现 12 个抗酸杆菌 D全片发现 19 个抗酸杆菌 E全片未发现抗酸杆菌(分数:1.00)A. B.C.D.E.解析:痰标本检查结核分枝杆菌,行涂片与抗酸染色,如镜检时多数视野能发现 19 个以上的抗酸杆菌,可报告“+”。31.关于显微镜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显微镜的分辨率越高,分辨距离越大 B显微镜的分辨率越高
31、,分辨距离越小 C显微镜的分辨率是指能分辨出两点之间最大距离的能力 D显微镜的分辨率即放大率 E显微镜的分辨率主要取决于目镜的分辨能力(分数:1.00)A.B. C.D.E.解析:衡量显微镜性能好坏的指标主要是显微镜的分辨率,显微镜的分辨率是指显微镜将样品上相互接近的两点清晰分辨出来的能力。它主要取决于物镜的分辨能力,物镜的分辨力是所用光的波长和物镜数值口径的函数。分辨率用镜头所能分辨出的两点间的最小距离表示,距离越小,分辨能力越高。32.表示对微生物杀灭程度的术语包括 A清洁,消毒,灭菌,防腐,无菌 B清洁,消毒,抑菌,防腐,灭菌 C清洁,灭菌,抑菌,防腐,无菌 D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
32、菌 E消毒,灭菌,抑菌,防腐,灭毒(分数:1.00)A.B.C.D. E.解析:可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来抑制或杀死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常用的表示杀灭程度的术语有: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灭菌是指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含芽胞)的方法;无菌是指物体上不含活菌;防腐是指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抑菌是指抑制体内或体外微生物生长繁殖。33.关于 RNA 病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正链 RNA 病毒的 RNA 直接起 mRNA 的作用 B负链 RNA 病毒的 RNA 直接起 mRNA 的作用 C正链 RNA 病毒的 RNA 是合成互补链的模板 D负链 RNA 病毒的 RNA 是合
33、成互补链的模板 E一般情况下,正链 RNA 病毒的基因组 RNA 具有感染性(分数:1.00)A.B. C.D.E.解析:病毒 RNA 的碱基序列与 mKNA 完全相同者,称为正链 RNA 病毒。这种病毒 RNA 可直接起病毒 mRNA 的作用;病毒 RNA 碱基序列与 mRNA 互补者,称为负链 RNA 病毒。负链 RNA 病毒的颗粒中含有依赖 RNA 的RNA 多聚酶,可催化合成互补链,称为病毒 mRNA,翻译病毒蛋白。二、配伍选择题(总题数:2,分数:4.00) A72h 判定结果 B1824h 判定结果 C12h 判定结果 D23min 判定结果 E30min 判定结果(分数:2.00
34、)(1).试管凝集试验(分数:0.50)A.B. C.D.E.解析:试管凝集反应一般于 1824h 或以后观察结果。(2).补体结合试验(分数:0.50)A.B.C.D.E. 解析:补体结合试验(CFT)一般于 30min 后观察结果。(3).玻片凝集试验(分数:0.50)A.B.C.D. E.解析:玻片凝集反应一般于 23min 或以后观察结果。(4).沉淀反应(分数:0.50)A.B. C.D.E.解析:沉淀反应一般在 72h 观察结果。 A免疫反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 B可通过胎盘的抗体 C介导局部免疫 D介导型变态反应 EB 细胞成熟标志(分数:2.00)(1).IgM 是(分数:0.50
35、)A. B.C.D.E.解析:机体受抗原刺激后最早产生的抗体是 IgM,若血清中特异性 IgM 类抗体含量增高,表明有近期感染,有助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2).IgG 是(分数:0.50)A.B. C.D.E.解析:IgG 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是新生儿抗感染的主要因素。(3).IgE 是(分数:0.50)A.B.C.D. E.解析:特异性 IgE 可经 Fc 段与肥大细胞的 FcR 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再与相应变应原结合,即可引发型变态反应。(4).sIgA 是(分数:0.50)A.B.C. D.E.解析:分泌型 IgA(SIgA)主要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
36、是机体局部黏膜防御感染的重要因素。三、多项选择题(总题数:9,分数:9.00)34.伤寒的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分数:1.00)A.持续高热 B.相对缓脉 C.肝、脾增大 D.皮肤出现玫瑰疹 E.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不变解析:伤寒患者症状明显,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肝、脾大及全身中毒症状,部分病例皮肤出现玫瑰疹,但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减少。35.动物实验在临床细菌学检验中的主要用途是(分数:1.00)A.分离和鉴定细菌 B.测定细菌毒力 C.制备免疫血清 D.制备抗生素E.制备类毒素解析:动物实验是细菌学检验的重要技术之一,其主要用途是分离和鉴定病原菌,测定细菌的毒力,制备免疫血清以及鉴定生物制品的安全和毒
37、性试验等。36.正常菌群转变为条件致病菌可见于(分数:1.00)A.菌株发生耐药性变异B.免疫功能低下 C.寄生部位的改变 D.菌株发生毒力变异E.菌群失调 解析:在正常条件下,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口腔、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都有一定种类和数量的细菌寄居。这些菌群对宿主一般无害,甚至有益,称为正常菌群。正常菌群一般不致病,只有当机体免疫力降低,寄居部位发生改变或菌群失调时方可致病。37.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 Ig 包括(分数:1.00)A.IgLB.IgG C.IgM D.IgA E.IgD 解析:特异性 B 细胞经过抗原识别、活化、增殖和分化过程成为浆细胞,浆细胞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
38、白,包括 IgG、IgM、IgA、IgD 和 IgE5 类。38.细菌的变异根据基因结构是否发生改变可分为(分数:1.00)A.结构变异B.耐药性变异C.表型变异 D.基因型变异 E.菌落变异解析:细菌的变异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子代与亲代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异。细菌的变异可分为基因型变异与表型变异。基因型变异是细菌的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表型变异是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影响下产生的变异,其基因结构未改变。39.细菌的菌落根据表面特征不同,可分为(分数:1.00)A.粗糙型菌落 B.光滑型菌落 C.黏液型菌落 D.颗粒型菌落E.花边型菌落解析:细菌的菌落根据表面特征不同,可以分为 3
39、型:光滑型菌落,菌落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粗糙型菌落:菌落表面粗糙、干燥,呈皱纹或颗粒状,边缘大多不整齐;黏液型菌落:菌落黏稠、有光泽、似水珠样。40.转位因子主要包括(分数:1.00)A.插入序列 B.温和噬菌体C.转座子 D.转座噬菌体或前噬菌体 E.质粒解析:转位因子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特异性核苷酸序列片段。转位因子主要有插入序列、转座子、转座噬菌体或前噬菌体 3 类。41.DNA 复制是(分数:1.00)A.按碱基互补原则 B.从 53方向合成 C.需要 dNTP 的参与 D.复制过程 DNA 双链结构并不解为单链E.半保留复制 解析:DNA 复制开始时,亲代双链 DNA 分子解开,分别作为模板,在 DNA 依赖的 DNA 聚合酶催化下,按照碱基配对的原则,将 4 种脱氧核苷酸连接成 DNA 大分子。42.电子显微镜下,噬菌体的形态为(分数:1.00)A.蝌蚪形 B.微球形 C.杆状D.丝形 E.双球形解析:电子显微镜下,噬菌体有 3 种形态:蝌蚪形、微球形和丝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