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疼痛学-16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A2 型题(总题数:50,分数:100.00)1.下列关于大脑皮质分区和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大脑皮质表面布满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B.大脑皮质根据形态可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几大部分C.大脑皮质是人脑中最高级的处理中枢D.大脑皮质负责意识水平的几乎所有的感觉、运动、情绪、语言等高级功能E.大脑皮质某些区域损伤后,相关功能会完全缺损2.以下选项中,不属于脑干的结构是(分数:2.00)A.延髓B.脑桥C.中脑D.网状结构E.边缘系统3.对脑干功能的描述,以下选项中错误的是(分数:2.00)A.调节呼吸
2、、心跳、血压B.调节觉醒与睡眠C.调节瞳孔与眼球的活动D.调节体温E.参与学习和记忆能力4.关于脑干的神经核团,以下选项中正确的是(分数:2.00)A.脑干内神经核团连接 12 对脑神经B.脑干内神经核团共 18 对C.脑干内神经核团包括运动核 6 对,感觉核 12 对D.脑干内神经核团分工明确,互不干扰E.孤束核既是一般内脏感觉核,又是特殊内脏感觉核5.交叉性瘫痪是指(分数:2.00)A.病变同侧肢体正常,对侧肢体瘫痪B.病变同侧脑神经正常,对侧脑神经麻痹C.病变对侧脑神经麻痹伴对侧肢体瘫痪D.病变对侧脑神经麻痹及同侧肢体瘫痪E.病变同侧脑神经麻痹及对侧肢体瘫痪6.交叉性瘫痪病变部位位于(分
3、数:2.00)A.脑干B.上颈髓节段C.下颈髓节段D.胸段脊髓E.腰段脊髓7.下列选项中,与感觉传导无关的传导束是(分数:2.00)A.薄束B.楔束C.皮质脊髓束D.丘脑皮质束E.脊髓丘脑束8.下列选项中关于脊髓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其活动受大脑的控制B.脊髓负责传导感觉和运动C.脊髓是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D.脊髓反射是低级反射,不受大脑的控制E.脊髓休克发生后低级反射较快恢复9.以下选项中,不属于胸段脊髓半横断伤临床表现的是(分数:2.00)A.同侧下肢精细触觉丧失B.同侧下肢本体觉丧失C.对侧下肢温度觉丧失D.同侧下肢痛觉丧失E.同侧下肢瘫痪1
4、0.以下选项中不属于边缘系统的是(分数:2.00)A.扣带回B.杏仁体C.海马结构D.下丘脑E.松果体11.边缘系统的功能不包括(分数:2.00)A.参与学习与记忆B.产生情绪反应C.调节内脏活动D.调节睡眠E.协调随意运动12.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基底神经节的神经核团是(分数:2.00)A.纹状体B.黑质C.红核D.底丘脑核E.松果体13.震颤麻痹的病变部位是(分数:2.00)A.基底神经节B.边缘系统C.网状结构D.脑桥E.小脑14.脊髓内部信息交换的纤维通路是(分数:2.00)A.脊髓丘脑束B.皮质脊髓束C.脊髓小脑束D.薄束和楔束E.脊髓固有束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内脏痛特点的是(分数:
5、2.00)A.缓慢持久B.定位清楚C.对切割刺激不敏感D.常伴有牵涉痛E.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16.内脏痛的传导主要是通过(分数:2.00)A.交感神经B.副交感神经C.运动神经D.感觉神经E.迷走神经17.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根据神经纤维兴奋传导速度的差异,分为 A、B、C 三类B.根据神经纤维直径和来源的差异,分为、四类C.A、A 类纤维是直径较粗、髓鞘较厚的有髓纤维D.A 类纤维是髓鞘较薄的有髓纤维E.C 类纤维是有髓纤维18.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 A 类、A 类、A 类、C 类B.A 类、A 类纤维传导速度快,
6、适合传递感觉和运动信息C.A 类、C 类纤维传导速度慢,只适合传导痛觉D.A 类纤维传导速度适中,负责传导快痛E.C 类纤维传导速度慢,负责传导慢痛19.根据对不同伤害性刺激的敏感程度,可以将伤害性感受器分为以下几类,但不包括(分数:2.00)A.温度性伤害感受器B.机械性伤害感受器C.多觉性伤害感受器D.寂静性伤害感受器E.疼痛性伤害感受器20.关于伤害性感受器,以下选项中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伤害性感受器是产生痛觉信号的外周换能组织B.伤害性感受器是游离的神经末梢C.伤害性感受器广泛分布于皮肤、肌肉、关节和内脏中D.伤害性感受器由 A 类和 C 类神经纤维末梢构成E.伤害性感受器
7、对机械刺激敏感,对化学刺激相对不敏感21.皮肤伤害性感受器的构成主要是(分数:2.00)A.A、A 类神经纤维末梢B.A 类神经纤维末梢C.B 类神经纤维术梢D.C 类神经纤维末梢E.A、C 类神经纤维末梢22.躯体伤害性感受器的构成主要是(分数:2.00)A.A 类神经纤维末梢B.A 类神经纤维末梢C.A 类神经纤维末梢D.B 类神经纤维末梢E.C 类神经纤维末梢23.躯体伤害性感受器分布最密集的部位是(分数:2.00)A.皮肤B.肌肉C.关节D.血管周围E.内脏24.关于痛觉感受器,以下选项错误的是(分数:2.00)A.痛觉感受器由 A 类和 C 类神经纤维末梢组成B.A 类痛觉感受器主要
8、分布于皮肤中C.C 类痛觉感受器在皮肤和内脏中均有分布D.A 类痛觉感受器负责传导快痛,C 类痛觉感受器负责传导慢痛E.痛觉感受器都是无髓鞘神经纤维,传导速度较慢25.痛阈是指(分数:2.00)A.引起疼痛的最低刺激强度B.引起疼痛的最高刺激强度C.引起疼痛的最低刺激强度和最高刺激强度之间的范围D.刺激-感觉强度曲线的最低点E.刺激-感觉强度曲线的最高点26.痛敏是指(分数:2.00)A.痛阈降低B.痛阈升高C.痛阈范围缩小D.痛阈范围扩大E.以上皆否27.关于疼痛的发生过程,以下选项错误的是(分数:2.00)A.伤害性刺激可通过机械和化学作用影响痛觉感受器B.痛觉感受器可将伤害性刺激的能量转
9、化为膜电位的变化C.膜电位的变化是全或无的D.膜电位的变化可引起神经冲动的发生E.神经冲动的强度在传导过程中是非递减的28.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不包括(分数:2.00)A.生理完整性B.绝缘性C.双向传导性D.相对不疲劳性E.协同性29.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是(分数:2.00)A.突触B.受体C.离子通道D.轴突E.树突30.化学突触传递过程中,最先开放的突触前膜的离子通道是(分数:2.00)A.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B.化学门控钙离子通道C.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D.化学门控钠离子通道E.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31.根据突触的接触部位,化学突触可分为以下几类,但不包括(分数:2.00)A.轴突-胞体
10、B.轴突-树突C.轴突-轴突D.树突-树突E.胞体-胞体32.化学突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分数:2.00)A.单向传递B.突触延搁C.兴奋总和D.兴奋节律改变E.不易疲劳33.电突触和化学突触的异同点不包括(分数:2.00)A.化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以及突触间隙构成,电突触没有突触间隙B.化学突触传递主要是单向传递,电突触传递是双向传递C.化学突触传递有时间延搁,电突触传递没有时间延搁D.化学突触传递有易疲劳性,电突触没有疲劳性E.化学突触传递易受环境影响,电突触不易受环境影响34.关于非突触信息传递,下列选项错误的是(分数:2.00)A.不需要特定的突触结构B.向环境中释放递质,作用于周
11、围或远隔部位的神经元C.单胺类神经纤维都能进行非突触信息传递D.传递距离远,支配范围广E.递质弥散范围内的细胞都可发生传递效应35.不属于外侧痛觉系统组成部分的是(分数:2.00)A.A 类纤维B.C 类纤维C.新脊丘束D.丘脑腹后外侧核E.躯体感觉皮层36.不属于内侧痛觉系统组成部分的是(分数:2.00)A.A 类纤维B.C 类纤维C.旧脊丘束D.丘脑内侧核群E.前扣带皮层和岛叶37.与痛觉传导的调制无关的组织结构是(分数:2.00)A.脊髓背角胶质区B.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C.延髓头端腹内侧核群D.网状结构E.大脑皮质38.关于疼痛的分类,以下选项中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根据目前对
12、疼痛的研究,已可将疼痛精确分类,以指导临床治疗B.根据疼痛的性质,可将疼痛分为生理性疼痛和病理性疼痛两大类C.根据疼痛的感觉性质,可将疼痛分为钝痛和锐痛D.根据疼痛的部位,可将疼痛分为浅表痛、深部痛和中枢痛E.根据疼痛时的神经功能状态,可将疼痛分为交感源性和非交感源性两大类39.牵涉痛是指(分数:2.00)A.内脏痛引起体表特定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B.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痛觉感受器C.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内脏痛觉感受器D.肌肉和肌腱受牵拉时所产生的痛觉E.内脏和腹膜受牵拉时所产生的痛觉40.心肌梗死时患者感到左肩背疼痛,此种疼痛属于(分数:2.00)A.精神性疼痛B.牵涉痛C.内脏痛D.神经官能症
13、E.浅表痛41.交感源性疼痛的特点不包括(分数:2.00)A.疼痛程度剧烈,性质多样,可呈自发性B.对触觉、痛觉的刺激异常敏感C.疼痛程度与损伤的程度有明显相关性D.损伤部位周围营养障碍、运动障碍、血管舒缩和排汗功能异常E.诊断性交感神经阻滞实验多为阳性42.以下选项中不属于交感源性疼痛的是(分数:2.00)A.反射性交感神经萎缩症B.灼性神经痛C.胸腔腹腔恶性肿瘤导致的疼痛D.周围血管性疼痛性疾病E.皮肤切割伤引起的疼痛43.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生理性疼痛特点的是(分数:2.00)A.机体在正常情况下,由于体内外的环境变化所感受到的疼痛B.对具有伤害威胁的环境刺激的正常痛觉C.可引起机体的防御反
14、应,对机体有保护作用D.可随导致疼痛的原因解除而自行缓解E.生理性疼痛不是疾病,无需治疗44.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生理性疼痛的是(分数:2.00)A.月经痛B.排卵痛C.生长痛D.分娩痛E.偏头痛45.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病理性疼痛特点的是(分数:2.00)A.机体由于病变原因而产生的异常疼痛感觉B.根据疼痛的来源可分为炎症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C.可有自发性疼痛D.患者痛阈上升,产生痛觉过敏现象E.病因去除后疼痛仍可能继续存在46.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病理性疼痛的是(分数:2.00)A.心绞痛B.偏头痛C.三叉神经痛D.幻肢痛E.分娩痛47.急性疼痛可引起的生理活动变化不包括(分数:2.00)A.血压升
15、高、心率增快B.呼吸急促C.出汗增多D.尿量增多E.血液高凝48.急性疼痛对机体的影响错误的是(分数:2.00)A.可导致交感肾上腺系统的活动加强B.可导致患者丧失正常的行为能力C.可导致患者情绪焦虑、亢奋D.可引起恶心呕吐、应激性溃疡等胃肠道症状E.可激活免疫系统,使机体抵抗力上升49.慢性疼痛对机体的影响错误的是(分数:2.00)A.交感神经系统持续兴奋,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消耗增加B.可出现抑郁、焦虑、神志淡漠等精神症状C.可引起消化系统功能障碍,食欲减退,产生营养不良D.免疫功能下降,对预防或控制感染以及控制肿瘤扩散不利E.肿瘤疼痛患者生理和心理状况的恶化尤其明显50.下列关于阿片类镇
16、痛药物的分类,描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吗啡、美沙酮、羟考酮均属于阿片受体完全激动剂B.部分受体激动-拮抗剂可以与吗啡合用C.阿片受体阻断剂可以用于阿片类药物过量的抢救D.哌替啶、芬太尼均属于人工合成的阿片类药物E.喷他佐辛属于部分受体激动-拮抗剂疼痛学-16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A2 型题(总题数:50,分数:100.00)1.下列关于大脑皮质分区和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大脑皮质表面布满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B.大脑皮质根据形态可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几大部分C.大脑皮质是人脑中最高级的处理中枢D.大脑皮质负责意识水平的几乎
17、所有的感觉、运动、情绪、语言等高级功能E.大脑皮质某些区域损伤后,相关功能会完全缺损 解析:解析 尽管大脑皮质某些区域损伤后,相关功能会严重缺损,但它并不是完成该功能的唯一结构,许多功能的实现都需要多个皮层区域的合作才能完成。2.以下选项中,不属于脑干的结构是(分数:2.00)A.延髓B.脑桥C.中脑D.网状结构E.边缘系统 解析:3.对脑干功能的描述,以下选项中错误的是(分数:2.00)A.调节呼吸、心跳、血压B.调节觉醒与睡眠C.调节瞳孔与眼球的活动D.调节体温E.参与学习和记忆能力 解析:解析 延髓、脑桥、中脑和网状结构都是脑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延髓是心血管中枢及呼吸中枢,主要功能为控
18、制呼吸、心跳、血压、消化等,脑桥负责小脑半球间的神经冲动传导,中脑是视觉与听觉的反射中枢,网状结构主要功能是调节觉醒与睡眠、注意力、肌张力等。边缘系统是指包括海马、扣带回、杏仁体等神经核团的大脑结构,其功能与内脏活动、学习与记忆、感觉、情绪等有关。4.关于脑干的神经核团,以下选项中正确的是(分数:2.00)A.脑干内神经核团连接 12 对脑神经B.脑干内神经核团共 18 对C.脑干内神经核团包括运动核 6 对,感觉核 12 对D.脑干内神经核团分工明确,互不干扰E.孤束核既是一般内脏感觉核,又是特殊内脏感觉核 解析:解析 脑干连有 10 对脑神经,包括中脑 2 对(动眼神经、滑车神经)、脑桥
19、4 对(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延髓 4 对(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脑干内神经核团分两类,一类与脑神经有关,称为脑神经核,共 18 对,其中运动核 12 对,感觉核 6 对,功能较为明确,另一类为非脑神经核,相互形成网络,共同完成相应功能。脑神经核中,孤束核既是一般内脏感觉核,接受心血管、呼吸和消化等系统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又是特殊内脏感觉核,接受面神经舌咽神经传入的味觉纤维。5.交叉性瘫痪是指(分数:2.00)A.病变同侧肢体正常,对侧肢体瘫痪B.病变同侧脑神经正常,对侧脑神经麻痹C.病变对侧脑神经麻痹伴对侧肢体瘫痪D.病变对侧脑神经麻痹及同侧肢体瘫痪E.病
20、变同侧脑神经麻痹及对侧肢体瘫痪 解析:6.交叉性瘫痪病变部位位于(分数:2.00)A.脑干 B.上颈髓节段C.下颈髓节段D.胸段脊髓E.腰段脊髓解析:7.下列选项中,与感觉传导无关的传导束是(分数:2.00)A.薄束B.楔束C.皮质脊髓束 D.丘脑皮质束E.脊髓丘脑束解析:解析 脊髓内的传导束可分两类,一类为上行(感觉)传导束,另一类为下行(运动)传导束。主要的上行传导束有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觉、温觉;脊髓丘脑前束,传导粗触觉;薄束和楔束传导本体觉和精细触觉。主要的下行传导束包括皮质脊髓侧束和皮质脊髓前束,负责传导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8.下列选项中关于脊髓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分数:2
21、.00)A.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其活动受大脑的控制B.脊髓负责传导感觉和运动C.脊髓是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D.脊髓反射是低级反射,不受大脑的控制 E.脊髓休克发生后低级反射较快恢复解析:解析 脊髓存在即能完成的反射活动,称为脊髓反射。包括牵张反射、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腹壁反射等,但大脑可有意识地对某些脊髓反射进行调节和完善,例如排尿反射。9.以下选项中,不属于胸段脊髓半横断伤临床表现的是(分数:2.00)A.同侧下肢精细触觉丧失B.同侧下肢本体觉丧失C.对侧下肢温度觉丧失D.同侧下肢痛觉丧失 E.同侧下肢瘫痪解析:解析 脊髓半切综合征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的运动及深感觉(本体感觉
22、和精细触觉)消失,对侧肢体痛觉和温觉消失。原因是脊髓的上行传导束中,薄束和楔束传导来自身体同侧的本体感觉和精细性触觉,而脊髓丘脑束传导对侧痛觉、温觉、粗触觉等。脊髓的下行传导束中,皮质脊髓束传导同侧躯体的随意运动。10.以下选项中不属于边缘系统的是(分数:2.00)A.扣带回B.杏仁体C.海马结构D.下丘脑E.松果体 解析:解析 边缘系统指位于大脑皮质边缘的部分脑结构,由古皮层、旧皮层演化成的大脑组织以及和这些组织有密切联系的神经结构和核团的总称。主要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以及乳头体、杏仁核、视前区、下丘脑等与学习记忆、情绪、自主神经功能关系密切的核团。11.边缘系统的功能不包括(分数:2.
23、00)A.参与学习与记忆B.产生情绪反应C.调节内脏活动D.调节睡眠E.协调随意运动 解析:解析 边缘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参与学习与记忆、产生情绪反应、调节内脏活动、调节中枢系统内的感觉及调节睡眠等。协调随意运动是小脑的主要功能之一。12.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基底神经节的神经核团是(分数:2.00)A.纹状体B.黑质C.红核D.底丘脑核E.松果体 解析:解析 基底神经节指位于大脑皮质底部的一些核团,包括由尾状核、壳核、苍白球等组成的纹状体,以及黑质、红核、底丘脑核等与运动功能相关的结构。副核、杏仁复合体也是基底神经节的一部分。13.震颤麻痹的病变部位是(分数:2.00)A.基底神经节 B.边缘系统C.
24、网状结构D.脑桥E.小脑解析:解析 基底神经节对随意运动的稳定和肌紧张的调节有重要作用,功能受损时可产生肌紧张异常和运动功能障碍。具体表现为两类:一类是以全身肌紧张亢进伴运动减少为主的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另一类是以肌张力降低伴运动增多为主的舞蹈病和手足徐动症。14.脊髓内部信息交换的纤维通路是(分数:2.00)A.脊髓丘脑束B.皮质脊髓束C.脊髓小脑束D.薄束和楔束E.脊髓固有束 解析: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内脏痛特点的是(分数:2.00)A.缓慢持久B.定位清楚 C.对切割刺激不敏感D.常伴有牵涉痛E.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解析:16.内脏痛的传导主要是通过(分数:2.00)A.交感神经
25、 B.副交感神经C.运动神经D.感觉神经E.迷走神经解析:17.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根据神经纤维兴奋传导速度的差异,分为 A、B、C 三类B.根据神经纤维直径和来源的差异,分为、四类C.A、A 类纤维是直径较粗、髓鞘较厚的有髓纤维D.A 类纤维是髓鞘较薄的有髓纤维E.C 类纤维是有髓纤维 解析:解析 神经纤维的分类法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兴奋传导速度分类,可将神经纤维分为 A、B、C 三类,A 类包括有髓鞘的躯体传入和传出纤维,根据其平均传导速度的快慢,又可将 A 类纤维分为、 四类,B 类是有髓鞘的植物性神经的节前纤维,C 类包括无髓鞘的躯体传入纤维和植物性神经的节后纤维。
26、另一种分类法是根据纤维直径的大小及来源来划分的,分为、四类。类相当于 A 类,类相当于 A 类,类相当于 A 类,类相当于 C 类。目前,前一种分类法多用于传出纤维,后一种分类法则常用于传入纤维。18.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 A 类、A 类、A 类、C 类B.A 类、A 类纤维传导速度快,适合传递感觉和运动信息C.A 类、C 类纤维传导速度慢,只适合传导痛觉 D.A 类纤维传导速度适中,负责传导快痛E.C 类纤维传导速度慢,负责传导慢痛解析:解析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与神经纤维直径的大小、有无髓鞘、髓鞘的厚度以及温度的高低等因素有关。神经纤
27、维直径越大,传导速度越快;有髓鞘神经纤维传导速度比无髓鞘神经纤维快;在一定范围内,有髓鞘神经纤维的髓鞘愈厚,传导速度就愈快;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也可加快传导速度。A、A 类纤维传导速度快,适合传递高速的感觉和运动信息。A 类传导速度适中,负责传导快痛,C类纤维传导速度最慢,负责传导慢痛,除此之外,这两种纤维还负责传导触觉、温觉、化学感觉等。19.根据对不同伤害性刺激的敏感程度,可以将伤害性感受器分为以下几类,但不包括(分数:2.00)A.温度性伤害感受器B.机械性伤害感受器C.多觉性伤害感受器D.寂静性伤害感受器E.疼痛性伤害感受器 解析:解析 根据对不同伤害性刺激的敏感程度,伤害性感受器可
28、分为四类:温度性伤害感受器、机械性伤害感受器、多觉性伤害感受器和寂静性伤害感受器。其中温度性和机械性伤害感受器由 A 类神经纤维末梢构成,主要感受伤害性温度刺激和机械刺激;多觉性和寂静性伤害感受器由 C 类神经纤维末梢构成,多觉性伤害感受器主要感受伤害性化学刺激和高强度的温度和机械刺激,寂静性伤害感受器分布广泛,平时处于非激活状态,在炎症等状态下其刺激阈值迅速降低,从而可被较轻的伤害性刺激所激活,在痛觉过敏和中枢敏感化中发挥重要作用。20.关于伤害性感受器,以下选项中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伤害性感受器是产生痛觉信号的外周换能组织B.伤害性感受器是游离的神经末梢C.伤害性感受器广泛分布
29、于皮肤、肌肉、关节和内脏中D.伤害性感受器由 A 类和 C 类神经纤维末梢构成E.伤害性感受器对机械刺激敏感,对化学刺激相对不敏感 解析:解析 伤害性感受器是产生痛觉信号的外周换能装置,广泛分布于皮肤、肌肉、关节和内脏等不同的组织,也存在于小血管周围。伤害性感受器是散布于身体组织中的游离神经末梢,是 A 类和 C 类神经纤维的终末分支,可被机械、温度、化学刺激等多种伤害性刺激激活,接受并传导疼痛信号至中枢系统,产生疼痛。21.皮肤伤害性感受器的构成主要是(分数:2.00)A.A、A 类神经纤维末梢B.A 类神经纤维末梢C.B 类神经纤维术梢D.C 类神经纤维末梢E.A、C 类神经纤维末梢 解析
30、:22.躯体伤害性感受器的构成主要是(分数:2.00)A.A 类神经纤维末梢B.A 类神经纤维末梢C.A 类神经纤维末梢D.B 类神经纤维末梢E.C 类神经纤维末梢 解析:23.躯体伤害性感受器分布最密集的部位是(分数:2.00)A.皮肤B.肌肉C.关节D.血管周围 E.内脏解析:24.关于痛觉感受器,以下选项错误的是(分数:2.00)A.痛觉感受器由 A 类和 C 类神经纤维末梢组成B.A 类痛觉感受器主要分布于皮肤中C.C 类痛觉感受器在皮肤和内脏中均有分布D.A 类痛觉感受器负责传导快痛,C 类痛觉感受器负责传导慢痛E.痛觉感受器都是无髓鞘神经纤维,传导速度较慢 解析:解析 A 类神经纤
31、维是髓鞘较薄的有髓纤维,传导速度适中,C 类神经纤维是无髓纤维,传导速度较慢。25.痛阈是指(分数:2.00)A.引起疼痛的最低刺激强度 B.引起疼痛的最高刺激强度C.引起疼痛的最低刺激强度和最高刺激强度之间的范围D.刺激-感觉强度曲线的最低点E.刺激-感觉强度曲线的最高点解析:26.痛敏是指(分数:2.00)A.痛阈降低 B.痛阈升高C.痛阈范围缩小D.痛阈范围扩大E.以上皆否解析:解析 感受强度随刺激强度而增加,增加过程形成了呈 S 形的刺激-感觉强度曲线。能够产生疼痛时的最小刺激强度被称为痛阈。当刺激-感觉强度曲线左移时,痛阈降低,称为痛敏,曲线右移时,痛阈升高,称为痛觉迟钝。27.关于
32、疼痛的发生过程,以下选项错误的是(分数:2.00)A.伤害性刺激可通过机械和化学作用影响痛觉感受器B.痛觉感受器可将伤害性刺激的能量转化为膜电位的变化C.膜电位的变化是全或无的 D.膜电位的变化可引起神经冲动的发生E.神经冲动的强度在传导过程中是非递减的解析:解析 膜电位特点是:与刺激强度成正比;局部、不可传导,且幅度随距离而衰减、随时间而消失;可以累加、总和。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局部反应电位增大,细胞去极化达到一定水平时,便会暴发一个动作电位,产生可传导的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在传导过程中具有下列特征:生理完整性、双向传导性、绝缘性、相对不疲劳性和非递减性。28.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不包括(分数:
33、2.00)A.生理完整性B.绝缘性C.双向传导性D.相对不疲劳性E.协同性 解析:解析 神经纤维在实现传导功能时,具有下列特征: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传导性、相对不疲劳性。29.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是(分数:2.00)A.突触 B.受体C.离子通道D.轴突E.树突解析:30.化学突触传递过程中,最先开放的突触前膜的离子通道是(分数:2.00)A.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 B.化学门控钙离子通道C.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D.化学门控钠离子通道E.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解析:解析 经典化学突触传递过程中,首先发生的是突触前神经细胞兴奋,将动作电位传递到突触前膜,突触前膜去极化,前膜上的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
34、开放,钙离子内流进入细胞,突触小体内钙离子浓度升高,通过一系列蛋白运动,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小泡内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并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开放或关闭,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从而改变突触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31.根据突触的接触部位,化学突触可分为以下几类,但不包括(分数:2.00)A.轴突-胞体B.轴突-树突C.轴突-轴突D.树突-树突E.胞体-胞体 解析:解析 根据突触的接触部位,可将突触分为轴突-胞体、轴突-树突、轴突-轴突、树突-树突等主要形式,此外也存在树突-胞体和胞体-胞体形式,不过它们主要是电突触。32.化学突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分数:2.0
35、0)A.单向传递B.突触延搁C.兴奋总和D.兴奋节律改变E.不易疲劳 解析:解析 突触传递一般指化学突触传递,反复传递后,突触前膜内的神经递质耗竭,突触后膜的受体也会发生内吞等调节作用,突触传递功能暂时下降或丧失,出现疲劳,疲劳的出现,可制止过度兴奋,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3.电突触和化学突触的异同点不包括(分数:2.00)A.化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以及突触间隙构成,电突触没有突触间隙 B.化学突触传递主要是单向传递,电突触传递是双向传递C.化学突触传递有时间延搁,电突触传递没有时间延搁D.化学突触传递有易疲劳性,电突触没有疲劳性E.化学突触传递易受环境影响,电突触不易受环境影响解析:解
36、析 电突触和化学突触的结构差异决定了两者的突触传递特点不同。二者均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以及前后膜间的突触间隙所构成,但两者有着明显差异。化学突触突触前膜后膜均增厚,突触前膜形成突触小体,内含线粒体和突触小泡,小泡内含高浓度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上有许多受体和离子通道。电突触属于紧密连接,突触前膜后膜没有增厚,突触间隙较窄,轴质内无突触小泡。前后膜间存在沟通两细胞胞质的通道,带电离子可通过这些通道而传递电信号。34.关于非突触信息传递,下列选项错误的是(分数:2.00)A.不需要特定的突触结构B.向环境中释放递质,作用于周围或远隔部位的神经元C.单胺类神经纤维都能进行非突触信息传递D.传递距离远,支
37、配范围广E.递质弥散范围内的细胞都可发生传递效应 解析:解析 非突触信息传递不通过传统意义上的突触联系,当神经冲动抵达时,递质即从曲张体释放出来,与附近效应细胞的受体结合而发生信息传递效应,与传统意义上的化学突触传递相比,它并非一对一传递,传递距离更远,延搁时间更长,支配范围更广,而且不仅限于轴突末端。单胺类神经纤维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能、多巴胺能、5-羟色胺能神经纤维都能进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效应细胞是否产生信息传递取决于效应细胞上是否存在相应递质的受体。35.不属于外侧痛觉系统组成部分的是(分数:2.00)A.A 类纤维B.C 类纤维 C.新脊丘束D.丘脑腹后外侧核E.躯体感觉皮层解析:解析
38、脊髓背角深层细胞接受来自 A 类纤维的投射,经由新脊丘束上行,投射到丘脑的腹后外侧核,进而投射到躯体感觉皮层,传导伤害性刺激的感觉信息,称为外侧痛觉系统。36.不属于内侧痛觉系统组成部分的是(分数:2.00)A.A 类纤维 B.C 类纤维C.旧脊丘束D.丘脑内侧核群E.前扣带皮层和岛叶解析:解析 脊髓背角浅层细胞接受来自 C 类纤维的投射,经旧脊丘束上行,投射到丘脑内侧核群,进而到达前扣带皮层和岛叶,传导伤害性刺激的情绪成分,称为内侧痛觉系统。两个痛觉系统并非完全独立,而是有一定的信息交叉。37.与痛觉传导的调制无关的组织结构是(分数:2.00)A.脊髓背角胶质区B.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C.延髓
39、头端腹内侧核群D.网状结构E.大脑皮质 解析:解析 痛觉信息在传导过程中接受脊髓的节段性调制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的调制。其中脊髓水平的调制主要通过脊髓背角胶质区内的 GABA 神经元和阿片肽能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产生抑制作用。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包括下行抑制系统和下行易化系统。下行抑制系统包括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延髓头端腹内侧核群和网状结构,发出的神经元细胞轴突经脊髓外侧束下行,对脊髓背角的痛觉信息传递产生抑制性调制。下行易化系统与下行抑制系统作用相反,使背角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强,痛阈降低。大脑皮质负责整合多种感觉信号,是信息传导的终点,其功能与痛觉信息的调制无关。38.关于疼
40、痛的分类,以下选项中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根据目前对疼痛的研究,已可将疼痛精确分类,以指导临床治疗 B.根据疼痛的性质,可将疼痛分为生理性疼痛和病理性疼痛两大类C.根据疼痛的感觉性质,可将疼痛分为钝痛和锐痛D.根据疼痛的部位,可将疼痛分为浅表痛、深部痛和中枢痛E.根据疼痛时的神经功能状态,可将疼痛分为交感源性和非交感源性两大类解析:解析 疼痛涉及临床多个学科,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分类方法繁多,至今无法统一。39.牵涉痛是指(分数:2.00)A.内脏痛引起体表特定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 B.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痛觉感受器C.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内脏痛觉感受器D.肌肉和肌腱受牵拉时所产生的
41、痛觉E.内脏和腹膜受牵拉时所产生的痛觉解析:40.心肌梗死时患者感到左肩背疼痛,此种疼痛属于(分数:2.00)A.精神性疼痛B.牵涉痛 C.内脏痛D.神经官能症E.浅表痛解析:41.交感源性疼痛的特点不包括(分数:2.00)A.疼痛程度剧烈,性质多样,可呈自发性B.对触觉、痛觉的刺激异常敏感C.疼痛程度与损伤的程度有明显相关性 D.损伤部位周围营养障碍、运动障碍、血管舒缩和排汗功能异常E.诊断性交感神经阻滞实验多为阳性解析:解析 交感源性疼痛多为慢性疼痛,疼痛程度与损伤的程度或基础疾病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42.以下选项中不属于交感源性疼痛的是(分数:2.00)A.反射性交感神经萎缩症B.灼性神
42、经痛C.胸腔腹腔恶性肿瘤导致的疼痛D.周围血管性疼痛性疾病E.皮肤切割伤引起的疼痛 解析:解析 交感神经性疼痛,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介导性,与交感神经的功能障碍、受损有关。皮肤切割伤,切割刺激直接作用于皮肤的痛觉感受器,引起的疼痛属于伤害源性疼痛。43.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生理性疼痛特点的是(分数:2.00)A.机体在正常情况下,由于体内外的环境变化所感受到的疼痛B.对具有伤害威胁的环境刺激的正常痛觉C.可引起机体的防御反应,对机体有保护作用D.可随导致疼痛的原因解除而自行缓解E.生理性疼痛不是疾病,无需治疗 解析:解析 较剧烈的生理性疼痛如月经痛、分娩痛可造成严重不适,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应予
43、以药物或神经阻滞干预以缓解疼痛。44.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生理性疼痛的是(分数:2.00)A.月经痛B.排卵痛C.生长痛D.分娩痛E.偏头痛 解析:45.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病理性疼痛特点的是(分数:2.00)A.机体由于病变原因而产生的异常疼痛感觉B.根据疼痛的来源可分为炎症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C.可有自发性疼痛D.患者痛阈上升,产生痛觉过敏现象 E.病因去除后疼痛仍可能继续存在解析:解析 疾病导致的病理变化可导致患者痛阈下降,产生痛觉超敏和痛觉过敏现象。46.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病理性疼痛的是(分数:2.00)A.心绞痛B.偏头痛C.三叉神经痛D.幻肢痛E.分娩痛 解析:解析 分娩痛属于生理性疼痛。
44、47.急性疼痛可引起的生理活动变化不包括(分数:2.00)A.血压升高、心率增快B.呼吸急促C.出汗增多D.尿量增多 E.血液高凝解析:解析 急性疼痛引起机体的交感肾上腺系统的活动增强,导致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兴奋性增高,出汗增多,反射性肾血管收缩,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导致尿量减少,血小板黏附功能增强,纤溶功能降低,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48.急性疼痛对机体的影响错误的是(分数:2.00)A.可导致交感肾上腺系统的活动加强B.可导致患者丧失正常的行为能力C.可导致患者情绪焦虑、亢奋D.可引起恶心呕吐、应激性溃疡等胃肠道症状E.可激活免疫系统,使机体抵抗力上升 解析:解析 疼痛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下
45、降,不利于防治感染和控制肿瘤扩散。49.慢性疼痛对机体的影响错误的是(分数:2.00)A.交感神经系统持续兴奋,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消耗增加 B.可出现抑郁、焦虑、神志淡漠等精神症状C.可引起消化系统功能障碍,食欲减退,产生营养不良D.免疫功能下降,对预防或控制感染以及控制肿瘤扩散不利E.肿瘤疼痛患者生理和心理状况的恶化尤其明显解析:解析 慢性疼痛状态下,自主神经反应通常会减弱或消失。50.下列关于阿片类镇痛药物的分类,描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吗啡、美沙酮、羟考酮均属于阿片受体完全激动剂B.部分受体激动-拮抗剂可以与吗啡合用 C.阿片受体阻断剂可以用于阿片类药物过量的抢救D.哌替啶、芬太尼均属于人工合成的阿片类药物E.喷他佐辛属于部分受体激动-拮抗剂解析:解析 部分受体激动-拮抗剂不能与吗啡等完全激动剂合用,以免促发戒断综合征,或降低吗啡的镇痛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