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医学类职业资格】内科主治医师职业病学(专业知识)-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427409       资源大小:54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医学类职业资格】内科主治医师职业病学(专业知识)-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

    1、内科主治医师职业病学(专业知识)-试卷 1及答案解析(总分:7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35,分数:70.00)1.苯酚对神经系统的作用部位主要是(分数:2.00)A.大脑B.小脑C.脑干D.脊髓E.神经末梢2.苯胺急性中毒所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特效解毒剂是(分数:2.00)A.亚硝酸异戊醋B.大剂量亚甲蓝C.小剂量亚甲蓝D.亚硝酸钠E.硫代硫酸钠3.以下不属于重度急性甲醛中毒诊断标准的是(分数:2.00)A.喉头水肿及窒息B.肺水肿C.昏迷D.休克E.肾衰竭4.氰化氢的主要毒作用表现特点是(分数:2.00)A.出现“叹息样”呼吸,皮肤、黏膜呈樱桃红色B.致化学性

    2、肺炎或肺水肿C.患者面色潮红、高热、心肌受损、肺水肿等D.主要神经系统受损的表现E.以上都是5.氰化物中毒时皮肤黏膜呈樱桃红色的原因是(分数:2.00)A.静脉血氧饱和度增加B.静脉血氧饱和度降低C.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D.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E.以上都不是6.急性氰化物中毒的主要机制是(分数:2.00)A.运氧功能障碍B.形成高铁血红蛋白C.氧气的释放障碍D.抑制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E.与巯基酶结合7.以下不属于四氯化碳中毒症状的是(分数:2.00)A.急性肾衰竭B.关节疼痛C.腹泻、恶心与呕吐D.腹水、腹痛E.头痛8.以下关于二甲基甲酰胺中毒表述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短期内接触较

    3、大量二甲基甲酰胺引起,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B.接触后皮肤、黏膜出现灼痛、胀痛、麻木等刺激症状C.中毒者应脱离现场,脱去污染的衣物,皮肤污染时立即用清水冲洗D.无特效解毒药物E.重度中毒者可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9.乙二醇中毒的早期表现为(分数:2.00)A.眼球震颤B.中枢神经抑制症状C.肾功能损害D.心功能损害E.肝功能损害10.乙醇急性中毒大致可分为(分数:2.00)A.兴奋期和昏睡期B.兴奋期和共济失调期C.共济失调期和昏睡期D.兴奋期、共济失调期和昏睡期E.惊厥期和昏睡期11.以下关于甲醇中毒表述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甲醇经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皮肤也可部分吸

    4、收B.甲醇在体内氧化和排泄均较快,故无明显蓄积作用C.对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D.甲醇经脱氢酶作用,代谢转化为甲醛、甲酸,抑制某些氧化酶系统,致需氧代谢障碍,体内乳酸及其他有机酸积聚,引起酸中毒E.由于甲醇及其代谢物甲醛、甲酸在眼房水和眼组织内含量较高,致视网膜代谢障碍,易引起视网膜细胞、视神经损害及视神经脱髓鞘12.氯甲醚是强烈烷化剂,具有直接致癌作用,其导致的最常见职业性肿瘤为(分数:2.00)A.膀肤癌B.皮肤癌C.肺癌D.白血病E.血管肉瘤13.以下关于急性二氯乙烷中毒治疗原则描述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迅速将中毒者脱离现场,移至新鲜空气处,换去被污染的衣物,冲洗污染皮肤,保暖并严

    5、密观察B.接触反应者应密切观察,并给予对症处理C.以防治中毒性肺病为重点,积极治疗肺水肿D.无特效解毒剂E.轻度中毒者痊愈后可恢复原工作,重度中毒者恢复后应调离二氯乙烷作业14.环氧乙烷健康危害不包括(分数:2.00)A.刺激眼、皮肤B.引起哮喘C.致癌D.皮肤脱脂E.记忆力减退15.为预防正己烷中毒,正已烷作业车间应安装有效通风装置,使用含正己烷的溶剂,应尽量保持密闭,以减少其蒸气逸出,确保车间正己烷空气浓度不超过(分数:2.00)A.325mg/m 3B.425 mg/m 3C.525mg/m 3D.825 mgm 3E.925 mgm 316.工作场所空气中丙烯酞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不

    6、超过(分数:2.00)A.01 mgm 3B.03 mgm 3C.05 mgm 3D.07mg/m 3E.09mg/m 317.以下关于氯丙烯及其中毒表述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在工业中用以生产甘油与环氧树脂的中间体,以及农药的化学原料时均可接触氯丙烯B.具有高度的挥发性和脂溶性,经呼吸道及皮肤等途径吸收C.长期密切接触氯丙烯工人,出现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为主的临床表现D.高浓度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当浓度达 156313 mgm 3 时,即可出现流泪、眼部疼痛等症状E.慢性氯丙烯中毒引起的周围神经损害属于轴索变性,受损的神经纤维虽可再生,但恢复缓慢,因此中毒者不会留下肌萎缩等后遗症18.

    7、以下不属于氯乙烯中毒观察对象的是(分数:2.00)A.长期接触氯乙烯的人员出现头晕、头痛、乏力B.恶心、食欲减退C.肝区胀痛等消化功能障碍,但肝功能试验正常者D.关节疼痛E.睡眠障碍19.下列临床表现中,可以诊断为氯丁二烯慢性重度中毒的是(分数:2.00)A.头昏、头痛、乏力、四肢麻木、步态不稳或短暂的意识障碍、恶心、呕吐B.流泪、咽部干痛、咳嗽、胸闷、呼吸困难C.眼结膜充血、咽部充血、肺部可有散在干、湿啰音D.X射线胸片可有肺纹理增强E.出现肝硬变者20.以下关于职业性急性三氯乙烯中毒诊断原则,描述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根据短期内接触较大量的三氯乙烯职业史B.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并可

    8、有肝、肾及心脏损害的临床表现C.结合职业卫生学调查D.参考尿三氯乙酸含量的测定结果E.参考尿中 2一硫代噻唑烷一 4一羧酸(TTCA)测定结果21.正常人尿中不含五氯酚,尿五氯酚的生物阈限值为(分数:2.00)A.01 mgLB.05 mgLC.10 mgLD.15 mg/LE.20 mg/L22.有机磷农药中毒出现毒草碱样症状的主要机制是(分数:2.00)A.腺体分泌增加,平滑肌松弛B.腺体分泌减退,平滑肌松弛C.腺体分泌增加,平滑肌痉挛D.腺体分泌减退,平滑肌痉挛E.腺体分泌增加,运动神经兴奋23.有机磷农药中毒,以下哪种症状出现最早(分数:2.00)A.血压升高、心律失常B.横纹肌纤维束

    9、颤动C.头晕、头痛、疲乏D.肌力减退E.副交感神经末梢兴奋的表现24.有机磷酸酯类引起的急性中毒表现为(分数:2.00)A.膀胱逼尿肌松弛、呼吸肌麻痹B.腺体分泌减少、胃肠平滑肌兴奋C.胆碱能神经兴奋、心血管作用复杂D.支气管平滑肌松弛、唾液腺分泌增加E.脑内乙酰胆碱水平下降、瞳孔扩大25.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主要机制是(分数:2.00)A.抑制呼吸中枢B.破坏肝脏解毒功能C.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D.毒物使乙酰胆碱分解E.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昏迷26.有机磷农药中毒时,毒草碱样症状的发生主要由于(分数:2.00)A.胆碱能神经递质老化B.M型受体敏感性降低C.乙酰胆碱过度兴奋运动神经D.乙酰胆碱过

    10、度兴奋副交感神经末梢E.乙酰胆碱过度兴奋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27.口服有机磷农药后,多长时间血液浓度达到高峰(分数:2.00)A.12 小时B.34 小时C.48 小时D.612 小时E.2448 小时28.诊断有机磷中毒的最重要指标为(分数:2.00)A.阿托品试验阳性B.血胆碱酯酶活力降低C.确切的接触史D.毒簟碱样和烟碱样症状E.呕吐物有大蒜味29.重度有机磷中毒时,全血胆碱酯酶活性应为(分数:2.00)A.小于 70B.小于 60C.小于 50D.小于 40E.小于 3030.真性胆碱酯酶主要存在部位,下列哪项应除外(分数:2.00)A.红细胞B.血清C.中枢神经系统灰质D.交感神经节E

    11、.运动终板31.有机磷中毒的最有效的治疗是(分数:2.00)A.单独用阿托品B.单独用胆碱酯酶复活药C.两者合用D.对症治疗E.输血治疗32.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后“迟发性脑病”发生在(分数:2.00)A.中毒症状消失后 2496 小时B.中毒症状消失后 12 周C.中毒症状消失后 23 周D.中毒症状消失后 12 个月E.在病程的任何时间都可以发生33.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发生迟发性脑病是因为抑制了以下哪种酶(分数:2.00)A.胆碱酯酶B.细胞色素氧化酶C.神经靶酯酶D.单胺氧化酶E.含琉基的酶34.有机磷中毒最常见的死因是(分数:2.00)A.休克B.肝衰竭C.呼吸衰竭D.脑水肿E.心力衰竭

    12、35.以下哪种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可能在临床症状好转后数日至 1周内再次昏迷,甚至死亡(分数:2.00)A.甲拌磷B.对硫磷C.乐果D.敌敌畏E.敌百虫内科主治医师职业病学(专业知识)-试卷 1答案解析(总分:7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35,分数:70.00)1.苯酚对神经系统的作用部位主要是(分数:2.00)A.大脑B.小脑C.脑干D.脊髓 E.神经末梢解析:2.苯胺急性中毒所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特效解毒剂是(分数:2.00)A.亚硝酸异戊醋B.大剂量亚甲蓝C.小剂量亚甲蓝 D.亚硝酸钠E.硫代硫酸钠解析:3.以下不属于重度急性甲醛中毒诊断标准的是(分数:2.0

    13、0)A.喉头水肿及窒息B.肺水肿C.昏迷D.休克E.肾衰竭 解析:4.氰化氢的主要毒作用表现特点是(分数:2.00)A.出现“叹息样”呼吸,皮肤、黏膜呈樱桃红色 B.致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C.患者面色潮红、高热、心肌受损、肺水肿等D.主要神经系统受损的表现E.以上都是解析:5.氰化物中毒时皮肤黏膜呈樱桃红色的原因是(分数:2.00)A.静脉血氧饱和度增加 B.静脉血氧饱和度降低C.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D.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E.以上都不是解析:解析:根据血液为氧所饱和,静脉血仍呈动脉血的鲜红色以及动静脉血氧差下降来判断答案为 A。6.急性氰化物中毒的主要机制是(分数:2.00)A.运氧功能障碍B.形

    14、成高铁血红蛋白C.氧气的释放障碍D.抑制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 E.与巯基酶结合解析:7.以下不属于四氯化碳中毒症状的是(分数:2.00)A.急性肾衰竭B.关节疼痛 C.腹泻、恶心与呕吐D.腹水、腹痛E.头痛解析:8.以下关于二甲基甲酰胺中毒表述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短期内接触较大量二甲基甲酰胺引起,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 B.接触后皮肤、黏膜出现灼痛、胀痛、麻木等刺激症状C.中毒者应脱离现场,脱去污染的衣物,皮肤污染时立即用清水冲洗D.无特效解毒药物E.重度中毒者可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解析:9.乙二醇中毒的早期表现为(分数:2.00)A.眼球震颤B.中枢神经抑制

    15、症状 C.肾功能损害D.心功能损害E.肝功能损害解析:10.乙醇急性中毒大致可分为(分数:2.00)A.兴奋期和昏睡期B.兴奋期和共济失调期C.共济失调期和昏睡期D.兴奋期、共济失调期和昏睡期 E.惊厥期和昏睡期解析:11.以下关于甲醇中毒表述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甲醇经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皮肤也可部分吸收B.甲醇在体内氧化和排泄均较快,故无明显蓄积作用 C.对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D.甲醇经脱氢酶作用,代谢转化为甲醛、甲酸,抑制某些氧化酶系统,致需氧代谢障碍,体内乳酸及其他有机酸积聚,引起酸中毒E.由于甲醇及其代谢物甲醛、甲酸在眼房水和眼组织内含量较高,致视网膜代谢障碍,易引起视网膜细

    16、胞、视神经损害及视神经脱髓鞘解析:12.氯甲醚是强烈烷化剂,具有直接致癌作用,其导致的最常见职业性肿瘤为(分数:2.00)A.膀肤癌B.皮肤癌C.肺癌 D.白血病E.血管肉瘤解析:13.以下关于急性二氯乙烷中毒治疗原则描述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迅速将中毒者脱离现场,移至新鲜空气处,换去被污染的衣物,冲洗污染皮肤,保暖并严密观察B.接触反应者应密切观察,并给予对症处理C.以防治中毒性肺病为重点,积极治疗肺水肿 D.无特效解毒剂E.轻度中毒者痊愈后可恢复原工作,重度中毒者恢复后应调离二氯乙烷作业解析:14.环氧乙烷健康危害不包括(分数:2.00)A.刺激眼、皮肤B.引起哮喘C.致癌D.皮

    17、肤脱脂 E.记忆力减退解析:15.为预防正己烷中毒,正已烷作业车间应安装有效通风装置,使用含正己烷的溶剂,应尽量保持密闭,以减少其蒸气逸出,确保车间正己烷空气浓度不超过(分数:2.00)A.325mg/m 3 B.425 mg/m 3C.525mg/m 3D.825 mgm 3E.925 mgm 3解析:16.工作场所空气中丙烯酞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不超过(分数:2.00)A.01 mgm 3B.03 mgm 3 C.05 mgm 3D.07mg/m 3E.09mg/m 3解析:17.以下关于氯丙烯及其中毒表述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在工业中用以生产甘油与环氧树脂的中间体,以及农药的

    18、化学原料时均可接触氯丙烯B.具有高度的挥发性和脂溶性,经呼吸道及皮肤等途径吸收C.长期密切接触氯丙烯工人,出现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为主的临床表现D.高浓度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当浓度达 156313 mgm 3 时,即可出现流泪、眼部疼痛等症状E.慢性氯丙烯中毒引起的周围神经损害属于轴索变性,受损的神经纤维虽可再生,但恢复缓慢,因此中毒者不会留下肌萎缩等后遗症 解析:18.以下不属于氯乙烯中毒观察对象的是(分数:2.00)A.长期接触氯乙烯的人员出现头晕、头痛、乏力B.恶心、食欲减退C.肝区胀痛等消化功能障碍,但肝功能试验正常者D.关节疼痛 E.睡眠障碍解析:19.下列临床表现中,可以诊断为氯丁二

    19、烯慢性重度中毒的是(分数:2.00)A.头昏、头痛、乏力、四肢麻木、步态不稳或短暂的意识障碍、恶心、呕吐B.流泪、咽部干痛、咳嗽、胸闷、呼吸困难C.眼结膜充血、咽部充血、肺部可有散在干、湿啰音D.X射线胸片可有肺纹理增强E.出现肝硬变者 解析:20.以下关于职业性急性三氯乙烯中毒诊断原则,描述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根据短期内接触较大量的三氯乙烯职业史B.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并可有肝、肾及心脏损害的临床表现C.结合职业卫生学调查D.参考尿三氯乙酸含量的测定结果E.参考尿中 2一硫代噻唑烷一 4一羧酸(TTCA)测定结果 解析:21.正常人尿中不含五氯酚,尿五氯酚的生物阈限值为(分数:2.

    20、00)A.01 mgLB.05 mgLC.10 mgLD.15 mg/LE.20 mg/L 解析:22.有机磷农药中毒出现毒草碱样症状的主要机制是(分数:2.00)A.腺体分泌增加,平滑肌松弛B.腺体分泌减退,平滑肌松弛C.腺体分泌增加,平滑肌痉挛 D.腺体分泌减退,平滑肌痉挛E.腺体分泌增加,运动神经兴奋解析:23.有机磷农药中毒,以下哪种症状出现最早(分数:2.00)A.血压升高、心律失常B.横纹肌纤维束颤动C.头晕、头痛、疲乏D.肌力减退E.副交感神经末梢兴奋的表现 解析:24.有机磷酸酯类引起的急性中毒表现为(分数:2.00)A.膀胱逼尿肌松弛、呼吸肌麻痹B.腺体分泌减少、胃肠平滑肌兴

    21、奋C.胆碱能神经兴奋、心血管作用复杂 D.支气管平滑肌松弛、唾液腺分泌增加E.脑内乙酰胆碱水平下降、瞳孔扩大解析:25.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主要机制是(分数:2.00)A.抑制呼吸中枢B.破坏肝脏解毒功能 C.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D.毒物使乙酰胆碱分解E.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昏迷解析:26.有机磷农药中毒时,毒草碱样症状的发生主要由于(分数:2.00)A.胆碱能神经递质老化B.M型受体敏感性降低C.乙酰胆碱过度兴奋运动神经D.乙酰胆碱过度兴奋副交感神经末梢 E.乙酰胆碱过度兴奋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解析:27.口服有机磷农药后,多长时间血液浓度达到高峰(分数:2.00)A.12 小时B.34 小时C.

    22、48 小时D.612 小时 E.2448 小时解析:28.诊断有机磷中毒的最重要指标为(分数:2.00)A.阿托品试验阳性B.血胆碱酯酶活力降低 C.确切的接触史D.毒簟碱样和烟碱样症状E.呕吐物有大蒜味解析:29.重度有机磷中毒时,全血胆碱酯酶活性应为(分数:2.00)A.小于 70B.小于 60C.小于 50D.小于 40E.小于 30 解析:30.真性胆碱酯酶主要存在部位,下列哪项应除外(分数:2.00)A.红细胞B.血清 C.中枢神经系统灰质D.交感神经节E.运动终板解析:31.有机磷中毒的最有效的治疗是(分数:2.00)A.单独用阿托品B.单独用胆碱酯酶复活药C.两者合用 D.对症治

    23、疗E.输血治疗解析:32.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后“迟发性脑病”发生在(分数:2.00)A.中毒症状消失后 2496 小时B.中毒症状消失后 12 周C.中毒症状消失后 23 周 D.中毒症状消失后 12 个月E.在病程的任何时间都可以发生解析:33.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发生迟发性脑病是因为抑制了以下哪种酶(分数:2.00)A.胆碱酯酶B.细胞色素氧化酶C.神经靶酯酶 D.单胺氧化酶E.含琉基的酶解析:34.有机磷中毒最常见的死因是(分数:2.00)A.休克B.肝衰竭C.呼吸衰竭 D.脑水肿E.心力衰竭解析:35.以下哪种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可能在临床症状好转后数日至 1周内再次昏迷,甚至死亡(分数:2.00)A.甲拌磷B.对硫磷C.乐果 D.敌敌畏E.敌百虫解析:


    注意事项

    本文(【医学类职业资格】内科主治医师职业病学(专业知识)-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eastlab11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