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医学类职业资格】流行病学练习试卷15-2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425867       资源大小:59.5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医学类职业资格】流行病学练习试卷15-2及答案解析.doc

    1、流行病学练习试卷 15-2及答案解析(总分:8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40,分数:80.00)1.传染病接触者的检疫期限是从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下列哪个时期的期限(分数:2.00)A.最长潜伏期B.最短潜伏期C.平均潜伏期D.最长传染期E.最短传染期2.下列哪项不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疾病的特点(分数:2.00)A.个人卫生习惯不良者发病率高B.发病率存在职业差别C.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发病较多D.一般呈散发E.存在家庭聚集性3.传染病流行出现单个流行高峰后,接着又出现一批病例形成拖尾现象,一般是由于(分数:2.00)A.生物媒介传播和食物传播共同存在B.生物媒介

    2、传播和接触疫水传播共同存在C.共同媒介传播后继之以接触传播D.生物媒介传播和突然传播共同存在E.生物媒介传播和饮水传播共同存在4.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采用双盲法是为了减少(分数:2.00)A.混杂偏倚B.信息偏倚C.入院率偏倚D.回忆偏倚E.选择偏倚5.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盲法是指(分数:2.00)A.负责安排与控制试验的研究者和受试者均不知晓研究目的B.负责安排与控制试验的研究者和受试者均不知晓研究设计C.负责安排与控制试验的研究者和受试者均不知晓研究结果D.负责安排与控制试验的研究者和受试者均不知晓分组情况E.负责安排与控制试验的研究者和受试者均不知晓评价指标6.若某因素与某病因果关系已经确定

    3、,那么为了说明消除该因素对于暴露者和全人群可以减少多少发病率,应选用下列哪个指标(分数:2.00)A.AR和 PARB.RRC.ARD.AR%和 PAR%E.PAR7.队列研究中确定观察终止时间是根据(分数:2.00)A.研究工作的期限与经费B.暴露组出现第一例病人的时间C.暴露因素作用于人体至产生疾病结局的一般潜隐期D.全体研究对象是否都出现观察结局的时间E.非暴露组出现第一例病人的时间8.队列研究中最重要的偏倚是(分数:2.00)A.信息偏倚B.健康工人效应C.错误分类偏倚D.失访偏倚E.混杂偏倚9.下列哪项不是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特征(分数:2.00)A.随机分组B.给予干预措施C.严格的

    4、平行对照组D.实验组和对照组是自然形成的E.属于前瞻性研究10.下列哪个因素不会导致人群易感性降低(分数:2.00)A.有效的预防接种B.易感人口的迁出C.隐性感染D.病原体致病力E.传染病流行11.下列哪项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综合性措施的主要环节(分数:2.00)A.治疗病人B.切断传播途径C.预防接种D.接触者预防服药E.隔离接触者12.病原体更换宿主的过程称为(分数:2.00)A.流行过程B.传播机制C.传播过程D.致病机制E.传染过程13.在队列研究中经常发生失访,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失访不会严重影响研究结论(分数:2.00)A.失访的时间较晚B.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失访率相等C.暴露组和非暴露

    5、组的发病率没有统计学差异D.失访者和非失访者的暴露情况相似E.失访的时间较早14.所谓准现场试验是指(分数:2.00)A.现场干预试验B.前瞻性病因研究C.社区实验D.不能按照随机分组或双盲法所开展的现场试验E.随机对照试验15.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最大差异是(分数:2.00)A.纳入标准不同B.随访方式不同C.干预措施不同D.目标人群不同E.观察重点不同16.如欲说明人群中由于高盐饮食所致高血压病的危险的比例时,应选用(分数:2.00)A.人群归因危险百分比B.归因危险百分比C.归因危险度D.相对危险度E.比值比17.城市发现甲类传染病及乙类的艾滋病,肺炭疽、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

    6、人的报告时限为(分数:2.00)A.6小时以内B.12小时以内C.24小时以内D.36小时以内E.3天以内18.所谓疾病监测是指(分数:2.00)A.长期、连续地收集、核对、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影响因素的资料,并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B.长期、连续地收集、核对、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影响因素的资料C.长期、连续地对疾病的动态分布进行随访D.长期坚持下级单位向上级机构上报监测数据和资料E.上级单位亲自调查收集或要求下级单位尽力去收集资料19.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淋病等疾病属于(分数:2.00)A.甲类传染病B.丙类传染病C.乙类传染病D.由地方政府决定所属传染病范畴E.传染病

    7、20.下列关于人年的论述哪项是正确的(分数:2.00)A.5个人暴露于研究因素 1年为 5人年,1 个人暴露于研究因素 5年也是为 5人年B.1个人暴露于研究因素不满 1年时也计为 1人年C.人年只能每个人单独计算,无可加性D.因为 1年只能一个人一个人地逐一计算后累加,所以十分繁杂E.一组人暴露于研究因素 1年为 1人年21.下面对疫源地的认识哪项正确(分数:2.00)A.疫源地即指传染源本身B.疫源地指传染源所在的病家C.疫源地指传染源所在的地区D.疫源地指传染源所停留过的地区E.疫源地即指传染源本身及其家人22.下列哪个方法最适于人群疾病自然史的研究(分数:2.00)A.横断面调查B.生

    8、态学研究C.类实验研究D.前瞻性队列研究E.回顾性队列研究23.临床药物治疗试验中的“双盲法“是指(分数:2.00)A.医务人员、实验组、对照组受试对象都不知道接受的是何种药物B.医生、护士都不知道接受的是何种药物C.医务人员和试验组受试对象都不知道接受的是何种药物D.实验组与对照组受试对象都不知道接受的是何种药物E.医务人员和对照组受试对象都不知道接受的是何种药物24.下列哪项不属于疾病监测内容(分数:2.00)A.长期系统地观察疾病的发生,传播及其影响因素B.观察疾病变动趋势及分布动态C.采取防制对策及措施D.研究疾病诊断方法E.对防制效果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25.队列研究资料分析时采用多元

    9、回归分析,可以减少(分数:2.00)A.选择偏倚B.混杂偏倚C.测量偏倚D.信息偏倚E.错分偏倚26.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分数:2.00)A.传播易于实现,病例常可连续发生,患者常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人群B.一般有季节性升高的表现,冬春出现较多,流行强度常与人口密度、居住条件、卫生条件等有关C.在未经免疫预防的人群中,发病可呈现周期性升高D.病后免疫力持久的传染病常在儿童时期感染;病后免疫不持久的传染病则没有明显的儿童发病率高的特征E.以上都是27.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是(分数:2.00)A.有一定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升高;病例分布与吸血节肢动物的地区分布一致;季节性升高与吸

    10、血节肢动物活跃季节一致B.有明显的职业特点C.发病年龄有差异,新迁入疫区者常易发病,老疫区成人因多具有免疫力;则病例多集中于儿童D.人与人之间不直接相互传播E.以上都是28.下列关于相对危险度的论述哪项是错误的(分数:2.00)A.相对危险度的取值范围为 0B.若 RR=1,则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无关联C.若 RR1,则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存在负关联D.若 RR1,则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存在正关联E.RR=0.1时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强度比 RR=10时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强度弱29.下列哪项论述是错误的(分数:2.00)A.在队列研究中暴露组发病率/非暴露组发病率等于相对危险度B.在病例对

    11、照研究中病例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等于相对危险度C.在队列研究中被观察人数乘以观察年数之积是人年数D.特异危险度等于暴露组死亡率(发病率)减去非暴露组死亡率(发病率)E.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是以 OR值估计相对危险度30.下列哪项不是队列研究的特点(分数:2.00)A.可以研究一种暴露与多种疾病的关系B.属于分析性研究C.经常存在失访偏倚D.可以研究一种疾病与多种暴露的关系E.是由因到果的研究31.拟除虫菊优于有机磷的最大特点是(分数:2.00)A.速效高效B.抗药性小C.性能稳定D.杀虫谱广泛E.安全无毒32.下列哪项关于队列研究论述是错误的(分数:2.00)A.不适用于罕见病的病因学研究B.在

    12、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不普遍时,暴露组应从一般人群中选C.可以了解疾病自然史D.研究的暴露因素是天然存在而非研究者给予的E.设立对照组33.下列哪项关于疾病监测的论述是错误的(分数:2.00)A.哨点监测比常规报告花费大B.获得直接指标比获得间接指标困难C.主动监测结果比被动监测准确D.动态人群的资料处理比静态人群复杂E.监测病例的诊断比实际病例简便3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我国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 35种,实行分级管理,其中(分数:2.00)A.甲类 2种、乙类 22种、丙类 11种B.甲类 2种、乙类 21种、丙类 12种C.甲类 2种、乙类 24种、丙类 9种D.甲类 3

    13、种、乙类 20种、丙类 12种E.甲类 3种、乙类 21种、丙类 11种35.RR=2、PAR=95%,说明(分数:2.00)A.病因与疾病联系强度不太高,人群发病率较高B.病因与疾病联系强度不太高,病因在人群中暴露比例较低C.病因与疾病联系强度不太高,病因在人群中暴露比例较高D.病因与疾病联系强度不太高,人群发病率较低E.以上结论都不正确36.我国规定监测的传染病是(分数:2.00)A.霍乱、黄热病、鼠疫、艾滋病B.艾滋病、霍乱、黄热病、流行性出血热C.斑疹伤寒、疟疾、病毒性流感、回归热、麻痹性脊髓灰质炎、登革热D.鼠疫、艾滋病、梅毒E.艾滋病、霍乱、黄热病、流行性感冒37.下列哪一种情况在

    14、社区人群保健工作中应预优先考虑(分数:2.00)A.能造成较高的相对危险度且人群中暴露者比例较高的暴露B.能造成较高的归因危险百分比C.能造成较高的相对危险度的暴露D.能造成较高的特异危险度的暴露E.人群中暴露者比例较高的暴露38.队列研究中提高现场调查及临床诊断水平,可以减少(分数:2.00)A.选择偏倚B.混杂偏倚C.回忆偏倚D.信息偏倚E.报告偏倚39.下列哪个因素不可能导致人群易感性升高(分数:2.00)A.外来人口的迁入B.新生儿增加C.病原体的变异D.免疫力的自然消退E.隐性感染40.下列哪项关于疾病监测的论述是错误的(分数:2.00)A.疾病监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B.疾病监测是用来

    15、确定病因C.疾病监测与疾病报告有联系D.疾病监测应对导致疾病传播的影响因素进行监测E.疾病监测应观察疾病的发展趋势流行病学练习试卷 15-2答案解析(总分:8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40,分数:80.00)1.传染病接触者的检疫期限是从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下列哪个时期的期限(分数:2.00)A.最长潜伏期 B.最短潜伏期C.平均潜伏期D.最长传染期E.最短传染期解析:2.下列哪项不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疾病的特点(分数:2.00)A.个人卫生习惯不良者发病率高B.发病率存在职业差别 C.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发病较多D.一般呈散发E.存在家庭聚集性解析:3.传染病流

    16、行出现单个流行高峰后,接着又出现一批病例形成拖尾现象,一般是由于(分数:2.00)A.生物媒介传播和食物传播共同存在B.生物媒介传播和接触疫水传播共同存在C.共同媒介传播后继之以接触传播 D.生物媒介传播和突然传播共同存在E.生物媒介传播和饮水传播共同存在解析:4.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采用双盲法是为了减少(分数:2.00)A.混杂偏倚B.信息偏倚 C.入院率偏倚D.回忆偏倚E.选择偏倚解析:5.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盲法是指(分数:2.00)A.负责安排与控制试验的研究者和受试者均不知晓研究目的B.负责安排与控制试验的研究者和受试者均不知晓研究设计C.负责安排与控制试验的研究者和受试者均不知晓研究结

    17、果D.负责安排与控制试验的研究者和受试者均不知晓分组情况 E.负责安排与控制试验的研究者和受试者均不知晓评价指标解析:6.若某因素与某病因果关系已经确定,那么为了说明消除该因素对于暴露者和全人群可以减少多少发病率,应选用下列哪个指标(分数:2.00)A.AR和 PARB.RRC.ARD.AR%和 PAR% E.PAR解析:7.队列研究中确定观察终止时间是根据(分数:2.00)A.研究工作的期限与经费B.暴露组出现第一例病人的时间C.暴露因素作用于人体至产生疾病结局的一般潜隐期 D.全体研究对象是否都出现观察结局的时间E.非暴露组出现第一例病人的时间解析:8.队列研究中最重要的偏倚是(分数:2.

    18、00)A.信息偏倚B.健康工人效应C.错误分类偏倚D.失访偏倚 E.混杂偏倚解析:9.下列哪项不是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特征(分数:2.00)A.随机分组B.给予干预措施C.严格的平行对照组D.实验组和对照组是自然形成的 E.属于前瞻性研究解析:10.下列哪个因素不会导致人群易感性降低(分数:2.00)A.有效的预防接种B.易感人口的迁出C.隐性感染D.病原体致病力 E.传染病流行解析:11.下列哪项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综合性措施的主要环节(分数:2.00)A.治疗病人B.切断传播途径 C.预防接种D.接触者预防服药E.隔离接触者解析:12.病原体更换宿主的过程称为(分数:2.00)A.流行过程B.传

    19、播机制 C.传播过程D.致病机制E.传染过程解析:13.在队列研究中经常发生失访,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失访不会严重影响研究结论(分数:2.00)A.失访的时间较晚B.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失访率相等C.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没有统计学差异D.失访者和非失访者的暴露情况相似 E.失访的时间较早解析:14.所谓准现场试验是指(分数:2.00)A.现场干预试验B.前瞻性病因研究C.社区实验D.不能按照随机分组或双盲法所开展的现场试验 E.随机对照试验解析:15.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最大差异是(分数:2.00)A.纳入标准不同B.随访方式不同C.干预措施不同 D.目标人群不同E.观察重点不同解

    20、析:16.如欲说明人群中由于高盐饮食所致高血压病的危险的比例时,应选用(分数:2.00)A.人群归因危险百分比 B.归因危险百分比C.归因危险度D.相对危险度E.比值比解析:17.城市发现甲类传染病及乙类的艾滋病,肺炭疽、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的报告时限为(分数:2.00)A.6小时以内 B.12小时以内C.24小时以内D.36小时以内E.3天以内解析:18.所谓疾病监测是指(分数:2.00)A.长期、连续地收集、核对、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影响因素的资料,并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B.长期、连续地收集、核对、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影响因素的资料C.长期、连续地对疾病的动态分布进

    21、行随访D.长期坚持下级单位向上级机构上报监测数据和资料E.上级单位亲自调查收集或要求下级单位尽力去收集资料解析:19.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淋病等疾病属于(分数:2.00)A.甲类传染病B.丙类传染病C.乙类传染病 D.由地方政府决定所属传染病范畴E.传染病解析:20.下列关于人年的论述哪项是正确的(分数:2.00)A.5个人暴露于研究因素 1年为 5人年,1 个人暴露于研究因素 5年也是为 5人年 B.1个人暴露于研究因素不满 1年时也计为 1人年C.人年只能每个人单独计算,无可加性D.因为 1年只能一个人一个人地逐一计算后累加,所以十分繁杂E.一组人暴露于研究因素 1年为 1人年解析:21

    22、.下面对疫源地的认识哪项正确(分数:2.00)A.疫源地即指传染源本身B.疫源地指传染源所在的病家C.疫源地指传染源所在的地区D.疫源地指传染源所停留过的地区 E.疫源地即指传染源本身及其家人解析:22.下列哪个方法最适于人群疾病自然史的研究(分数:2.00)A.横断面调查B.生态学研究C.类实验研究D.前瞻性队列研究 E.回顾性队列研究解析:23.临床药物治疗试验中的“双盲法“是指(分数:2.00)A.医务人员、实验组、对照组受试对象都不知道接受的是何种药物 B.医生、护士都不知道接受的是何种药物C.医务人员和试验组受试对象都不知道接受的是何种药物D.实验组与对照组受试对象都不知道接受的是何

    23、种药物E.医务人员和对照组受试对象都不知道接受的是何种药物解析:24.下列哪项不属于疾病监测内容(分数:2.00)A.长期系统地观察疾病的发生,传播及其影响因素B.观察疾病变动趋势及分布动态C.采取防制对策及措施D.研究疾病诊断方法 E.对防制效果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解析:25.队列研究资料分析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可以减少(分数:2.00)A.选择偏倚B.混杂偏倚 C.测量偏倚D.信息偏倚E.错分偏倚解析:26.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分数:2.00)A.传播易于实现,病例常可连续发生,患者常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人群B.一般有季节性升高的表现,冬春出现较多,流行强度常与人口密度、居住条件、卫

    24、生条件等有关C.在未经免疫预防的人群中,发病可呈现周期性升高D.病后免疫力持久的传染病常在儿童时期感染;病后免疫不持久的传染病则没有明显的儿童发病率高的特征E.以上都是 解析:27.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是(分数:2.00)A.有一定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升高;病例分布与吸血节肢动物的地区分布一致;季节性升高与吸血节肢动物活跃季节一致B.有明显的职业特点C.发病年龄有差异,新迁入疫区者常易发病,老疫区成人因多具有免疫力;则病例多集中于儿童D.人与人之间不直接相互传播E.以上都是 解析:28.下列关于相对危险度的论述哪项是错误的(分数:2.00)A.相对危险度的取值范围为 0B.若 RR=

    25、1,则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无关联C.若 RR1,则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存在负关联D.若 RR1,则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存在正关联E.RR=0.1时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强度比 RR=10时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强度弱 解析:29.下列哪项论述是错误的(分数:2.00)A.在队列研究中暴露组发病率/非暴露组发病率等于相对危险度B.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等于相对危险度 C.在队列研究中被观察人数乘以观察年数之积是人年数D.特异危险度等于暴露组死亡率(发病率)减去非暴露组死亡率(发病率)E.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是以 OR值估计相对危险度解析:30.下列哪项不是队列研究的特点(分数:2.

    26、00)A.可以研究一种暴露与多种疾病的关系B.属于分析性研究C.经常存在失访偏倚D.可以研究一种疾病与多种暴露的关系 E.是由因到果的研究解析:31.拟除虫菊优于有机磷的最大特点是(分数:2.00)A.速效高效B.抗药性小C.性能稳定D.杀虫谱广泛E.安全无毒 解析:32.下列哪项关于队列研究论述是错误的(分数:2.00)A.不适用于罕见病的病因学研究B.在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不普遍时,暴露组应从一般人群中选 C.可以了解疾病自然史D.研究的暴露因素是天然存在而非研究者给予的E.设立对照组解析:33.下列哪项关于疾病监测的论述是错误的(分数:2.00)A.哨点监测比常规报告花费大 B.获得直接指标

    27、比获得间接指标困难C.主动监测结果比被动监测准确D.动态人群的资料处理比静态人群复杂E.监测病例的诊断比实际病例简便解析:3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我国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 35种,实行分级管理,其中(分数:2.00)A.甲类 2种、乙类 22种、丙类 11种B.甲类 2种、乙类 21种、丙类 12种C.甲类 2种、乙类 24种、丙类 9种 D.甲类 3种、乙类 20种、丙类 12种E.甲类 3种、乙类 21种、丙类 11种解析:35.RR=2、PAR=95%,说明(分数:2.00)A.病因与疾病联系强度不太高,人群发病率较高B.病因与疾病联系强度不太高,病因在人群中暴露

    28、比例较低C.病因与疾病联系强度不太高,病因在人群中暴露比例较高 D.病因与疾病联系强度不太高,人群发病率较低E.以上结论都不正确解析:36.我国规定监测的传染病是(分数:2.00)A.霍乱、黄热病、鼠疫、艾滋病B.艾滋病、霍乱、黄热病、流行性出血热C.斑疹伤寒、疟疾、病毒性流感、回归热、麻痹性脊髓灰质炎、登革热 D.鼠疫、艾滋病、梅毒E.艾滋病、霍乱、黄热病、流行性感冒解析:37.下列哪一种情况在社区人群保健工作中应预优先考虑(分数:2.00)A.能造成较高的相对危险度且人群中暴露者比例较高的暴露 B.能造成较高的归因危险百分比C.能造成较高的相对危险度的暴露D.能造成较高的特异危险度的暴露E.人群中暴露者比例较高的暴露解析:38.队列研究中提高现场调查及临床诊断水平,可以减少(分数:2.00)A.选择偏倚B.混杂偏倚C.回忆偏倚D.信息偏倚 E.报告偏倚解析:39.下列哪个因素不可能导致人群易感性升高(分数:2.00)A.外来人口的迁入B.新生儿增加C.病原体的变异D.免疫力的自然消退E.隐性感染 解析:40.下列哪项关于疾病监测的论述是错误的(分数:2.00)A.疾病监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B.疾病监测是用来确定病因 C.疾病监测与疾病报告有联系D.疾病监测应对导致疾病传播的影响因素进行监测E.疾病监测应观察疾病的发展趋势解析:


    注意事项

    本文(【医学类职业资格】流行病学练习试卷15-2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arrownail38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