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初级(士)(临床免疫学及检验)-试卷 19及答案解析(总分:6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23,分数:46.00)1.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分子是(分数:2.00)A.C1B.C3C.C2D.C4E.C52.具有调理作用的补体裂解片段是(分数:2.00)A.C5aB.CSbC.C3aD.C3bE.C4b3.关于免疫溶血法测量补体活性的说法正确的是(分数:2.00)A.常用于替代途径各成分的测定B.抗原为 SRBCC.实验中有一组补体系统参与反应D.不是以 50溶血作为指示终点E.检测补体的蛋白含量4.补体结合试验是(分数:2.00)A.仅能用于抗原的检
2、测B.不出现溶血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C.仅有两个系统参与反应D.出现溶血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E.只用于可溶性抗原的测定5.补体结合试验检测系统中血清做 56,30 分钟处理是(分数:2.00)A.提高血清中抗体的激活状体B.增强血清中抗原抗体的结合能力C.破坏补体,以排除标本中补体对结果的影响D.破坏血清中的抗羊红细胞成分E.增加补体活性6.补体系统经典激活途径与旁路激活途径的汇合点是(分数:2.00)A.C1B.C2C.C3D.C4E.C57.在总补体活性测定时,所测定的是(分数:2.00)A.红细胞与补体结合的能力B.补体溶解红细胞的活性C.补体溶解致敏红细胞的活性D.溶血素与补体结合的能力E
3、.补体溶解白细胞的能力8.补体应保存在( )条件以下,以防止活性丢失(分数:2.00)A.37B.室温避光C.4D.0E.-209.不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的 Ig是(分数:2.00)A.IgMB.IgG3C.IgAD.IgGlE.IgE10.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激活过程中,与下列哪项作用无关(分数:2.00)A.过敏毒素产生B.膜攻击复合物形成C.C3裂解为 C3a和 C3bD.C4裂解为 C4a和 C4bE.C5裂解为 C5a和 C5b11.补体旁路激活途径首先激活补体的哪一组分(分数:2.00)A.C1B.C2C.C3D.C4E.C912.下列关于补体活化的三条激活途径的描述,错误的是(分
4、数:2.00)A.三条途径的膜攻击复合物相同B.旁路途径在感染后期发挥作用C.经典途径从 C1激活开始D.旁路途径从 C3激活开始E.MBL途径中形成的 C3转化酶是 CAb2b13.能协助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补体裂解片段是(分数:2.00)A.C3aB.C3bC.CSaD.iC3bE.C3d14.补体成分中属于 B球蛋白的是(分数:2.00)A.C1qB.ClrC.C1sD.C8E.C915.关于补体的理化特性正确的是(分数:2.00)A.血清中不具有酶样活性、耐热的糖蛋白B.补体性质稳定C.在 4活性可保持 34 天D.加热 5630 分钟灭活E.不易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16.CH50测定法选
5、择在 50溶血处测量的原因是(分数:2.00)A.50刚好溶血一半B.50便于测量C.50时对补体量最敏感D.50溶血最稳定E.50溶血速度慢,易于检测17.总补体活性测定试验中,溶血素用量为(分数:2.00)A.05 单位B.10 单位C.15 单位D.20 单位E.40 单位18.测定补体 C3成分的常用方法为(分数:2.00)A.酶免疫测定B.免疫比浊C.放射免疫测定D.发光免疫测定E.免疫电泳技术19.免疫化学法测量单个补体成分过程中,PEG 的作用是(分数:2.00)A.使单个补体与相应抗体结合B.使补体与抗体结合生成的复合物沉淀C.使复合物更加易于被仪器测量到D.使整个反应体系更加
6、稳定E.封闭系统,减少非特异性反应20.关于补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分数:2.00)A.血清中补体各组分含量差距较大,其中 C3含量最高B.全部属于 球蛋白C.性质不稳定D.大多数为糖蛋白E.正常血清中补体各组分含量相差较大21.在补体结合试验中,采用以下哪项为补体(分数:2.00)A.豚鼠血清B.人血清C.马血清D.兔血清E.羊血清22.免疫溶血法测量单个补体成分时,使用的抗原是(分数:2.00)A.流感病毒B.致敏绵羊红细胞(SRBC)C.白色念珠菌D.中性粒细胞E.单核细胞23.下列方法不属于免疫化学法的是(分数:2.00)A.单向免疫扩散B.火箭免疫电泳C.散射比浊法D.CH50E.透
7、射比浊法二、B1 型题(总题数:2,分数:16.00)A经典途径 B替代途径 C共同通路 DMBL 途径 E外源途径(分数:8.00)(1).由急性炎症期产生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与病原体结合后启动的激活过程为(分数:2.00)A.B.C.D.E.(2).以结合抗原后的 IgG或 IgM类抗体为主要激活剂,补体 C1C9 全部参与的激活过程为(分数:2.00)A.B.C.D.E.(3).由病原微生物等胞壁成分提供接触面直接激活补体 C3,然后完成 C5C9 的激活过程为(分数:2.00)A.B.C.D.E.(4).形成有嗜细胞作用的攻膜复合物,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免疫应答的途径为(分数:2.0
8、0)A.B.C.D.E.A肾小球肾炎 B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C严重感染 DCIC 清除障碍 E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分数:8.00)(1).与 C3缺陷相关的疾病(分数:2.00)A.B.C.D.E.(2).与 C1抑制物缺乏的疾病(分数:2.00)A.B.C.D.E.(3).与细胞表面 CRl缺陷的疾病(分数:2.00)A.B.C.D.E.(4).与 If、Hf 缺陷的疾病(分数:2.00)A.B.C.D.E.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初级(士)(临床免疫学及检验)-试卷 19答案解析(总分:6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23,分数:46.00)1.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分
9、子是(分数:2.00)A.C1B.C3 C.C2D.C4E.C5解析:解析:补体系统包括 30余种活性成分,并且各种组分的含量相差较大,C3 含量最多,C2 含量最低。不同种属动物血清补体含量也不相同,其中豚鼠血清中含有丰富的补体。2.具有调理作用的补体裂解片段是(分数:2.00)A.C5aB.CSbC.C3aD.C3b E.C4b解析:解析: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 C3b既可与细菌或其他颗粒物质及 IC结合,又与中性粒细胞或巨噬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称为补体的调理作用。参与调理作用的补体裂解片段和抗体均被称为调理素。3.关于免疫溶血法测量补体活性的说法正确的是(分
10、数:2.00)A.常用于替代途径各成分的测定B.抗原为 SRBC C.实验中有一组补体系统参与反应D.不是以 50溶血作为指示终点E.检测补体的蛋白含量解析:解析:补体溶血试验采用绵羊红细胞与溶血素在补体作用下导致溶血来反映补体的活性。4.补体结合试验是(分数:2.00)A.仅能用于抗原的检测B.不出现溶血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C.仅有两个系统参与反应D.出现溶血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E.只用于可溶性抗原的测定解析:解析:补体结合试验中,如果不出现溶血说明存在抗原抗体反应,补体被消耗掉,即补体结合试验阳性。5.补体结合试验检测系统中血清做 56,30 分钟处理是(分数:2.00)A.提高血清中抗体的
11、激活状体B.增强血清中抗原抗体的结合能力C.破坏补体,以排除标本中补体对结果的影响 D.破坏血清中的抗羊红细胞成分E.增加补体活性解析:解析:56,30 分钟可以灭活补体和某些非特异性因素。6.补体系统经典激活途径与旁路激活途径的汇合点是(分数:2.00)A.C1B.C2C.C3 D.C4E.C5解析:解析:补体替代激活途径绕过 C1、C4,直接从 C3活化开始,C3 即为两种途径的汇合点。7.在总补体活性测定时,所测定的是(分数:2.00)A.红细胞与补体结合的能力B.补体溶解红细胞的活性C.补体溶解致敏红细胞的活性 D.溶血素与补体结合的能力E.补体溶解白细胞的能力解析:解析:补体总活性测
12、定时,溶血素与致敏红细胞结合,在补体的作用下发生溶血。8.补体应保存在( )条件以下,以防止活性丢失(分数:2.00)A.37B.室温避光C.4D.0E.-20 解析:解析:补体标本保存应置于-20以下。9.不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的 Ig是(分数:2.00)A.IgMB.IgG3C.IgAD.IgGlE.IgE 解析:解析:经典途径是以结合抗原后的 IgG或 lgM类抗体为主要激活剂,此外非特异性凝集的免疫球蛋白也可以激活,IgE 为单体结构,不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10.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激活过程中,与下列哪项作用无关(分数:2.00)A.过敏毒素产生B.膜攻击复合物形成C.C3裂解为
13、C3a和 C3bD.C4裂解为 C4a和 C4b E.C5裂解为 C5a和 C5b解析:解析:旁路激活途径与经典激活途径不同之处在于激活是越过了 C1、C4、C2 三种成分,直接激活C3继而完成 C5至 C9各成分的连锁反应。11.补体旁路激活途径首先激活补体的哪一组分(分数:2.00)A.C1B.C2C.C3 D.C4E.C9解析:解析:补体激活的替代途径又称旁路途径,与经典途径的不同之处主要是越过 C1、C4 和 C2,直接激活补体 C3,然后完成 C5C9 的激活过程。12.下列关于补体活化的三条激活途径的描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三条途径的膜攻击复合物相同B.旁路途径在感染后
14、期发挥作用 C.经典途径从 C1激活开始D.旁路途径从 C3激活开始E.MBL途径中形成的 C3转化酶是 CAb2b解析:解析:旁路激活途径在细菌性感染早期,尚未产生特异性抗体时,即可发挥重要的抗感染作用。13.能协助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补体裂解片段是(分数:2.00)A.C3aB.C3b C.CSaD.iC3bE.C3d解析:解析:抗原抗体在体内结合形成的循环免疫复合物如未被及时清除而沉积于组织中,则可活化补体,造成组织损伤。而补体成分的存在,可减少免疫复合物的产生,溶解已生成的复合物。C3 和 C4可共价结合到免疫复合物上,阻碍免疫复合物相互结合形成大网格在组织中沉积。补体激活途径产生的 C3
15、b,嵌入到抗原抗体的网格中,与抗体结合,使抗体与抗原分子间亲和力降低,部分抗原抗体分离,导致复合物变小,易于排出或降解。14.补体成分中属于 B球蛋白的是(分数:2.00)A.C1qB.Clr C.C1sD.C8E.C9解析:解析:补体大多为糖蛋白,C1r 属于 球蛋白,C1q、C8 为 球蛋白,C1s、C9 为 球蛋白。15.关于补体的理化特性正确的是(分数:2.00)A.血清中不具有酶样活性、耐热的糖蛋白B.补体性质稳定C.在 4活性可保持 34 天D.加热 5630 分钟灭活 E.不易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解析:解析:补体是血清中具有酶样活性、不耐热的糖蛋白。补体性质不稳定,易受各种理化因
16、素的影响。在-10活性可保持 34 天,加热 5630 分钟灭活,故补体活性检测应尽快进行。16.CH50测定法选择在 50溶血处测量的原因是(分数:2.00)A.50刚好溶血一半B.50便于测量C.50时对补体量最敏感 D.50溶血最稳定E.50溶血速度慢,易于检测解析:解析:CH50 测定法选择在 50溶血处测量的原因是在 3070之间,对补体含量最为敏感。17.总补体活性测定试验中,溶血素用量为(分数:2.00)A.05 单位B.10 单位C.15 单位D.20 单位 E.40 单位解析:解析:总补体活性通过溶血试验测定,溶血素为定量,采用两个溶血素单位。18.测定补体 C3成分的常用方
17、法为(分数:2.00)A.酶免疫测定B.免疫比浊 C.放射免疫测定D.发光免疫测定E.免疫电泳技术解析:解析:补体 C3属于球蛋白,免疫原性很强,可制备特异性抗体。特异性抗体与血清中 C3结合形成浊度,通过比浊即可测定血清中 C3含量。19.免疫化学法测量单个补体成分过程中,PEG 的作用是(分数:2.00)A.使单个补体与相应抗体结合B.使补体与抗体结合生成的复合物沉淀 C.使复合物更加易于被仪器测量到D.使整个反应体系更加稳定E.封闭系统,减少非特异性反应解析:解析:免疫化学法测量单个补体成分过程中,PEG 使补体与抗体结合生成的复合物沉淀。20.关于补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分数:2.00
18、)A.血清中补体各组分含量差距较大,其中 C3含量最高B.全部属于 球蛋白 C.性质不稳定D.大多数为糖蛋白E.正常血清中补体各组分含量相差较大解析:解析:补体大多数是 p球蛋白,但是也有 球蛋白和仅球蛋白。21.在补体结合试验中,采用以下哪项为补体(分数:2.00)A.豚鼠血清 B.人血清C.马血清D.兔血清E.羊血清解析:解析:在补体结合试验中,采用豚鼠血清为补体。22.免疫溶血法测量单个补体成分时,使用的抗原是(分数:2.00)A.流感病毒B.致敏绵羊红细胞(SRBC) C.白色念珠菌D.中性粒细胞E.单核细胞解析:解析:免疫溶血法测量单个补体成分时,使用的抗原是 SRBC(致敏绵羊红细
19、胞)。23.下列方法不属于免疫化学法的是(分数:2.00)A.单向免疫扩散B.火箭免疫电泳C.散射比浊法D.CH50 E.透射比浊法解析:解析:免疫化学法分为单向免疫扩散、火箭免疫电泳、透射比浊法、散射比浊法。二、B1 型题(总题数:2,分数:16.00)A经典途径 B替代途径 C共同通路 DMBL 途径 E外源途径(分数:8.00)(1).由急性炎症期产生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与病原体结合后启动的激活过程为(分数:2.00)A.B.C.D. E.解析:(2).以结合抗原后的 IgG或 IgM类抗体为主要激活剂,补体 C1C9 全部参与的激活过程为(分数:2.00)A. B.C.D.E.解析:(3
20、).由病原微生物等胞壁成分提供接触面直接激活补体 C3,然后完成 C5C9 的激活过程为(分数:2.00)A.B. C.D.E.解析:(4).形成有嗜细胞作用的攻膜复合物,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免疫应答的途径为(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补体的激活主要有经典、替代和 MBI。三种途径。经典途径是以结合抗原后的 IgG或 IgM类抗体为主要激活剂,补体 C1C9 全部参与的激活过程;替代途径由病原微生物等细胞壁成分提供接触面直接激活补体 C3,然后完成 C5C9 的激活过程;MBL 途径由急性炎症期产生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与病原体结合后启动的激活过程;三种途径均
21、会通过共同的末端通路,形成有嗜细胞作用的攻膜复合物,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免疫应答。A肾小球肾炎 B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C严重感染 DCIC 清除障碍 E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分数:8.00)(1).与 C3缺陷相关的疾病(分数:2.00)A.B.C. D.E.解析:(2).与 C1抑制物缺乏的疾病(分数:2.00)A.B. C.D.E.解析:(3).与细胞表面 CRl缺陷的疾病(分数:2.00)A.B.C.D. E.解析:(4).与 If、Hf 缺陷的疾病(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与 C3缺陷相关的疾病是导致严重感染;C1 抑制物缺乏与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相关;细胞表面 CRl缺陷与 CIC清除障碍相关;DAF 缺陷与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相关;If、Hf 缺陷与肾小球肾炎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