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医学类职业资格】口腔执业医师-口腔解剖生理学(四)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422908       资源大小:354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医学类职业资格】口腔执业医师-口腔解剖生理学(四)及答案解析.doc

    1、口腔执业医师-口腔解剖生理学(四)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A1 型题/B(总题数:58,分数:100.00)1.人类建 (分数:1.00)A.B.C.D.E.2.与正常 (分数:1.00)A.B.C.D.E.3.颞肌、咬肌、翼内肌收缩有推动上下牙弓向前的作用,下述哪种机制不正确 A在 力作用下,牙体有向前倾斜移动的趋势 B颞肌、咬肌、翼内肌收缩时均对下颌骨产生向前的动力 C闭口时,上下牙弓发生咬合, 力为向上、向前 D上下牙弓发生咬合过程中邻面磨耗使牙弓前移 E颌间距离前大后小, (分数:1.00)A.B.C.D.E.4.下列关于建 的动力平衡的描述错误的是

    2、 A动力平衡状态不良可能导致错 (分数:1.00)A.B.C.D.E.5.替牙 (分数:1.00)A.B.C.D.E.6.关于暂时性错 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上中切牙之间往往有一间隙 B上颌侧切牙牙冠向侧方歪斜 C恒切牙初萌时,显示拥挤状态 D上下颌第一恒磨牙在建 初期阶段为偏近中关系 E前牙暂时性深覆 (分数:1.00)A.B.C.D.E.7.第二恒磨牙萌出时间约为 A.1012 岁 B.1113 岁 C.1214 岁 D.1315 岁 E.1416 岁(分数:1.00)A.B.C.D.E.8.关于上中切牙牙体长轴在近远中方向与中线相交的角度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为 510 B.较上颌侧切牙与

    3、中线相交的角度小 C.较上颌尖牙与中线相交的角度大 D.较上颌第二前磨牙与中线相交的角度大 E.较上颌第一磨牙与中线相交的角度大(分数:1.00)A.B.C.D.E.9.舌向倾斜规律描述错误的是 A上颌切牙牙冠向唇侧倾斜的程度较大,牙长轴与 平面相交所构成的舌向角为锐角 B上颌尖牙牙冠向唇侧倾斜的程度很小,牙长轴与 平面相交几乎成直角 C上颌前磨牙的牙长轴与 平面所构成的角度近乎直角 D上颌第一磨牙的牙长轴倾斜情况与前磨牙者相似。上颌第二、三磨牙牙冠倾向颊侧,牙长轴与 (分数:1.00)A.B.C.D.E.10.关于下颌前牙的牙长轴与中线的角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中切牙的角度侧切牙的角度尖牙

    4、的角度 B.中切牙的角度侧切牙的角度尖牙的角度 C.中切牙的角度侧切牙的角度尖牙的角度 D.中切牙的角度侧切牙的角度尖牙的角度 E.中切牙的角度侧切牙的角度=尖牙的角度(分数:1.00)A.B.C.D.E.11.上颌第一磨牙的牙体长轴与 (分数:1.00)A.B.C.D.E.12.牙弓的形状可为下列几种型,除了 A.方圆形 B.卵圆形 C.尖圆形 D.长圆形 E.混合形(分数:1.00)A.B.C.D.E.13. (分数:1.00)A.B.C.D.E.14.关于牙弓面 形态特征的描述哪点不正确 A由侧方观察呈现纵 曲线 B由前方观察呈现横曲线 C由上中切牙近中切角和两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顶相连形

    5、成 D由本牙弓内所有牙齿的切缘与 面连续而成的一个曲面 E上下颌的纵 (分数:1.00)A.B.C.D.E.15.Bonwill 论述的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居于 A.两侧髁状突的中心及眉间点 B.两侧髁状突的中心及下颌中切牙的近中接触点 C.两侧髁状突的中心及上颌中切牙的近中接触点 D.两侧颞下颌关节凹及上颌中切牙的近中接触点 E.两侧颞下颌关节凹及下颌中切牙的近中接触点(分数:1.00)A.B.C.D.E.16.Monson 的球面学说指 A上颌牙弓 面与以眉间点为中心,以 10.16cm 为半径所划出的球面部分相吻合 B下颌牙弓 面与以眉间点为中心,以 10.16cm 为半径所划出的球面部分

    6、相吻合 C上颌牙弓 面与以眉间点为中心,以 12.16cm 为半径所划出的球面部分相吻合 D下颌牙弓 面与以眉间点为中心,以 12.16cm 为半径所划出的球面部分相吻合 E上下牙弓 (分数:1.00)A.B.C.D.E.17.关于 (分数:2.00)A.B.C.D.E.18.正中 (分数:2.00)A.B.C.D.E.19.覆盖是指 A正中 时,上下前牙发生重叠的关系 B正中 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的水平距离 C正中 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的垂直距离 D前伸 (分数:2.00)A.B.C.D.E.20.正常前牙正常覆盖的距离为 A.24mm B.35mm C.57mm D.79mm

    7、E.911mm(分数:2.00)A.B.C.D.E.21.覆 (分数:2.00)A.B.C.D.E.22.影响切道斜度的大小的因素是 A覆盖与覆 (分数:2.00)A.B.C.D.E.23.上下颌牙齿对位接触情况有下列几种,除了 A.面对面 B.尖对尖 C.尖对窝 D.尖对沟 E.尖对隙(分数:2.00)A.B.C.D.E.24.上下颌骨处于正中关系时,下颌可做_范围的开闭运动 A.15mm B.20mm C.25mm D.30mm E.35mm(分数:2.00)A.B.C.D.E.25.关于正中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上下牙列间最广泛、最均匀的接触 B.下颌适居正中 C.咬肌充分松弛 D.髁

    8、突处于关节窝的前位 E.上下牙齿轻轻分开(分数:2.00)A.B.C.D.E.26.正中关系位是指 A.下颌升支的位置 B.下颌体的位置 C.上颌的位置 D.髁突的位置 E.下牙列的位置(分数:2.00)A.B.C.D.E.27.正中关系弧为 A.下颌在开闭口时所走的路线 B.下颌在前伸运动时所走的路线 C.下颌在侧方运动时所走的路线 D.下颌在下颌后退位开闭口时所走的路线 E.下颌从下颌后退位到大开口时所走的路线(分数:2.00)A.B.C.D.E.28.长正中是指 A.由后退接触位自如地滑到牙尖交错位 B.由牙尖交错位向前滑到后退接触位 C.由后退接触位向前滑动到牙尖交错位 D.由牙尖交错

    9、位自如地直向前滑动到后退接触位 E.由后退接触位自如地直向前滑动到牙尖交错位(分数:2.00)A.B.C.D.E.29.关于后退接触位与牙尖交错位的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A.有 8%的人从牙尖交错位不能向后退,后退接触位与牙尖交错位为同一位 B.有 92%的人由后退接触位能自如地直向前滑动到牙尖交错位 C.正中自如的滑动距离多在 0.51.0mm D.两者的非协调关系常成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潜在因素 E.除非经过治疗,两者的非协调关系不能自然地变为协调关系(分数:2.00)A.B.C.D.E.30.下颌处于休息状态时,上下牙弓自然分开成一楔形间隙,该间隙称为 A颌间隙 B息止 间隙 C (分数

    10、:2.00)A.B.C.D.E.31.下述与息止 间隙有关的因素中哪个正确 A与 (分数:2.00)A.B.C.D.E.32.下颌姿势位的生理意义是 A升降下颌诸肌的张力平衡所产生,可使咀嚼肌得到充分休息 B升降下颌诸肌不收缩,可使咀嚼肌得到充分休息 C形成息止 (分数:2.00)A.B.C.D.E.33.息止 (分数:2.00)A.B.C.D.E.34.下述前伸 平衡的影响因素中哪个不正确 A髁道斜度 B切导斜度 C牙尖工作斜面斜度 D横 曲线曲度 E (分数:2.00)A.B.C.D.E.35.下述影响到侧方 平衡的因素中哪个不正确 A非工作侧的前伸与侧方髁道斜度 B工作侧的前伸与侧方髁道

    11、斜度 C牙尖斜度 D横 (分数:2.00)A.B.C.D.E.36.的类型可根据上下颌牙齿的接触情况分为 A中性 和近中错 B正中 和正中关系C正中 和息止颌位 D正中 和非正中 关系 E双侧平衡 与单侧平衡(分数:2.00)A.B.C.D.E.37.前伸 平衡是指下颌作前伸运动时 A下颌无偏斜 B两侧 (分数:2.00)A.B.C.D.E.38.正中 (分数:2.00)A.B.C.D.E.39.三点接触平衡是指下颌做侧方咀嚼运动时,工作侧相对各牙的牙尖工作斜面均保持接触 A.非工作侧牙齿接触点一定等于工作侧牙齿接触点 B.非工作侧仅有个别磨牙保持接触 C.非工作侧有三个后牙保持接触 D.非工

    12、作侧牙齿均保持接触 E.非工作侧牙齿无接触(分数:2.00)A.B.C.D.E.40.下颌作侧方咀嚼时,工作侧上下后牙的接触关系为 A.上牙舌尖的颊斜面与下牙颊尖的颊斜面接触 B.上牙舌尖的舌斜面与下牙颊尖的颊斜面接触 C.上牙颊尖的舌斜面与下牙颊尖的颊斜面接触 D.上牙颊尖的舌斜面与下牙颊尖的舌斜面接触 E.上牙舌尖的颊斜面与下牙舌尖的舌斜面接触(分数:2.00)A.B.C.D.E.41.下列关于尖牙保护 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前伸 时仅尖牙接触 B侧方 时双侧尖牙均接触 C侧方 时非工作侧牙齿无接触 D侧方 时工作侧前牙接触 E正中关系 (分数:2.00)A.B.C.D.E.42.尖牙保护 (

    13、分数:2.00)A.B.C.D.E.43.尖牙在单侧平衡 中,生理功能方面下述优点哪个不正确 A尖牙舌面窝的形态可导致 (分数:2.00)A.B.C.D.E.44.尖牙保护 与组牙功能 两种 型的区别在于 A正中 时接触状态 B正中关系时的接触状态 C前伸 时的接触状态 D侧方 时工作侧接触状态 E侧方 (分数:2.00)A.B.C.D.E.45.下述组牙功能 的特点中不正确的是 A正中关系 与正中 (分数:2.00)A.B.C.D.E.46.下列哪个肌肉不是促使下颌向后的动力来源 A.口轮匝肌 B.上下唇方肌 C.尖牙肌 D.舌肌 E.颧肌(分数:2.00)A.B.C.D.E.47.下列关于

    14、 曲线的描述错误的是 A乳牙列无纵 曲线 B乳牙列无横 曲线 C纵曲线又称 Spee 曲线 D横 曲线又称 MOSON 曲线 E下颌纵 (分数:2.00)A.B.C.D.E.48.有关替牙期牙尖交错 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上颌左右中切牙之间,在萌出初期常有间隙,随着侧切牙及尖牙的萌出,间隙逐渐消失,中切牙位置转为正常 B前牙也可有暂时性深覆 现象 C乳恒牙混合期,常有牙列拥挤现象 D在建 初期,上下颌第一磨牙的关系为远中 (分数:2.00)A.B.C.D.E.49.某患者行右侧上后牙固定桥修复后,发现从轻咬合到用力咬合到 ICP 期间存在牙齿的向侧方滑动,这种现象是 A紧咬牙 B创伤 C牙位与肌位

    15、不一致 D侧方 干扰 E前伸 (分数:2.00)A.B.C.D.E.50.前伸 颌位 A下颌在向前运动过程中所有的位置均称为前伸 颌位 B前伸 (分数:2.00)A.B.C.D.E.51.关于牙尖交错位描述错误的是 A牙尖交错 (分数:2.00)A.B.C.D.E.52.下颌处于后退接触位时 A.前牙有接触 B.常常是前磨牙接触 C.髁突位于关节窝的前上方 D.是下颌的生理性最后位 E.重复性较下颌姿势位差(分数:2.00)A.B.C.D.E.53.关于下颌姿势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此时上下前牙不接触,后牙有轻接触 B.是升颌肌对抗下颌骨本身的重量所保持的下颌位置 C.双侧髁突位于关节窝的中央

    16、略向后下的位置 D.此时牙周及颞下颌关节组织承受中等负荷 E.下颌姿势位是恒定不变的(分数:2.00)A.B.C.D.E.54.以正中关系位髁状突中心为原点,工作侧髁突运动范围为 A.从原点向外侧运动约 5mm 的 60圆锥体 B.从原点向外侧运动约 3mm 的 60圆锥体 C.从原点向内侧运动约 5mm 的 60圆锥体 D.从原点向内侧运动约 3mm 的 60圆锥体 E.以原点为圆心的直径 3mm 的球体(分数:2.00)A.B.C.D.E.55.Bennelt 角是指 A.工作侧髁状突侧方运动轨迹在水平面投影与矢状面交角 B.非工作侧髁状突侧方运动轨迹在水平面投影与矢状面交角 C.工作侧髁

    17、状突侧方运动轨迹在水平面投影与水平面的交角 D.非工作侧髁状突侧方运动轨迹在水平面投影与水平面的交角 E.双侧髁状突侧方运动轨迹在水平面上投影的交角(分数:2.00)A.B.C.D.E.56.髁道是由下述结构相互作用而决定,除了 A颞下颌关节窝的后壁的形态 B颞下颌关节窝前壁的形态 C关节窝、关节盘和髁状突顶面的形状 D下颌运动肌群的牵引 E (分数:2.00)A.B.C.D.E.57.Fisher 角是指 A.工作侧髁道与前仲髁道的夹角在矢状面的投影 B.非工作侧髁道与前伸髁道的夹角在矢状面的投影 C.非工作侧髁道与工作侧髁道的夹角在矢状面的投影 D.非工作侧髁道与前伸髁道的夹角在水平面的投

    18、影 E.工作侧髁道与前伸髁道的夹角在水平面的投影(分数:2.00)A.B.C.D.E.5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伸髁道在矢状面上的投影通常呈一直线,向前下方倾斜 B.髁道并不单纯取决于颞下颌关节结节后斜面骨壁的形态 C.正常人髁道是恒定的 D.正常人切道是恒定的 E.工作侧髁状突为单纯转动(分数:2.00)A.B.C.D.E.口腔执业医师-口腔解剖生理学(四)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A1 型题/B(总题数:58,分数:100.00)1.人类建 (分数:1.00)A.B. C.D.E.解析:2.与正常 (分数:1.00)A.B.C.D.E. 解析:3.颞肌、

    19、咬肌、翼内肌收缩有推动上下牙弓向前的作用,下述哪种机制不正确 A在 力作用下,牙体有向前倾斜移动的趋势 B颞肌、咬肌、翼内肌收缩时均对下颌骨产生向前的动力 C闭口时,上下牙弓发生咬合, 力为向上、向前 D上下牙弓发生咬合过程中邻面磨耗使牙弓前移 E颌间距离前大后小, (分数:1.00)A.B. C.D.E.解析:4.下列关于建 的动力平衡的描述错误的是 A动力平衡状态不良可能导致错 (分数:1.00)A.B. C.D.E.解析:5.替牙 (分数:1.00)A.B.C.D. E.解析:6.关于暂时性错 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上中切牙之间往往有一间隙 B上颌侧切牙牙冠向侧方歪斜 C恒切牙初萌时,显示

    20、拥挤状态 D上下颌第一恒磨牙在建 初期阶段为偏近中关系 E前牙暂时性深覆 (分数:1.00)A.B.C.D. E.解析:7.第二恒磨牙萌出时间约为 A.1012 岁 B.1113 岁 C.1214 岁 D.1315 岁 E.1416 岁(分数:1.00)A.B.C. D.E.解析:8.关于上中切牙牙体长轴在近远中方向与中线相交的角度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为 510 B.较上颌侧切牙与中线相交的角度小 C.较上颌尖牙与中线相交的角度大 D.较上颌第二前磨牙与中线相交的角度大 E.较上颌第一磨牙与中线相交的角度大(分数:1.00)A.B.C. D.E.解析:9.舌向倾斜规律描述错误的是 A上颌切牙

    21、牙冠向唇侧倾斜的程度较大,牙长轴与 平面相交所构成的舌向角为锐角 B上颌尖牙牙冠向唇侧倾斜的程度很小,牙长轴与 平面相交几乎成直角 C上颌前磨牙的牙长轴与 平面所构成的角度近乎直角 D上颌第一磨牙的牙长轴倾斜情况与前磨牙者相似。上颌第二、三磨牙牙冠倾向颊侧,牙长轴与 (分数:1.00)A.B.C.D.E. 解析:10.关于下颌前牙的牙长轴与中线的角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中切牙的角度侧切牙的角度尖牙的角度 B.中切牙的角度侧切牙的角度尖牙的角度 C.中切牙的角度侧切牙的角度尖牙的角度 D.中切牙的角度侧切牙的角度尖牙的角度 E.中切牙的角度侧切牙的角度=尖牙的角度(分数:1.00)A.B. C

    22、.D.E.解析:11.上颌第一磨牙的牙体长轴与 (分数:1.00)A. B.C.D.E.解析:12.牙弓的形状可为下列几种型,除了 A.方圆形 B.卵圆形 C.尖圆形 D.长圆形 E.混合形(分数:1.00)A.B.C.D. E.解析:13. (分数:1.00)A.B.C.D. E.解析:14.关于牙弓面 形态特征的描述哪点不正确 A由侧方观察呈现纵 曲线 B由前方观察呈现横曲线 C由上中切牙近中切角和两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顶相连形成 D由本牙弓内所有牙齿的切缘与 面连续而成的一个曲面 E上下颌的纵 (分数:1.00)A.B.C. D.E.解析:15.Bonwill 论述的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居于

    23、 A.两侧髁状突的中心及眉间点 B.两侧髁状突的中心及下颌中切牙的近中接触点 C.两侧髁状突的中心及上颌中切牙的近中接触点 D.两侧颞下颌关节凹及上颌中切牙的近中接触点 E.两侧颞下颌关节凹及下颌中切牙的近中接触点(分数:1.00)A.B. C.D.E.解析:16.Monson 的球面学说指 A上颌牙弓 面与以眉间点为中心,以 10.16cm 为半径所划出的球面部分相吻合 B下颌牙弓 面与以眉间点为中心,以 10.16cm 为半径所划出的球面部分相吻合 C上颌牙弓 面与以眉间点为中心,以 12.16cm 为半径所划出的球面部分相吻合 D下颌牙弓 面与以眉间点为中心,以 12.16cm 为半径所

    24、划出的球面部分相吻合 E上下牙弓 (分数:1.00)A.B. C.D.E.解析:17.关于 (分数:2.00)A.B.C.D. E.解析:18.正中 (分数:2.00)A. B.C.D.E.解析:19.覆盖是指 A正中 时,上下前牙发生重叠的关系 B正中 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的水平距离 C正中 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的垂直距离 D前伸 (分数:2.00)A.B. C.D.E.解析:20.正常前牙正常覆盖的距离为 A.24mm B.35mm C.57mm D.79mm E.911mm(分数:2.00)A. B.C.D.E.解析:21.覆 (分数:2.00)A.B. C.D.E.解析:2

    25、2.影响切道斜度的大小的因素是 A覆盖与覆 (分数:2.00)A. B.C.D.E.解析:23.上下颌牙齿对位接触情况有下列几种,除了 A.面对面 B.尖对尖 C.尖对窝 D.尖对沟 E.尖对隙(分数:2.00)A.B. C.D.E.解析:24.上下颌骨处于正中关系时,下颌可做_范围的开闭运动 A.15mm B.20mm C.25mm D.30mm E.35mm(分数:2.00)A.B. C.D.E.解析:25.关于正中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上下牙列间最广泛、最均匀的接触 B.下颌适居正中 C.咬肌充分松弛 D.髁突处于关节窝的前位 E.上下牙齿轻轻分开(分数:2.00)A.B. C.D.E

    26、.解析:26.正中关系位是指 A.下颌升支的位置 B.下颌体的位置 C.上颌的位置 D.髁突的位置 E.下牙列的位置(分数:2.00)A.B.C.D. E.解析:27.正中关系弧为 A.下颌在开闭口时所走的路线 B.下颌在前伸运动时所走的路线 C.下颌在侧方运动时所走的路线 D.下颌在下颌后退位开闭口时所走的路线 E.下颌从下颌后退位到大开口时所走的路线(分数:2.00)A.B.C.D. E.解析:28.长正中是指 A.由后退接触位自如地滑到牙尖交错位 B.由牙尖交错位向前滑到后退接触位 C.由后退接触位向前滑动到牙尖交错位 D.由牙尖交错位自如地直向前滑动到后退接触位 E.由后退接触位自如地

    27、直向前滑动到牙尖交错位(分数:2.00)A.B.C.D.E. 解析:29.关于后退接触位与牙尖交错位的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A.有 8%的人从牙尖交错位不能向后退,后退接触位与牙尖交错位为同一位 B.有 92%的人由后退接触位能自如地直向前滑动到牙尖交错位 C.正中自如的滑动距离多在 0.51.0mm D.两者的非协调关系常成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潜在因素 E.除非经过治疗,两者的非协调关系不能自然地变为协调关系(分数:2.00)A.B.C.D.E. 解析:30.下颌处于休息状态时,上下牙弓自然分开成一楔形间隙,该间隙称为 A颌间隙 B息止 间隙 C (分数:2.00)A.B. C.D.E.解析

    28、:31.下述与息止 间隙有关的因素中哪个正确 A与 (分数:2.00)A.B.C.D.E. 解析:32.下颌姿势位的生理意义是 A升降下颌诸肌的张力平衡所产生,可使咀嚼肌得到充分休息 B升降下颌诸肌不收缩,可使咀嚼肌得到充分休息 C形成息止 (分数:2.00)A. B.C.D.E.解析:33.息止 (分数:2.00)A. B.C.D.E.解析:34.下述前伸 平衡的影响因素中哪个不正确 A髁道斜度 B切导斜度 C牙尖工作斜面斜度 D横 曲线曲度 E (分数:2.00)A.B.C.D. E.解析:35.下述影响到侧方 平衡的因素中哪个不正确 A非工作侧的前伸与侧方髁道斜度 B工作侧的前伸与侧方髁

    29、道斜度 C牙尖斜度 D横 (分数:2.00)A.B. C.D.E.解析:36.的类型可根据上下颌牙齿的接触情况分为 A中性 和近中错 B正中 和正中关系C正中 和息止颌位 D正中 和非正中 关系 E双侧平衡 与单侧平衡(分数:2.00)A.B.C.D.E. 解析:37.前伸 平衡是指下颌作前伸运动时 A下颌无偏斜 B两侧 (分数:2.00)A.B.C. D.E.解析:38.正中 (分数:2.00)A. B.C.D.E.解析:39.三点接触平衡是指下颌做侧方咀嚼运动时,工作侧相对各牙的牙尖工作斜面均保持接触 A.非工作侧牙齿接触点一定等于工作侧牙齿接触点 B.非工作侧仅有个别磨牙保持接触 C.非

    30、工作侧有三个后牙保持接触 D.非工作侧牙齿均保持接触 E.非工作侧牙齿无接触(分数:2.00)A.B. C.D.E.解析:40.下颌作侧方咀嚼时,工作侧上下后牙的接触关系为 A.上牙舌尖的颊斜面与下牙颊尖的颊斜面接触 B.上牙舌尖的舌斜面与下牙颊尖的颊斜面接触 C.上牙颊尖的舌斜面与下牙颊尖的颊斜面接触 D.上牙颊尖的舌斜面与下牙颊尖的舌斜面接触 E.上牙舌尖的颊斜面与下牙舌尖的舌斜面接触(分数:2.00)A.B.C. D.E.解析:41.下列关于尖牙保护 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前伸 时仅尖牙接触 B侧方 时双侧尖牙均接触 C侧方 时非工作侧牙齿无接触 D侧方 时工作侧前牙接触 E正中关系 (分数

    31、:2.00)A.B.C. D.E.解析:42.尖牙保护 (分数:2.00)A. B.C.D.E.解析:43.尖牙在单侧平衡 中,生理功能方面下述优点哪个不正确 A尖牙舌面窝的形态可导致 (分数:2.00)A.B.C.D.E. 解析:44.尖牙保护 与组牙功能 两种 型的区别在于 A正中 时接触状态 B正中关系时的接触状态 C前伸 时的接触状态 D侧方 时工作侧接触状态 E侧方 (分数:2.00)A.B.C.D. E.解析:45.下述组牙功能 的特点中不正确的是 A正中关系 与正中 (分数:2.00)A.B.C.D. E.解析:46.下列哪个肌肉不是促使下颌向后的动力来源 A.口轮匝肌 B.上下

    32、唇方肌 C.尖牙肌 D.舌肌 E.颧肌(分数:2.00)A.B.C.D. E.解析:47.下列关于 曲线的描述错误的是 A乳牙列无纵 曲线 B乳牙列无横 曲线 C纵曲线又称 Spee 曲线 D横 曲线又称 MOSON 曲线 E下颌纵 (分数:2.00)A.B.C.D. E.解析:48.有关替牙期牙尖交错 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上颌左右中切牙之间,在萌出初期常有间隙,随着侧切牙及尖牙的萌出,间隙逐渐消失,中切牙位置转为正常 B前牙也可有暂时性深覆 现象 C乳恒牙混合期,常有牙列拥挤现象 D在建 初期,上下颌第一磨牙的关系为远中 (分数:2.00)A.B.C.D.E. 解析:49.某患者行右侧上后牙固

    33、定桥修复后,发现从轻咬合到用力咬合到 ICP 期间存在牙齿的向侧方滑动,这种现象是 A紧咬牙 B创伤 C牙位与肌位不一致 D侧方 干扰 E前伸 (分数:2.00)A.B.C. D.E.解析:50.前伸 颌位 A下颌在向前运动过程中所有的位置均称为前伸 颌位 B前伸 (分数:2.00)A.B.C. D.E.解析:51.关于牙尖交错位描述错误的是 A牙尖交错 (分数:2.00)A.B. C.D.E.解析:52.下颌处于后退接触位时 A.前牙有接触 B.常常是前磨牙接触 C.髁突位于关节窝的前上方 D.是下颌的生理性最后位 E.重复性较下颌姿势位差(分数:2.00)A.B.C.D. E.解析:53.

    34、关于下颌姿势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此时上下前牙不接触,后牙有轻接触 B.是升颌肌对抗下颌骨本身的重量所保持的下颌位置 C.双侧髁突位于关节窝的中央略向后下的位置 D.此时牙周及颞下颌关节组织承受中等负荷 E.下颌姿势位是恒定不变的(分数:2.00)A.B. C.D.E.解析:54.以正中关系位髁状突中心为原点,工作侧髁突运动范围为 A.从原点向外侧运动约 5mm 的 60圆锥体 B.从原点向外侧运动约 3mm 的 60圆锥体 C.从原点向内侧运动约 5mm 的 60圆锥体 D.从原点向内侧运动约 3mm 的 60圆锥体 E.以原点为圆心的直径 3mm 的球体(分数:2.00)A.B. C.D.

    35、E.解析:55.Bennelt 角是指 A.工作侧髁状突侧方运动轨迹在水平面投影与矢状面交角 B.非工作侧髁状突侧方运动轨迹在水平面投影与矢状面交角 C.工作侧髁状突侧方运动轨迹在水平面投影与水平面的交角 D.非工作侧髁状突侧方运动轨迹在水平面投影与水平面的交角 E.双侧髁状突侧方运动轨迹在水平面上投影的交角(分数:2.00)A.B. C.D.E.解析:56.髁道是由下述结构相互作用而决定,除了 A颞下颌关节窝的后壁的形态 B颞下颌关节窝前壁的形态 C关节窝、关节盘和髁状突顶面的形状 D下颌运动肌群的牵引 E (分数:2.00)A. B.C.D.E.解析:57.Fisher 角是指 A.工作侧髁道与前仲髁道的夹角在矢状面的投影 B.非工作侧髁道与前伸髁道的夹角在矢状面的投影 C.非工作侧髁道与工作侧髁道的夹角在矢状面的投影 D.非工作侧髁道与前伸髁道的夹角在水平面的投影 E.工作侧髁道与前伸髁道的夹角在水平面的投影(分数:2.00)A.B. C.D.E.解析:5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伸髁道在矢状面上的投影通常呈一直线,向前下方倾斜 B.髁道并不单纯取决于颞下颌关节结节后斜面骨壁的形态 C.正常人髁道是恒定的 D.正常人切道是恒定的 E.工作侧髁状突为单纯转动(分数:2.00)A.B. C.D.E.解析:


    注意事项

    本文(【医学类职业资格】口腔执业医师-口腔解剖生理学(四)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priceawful19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