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腔执业医师(预防医学)模拟试卷 7 及答案解析(总分:5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A2 型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关于职业病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接触水平与发病正相关B.病因明确C.常先后或同时有一定人数发病D.发病可以预防E.容易治愈2.健康危害因素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数:2.00)A.改善人类生活环境B.阐明疾病的生物学病因C.便于疾病的早期诊断D.控制传染病的传播E.促进人们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3.卫生服务需求的正确描述是(分数:2.00)A.由需要转化而来的需求和没有需要的利用B.由需要转化而来的利用和没有利用的需求C.由需要
2、转化而来的利用和没有需要的利用D.由需要转化而来的需求和没有需要的需求E.由需要转化而来的需求和没有利用的需求4.慢性病自我管理的三大任务是(分数:2.00)A.医疗和行为管理、情绪管理、时间管理B.情绪管理、角色管理、时间管理C.医疗和行为管理、情绪管理、角色管理D.费用管理、情绪管理、时间管理E.医疗和行为管理、情绪管理、费用管理5.进行膳食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分数:2.00)A.了解有无营养缺乏症B.探索营养缺乏症的发病机制C.了解机体生长发育情况D.了解膳食组成与营养素摄取情况E.了解体内的营养素水平6.对病因不明的疾病。描述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分数:2.00)A.验证病因B.因果推断C
3、.确定病因D.寻找病因的线索,提出病因假设E.研究发病机制7.人群健康策略强调的是(分数:2.00)A.重点人群的健康影响因素B.特定疾病的临床病因C.除患者以外的人群的健康D.高危个体的危险因素E.关注全体人群的健康8.WHO 龋病流行程度评价的标准是(分数:2.00)A.龋齿发病率B.患龋率C.龋均D.龋面均E.无龋率9.一个理想的流行病学指数应符合以下标准,除了(分数:2.00)A.能进行统计学处理B.能以数值差异反映疾病的发展阶段C.能确定样本含量D.易于掌握和应用,重复性好E.适用于大面积调查研究10.可使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除了(分数:2.00)A.新生儿增加B.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
4、然消退C.易感人口的迁入D.隐性感染发生后E.免疫人口的迁出或死亡,使人群易感性升高11.健康的概念是(分数:2.00)A.身体处于良好状态B.身体和道德处于良好状态C.身体和心理处于良好状态D.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良好状态E.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处于良好状态12.在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中最主要的是(分数:2.00)A.生物因素B.物理因素C.化学因素D.体力活动E.社会心理因素13.流行病学调查的抽样方法中没有(分数:2.00)A.分层抽样B.误差抽样C.整群抽样D.随机抽样E.机械抽样14.根据赫尔姆斯的调查,若生活变化单位(LCU)累计得分在 200299 之间,则第 2
5、 年的患病率约为(分数:2.00)A.20B.35C.50D.65E.8015.一患者有牙龈出血症状 2 周余,用药物牙膏认真刷牙后不见好转,此时应如何做为好(分数:2.00)A.停止刷牙B.使用含漱液C.到医院口腔科进行检查治疗D.换一种药物牙膏再试一试E.口服维生素 C16.在科室预防交叉感染的讨论会上,大家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特别强调要做的是(分数:2.00)A.更换所有消毒液B.更换所有器械物品C.认真学习消毒常识D.加强感染的监测与控制E.查找污染源和设计消毒程序17.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不包括(分数:2.00)A.实验性方法B.理论性方法C.描述性方法D.推论性方法E.分析性方法二、
6、B1 型题(总题数:2,分数:14.00)A普查 B抽样调查 C预调查 D捷径调查 E问卷调查(分数:8.00)(1).在某小学进行牙病防治时用(分数:2.00)A.B.C.D.E.(2).了解社区口腔健康状况时用(分数:2.00)A.B.C.D.E.(3).开展全国口腔健康调查时用(分数:2.00)A.B.C.D.E.(4).开展省市口腔健康调查时用(分数:2.00)A.B.C.D.E.A维生素 A 与胡萝卜素 B维生素 B 1 C核黄素 D抗坏血酸 E以上都不是(分数:6.00)(1).参与糖类的代谢,维持神经、肌肉、消化、循环的正常功能的是(分数:2.00)A.B.C.D.E.(2).参
7、与组织呼吸及氧化还原过程,并与视网膜的感光作用和生长发育有关的是(分数:2.00)A.B.C.D.E.(3).可维持牙齿血管骨骼的正常功能,增加抗病能力,促进伤口愈合,促进铁吸收,阻断亚硝胺的形成,具有抗癌防癌的作用;与铅、苯、汞、砷等重金属离子络合可减少其毒性作用的是(分数:2.00)A.B.C.D.E.三、A3/A4 型题(总题数:1,分数:6.00)若对某疾病进行流行病学的研究,选用病例对照调查。(分数:6.00)(1).那么调查对象应是(分数:2.00)A.病例组应选择怀疑患某病的患者,对照应选不患某病的人B.病例组应是确定患某病的患者,对照选怀疑患某病的人C.病例组应是确定患某病的患
8、者,对照也是患某病的人D.病例和对照都未被确定患某病E.病例应是确定患某病的人,对照应是不患某病的人(2).研究中应注意混杂因素的影响,混杂因素是指(分数:2.00)A.影响研究结果判定的因素B.影响统计处理的因素C.与研究的病和所研究的暴露因素都有联系的因子D.仅与研究的病有联系E.仅与对照组有联系(3).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中,对 OR 值的描述哪个是正确的(分数:2.00)A.OR1,说明某因素是危险因素B.OR1,说明某因素是危险因素C.OR=1,说明某因素是危险因素D.OR=1,说明某因素是保护因素E.以上均不是口腔执业医师(预防医学)模拟试卷 7 答案解析(总分:54.00,做题时间
9、:90 分钟)一、A1/A2 型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关于职业病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接触水平与发病正相关B.病因明确C.常先后或同时有一定人数发病D.发病可以预防E.容易治愈 解析:解析:职业病特点: 病因明确; 病因与疾病之间一般存在接触水平(剂量)-效应(反应)关系,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是可检测和识别的; 群体发病,在接触同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患者; 早期诊断、及时合理处理,预后康复效果较好。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发现愈晚,疗效也愈差: 重在预防,除职业性传染病外,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2.健康危害
10、因素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数:2.00)A.改善人类生活环境B.阐明疾病的生物学病因C.便于疾病的早期诊断D.控制传染病的传播E.促进人们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 解析:解析:危险因素是指机体内外存在的使疾病发生和死亡增加的诱发因素。如不良的行为(如吸烟)、疾病家族史、暴露于不良的环境以及有关的职业、血压、血清胆固醇浓度过高、超重、心电图异常、过去病史等。健康危险因素评估是指从个体或群体健康信息咨询或调查、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等过程中收集各种与健康相关的危险因素信息,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目的不是早期诊断,而是在于估计特定时间发生某种疾病的可能性。3.卫生服务需求的正确描述是(分数
11、:2.00)A.由需要转化而来的需求和没有需要的利用B.由需要转化而来的利用和没有利用的需求C.由需要转化而来的利用和没有需要的利用D.由需要转化而来的需求和没有需要的需求 E.由需要转化而来的需求和没有利用的需求解析:解析:卫生服务需求、需要与利用的区别如下。 (1)卫生服务需要: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差距而提出的对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服务的客观要求。 (2)卫生服务需求:是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量。需求的两个必备条件:购买意愿;支付能力类型:由需要转化而来的需求和没有需要的需求。 (3)卫生服务利用
12、:是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即有效需求量)。4.慢性病自我管理的三大任务是(分数:2.00)A.医疗和行为管理、情绪管理、时间管理B.情绪管理、角色管理、时间管理C.医疗和行为管理、情绪管理、角色管理 D.费用管理、情绪管理、时间管理E.医疗和行为管理、情绪管理、费用管理解析:解析:慢性病自我管理: (1)慢性病自我管理(CDSM)的定义:是指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下,个人承担一些预防性或治疗性的卫生保健活动。 (2)慢性病自我管理的任务: 所患疾病的医疗和行为管理(如按时服药、加强锻炼、就诊、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角色管理(维持日常角色,做家务、工作、社会交往); 情绪的管理(愤怒、
13、对未来担心、挫折感和偶尔的情绪低落)。 (3)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基本技能: 解决问题的技能; 决策技能; 寻找和利用社区资源的能力; 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技能;目标设定与采取行动的技能。5.进行膳食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分数:2.00)A.了解有无营养缺乏症B.探索营养缺乏症的发病机制C.了解机体生长发育情况D.了解膳食组成与营养素摄取情况 E.了解体内的营养素水平解析:解析:膳食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膳食组成与营养素摄取情况,借此来评定营养需要达到满足的程度。6.对病因不明的疾病。描述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分数:2.00)A.验证病因B.因果推断C.确定病因D.寻找病因的线索,提出病因假设 E.研究发病
14、机制解析:解析:描述流行病学又称描述性研究。它是将专门调查或常规记录所获得的资料,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人群特征分组,以展示该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分布特点的一种观察性研究。专门调查有:现况研究、生态学研究、个案调查以及暴发调查;常规记录有:死亡报告、出生登记、出生缺陷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疾病监测等。描述流行病学可以: 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 掌握疾病和病因的分布状况,为疾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用来评价防治策略和措施的效果。7.人群健康策略强调的是(分数:2.00)A.重点人群的健康影响因素B.特定疾病的临床病因C.除患者以外的人群的健康D.高危个体的危险因素E.关注全体人群的健康 解析
15、:解析:人群健康策略强调两点: 注重分析在整个生命全程中影响人群健康的全部的决定因素,而不仅仅重视与特定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或临床病因; 重视促进全体人群的健康,而不仅仅关注那些已患病者或高危个体。8.WHO 龋病流行程度评价的标准是(分数:2.00)A.龋齿发病率B.患龋率C.龋均 D.龋面均E.无龋率解析:解析:龋均指受检查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数,能较好地反映龋病的流行程度。9.一个理想的流行病学指数应符合以下标准,除了(分数:2.00)A.能进行统计学处理B.能以数值差异反映疾病的发展阶段C.能确定样本含量 D.易于掌握和应用,重复性好E.适用于大面积调查研究解析:10.可使人
16、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除了(分数:2.00)A.新生儿增加B.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C.易感人口的迁入D.隐性感染发生后 E.免疫人口的迁出或死亡,使人群易感性升高解析:11.健康的概念是(分数:2.00)A.身体处于良好状态B.身体和道德处于良好状态C.身体和心理处于良好状态 D.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良好状态E.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处于良好状态解析:12.在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中最主要的是(分数:2.00)A.生物因素B.物理因素C.化学因素 D.体力活动E.社会心理因素解析:13.流行病学调查的抽样方法中没有(分数:2.00)A.分层抽样B.误差抽样 C.整群抽样D.随机抽样
17、E.机械抽样解析:14.根据赫尔姆斯的调查,若生活变化单位(LCU)累计得分在 200299 之间,则第 2 年的患病率约为(分数:2.00)A.20B.35C.50 D.65E.80解析:15.一患者有牙龈出血症状 2 周余,用药物牙膏认真刷牙后不见好转,此时应如何做为好(分数:2.00)A.停止刷牙B.使用含漱液C.到医院口腔科进行检查治疗 D.换一种药物牙膏再试一试E.口服维生素 C解析:16.在科室预防交叉感染的讨论会上,大家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特别强调要做的是(分数:2.00)A.更换所有消毒液B.更换所有器械物品C.认真学习消毒常识D.加强感染的监测与控制 E.查找污染源和设计消毒
18、程序解析:17.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不包括(分数:2.00)A.实验性方法B.理论性方法C.描述性方法D.推论性方法 E.分析性方法解析:解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如下。 (1)描述流行病学:主要是揭示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现象。(2)分析流行病学:主要是找出影响分布的决定因素。 (3)实验流行病学:主要是研究并评价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中的预防干预措施及其效果。 (4)理论流行病学:是通过对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与影响因素之间内在关系的深入研究,建立数学模型以描述疾病流行规律、预测疾病流行趋势、检验疾病防治效果。二、B1 型题(总题数:2,分数:14.00)A普查 B抽样调查 C预调查 D捷径调查
19、E问卷调查(分数:8.00)(1).在某小学进行牙病防治时用(分数:2.00)A. B.C.D.E.解析:(2).了解社区口腔健康状况时用(分数:2.00)A.B.C.D. E.解析:(3).开展全国口腔健康调查时用(分数:2.00)A.B. C.D.E.解析:(4).开展省市口腔健康调查时用(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口腔流行病学的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口腔健康状况是调查口腔流行病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一种横断面的调查。普查是指在特定时间范围内,对特定人群中的每一个成员进行的调查或检查。抽样调查为查明某病或某些疾病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现患病情况或流行强度,多采用抽
20、样调查的方法。A维生素 A 与胡萝卜素 B维生素 B 1 C核黄素 D抗坏血酸 E以上都不是(分数:6.00)(1).参与糖类的代谢,维持神经、肌肉、消化、循环的正常功能的是(分数:2.00)A.B. C.D.E.解析:(2).参与组织呼吸及氧化还原过程,并与视网膜的感光作用和生长发育有关的是(分数:2.00)A.B.C. D.E.解析:(3).可维持牙齿血管骨骼的正常功能,增加抗病能力,促进伤口愈合,促进铁吸收,阻断亚硝胺的形成,具有抗癌防癌的作用;与铅、苯、汞、砷等重金属离子络合可减少其毒性作用的是(分数:2.00)A.B.C.D. E.解析:三、A3/A4 型题(总题数:1,分数:6.0
21、0)若对某疾病进行流行病学的研究,选用病例对照调查。(分数:6.00)(1).那么调查对象应是(分数:2.00)A.病例组应选择怀疑患某病的患者,对照应选不患某病的人B.病例组应是确定患某病的患者,对照选怀疑患某病的人C.病例组应是确定患某病的患者,对照也是患某病的人D.病例和对照都未被确定患某病E.病例应是确定患某病的人,对照应是不患某病的人 解析:(2).研究中应注意混杂因素的影响,混杂因素是指(分数:2.00)A.影响研究结果判定的因素B.影响统计处理的因素C.与研究的病和所研究的暴露因素都有联系的因子 D.仅与研究的病有联系E.仅与对照组有联系解析:(3).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中,对 OR 值的描述哪个是正确的(分数:2.00)A.OR1,说明某因素是危险因素 B.OR1,说明某因素是危险因素C.OR=1,说明某因素是危险因素D.OR=1,说明某因素是保护因素E.以上均不是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