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大学 2007-2008学年伦理学课程考试试题 B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简答:每小题 5分,共 30分(总题数:6,分数:30.00)1.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关系(分数:5.00)_2.如何判断手段是否有价值?(分数:5.00)_3.活动怎样才能有更大作为?(分数:5.00)_4.社会角色的价值意蕴。 (分数:5.00)_5.影响个体价值体系构建的因素 (分数:5.00)_6.如何保证社会公正原则的实现?(分数:5.00)_二、分析:判断下列命题的正误,给出理由,并指(总题数:5,分数:50.00)7.应用伦理学就是理论伦理学的应用和推广(分数:10.0
2、0)_8.“价值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有用性,因此,对人有用的就是有价值的。”(分数:10.00)_9.每一个价值主体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因此不可能对主体价值标准体系作出正(分数:10.00)_10.做出符合义务要求的事情就是在履行义务。 (分数:10.00)_1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强调怎样使人最大限度地有利于人,因此,它和功利主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一致。 (分数:10.00)_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每小题 20分,(总题数:1,分数:20.00)12.自由、平等、社会公正与幸福的意义。(分数:20.00)_湖北大学 2007-2008学年伦理学课程考试试题
3、 B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简答:每小题 5分,共 30分(总题数:6,分数:30.00)1.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关系(分数:5.00)_正确答案:( 价值观念是人们在关于各种事物所具有的各种价值的观点或看法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事物所具有的这些价值的信念。(1)思维方式是人们怎样认识和评价事物、怎样形成思想和观点、怎样构想计划和方案的方式。(1)价值观念总要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形成和转换;思维方式的形成的转换总是受价值观念的制约。(2)两者共同从根本上规定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1))解析:2.如何判断手段是否有价值?(分数:5.00)_正确答案:( 有价值的手段是既合
4、理又正当的手段。(1) 手段的合理性是就手段和目的的内在关系而言。合理的手段是在各种可供选择的可能方案中的最佳手段(达到目的的最佳手段);判定手段合理性的标准:有效性、经济性、适宜性(2);手段的正当性是就手段与社会、他人的关系而言。追求目的所使用的手段给社会和他人产生积极影响而不会产生消极影响时,是正当的。判定手段正当性的标准:合德性、合法性(2) )解析:3.活动怎样才能有更大作为?(分数:5.00)_正确答案:( 活动目的的正确性(1)、活动方式的恰当性(1)、活动主体的努力性(1)、活动效果的优化性(1)。展开 1分)解析:4.社会角色的价值意蕴。 (分数:5.00)_正确答案:(社会
5、角色是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人的角色越多,越有可能实现自我、越能更好地生存、发展和享受(2);社会角色的质的规定性,规定着一个人的人生及其幸福的可能深度(2);人社会角色的质和量的区别,实质上是人的社会角色结构的不同。这种不同规定着人生及其幸福的广度和深度,而且意味着人生的阅历、人生的感受和人生的体验不同。(1) )解析:5.影响个体价值体系构建的因素 (分数:5.00)_正确答案:(社会价值体系影响最大(2);已有的各种理论价值体系和各种社会价值体系(2)、风俗、习惯、父母影响、个性、个人经历等(1))解析:6.如何保证社会公正原则的实现?(分数:5.00)_正确答案:(普遍树立社会公正原则
6、的观念,这是构建公正社会制度的前提,也是人们成为公正的人前提(1);以公正原则立国,以正确的公正原则作为构建国家的根据和国家活动的根据(1);建立公正原则得以贯彻的保障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保证公正原则成为国家一切活动的准则,保证公正原则能成为每一个公民一切活动的准则。现代社会中,这种保障机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法制、道德和大众传媒(3))解析:二、分析:判断下列命题的正误,给出理由,并指(总题数:5,分数:50.00)7.应用伦理学就是理论伦理学的应用和推广(分数:10.00)_正确答案:( 本命题错误。(2)应用伦理学通过自身的地研究,将理论伦理学提供的理论观点、原则和准则具体化为各种不同的具体
7、规范性、可操作性的价值标准。它通过再研究、再创造、再构建使理论伦理学具体化。(6)。本命题仅看到应用伦理学是对理论伦理学的具体应用功能,忽视了应用伦理学的再研究、再创造、再构建功能(2))解析:8.“价值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有用性,因此,对人有用的就是有价值的。”(分数:10.00)_正确答案:(本命题错误。(2) “价值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有用性”,仅仅是存在论意义上的价值;伦理学意义上的价值,需要具备三个要件:事物的有用性、欲望的指向性、事物对欲望的满足性。(6)本命题将存在论意义上的价值等同于伦理学意义上的价值。(2) )解析:9.每一个价值主体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因此不可能对主体价值标
8、准体系作出正(分数:10.00)_正确答案:(本命题错误。(2)价值的终极根据在于主体的需要,因此,一般说来,判定一个价值主体的价值体系是否正确的根据在于这种标准体系是否于价值主体的需要相一致;价值标准体系涉及到不同的价值标准的排列,这些排列的根据在于主体的需要。主体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因此,判定价值主体的价值体系是否正确还要看该价值标准体系的结构与主体的需要结构是否一致。(6) 本命题承认了每个价值主体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但否认了根据价值主体自身需要对于价值判断的重要性。(2) )解析:10.做出符合义务要求的事情就是在履行义务。 (分数:10.00)_正确答案:( 本命题错误。(2)
9、 人们可能根据各种动机做出符合义务要求的事情。只有出于义务感而做出符合义务要求的事情,才是在履行义务。(6) 命题仅仅从行动的结果来判断行为是否履行义务,忽视了义务行为的动机要求(2) )解析:1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强调怎样使人最大限度地有利于人,因此,它和功利主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一致。 (分数:10.00)_正确答案:(本命题错误。(2)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孔子“忠恕之道”中的“忠”原则。它与功利主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一样,要求人们不仅要无损于人,还要有益于人。“忠”的出发点是他人,成己是为了成人,功利原则的出发点是自己,利他是为了
10、利己。“忠”原则强调成己成人,以爱人本身为终极目的;功利原则强调求福避祸,以幸福作为行为的最终目的。功利原则没有孔子“忠”原则高尚,承认了人的自然倾向,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们把个人利己倾向与社会利他要求有机结合,以有效实现自己的功利和幸福。孔子的“忠”原则注重人的社会本性,忽视了人的自然本性,甚至力图通过社会本性的实现来压制自然本性的实现。(6) 命题没有分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2) )解析: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每小题 20分,(总题数:1,分数:20.00)12.自由、平等、社会公正与幸福的意义。(分数:20.00)_正确答
11、案:(幸福是人所追求的终极目的,也是人所追求的终极价值。幸福的实现需要社会条件、家庭条件、职业条件和素质条件。(2) 自由是人获得幸福的根本条件。自由是人能够自主地实现自己的本性和潜能。(6) 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对于社会普遍公正或正义以及公民普遍幸福具有根本性意义。公民的普遍幸福只有在普遍公正的社会中才有可能,社会平等是社会公正的要求,也是公民普遍幸福的要求;公民只有平等地享有权利,才能获得自己所能获得的幸福,公民平等地履行义务,使公民所获得的幸福与他对其他公民幸福的贡献相匹配,这有助于整体幸福的实现和增进。(6) 社会公正的基础和目的在于,着眼于全体公民的普遍幸福,对人们的自由作出适当限制,对人们由有享有平等权利所引起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作适当调整,以一定的制约机制使这种限制和调整得以有效实施,从而保证所有公民的自由和平等在总体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为公民幸福提供保障。(6)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