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磁共振成像技术-8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50,分数:100.00)1.磁共振成像的英文全称正确的是(分数:2.00)A.magnetic resonance imageB.magnetic resorbent imageC.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magnetic resorbent imagingE.magnestal resorbent imaging2.核磁共振的物理现象被发现于(分数:2.00)A.1946 年B.1952 年C.1972 年D.1977 年E.1978 年3.磁共振现象是谁发现的(分
2、数:2.00)A.Wilhelm. Conrad. RontgenBHoundsfiel 与 AmbroseB.PaulC.LauterburD.Peter MansfieldE.Bloch 与 Purcell4.Bloch 与 Purcell 教授因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时间为(分数:2.00)A.1895 年B.1946 年C.1952 年D.1978 年E.2003 年5.第一幅人体头部 MR 图像是哪一年获得的(分数:2.00)A.1946 年B.1952 年C.1972 年D.1977 年E.1978 年6.下列哪一项不是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优势(分数:2.00)A.多
3、参数成像,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B.对骨骼、钙化及胃肠道系统的显示效果C.可对受检者行任意层面成像D.不使用对比剂可观察心脏和血管结构E.无电离辐射,可进行介入 MRI 治疗7.关于磁共振成像局限性的叙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成像速度慢B.对钙化及骨皮质病变不够敏感C.禁忌证多D.定量诊断简单E.图像易受多种伪影影响8.下列不属于磁共振检查禁忌证的是(分数:2.00)A.安装心脏起搏器者B.动脉瘤术后动脉夹存留者C.妊娠 3 个月内孕妇D.做钡灌肠检查后钡剂没有排空的受检者E.体内弹片存留者9.磁共振成像的物理原理是(分数:2.00)A.利用梯度脉冲激发处于静磁场中的自旋为零的原子核而成
4、像B.利用射频脉冲激发处于静磁场中的自旋为零的原子核而成像C.利用梯度脉冲激发处于静磁场中的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而成像D.利用射频脉冲激发处于静磁场中的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而成像E.利用超短波脉冲激发处于静磁场中的自旋为零的原子核而成像10.磁共振成像实际上是对人体内的什么进行成像(分数:2.00)A.氧质子B.电子C.氢质子D.氢中子E.离子11.对 MRI 信号形成贡献最大的组织是(分数:2.00)A.组织水B.脂肪C.肌肉D.骨骼E.气体12.关于自由水的叙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自由水就是指没有依附于其他组织的水分子B.水分子与运动缓慢的较大分子结合称为自由水C.具有较高的自然运
5、动频率的水分子D.T1 弛豫缓慢,T1 时间长E.T2WI 呈高信号13.关于原子核组成的叙述,不满足磁性原子核的是(分数:2.00)A.仅有一个质子B.中子和质子均为奇数C.中子为奇数,质子为偶数D.中子为偶数,质子为奇数E.中子为偶数,质子为偶数14.下列不能产生磁共振信号的是(分数:2.00)A.1HB.2HC.3HD.31PE.23Na15.一个质子的角动量为(分数:2.00)A.1.1410-16TeslaB.1.1410-26TeslaC.1.4110-16TeslaD.1.4110-26TeslaE.1.4110-36Tesla16.当氢质子群置于外加静磁场时,正确的是(分数:2
6、.00)A.由于静磁场的作用,氢质子群全部顺磁场排列B.由于静磁场的作用,氢质子群全部逆磁场排列C.由于静磁场的作用,氢质子群顺、逆磁场排列数目各半D.顺磁场排列的质子是低能稳态质子E.逆磁场排列的质子是低能稳态质子17.当质子群置于外加静磁场时,正确的是(分数:2.00)A.逆磁场方向排列的质子处于高能不稳态B.顺磁场方向排列的质子处于高能稳态C.顺磁场方向排列的质子处于高能不稳态D.逆磁场方向排列的质子处于低能稳态E.逆磁场方向排列的质子处于低能不稳态18.同一种原子核处在大小不同的外磁场 B 0 中,其旋磁比 大小(分数:2.00)A.将发生变化B.随外磁场 B0 增大而增大C.随外磁场
7、 B0 增大而减小D.与外磁场 B0 无关,仅与原子核自身性质有关E.约为 42.5819.氢质子在 1.5T 的 B 0 中的进动频率为(分数:2.00)A.21.29 MHzB.42.58 MHzC.63.87 MHzD.85.16 MHzE.127.74 MHz20.关于人体组织共振频率与磁场强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相同的人体组织在不同的磁场强度下,其共振频率相同B.相同的人体组织在不同的磁场强度下,其共振频率不同C.不相同的人体组织在不同的磁场强度下,其共振频率相同D.不相同的人体组织在相同的磁场强度下,其共振频率相同E.相同的人体组织在相同的磁场强度下,其共振频
8、率是随机的21.射频脉冲关闭后,组织中质子的宏观磁化矢量逐渐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这一过程称(分数:2.00)A.纵向弛豫B.纵向恢复C.横向弛豫D.横向恢复E.弛豫过程22.关于质子在外加射频脉冲作用下产生磁共振等物理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质子吸收了能量B.质子磁矩旋进的角度以及偏离 B0 轴的角度均加大C.质子都要经过反复的射频脉冲激发D.质子都要经过反复的弛豫过程E.质子发生磁共振而达到稳定的高能状态后不再发生变化23.若要产生磁共振现象,则射频脉冲必须满足(分数:2.00)A.脉冲发射频率必须等于自旋核在主磁场的旋进频率B.能使合磁矢量偏转 90C.能使合磁矢量偏转
9、 180D.持续时间等于弛豫时间E.频率连续变化24.横向弛豫又叫(分数:2.00)A.T1 弛豫B.自旋-自旋弛豫C.自旋-晶格弛豫D.氢质子顺磁场方向排列E.氢质子逆磁场方向排列25.纵向弛豫又叫(分数:2.00)A.驰豫B.自旋-自旋弛豫C.自旋-晶格弛豫D.氢质子顺磁场方向排列E.氢质子逆磁场方向排列26.T 1 值是指 90脉冲后,纵向磁化矢量恢复到何种程度的时间(分数:2.00)A.36%B.37%C.63%D.73%E.99%27.T 2 值是指横向磁化矢量衰减到何种程度的时间(分数:2.00)A.36%B.37%C.63%D.73%E.99%28.下列选项中,能够说明梯度磁场有
10、关性质的是(分数:2.00)A.一个很弱的均匀磁场B.始终与主磁场同方向的弱磁场C.在一定方向上其强度随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磁场D.一个交变磁场,其频率等于拉莫尔频率E.一个交变磁场,其频率随自旋质子所在位置而不同29.磁共振信号进行空间定位需要进行(分数:2.00)A.层面选择B.频率编码C.相位编码D.射频编码E.梯度编码30.在三个梯度磁场的设置及应用上,正确的是(分数:2.00)A.只有层面选择梯度与相位编码梯度能够互换B.只有层面选择梯度与频率编码梯度能够互换C.只有相位编码梯度与频率编码梯度能够互换D.三种梯度磁场均不能互换E.三种梯度磁场均能互换3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分数:2.00
11、)A.梯度场越大,层面越薄B.梯度场越小,层面越厚C.梯度场越大,层面越厚D.射频频带宽度越窄,层面越薄E.射频频带宽度越宽,层面越厚32.在 MRI 过程中,三个梯度磁场启动的先后顺序是(分数:2.00)A.层面选择相位编码频率编码B.相位编码频率编码层面选择C.层面选择频率编码相位编码D.频率编码相位编码层面选择E.相位编码层面选择频率编码33.在 MRI 中,要获得横轴位、冠状位、矢状位等不同方位的层面像,可以通过(分数:2.00)A.改变 RF 激励位置B.改变 RF 激励频率C.改变层面选择梯度磁场的场强大小D.改变层面选择梯度磁场的方向E.同时改变 RF 激励频率和层面选择梯度场的
12、方向34.在 MRI 信号采集的空间定位过程中,没有使用到的是(分数:2.00)A.层面梯度B.频率编码梯度C.相位编码梯度D.射频脉冲E.行扫描脉冲35.如果磁共振图像的矩阵为 128128,则进行空间定位时进行相位编码的次数为(分数:2.00)A.64B.6464C.128D.128128E.根据频率编码次数来定36.下列描述不属于相位编码方向选择原则的是(分数:2.00)A.选择扫描层面上解剖径线较短的方向为相位编码方向B.优先选择减少伪影的方向为相位编码方向C.尽量避免伪影重叠于主要观察区D.考虑受检脏器在不同方向上对空间分辨力的要求E.相位编码方向尽量平行于肢体长轴方向37.关于磁共
13、振图像矩阵与分辨力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FOV 不变,矩阵越大,分辨力越低B.FOV 不变,矩阵越大,分辨力越高C.FOV 不变,矩阵越小,分辨力越高D.FOV 不变,矩阵越小,分辨力不变E.FOV 不变矩阵与分辨力无关38.关于磁共振图像矩阵与 SNR 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FOV 不变,矩阵越大,SNR 越高B.FOV 不变,矩阵越大,SNR 不变C.FOV 不变,矩阵越小,SNR 越高D.FOV 不变,矩阵越小,SNR 越低E.FOV 不变,矩阵与 SNR 无关39.不能提高图像信噪比(SNR)的是(分数:2.00)A.加大层厚B.减小矩阵C.加大
14、场强D.延长 TR 时间E.选用并行采集技术40.K 空间实际上是(分数:2.00)A.实际存在的空间B.傅立叶频率空间C.梯度场空间D.空间坐标系空间E.K 空间每一点与图像上每一点一一对应41.关于 K 空间特性的描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K 空间某一点的信息,代表图像上相应部位的组织信息B.K 空间在相位编码方向镜像对称C.K 空间在频率编码方向也是对称的D.K 空间中心区域的信息决定图像的对比E.K 空间周边部分的信息决定图像的解剖细节42.磁共振成像时,K 空间信号与实际磁共振图像两者在时序上的关系是(分数:2.00)A.先有 K 空间信号,再有实际磁共振图像B.先有实际磁
15、共振图像,再有 K 空间信号C.两者同时出现,没有时序上的顺序D.不需要 K 空间信号E.K 空间信号就是实际的磁共振图像43.K 空间中央区域和周边区域的相位编码线分别决定图像的(分数:2.00)A.图像的对比度、图像的细节B.图像的细节、图像的细节C.空间信息、密度对比D.图像的细节、图像的对比度E.图像的亮度、图像的对比度44.关于 K 空间填充方式的描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螺旋式填充B.放射状填充C.逐点填充D.逐行填充E.迂回轨迹填充45.傅立叶变换的主要功能是(分数:2.00)A.将信号从时间域值转换成频率域值B.将信号从频率域值转换成时间域值C.将信号由时间函数转换成
16、图像D.将频率函数变为时间函数E.将信号由频率函数转变成图像46.T 2 * 是指(分数:2.00)A.T2 加权B.T2 时间C.准 T2 时间D.自旋-自旋弛豫时间E.自旋-晶格弛豫时间47.T 2 * 小于 T 2 的原因是(分数:2.00)A.主磁场强度B.主磁场非均匀度C.梯度场线性度D.梯度场强度E.射频场线性度48.TR 是指(分数:2.00)A.脉冲序列自开始启动到扫描结束的时间B.从第一个 RF 激发脉冲到下一周期同一 RF 激发脉冲的时间间隔C.从第一个 RF 激发脉冲到产生回波的时间间隔D.从第一个 RF 激发脉冲到 90激励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E.180反转脉冲与 90激
17、励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49.TE 是指(分数:2.00)A.从第一个 RF 激发脉冲到下一周期同一 RF 激发脉冲的时间间隔B.从第一个 RF 激发脉冲到填充到 K 空间中心的那个回波时间间隔C.从第一个 RF 激发脉冲到产生回波的时间间隔D.从第一个 RF 激发脉冲到 90激励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E.180反转脉冲与 90激励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50.下列各项中,与扫描时间完全无关的是(分数:2.00)A.重复时间B.平均次数C.相位编码数D.频率编码数E.矩阵大小磁共振成像技术-8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50,分数:100.00)1.磁共振成像的
18、英文全称正确的是(分数:2.00)A.magnetic resonance imageB.magnetic resorbent imageC.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magnetic resorbent imagingE.magnestal resorbent imaging解析:2.核磁共振的物理现象被发现于(分数:2.00)A.1946 年 B.1952 年C.1972 年D.1977 年E.1978 年解析:解析 1946 年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 Bloch 和哈佛大学的 Purcell 教授同时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3.磁共振现象是谁发现的(分数:2.0
19、0)A.Wilhelm. Conrad. RontgenBHoundsfiel 与 AmbroseB.PaulC.LauterburD.Peter MansfieldE.Bloch 与 Purcell 解析:4.Bloch 与 Purcell 教授因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时间为(分数:2.00)A.1895 年B.1946 年C.1952 年 D.1978 年E.2003 年解析:5.第一幅人体头部 MR 图像是哪一年获得的(分数:2.00)A.1946 年B.1952 年C.1972 年D.1977 年E.1978 年 解析:解析 1978 年英国第一台头部 MRI 设备投
20、入临床使用。6.下列哪一项不是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优势(分数:2.00)A.多参数成像,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B.对骨骼、钙化及胃肠道系统的显示效果 C.可对受检者行任意层面成像D.不使用对比剂可观察心脏和血管结构E.无电离辐射,可进行介入 MRI 治疗解析:解析 MRI 对骨骼、钙化及胃肠道系统的显示效果不够敏感,属于 MRI 成像的局限性,其余均为其优势。7.关于磁共振成像局限性的叙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成像速度慢B.对钙化及骨皮质病变不够敏感C.禁忌证多D.定量诊断简单 E.图像易受多种伪影影响解析:解析 虽然 MRI 具有能够进行人体能量代谢研究等先进方面,但定量诊断方面仍比较困难
21、。8.下列不属于磁共振检查禁忌证的是(分数:2.00)A.安装心脏起搏器者B.动脉瘤术后动脉夹存留者C.妊娠 3 个月内孕妇D.做钡灌肠检查后钡剂没有排空的受检者 E.体内弹片存留者解析:解析 做钡灌肠检查后钡剂没有排空的受检者不宜做腹部及盆腔 CT 及 X 线检查,因为有钡剂干扰。但对于 MRI 来说不会产生干扰,不是其禁忌证。9.磁共振成像的物理原理是(分数:2.00)A.利用梯度脉冲激发处于静磁场中的自旋为零的原子核而成像B.利用射频脉冲激发处于静磁场中的自旋为零的原子核而成像C.利用梯度脉冲激发处于静磁场中的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而成像D.利用射频脉冲激发处于静磁场中的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而
22、成像 E.利用超短波脉冲激发处于静磁场中的自旋为零的原子核而成像解析:解析 磁共振成像里梯度脉冲主要是用来选层定位用,而射频脉冲则是用来激发处于静磁场中的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而成像,这也是磁共振成像的物理原理。10.磁共振成像实际上是对人体内的什么进行成像(分数:2.00)A.氧质子B.电子C.氢质子 D.氢中子E.离子解析:11.对 MRI 信号形成贡献最大的组织是(分数:2.00)A.组织水 B.脂肪C.肌肉D.骨骼E.气体解析:解析 MRI 原理实际上就是利用了人体内 H 原子核来成像,而 H 原子核在人体内主要以组织水的形式而存在。12.关于自由水的叙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自
23、由水就是指没有依附于其他组织的水分子B.水分子与运动缓慢的较大分子结合称为自由水 C.具有较高的自然运动频率的水分子D.T1 弛豫缓慢,T1 时间长E.T2WI 呈高信号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定义。所谓结合水是指蛋白质大分子周围水化层中的水分子,这些水分子黏附于蛋白质大分子部分基团上,与蛋白质大分子不同程度地结合在一起。所谓自由水是指未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活动充分自由的水分子。13.关于原子核组成的叙述,不满足磁性原子核的是(分数:2.00)A.仅有一个质子B.中子和质子均为奇数C.中子为奇数,质子为偶数D.中子为偶数,质子为奇数E.中子为偶数,质子为偶数 解析:解析 符合磁性原
24、子核的条件为中子与质子必须有一个为奇数。14.下列不能产生磁共振信号的是(分数:2.00)A.1HB.2H C.3HD.31PE.23Na解析:解析 考查磁性原子核的定义。15.一个质子的角动量为(分数:2.00)A.1.1410-16TeslaB.1.1410-26TeslaC.1.4110-16TeslaD.1.4110-26Tesla E.1.4110-36Tesla解析:解析 要求记忆条目,一个质子角动量是固定值,为 1.4110 -26 Tesla。16.当氢质子群置于外加静磁场时,正确的是(分数:2.00)A.由于静磁场的作用,氢质子群全部顺磁场排列B.由于静磁场的作用,氢质子群全
25、部逆磁场排列C.由于静磁场的作用,氢质子群顺、逆磁场排列数目各半D.顺磁场排列的质子是低能稳态质子 E.逆磁场排列的质子是低能稳态质子解析:解析 当氢质子群置于外加静磁场时,经过一定的时间后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约一半多一点的质子角动量与主磁场方向一致,处于低能态状态;约一半少一点的质子角动量与主磁场方向相反,处于高能态状态。17.当质子群置于外加静磁场时,正确的是(分数:2.00)A.逆磁场方向排列的质子处于高能不稳态 B.顺磁场方向排列的质子处于高能稳态C.顺磁场方向排列的质子处于高能不稳态D.逆磁场方向排列的质子处于低能稳态E.逆磁场方向排列的质子处于低能不稳态解析:18.同一种原子核处在
26、大小不同的外磁场 B 0 中,其旋磁比 大小(分数:2.00)A.将发生变化B.随外磁场 B0 增大而增大C.随外磁场 B0 增大而减小D.与外磁场 B0 无关,仅与原子核自身性质有关 E.约为 42.58解析:解析 原子核的磁旋比是一确定值,只与原子本身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19.氢质子在 1.5T 的 B 0 中的进动频率为(分数:2.00)A.21.29 MHzB.42.58 MHzC.63.87 MHz D.85.16 MHzE.127.74 MHz解析:解析 氢质子在的磁旋比为 42.58MHz,根据 Lamor 方程,在 1.5T 中的磁旋比为 1.542.58MHz。20.关于人
27、体组织共振频率与磁场强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相同的人体组织在不同的磁场强度下,其共振频率相同B.相同的人体组织在不同的磁场强度下,其共振频率不同 C.不相同的人体组织在不同的磁场强度下,其共振频率相同D.不相同的人体组织在相同的磁场强度下,其共振频率相同E.相同的人体组织在相同的磁场强度下,其共振频率是随机的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 Lamor 方程的定义。原子核的进动频率与主磁场成正比,又因原子的共振频率与进动频率一致,故 B 对。21.射频脉冲关闭后,组织中质子的宏观磁化矢量逐渐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这一过程称(分数:2.00)A.纵向弛豫B.纵向恢复C.横向弛豫D.横向
28、恢复E.弛豫过程 解析:解析 考查弛豫的概念。射频脉冲关闭后,组织中质子的宏观磁化矢量逐渐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叫弛豫过程。22.关于质子在外加射频脉冲作用下产生磁共振等物理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质子吸收了能量B.质子磁矩旋进的角度以及偏离 B0 轴的角度均加大C.质子都要经过反复的射频脉冲激发D.质子都要经过反复的弛豫过程E.质子发生磁共振而达到稳定的高能状态后不再发生变化 解析:解析 质子在外加射频脉冲作用下产生磁共振等物理现象,质子发生以下变化:质子进动的磁矩将吸收能量,改变旋进角度(增大),旋进方向将偏离 B 0 方向。当射频脉冲终止后质子则会慢慢恢复共振前的状态即经
29、历弛豫过程释放出能量。23.若要产生磁共振现象,则射频脉冲必须满足(分数:2.00)A.脉冲发射频率必须等于自旋核在主磁场的旋进频率 B.能使合磁矢量偏转 90C.能使合磁矢量偏转 180D.持续时间等于弛豫时间E.频率连续变化解析:解析 若要产生磁共振现象,激发的射频脉冲频率必须等于自旋核在主磁场的旋进频率。24.横向弛豫又叫(分数:2.00)A.T1 弛豫B.自旋-自旋弛豫 C.自旋-晶格弛豫D.氢质子顺磁场方向排列E.氢质子逆磁场方向排列解析:解析 横向弛豫又叫自旋-自旋弛豫,不牵涉能量的变化。25.纵向弛豫又叫(分数:2.00)A.驰豫B.自旋-自旋弛豫C.自旋-晶格弛豫 D.氢质子顺
30、磁场方向排列E.氢质子逆磁场方向排列解析:解析 纵向弛豫又叫自旋-晶格弛豫,涉及到能量的转换过程。26.T 1 值是指 90脉冲后,纵向磁化矢量恢复到何种程度的时间(分数:2.00)A.36%B.37%C.63% D.73%E.99%解析:解析 T 1 值是指 90脉冲后,纵向磁化矢量恢复到 63%的时间。27.T 2 值是指横向磁化矢量衰减到何种程度的时间(分数:2.00)A.36%B.37% C.63%D.73%E.99%解析:解析 T 2 值是指横向磁化矢量衰减到 37%的时间。28.下列选项中,能够说明梯度磁场有关性质的是(分数:2.00)A.一个很弱的均匀磁场B.始终与主磁场同方向的
31、弱磁场C.在一定方向上其强度随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磁场 D.一个交变磁场,其频率等于拉莫尔频率E.一个交变磁场,其频率随自旋质子所在位置而不同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梯度磁场的概念,它是在主磁场基础上外加的一种磁场,一般由低到高呈线性变化。29.磁共振信号进行空间定位需要进行(分数:2.00)A.层面选择B.频率编码C.相位编码D.射频编码E.梯度编码 解析:解析 磁共振信号进行空间定位要依次进行层面选择、频率编码、相位编码,层面选择、频率编码、相位编码统称为梯度编码,故选 E。30.在三个梯度磁场的设置及应用上,正确的是(分数:2.00)A.只有层面选择梯度与相位编码梯度能够互换B.只有层面选择梯度
32、与频率编码梯度能够互换C.只有相位编码梯度与频率编码梯度能够互换D.三种梯度磁场均不能互换E.三种梯度磁场均能互换 解析:解析 磁共振是利用梯度磁场来实现 MRI 空间定位,这里所说的梯度场包括层面选择梯度、相位编码梯度及频率编码梯度,并且三个梯度场的设置及应用上能够互换。3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分数:2.00)A.梯度场越大,层面越薄B.梯度场越小,层面越厚C.梯度场越大,层面越厚 D.射频频带宽度越窄,层面越薄E.射频频带宽度越宽,层面越厚解析:解析 有关空间定位的层面选择,在保持射频带宽一定的情况下,梯度场强与层面厚度成反比;在保持梯度场强不变的情况下,射频带宽与层面厚度成正比。32.在
33、 MRI 过程中,三个梯度磁场启动的先后顺序是(分数:2.00)A.层面选择相位编码频率编码 B.相位编码频率编码层面选择C.层面选择频率编码相位编码D.频率编码相位编码层面选择E.相位编码层面选择频率编码解析:解析 在 MRI 过程中,三个梯度场启动的先后顺序始终是层面选择、相位编码、频率编码。33.在 MRI 中,要获得横轴位、冠状位、矢状位等不同方位的层面像,可以通过(分数:2.00)A.改变 RF 激励位置B.改变 RF 激励频率C.改变层面选择梯度磁场的场强大小D.改变层面选择梯度磁场的方向E.同时改变 RF 激励频率和层面选择梯度场的方向 解析:解析 在 MRI 中,空间定位相关的
34、层面选择实际上是由射频脉冲的频率及层面选择梯度场的方向两者同时决定的,通过两者的任意组合就可以进行任意层面的定位。34.在 MRI 信号采集的空间定位过程中,没有使用到的是(分数:2.00)A.层面梯度B.频率编码梯度C.相位编码梯度D.射频脉冲E.行扫描脉冲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空间定位知识。行扫描脉冲是属于显示范畴的内容,与 MRI 空间定位无关,其余都是 MRI 空间定位必需的。35.如果磁共振图像的矩阵为 128128,则进行空间定位时进行相位编码的次数为(分数:2.00)A.64B.6464C.128 D.128128E.根据频率编码次数来定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相位编码与频率编码知识
35、。矩阵的算式中两个数值分别代表频率编码和相位编码。36.下列描述不属于相位编码方向选择原则的是(分数:2.00)A.选择扫描层面上解剖径线较短的方向为相位编码方向B.优先选择减少伪影的方向为相位编码方向C.尽量避免伪影重叠于主要观察区D.考虑受检脏器在不同方向上对空间分辨力的要求E.相位编码方向尽量平行于肢体长轴方向 解析:解析 临床上相位编码方向的选择原则是在保证耗时最短的情况下图像质量不能有额外伪影干扰,选项中 E 没有考虑耗时最短原则。37.关于磁共振图像矩阵与分辨力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FOV 不变,矩阵越大,分辨力越低B.FOV 不变,矩阵越大,分辨力越高 C.F
36、OV 不变,矩阵越小,分辨力越高D.FOV 不变,矩阵越小,分辨力不变E.FOV 不变矩阵与分辨力无关解析:解析 考查 FOV、矩阵及分辨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像素=FOV/矩阵。38.关于磁共振图像矩阵与 SNR 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FOV 不变,矩阵越大,SNR 越高B.FOV 不变,矩阵越大,SNR 不变C.FOV 不变,矩阵越小,SNR 越高 D.FOV 不变,矩阵越小,SNR 越低E.FOV 不变,矩阵与 SNR 无关解析:解析 考查 FOV、矩阵及 SNR 三者之间关系,像素=FOV/矩阵,像素越小,单位面积内的像素点越多,空间分辨力越高,SNR 下降。39.不能
37、提高图像信噪比(SNR)的是(分数:2.00)A.加大层厚B.减小矩阵C.加大场强D.延长 TR 时间E.选用并行采集技术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 SNR 的因素,用排除法可知选 E。保持其余参数均不变的情况下,并行采集技术能显著缩短扫描时间,但 SNR 会下降。40.K 空间实际上是(分数:2.00)A.实际存在的空间B.傅立叶频率空间 C.梯度场空间D.空间坐标系空间E.K 空间每一点与图像上每一点一一对应解析:41.关于 K 空间特性的描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K 空间某一点的信息,代表图像上相应部位的组织信息 B.K 空间在相位编码方向镜像对称C.K 空间在频率编码方向也是
38、对称的D.K 空间中心区域的信息决定图像的对比E.K 空间周边部分的信息决定图像的解剖细节解析:解析 K 空间实际上是一个假想的空间,里面的每一点都包含了全层的图像信息,在相位编码及频率编码上都分别是镜像对称的,其中心部分决定了图像的对比,周围部分决定了图像的细节。42.磁共振成像时,K 空间信号与实际磁共振图像两者在时序上的关系是(分数:2.00)A.先有 K 空间信号,再有实际磁共振图像 B.先有实际磁共振图像,再有 K 空间信号C.两者同时出现,没有时序上的顺序D.不需要 K 空间信号E.K 空间信号就是实际的磁共振图像解析:解析 实际的磁共振图像是由 K 空间算出的,采集的信号应该先填
39、满 K 空间才能计算出实际磁共振图像。43.K 空间中央区域和周边区域的相位编码线分别决定图像的(分数:2.00)A.图像的对比度、图像的细节 B.图像的细节、图像的细节C.空间信息、密度对比D.图像的细节、图像的对比度E.图像的亮度、图像的对比度解析:解析 考查 K 空间相关知识。K 空间相位编码线中心部分决定图像对比,周围部分决定图像细节。44.关于 K 空间填充方式的描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螺旋式填充B.放射状填充C.逐点填充 D.逐行填充E.迂回轨迹填充解析:解析 K 空间填充方式包括螺旋状填充、放射状填充、逐行填充以及迂回轨迹填充等,逐点填充不是其填充方式。45.傅立叶变
40、换的主要功能是(分数:2.00)A.将信号从时间域值转换成频率域值B.将信号从频率域值转换成时间域值C.将信号由时间函数转换成图像 D.将频率函数变为时间函数E.将信号由频率函数转变成图像解析:解析 傅立叶变换的目的就是将信号的时间函数转换为频率函数。46.T 2 * 是指(分数:2.00)A.T2 加权B.T2 时间C.准 T2 时间 D.自旋-自旋弛豫时间E.自旋-晶格弛豫时间解析:解析 考查磁场不均匀性对 T 2 的影响。47.T 2 * 小于 T 2 的原因是(分数:2.00)A.主磁场强度B.主磁场非均匀度 C.梯度场线性度D.梯度场强度E.射频场线性度解析:解析 由于磁场系统无法做
41、到绝对均匀,所以受此影响,实际 T 2 值总是小于理论值,这也是 T 2 * 的定义。48.TR 是指(分数:2.00)A.脉冲序列自开始启动到扫描结束的时间B.从第一个 RF 激发脉冲到下一周期同一 RF 激发脉冲的时间间隔 C.从第一个 RF 激发脉冲到产生回波的时间间隔D.从第一个 RF 激发脉冲到 90激励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E.180反转脉冲与 90激励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解析:49.TE 是指(分数:2.00)A.从第一个 RF 激发脉冲到下一周期同一 RF 激发脉冲的时间间隔B.从第一个 RF 激发脉冲到填充到 K 空间中心的那个回波时间间隔C.从第一个 RF 激发脉冲到产生回波的时间间隔 D.从第一个 RF 激发脉冲到 90激励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E.180反转脉冲与 90激励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解析:解析 回波时间是指从第一个 RF 激发脉冲到产生回波的时间间隔。题中第一个 RF 激发脉冲到填充到 K 空间中心的那个回波时间间隔是有效回波时间。50.下列各项中,与扫描时间完全无关的是(分数:2.00)A.重复时间B.平均次数C.相位编码数D.频率编码数 E.矩阵大小解析: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影响 MRI 检查时间的因素。重复时间、平均次数、相位编码数及矩阵大小均能影响扫描时间,而频率编码数不能直接影响 MRI 的扫描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