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医学类职业资格】放射科主治医师专业知识-6-(2)1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418005       资源大小:74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医学类职业资格】放射科主治医师专业知识-6-(2)1及答案解析.doc

    1、放射科主治医师专业知识-6-(2)1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感光材料未经曝光直接显影后产生的密度为片基灰雾B感光材料未经显影直接定影后产生的密度为最小密度C乳剂灰雾和片基灰雾合成本底灰雾D片基灰雾不能直接测量E乳剂灰雾可直接测量(分数:2.00)A.B.C.D.E.2.如果磁共振图像为 256256 的矩阵,则空间定位时需要进行_次相位编码A128 B256 C512D1024 E1(分数:2.00)A.B.C.D.E.3.与传统 CT 比较,滑环技术改进的核心是A高压电缆 BX 线球管C扫描机架 D馈电方式E高压发生器(分数:2.00)A

    2、.B.C.D.E.4.DSA 要使一直径 2mm 的血管及其内径 1mm 的狭窄与一直径 4mm 的血管及其内径 2mm 的狭窄成像一样清晰,可以A将碘浓度加倍 B将曝光量加倍C将视野加倍 D将矩阵加倍E将像素大小加倍(分数:2.00)A.B.C.D.E.5.IP 曝光后,应在_内进行信号读取A1 分钟 B1 小时 C8 小时D12 小时 E24 小时(分数:2.00)A.B.C.D.E.6.CR 中 EDR 的中文全称是A影像记录装置 B曝光数据识别器C薄膜晶体管阵列 D光电倍增管E曝光指示器(分数:2.00)A.B.C.D.E.7.医用胶片产生密度 1.0 所需曝光量的倒数为A感光度 B宽

    3、容度C相对感度 D灰雾度E对比度(分数:2.00)A.B.C.D.E.8.磁共振信号的采集与_是同时进行的A层面选择B相位编码C频率编码D90射频脉冲激励E180射频脉冲激励(分数:2.00)A.B.C.D.E.9.K 空间可使用的填充方式有A循序对称填充 B迂回轨迹填充C螺旋填充 D放射填充E以上全是(分数:2.00)A.B.C.D.E.10.多层螺旋 CT 对 X 线球管的要求最关键的是A旋转速度 B外形尺寸C焦点大小 D阳极热容量大小E冷却方式(分数:2.00)A.B.C.D.E.11.X 线胶片对射线对比度的放大能力称为A相对感度 B平均斜率C胶片对比度 D照片对比度E感光度(分数:2

    4、.00)A.B.C.D.E.12.照片上各组织间的密度差异称为A组织对比度 B胶片对比度C照片对比度 D物体对比度EX 线对比度(分数:2.00)A.B.C.D.E.13.目前提出的降低多层 CT 剂量的措施之一是A“不变焦点”技术 B“可变焦点”技术C“焦点增大”技术 D“焦点减小”技术E“焦点对称”技术(分数:2.00)A.B.C.D.E.14.常规 CT 扫描层厚的确定是通过改变 X 线束的A准直宽度 B硬度C强度 D剂量E强弱(分数:2.00)A.B.C.D.E.15.下列关于磁共振图像矩阵的叙述正确的是A矩阵不变的情况下,FOV 越大,空间分辨率越高B矩阵不变的情况下,FOV 越小,

    5、空间分辨率越低C矩阵不变的情况下,FOV 越大,空间分辨率不变D矩阵不变的情况下,FOV 越小,空间分辨率越高E矩阵不变的情况下,FOV 变大或变小对分辨率都没有影响(分数:2.00)A.B.C.D.E.16.CR 中 IP 的线性范围是A1:10 2 B1:10 3 C1:10 4D1:10 5 E1:10 6(分数:2.00)A.B.C.D.E.17.照片影像的对比度与射线对比度的比为A感光度 B相对感度C平均斜率 D反差系数E宽容度(分数:2.00)A.B.C.D.E.18.下列与 X 线影像信息的形成无关的是A被照体原子序数 B被照体密度CX 线质 D散射线E被照体面积(分数:2.00

    6、)A.B.C.D.E.19.关于光学密度,叙述正确的是A照片上某处的透光程度称为阻光率B照片阻挡光线的能力称为透光率C光学密度是阻光率的对数D光学密度是透光率的倒数E光学密度是透光率的对数(分数:2.00)A.B.C.D.E.20.物质在射线激发下将吸收的能量以可见光形式释放称为A发射现象 B荧光现象C感光现象 D吸收现象E衰变现象(分数:2.00)A.B.C.D.E.由 X 线管焦点辐射出的 X 线穿过被检体时,受到被检体各组织的吸收和散射而衰减,使透过的 X 线强度的分布呈现差异,到达屏-片系统,转换成可见光强度的分布差异,并传递给胶片,形成银颗粒的空间分布,再经显影处理成为二维光学分布,

    7、形成 X 线照片影像。(分数:10.00)(1).决定 X 线“质”的因素主要是AkV BmAsC焦点大小 DX 线管方向E被检体部位(分数:2.00)A.B.C.D.E.(2).人体对 X 线吸收最多的是A肌肉 B脂肪 C骨骼D肺组织 E皮肤(分数:2.00)A.B.C.D.E.(3).被检体各组织对 X 线的吸收和散射是由于AX 线对比度 B物体对比度C人工对比度 D胶片对比度E光学对比度(分数:2.00)A.B.C.D.E.(4).透过的 X 线强度的分布呈现差异称为AX 线对比度 B物体对比度C人工对比度 D胶片对比度E光学对比度(分数:2.00)A.B.C.D.E.(5).胶片上形成

    8、的银颗粒的空间分布称为A光学密度 B潜影CX 线影像 D肉眼可见E可在明室操作(分数:2.00)A.B.C.D.E.国际放射学界公认:当照片上的半影模糊值0.2mm 时,人眼观察影像毫无模糊感,当半影模糊值0.2mm 时,开始有模糊感,故 0.2mm 是模糊阈值。(分数:6.00)(1).已知某焦点大小为 0.6,则其允许的最大放大倍数为A1 B2 C1.3D1.5 E1.4(分数:2.00)A.B.C.D.E.(2).某球管在实验时,发现放大倍数为 1.15 倍时,开始模糊,则该焦点大小可能为A0.6 B1.3 C1.4D1.2 E0.95(分数:2.00)A.B.C.D.E.(3).下列叙

    9、述正确的是A焦点大允许的放大倍数大B焦点小允许的放大倍数大C焦点大成像分辨力高D焦点小球管容量大E焦点大小与放大倍数无关(分数:2.00)A.B.C.D.E.在某次实验时,测得骨骼的密度为 0.3,测得其相邻肌肉组织的密度为 1.5,两点间距 1mm。(分数:4.00)(1).该影像的锐利度为A1.0 B0.3 C1.5D1.2 E-1.2(分数:2.00)A.B.C.D.E.(2).影响锐利度的因素正确的是A与对比度成反比B与模糊度成正比C两者间距越大,锐利度越大D两者间距越大,影像边缘越模糊E球管焦点越大影像锐利度越大(分数:2.00)A.B.C.D.E.在 10100keV 光子能量范围

    10、内,光子能量在 10keV 时光电吸收为 95%以上,康普顿吸收为 5%。光子能量为 100keV 时,康普顿吸收占 95%以上。(分数:4.00)(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随光子能量升高光电吸收增加B随光子能量升高康普顿吸收减少C低管电压能产生高的软组织对比D康普顿吸收能提高对比度E光电吸收能抑制软组织对比度(分数:2.00)A.B.C.D.E.(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高千伏摄影产生散射线少B高千伏摄影能提高对比度C康普顿吸收产生散射线D光电吸收有利于患者防护E电压低对比度下降(分数:2.00)A.B.C.D.E.在 X 线摄影中,将滤线栅置于胶片与肢体之间,焦点到滤线栅的距离与滤线栅焦距

    11、相等,并使 X 线中心线对准滤线栅中心线。使用滤线栅摄影时,冲洗后的照片有的中心有密度而两侧无密度;有的一边高密度,另一边低密度。(分数:4.00)(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能使用的是聚焦式滤线栅B可能是滤线栅反置了C可能是滤线栅双重偏离D密度变化可能是栅切割效应所致E密度变化与滤线栅无关(分数:2.00)A.B.C.D.E.(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栅比越大消除散射线能力越差B栅密度越大消除散射线能力越差C曝光量倍数越小越好D滤线栅反置时两侧密度高,中间密度低E滤线栅不能改善影像对比度(分数:2.00)A.B.C.D.E.观察下表,回答问题。(分数:4.00)(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管电

    12、压越高射线的最大波长越长B对软组织摄影应用高管电压C人体的吸收系数是常数D高电压摄影得到低对比度照片E人体组织的吸收系数随管电压升高而升高(分数:2.00)A.B.C.D.E.(2).对乳腺摄影应使用的管电压为A20kV B30kV C40kVD60kV E120kV(分数:2.00)A.B.C.D.E.X 线对三维空间的被照体进行照射,形成载有被照体信息成分的强度不均匀分布。此阶段信息形成的质与量,取决于被照体因素(原子序数、密度、厚度)和射线因素(线质、线量、散射线)等。将不均匀的 X 线强度分布,通过增感屏转换为二维的荧光强度分布,再传递给胶片形成银颗粒的分布(潜影形成);经显影加工处理

    13、成为二维光学密度的分布。此阶段的信息传递转换功能取决于荧光体特性、胶片特性及显影加工条件。此阶段是把不可见的 X 线信息影像转换成可见密度影像的中心环节。(分数:8.00)(1).被照体信息成分的强度不均匀分布称为A物体对比度 BX 线对比度C胶片对比度 D光学对比度E人工对比度(分数:2.00)A.B.C.D.E.(2).被照体因素(原子序数、密度、厚度)所形成的对比度称为A胶片对比度 BX 线对比度C物体对比度 D光学对比度E人工对比度(分数:2.00)A.B.C.D.E.(3).射线因素(线质、线量、散射线)对影像信息的影响正确的是A线质越硬,穿透能力越小B线量对影像密度无影响C散射线导

    14、致照片对比度降低D射线量越多,照片密度越小E散射线是成像的有用信息(分数:2.00)A.B.C.D.E.(4).X 线使胶片感光形成潜影是利用了 X 线的A穿透性 B感光特性C着色特性 D生物效应E荧光效应(分数:2.00)A.B.C.D.E.AD=1gI 0/IBK=D1-D2CK=r1gKxDS=H/KER=1/2d(分数:12.00)(1).光学对比度的计算式是(分数:2.00)A.B.C.D.E.(2).光学密度的表示式是(分数:2.00)A.B.C.D.E.(3).光学对比度与 X 线对比度的关系是(分数:2.00)A.B.C.D.E.(4).极限分辨力与物体大小的关系是(分数:2.

    15、00)A.B.C.D.E.(5).光学对比度与照片清晰度的关系是(分数:2.00)A.B.C.D.E.(6).空间分辨力的计算式是(分数:2.00)A.B.C.D.E.A1.24/kV pnmB1.5 minC2.5 minD0.080.6 (分数:8.00)(1).X 线最短波长的计算式是(分数:2.00)A.B.C.D.E.(2).X 线最强波长是(分数:2.00)A.B.C.D.E.(3).X 线平均波长是(分数:2.00)A.B.C.D.E.(4).医用 X 线波长范围是(分数:2.00)A.B.C.D.E.放射科主治医师专业知识-6-(2)1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

    16、90 分钟)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感光材料未经曝光直接显影后产生的密度为片基灰雾B感光材料未经显影直接定影后产生的密度为最小密度C乳剂灰雾和片基灰雾合成本底灰雾D片基灰雾不能直接测量E乳剂灰雾可直接测量(分数:2.00)A.B.C. D.E.解析:2.如果磁共振图像为 256256 的矩阵,则空间定位时需要进行_次相位编码A128 B256 C512D1024 E1(分数:2.00)A.B. C.D.E.解析:3.与传统 CT 比较,滑环技术改进的核心是A高压电缆 BX 线球管C扫描机架 D馈电方式E高压发生器(分数:2.00)A.B.C.D. E.解析:4.DSA 要使一直径 2mm 的血管

    17、及其内径 1mm 的狭窄与一直径 4mm 的血管及其内径 2mm 的狭窄成像一样清晰,可以A将碘浓度加倍 B将曝光量加倍C将视野加倍 D将矩阵加倍E将像素大小加倍(分数:2.00)A. B.C.D.E.解析:5.IP 曝光后,应在_内进行信号读取A1 分钟 B1 小时 C8 小时D12 小时 E24 小时(分数:2.00)A.B.C. D.E.解析:6.CR 中 EDR 的中文全称是A影像记录装置 B曝光数据识别器C薄膜晶体管阵列 D光电倍增管E曝光指示器(分数:2.00)A.B. C.D.E.解析:7.医用胶片产生密度 1.0 所需曝光量的倒数为A感光度 B宽容度C相对感度 D灰雾度E对比度

    18、(分数:2.00)A. B.C.D.E.解析:8.磁共振信号的采集与_是同时进行的A层面选择B相位编码C频率编码D90射频脉冲激励E180射频脉冲激励(分数:2.00)A.B.C. D.E.解析:9.K 空间可使用的填充方式有A循序对称填充 B迂回轨迹填充C螺旋填充 D放射填充E以上全是(分数:2.00)A.B.C.D.E. 解析:10.多层螺旋 CT 对 X 线球管的要求最关键的是A旋转速度 B外形尺寸C焦点大小 D阳极热容量大小E冷却方式(分数:2.00)A.B.C.D. E.解析:11.X 线胶片对射线对比度的放大能力称为A相对感度 B平均斜率C胶片对比度 D照片对比度E感光度(分数:2

    19、.00)A.B.C. D.E.解析:12.照片上各组织间的密度差异称为A组织对比度 B胶片对比度C照片对比度 D物体对比度EX 线对比度(分数:2.00)A.B.C. D.E.解析:13.目前提出的降低多层 CT 剂量的措施之一是A“不变焦点”技术 B“可变焦点”技术C“焦点增大”技术 D“焦点减小”技术E“焦点对称”技术(分数:2.00)A.B. C.D.E.解析:14.常规 CT 扫描层厚的确定是通过改变 X 线束的A准直宽度 B硬度C强度 D剂量E强弱(分数:2.00)A. B.C.D.E.解析:15.下列关于磁共振图像矩阵的叙述正确的是A矩阵不变的情况下,FOV 越大,空间分辨率越高B

    20、矩阵不变的情况下,FOV 越小,空间分辨率越低C矩阵不变的情况下,FOV 越大,空间分辨率不变D矩阵不变的情况下,FOV 越小,空间分辨率越高E矩阵不变的情况下,FOV 变大或变小对分辨率都没有影响(分数:2.00)A.B.C.D. E.解析:16.CR 中 IP 的线性范围是A1:10 2 B1:10 3 C1:10 4D1:10 5 E1:10 6(分数:2.00)A.B.C. D.E.解析:17.照片影像的对比度与射线对比度的比为A感光度 B相对感度C平均斜率 D反差系数E宽容度(分数:2.00)A.B.C.D. E.解析:18.下列与 X 线影像信息的形成无关的是A被照体原子序数 B被

    21、照体密度CX 线质 D散射线E被照体面积(分数:2.00)A.B.C.D.E. 解析:19.关于光学密度,叙述正确的是A照片上某处的透光程度称为阻光率B照片阻挡光线的能力称为透光率C光学密度是阻光率的对数D光学密度是透光率的倒数E光学密度是透光率的对数(分数:2.00)A.B.C. D.E.解析:20.物质在射线激发下将吸收的能量以可见光形式释放称为A发射现象 B荧光现象C感光现象 D吸收现象E衰变现象(分数:2.00)A.B. C.D.E.解析:由 X 线管焦点辐射出的 X 线穿过被检体时,受到被检体各组织的吸收和散射而衰减,使透过的 X 线强度的分布呈现差异,到达屏-片系统,转换成可见光强

    22、度的分布差异,并传递给胶片,形成银颗粒的空间分布,再经显影处理成为二维光学分布,形成 X 线照片影像。(分数:10.00)(1).决定 X 线“质”的因素主要是AkV BmAsC焦点大小 DX 线管方向E被检体部位(分数:2.00)A. B.C.D.E.解析:(2).人体对 X 线吸收最多的是A肌肉 B脂肪 C骨骼D肺组织 E皮肤(分数:2.00)A.B.C. D.E.解析:(3).被检体各组织对 X 线的吸收和散射是由于AX 线对比度 B物体对比度C人工对比度 D胶片对比度E光学对比度(分数:2.00)A.B. C.D.E.解析:(4).透过的 X 线强度的分布呈现差异称为AX 线对比度 B

    23、物体对比度C人工对比度 D胶片对比度E光学对比度(分数:2.00)A. B.C.D.E.解析:(5).胶片上形成的银颗粒的空间分布称为A光学密度 B潜影CX 线影像 D肉眼可见E可在明室操作(分数:2.00)A.B. C.D.E.解析:国际放射学界公认:当照片上的半影模糊值0.2mm 时,人眼观察影像毫无模糊感,当半影模糊值0.2mm 时,开始有模糊感,故 0.2mm 是模糊阈值。(分数:6.00)(1).已知某焦点大小为 0.6,则其允许的最大放大倍数为A1 B2 C1.3D1.5 E1.4(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根据 M=1+0.2/F,求得放大倍数最大为 1.

    24、3。(2).某球管在实验时,发现放大倍数为 1.15 倍时,开始模糊,则该焦点大小可能为A0.6 B1.3 C1.4D1.2 E0.95(分数:2.00)A.B. C.D.E.解析:(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焦点大允许的放大倍数大B焦点小允许的放大倍数大C焦点大成像分辨力高D焦点小球管容量大E焦点大小与放大倍数无关(分数:2.00)A.B. C.D.E.解析:在某次实验时,测得骨骼的密度为 0.3,测得其相邻肌肉组织的密度为 1.5,两点间距 1mm。(分数:4.00)(1).该影像的锐利度为A1.0 B0.3 C1.5D1.2 E-1.2(分数:2.00)A.B.C.D. E.解析:(2).

    25、影响锐利度的因素正确的是A与对比度成反比B与模糊度成正比C两者间距越大,锐利度越大D两者间距越大,影像边缘越模糊E球管焦点越大影像锐利度越大(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锐利度与对比度成正比,与模糊度成反比,根据 S=(D2-D1)/H 得 H 越大,锐利度越小,焦点大的模糊度大,锐利度差。在 10100keV 光子能量范围内,光子能量在 10keV 时光电吸收为 95%以上,康普顿吸收为 5%。光子能量为 100keV 时,康普顿吸收占 95%以上。(分数:4.00)(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随光子能量升高光电吸收增加B随光子能量升高康普顿吸收减少C低管电压能产生高的软

    26、组织对比D康普顿吸收能提高对比度E光电吸收能抑制软组织对比度(分数:2.00)A.B.C. D.E.解析:(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高千伏摄影产生散射线少B高千伏摄影能提高对比度C康普顿吸收产生散射线D光电吸收有利于患者防护E电压低对比度下降(分数:2.00)A.B.C. D.E.解析:在 X 线摄影中,将滤线栅置于胶片与肢体之间,焦点到滤线栅的距离与滤线栅焦距相等,并使 X 线中心线对准滤线栅中心线。使用滤线栅摄影时,冲洗后的照片有的中心有密度而两侧无密度;有的一边高密度,另一边低密度。(分数:4.00)(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能使用的是聚焦式滤线栅B可能是滤线栅反置了C可能是滤线栅双重

    27、偏离D密度变化可能是栅切割效应所致E密度变化与滤线栅无关(分数:2.00)A.B.C.D.E. 解析:(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栅比越大消除散射线能力越差B栅密度越大消除散射线能力越差C曝光量倍数越小越好D滤线栅反置时两侧密度高,中间密度低E滤线栅不能改善影像对比度(分数:2.00)A.B.C. D.E.解析:观察下表,回答问题。(分数:4.00)(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管电压越高射线的最大波长越长B对软组织摄影应用高管电压C人体的吸收系数是常数D高电压摄影得到低对比度照片E人体组织的吸收系数随管电压升高而升高(分数:2.00)A.B.C.D. E.解析:(2).对乳腺摄影应使用的管电压为A

    28、20kV B30kV C40kVD60kV E120kV(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从表可知,管电压越低,对比度越高。X 线对三维空间的被照体进行照射,形成载有被照体信息成分的强度不均匀分布。此阶段信息形成的质与量,取决于被照体因素(原子序数、密度、厚度)和射线因素(线质、线量、散射线)等。将不均匀的 X 线强度分布,通过增感屏转换为二维的荧光强度分布,再传递给胶片形成银颗粒的分布(潜影形成);经显影加工处理成为二维光学密度的分布。此阶段的信息传递转换功能取决于荧光体特性、胶片特性及显影加工条件。此阶段是把不可见的 X 线信息影像转换成可见密度影像的中心环节。(分数:8

    29、.00)(1).被照体信息成分的强度不均匀分布称为A物体对比度 BX 线对比度C胶片对比度 D光学对比度E人工对比度(分数:2.00)A.B. C.D.E.解析:(2).被照体因素(原子序数、密度、厚度)所形成的对比度称为A胶片对比度 BX 线对比度C物体对比度 D光学对比度E人工对比度(分数:2.00)A.B.C. D.E.解析:(3).射线因素(线质、线量、散射线)对影像信息的影响正确的是A线质越硬,穿透能力越小B线量对影像密度无影响C散射线导致照片对比度降低D射线量越多,照片密度越小E散射线是成像的有用信息(分数:2.00)A.B.C. D.E.解析:(4).X 线使胶片感光形成潜影是利

    30、用了 X 线的A穿透性 B感光特性C着色特性 D生物效应E荧光效应(分数:2.00)A.B. C.D.E.解析:AD=1gI 0/IBK=D1-D2CK=r1gKxDS=H/KER=1/2d(分数:12.00)(1).光学对比度的计算式是(分数:2.00)A.B. C.D.E.解析:(2).光学密度的表示式是(分数:2.00)A. B.C.D.E.解析:(3).光学对比度与 X 线对比度的关系是(分数:2.00)A.B.C. D.E.解析:(4).极限分辨力与物体大小的关系是(分数:2.00)A.B.C.D.E. 解析:(5).光学对比度与照片清晰度的关系是(分数:2.00)A.B.C.D. E.解析:(6).空间分辨力的计算式是(分数:2.00)A.B.C.D.E. 解析:A1.24/kV pnmB1.5 minC2.5 minD0.080.6 (分数:8.00)(1).X 线最短波长的计算式是(分数:2.00)A. B.C.D.E.解析:(2).X 线最强波长是(分数:2.00)A.B. C.D.E.解析:(3).X 线平均波长是(分数:2.00)A.B.C. D.E.解析:(4).医用 X 线波长范围是(分数:2.00)A.B.C.D. E.解析:


    注意事项

    本文(【医学类职业资格】放射科主治医师专业知识-6-(2)1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arrownail38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