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型医用设备上岗考试 CT医师真题 1-(2)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50,分数:100.00)1.螺旋 CT与普通 CT相比,最重要的优势是(分数:2.00)A.扫描速度快B.图像可任意重建C.减轻运动伪影D.增加扫描覆盖范围E.得到三维数据信息2.影像后处理技术的优势不包括(分数:2.00)A.显示不同平面,有助于观察病变与组织的关系B.使影像更富有立体感和真实感C.用虚拟现实技术部分替代有创的检查D.加大所需显示的组织结构的灰阶对比E.提高了影像的空间分辨率3.假如某物质的 X线衰减系数为 30,水的 X线衰减系数为 20,则该物质的
2、 CT值为(分数:2.00)A.500HuB.600HuC.50HuD.800HuE.1500Hu4.CT值的物理意义是(分数:2.00)A.物体的 X线衰减值B.为一相对密度值C.反映物体的绝对密度值D.只反映了物体的厚度值E.反映了 X线管发出的 X线强度5.准直后穿过人体的 X线经探测器转换所得到的数据,称之为(分数:2.00)A.显示数据B.重建数据C.原始数据D.数模转换数据E.图像存储数据6.不同窗宽窗位的选择,是在 CT成像过程中哪一个环节实现的(分数:2.00)A.数据采集系统(DAS)的数据采集过程B.计算机影像重建C.模/数转换D.数/模转换E.影像的显示(监视器)与打印7
3、.CT图像显示技术中,应用多而且最重要的技术是(分数:2.00)A.放大B.黑白反转C.窗口D.图像方向旋转E.三维图像重建8.在日常工作中,通过调节窗宽窗位来观察图像,要想同时观察脂肪内与肝脏内的病变,首先应采取(分数:2.00)A.适当减小窗宽B.适当增大窗宽C.适当提高窗位D.适当降低窗位E.提高监视器的亮度9.鞍上池中央部显示的结构是(分数:2.00)A.垂体B.垂体柄C.视神经D.乳头体E.基底动脉10.CT轴位扫描,鞍上池形态常是(分数:2.00)A.“五角星”形B.“六角星”形C.“八角星”形D.“五角星”或“六角星”形E.“六角星”或“八角星”形11.关于硬膜下血肿正确的描述是
4、(分数:2.00)A.24小时内称急性期B.4天3 周称亚急性期C.4周以上称慢性期D.急性血肿又称单纯型血肿E.慢性期不会再出血12.关于硬膜外血肿 CT表现的描述,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可导致单侧脑沟、脑裂变窄B.中线结构移位较轻C.一般不合并骨折D.血肿一般不跨越骨缝E.血肿来自静脉可呈慢性过程13.关于蛛网膜下隙出血的 CT表现,正确的描述是(分数:2.00)A.出血常局限性分布B.占位效应明显C.出血脑沟、脑裂密度增高D.出血吸收缓慢E.出血不会影响到脑室14.下列关于脑积水的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脑外伤为最常见原因B.梗阻性脑积水最常见原因为脑室系统出血C.
5、脑外伤后期常合并梗阻性脑积水D.交通性脑积水常发生于急性外伤后E.梗阻性脑积水为静脉窦狭窄或闭塞所致15.颅内动脉瘤最好发于(分数:2.00)A.大脑前动脉B.大脑中动脉C.眼动脉D.脑底动脉环前半部E.脑底动脉环后半部16.关于海绵窦动静脉瘘 CT表现的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蝶鞍骨质正常B.海绵窦增大C.眼球后脂肪密度增高D.增强扫描无强化E.可见粗大的眼动脉17.下述 CT表现中,提示为脑外肿瘤的征象是(分数:2.00)A.瘤体靠近颅板,边界清楚B.瘤体靠近颅板,边界不清楚C.瘤体靠近颅板,密度较高D.瘤体靠近颅板,密度较低E.瘤体靠近颅板,局部颅骨增生18.脑内病变密度高低
6、判定标准是参照于(分数:2.00)A.脑脊液密度B.骨密度C.血管密度D.脑室密度E.脑组织密度19.胶质母细胞瘤与单发巨大转移瘤重要影像鉴别点是(分数:2.00)A.肿瘤为混杂密度B.中央可有囊性变C.可有蝶鞍扩大,鞍背变薄D.瘤旁水肿明显E.肿瘤内可出血20.脑转移瘤检出最敏感的方法是(分数:2.00)A.头颅 X线平片B.脑血管造影C.增强 CTD.增强 MRIE.PET-CT21.哪一种肿瘤的脑转移 CT平扫常为高密度(分数:2.00)A.肺癌B.结肠癌C.肾癌D.胰腺癌E.黑色素瘤22.垂体微腺瘤最好的 CT扫描方法是(分数:2.00)A.CT轴位平扫B.CT冠状位增强扫描C.CT冠
7、状位增强动态薄层扫描D.CT冠状位平扫E.CT轴位增强扫描23.脑脓肿壁形成晚期一般在(分数:2.00)A.4天后B.7天后C.10天后D.14天后E.21天后24.关于颞骨内结构扫描的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常规增强扫描B.间隔扫描C.矩阵 256256D.一般平扫即可E.软组织算法重建25.面神经分三段,水平部位于(分数:2.00)A.耳蜗旁B.前庭部C.岩骨尖D.鼓室内E.圆孔区26.下列描述中,不符合鼓室血管球瘤表现的是(分数:2.00)A.搏动性耳鸣B.蓝色鼓膜C.传导性耳聋D.CT示鼓室内软组织小肿块E.肿物增强明显,与颈静脉同步强化27.以下 CT征象中,最有利于中耳
8、胆脂瘤诊断的是(分数:2.00)A.鼓膜增厚内陷B.中耳腔扩大C.外耳道棘破坏D.中耳内软组织影E.听骨链移位28.患者,男,54 岁,右侧面部肿胀、麻木 2月余,伴流涕,CT 显示右侧上颌窦内软组织密度,伴钙化,后外侧壁骨质消失,诊断为(分数:2.00)A.上颌窦黏液囊肿B.上颌窦黏膜囊肿C.上颌窦癌D.上颌窦血管瘤E.上颌窦炎29.不属于鼻道窦口复合体变异的是(分数:2.00)A.钩突气房B.中鼻甲气房C.中鼻甲反向D.钩突肥大E.鸡冠气化30.在声带癌病例中,提示有肿瘤侵犯。前联合(软组织)厚度应(分数:2.00)A.7mmB.16mmC.5mmD.4mmE.3mm31.患者,女,20
9、岁,右颈部包块 2年。CT 示右颈动脉鞘区有-2cm3cm 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增强。诊断为(分数:2.00)A.腮腺囊肿B.颈动脉球瘤C.神经鞘瘤D.恶性淋巴瘤E.腮裂囊肿32.眶内炎性假瘤的基本 CT特征是(分数:2.00)A.眶内受累组织或间隙边界清楚,显示肌腹肿胀且单个眼肌受累B.眶内受累组织或间隙边界模糊,可见单个或多个眼肌受累,肌腹肿胀,C.眶内受累组织或间隙边界清楚,形成肿块时,病灶局限,强化明显D.眶内受累组织或间隙边界模糊,但若形成肿块,同眼肌易于区分E.眶内受累组织或间隙边界模糊,增强扫描眼环无增强33.对眼型格氏病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所有患者都有甲状腺功能亢
10、进的表现B.主要 CT特征是眼外肌增厚,眼球突出C.球后脂肪间隙模糊D.常出现钙化E.肌腱增粗34.患者,女,30 岁,左眼球突出运动障碍 7个月。CT 平扫示左肌锥内有稍高密度不规则块影。增强扫描示均匀增强,眼肌、眼环及眶骨正常。应诊断为(分数:2.00)A.视神经脑膜瘤B.眼眶蜂窝织炎C.炎性假瘤D.海绵状血管瘤E.转移瘤35.支持视神经脑膜瘤诊断的 CT表现是(分数:2.00)A.视神经梭形增粗B.肿瘤沿视束向后蔓延C.肿瘤有增强D.视神经孔扩大E.相邻前床突骨质增生36.CT增强扫描关于左上腔静脉的描述,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位于主动脉弓左侧B.在肺动脉左侧下行C.于左肺门前
11、进入冠状窦D.常合并右头臂静脉缺如E.左上腔静脉径一般小于右上腔静脉径37.肺梗死 CT影像的“血管”征是指(分数:2.00)A.楔状影的顶端与一血管相连B.楔状病灶内高密度血管影C.病变内肺供血动脉增强缺损D.病变肺内血管减少E.病变外肺血管影增粗38.以下 CT表现中,最支持侵袭性胸腺瘤诊断的是(分数:2.00)A.肿瘤与大血管间的脂肪间隔不清B.边缘呈分叶状C.肿块呈明显强化D.肿瘤相邻前胸壁胸膜结节状增厚E.肿瘤边缘模糊39.下述哪一项不符合支气管囊肿的 CT表现(分数:2.00)A.肿块呈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均匀B.呈水样密度C.半数可呈软组织密度D.少数可呈脂肪密度E.增强扫描无强化
12、40.以纵隔 7分区为例,关于纵隔肿瘤好发部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前上区-胸腺瘤B.中区-心包囊肿C.中上区-恶性淋巴瘤D.中中区-生殖细胞瘤E.中纵隔区-前肠囊肿41.多数神经鞘瘤 CT扫描密度较低的原因是(分数:2.00)A.肿瘤一般较小B.含脂肪成分多C.多为良性肿瘤D.容易发生坏死E.肿瘤血管成熟42.以下哪一种病变不必做增强 CT检查(分数:2.00)A.肾脏肿块B.主动脉夹层动脉瘤C.脑脓肿D.支气管扩张E.急性胰腺炎43.诊断周围型肺癌的 CT征象是(分数:2.00)A.肿块近侧肺不张B.肿块内出现“小泡”征C.肿块近端支气管狭窄D.肿块位于叶级支气管E.肿块
13、内出现爆米花样钙化44.“小泡”征提示哪一种疾病(分数:2.00)A.肺脓肿B.细支气管肺泡癌C.小叶中心型肺气肿D.空洞型肺结核E.中央型肺癌45.小叶中心型肺气肿的典型 CT表现是(分数:2.00)A.肺内散在分布的小圆形、无壁的低密度区B.肺低密度区分布以下叶、前部肺实质明显C.广泛肺大泡形成D.胸膜下多发小透亮低密度灶E.蜂窝样改变46.HRCT上,关于小叶间隔增厚的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正常人中,在下肺野可见较多小叶间隔结构B.光滑的小叶间隔增厚提示间质水肿C.间质纤维化表现为串珠状小叶间隔增厚D.结节病常呈粗细不均的小叶间隔增厚E.在蜂窝阴影明显的部位,小叶间隔增厚也
14、明显47.肺 HRCT基本条件不包括(分数:2.00)A.空间分辨率0.5mmB.0.51.5mm 薄层扫描C.骨算法图像重建D.应用 512512矩阵E.增加 KV和 MA以降低图像噪声48.间质性肺水肿时,最早出现的 CT表现是(分数:2.00)A.双肺蝶翼状高密度影B.小叶间隔均匀增厚C.小叶间隔串珠样增厚D.沿支气管树分布的腺泡状阴影E.双肺周边部位多发斑片状影49.提示活动性肺特发性间质纤维化的 CT表现是(分数:2.00)A.胸膜下线状阴影B.胸膜下网状阴影C.胸膜下“磨玻璃”阴影D.胸膜下蜂窝状阴影E.胸膜下小叶间隔增厚50.结节病患者 CT表现为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双肺见斑片
15、状“磨玻璃”影伴纤维条索状影,分期属于(分数:2.00)A.期B.期C.期D.期E.V期大型医用设备上岗考试 CT医师真题 1-(2)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50,分数:100.00)1.螺旋 CT与普通 CT相比,最重要的优势是(分数:2.00)A.扫描速度快B.图像可任意重建C.减轻运动伪影D.增加扫描覆盖范围E.得到三维数据信息 解析:解析 多层螺旋 CT是通过横轴扫描三维采集数据,可以进行多种方向的重建。三维扫描是目前非常成熟的技术,其主要特点就是比较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以及高质量的多维重建图像。2.影像后处理技术的优势不包括(分数
16、:2.00)A.显示不同平面,有助于观察病变与组织的关系B.使影像更富有立体感和真实感C.用虚拟现实技术部分替代有创的检查D.加大所需显示的组织结构的灰阶对比E.提高了影像的空间分辨率 解析:解析 影像后处理技术借助于计算机和某些图像处理软件,可作病灶的形状和结构分析,但不能提高影像的空间分辨率。3.假如某物质的 X线衰减系数为 30,水的 X线衰减系数为 20,则该物质的 CT值为(分数:2.00)A.500Hu B.600HuC.50HuD.800HuE.1500Hu解析:解析 CT 值=( 物质 - 水 )/ 水 K,K 为分度因数(设为 1000),CT 值的单位为Hu(Htounsf
17、ield Unit)。4.CT值的物理意义是(分数:2.00)A.物体的 X线衰减值 B.为一相对密度值C.反映物体的绝对密度值D.只反映了物体的厚度值E.反映了 X线管发出的 X线强度解析:解析 X 线穿透人体时,不同的组织密度值代表不同的线性衰减系数 ,一般用它的相对值表示,称为 CT值。CT 值的定义是以水为标准,其他组织与之比较后得出。水的线性衰减系数为 1,水的 CT值为0Hu。5.准直后穿过人体的 X线经探测器转换所得到的数据,称之为(分数:2.00)A.显示数据B.重建数据C.原始数据 D.数模转换数据E.图像存储数据解析:解析 原始数据是 CT扫描后由探测器接收到的信号,经模数
18、转换后传给计算机。6.不同窗宽窗位的选择,是在 CT成像过程中哪一个环节实现的(分数:2.00)A.数据采集系统(DAS)的数据采集过程B.计算机影像重建C.模/数转换D.数/模转换E.影像的显示(监视器)与打印 解析:解析 CT 成像的过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像重建、图像显示、打印等几步,重建出来的图像显示于显示器上,选择不同窗宽、窗位将图像调节到理想状态后供诊断用,最后将图像送照相机、打印机拍照,经冲洗得到 CT照片。7.CT图像显示技术中,应用多而且最重要的技术是(分数:2.00)A.放大B.黑白反转C.窗口 D.图像方向旋转E.三维图像重建解析:解析 窗宽是指 CT图像上所包括的
19、 CT值范围。窗位是指窗宽的中心 CT值。在实际操作中,窗口技术是应用多且最重要的技术,根据计划显示结构 CT值的变化范围来确定合适的窗宽、窗位。8.在日常工作中,通过调节窗宽窗位来观察图像,要想同时观察脂肪内与肝脏内的病变,首先应采取(分数:2.00)A.适当减小窗宽B.适当增大窗宽 C.适当提高窗位D.适当降低窗位E.提高监视器的亮度解析:解析 窗宽是 CT图像上显示的 CT值范围,在此 CT值范围内的组织和病变均以不同的模拟灰度显示。而 CT值高于此范围的组织和病变,无论高出程度有多少,均以白影显示,不再有灰度差异;反之,低于此范围的组织结构,不论低的程度有多少,均以黑影显示,也无灰度差
20、别。增大窗宽,则图像所示CT值范围加大,显示具有不同密度的组织结构增多,但各结构之间的灰度差别减少。减小窗宽,则显示的组织结构减少,然而各结构之间的灰度差别增加。9.鞍上池中央部显示的结构是(分数:2.00)A.垂体B.垂体柄 C.视神经D.乳头体E.基底动脉解析:解析 鞍上池,其中垂体位于中央是交叉池、脚间池、桥池前部在轴位扫描时在蝶鞍上方层面共同显影。该池前界为额叶直回,后界为脚间窝或脑桥基底部前缘,两侧界为海马旁回钩。池内有视交叉、垂体柄、乳头体、大脑动脉环和鞍背等,其中垂体位于中央。10.CT轴位扫描,鞍上池形态常是(分数:2.00)A.“五角星”形B.“六角星”形C.“八角星”形D.
21、“五角星”或“六角星”形 E.“六角星”或“八角星”形解析:解析 由于体位和扫描基线不同,在 CT片上此池可呈四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11.关于硬膜下血肿正确的描述是(分数:2.00)A.24小时内称急性期B.4天3 周称亚急性期 C.4周以上称慢性期D.急性血肿又称单纯型血肿E.慢性期不会再出血解析:解析 硬膜下血肿是颅脑损伤常见的继发损害,当颅脑损伤导致脑皮质动静脉破裂或桥静脉破裂出血,使血液集聚在硬脑膜与脑皮质之间或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即形成了硬膜下血肿。根据出现症状的时间不同分为急性、亚急性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急性硬膜下血肿:症状出现在伤后 3天以内,CT 成像示新月形高密度区。亚急性硬
22、膜下血肿:症状出现在伤后 3天至 3周内,CT 成像示新月形高密度区。慢性硬膜下血肿:症状出现在伤后 3周以上,CT 成像示新月形低密度(或等密度)区。12.关于硬膜外血肿 CT表现的描述,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可导致单侧脑沟、脑裂变窄B.中线结构移位较轻C.一般不合并骨折 D.血肿一般不跨越骨缝E.血肿来自静脉可呈慢性过程解析:解析 硬膜外血肿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 30%,其形成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或骨折的板障出血,90%的硬脑膜外血肿与颅骨线形骨折有关。13.关于蛛网
23、膜下隙出血的 CT表现,正确的描述是(分数:2.00)A.出血常局限性分布B.占位效应明显C.出血脑沟、脑裂密度增高 D.出血吸收缓慢E.出血不会影响到脑室解析:解析 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隙时称为蛛网膜下隙出血(SAH)。分为自发性(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和外伤性。颅脑 CT是确诊 SAH的首选诊断方法,可见蛛网膜下隙高密度出血征象。14.下列关于脑积水的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脑外伤为最常见原因 B.梗阻性脑积水最常见原因为脑室系统出血C.脑外伤后期常合并梗阻性脑积水D.交通性脑积水常发生于急性外伤后E.梗阻性脑积水为静脉窦狭窄或闭塞所致解析:解析 外伤性脑积水多见于重型
24、脑损伤并伴脑挫裂伤、SAH 患者,是造成重型脑损伤昏迷患者高病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急性脑积水指伤后 2周内发生的脑积水;慢性脑积水指伤后 3周至 1年内发生的脑积水。15.颅内动脉瘤最好发于(分数:2.00)A.大脑前动脉B.大脑中动脉C.眼动脉D.脑底动脉环前半部 E.脑底动脉环后半部解析:解析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壁的异常膨出部分,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的最常见原因。病因尚不甚清楚,但以先天性动脉瘤占大部分。任何年龄可发病,4066 岁常见。80%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16.关于海绵窦动静脉瘘 CT表现的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蝶鞍骨质正常B.海绵窦增大 C.眼球后脂肪密
25、度增高D.增强扫描无强化E.可见粗大的眼动脉解析:解析 颈动脉海绵窦瘘 CT显示眼球突出、眼外肌肥厚、眼上静脉增粗,增强后可同时显示患侧海绵窦扩大。17.下述 CT表现中,提示为脑外肿瘤的征象是(分数:2.00)A.瘤体靠近颅板,边界清楚B.瘤体靠近颅板,边界不清楚C.瘤体靠近颅板,密度较高D.瘤体靠近颅板,密度较低E.瘤体靠近颅板,局部颅骨增生 解析:解析 根据肿瘤同脑室、脑池及相邻颅骨结构的关系,多可判断肿瘤的位置。脑内肿瘤:肿瘤与上述结构无接触或接触面小于肿瘤的最大直径。脑外肿瘤:肿瘤以广基与内板或大脑镰及天幕相连或有内板骨质改变,肿瘤边界清晰、锐利。18.脑内病变密度高低判定标准是参照
26、于(分数:2.00)A.脑脊液密度B.骨密度C.血管密度D.脑室密度E.脑组织密度 解析:解析 颅内病灶常表现为异常的 CT密度或 MRI信号,这是病灶的直接征象。CT:病灶密度高于正常脑组织者为高密度,低于正常脑组织者为低密度,与正常脑组织相等者为等密度,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度同时存在为混杂密度。19.胶质母细胞瘤与单发巨大转移瘤重要影像鉴别点是(分数:2.00)A.肿瘤为混杂密度B.中央可有囊性变 C.可有蝶鞍扩大,鞍背变薄D.瘤旁水肿明显E.肿瘤内可出血解析:解析 胶质母细胞瘤多位于幕上,最多见于额叶和颞叶,呈浸润性生长,常侵犯数个脑叶并可累及对侧大脑半球。X 线平片仅可显示颅内压增高和钙化
27、灶。长期颅内压增高可见蝶鞍扩大,鞍背变薄等征象。CT 平扫肿瘤因囊变、坏死和出血多呈边缘模糊的混杂密度肿块。瘤周水肿明显,占位效应较显著,钙化少见。增强时肿瘤多呈不规则花环样强化,环壁厚薄不均,或呈外形不规则不均匀强化肿块。单发巨大转移瘤 CT表现与胶质母细胞瘤相似,但位置多较表浅。20.脑转移瘤检出最敏感的方法是(分数:2.00)A.头颅 X线平片B.脑血管造影C.增强 CTD.增强 MRI E.PET-CT解析:解析 脑转移瘤占颅内肿瘤的 10%15%,发病部位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等血运较丰富区域为主,占一半以上,而且容易发生在灰质和白质交界处,以额、颞、顶叶多见,枕叶少见。小细胞肺癌常发生
28、于小脑转移。颅内转移瘤 70%80%,是多发的。CT 扫描显示脑内单发或多发的异常密度影,边界多较清晰,大病灶者可有低密度坏死区或高密度出血灶,周围有较严重水肿。增强后实体部分明显强化。MRI 在 T1加权上多呈低信号,T2 加权上多呈高信号。增强后的形态变化与 CT增强所见大致相仿。MRI 为目前检测脑转移瘤最佳的确诊手段。21.哪一种肿瘤的脑转移 CT平扫常为高密度(分数:2.00)A.肺癌B.结肠癌C.肾癌D.胰腺癌E.黑色素瘤 解析:解析 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相当高的恶性肿瘤,又称恶性黑瘤,大多原发于皮肤,也可起源于眼、鼻腔等处,早期可发生转移,转移部位多见肺、脑。CT 扫描显示脑内
29、单发或多发的异常密度影,边界多较清晰,大病灶者可有低密度坏死区或高密度出血灶,周围有较严重水肿。22.垂体微腺瘤最好的 CT扫描方法是(分数:2.00)A.CT轴位平扫B.CT冠状位增强扫描C.CT冠状位增强动态薄层扫描 D.CT冠状位平扫E.CT轴位增强扫描解析:解析 冠状位扫描在颅脑 CT检查中也常用,为显示垂体微腺瘤的最佳体位,通常采用层厚23mm;鞍区、颞叶病变和小脑幕交界处、大脑半球凸面病变需辅以冠状位扫描,有助于更好地显示。23.脑脓肿壁形成晚期一般在(分数:2.00)A.4天后B.7天后C.10天后D.14天后 E.21天后解析:解析 脑脓肿 CT表现分 4期,急性脑炎早期:病灶
30、低密度,边缘模糊,占位不明显;炎症晚期:410 天,低密度,环状强化,占位水肿明显,对侧脑室扩大;脓肿壁形成早期:1014 天,明显环状强化,厚薄均匀;脓肿壁形成晚期:14 天后,“退缩”,小而厚壁,水肿轻,可结节状强化。24.关于颞骨内结构扫描的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常规增强扫描B.间隔扫描C.矩阵 256256D.一般平扫即可 E.软组织算法重建解析:解析 隐藏于颞骨内中耳和内耳结构细小,需要薄层高分辨影像检查。中耳乳突病变以 CT平扫为基本检查,炎症病变常用冠状面为基本位置,肿瘤以横断面为基本位置,复杂病变应用两个位置扫描。25.面神经分三段,水平部位于(分数:2.00)A
31、.耳蜗旁B.前庭部C.岩骨尖D.鼓室内 E.圆孔区解析:解析 面神经出脑桥后全长可分 6段:小脑脑桥角段、内耳道段、迷路段、鼓室段(水平段)、乳突段(垂直段)、颞骨外段。26.下列描述中,不符合鼓室血管球瘤表现的是(分数:2.00)A.搏动性耳鸣B.蓝色鼓膜C.传导性耳聋D.CT示鼓室内软组织小肿块E.肿物增强明显,与颈静脉同步强化 解析:解析 鼓室血管球瘤临床表现:耳聋,可为传导性、神经性或混合性,传导性耳聋更常见;耳鸣,典型特征性表现为搏动性耳鸣;耳镜表现:典型表现为紫红色鼓膜或蓝色鼓膜。CT 表现:较小的鼓室球瘤位于鼓岬外侧下鼓室,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听小骨可正常,较大的可累及到上
32、鼓室、前鼓室、外耳道,导致乳突蜂房、乳突窦积液,表现为透亮度减低、外耳道软组织影。MRI 增强扫描显示鼓室球瘤明显强化,有助于鉴别。27.以下 CT征象中,最有利于中耳胆脂瘤诊断的是(分数:2.00)A.鼓膜增厚内陷B.中耳腔扩大C.外耳道棘破坏 D.中耳内软组织影E.听骨链移位解析:解析 本病为非真性肿瘤,为中耳乳突腔内的角化鳞状上皮团块,属慢性中耳乳突炎类型之一。多数发生在坚实型或板障型乳突,上鼓室是最常见发病部位,增大时周围骨质受压吸收、破坏。典型的胆脂瘤,X 线平片即可诊断。对于不典型病例,或疑有颅内并发症,可选用 CT或 MRI检查。冠状面高分辨率 CT检查应为首选,可显示较轻微骨质
33、破坏。28.患者,男,54 岁,右侧面部肿胀、麻木 2月余,伴流涕,CT 显示右侧上颌窦内软组织密度,伴钙化,后外侧壁骨质消失,诊断为(分数:2.00)A.上颌窦黏液囊肿B.上颌窦黏膜囊肿C.上颌窦癌 D.上颌窦血管瘤E.上颌窦炎解析:解析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上颌窦癌最常见,次之是筛窦、鼻腔。鳞癌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腺癌次之。影像学表现:腔内不规则肿块,病变浸润性生长;窦壁溶骨性破坏:浸犯临近眼眶、翼腭窝、颞下窝、面部皮下及牙槽骨;MR 的 T1WI等信号,T2WI 高信号;明显不均匀强化。CT 首选,评价骨质破坏,MR 评价病变范围。29.不属于鼻道窦口复合体变异的是(分数:2.00)A.
34、钩突气房B.中鼻甲气房C.中鼻甲反向D.钩突肥大E.鸡冠气化 解析:解析 鼻道窦口复合体: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附近区域,包括筛漏斗、钩突、筛泡、半月裂、中鼻道、中鼻甲、前组筛房、额窦口及上颌窦自然开口等一系列结构。窦口鼻窦复合体的通气和引流障碍是发生各鼻窦慢性炎症发生的主要原因,其变异不包括鸡冠气化。30.在声带癌病例中,提示有肿瘤侵犯。前联合(软组织)厚度应(分数:2.00)A.7mmB.16mmC.5mmD.4mmE.3mm 解析:解析 喉癌分为声门上型、声门型、声门下型及跨声门型。CT 可见肿瘤及喉腔变形、周围浸润、喉软骨破坏、淋巴结转移。声门型癌肿瘤浸及声带前联合后,该部位软组织增厚,厚度
35、超过 2mm有诊断价值,肿瘤向深部浸润可使同侧喉旁间隙密度增高。31.患者,女,20 岁,右颈部包块 2年。CT 示右颈动脉鞘区有-2cm3cm 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增强。诊断为(分数:2.00)A.腮腺囊肿B.颈动脉球瘤C.神经鞘瘤 D.恶性淋巴瘤E.腮裂囊肿解析:解析 颈部神经源性肿瘤多为神经鞘膜瘤,肿瘤位于颈部外侧上段,胸锁乳突肌深处。颈部 CT扫描除可了解肿瘤部位、范围外,并有助于明确肿块与颈动脉、颈内静脉等重要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CT 常表现为等密度,病变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增强检查显示病变不规则或环形强化。32.眶内炎性假瘤的基本 CT特征是(分数:2.00)A
36、.眶内受累组织或间隙边界清楚,显示肌腹肿胀且单个眼肌受累B.眶内受累组织或间隙边界模糊,可见单个或多个眼肌受累,肌腹肿胀, C.眶内受累组织或间隙边界清楚,形成肿块时,病灶局限,强化明显D.眶内受累组织或间隙边界模糊,但若形成肿块,同眼肌易于区分E.眶内受累组织或间隙边界模糊,增强扫描眼环无增强解析:解析 眶内炎性假瘤根据原发部位及受累范围,可分为四型:泪腺型,表现与泪腺肿瘤相仿。眼外肌型,可以累及单个或多个眼肌,单个眼肌受累,外观类似肌炎,肌腱及肌腹都肿大,眼肌附着处眼环增厚、模糊并有强化。球后炎性肿块型,表现为眶上裂、海绵窦、眶尖、视神经处肿块样病变,外形规则或不规则,很难与其他肿物鉴别。
37、弥漫性眼眶炎性假瘤,可以是双侧性,并同时累及泪腺及视神经,眶内结构被硬纤维组织代替,形成所谓“冰冻眼眶”。33.对眼型格氏病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所有患者都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表现B.主要 CT特征是眼外肌增厚,眼球突出 C.球后脂肪间隙模糊D.常出现钙化E.肌腱增粗解析:解析 发现成人双侧眼球突出、眼裂开大及眼睛运动障碍,多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应考虑此病。CT 表现:大多为双侧对称性眼外肌增粗,也有单侧,下直肌和内直肌最常受累,增粗眼外肌 CT值低于正常眼外肌,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晚期可见视神经增粗。34.患者,女,30 岁,左眼球突出运动障碍 7个月。CT 平扫示左肌锥内有稍高
38、密度不规则块影。增强扫描示均匀增强,眼肌、眼环及眶骨正常。应诊断为(分数:2.00)A.视神经脑膜瘤B.眼眶蜂窝织炎C.炎性假瘤D.海绵状血管瘤 E.转移瘤解析:解析 海绵状血管瘤是眼眶常见肿瘤之一,也是成人常见的原发性良性眼眶肿瘤之一。女性好发,年龄 3050 岁,大多数单发。本病的临床特点为慢性、进行性生长,造成眶内结构移位或受压。海绵状血管瘤常有眼球突出,发生在眶尖的肿瘤引起复视、压迫视神经等症状。典型的 CT表现为肌锥内卵圆形或圆形、边界清晰、强化明显并有延迟强化的肿块,部分肿瘤内可见点状钙化或圆形高密度静脉石,少数肿瘤可生长在肌锥外间隙。35.支持视神经脑膜瘤诊断的 CT表现是(分数
39、:2.00)A.视神经梭形增粗B.肿瘤沿视束向后蔓延C.肿瘤有增强D.视神经孔扩大E.相邻前床突骨质增生 解析:解析 视神经鞘脑膜瘤为良性肿瘤,少数可恶变。主要分为 4种类型:上皮型、砂粒体型、纤维细胞型和脉管型。CT 表现上“轨道”征颇有特异性,其仍保持了一般脑膜瘤的 CT特征,如斑片状钙化、袖管征、增强时强化程度较其他眶内占位病变明显等。肿块可沿视神经管向颅内蔓延,引起视神经管的扩大和眶尖骨质增生、硬化。36.CT增强扫描关于左上腔静脉的描述,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位于主动脉弓左侧B.在肺动脉左侧下行C.于左肺门前进入冠状窦D.常合并右头臂静脉缺如 E.左上腔静脉径一般小于右上腔
40、静脉径解析:解析 左上腔静脉包括以下类型:最常见的是两侧上腔静脉同时存在,可伴或不伴左头臂静脉;左上腔静脉伴右上腔静脉缺如比较少见。37.肺梗死 CT影像的“血管”征是指(分数:2.00)A.楔状影的顶端与一血管相连 B.楔状病灶内高密度血管影C.病变内肺供血动脉增强缺损D.病变肺内血管减少E.病变外肺血管影增粗解析:解析 肺梗死是肺动脉发生栓塞后,其支配区的肺组织因血流受阻或中断而发生的坏死。其典型CT表现为在肺的外围部呈以胸膜为基底的楔状致密影,直径多在 35cm,内部常有小透亮区,为残存充气的肺。薄层扫描能见到楔状致密影的顶端与一血管相连,称为血管征,对本病的诊断很有价值。38.以下 C
41、T表现中,最支持侵袭性胸腺瘤诊断的是(分数:2.00)A.肿瘤与大血管间的脂肪间隔不清B.边缘呈分叶状C.肿块呈明显强化D.肿瘤相邻前胸壁胸膜结节状增厚 E.肿瘤边缘模糊解析:解析 胸腺瘤是纵隔的常见肿瘤之一,一般以侵袭性及非侵袭性对胸腺瘤进行分类。以前中上纵隔最多见,肿块越大,恶性程度可能越高。肿瘤形态多不规则,多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囊变坏死多见,少数可见钙化。可侵犯心脏大血管及邻近脂肪间隙;纵隔胸膜一肺侵犯时,纵隔胸膜呈结节或饼样增厚,增强后呈轻重度强化;可胸膜种植、心包、胸骨受侵及淋巴结转移。39.下述哪一项不符合支气管囊肿的 CT表现(分数:2.00)A.肿块呈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均匀
42、B.呈水样密度C.半数可呈软组织密度D.少数可呈脂肪密度 E.增强扫描无强化解析:解析 先天性支气管囊肿可为单发或多发,可位于肺或纵隔。发生于肺内者又称肺囊肿,发生在纵隔内者称为纵隔支气管囊肿。CT 有助于准确定位诊断,含液囊肿表现为圆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楚锐利,囊肿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无强化或略有轻度强化,液气囊肿在肺窗及纵隔窗上均可见液气平面影像。40.以纵隔 7分区为例,关于纵隔肿瘤好发部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前上区-胸腺瘤B.中区-心包囊肿 C.中上区-恶性淋巴瘤D.中中区-生殖细胞瘤E.中纵隔区-前肠囊肿解析:解析 纵隔指左右侧胸膜腔之间的部分,前为胸骨,后为胸椎,上
43、接颈部,下止膈肌。以胸骨柄下缘与第四胸椎下缘连线为界将纵隔分为上、下纵隔两部。前上纵隔(气管前壁以前的部分)、后上纵隔(气管前壁以后的部分)、前纵隔(心包前)、中纵隔(心包、心脏、气管分叉所在部位)、后纵隔(心包后)。前上纵隔好发胸内甲状腺肿、胸腺瘤;前下纵隔好发畸胎瘤;中纵隔好发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后纵隔好发神经源性肿瘤。41.多数神经鞘瘤 CT扫描密度较低的原因是(分数:2.00)A.肿瘤一般较小B.含脂肪成分多 C.多为良性肿瘤D.容易发生坏死E.肿瘤血管成熟解析:解析 神经鞘瘤是一种神经源性肿瘤,不含神经细胞,又称雪旺细胞瘤,由神经鞘膜细胞组成,偶可恶变。恶性神经鞘瘤叉称神经纤维肉瘤
44、,来源于周围神经的低分化梭形细胞肉瘤,多发生在成人和老人。肢体躯干为其好发部位,其次为深部软组织、腹膜后及纵隔等。肿瘤突然迅速长大,常有假性 5cm以上包膜,恶性较高,瘤中常见骨、软骨、脂肪组织等异源型成分。由于脂肪组织含量高,因此 CT检查呈低密度。42.以下哪一种病变不必做增强 CT检查(分数:2.00)A.肾脏肿块B.主动脉夹层动脉瘤C.脑脓肿D.支气管扩张 E.急性胰腺炎解析:解析 支气管扩张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常继发于支气管炎、肺化脓性炎症、肺不张,也可为先天性如多发性肺囊肿。高分辨 CT对于支气管扩张的诊断已取代支气管造影,并确定病变范围及类型。合并感染时可见斑片状影;囊状支扩尚可
45、见圆形薄壁透亮影,囊内见小液平者提示合并感染。43.诊断周围型肺癌的 CT征象是(分数:2.00)A.肿块近侧肺不张B.肿块内出现“小泡”征C.肿块近端支气管狭窄 D.肿块位于叶级支气管E.肿块内出现爆米花样钙化解析:解析 周围型肺癌指起自三级支气管以下,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上的肺癌,约占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 1/4,以腺癌多见。主要 CT表现为肺内孤立性肿块或结节。肿瘤邻近结构的改变主要包括胸膜、瘤周血管及支气管的改变。常见肿瘤与支气管的关系:支气管到达肿瘤边缘时被阻断。支气管进入瘤体,癌组织沿支气管壁浸润,致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不规则狭窄。肿瘤推压支气管,成手抱球样。44.“小泡”征提示哪一种疾
46、病(分数:2.00)A.肺脓肿B.细支气管肺泡癌 C.小叶中心型肺气肿D.空洞型肺结核E.中央型肺癌解析:解析 细支气管肺泡癌是起自呼吸性细支气管及肺泡上皮的原发性肺肿瘤,是周围型肺癌的一种病理类型。“小泡”征是早期周围型肺癌的重要征象,指结节内的小灶性透光区,约数毫米直径,是癌灶内部分肺泡未受累及癌细胞呈覆壁生长而使该部肺泡仍保持完整充气状态。主要见于早期直径小于 3cm肺癌,病理类型方面以肺泡癌多见,此征对于诊断恶性病变有意义。45.小叶中心型肺气肿的典型 CT表现是(分数:2.00)A.肺内散在分布的小圆形、无壁的低密度区 B.肺低密度区分布以下叶、前部肺实质明显C.广泛肺大泡形成D.胸
47、膜下多发小透亮低密度灶E.蜂窝样改变解析:解析 小叶中心型肺气肿病理学表现:以小叶中心性肺泡壁破坏,呼吸支气管和肺泡增大为特征,为吸烟者最常见的肺气肿类型。CT 表现:小叶中心区密度减低,常无可见的壁,分布不均匀,主要位于上叶。小叶中心型肺气肿与腺泡中心型肺气肿是同义词。也见于肺气肿。46.HRCT上,关于小叶间隔增厚的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正常人中,在下肺野可见较多小叶间隔结构B.光滑的小叶间隔增厚提示间质水肿 C.间质纤维化表现为串珠状小叶间隔增厚D.结节病常呈粗细不均的小叶间隔增厚E.在蜂窝阴影明显的部位,小叶间隔增厚也明显解析:解析 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时,间质性肺水肿的
48、HRCT表现为:小叶间隔增厚,其边缘光滑;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光滑;肺内有“磨玻璃”密度影像,即在肺内密度升高的影像中仍可显示血管影像。肺水肿的“磨玻璃”密度可为两肺弥漫性分布,或为小叶中心性分布。叶间胸膜及其他部位胸膜增厚可发生叶间积液,当病变进展为肺泡性肺水肿时,两肺内有肺泡实变阴影,呈小片状、大片融合状影像,有空气支气管征。肺门旁或两肺下野的病变改变较为显著。47.肺 HRCT基本条件不包括(分数:2.00)A.空间分辨率0.5mmB.0.51.5mm 薄层扫描C.骨算法图像重建D.应用 512512矩阵E.增加 KV和 MA以降低图像噪声 解析:解析 HRCT 主要为薄层扫描与高分辨率算
49、法重建图像。其本质是通过数学算法对所采集的像素数据进行修正,从而使不完整的像素得到补充,使边缘像素得以强化,图像显示数据比实际采集数据多,从而可以提高空间分辨率。技术要点:层厚 12mm 的薄层扫描;高分辨率算法(骨算法);大矩阵512512;小视野;适当增加电流和电压(提高信噪比)。48.间质性肺水肿时,最早出现的 CT表现是(分数:2.00)A.双肺蝶翼状高密度影B.小叶间隔均匀增厚 C.小叶间隔串珠样增厚D.沿支气管树分布的腺泡状阴影E.双肺周边部位多发斑片状影解析:解析 间质性肺水肿的 HRCT表现为:小叶间隔增厚,其边缘光滑(最早出现);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光滑;肺内有“磨玻璃”密度影像,即在肺内密度升高的影像中仍可显示血管影像。肺水肿的“磨玻璃”密度可为两肺弥漫性分布,或为小叶中心性分布。49.提示活动性肺特发性间质纤维化的 CT表现是(分数:2.00)A.胸膜下线状阴影B.胸膜下网状阴影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