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级药士专业知识-8 (1)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1.抑制 DNA 回旋酶,使 DNA 复制受阻,导致细菌死亡的药物是(分数:2.00)A.甲氧苄啶B.诺氟沙星C.利福平D.红霉素E.对氨基水杨酸2.治疗哮喘持续状态宜选用(分数:2.00)A.异丙肾上腺素B.氨茶碱C.麻黄碱D.糖皮质激素E.以上都不是3.对组胺 H 2 受体具有阻断作用的药物是(分数:2.00)A.哌仑西平B.雷尼替丁C.丙谷胺D.甲硝唑E.以上都不是4.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革兰阳性杆菌严重感染有效的抗生素为(分数:2.00)A.红霉素B.头孢噻肟C.阿莫西林D.万古霉素E.四环素5.治疗流行
2、性脑膜炎宜选用的药物是(分数:2.00)A.林可霉素B.红霉素C.甲氧苄啶D.阿米卡星E.磺胺嘧啶6.抑制蛋白质合成和功能的抗肿瘤药物是(分数:2.00)A.顺铂B.丝裂霉素C.喜树碱D.长春新碱E.环磷酰胺7.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合用治疗严重感染的目的是(分数:2.00)A.增强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B.增强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C.增强机体的应激性D.抗毒性,抗休克,缓解毒血症症状E.拮抗抗生素的副作用8.关于糖皮质激素抗免疫作用错误的描述是(分数:2.00)A.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和加工抗原B.阻碍淋巴母细胞的转化,破坏淋巴细胞C.小剂量抑制体液免疫D.大剂量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后引起的有害物质释放E.
3、抑制淋巴因子所引起的炎症反应9.甲状腺制剂主要用于(分数:2.00)A.甲状腺危象综合征B.甲亢手术前准备C.青春期甲状腺肿D.尿崩症的辅助治疗E.黏液性水肿10.丙硫氧嘧啶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作用机制是(分数:2.00)A.抑制 TSH 的分泌B.抑制甲状腺摄取碘C.抑制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D.抑制甲状腺激素的释放E.破坏甲状腺组织11.有抗疟活性的抗阿米巴病的药物是(分数:2.00)A.哌嗪B.吡喹酮C.甲苯达唑D.氯喹E.氯硝柳胺12.下列不属于青霉素抗菌谱的是(分数:2.00)A.脑膜炎双球菌B.肺炎球菌C.破伤风杆菌D.伤寒杆菌E.钩端螺旋体13.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是(分数:2
4、.00)A.竞争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B.抑制细菌 DNA 回旋酶C.抑制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D.抑制细菌转肽酶E.抑制细菌 RNA 多聚酶14.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分数:2.00)A.与细菌 30S 核糖体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B.抑制氨酰基-tRNA 形成C.影响细菌胞质膜的通透性D.与细菌 50S 核糖体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E.与细菌 70S 核糖体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15.有关氨基苷类的作用机制说法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B.与核糖体 30S 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的起始阶段C.肽链延伸阶段,与细菌 50S 核糖体亚单位,阻
5、断转肽作用和 mRNA 位移,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D.与核糖体 30S 亚基结合,引起 mRNA 错译E.使细菌形成错误氨基酸,导致无功能蛋白质产生16.布洛芬属(分数:2.00)A.解热镇痛药B.麻醉性镇痛药C.抗精神失常药D.抗癫痫药E.中枢兴奋药17.躯体依赖性最弱的药物是(分数:2.00)A.喷他佐辛B.二氢埃托啡C.吗啡D.哌替啶E.曲马多18.对 和 受体都有阻断作用的药物是(分数:2.00)A.拉贝洛尔B.醋丁洛尔C.普萘洛尔D.阿替洛尔E.吲哚洛尔19.对躁狂症和抑郁症有效的抗癫痫药是(分数:2.00)A.乙琥胺B.丙戊酸钠C.苯巴比妥D.地西泮E.卡马西平20.具有广谱驱
6、肠虫作用的药物是(分数:2.00)A.甲苯达唑B.哌嗪C.左旋咪唑D.吡喹酮E.甲硝唑21.西替利嗪的药理作用是(分数:2.00)A.抑制组胺介导的早期变态反应及炎症细胞移行和介质释放B.抑制淋巴细胞增殖C.阻断 H2 受体D.抑制巨噬细胞吞噬E.抑制自然杀伤细胞分化22.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是(分数:2.00)A.吸收B.分布C.代谢D.排泄E.转化23.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分数:2.00)A.胃肠液的成分B.胃排空C.食物D.循环系统的转运E.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24.服用药物后到达体循环使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为(分数:2.00)A.表观分布容积B.肠肝循环C
7、.生物半衰期D.生物利用度E.首过效应25.口服剂型在胃肠道中吸收快慢的顺序一般认为是(分数:2.00)A.混悬剂溶液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B.胶囊剂混悬剂溶液剂片剂包衣片C.片剂包衣片胶囊剂混悬剂溶液剂D.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E.包衣片片剂胶囊剂混悬剂溶液剂26.关于药物通过生物膜转运的特点正确表述的是(分数:2.00)A.被动扩散的物质可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转运,转运的速度为一级速度B.促进扩散的转运速率低于被动扩散C.主动转运借助于载体进行,不需消耗能量D.被动扩散会出现饱和现象E.胞饮作用对于蛋白质和多肽的吸收不是十分重要27.有关药物在体内的转运,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
8、血液循环与淋巴系统构成体循环B.药物主要通过血液循环转运C.淋巴系统可使药物通过肝从而产生首过作用D.某些病变使淋巴系统成为病灶时,必须使药物向淋巴系统转运E.某些特定物质如脂肪、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转运必须依赖淋巴系统28.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分数:2.00)A.表观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B.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C.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 L/hD.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E.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小29.有关药物在体内与蛋白结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一种可逆过程B.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有饱和现象C.
9、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药物贮存的一种形式D.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在血浆中游离浓度大E.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与生物因素有关30.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中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氧化反应B.水解反应C.结合反应D.取代反应E.还原反应31.肾小管分泌的过程是(分数:2.00)A.被动转运B.主动转运C.促进扩散D.胞饮作用E.吞噬作用32.当药物对某些组织有特殊亲和性时,这种药物连续应用该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称为(分数:2.00)A.分布B.代谢C.排泄D.蓄积E.转化33.某药的反应速度为一级反应速度,其中 K=0.03465h -1 ,那此药的生物半衰期为(分数:2.00)A
10、.50 小时B.20 小时C.5 小时D.2 小时E.034.静脉注射某药,X 0 =50m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 5g/ml,其表观分布容积 V 为(分数:2.00)A.30LB.20LC.15LD.10LE.5L35.某一单室模型药物的消除速度常数为 0.3465h -1 ,表观分布容积为 5L,静脉注射给药 200mg,经过 2小时后,体内血药浓度是(分数:2.00)A.40g/mlB.30g/mlC.20g/mlD.15g/mlE.10g/ml36.不涉及吸收过程的给药途径是(分数:2.00)A.口服B.肌内注射C.静脉注射D.皮下注射E.皮内注射以维生素 K、肝素和香豆素类为代表,临床
11、用于治疗出血性疾病或动静脉血栓,过量均可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分数:4.00)(1).对抗维生素 K 过量引起的凝血功能亢进所采用的药物是(分数:2.00)A.鱼精蛋白B.叶酸C.香豆素类D.氨甲苯酸E.尿激酶(2).对抗肝素过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所采用的药物是(分数:2.00)A.鱼精蛋白B.叶酸C.香豆素类D.氨甲苯酸E.尿激酶患者,男性,30 岁。到非洲出差回国 10 天后出现寒战、面色苍白、肢体厥冷等症状,持续半小时左右继以高热、面色潮红伴头痛等症状。诊断为疟疾间日疟。(分数:4.00)(1).为控制疟疾症状,应选择的药物是(分数:2.00)A.吡喹酮B.乙胺嘧啶C.氯喹D.伯氨喹E.依米
12、丁(2).假如该患者治愈后,为控制复发,应选用的药物是(分数:2.00)A.毗喹酮B.乙胺嘧啶C.氯喹D.伯氨喹E.依米丁患者,男性,65 岁。有多年肝病史,近来病情极度恶化,经诊断为肝癌。医生选用多柔比星进行治疗。(分数:4.00)(1).多柔比星的抗癌机制是(分数:2.00)A.抑制蛋白质合成与功能B.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断 RNA 合成C.破坏 DNA 的功能D.拓扑异构酶抑制剂E.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2).多柔比星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分数:2.00)A.消化道反应B.脱发C.心脏毒性D.骨髓抑制E.肝毒性 A.中毒性肝炎 B.粒细胞下降 C.血管神经性水肿 D.上腹部不适等胃肠道反应 E.
1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分数:6.00)(1).碘化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分数:2.00)A.B.C.D.E.(2).甲状腺素的不良反应是(分数:2.00)A.B.C.D.E.(3).硫脲类最重要的不良反应是(分数:2.00)A.B.C.D.E. A.首过效应 B.肾小球过滤 C.血脑屏障 D.胃排空与胃肠蠕动 E.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分数:6.00)(1).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分数:2.00)A.B.C.D.E.(2).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分数:2.00)A.B.C.D.E.(3).脑组织中对外来物质有选择地摄取的能力称为(分数:2.00)A.B.C.D.E.A B C D E (分数
14、:4.00)(1).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分数:2.00)A.B.C.D.E.(2).单室模型多剂量静脉注射给药,首剂量与维持量的关系式(分数:2.00)A.B.C.D.E.初级药士专业知识-8 (1)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1.抑制 DNA 回旋酶,使 DNA 复制受阻,导致细菌死亡的药物是(分数:2.00)A.甲氧苄啶B.诺氟沙星 C.利福平D.红霉素E.对氨基水杨酸解析:解析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是抑制 DNA 回旋酶,使 DNA 复制受阻,导致细菌死亡,诺氟沙星属喹诺酮类。故选 B。2.治疗哮喘持续状态宜选用(分数:2.00)
15、A.异丙肾上腺素B.氨茶碱C.麻黄碱D.糖皮质激素 E.以上都不是解析:解析 糖皮质激素具有极强的抗哮喘作用,对顽固性哮喘或哮喘持续状态的危重患者应用可迅速控制症状。故正确答案为 D。3.对组胺 H 2 受体具有阻断作用的药物是(分数:2.00)A.哌仑西平B.雷尼替丁 C.丙谷胺D.甲硝唑E.以上都不是解析:解析 雷尼替丁能特异性阻断胃壁细胞 H 2 受体,拮抗组胺或组胺受体激动剂所致的胃酸分泌。故正确答案为 B。4.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革兰阳性杆菌严重感染有效的抗生素为(分数:2.00)A.红霉素B.头孢噻肟C.阿莫西林D.万古霉素 E.四环素解析:解析 万古霉素适用于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
16、革兰阳性杆菌所致的严重感染。5.治疗流行性脑膜炎宜选用的药物是(分数:2.00)A.林可霉素B.红霉素C.甲氧苄啶D.阿米卡星E.磺胺嘧啶 解析:解析 磺胺嘧啶(SD)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低,故易扩散至组织及脑脊液中,是治疗流行性脑膜炎首选。故选 E。6.抑制蛋白质合成和功能的抗肿瘤药物是(分数:2.00)A.顺铂B.丝裂霉素C.喜树碱D.长春新碱 E.环磷酰胺解析:解析 长春新碱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和功能抗恶性肿瘤。7.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合用治疗严重感染的目的是(分数:2.00)A.增强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B.增强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C.增强机体的应激性D.抗毒性,抗休克,缓解毒血症症
17、状 E.拮抗抗生素的副作用解析: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糖皮质激素可用于急性严重感染:在同时应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的前提下,用于中毒性感染或伴有休克者,一般感染不用,主要利用糖皮质激素的抗炎、增强机体对应激的耐受力等作用,迅速缓解严重症状,使机体度过危险期。故选 D。8.关于糖皮质激素抗免疫作用错误的描述是(分数:2.00)A.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和加工抗原B.阻碍淋巴母细胞的转化,破坏淋巴细胞C.小剂量抑制体液免疫 D.大剂量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后引起的有害物质释放E.抑制淋巴因子所引起的炎症反应解析: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糖皮质激素的抗免疫作用机制。糖皮质激素对免疫反应的许多环节
18、有抑制作用,包括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和加工抗原;阻碍原淋巴细胞转化,破坏淋巴细胞;抑制淋巴因子所引起的炎症反应;小剂量主要抑制细胞免疫,大剂量可抑制 B 细胞转化为浆细胞,减少抗体生成,抑制体液免疫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后引起的有害物质的释放。故选 C。9.甲状腺制剂主要用于(分数:2.00)A.甲状腺危象综合征B.甲亢手术前准备C.青春期甲状腺肿D.尿崩症的辅助治疗E.黏液性水肿 解析: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甲状腺素的临床应用。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兴奋性;具有类似肾上腺素的作用,使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心脏耗氧量增加等。主要用于呆小病、黏液性水肿、单纯性甲状腺肿的替代补充疗法,需终
19、身治疗。故选 E。10.丙硫氧嘧啶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作用机制是(分数:2.00)A.抑制 TSH 的分泌B.抑制甲状腺摄取碘C.抑制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 D.抑制甲状腺激素的释放E.破坏甲状腺组织解析: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硫脲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丙硫氧嘧啶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所介导的酪氨酸的碘化及偶联,使氧化碘不能结合到甲状腺球蛋白上,从而抑制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但对甲状腺过氧化物酶并没有直接抑制作用;抑制外周组织的 T 4 转化为 T 3 ;轻度抑制免疫球蛋白的合成。故选 C。11.有抗疟活性的抗阿米巴病的药物是(分数:2.00)A.哌嗪B.吡喹酮C.甲苯达唑D.
20、氯喹 E.氯硝柳胺解析:解析 哌嗪对蛔虫、蛲虫有驱除作用;吡喹酮为抗血吸虫病药;氯喹为抗疟和抗阿米巴药;氯硝柳胺对血吸虫尾蚴和毛蚴有杀灭作用,对绦虫疗效最佳;甲苯达唑为高效、广谱驱肠虫药,对蛔虫、蛲虫、鞭虫、钩虫、绦虫感染均有效。故选 D。12.下列不属于青霉素抗菌谱的是(分数:2.00)A.脑膜炎双球菌B.肺炎球菌C.破伤风杆菌D.伤寒杆菌 E.钩端螺旋体解析:解析 青霉素对 G + 球菌(如肺炎球菌)、G + 杆菌(如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G - 球菌(如脑膜炎双球菌)及螺旋体等具有高度抗菌活性,对大多数 G - 杆菌(如伤寒杆菌)作用较弱。故选 D。13.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是(分
21、数:2.00)A.竞争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B.抑制细菌 DNA 回旋酶 C.抑制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D.抑制细菌转肽酶E.抑制细菌 RNA 多聚酶解析:解析 喹诺酮类药物抑制细菌的 DNA 回旋酶而发挥抗菌作用。故选 B。14.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分数:2.00)A.与细菌 30S 核糖体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B.抑制氨酰基-tRNA 形成C.影响细菌胞质膜的通透性D.与细菌 50S 核糖体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E.与细菌 70S 核糖体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解析:解析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同,作用于细菌 50S 核糖体亚单位,阻断转肽作用和mRNA 位移,
22、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故选 D。15.有关氨基苷类的作用机制说法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B.与核糖体 30S 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的起始阶段C.肽链延伸阶段,与细菌 50S 核糖体亚单位,阻断转肽作用和 mRNA 位移,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D.与核糖体 30S 亚基结合,引起 mRNA 错译E.使细菌形成错误氨基酸,导致无功能蛋白质产生解析:解析 氨基苷类可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与核糖体 30S 亚基结合及在 mRNA 起始密码子上,通过固定 30S-50S 核糖体复合物而干扰蛋白质合成的起始阶段;与 30S 亚基结合引起 mRNA 错译,导致
23、翻译过早终止,产生无意义的肽链;形成错误的氨基酸,导致无功能蛋白质产生。大环内酯类作用机制为与细菌 50S 核糖体亚单位,阻断转肽作用和 mRNA 位移,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故选 C。16.布洛芬属(分数:2.00)A.解热镇痛药 B.麻醉性镇痛药C.抗精神失常药D.抗癫痫药E.中枢兴奋药解析:解析 布洛芬属芳基丙酸类解热镇痛抗炎药。故选 A。17.躯体依赖性最弱的药物是(分数:2.00)A.喷他佐辛 B.二氢埃托啡C.吗啡D.哌替啶E.曲马多解析:解析 喷他佐辛几乎无躯体依赖性。故选 A。18.对 和 受体都有阻断作用的药物是(分数:2.00)A.拉贝洛尔 B.醋丁洛尔C.普萘洛尔D.阿
24、替洛尔E.吲哚洛尔解析:解析 拉贝洛尔对 和 受体都有阻断作用。故选 A。19.对躁狂症和抑郁症有效的抗癫痫药是(分数:2.00)A.乙琥胺B.丙戊酸钠C.苯巴比妥D.地西泮E.卡马西平 解析:解析 卡马西平作用广泛,对躁狂、抑郁、癫痫都有效。20.具有广谱驱肠虫作用的药物是(分数:2.00)A.甲苯达唑 B.哌嗪C.左旋咪唑D.吡喹酮E.甲硝唑解析:解析 甲苯达唑是广谱驱虫药,本药不良反应较轻。故选 A。21.西替利嗪的药理作用是(分数:2.00)A.抑制组胺介导的早期变态反应及炎症细胞移行和介质释放 B.抑制淋巴细胞增殖C.阻断 H2 受体D.抑制巨噬细胞吞噬E.抑制自然杀伤细胞分化解析:
25、解析 西替利嗪属 H 1 受体阻断药,药理作用主要是抑制组胺介导的早期过敏反应,抑制炎症细胞移行及过敏性介质的释放。22.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是(分数:2.00)A.吸收B.分布C.代谢 D.排泄E.转化解析: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中的过程;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排泄是指体内原形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所以本题答案应选择 C。23.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分数:2.00)A.胃肠液的成分B.胃排空C.食物D.循环系统的转运E.
26、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解析: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包括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胃排空、蠕动、循环系统等,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是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剂型因素。所以本题答案应选择 E。24.服用药物后到达体循环使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为(分数:2.00)A.表观分布容积B.肠肝循环C.生物半衰期D.生物利用度E.首过效应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首过效应的概念。首过效应是口服制剂在吸收过程和吸收后进入肝转运至体循环过程中,部分药物被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所以本题答案应选择 E。25.口服剂型在胃肠道中吸收快慢的顺序一般认为是(
27、分数:2.00)A.混悬剂溶液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B.胶囊剂混悬剂溶液剂片剂包衣片C.片剂包衣片胶囊剂混悬剂溶液剂D.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E.包衣片片剂胶囊剂混悬剂溶液剂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药物剂型对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影响。一般口服溶液剂不存在药物释放问题,混悬剂的吸收其限速过程是微粒的大小,但和固体制剂相比较,仍会很快释放药物。在固体剂型中,胶囊剂较片剂释放快,片剂有黏合力的影响。片剂和包衣片比较,片剂溶出相对较快,而包衣片则需在衣层溶解后才能释放药物。一般而言,释放药物快,吸收也快。所以口服剂型在胃肠道吸收顺序为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故本题应选择 D。26.关于药物通过生
28、物膜转运的特点正确表述的是(分数:2.00)A.被动扩散的物质可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转运,转运的速度为一级速度 B.促进扩散的转运速率低于被动扩散C.主动转运借助于载体进行,不需消耗能量D.被动扩散会出现饱和现象E.胞饮作用对于蛋白质和多肽的吸收不是十分重要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各种跨膜转运方式的特点。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有被动扩散、主动转运、促进扩散和膜动转运,其中膜动转运可分为胞饮和吞噬作用。被动扩散的特点是从高浓度区(吸收部位)向低浓度区(血液)顺浓度梯度转运,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成正比,呈现表观一级速度过程;扩散过程不需要载体,也不消耗能量;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一般也无部位特
29、异性。 主动转运的特点是逆浓度梯度转运;需要消耗机体能量;主动转运药物的吸收速度与载体数量有关可出现饱和现象;可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现象;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等。 促进扩散具有载体转运的各种特征,即有饱和现象,透过速度符合米氏动力学方程,对转运物质有结构特异性要求可被结构类似物竞争性抑制。与主动转运不同之处在于促进扩散不消耗能量,而且是顺浓度梯度转运。膜动转运可分为胞饮和吞噬作用。摄取的药物为溶解物或液体称为胞饮,摄取的物质为大分子或颗粒状物称为吞噬作用。某些高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肽类、脂溶性维生素等,可按胞饮方式吸收。故本题答案应选 A。27.有关药物在体内的转运,不正确的是(分数:2.0
30、0)A.血液循环与淋巴系统构成体循环B.药物主要通过血液循环转运C.淋巴系统可使药物通过肝从而产生首过作用 D.某些病变使淋巴系统成为病灶时,必须使药物向淋巴系统转运E.某些特定物质如脂肪、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转运必须依赖淋巴系统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淋巴系统的转运。血液循环与淋巴系统构成体循环,由于血流速度比淋巴流速快 200500 倍,故药物主要通过血液循环转运。药物的淋巴系统转运在以下情况也是十分重要的:某些特定物质如脂肪、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转运必须依赖淋巴系统;传染病、炎症、癌转移等使淋巴系统成为靶组织时必须使药物向淋巴系统转运;淋巴循环可使药物不通过肝脏从而避免首过作用。故本题答案应
31、选择 C。28.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分数:2.00)A.表观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B.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C.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 L/hD.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E.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小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表观分布容积的含义。表观分布容积是指给药剂量或体内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的比值,其单位为 L 或 L/kg。表观分布容积的大小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数值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较小,并广泛分布于体内各组织,或与血浆蛋白结合,或蓄积于某组织中。表观分布容积不代表药物在体内的真正容积,不具有生理学和解剖学意义。药物在体
32、内真正分布容积不会超过体液量,但表观分布容积可从几升到上百升。故本题答案应选 E。29.有关药物在体内与蛋白结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一种可逆过程B.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有饱和现象C.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药物贮存的一种形式D.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在血浆中游离浓度大 E.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与生物因素有关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药物在体内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进入血液中的药物,一部分以非结合的游离型状态存在,一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成为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物。药物与血浆蛋白可逆性结合是药物在血浆中的一种储存形式,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有饱和现象,只有药物的游离型形式才能
33、从血液向组织转运。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除了受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剂量等有关外,还与动物种属差异、性别差异、生理与病理状态有关。30.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中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氧化反应B.水解反应C.结合反应D.取代反应 E.还原反应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包括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和结合反应。所以本题答案应选择 D。31.肾小管分泌的过程是(分数:2.00)A.被动转运B.主动转运 C.促进扩散D.胞饮作用E.吞噬作用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药物排泄的过程。药物排泄的过程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及肾小管重吸收。所以本题答案应选择 B。3
34、2.当药物对某些组织有特殊亲和性时,这种药物连续应用该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称为(分数:2.00)A.分布B.代谢C.排泄D.蓄积 E.转化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药物蓄积的概念。蓄积是指当药物对某些组织有特殊亲和性时,这种药物连续应用使该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所以本题答案应选择 D。33.某药的反应速度为一级反应速度,其中 K=0.03465h -1 ,那此药的生物半衰期为(分数:2.00)A.50 小时B.20 小时 C.5 小时D.2 小时E.0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半衰期的计算方法。生物半衰期简称半衰期,即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以 t 1
35、/2 表示。由于该药的反应速度为一级反应速度,所以岛 t 1/2 =0.693/K。本题 K=0.03465h -1 ,t 1/2 =0.693/K=0.693/(0.03465h -1 )=20 小时。故本题答案应选择 B。34.静脉注射某药,X 0 =50m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 5g/ml,其表观分布容积 V 为(分数:2.00)A.30LB.20LC.15LD.10L E.5L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静脉注射时表观分布容积的计算方法。静脉注射给药,注射剂量即为 X 0 ,本题 X 0 =50mg=50000g。初始血药浓度即静脉注射的瞬间血药浓度,用 C 0 表示,本题 C 0 =5g/
36、ml。V=X 0 /C 0 =50000g/(5g/ml)=10000ml=10L。故本题答案应选择 D。35.某一单室模型药物的消除速度常数为 0.3465h -1 ,表观分布容积为 5L,静脉注射给药 200mg,经过 2小时后,体内血药浓度是(分数:2.00)A.40g/mlB.30g/mlC.20g/ml D.15g/mlE.10g/ml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静脉注射血药动力学方程的计算。静脉注射给药,注射剂量即为 X 0 ,本题X 0 =200mg,V=5L。初始血药浓度即静脉注射的瞬间血药浓度,用 C 0 表示。 C 0 =X 0 /V=200mg/5L=40mg/L=40g/m
37、l。 根据公式 lgC=(-K/2.303)t+lgC 0 得 lgC=(-0.3465/2.303)2+lg40=1.30 C=20g/ml 故本题答案应选择 C。36.不涉及吸收过程的给药途径是(分数:2.00)A.口服B.肌内注射C.静脉注射 D.皮下注射E.皮内注射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药物的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过程。除了血管内给药没有吸收过程外,其他途径如皮下注射、肌内注射、腹腔注射都有吸收过程。故本题答案应选择 C。以维生素 K、肝素和香豆素类为代表,临床用于治疗出血性疾病或动静脉血栓,过量均可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分数:4.00)(1).对抗维生素 K 过量引起的凝血功能亢进所采用
38、的药物是(分数:2.00)A.鱼精蛋白B.叶酸C.香豆素类 D.氨甲苯酸E.尿激酶解析:解析 香豆素类药物的结构与维生素 K 相似,可竞争性抑制维生素 K,妨碍的循环再利用而产生抗凝作用。(2).对抗肝素过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所采用的药物是(分数:2.00)A.鱼精蛋白 B.叶酸C.香豆素类D.氨甲苯酸E.尿激酶解析:解析 肝素的过量引起出血时,立即停药,用硫酸鱼精蛋白对抗。患者,男性,30 岁。到非洲出差回国 10 天后出现寒战、面色苍白、肢体厥冷等症状,持续半小时左右继以高热、面色潮红伴头痛等症状。诊断为疟疾间日疟。(分数:4.00)(1).为控制疟疾症状,应选择的药物是(分数:2.00)A
39、.吡喹酮B.乙胺嘧啶C.氯喹 D.伯氨喹E.依米丁解析:(2).假如该患者治愈后,为控制复发,应选用的药物是(分数:2.00)A.毗喹酮B.乙胺嘧啶C.氯喹D.伯氨喹 E.依米丁解析:解析 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抗疟药物有氯喹、奎宁和青蒿素,伯氨喹为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药物,乙胺嘧啶为主要用于预防的抗疟药。患者,男性,65 岁。有多年肝病史,近来病情极度恶化,经诊断为肝癌。医生选用多柔比星进行治疗。(分数:4.00)(1).多柔比星的抗癌机制是(分数:2.00)A.抑制蛋白质合成与功能B.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断 RNA 合成 C.破坏 DNA 的功能D.拓扑异构酶抑制剂E.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解析:
40、(2).多柔比星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分数:2.00)A.消化道反应B.脱发C.心脏毒性 D.骨髓抑制E.肝毒性解析:解析 多柔比星抗癌机制是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断 RNA 合成,多柔比星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心脏毒性。 A.中毒性肝炎 B.粒细胞下降 C.血管神经性水肿 D.上腹部不适等胃肠道反应 E.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分数:6.00)(1).碘化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分数:2.00)A.B.C. D.E.解析:(2).甲状腺素的不良反应是(分数:2.00)A.B.C.D.E. 解析:(3).硫脲类最重要的不良反应是(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碘化物、甲状腺素和硫脲
41、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单纯性甲状腺肿可给予适量甲状腺素片,其不良反应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硫脲类最重要的不良反应是粒细胞下降;服用碘化物的少数人可发生过敏,引起血管神经性水肿;甲状腺危象的综合治疗可应用大剂量硫脲类作辅助治疗。 A.首过效应 B.肾小球过滤 C.血脑屏障 D.胃排空与胃肠蠕动 E.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分数:6.00)(1).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分数:2.00)A.B.C.D. E.解析:(2).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分数:2.00)A.B.C.D.E. 解析:(3).脑组织中对外来物质有选择地摄取的能力称为(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药
42、物吸收的生理因素和剂型因素、药物的分布和代谢。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有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排空与胃肠道蠕动、循环系统和食物;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有药物的解离度与脂溶性、药物的溶出速度、药物的剂型与给药途径和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中的过程,腑血管的脂质屏障会阻挡水溶性药物和极性药物向脑组织分布,脑组织这种对外来物质有选择地摄取的能力称为血脑屏障;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即是在酶参与之下的生物转化过程;口服制剂在吸收过程和吸收后进入肝转运至体循环过程中,部分药物被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称为首过效应。A B C D E (分数:4.00)(1).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分数:2.00)A.B.C.D.E. 解析:(2).单室模型多剂量静脉注射给药,首剂量与维持量的关系式(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的计算。包括单室模型静脉注射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关系式和首剂量与维持量的关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