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卫执业医师-17-2 及答案解析(总分: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44,分数:44.00)1.使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是 A新生儿增加 B易感人口的迁入 C免疫人口的死亡 D传染病流行 E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分数:1.00)A.B.C.D.E.2.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流行病学从基因水平认识疾病 B流行病学从细胞水平认识疾病 C流行病学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D流行病学从个体水平认识疾病 E流行病学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分数:1.00)A.B.C.D.E.3.我国目前实施的儿童基础免疫程序包括下列哪种疫苗 A脊髓灰质炎活疫苗 B白百破混合制剂 C
2、卡介苗与麻疹疫苗 D乙型肝炎疫苗 E以上均是(分数:1.00)A.B.C.D.E.4.在分析疾病的年龄分布特征时,对同一年代出生者各年龄组的疾病频率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是 A年龄趋势分析 B出生队列分析 C横断面分析 D随访资料分析 E历史资料分析(分数:1.00)A.B.C.D.E.5.对病因不明疾病,描述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 A确定病因 B验证病因 C寻找病因线索 D检验病因 E否定病因(分数:1.00)A.B.C.D.E.6.在分析性研究中,通过分层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可以控制 A入院率偏倚 B现患病例一新病例偏倚 C暴露怀疑偏倚 D回忆偏倚 E混杂偏倚(分数:1.00)A.B.C.D.E.
3、7.在农村,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时应在多少小时内报告给发病地区所属的卫生防疫机构 A6 小时内 B12 小时内 C24 小时内 D36 小时内 E48 小时内(分数:1.00)A.B.C.D.E.8.某地开展一次乳腺癌抽样调查,可以得到下列哪个指标 A乳腺癌罹患率 B乳腺癌发病率 C乳腺癌续发率 D乳腺癌患病率 E乳腺癌引入率(分数:1.00)A.B.C.D.E.9.对于急性传染病接触者,采取检疫措施的时间是 A开始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 B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短潜伏期 C开始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平均潜伏期 D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平均潜伏期 E最后接触
4、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分数:1.00)A.B.C.D.E.10.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控制混杂偏倚,不应采取下列哪条措施 A设计时,制定明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B设计时,进行个体或频数配比设计 C配比时,选择尽可能多的条件加以匹配 D分析时,采用分层分析方法 E分析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数:1.00)A.B.C.D.E.11.就流行病学实验研究而言,下述哪项是正确的 A属于观察性研究 B研究方向由果及因 C在实验室中进行 D随机分组、实施干预措施 E评价指标是 RR或 OR(分数:1.00)A.B.C.D.E.12.下列哪一项不是病因推断的标准 A相对危险度较大 B因先于果 C致病因
5、素与疾病的相关性很高 D致病因素的分布与疾病的分布一致 E生物学上言之成理(分数:1.00)A.B.C.D.E.13.如果要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A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病程相当稳定 B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相当稳定 C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患病率相当稳定 D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当地人口相当稳定 E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分数:1.00)A.B.C.D.E.14.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发病率指观察期内观察人群中新病例发生的频率 B罹患率指观察期内观察人群中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C患病率指观察期内观察人群中新病例发生的频率 D患病率指观察期内观察人群中旧病例发生的频率
6、 E发病率指观察期内观察人群中新旧病例发生的频率(分数:1.00)A.B.C.D.E.15.在筛查试验中,串联试验可以提高 A灵敏度 B特异度 C真实性 D可靠性 E收益(分数:1.00)A.B.C.D.E.16.目前,流行病学研究的疾病范围是 A传染病 B慢性病 C急性病 D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E各种疾病(分数:1.00)A.B.C.D.E.17.在对病因不明疾病的研究中,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用途是 A早期发现病人 B早期诊断病人 C筛查各种高危病人 D概括和检验病因假说 E描述分布,提出病因假说(分数:1.00)A.B.C.D.E.18.在队列研究中,适宜计算累计发病率的条件是 A人口流动性较大
7、 B人口流动性较小 C观察期较短 D观察期较长 E研究对象数量减小(分数:1.00)A.B.C.D.E.19.在筛查试验中,试验的特异度愈高,则 A阳性预测值愈高 B阳性预测值愈低 C阴性预测值愈高 D阴性预测值愈低 E约登指数愈低(分数:1.00)A.B.C.D.E.20.如欲进行“流感在某地区人群中过去的感染情况”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下列哪种人群最适宜作为研究对象 A自然人群 B易感人群 C健康人群 D诊断明确的病例 E现正在患流感的人群(分数:1.00)A.B.C.D.E.21.集合调查法的主要缺点是 A漏填常有发生 B被调查者间的影响会导致调查结果的偏倚 C受调查员水平和工作责任心的影
8、响 (访问偏差) D需较多人员、经费和时间 E无法控制答卷环境(分数:1.00)A.B.C.D.E.22.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出现这段时间称为 A传染期 B潜伏期 C隔离期 D非传染期 E以上都不对(分数:1.00)A.B.C.D.E.23.疫源地范围的大小取决于 A传播途径的特点,传染源是人还是动物 B传染源数量的多少及其活动范围,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 C传染源的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 D传染源的数量,人群中易感者的比例,预防措施的效果 E传染源的数量,传播途径的特点,人群中易感者的比例(分数:1.00)A.B.C.D.E.24.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研究对象服从实施
9、设计安排,并坚持合作到底,我们对此称之为 A依从性 B长期性 C完整性 D持续性 E服从性(分数:1.00)A.B.C.D.E.25.流行病学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A疾病分布及影响分布的因素 B疾病的病因 C疾病的防治措施 D流行病研究方法 E以上均是(分数:1.00)A.B.C.D.E.26.疾病轮状模型的外环是指 A环境 B遗传因子 C宿主 D特异病原体 E病原微生物(分数:1.00)A.B.C.D.E.27.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匹配过头可能导致 A低估暴露因素的作用 B高估暴露因素的作用 C有利于控制混杂 D有利于研究更多的因素 E对研究结果没有影响(分数:1.00)A.B.C.D.E.28.
10、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的盲法是指 A研究对象见不到实验者 B实验者见不到研究对象 C参与研究的人员全部为盲人 D研究者和/或研究对象都不知道分组情况 E负责安排和控制实验的人不知道研究目的(分数:1.00)A.B.C.D.E.29.关于队列研究,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人为给予干预措施 B不能计算 AR C随机分组 D可以研究一种暴露与多种结局的关系 E研究周期短,省时省力(分数:1.00)A.B.C.D.E.30.M国针对某病研制了一种药物,该药只能延长病人的生命,不能治愈疾病,则可能导致该病 A患病率减少 B发病率减少 C患病率增加 D发病率增加 E发病率和患病率减少(分数:1.00)A.B.C.
11、D.E.31.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是 A属于分析性研究 B设立比较组 C研究方向由果及因 D探索并检验病因假设 E以上均是(分数:1.00)A.B.C.D.E.32.根据目前的认识,造成男女发病率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 A暴露的机会和强度不同 B利用医疗保健服务的水平不同 C受教育程度不同 D承担的个人和社会角色不同 E拥有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同(分数:1.00)A.B.C.D.E.33.传染病的“高危人群”是指 A从未患过本病的人群 B免疫水平较低的人群 C抵抗力较低,且免疫水平较低的人群 D抵抗力较低,且从未患过本病的人群 E具有最大的易感性,最容易接触传染源的人群(分数:1.00)A.B.C.D.
12、E.34.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主要依据是 A易感期 B潜伏期 C传染期 D临床症状期 E病情轻重(分数:1.00)A.B.C.D.E.35.反应确诊疾病死亡概率的指标是 A死亡率 B死亡专率 C超额死亡率 D标化死亡比 E病死率(分数:1.00)A.B.C.D.E.36.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是 A季节性升高,一般多见于冬春季 B在未接种人群中,常呈周期性发病 C如果疾病的潜伏期短,易感人群集中,容易引起爆发 D受人口密度、居住条件等影响 E以上均是(分数:1.00)A.B.C.D.E.37.流行病学中的偏倚是指 A抽样误差 B系统误差 C随机误差 D数据误差 E逻辑误差(分数:1.
13、00)A.B.C.D.E.38.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 A描述性研究 B分析性研究 C实验性研究 D理论性研究 E以上均是(分数:1.00)A.B.C.D.E.39.评价疫苗接种效果的主要内容为 A接种副反应发生率 B接种的安全性 C接种的临床效果 D接种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E接种的流行病学效果和免疫学效果(分数:1.00)A.B.C.D.E.40.下列哪一项不是使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 A易感人口的迁入 B免疫人口的死亡 C新生儿增加 D预防接种 E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分数:1.00)A.B.C.D.E.41.下面哪一项是使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 A新生儿的减少 B易感人口的迁入 C计划
14、免疫 D传染病流行 E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分数:1.00)A.B.C.D.E.42.一项筛查试验能将实际无病的人正确地判断为非病人的能力,我们称之为 A灵敏度 B特异度 C阳性预测值 D阴性预测值 E约登指数(分数:1.00)A.B.C.D.E.43.下面哪一项不是爆发调查的内容 A核实诊断,证实爆发 B全面考察疫情,计算各种罹患率,描述疾病分布 C形成有关致病因素的假设并加以检验 D把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干预措施,一组作为对照继续观察 E调查的同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分数:1.00)A.B.C.D.E.44.在筛查试验中,漏诊率又称为 A假阳性率 B假阴性率 C阳性预测值 D阴性预
15、测值 E约登指数(分数:1.00)A.B.C.D.E.二、A2 型题(总题数:6,分数:6.00)45.男性,42 岁,5 年前体检发现 HBsAg (+),但肝功能正常,未予理会。近 2个月来感到体力和食欲均减退:查 ALT240IU/L,TBil 为 40mol/L, HBsAg(+)。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黄疸型肝炎 B急性重型肝炎 C亚急性重型肝炎 D慢性乙型肝炎 E慢性重型肝炎(分数:1.00)A.B.C.D.E.46.今研制成一种预防某种传染病的新疫苗,为观察该疫苗的流行病学预防效果,你准备选择的观察人群是 A预期患病率低的人群 B免疫水平高的人群 C预期发病率低的人群 D预期发
16、病率高的人群 E隐性感染率高的人群(分数:1.00)A.B.C.D.E.47.男性,55 岁,胃溃疡病史 8年,近半年来上腹痛加重,无规律。X 线钡餐造影示胃粘膜皱襞增粗,胃窦部见 3cm3cm不规则龛影,突出腔外,胃蠕动正常,胃酸正常。印象为 A胃癌 B胃良性溃疡 C胃溃疡合并幽门梗阻 D胃良性溃疡但不排除恶变 E胃良性溃疡合并胃粘膜脱垂(分数:1.00)A.B.C.D.E.48.男性,38 岁,腹泻一天住院。大便 10多次,为少量粘液便。BP110/70mmHg, T38.40,脐周肠鸣音活跃,大便镜检 WBC2030/HP,RBC24/HP,血 WBC16.210 9/L,中性 89%。
17、本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菌痢 B急性阿米巴痢疾 C肠伤寒 D霍乱 E急性胃肠炎(分数:1.00)A.B.C.D.E.49.某孕妇 26岁,化验结果为:HBsAg(+),HBeAg(+),抗 HBc IgG (+)。妊娠足月生一男婴,对该婴儿接种乙肝疫苗,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这一免疫措施属于 A人工自动免疫 B人工被动免疫 C人工被动自动免疫 D自然自动免疫 E自然被动免疫(分数:1.00)A.B.C.D.E.50.对某地 2555 岁妇女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服用口服避孕药者心肌梗死的年发病率为 10/10万,而不服用者为 2/10万。据此,研究者认为:服用口服避孕药是引起心肌梗死的危险因子
18、。这个结论是 A对的 B不对,因为没有与其他地区的资料进行比较 C不对,因为没有进行年龄标化 D不对,因为没有进行假设检验 E不对,因为可能存在偏倚的影响(分数:1.00)A.B.C.D.E.公卫执业医师-17-2 答案解析(总分: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44,分数:44.00)1.使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是 A新生儿增加 B易感人口的迁入 C免疫人口的死亡 D传染病流行 E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分数:1.00)A.B.C.D. E.解析:一次传染病流行后,大部分易感者由于感染而获得免疫力,即人群免疫力得以提高,对该病不再易感。本题其余备选答案项皆为使人群易
19、感性升高的因素。2.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流行病学从基因水平认识疾病 B流行病学从细胞水平认识疾病 C流行病学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D流行病学从个体水平认识疾病 E流行病学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分数:1.00)A.B.C. D.E.解析: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群,而非个体,因此,我们说它是从群体的角度来认识疾病和健康状况的。这是流行病学的主要特征,并以此与其他医学学科相区别。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是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切入点,或者称突破口、研究技术、研究角度,而非流行病学学科认识疾病和健康的根本属性。从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最终要落实到人群,即最终是要说明人群
20、的疾病和健康状况的特征。3.我国目前实施的儿童基础免疫程序包括下列哪种疫苗 A脊髓灰质炎活疫苗 B白百破混合制剂 C卡介苗与麻疹疫苗 D乙型肝炎疫苗 E以上均是(分数:1.00)A.B.C.D.E. 解析:我国计划免疫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儿童基础免疫,即对 7周岁及 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疫苗、白百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免疫接种,以及随后的适时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结核、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的免疫力,以预防其相应疾病发生,即所谓“接种四苗预防六病”。1992 年初国家又决定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规划。部分省、市、自治区还把流行性乙型脑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传染
21、病的预防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所谓免疫程序,从广义上讲,是指需要接种的疫苗种类、接种的先后次序及其要求。免疫程序主要包括儿童基础免疫程序和成人或特殊职业人群、特殊地区疫苗接种程序两种形式。免疫程序的设计,一般需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疫苗的生物学特性和免疫效果、人群免疫应答能力和实施免疫预防的具体条件等因素进行考虑,其具体内容涉及初次免疫起始月龄、全程免疫次数及其间隔时间、加强免疫年龄等。目前我国实施的儿童基础免疫程序见下表:*初次免疫时间的确定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月龄过小有母体被动抗体干扰而影响抗体产生。同时,月龄过小免疫机能形成不够完善也影响免疫应答。如果拖延接种时间必然会增加患病危险。因此,
22、初次免疫起始月龄,一般从机体能产生理想免疫应答和受疾病威胁的起始月龄的时间来考虑。而接种次数,是保证机体形成有效保护作用所必需的。灭活疫苗 1次接种仅仅起到动员机体产生抗体作用,一般产生抗体水平低、不持久,往往需要接种第 2次或第 3次才能使机体获得巩固的免疫力。不过活疫苗一般比灭活疫苗好。有的活疫苗 1次免疫,就可产生理想的免疫应答。如果疫苗全程接种需要 2次或 3次,每次之间须有一定间隔。近年来研究表明,两次接种之间长间隔较短间隔产生免疫应答好,特别是含有吸附剂疫苗。因此,中断免疫程序的接种无须重新开始或增加接种次数。但是,长间隔势必然推迟产生保护性抗体的时间,所以要求在 1周以内完成儿童
23、基础免疫。4.在分析疾病的年龄分布特征时,对同一年代出生者各年龄组的疾病频率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是 A年龄趋势分析 B出生队列分析 C横断面分析 D随访资料分析 E历史资料分析(分数:1.00)A.B. C.D.E.解析:对同一年代出生者各年龄组的疾病频率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是出生队列分析,或者称为出生群组分析,它属于对疾病的年龄分布进行分析的方法之一,主要用于慢性病,尤其存在长期变异的疾病。出生队列分析通过对同一年代出生的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进行分析,能够把观察对象的年龄、早期经历等因素区别开来,真实地反映疾病与年龄的关系。另一种对疾病的年龄分布进行分析的方法叫横断面分析。横断面分析是指
24、对同一时点不同年龄者的疾病频率进行的分析,主要用于急性病。横断面分析说明同一时点不同年龄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变化,但它不能说明同一年代出生者各年龄组的发病或死亡趋势。历史资料分析是对各种已有的登记报告资料,例如传染病报告、死亡报告、出生登记、疾病监测资料等进行的分析或总结。随访资料分析是对固定人群定期随访结果的分析,以观察某种疾病的动态变化趋势。5.对病因不明疾病,描述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 A确定病因 B验证病因 C寻找病因线索 D检验病因 E否定病因(分数:1.00)A.B.C. D.E.解析:描述性研究是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对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的特
25、征进行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情况真实地揭示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步骤。当对某病的情况了解不多的时候,往往从描述性研究着手,取得该病或健康状态的基本分布特征,从而获得有关的病因假设的启示,然后逐步建立病因假设,为进一步开展分析性研究提供线索。对于病因不明的疾病,描述性研究的主要任务也仅在于此。检验、验证病因假说是分析性和实验性研究的主要任务。6.在分析性研究中,通过分层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可以控制 A入院率偏倚 B现患病例一新病例偏倚 C暴露怀疑偏倚 D回忆偏倚 E混杂偏倚(分数:1.00)A.B.C.D.E. 解析:在分析性研究中,通过分层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可以控制
26、混杂偏倚。入院率偏倚和现患病例一新病例偏倚属于选择偏倚。为了减少和控制选择偏倚,宜随机选择研究对象,并在多个医院和社区选择研究对象;尽量选用新发病例,不选用死亡病例。暴露怀疑偏倚和回忆偏倚属于信息偏倚。为了减少和控制信息偏倚,要设计制定一个高质量的调查工具:调查员要精心挑选,认真培训,尽量减少调查入员的数量;尽量采用盲法;尽量说服动员研究对象合作,争取最良好的配合;提供鲜明的记忆目标,以减少回忆偏倚;使用统一且质量好的仪器和试剂,仪器使用前应校准。7.在农村,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时应在多少小时内报告给发病地区所属的卫生防疫机构 A6 小时内 B12 小时内 C24 小时内 D36 小时
27、内 E48 小时内(分数:1.00)A.B.C. D.E.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城镇于 12小时内,农村于 24小时内向发病地区所属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出传染病报告卡。8.某地开展一次乳腺癌抽样调查,可以得到下列哪个指标 A乳腺癌罹患率 B乳腺癌发病率 C乳腺癌续发率 D乳腺癌患病率 E乳腺癌引入率(分数:1.00)A.B.C.D. E.解析:在一个地区开展一次乳腺癌抽样调查,属于横断面调查,只能得到患病率指标,不能得到发病率指标,也不能得到续发率和引入率指标。9.对于急性传染病接触者,采取检疫措施的时间是 A开始接触之日算起相
28、当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 B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短潜伏期 C开始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平均潜伏期 D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平均潜伏期 E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分数:1.00)A.B.C.D.E. 解析:对于急性传染病接触者,采取检疫措施的时间期限是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10.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控制混杂偏倚,不应采取下列哪条措施 A设计时,制定明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B设计时,进行个体或频数配比设计 C配比时,选择尽可能多的条件加以匹配 D分析时,采用分层分析方法 E分析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数:1.00)A.B.C. D.E.解析:在病例对
29、照研究中,通过匹配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控制混杂偏倚的目的,但并不意味着匹配的因素越多,控制混杂偏倚的效果越好。匹配的因素过多可能造成匹配过头,丢失有价值的信息,降低研究效率,增加研究难度,甚至低估暴露对效应的作用。题中其余备选答案项均能起到控制混杂偏倚的作用。11.就流行病学实验研究而言,下述哪项是正确的 A属于观察性研究 B研究方向由果及因 C在实验室中进行 D随机分组、实施干预措施 E评价指标是 RR或 OR(分数:1.00)A.B.C.D. E.解析: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在研究中给予实验组一定的干预措施,因而属于实验性研究,不属于观察性研究。流行病学实验研究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
30、予干预措施,一组不给予措施或给予安慰剂,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的效应,以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从流行病学实验研究这一过程可知,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研究方向是由因及果的,而不是由果及因。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也可以在入群中开展。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不是用 RR或 OR,而是用治愈率、有效率、生存率、保护率、效果指数、抗体阳转率、抗体几何平均滴度等。12.下列哪一项不是病因推断的标准 A相对危险度较大 B因先于果 C致病因素与疾病的相关性很高 D致病因素的分布与疾病的分布一致 E生物学上言之成理(分数:1.00)A.B.C. D.E.解析:一般而言,病因推断的标准是指在 1964年美国
31、卫生部提出的 5条标准和 1965年 Hill提出的 9条标准的基础之上归纳出来的“病因推断 8条标准”关联的时间顺序、关联强度、剂量-反应关系、暴露与疾病分布一致、关联的可重复性、相关科学理论的可解释程度、终止效应和关联的特异性。本题备选答案中的 C项不在 8条之列,且“相关性”在此处较模糊。13.如果要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A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病程相当稳定 B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相当稳定 C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患病率相当稳定 D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当地人口相当稳定 E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分数:1.00)A.B.C.D.E. 解析:患病率的大小受两种因
32、素的影响:一是发病率,二是患病时间的长短。如果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那么,患病率发病率病程,这一等式成立。14.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发病率指观察期内观察人群中新病例发生的频率 B罹患率指观察期内观察人群中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C患病率指观察期内观察人群中新病例发生的频率 D患病率指观察期内观察人群中旧病例发生的频率 E发病率指观察期内观察人群中新旧病例发生的频率(分数:1.00)A. B.C.D.E.解析:备选答案中仅 A项正确。发病率指观察时期内观察入群中新病例发生的频率。发病率的计算公式是:*15.在筛查试验中,串联试验可以提高 A灵敏度 B特异度 C真实性 D可
33、靠性 E收益(分数:1.00)A.B. C.D.E.解析:在筛查联合试验中,串联是指先后采用几项试验方法进行筛查,只有全部结果皆为阳性者才定为阳性,凡有一项结果阴性者即作为阴性。由此,串联试验的假阳性率(误诊率)将会降低,特异度将会升高。例如,筛查糖尿病先做尿糖检查,阳性者再查餐后 2小时血糖。只有两次筛查都呈阳性者才作为筛查试验阳性,那么,筛查结果为阳性的人数将会比并联和单独用一项筛查试验进行筛查的阳性人数要少,即糖尿病病人被误诊的可能性降低,筛查试验的特异度升高。16.目前,流行病学研究的疾病范围是 A传染病 B慢性病 C急性病 D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E各种疾病(分数:1.00)A.B.C.
34、D.E. 解析:目前,流行病学研究的疾病范围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17.在对病因不明疾病的研究中,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用途是 A早期发现病人 B早期诊断病人 C筛查各种高危病人 D概括和检验病因假说 E描述分布,提出病因假说(分数:1.00)A.B.C.D.E. 解析:描述性研究是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对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的特征进行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情况真实地揭示出来的一种方法。描述性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步骤。当对某病的情况了解不多的时候,往往从描述性研究着手,取得该病或健康状态的基本分布特征,从而获得有关的病因假设的启示,然后逐步建立病因假
35、设,为进一步开展分析性研究提供线索。对于病因不明的疾病,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用途也仅在于此。概括和检验病因假说是分析性和实验性研究的用途之一,描述性研究对此无能为力。早期发现和诊断病人、筛查各种高危病人是描述性研究的用途之一,但并非本题所问描述性研究在病因不明疾病中的作用。18.在队列研究中,适宜计算累计发病率的条件是 A人口流动性较大 B人口流动性较小 C观察期较短 D观察期较长 E研究对象数量减小(分数:1.00)A.B. C.D.E.解析:在队列研究中,当研究人群的数量比较多,人口比较稳定时,无论观察期限长短,皆可以用研究人群做分母来计算发病率。例如从某年 1月 1日开始观察至该年 12 月
36、 31日截止,用年内某疾病发生的累积总数除以该研究人群数,即得到该病的年累积发病率。如果人口流动性较大,可以计算疾病的发病密度。19.在筛查试验中,试验的特异度愈高,则 A阳性预测值愈高 B阳性预测值愈低 C阴性预测值愈高 D阴性预测值愈低 E约登指数愈低(分数:1.00)A. B.C.D.E.解析:在筛查试验中,筛查试验的特异度愈高,筛查的阳性预测值愈高。因为筛查试验的特异度愈高,假阳性率就愈低,筛查试验阳性者真正是病入的可能性就愈大。20.如欲进行“流感在某地区人群中过去的感染情况”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下列哪种人群最适宜作为研究对象 A自然人群 B易感人群 C健康人群 D诊断明确的病例 E
37、现正在患流感的人群(分数:1.00)A. B.C.D.E.解析:利用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流感在某地区人群中过去的感染情况”,应选择自然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备选答案中的其他人群均不适宜。21.集合调查法的主要缺点是 A漏填常有发生 B被调查者间的影响会导致调查结果的偏倚 C受调查员水平和工作责任心的影响 (访问偏差) D需较多人员、经费和时间 E无法控制答卷环境(分数:1.00)A.B. C.D.E.解析:略。22.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出现这段时间称为 A传染期 B潜伏期 C隔离期 D非传染期 E以上都不对(分数:1.00)A.B. C.D.E.解析: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出现这段时间称为
38、潜伏期。23.疫源地范围的大小取决于 A传播途径的特点,传染源是人还是动物 B传染源数量的多少及其活动范围,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 C传染源的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 D传染源的数量,人群中易感者的比例,预防措施的效果 E传染源的数量,传播途径的特点,人群中易感者的比例(分数:1.00)A.B.C. D.E.解析:疫源地是指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环境所能波及的地区。形成疫源地的第一个条件是要有传染源的存在,第二个条件是病原体能够继续传播。疫源地范围的大小可因病而异,主要取决于传染源的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以及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24.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研究对象服从实施
39、设计安排,并坚持合作到底,我们对此称之为 A依从性 B长期性 C完整性 D持续性 E服从性(分数:1.00)A. B.C.D.E.解析: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研究对象服从实验设计安排,并坚持合作到底,我们对此称之为依从性。25.流行病学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A疾病分布及影响分布的因素 B疾病的病因 C疾病的防治措施 D流行病研究方法 E以上均是(分数:1.00)A.B.C.D.E. 解析:流行病学是以疾病的分布为起点来认识疾病的,即通过收集、整理并考察有关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去揭示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在此基础之上,利用流行病学特有的分析性、实验性研究方法去探索和
40、验证病因。在对疾病的病因有一定认识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达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目的。26.疾病轮状模型的外环是指 A环境 B遗传因子 C宿主 D特异病原体 E病原微生物(分数:1.00)A. B.C.D.E.解析:疾病轮状模型的外环是环境,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环境、理化环境和社会环境。轮状模型是在三角模型的基础之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轴是人,人的核心是遗传因子,人处在环境包围之中,以此构成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在解释疾病发生过程时强调环境及环境与机体的密切关系。轮状模型的产生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社会环境、遗传因素和人类自身的行为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突出作用。27.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匹配过头
41、可能导致 A低估暴露因素的作用 B高估暴露因素的作用 C有利于控制混杂 D有利于研究更多的因素 E对研究结果没有影响(分数:1.00)A. B.C.D.E.解析:匹配过头是指把不起混杂作用的因素作为匹配因素加以了匹配。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匹配过头可能低估暴露因素的作用。例如研究吸烟与肺癌的关系,假定慢性支气管炎是吸烟的结果,且是肺癌的病因,即慢性支气管炎是吸烟与肺癌的中间环节。按照混杂因素的特征,慢性支气管炎不是混杂因素。但是,如果把慢性支气管炎作为混杂因素加以匹配,那么,将导致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暴露程度上趋于一致,其结果是降低吸烟对肺癌的病因价值。28.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的盲法是指 A研究对象见
42、不到实验者 B实验者见不到研究对象 C参与研究的人员全部为盲人 D研究者和/或研究对象都不知道分组情况 E负责安排和控制实验的人不知道研究目的(分数:1.00)A.B.C.D. E.解析: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的盲法是指研究者和/或研究对象都不知道分组情况,目的是为了减少偏倚。29.关于队列研究,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人为给予干预措施 B不能计算 AR C随机分组 D可以研究一种暴露与多种结局的关系 E研究周期短,省时省力(分数:1.00)A.B.C.D. E.解析:队列研究属于前瞻性研究,研究起点是某因素的暴露与否,因此,它可以观察一种暴露与多种结局的关系。本题的其余备选答案错误明显,不足以干扰正
43、确选项。30.M国针对某病研制了一种药物,该药只能延长病人的生命,不能治愈疾病,则可能导致该病 A患病率减少 B发病率减少 C患病率增加 D发病率增加 E发病率和患病率减少(分数:1.00)A.B.C. D.E.解析:如果一种药物不能治愈疾病,仅能延长病人的生命,那么,人群中带病生存的人数将会不断增加,该病的患病率就会逐渐升高。31.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是 A属于分析性研究 B设立比较组 C研究方向由果及因 D探索并检验病因假设 E以上均是(分数:1.00)A.B.C.D.E. 解析:病例对照研究在探讨、检验暴露与效应之间的关系时,应用社会学、统计学、逻辑学和医学等的相关技术和方法,从不同角度进
44、行论证、推导和分析,使病例对照研究相对于描述性和实验性研究来说具有独特的方法学色彩,因此,在流行病学方法学上分属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在分析暴露与效应的关系时,通过设立专门的比较组,使暴露与效应之间的关系获得“反面”的证据。病例对照研究通过调查“现在”的病例“过去”的暴露史,即研究方向由果及因,因而具有回顾性的研究性质。正是由于“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则难以避免各种偏倚对研究的影响,因此,它在病因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被限定在“探索并检验病因假设”,而不是“验证病因假设”上。32.根据目前的认识,造成男女发病率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 A暴露的机会和强度不同 B利用医疗保健服务的水平不同 C受教育程度不同 D承担的个人和社会角色不同 E拥有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同(分数:1.00)A. 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