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医学类职业资格】公卫执业医师-14-1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415345       资源大小:161.50K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医学类职业资格】公卫执业医师-14-1及答案解析.doc

    1、公卫执业医师-14-1 及答案解析(总分: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50,分数:50.00)1.体细胞突变可能与以下事件有关,除了 A致畸 B致癌 C动脉粥样硬化 D衰老 E遗传性疾病(分数:1.00)A.B.C.D.E.2.有关毒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毒性是一种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 B毒性高的物质,需要较大的数量,才呈现毒性 C只要达到一定的数量,任何物质对机体都具有毒性 D接触途径和方式,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都可影响物质的毒性 E决定毒性的因素是与机体接触的剂量(分数:1.00)A.B.C.D.E.3.判断机体热平衡是否受到破坏的最直接的指标是 A脉

    2、搏 B体温 C汗液分泌 D皮肤温度 E不适指数(分数:1.00)A.B.C.D.E.4.关于剂量-反应关系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Paracelsus 提出化学物毒性主要决定于剂量,是剂量-反应关系的科学基础 B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是确定外来化合物与毒性作用因果关系的基本依据 C剂量-反应关系和剂量-效应关系曲线常见的有直线型,抛物线形和 S 状曲线 D直线型是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中最常见的 ES 状曲线在横坐标为对数剂量,纵坐标为由反应率转换成的概率单位时,即成一直线(分数:1.00)A.B.C.D.E.5.地方性氟病的预防主要是 A改水 B饮水加除氟剂 C种植吸氟植物 D食物除氟 E治疗氟斑

    3、牙(分数:1.00)A.B.C.D.E.6.关于痛痛病,哪项是错误的 A由含镉废水污染农田引起 B发病的潜伏期长 C患者多为育龄妇女 D多在营养不良的条件下发病 E多因镉引起的肾衰竭死亡(分数:1.00)A.B.C.D.E.7.以下是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在需氧条件下无机化产生的最终产物,除了 A氯化物 B硝酸盐 C二氧化碳 D硫酸盐 E甲烷(分数:1.00)A.B.C.D.E.8.铅中毒时血和尿中 ALA 升高是由于 AALAS 受抑制 BALAD 受抑制 C血红素合成酶受抑制 D琥珀酸脱氢酶受抑制 E胆碱酯酶受抑制(分数:1.00)A.B.C.D.E.9.烷化剂对 DNA 的烷化作用最常发生在

    4、A鸟嘌呤的 O-6 位 B鸟嘌呤的 N-7 位 C腺嘌呤的 N-1 位 D腺嘌呤的 N-3 位 E腺嘌呤的 N-7 位(分数:1.00)A.B.C.D.E.10.以下改变中哪一项不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 A单倍体 B多倍体 C缺体 D三价体 E非整倍体(分数:1.00)A.B.C.D.E.11.安全性评价时,实验动物的染毒途径选择的最基本原则是 A易于给药 B与人接触途径相似 C防止污染 D不可多途径给药 E避免交叉接触(分数:1.00)A.B.C.D.E.12.高温堆肥的卫生标准中,就以下几项提出了要求,除了 A堆温 B粪大肠菌值 C蛔虫死亡率 D苍蝇 E腐殖质含量(分数:1.00)A.B.C.

    5、D.E.13.决定刺激性气体的作用部位和病变程度的因素是 A化学物结构 B化学物物理特性 C化学物的溶解度 D化学物的浓度 E化学物的溶解度和浓度(分数:1.00)A.B.C.D.E.14.化合物的相对毒性指 A化合物急性毒性与慢性毒性的比值 B将化合物挥发度估计在内的毒性 C药物有效剂量与其毒性剂量的比值 D化合物相对于其同系物的毒性 E将化合物的毒作用带估计在内的毒性(分数:1.00)A.B.C.D.E.15.区域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包括 A污染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效应评价三部分 B污染源调查评价、环境质量调查评价和环境效应调查评价三部分 C污染源监测、环境监测和健康效应评价三部分 D

    6、污染源调查和评价、环境监测、对人群健康影响调查三部分 E污染源调查监测、环境监测、环境质量指数计算三部分(分数:1.00)A.B.C.D.E.16.有关慢性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可参考以下的设计原则,除外 A以亚慢性阈剂量为最高剂量 B以 1/10 LD50为最高剂量 C最高剂量为 0.25 MTD(最大耐受量) D1/10 LD 50为最高剂量,1/1000 为预计无作用剂量 E组间剂量差为 20 倍(分数:1.00)A.B.C.D.E.17.有关慢性毒作用带的概念,错误的是 A慢性毒作用带(Z ch)是危害性指标 BZ ch急性阈剂量/慢性阈剂量 CZ ch大表示此外源性化合物不易引起慢性毒

    7、性 D对于毒作用有阈值的外源性化合物可求得 Zch E在制订安全限值(最高容许浓度)时可参考 Zch来确定安全系数(分数:1.00)A.B.C.D.E.18.外源性化合物经皮肤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A皮肤是较好的屏障,但不少外源性化合物可经皮肤吸收引起毒效应 B外源性化合物经皮肤吸收主要是经表皮细胞,经皮肤附属器吸收的较少 C外源性化合物经皮肤吸收可分为穿透阶段和吸收阶段 D外源性化合物经皮肤吸收机制是易化扩散 E一般来说,脂/水分配系数较高,分子量较小的外源性化合物易通过皮肤吸收(分数:1.00)A.B.C.D.E.19.外源性化合物在血液中主要与下列哪种蛋白结合 A白蛋白 B血红蛋白 C球

    8、蛋白 D脂蛋白 E铜蓝蛋白(分数:1.00)A.B.C.D.E.20.有效温度是下列哪项条件下的空气温度 A风速1.0m/s,相对湿度1.00% B风速1.0m/s,相对湿度70% C风速0.5m/s,相对湿度80% D风速0.3m/s,相对湿度90% E风速0m/s,相对湿度100%(分数:1.00)A.B.C.D.E.21.砷污染地区可能 A肿瘤患病率增加 B儿童先天性愚型发病率增加 C神经管畸形发病率增加 D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增加 E脑瘫发病率增加(分数:1.00)A.B.C.D.E.22.关于弱有机碱在胃肠道的吸收,错误的是 A弱有机碱在胃中呈解离状态,不易吸收 B弱有机碱主要吸收部位

    9、在小肠 C小肠内酸碱度偏中性(pH6.6),弱有机碱主要呈非离解状态 D在小肠中弱有机碱的脂水分配系数高,易于吸收 E服用小苏打可阻碍弱有机碱在小肠的吸收(分数:1.00)A.B.C.D.E.23.毒性是指一种物质对机体造成损伤的 A能力 B特性 C可能性 D危险性 E危害性(分数:1.00)A.B.C.D.E.24.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错误的是 A求得受试物的致死剂量(以 LD50为主要参数) B阐明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与中毒特征 C筛选受试物的致突变性 D可用于受试物的毒物动力学研究 E为长期毒性研究提供剂量设计的依据(分数:1.00)A.B.C.D.E.25.46,含氮有机物在土壤微生

    10、物作用下,首先 A氨化,再进一步硝化 B腐殖质化,再硝化 C腐殖质化,再无机化 D无机化,再腐殖质化 E以上都不是(分数:1.00)A.B.C.D.E.26.属于非遗传毒性致癌物的是 A铬及其化合物、镍及其化合物、烟灰和焦油(含多环芳烃)、双氯甲醚 B镍及其化合物、石棉、烟灰和焦油 (含多环芳烃)、双氯甲醚 C烟灰和焦油(含多环芳烃) D石棉 E双氯甲醚(分数:1.00)A.B.C.D.E.27.关于腐殖质,哪项是错误的 A含氮量很高的无机化合物 B化学性质稳定 C可在人工条件下形成 D没有不良臭味 E不含病原菌(分数:1.00)A.B.C.D.E.28.生殖毒性试验中,受孕率等于 A妊娠雌性

    11、动物数/雌性动物数100% B妊娠雌性动物数/交配雌性动物数100% C交配雌性动物数/雌性动物数100% D分娩雌性动物数/交配雌性动物数100% E分娩雌性动物数/雌性动物数100%(分数:1.00)A.B.C.D.E.29.下列哪一项不是公共场所经常性卫生监督内容 A公共场所空气质量监测 B对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 C对改建的公共场所选址进行卫生审查 D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 E对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考核(分数:1.00)A.B.C.D.E.30.我国化妆品卫生标准中规定,所有化妆品都不得检出 A粪大肠菌群、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B链球菌、粪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 C链球菌、绿脓杆菌

    12、、金黄色葡萄球菌 D大肠菌群、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E粪大肠菌群、链球菌、绿脓杆菌(分数:1.00)A.B.C.D.E.31.水源卫生防护措施中以下哪项不正确 A以地面水为水源时,取水点周围 100m 半径水域内,应严禁可能污染水源的一切活动 B取水点上游 1000m 和下游 10m 水域内,不得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C取水点上游 1000m 以外地区,应限制污染物的排放 D在取水点下游 100m 水域内,不准设置污染源 E取水点下游 100m 内,不得进行污水灌田和施用危害大的农药(分数:1.00)A.B.C.D.E.32.对于体内屏障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体内屏障可阻止或减缓某些外来化

    13、合物分布到一定的器官 B主要的体内屏障有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 C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不阻碍组织细胞需要的营养素的分布 D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可阻碍水溶性、解离的、与蛋白质结合的外来化合物的分布 E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可阻碍脂溶性、未解离的外来化合物分布到脑和胚胎(分数:1.00)A.B.C.D.E.33.我国的游泳场所卫生标准对以下项目提出了卫生要求,除了 A池水浑浊度 B溶解氧 C池水水温 D池水化学污染指标 E池水细菌学指标和余氯(分数:1.00)A.B.C.D.E.34.在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之前,了解受试物的挥发性的目的是 A可以确定吸入毒性 B可判断经呼吸道染毒的必要性 C有助于呼吸道染毒

    14、剂量的设计 D有助于呼吸道染毒时染毒方法的选择 E有助于防止呼吸道染毒时的交叉吸收(分数:1.00)A.B.C.D.E.35.A、B、C、D、E 五种化学物联合作用于机体,经系数法评定作用类型为协同作用,按 Smyth 法 K 值应为 A0.40 B0.57 C1.0 D1.75 E2.70(分数:1.00)A.B.C.D.E.36.我国化妆品卫生标准中,对化妆品中的下列有毒物质有限量要求,除了 A汞 B铅 C砷 D甲醇 E镉(分数:1.00)A.B.C.D.E.37.以下为制定或修订大气卫生标准的原则,除了 A对机体不应引起急慢性中毒,包括潜在的远期危害 B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 C对健康无间

    15、接危害 D选择最敏感的指标作为确定基准值的依据 E基准值是制定卫生标准的唯一依据(分数:1.00)A.B.C.D.E.38.亚胺类属于 A直接致癌物 B前致癌物 C近致癌物 D助致癌物 E终致癌物(分数:1.00)A.B.C.D.E.39.致死剂量是指 A引起人死亡的最小剂量 B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C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D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 E引起机体死亡的最大剂量(分数:1.00)A.B.C.D.E.40.根据卫生标准规定,理发刀具、胡须刷、毛巾不得检出 A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B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 C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 D大肠菌群、溶血性链球菌 E大肠菌群、总

    16、链球菌(分数:1.00)A.B.C.D.E.41.长期镉暴露对人体影响的主要靶器官是 A心 B大脑 C肾 D肝 E神经(分数:1.00)A.B.C.D.E.42.小鼠器官发生期自受精日计是 A13 天 B46 天 C716 天 D1718 天 E192l 天(分数:1.00)A.B.C.D.E.43.饮水氯化副产物主要有 A氯化汞 B氯仿 C氯化钙 D氯化镁 E次氯酸(分数:1.00)A.B.C.D.E.44.动物长期致癌试验中,对诱发肝癌敏感的动物是 A小鼠 B家兔 C豚鼠 D大鼠 E猫(分数:1.00)A.B.C.D.E.45.联合作用系数 K 为 A1/实测 LD50 B1/预测 LD5

    17、0 C实测 LD50/预测 LD50 D预期 LD50/实测 LD50 E以相加作用的假设出发,计算出的混合化合物的预期 LD50值(分数:1.00)A.B.C.D.E.46.用于寻找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常用的评价指标是 A单要素环境质量指数 B超标指数 C污染物排出量 D排毒系数 E环境污染指数(分数:1.00)A.B.C.D.E.47.水源水监测采用的必测项目有 ApH B总有机碳 C致病菌 D溶解氧 E碘(分数:1.00)A.B.C.D.E.48.危险度评定的结果可用于以下几方面,除了 A分析使用外来化合物的利弊 B作为制定卫生标准的依据 C评定环境污染的治理效果 D确定治理污染可能承

    18、受的风险 E确定环境污染物治理顺序(分数:1.00)A.B.C.D.E.49.下列试验中不属于基因突变试验的是 AAmes 试验 B大肠杆菌回复突变试验 C哺乳动物细胞正向突变试验 D枯草杆菌 DNA 修复实验 E果蝇伴性隐性致死突变试验(分数:1.00)A.B.C.D.E.50.单位时间内外源性化合物从体内消除量占体存量的比例为 A消除率 B消除速率常数 C曲线下面积 D表观分布容积 E以上都不是(分数:1.00)A.B.C.D.E.公卫执业医师-14-1 答案解析(总分: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50,分数:50.00)1.体细胞突变可能与以下事件有关,除了

    19、 A致畸 B致癌 C动脉粥样硬化 D衰老 E遗传性疾病(分数:1.00)A.B.C.D.E. 解析:体细胞突变可引起致癌,胚胎体细胞突变可能导致畸胎。体细胞突变也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衰老有关。遗传性疾病与性细胞突变有关。2.有关毒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毒性是一种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 B毒性高的物质,需要较大的数量,才呈现毒性 C只要达到一定的数量,任何物质对机体都具有毒性 D接触途径和方式,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都可影响物质的毒性 E决定毒性的因素是与机体接触的剂量(分数:1.00)A.B. C.D.E.解析:毒性是一种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数量,即可对

    20、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而毒性较低的物质,需要较多的数量,才呈现毒性。3.判断机体热平衡是否受到破坏的最直接的指标是 A脉搏 B体温 C汗液分泌 D皮肤温度 E不适指数(分数:1.00)A.B. C.D.E.解析:由于机体有一定的热调节作用,故通常情况下,机体的热平衡不会破坏,因此,体温也比较稳定。一旦机体的热平衡被破坏,则最直接的判断指标是体温。4.关于剂量-反应关系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Paracelsus 提出化学物毒性主要决定于剂量,是剂量-反应关系的科学基础 B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是确定外来化合物与毒性作用因果关系的基本依据 C剂量-反应关系和剂量-效应关系曲线常见的有直线型,抛物线形

    21、和 S 状曲线 D直线型是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中最常见的 ES 状曲线在横坐标为对数剂量,纵坐标为由反应率转换成的概率单位时,即成一直线(分数:1.00)A.B.C.D. E.解析:剂量-反应关系曲线最常见的类型为 S 状曲线。在生物机体内,直线型关系较少出现,仅在某些体外试验中,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存在。5.地方性氟病的预防主要是 A改水 B饮水加除氟剂 C种植吸氟植物 D食物除氟 E治疗氟斑牙(分数:1.00)A. B.C.D.E.解析:预防地方性氟病的措施有多种。在本题的 5 个措施中,主要的是改水。改饮含氟量正常的水,这是从根本上消除了氟的来源。6.关于痛痛病,哪项是错误的 A由含镉废水污染

    22、农田引起 B发病的潜伏期长 C患者多为育龄妇女 D多在营养不良的条件下发病 E多因镉引起的肾衰竭死亡(分数:1.00)A.B.C.D.E. 解析:A、B、C、D 都是痛痛病的特点。但引起死亡的原因不是肾衰竭。痛痛病可有低分子蛋白尿、尿糖、尿酶改变等肾脏损伤。但最后患者多因全身极度衰弱和并发其他疾病而死亡,并非死于肾衰竭。7.以下是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在需氧条件下无机化产生的最终产物,除了 A氯化物 B硝酸盐 C二氧化碳 D硫酸盐 E甲烷(分数:1.00)A.B.C.D.E. 解析:有机污染物在需氧条件下,无机化产生的最终产物是 A、B、C、D。它们分别由含氯、氮、碳、硫的有机物经氧化分解,成为最终

    23、产物的无机物。而甲烷是含碳有机物在缺氧的情况下形成的含碳有机物,不是最终产物。8.铅中毒时血和尿中 ALA 升高是由于 AALAS 受抑制 BALAD 受抑制 C血红素合成酶受抑制 D琥珀酸脱氢酶受抑制 E胆碱酯酶受抑制(分数:1.00)A.B. C.D.E.解析:铅抑制旷氨基-7-酮戊酸脱水酶(ALAD)活性后,ALA 形成胆色素原受阻,使血 ALA 增加,并由尿排出。9.烷化剂对 DNA 的烷化作用最常发生在 A鸟嘌呤的 O-6 位 B鸟嘌呤的 N-7 位 C腺嘌呤的 N-1 位 D腺嘌呤的 N-3 位 E腺嘌呤的 N-7 位(分数:1.00)A.B. C.D.E.解析:目前认为 DNA

    24、上最常受到烷化的是鸟嘌呤的 N-7 位,其次是 O-6 位。10.以下改变中哪一项不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 A单倍体 B多倍体 C缺体 D三价体 E非整倍体(分数:1.00)A.B.C.D. E.解析:单倍体、多倍体、缺体和非整倍体(缺体属非整倍体)都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三价体由生殖细胞非同源染色体间发生相互易位引起,属染色体结构异常。11.安全性评价时,实验动物的染毒途径选择的最基本原则是 A易于给药 B与人接触途径相似 C防止污染 D不可多途径给药 E避免交叉接触(分数:1.00)A.B. C.D.E.解析:化学物安全性评价时动物的染毒途径应尽量模拟人类在环境中接触该化学物的途径或方式。在要求

    25、用两种染毒途径进行毒性试验时,其中一条途径应选用人体实际可能的接触途径。12.高温堆肥的卫生标准中,就以下几项提出了要求,除了 A堆温 B粪大肠菌值 C蛔虫死亡率 D苍蝇 E腐殖质含量(分数:1.00)A.B.C.D.E. 解析:高温堆肥的卫生标准中只有 A、B、C、D 四项内容,没有腐殖质含量。从而加强对这四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13.决定刺激性气体的作用部位和病变程度的因素是 A化学物结构 B化学物物理特性 C化学物的溶解度 D化学物的浓度 E化学物的溶解度和浓度(分数:1.00)A.B.C.D.E. 解析:化学物溶解度大,易在上呼吸道吸收,表现对呼吸道的刺激作用;溶解度小,易进入呼吸道深部

    26、,对呼吸道刺激作用不明显,但可引起肺水肿。通常中毒症状与浓度大小有关。14.化合物的相对毒性指 A化合物急性毒性与慢性毒性的比值 B将化合物挥发度估计在内的毒性 C药物有效剂量与其毒性剂量的比值 D化合物相对于其同系物的毒性 E将化合物的毒作用带估计在内的毒性(分数:1.00)A.B. C.D.E.解析:有些有机溶剂的 LD50值相似,即其绝对毒性相当,但由于其各自的挥发度不同,所以实际毒性可以相差较大。将物质的挥发度估计在内的毒性称为相对毒性。15.区域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包括 A污染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效应评价三部分 B污染源调查评价、环境质量调查评价和环境效应调查评价三部分 C污染源

    27、监测、环境监测和健康效应评价三部分 D污染源调查和评价、环境监测、对人群健康影响调查三部分 E污染源调查监测、环境监测、环境质量指数计算三部分(分数:1.00)A.B. C.D.E.解析:区域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污染源、环境质量、环境效应这三方面都要进行调查评价。如果其中有一方面内容仅仅是调查或仅仅是评价都是不全面的。所以,A 是错的,B 是对的。C、D、E 的内容都不全面,都是错的。16.有关慢性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可参考以下的设计原则,除外 A以亚慢性阈剂量为最高剂量 B以 1/10 LD50为最高剂量 C最高剂量为 0.25 MTD(最大耐受量) D1/10 LD 50为最高剂

    28、量,1/1000 为预计无作用剂量 E组间剂量差为 20 倍(分数:1.00)A.B.C.D.E. 解析:慢性毒性试验组间剂量差一般以 510 倍为宜。17.有关慢性毒作用带的概念,错误的是 A慢性毒作用带(Z ch)是危害性指标 BZ ch急性阈剂量/慢性阈剂量 CZ ch大表示此外源性化合物不易引起慢性毒性 D对于毒作用有阈值的外源性化合物可求得 Zch E在制订安全限值(最高容许浓度)时可参考 Zch来确定安全系数(分数:1.00)A.B.C. D.E.解析:慢性毒作用带(Z ch)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Z ch值越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18.外源性化合物经皮肤吸收的叙述

    29、,错误的是 A皮肤是较好的屏障,但不少外源性化合物可经皮肤吸收引起毒效应 B外源性化合物经皮肤吸收主要是经表皮细胞,经皮肤附属器吸收的较少 C外源性化合物经皮肤吸收可分为穿透阶段和吸收阶段 D外源性化合物经皮肤吸收机制是易化扩散 E一般来说,脂/水分配系数较高,分子量较小的外源性化合物易通过皮肤吸收(分数:1.00)A.B.C.D. E.解析:外源化合物经皮肤吸收的主要机理是简单扩散。其他几项描述都是经皮肤吸收的特点。19.外源性化合物在血液中主要与下列哪种蛋白结合 A白蛋白 B血红蛋白 C球蛋白 D脂蛋白 E铜蓝蛋白(分数:1.00)A. B.C.D.E.解析:进入机体的外源性化合物主要与血

    30、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发生可逆性结合。除血浆蛋白外,有些外源性化合物还可能与其他蛋白等成分结合,如 CO 可与血红蛋白结合。但作为一般性而言,本题最确切的答案为 A。20.有效温度是下列哪项条件下的空气温度 A风速1.0m/s,相对湿度1.00% B风速1.0m/s,相对湿度70% C风速0.5m/s,相对湿度80% D风速0.3m/s,相对湿度90% E风速0m/s,相对湿度100%(分数:1.00)A.B.C.D.E. 解析:有效温度是根据气温、气湿、风速这三项室内小气候因素综合作用产生的热感觉。适当改变这三项因素的组合,也能达到同样的热感觉效果。这种热感觉以有效温度来表示。由于是三项因素的

    31、综合作用,因此,以在风速为 0m/s,相对湿度为 100%时产生同样热感觉的气温来表示有效温度。21.砷污染地区可能 A肿瘤患病率增加 B儿童先天性愚型发病率增加 C神经管畸形发病率增加 D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增加 E脑瘫发病率增加(分数:1.00)A. B.C.D.E.解析:长期接触砷,可引起皮肤癌、肺癌、肾癌、膀胱癌等多种癌症。所以砷污染地区可能有肿瘤患病率增高。22.关于弱有机碱在胃肠道的吸收,错误的是 A弱有机碱在胃中呈解离状态,不易吸收 B弱有机碱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 C小肠内酸碱度偏中性(pH6.6),弱有机碱主要呈非离解状态 D在小肠中弱有机碱的脂水分配系数高,易于吸收 E服用小苏打

    32、可阻碍弱有机碱在小肠的吸收(分数:1.00)A.B.C.D.E. 解析:外源化合物在小肠内的吸收主要通过简单扩散。小肠内酸碱度相对趋向中性(pH6.6),弱有机碱类在小肠主要呈非离解状态,易于吸收。服用小苏打可使肠道碱性增加,有机碱更多以非离解状态存在,可增进其在小肠内的吸收。弱有机碱在胃中离解度较高,一般不易吸收。23.毒性是指一种物质对机体造成损伤的 A能力 B特性 C可能性 D危险性 E危害性(分数:1.00)A. B.C.D.E.解析:毒性是一种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危险性(或称危险度)是一种物质在具体接触条件下,对机体造成损害可能性的定量估计。24.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错误的是

    33、A求得受试物的致死剂量(以 LD50为主要参数) B阐明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与中毒特征 C筛选受试物的致突变性 D可用于受试物的毒物动力学研究 E为长期毒性研究提供剂量设计的依据(分数:1.00)A.B.C. D.E.解析:筛选致突变性不是急性毒性研究的目的。A、B、D 和 E 选项都是急性毒性研究的目的。25.46,含氮有机物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首先 A氨化,再进一步硝化 B腐殖质化,再硝化 C腐殖质化,再无机化 D无机化,再腐殖质化 E以上都不是(分数:1.00)A. B.C.D.E.解析:此题是对土壤自净作用中净化有机物的两种自净作用的理解。一种净化作用是有机物无机化作用。含氮有机物的

    34、无机化作用是在微生物作用下首先氨化,然后硝化,从而达到无机化效果,也达到了无害化效果。另一种净化作用是有机物的腐殖质化作用。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又重新合成,形成一种新的有机物,即腐殖质。这是一种无害的有机物,而且有一定肥效。土壤的这两种自净作用可以同时进行,但并不相互交叉反应。因此,正确答案是 A。26.属于非遗传毒性致癌物的是 A铬及其化合物、镍及其化合物、烟灰和焦油(含多环芳烃)、双氯甲醚 B镍及其化合物、石棉、烟灰和焦油 (含多环芳烃)、双氯甲醚 C烟灰和焦油(含多环芳烃) D石棉 E双氯甲醚(分数:1.00)A.B.C.D. E.解析:石棉为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其致癌作用与其纤维结

    35、构有关。其他如双氯甲醚为直接致癌物,多环芳烃属前致癌物,铬、镍化合物为无机致癌物,都属遗传毒性致癌物。27.关于腐殖质,哪项是错误的 A含氮量很高的无机化合物 B化学性质稳定 C可在人工条件下形成 D没有不良臭味 E不含病原菌(分数:1.00)A. B.C.D.E.解析:腐殖质是有机化合物。但属于无害化的最终产物。土壤受有机物污染后,可有两种途径进行自净作用(亦是无害化作用)。一种是无机化,包括氨化硝化等作用。其最终产物都是无机物,例如氯化物、硝酸盐、硫酸盐等。另一种就是腐殖质化。是将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分解,重又合成新的有机物,即腐殖质。所以腐殖质也是有机物无害化的最终产物,但不是无机物

    36、。B、C、D、E 都是腐殖质的特点。28.生殖毒性试验中,受孕率等于 A妊娠雌性动物数/雌性动物数100% B妊娠雌性动物数/交配雌性动物数100% C交配雌性动物数/雌性动物数100% D分娩雌性动物数/交配雌性动物数100% E分娩雌性动物数/雌性动物数100%(分数:1.00)A.B. C.D.E.解析:受孕率妊娠雌性动物数/交配雌性动物数100%。它反映雌性动物生育能力,以及雌性动物受孕情况。29.下列哪一项不是公共场所经常性卫生监督内容 A公共场所空气质量监测 B对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 C对改建的公共场所选址进行卫生审查 D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 E对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考核(分数:

    37、1.00)A.B.C. D.E.解析:C 不属于经常性卫生监督,而是属预防性卫生监督。凡是选址、设计审查等都属预防性卫生监督。而 A、B、D、E 都属于经常性卫生监督的内容。30.我国化妆品卫生标准中规定,所有化妆品都不得检出 A粪大肠菌群、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B链球菌、粪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 C链球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D大肠菌群、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E粪大肠菌群、链球菌、绿脓杆菌(分数:1.00)A. B.C.D.E.解析:我国化妆品卫生标准中规定的内容是 A。请注意,监测化妆品是否受到消化道病原体污染的指标是粪大肠菌群,而不是大肠菌群。31.水源卫生防护措施中以下

    38、哪项不正确 A以地面水为水源时,取水点周围 100m 半径水域内,应严禁可能污染水源的一切活动 B取水点上游 1000m 和下游 10m 水域内,不得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C取水点上游 1000m 以外地区,应限制污染物的排放 D在取水点下游 100m 水域内,不准设置污染源 E取水点下游 100m 内,不得进行污水灌田和施用危害大的农药(分数:1.00)A.B. C.D.E.解析:水源卫生防护中有一规定,取水点上游 1000m 和下游 100m 水域内,不得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而 B 答案中提的是下游 10m 内,所以是不正确的。A、C、 D、E 都是水源卫生防护中的要求,都是正确的。

    39、32.对于体内屏障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体内屏障可阻止或减缓某些外来化合物分布到一定的器官 B主要的体内屏障有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 C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不阻碍组织细胞需要的营养素的分布 D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可阻碍水溶性、解离的、与蛋白质结合的外来化合物的分布 E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可阻碍脂溶性、未解离的外来化合物分布到脑和胚胎(分数:1.00)A.B.C.D.E. 解析:未解离的脂溶性化合物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解离的极性化合物则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大部分外来化合物透过胎盘的机理为简单扩散,同样,非解离、脂溶性的化合物容易透过。其他几项对于人体内屏障的描述是正确的。33.我国的游泳场所卫生标准对

    40、以下项目提出了卫生要求,除了 A池水浑浊度 B溶解氧 C池水水温 D池水化学污染指标 E池水细菌学指标和余氯(分数:1.00)A.B. C.D.E.解析:游泳场所的卫生要求,包括 A、C、D、E。但不包括溶解氧。游泳池的水质净化主要采取人工净化措施,不依靠池水的自净作用。故溶解氧不在卫生要求之内。34.在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之前,了解受试物的挥发性的目的是 A可以确定吸入毒性 B可判断经呼吸道染毒的必要性 C有助于呼吸道染毒剂量的设计 D有助于呼吸道染毒时染毒方法的选择 E有助于防止呼吸道染毒时的交叉吸收(分数:1.00)A.B. C.D.E.解析:在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之前,可以从蒸气压计算出化学品的挥发度,对混合物可以测定其比较挥发度,以便考虑是否需要进行经呼吸道染毒。如一化学品的挥发度很小,从呼吸道吸入的可能性不大,如果经口毒性不大,可以暂不考虑经呼吸道接触途径的毒性试验。35.A、B、C、D、E 五种化学物联合作用于机体,经系数法评定作用类型为协同作用,按 Smyth 法 K 值应为 A0.40 B0.57 C1.0 D1.75 E2.70


    注意事项

    本文(【医学类职业资格】公卫执业医师-14-1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bowdiet14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