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卫执业助理医师-50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1 型题(总题数:20,分数:100.00) A.学生卫生知识的及格率 B.学生人均病假日数 C.学校教室照度的卫生标准 D.学校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 E.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分数:4.00)(1).适用于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指标的是(分数:2.00)A.B.C.D.E.(2).适用于学校物质环境评价指标的是(分数:2.00)A.B.C.D.E. A.积极推行使用安全套 B.开展科学的性教育 C.采取严格的隔离监控 D.加强预防接种 E.控制医源性感染(分数:6.00)(1).适用于大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是(分数:
2、2.00)A.B.C.D.E.(2).适用于卖淫、嫖娼者的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是(分数:2.00)A.B.C.D.E.(3).适用于医护人员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是(分数:2.00)A.B.C.D.E. A.尼古丁 B.焦油 C.致癌物 D.烟尘 E.一氧化碳(分数:4.00)(1).香烟烟雾的化学物质中能够使人体产生成瘾作用的是(分数:2.00)A.B.C.D.E.(2).香烟烟雾的化学物质中能够使人体内红细胞失去携氧能力的是(分数:2.00)A.B.C.D.E. A.政策策略 B.教育策略 C.环境策略 D.资源策略 E.人才策略(分数:4.00)(1).某单位为吸烟者开辟一间吸烟室,属于(分数:2
3、.00)A.B.C.D.E.(2).某大学规定吸烟的学生不能申请奖学金,属于(分数:2.00)A.B.C.D.E. A.瞬间效果评价 B.即时效果评价 C.近期效果评价 D.中期效果评价 E.远期效果评价(分数:4.00)(1).目标人群认知的变化,属于(分数:2.00)A.B.C.D.E.(2).目标人群行为改变情况,属于(分数:2.00)A.B.C.D.E. A.医源性传播 B.垂直传播 C.空气传播 D.接触传播 E.食物传播(分数:6.00)(1).结核病通常是经(分数:1.20)A.B.C.D.E.(2).甲型肝炎(甲肝)流行通常是经(分数:1.20)A.B.C.D.E.(3).被狗
4、咬伤感染狂犬病,这是(分数:1.20)A.B.C.D.E.(4).感染 HIV的母亲也引起胎儿感染,这是(分数:1.20)A.B.C.D.E.(5).输血后感染乙型肝炎(乙肝),这是(分数:1.20)A.B.C.D.E. A.海产品 B.奶制品 C.自制发酵食品 D.剩米饭 E.病死畜肉(分数:4.00)(1).引起肉毒梭菌毒素食物中毒的主要食物为(分数:2.00)A.B.C.D.E.(2).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主要食物为(分数:2.00)A.B.C.D.E. A.自然自动免疫 B.自然被动免疫 C.人工自动免疫 D.人工被动免疫 E.被动自动免疫(分数:4.00)(1).接种卡介苗属于
5、(分数:2.00)A.B.C.D.E.(2).注射白喉抗毒素属于(分数:2.00)A.B.C.D.E. A.普通线图 B.直条图 C.直方图 D.圆图 E.百分条图(分数:4.00)(1).比较某年我国某市几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分数:2.00)A.B.C.D.E.(2).某小学 130名男生身高的分布(分数:2.00)A.B.C.D.E. A.氟骨症 B.水俣病 C.痛痛病 D.肝癌 E.肺癌(分数:6.00)(1).与饮用水微囊藻毒素污染有关的疾病是(分数:2.00)A.B.C.D.E.(2).属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是(分数:2.00)A.B.C.D.E.(3).在婴儿期可出现症状的是(分数
6、:2.00)A.B.C.D.E. A.甲状腺激素 B.生长激素 C.糖皮质激素 D.盐皮质激素 E.胰岛素(分数:6.00)(1).使机体能量代谢增强的主要激素是(分数:2.00)A.B.C.D.E.(2).使血糖降低的激素是(分数:2.00)A.B.C.D.E.(3).使肾远曲小管、集合管保钠排钾的激素是(分数:2.00)A.B.C.D.E. A.线粒体氧化体系 B.微粒体氧化体系 C.过氧化物氧化体系 D.无氧酵解反应体系 E.所有的氧化还原反应(分数:4.00)(1).体内产能的主要机制是(分数:2.00)A.B.C.D.E.(2).可以为机体提供少量 ATP的是(分数:2.00)A.B
7、.C.D.E. A.鸟氨酸循环 B.蛋氨酸循环 C.嘌呤核苷酸循环 D.核蛋白体循环 E.联合脱氨基(分数:6.00)(1).体内处理氨主要通过(分数:2.00)A.B.C.D.E.(2).非必需氨基酸合成的主要途径是(分数:2.00)A.B.C.D.E.(3).肌组织中氨基酸的脱氨基方式是(分数:2.00)A.B.C.D.E. A.糖酵解 B.糖的有氧氧化 C.2,3-二磷酸甘油酸支路 D.三羧酸循环 E.糖异生作用(分数:6.00)(1).能调节血红蛋白运氧功能的是(分数:2.00)A.B.C.D.E.(2).成熟红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分数:2.00)A.B.C.D.E.(3).可在饥饿
8、状态下维持血糖浓度相对恒定的是(分数:2.00)A.B.C.D.E. A.酚肽 B.硫酸镁 C.液状石蜡 D.碱式碳酸铋 E.甘油栓剂(分数:6.00)(1).容积性泻药是(分数:2.00)A.B.C.D.E.(2).能形成高渗透压并有局部润滑作用的泻药是(分数:2.00)A.B.C.D.E.(3).适用于习惯性便秘的药是(分数:2.00)A.B.C.D.E. A.几何平均数 B.算术平均数 C.相对数 D.中位数 E.标准差(分数:4.00)(1).偏态分布数值资料,对数变换后,分布仍然呈偏态,描述原始数据集中趋势宜用(分数:2.00)A.B.C.D.E.(2).正态分布资料,描述集中趋势习
9、惯上宜用(分数:2.00)A.B.C.D.E. A.硫酸镁 B.硫酸亚铁 C.氢氧化铝 D.维生素 B12 E.维生素 K(分数:4.00)(1).治疗长期慢性失血引起的贫血选用(分数:2.00)A.B.C.D.E.(2).防治梗阻性黄疸患者出血选用(分数:2.00)A.B.C.D.E. A.配对 t检验 B.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 t检验 C.两样本均数比较 t检验 D. 2检验 E.方差分析(分数:6.00)(1).已知正常人血清 脂蛋白为 4.5mmol/L,通过随机抽样测得 130名微波作业人员血清 J3脂蛋白的均数为 3.2mmol/L,标准差为 0.81mmol/L,问微波作业人员
10、与正常人血清 脂蛋白含量均数有无差别,宜用(分数:2.00)A.B.C.D.E.(2).要检验随机抽样所得的青年、中年和老年健康人各 10名血浆中维生素 E含量均数的差别有无统计意义,宜用(分数:2.00)A.B.C.D.E.(3).50名病人治疗前后血压比较宜用(分数:2.00)A.B.C.D.E. A.存在直线相关和回归关系 B.存在因果关系 C.不存在直线相关和回归关系 D.不存在函数关系 E.存在函数关系(分数:8.00)(1).当样本回归系数 b=0.0787,FF 0.01(v1,v2) 时,则统计结论是(分数:2.00)A.B.C.D.E.(2).当样本回归系数 b=0.0456
11、,FF 0.05(v1,v2) 时,统计结论是(分数:2.00)A.B.C.D.E.(3).当样本相关系数 r=0.532,rr 0.05,v 时,统计结论是(分数:2.00)A.B.C.D.E.(4).当样本相关系数 r=0.288,rr 0.05,v 时,则统计结论是(分数:2.00)A.B.C.D.E. A.绝对误差 B.随机测量误差 C.均数的抽样误差 D.系统误差 E.率的抽样误差(分数:4.00)(1).从一个红细胞总体均数为 5.010 12 个/L 总体中抽取 10个观察单位,其均数为 4.910 12 个/L,与总体均数之间的差异是(分数:2.00)A.B.C.D.E.(2)
12、.已知某地有 2000人,患高血压者 220人,从该地 2000人中抽查 150人,患高血压者 15人,二者之间的差别是(分数:2.00)A.B.C.D.E.公卫执业助理医师-50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1 型题(总题数:20,分数:100.00) A.学生卫生知识的及格率 B.学生人均病假日数 C.学校教室照度的卫生标准 D.学校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 E.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分数:4.00)(1).适用于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指标的是(分数:2.00)A. B.C.D.E.解析:(2).适用于学校物质环境评价指标的是(分数:2.00)A.B.C. D.E.解析:解
13、析 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卫生知识水平,作为行为改变的基础,学生在校时间不长,行为可不急于作出评价,因此卫生知识及格率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指标。教室照度的卫生标准是学校物质环境,对于物质环境的评价一般主观成分较少,通常与相关部门制定的标准对照即可,B 选项属于卫生服务指标。D、E 选项是人际环境指标。 A.积极推行使用安全套 B.开展科学的性教育 C.采取严格的隔离监控 D.加强预防接种 E.控制医源性感染(分数:6.00)(1).适用于大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是(分数:2.00)A.B. C.D.E.解析:(2).适用于卖淫、嫖娼者的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是(分数:2.00)A. B.C
14、.D.E.解析:(3).适用于医护人员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是(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对大中学生进行预防、控制艾滋病教育应该与学生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伦理结合起来,并注意适时、适宜、适度,符合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卖淫嫖娼者是艾滋病高危人群,该人群艾滋病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性传播,一贯的、正确的、使用高质量的安全套可有效预防艾滋病传播。“控制医源性感染”主要是防止艾滋病病毒经医源性输血等传播,同时也是保护医务人员的措施之一。C、D 选项本身是错误的,隔离监控不可行,也无必要,预防疫苗至今未研制成功。 A.尼古丁 B.焦油 C.致癌物 D.烟尘 E.一氧化碳(分数:4.00)
15、(1).香烟烟雾的化学物质中能够使人体产生成瘾作用的是(分数:2.00)A. B.C.D.E.解析:(2).香烟烟雾的化学物质中能够使人体内红细胞失去携氧能力的是(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香烟烟雾中含有 3800多种已知的化学物质,主要有害成分包括尼古丁、焦油、潜在性致癌物、一氧化碳和烟尘。它们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包括:对呼吸道黏膜产生刺激;对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使人体产生成瘾作用,如尼古丁等生物碱;对人体有致癌作用;对人体有促癌作用;使红细胞失去携氧能力,如一氧化碳。 A.政策策略 B.教育策略 C.环境策略 D.资源策略 E.人才策略(分数:4.00)(1).某单位
16、为吸烟者开辟一间吸烟室,属于(分数:2.00)A.B.C. D.E.解析:(2).某大学规定吸烟的学生不能申请奖学金,属于(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策略分教育策略、社会策略、环境策略、资源策略等,为吸烟者开辟吸烟室旨在避免不吸烟者处于被动吸烟的环境,因此属于环境策略;而大学规定吸烟学生不能申请奖学金是大学制定的政策,目的是限制和反对学生吸烟,属于政策策略。 A.瞬间效果评价 B.即时效果评价 C.近期效果评价 D.中期效果评价 E.远期效果评价(分数:4.00)(1).目标人群认知的变化,属于(分数:2.00)A.B.C. D.E.解析:(2).目标
17、人群行为改变情况,属于(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近期效果即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实施后,率先显示出的健康教育效果通常表现为目标人群认知的改变,如卫生保健知识的增加,健康观念转变等。目标人群行为改变要建立在知识技能提高的基础上,并有环境的支持。因此需要有一段时间,往往滞后于近期效果。 A.医源性传播 B.垂直传播 C.空气传播 D.接触传播 E.食物传播(分数:6.00)(1).结核病通常是经(分数:1.20)A.B.C. D.E.解析:(2).甲型肝炎(甲肝)流行通常是经(分数:1.20)A.B.C.D.E. 解析:(3).被狗咬伤感染狂犬病,这是(分数:1.20)A.B.
18、C.D. E.解析:(4).感染 HIV的母亲也引起胎儿感染,这是(分数:1.20)A.B. C.D.E.解析:(5).输血后感染乙型肝炎(乙肝),这是(分数:1.20)A. B.C.D.E.解析:解析 这是考查对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的区分、理解和掌握情况。 呼吸道传染病都经过空气传播,常见的有流感、结核病等。甲肝属于消化道传染病,主要通过被病原体污染的水和食物进行传播。被狗咬伤感染狂犬病,是带有狂犬病病毒的狗与易感者通过直接接触而引起的,属于直接接触传播。垂直传播是指孕期和分娩期病原体从母体到其子代的传播,所以感染 HIV的母亲也引起胎儿感染就属于垂直传播。输血后感染乙肝或者是由于血制品中有
19、乙肝病毒,或者是易感者在接受治疗或检查措施时由于医疗器械受到污染被感染,两者都属于医源性感染的范畴。 A.海产品 B.奶制品 C.自制发酵食品 D.剩米饭 E.病死畜肉(分数:4.00)(1).引起肉毒梭菌毒素食物中毒的主要食物为(分数:2.00)A.B.C. D.E.解析:(2).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主要食物为(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这是考查对常见食物中毒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奶制品与剩饭等常引起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病死畜肉常引起沙门菌属食物中毒。 引起肉毒中毒的食品主要为家庭自制的豆谷类食品如臭豆腐、豆豉、豆酱等,这些发酵食品所用的粮和豆类常带有肉毒梭菌芽胞
20、,发酵过程往往密封于容器中,在厌氧菌适合的温度下,污染的肉毒梭菌得以增殖和产毒。问题 6,答案 C正确。 副溶血性弧菌广泛生存于近岸海水和鱼贝类食物中,温热地带较多。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为海产鱼、虾、贝类。问题 7,答案 A正确。 A.自然自动免疫 B.自然被动免疫 C.人工自动免疫 D.人工被动免疫 E.被动自动免疫(分数:4.00)(1).接种卡介苗属于(分数:2.00)A.B.C. D.E.解析:(2).注射白喉抗毒素属于(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计划免疫种类分为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和被动自动免疫。人工自动免疫是指通过人工免疫方法,使宿主自身的免疫系统产生对
21、于相关传染病的保护作用,给人体注射疫苗即属于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是指将含有抗体的血清或其制剂注入机体,使机体立即获得抗体而受到保护,包括免疫血清和丙种球蛋白。被动自动免疫指注射破伤风或白喉抗毒素实施被动免疫的同时,接种破伤风或白喉类毒素疫苗,使机体在迅速获得特异性抗体的同时,产生持久的免疫力。所以,接种卡介苗(减毒活疫苗)属于人工自动免疫,问题 8的正确答案为 C;注射白喉抗毒素(免疫血清)属于人工被动免疫,问题 9的正确答案为 D。 A.普通线图 B.直条图 C.直方图 D.圆图 E.百分条图(分数:4.00)(1).比较某年我国某市几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分数:2.00)A.B. C.D
22、.E.解析:(2).某小学 130名男生身高的分布(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直条图用来表示相互独立的各指标的数值大小。几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是相互独立的,因此用直条图,所以,问题 10的正确答案为 B。直方图是表示某个连续变量的频数或频率分布,身高即为连续性资料,所以,问题 11的正确答案为 C。圆图和百分条图适用于构成比资料,普通线图用于表示某事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A.氟骨症 B.水俣病 C.痛痛病 D.肝癌 E.肺癌(分数:6.00)(1).与饮用水微囊藻毒素污染有关的疾病是(分数:2.00)A.B.C.D. E.解析:(2).属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是(分数:2.
23、00)A. B.C.D.E.解析:(3).在婴儿期可出现症状的是(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可产生多种藻类毒素:具有代表性的是微囊藻毒素,其含量高、分布广泛。研究表明,微囊藻毒素是迄今发现的最强的肝癌促进剂。且由于这些藻类毒素稳定性很强,一般的供水净化和家庭煮沸均不易消除和减轻其毒性。饮用水微囊藻毒素污染与人群中肝癌高发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问题 12的正确答案为 D。母亲在妊娠期摄入的过量甲基汞可以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脑内,影响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婴儿大多在出生 3个月之后出现各种症状,称为先天性水俣病或胎儿性水俣病。 A.甲状腺激素 B
24、.生长激素 C.糖皮质激素 D.盐皮质激素 E.胰岛素(分数:6.00)(1).使机体能量代谢增强的主要激素是(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是理解记忆题,考查学生对能量代谢影响因素的理解。生长激素(B)、糖皮质激素(C)、盐皮质激素(D)和胰岛素(E)均对物质代谢有明确作用,而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内氧化速率,增加氧耗量和产热量,使机体能量代谢增强更为显著,所以,正确答案为 A。(2).使血糖降低的激素是(分数:2.00)A.B.C.D.E. 解析:(3).使肾远曲小管、集合管保钠排钾的激素是(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是理解记忆题,考查学生关于激素对
25、代谢和肾小管功能的影响的理解。与盐皮质激素比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对水盐代谢和肾小管功能的影响较小,而盐皮质激素,如醛固酮使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保钠、保水和排钾。所以,正确答案为 D。 A.线粒体氧化体系 B.微粒体氧化体系 C.过氧化物氧化体系 D.无氧酵解反应体系 E.所有的氧化还原反应(分数:4.00)(1).体内产能的主要机制是(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考查体内“主要产物机制”。体内产能的主要物质为葡萄糖,其氧化供能主要途径是有氧氧化途径,该途径脱下的氢或生成的还原当量(NaOH+H + )主要经线粒体氧化体系与氧反应生成 H 2 O,并产生 ATP
26、。所以,正确答案为 A。微粒体氧化体系(备选答案 B)、过氧化物氧化体系(备选答案 C)均是生物转化体系,而非能量转化主要途径;无氧酵解反应体系(备选答案 D)仅是某些病理条件下或少数组织、细胞的重要供能机制,不代表机体主要机制,所以,不应选择备选答案 B、C、D。至于“所有的氧化还原反应”(备选答案 E)则不能完全与产能联系,因此,备选答案 E也不是该考试题的最佳选择。(2).可以为机体提供少量 ATP的是(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考查“无氧酵解供能”。在该考试题所提供的几种反应体系或机制中,与产能有关的只有备选答案 A(线粒体氧化体系)、D(无氧酵解反应体系)。有
27、氧氧化为主要产能体系或机制,无氧酵解反应体系则提供少量 ATP。后者产能虽少,但意义重大。所以,正确答案为 D。 A.鸟氨酸循环 B.蛋氨酸循环 C.嘌呤核苷酸循环 D.核蛋白体循环 E.联合脱氨基(分数:6.00)(1).体内处理氨主要通过(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该试题考查内容为“氨的代谢生成尿素”。体内产生的氨或肠道吸收的氨在体内处理方式主要是在肝脏经鸟氨酸循环生成尿素,另一条途径是氨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所以,正确答案为 A。约近 1/4的考生选择备选答案 E(联合脱氨基),1/5 的考生选择备选答案 C(嘌呤核苷酸循环),可能是错误地理解了题意。(2).
28、非必需氨基酸合成的主要途径是(分数:2.00)A.B.C.D.E. 解析:(3).肌组织中氨基酸的脱氨基方式是(分数:2.00)A.B.C. D.E.解析: A.糖酵解 B.糖的有氧氧化 C.2,3-二磷酸甘油酸支路 D.三羧酸循环 E.糖异生作用(分数:6.00)(1).能调节血红蛋白运氧功能的是(分数:2.00)A.B.C. D.E.解析:(2).成熟红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考查“成熟红细胞主要能量代谢途径”。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氧化代谢,其能量供应靠糖酵解(90%以上)及磷酸戊糖循环。2,3-二磷酸甘油酸支路是调节糖酵解途径,
29、使之持续进行的重要机制,但不是获能途径。因此,成熟红细胞主要能量供应依靠糖酵解途径。所以,正确答案为A。(3).可在饥饿状态下维持血糖浓度相对恒定的是(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考查“糖异生途径的生理意义”。饥饿 1天后肝糖原耗尽,糖异生作用增强,维持血糖浓度,供脑、红细胞等利用;随着时间延长,脂肪动员,组织(主要是肌组织)蛋白质分解,释出氨基酸,氨基酸可异生为糖,脂肪分解并产生酮体,后者成为重要活命器官的供能物质。可见,饥饿状态下维持血糖浓度相对恒定靠糖异生途径。所以,正确答案为 E。 A.酚肽 B.硫酸镁 C.液状石蜡 D.碱式碳酸铋 E.甘油栓剂(分数:6.00)
30、(1).容积性泻药是(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该试题属基本概念型题目,考查“泻药的基本概念及机制”。泻药是指能增加肠内水分,加速肠蠕动,并增加粪便水分,使之成为软便或稀便,或滑润肠道,使粪便易于排出的药物。按作用机制分为 3类:容积性泻药:硫酸镁和硫酸钠,口服,肠内难于吸收,形成高渗,阻碍肠内水分吸收,扩张肠道,促进肠蠕动,排出水样稀便。此外,食物纤维素,合成甲基纤维素不被肠吸收,增加肠容积和蠕动,促进排湿软便。刺激性(接触性)泻药:二苯甲烷类(酚酞)和蒽醌类,在肠内形成可溶性钠盐或分解物对肠壁刺激,促进其蠕动,加快排便。滑润性泻药:液状石蜡和甘油,可通过滑润肠壁、阻
31、止水吸收或高渗压刺激肠壁,促进排便。硫酸镁属容积性泻药,所以,正确答案为 B。仅有 44.1%的考生选择正确答案。考生选择错误,说明对泻药分类、作用机制等基本知识模糊。(2).能形成高渗透压并有局部润滑作用的泻药是(分数:2.00)A.B.C.D.E. 解析:(3).适用于习惯性便秘的药是(分数:2.00)A. B.C.D.E.解析: A.几何平均数 B.算术平均数 C.相对数 D.中位数 E.标准差(分数:4.00)(1).偏态分布数值资料,对数变换后,分布仍然呈偏态,描述原始数据集中趋势宜用(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偏态分布数值资料,对数变换后,分布仍然呈偏态,描
32、述原始数据集中趋势宜用中位数,所以,正确答案为 D。中位数常用于描述偏态分布资料的集中趋势,它反映居中位置的变量的大小。它和均数、几何均数不同,不是由全部观察值综合计算出来的。偏态分布数值资料,对数变换后,分布仍然呈偏态的资料,几何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都不适用,所以,备选答案 A和 B不符合要求。该考试题是数值资料,不应该用相对数描述集中趋势,所以,备选答案 C不符合要求。标准差是描述离散趋势的指标,所以,备选答案 E也不符合题目要求。该考试题难度系数为 0.3319,说明相当一部分考生尚不了解各种统计指标的意义及适用的资料。(2).正态分布资料,描述集中趋势习惯上宜用(分数:2.00)A.B.
33、 C.D.E.解析:解析 正态分布资料,描述集中趋势习惯上宜用算术平均数,所以,正确答案为 B。该考试题难度系数为 0.4908。对该考试题有 50%的考生未能正确选择答案,可见这些考生仍然不能正确了解各种统计指标的意义及其适用资料。 A.硫酸镁 B.硫酸亚铁 C.氢氧化铝 D.维生素 B12 E.维生素 K(分数:4.00)(1).治疗长期慢性失血引起的贫血选用(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是基础和临床相联系的考试题,考查“抗贫血药的应用”。引起贫血的原因众多,题目中指出长期慢性失血,由于失血过多所致的是缺铁性贫血,应选择铁剂补充治疗。5 个备选药物中,只有维生素 B
34、12 (备选答案 D)和硫酸亚铁(备选答案 B)属于抗贫血药,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备选答案 B;其他硫酸镁(备选答案 A)、氧氧化铝(备选答案 C)和维生素 K(备选答案 E)分别是泻药(或抗惊厥药)、抗酸药和促凝血药等,都不符合题中“缺铁性贫血”的要求。选择备选答案 B的考生占 59.2%。选择维生素 B 12 和维生素 K错误答案,显然是对慢性失血过多引起贫血的病因错误分析理解,导致选择促凝血药维生素 K和抗贫血药维生素 B 12 。(2).防治梗阻性黄疸患者出血选用(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是基础和临床联系的理解类题目,考查“防治梗阻性黄疸患者出血选择用药”。因为阻
35、塞性黄疸是因胆汁分泌受阻,肠内菌群生成及食物中维生素 K 2 、维生素 K 1 均为脂溶性,其吸收受到影响,造成维生素 K缺乏引起的出血,应当选用维生素 K治疗。所以,正确答案为 E。选择正确答案的考生占 58.1%,显示题目难度适中。其他考生分别选择的维生素 B 12 (备选答案 D)、硫酸镁(备选答案 A)、硫酸亚铁(备选答案 B)及氢氧化铝(备选答案 C),对治疗阻塞性黄疸者出血无效,原因是对梗阻性黄疸可以引起维生素 K缺乏病因错误分析,导致选用抗贫血药和抗酸药。 A.配对 t检验 B.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 t检验 C.两样本均数比较 t检验 D. 2检验 E.方差分析(分数:6.00
36、)(1).已知正常人血清 脂蛋白为 4.5mmol/L,通过随机抽样测得 130名微波作业人员血清 J3脂蛋白的均数为 3.2mmol/L,标准差为 0.81mmol/L,问微波作业人员与正常人血清 脂蛋白含量均数有无差别,宜用(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属于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的问题。由于样本均数受抽样误差影响,这 130名组成的随机样本是否来自已知总体,需要做假设检验来判断样本所代表的总体均数 与已知的总体均数 0 。是否相等,因此,做假设检验是必要的。该考试题宜用“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 t检验”,正确答案为B。(2).要检验随机抽样所得的青年、中年和老年健康人
37、各 10名血浆中维生素 E含量均数的差别有无统计意义,宜用(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青年、中年和老年三组随机样本资料的平均数比较宜用方差分析,正确答案为 E。两样本均数的比较用 t检验或 u检验,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用方差分析。备选答案 A、B、C 都不能用于三组资料比较,备选答案 D适用于计数资料。该考试题是计量资料,不适用 2 检验。该考试题难度系数为0.3065,本题其实不难,有相当一部分考生选择了其他备选答案,可见其不了解各种假设检验方法的适用资料。(3).50名病人治疗前后血压比较宜用(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50 名病人治疗前后血压
38、比较,宜用配对 t检验,正确答案为 A。配对 t检验也适用于同一受试对象处理前后的比较,目的是推断该处理有无作用。该考试题难度系数为 0.4013,应该说本题并不难,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考生不能选择正确答案,说明其对资料的性质及各种假设检验的应用不了解。 A.存在直线相关和回归关系 B.存在因果关系 C.不存在直线相关和回归关系 D.不存在函数关系 E.存在函数关系(分数:8.00)(1).当样本回归系数 b=0.0787,FF 0.01(v1,v2) 时,则统计结论是(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当样本回归系数 b=0.0787,FF 0.01(v1,v2) 时,则统计结论
39、是存在直线相关和回归关系。该考试题的正确答案为 A。根据该题目的要求,b=0.0787,FF 0.01(v1,v2) ,拒绝 H 0 :=0,接受 H 1 :0,推断 X与 Y存在直线回归关系。同一资料存在直线回归关系也一定存在直线相关,这是因为 r和 b的假设检验是等价的。相关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要证明两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必须凭专业知识从理论上加以阐明。函数关系指两变量之间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而直线回归关系尚有抽样误差及其他未加控制因素的影响,两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不是严格的对应关系。该考试题的难度系数为 0.3582,难点在于不了解 F检验的意义。(2).当样本回归系数 b=0.0456,F
40、F 0.05(v1,v2) 时,统计结论是(分数:2.00)A. B.C.D.E.解析:(3).当样本相关系数 r=0.532,rr 0.05,v 时,统计结论是(分数:2.00)A. B.C.D.E.解析:(4).当样本相关系数 r=0.288,rr 0.05,v 时,则统计结论是(分数:2.00)A.B.C. D.E.解析: A.绝对误差 B.随机测量误差 C.均数的抽样误差 D.系统误差 E.率的抽样误差(分数:4.00)(1).从一个红细胞总体均数为 5.010 12 个/L 总体中抽取 10个观察单位,其均数为 4.910 12 个/L,与总体均数之间的差异是(分数:2.00)A.B
41、.C. D.E.解析:解析 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之间的差异是均数的抽样误差(2).已知某地有 2000人,患高血压者 220人,从该地 2000人中抽查 150人,患高血压者 15人,二者之间的差别是(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已知某地有 2000人,患高血压者 220人,从该地 2000人中随机抽查 150人,患高血压者15人,二者之间的差别是率的抽样误差,所以,该考试题的正确答案为 E。该考试题是计数资料,两样本率差异显然是属于从同一总体中率的抽样误差( 2 =0.14,P 约等于 0.7,或用正态近似法进行 u检验,u=0.374,P 约等于 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