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卫执业助理医师-40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40,分数:100.00)1.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正确(分数:2.50)A.从个体的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B.只研究传染病的流行和防治C.只研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D.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E.无法研究原因不明疾病2.以下哪一个不是流行病学的特征(分数:2.50)A.群体特征B.对比的特征C.概率论的特征D.以治疗疾病为主的特征E.以预防为主的特征3.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分数:2.50)A.描述性研究B.分析性研究C.实验性研究D.理论性研究E.以上均是4.流行病学研究内
2、容的三个层次是(分数:2.50)A.患者,非患者,一般人群B.疾病,伤害,健康C.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伤害D.身体,精神,社会E.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患者5.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分数:2.50)A.患者B.非患者C.人群D.个体E.病原携带者6.流行病学研究主要用于(分数:2.50)A.研究疾病的病因B.评价人群的健康状况C.研究疾病预防和控制D.考核疾病的防治效果E.以上均是7.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分数:2.50)A.年龄、性别和种族B.职业、家庭和环境C.国家、地区和城乡D.短期波动、季节性和周期性E.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8.以下哪项不属于疾病地区分布的特征(分数:2.50)A.
3、国家间和国家内的分布B.民族和种族C.城乡分布D.地区聚集性E.地方性疾病9.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分数:2.50)A.发病率和患病率是一样的B.现患率和患病率是不一样的C.患病率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的频率D.发病率指某特定时期内人口中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E.发病率的分母中不包括具有免疫力和现患病而不会发病的人群10.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是(分数:2.50)A.寻找病因B.寻求对策C.描述疾病的分布D.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E.理论研究11.下列关于罹患率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50)A.衡量人群在较短时间内的发病频率B.一般以年为观察单位C.实际上是一种现患率D.罹患率=(一定时间
4、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同期人口数)100%E.以上均不正确12.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条件是(分数:2.50)A.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相当稳定B.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病程相当稳定C.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患病率相当稳定D.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当地人口相当稳定E.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13.对病因不明疾病,描述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分数:2.50)A.早期发现患者B.寻找病因线索C.确定病因D.验证病因E.因果推断14.下列哪一项不是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分数:2.50)A.省力省钱B.适合于罕见病的研究C.可从所得结果估计相对危险度D.可直接计算归因危险度E.选无本病者作为对照15
5、.队列研究中,确定样本含量时,与下列哪项无关(分数:2.50)A.研究因素的人群暴露率B.研究疾病的发病率C.研究因素的相对危险度D.一类错误大小E.二类错误大小16.下列哪项试验不是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特点(分数:2.50)A.前瞻性研究,随访研究对象B.有随机分组的比较组C.对比较组的患病频率指标进行比较D.对实验组人为地施加干预措施E.、研究对象是来自一个总体的样本人群并随机化分组17.关于筛检试验,下列叙述哪一项不正确(分数:2.50)A.筛检试验不是诊断试验B.筛检的工作即是将健康人与患者和可疑患者区别开来C.筛检试验要求简便易行、安全经济、可靠有效D.筛检的阳性结果可直接确诊患者E.
6、所筛检的疾病的自然史应该是清楚的18.下列表达错误的是(分数:2.50)A.诊断试验的真实性是指测定值与真实值相符合的程度B.诊断试验的可靠性是指同一方法在同样条件下,多次对相同人群进行检查,结果的恒定性C.并联试验可提高诊断试验的灵敏度D.串联试验可提高诊断试验的特异度E.误诊率又称为假阴性率,漏诊率又称假阳性率19.下列关于研究的准确度说法不正确的是(分数:2.50)A.研究的有效性和精确性可以反映研究的准确度B.为获得较高的准确度,理论上就是要求研究中要在有限的资源下达到最小的误差C.其他条件相同情况,减少偏倚可以提高研究的准确度D.研究的准确度就是指研究的外部有效性E.研究的准确度与样
7、本含量的大小有关20.流行病学研究设计中,关于匹配说法错误的是(分数:2.50)A.一般来说,对某一因素的匹配可以消除该因素引起的混杂B.匹配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混杂因素、提高研究效率C.在队列研究、实验研究中都可以采用匹配来控制混杂因素D.对某一因素的匹配也就会失去对这一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的机会,丢失了该因素信息E.流行病学研究中,匹配因素越多越好21.流行病学病因的定义是(分数:2.50)A.致病因素的总和B.使疾病发生危险性升高的因素C.外围的原因D.病原体E.传染源22.下列哪一项不是病因推断的标准(分数:2.50)A.时间顺序B.联系的合理性C.联系的强度D.剂量反应关系E.样本大小23.
8、确定因果联系的必要条件是(分数:2.50)A.关联的强度B.先因后果C.关联的重复性D.病因与疾病分布的一致性E.存在剂量反应关系24.在判断因果联系的标准中,随着暴露剂量增加而联系强度也随之增大,表明(分数:2.50)A.存在联系的合理性B.存在联系的强度C.存在剂量-反应关系D.存在联系的一致性E.时间顺序合理,先因后果25.根据疾病监测,下面不正确的说法是(分数:2.50)A.疾病监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B.疾病监测用来确定病因C.疾病监测可评价干预的绩效D.疾病监测应对某病传播的可能性予以监测E.疾病监测可发现疾病的流行和暴发26.常规传染病报告属于(分数:2.50)A.主动监测B.被动监
9、测C.一级预防D.二级预防E.三级预防27.下列哪种为第三级预防(分数:2.50)A.遗传咨询B.产前检查C.普查D.筛检E.康复治疗28.疾病监测可用于(分数:2.50)A.描述疾病自然史B.描述疾病或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的分布及其播散过程和范围C.监测病原变化D.制订公共卫生计划E.以上均是29.经饮用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不包括(分数:2.50)A.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B.除哺乳婴儿外,无职业、年龄及性别差异C.发病有地区、季节及职业分布特点D.如水源经常受污染则病例长期不断E.停用污染水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30.经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0、不包括(分数:2.50)A.一般很少造成流行,多以散发为主,但可以形成家庭及同住者间的传播B.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的季节性C.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及卫生习惯不良的人群中发病较多D.发病有地区、季节和职业分布特点E.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及严格消毒制度后,可以减少病例的发生31.下列哪项不属于疫源地消灭的条件之一(分数:2.50)A.传染源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不再排出病原体(痊愈)B.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了传染源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C.所有的易感接触者经过了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D.所有的易感接触者经过了该病的最长潜伏期被证明未受感染E.所有的易感接触者经过了该病的最长传染期未出现新病例32.
11、传播途径是指(分数:2.50)A.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B.病原体从一个易感宿主转移到另一个易感宿主的媒介C.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之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D.病原体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相互作用、相互连接E.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33.传染病的免疫预防最主要的方法是(分数:2.50)A.人工被动免疫B.人工自动免疫C.被动自动免疫D.接触传染源后获得隐性感染或病后免疫E.接种丙种球蛋白34.传染源是指(分数:2.50)A.在自然条件下被传染病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其他动物B.体内有病原
12、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C.能够引起宿主致病的各类微生物和寄生虫D.能向外排出病原体感染其他易感者的人E.体内携带大量致病性病原体并能引起接触者感染的人或动物35.下列传染病中不是乙类传染病的是(分数:2.50)A.流行性乙型脑炎B.伤寒和副伤寒C.钩端螺旋体病D.猩红热E.流行性腮腺炎36.下列不属于我国计划免疫范畴的是(分数:2.50)A.结核病B.百日咳C.白喉D.麻疹E.乙型脑炎37.下列不属于计划免疫管理评价指标的是(分数:2.50)A.建卡率B.接种率C.四苗覆盖率D.冷链设备完好率E.疫苗保护率38.传染病患者的隔离期限主要依据哪项而定(分数:2.50)A.潜伏期B.
13、症状期C.恢复期D.传染期E.住院时间39.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为(分数:2.50)A.人群免疫性B.人群传染性C.人群易感性D.人群易患性E.人群感染性40.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分数:2.50)A.人群易感者所占的比例B.人群一般健康状况C.人群的生活习惯D.人群免疫程度E.人群的文化水平公卫执业助理医师-40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40,分数:100.00)1.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正确(分数:2.50)A.从个体的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B.只研究传染病的流行和防治C.只研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D.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的
14、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E.无法研究原因不明疾病解析:解析 此题是理解判断题,考查考生对流行病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它是一门应用学科,不仅在传染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病因不明的慢性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的病因研究与防治发挥着独特的作用。2.以下哪一个不是流行病学的特征(分数:2.50)A.群体特征B.对比的特征C.概率论的特征D.以治疗疾病为主的特征 E.以预防为主的特征解析:解析 此题是理解判断题,考查考生对流行病学基本特征的理解。 流行病学作为一门医学科学
15、的基础学科和方法学,具有如下一些特征:群体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心理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3.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分数:2.50)A.描述性研究B.分析性研究C.实验性研究D.理论性研究E.以上均是 解析:解析 此题是记忆判断题,考查考生对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掌握。 流行病学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实验法和数理法。4.流行病学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是(分数:2.50)A.患者,非患者,一般人群B.疾病,伤害,健康 C.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伤害D.身体,精神,社会E.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患者解析:解析 此题是理解判
16、断题,考查考生对流行病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流行病学是从以传染病为主的研究内容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扩大到全面的疾病和健康状态,包括了疾病、伤害和健康三个层次。5.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分数:2.50)A.患者B.非患者C.人群 D.个体E.病原携带者解析:解析 此题是理解判断题,考查考生对流行病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流行病学是一门从群体水平研究疾病和健康的科学,因此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群。6.流行病学研究主要用于(分数:2.50)A.研究疾病的病因B.评价人群的健康状况C.研究疾病预防和控制D.考核疾病的防治效果E.以上均是 解析:解析 此题是理解判断题,考查考生对流行病学用途的理解。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
17、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它是一门应用学科,不仅在传染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病因不明的慢性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的病因研究与防治发挥着独特的作用。7.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分数:2.50)A.年龄、性别和种族B.职业、家庭和环境C.国家、地区和城乡D.短期波动、季节性和周期性E.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 解析:解析 此题是理解判断题,考查考生对三间分布的理解。 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消退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及不同时间中的表现,它受到病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18、。8.以下哪项不属于疾病地区分布的特征(分数:2.50)A.国家间和国家内的分布B.民族和种族 C.城乡分布D.地区聚集性E.地方性疾病解析:解析 此题是记忆判断题,考查考生对地区分布的理解。 疾病地区分布包括 4个方面:疾病在国家间和国家内的分布、疾病在城乡的分布、疾病的地区聚集性和地方性疾病。9.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分数:2.50)A.发病率和患病率是一样的B.现患率和患病率是不一样的C.患病率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的频率D.发病率指某特定时期内人口中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E.发病率的分母中不包括具有免疫力和现患病而不会发病的人群 解析:解析 此题是理解判断题,考查考生对流行
19、病学发病率和患病率的理解。 发病率(incidence rate)是指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必须是有可能患所观察疾病的人群才能作为计算发病率的分母,对那些不可能发生,如因已经感染了传染病或因接种疫苗(麻疹疫苗)而获得免疫力者,不应计入分母。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10.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是(分数:2.50)A.寻找病因B.寻求对策C.描述疾病的分布 D.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E.理论研究解析:解析 此题是理解判断题,考查考生对流行病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消退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及不同时间中的表现,
20、它受到病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通过观察疾病的分布,可以认识疾病的群体现象,分析疾病的分布规律及其决定因素,为寻找疾病病因提供线索,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描述疾病的人群、地区和时间分布特征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11.下列关于罹患率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50)A.衡量人群在较短时间内的发病频率 B.一般以年为观察单位C.实际上是一种现患率D.罹患率=(一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同期人口数)100%E.以上均不正确解析:解析 此题是理解判断题,考查考生对罹患率的理解。 罹患率与发病率一样是测量人群新发病例的指标,通常是指在某一局限范围
21、、短时间内的发病率。观察时间单位为日、周、旬、月。计算公式是: 12.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条件是(分数:2.50)A.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相当稳定B.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病程相当稳定C.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患病率相当稳定D.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当地人口相当稳定E.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 解析:解析 此题是理解判断题,考查考生对患病率的理解。 患病率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发病率和病程。因此患病率的变化可反映出发病率的变化或疾病结果的变化或两者兼有。患病率下降既可由于发病率下降,也可由于患者恢复快或死亡快,病程缩短所致。只有当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对稳定时,才能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条
22、件。13.对病因不明疾病,描述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分数:2.50)A.早期发现患者B.寻找病因线索 C.确定病因D.验证病因E.因果推断解析:解析 此题是理解判断题,考查考生对描述性流行病学任务的理解。 由于此类研究无预先设定的比较组,所以其主要的作用与任务是寻找病因线索。14.下列哪一项不是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分数:2.50)A.省力省钱B.适合于罕见病的研究C.可从所得结果估计相对危险度D.可直接计算归因危险度 E.选无本病者作为对照解析:解析 此题为理解判断题。 归因危险度是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人群发病率或死亡率之差,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无法得到发病或死亡的频率,故无法计算归因危险度。15.队列
23、研究中,确定样本含量时,与下列哪项无关(分数:2.50)A.研究因素的人群暴露率 B.研究疾病的发病率C.研究因素的相对危险度D.一类错误大小E.二类错误大小解析:解析 此题为理解判断题。 队列研究是以人群是否暴露研究因素分组的,影响样本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两组人群事件的发生频率及其差异。16.下列哪项试验不是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特点(分数:2.50)A.前瞻性研究,随访研究对象B.有随机分组的比较组C.对比较组的患病频率指标进行比较 D.对实验组人为地施加干预措施E.、研究对象是来自一个总体的样本人群并随机化分组解析:解析 A、B、D、E、均为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主要特征,实验研究通常对比较组的发病
24、、死亡、生存频率指标进行比较,不会使用患病频率指标,故 C是正确的。17.关于筛检试验,下列叙述哪一项不正确(分数:2.50)A.筛检试验不是诊断试验B.筛检的工作即是将健康人与患者和可疑患者区别开来C.筛检试验要求简便易行、安全经济、可靠有效D.筛检的阳性结果可直接确诊患者 E.所筛检的疾病的自然史应该是清楚的解析:18.下列表达错误的是(分数:2.50)A.诊断试验的真实性是指测定值与真实值相符合的程度B.诊断试验的可靠性是指同一方法在同样条件下,多次对相同人群进行检查,结果的恒定性C.并联试验可提高诊断试验的灵敏度D.串联试验可提高诊断试验的特异度E.误诊率又称为假阴性率,漏诊率又称假阳
25、性率 解析:19.下列关于研究的准确度说法不正确的是(分数:2.50)A.研究的有效性和精确性可以反映研究的准确度B.为获得较高的准确度,理论上就是要求研究中要在有限的资源下达到最小的误差C.其他条件相同情况,减少偏倚可以提高研究的准确度D.研究的准确度就是指研究的外部有效性 E.研究的准确度与样本含量的大小有关解析:解析 考查考生对研究中的精确性与准确度概念的理解。 精确性是指稳定性、可重复性,精确性的大小与样本大小有关;准确性是指正确性,与对偏倚的控制情况有密切关系。20.流行病学研究设计中,关于匹配说法错误的是(分数:2.50)A.一般来说,对某一因素的匹配可以消除该因素引起的混杂B.匹
26、配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混杂因素、提高研究效率C.在队列研究、实验研究中都可以采用匹配来控制混杂因素D.对某一因素的匹配也就会失去对这一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的机会,丢失了该因素信息E.流行病学研究中,匹配因素越多越好 解析:解析 匹配因素过多会出现“匹配过头”,无法实施,歪曲结果的真实性等。21.流行病学病因的定义是(分数:2.50)A.致病因素的总和B.使疾病发生危险性升高的因素 C.外围的原因D.病原体E.传染源解析:解析 此题是理解判断题,考查考生对流行病学病因的理解。 流行病学中对于病因的定义是指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其中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22.下列哪一项不
27、是病因推断的标准(分数:2.50)A.时间顺序B.联系的合理性C.联系的强度D.剂量反应关系E.样本大小 解析:解析 此题是理解判断题,考查考生对流行病学病因推断的理解。 目前较为广泛接受的病因判断标准有 8条:关联的时间顺序、关联的强度、关联的一致性(生态学相关)、剂量-反应关系、关联的可重复性、关联的合理性、关联的特异性和终止效应。23.确定因果联系的必要条件是(分数:2.50)A.关联的强度B.先因后果 C.关联的重复性D.病因与疾病分布的一致性E.存在剂量反应关系解析:解析 此题是理解判断题,考查考生对流行病学病因的理解。 关联的时间顺序病因出现在前,疾病结局出现在后,即前因后果,这是
28、因果关联的一个必要条件。24.在判断因果联系的标准中,随着暴露剂量增加而联系强度也随之增大,表明(分数:2.50)A.存在联系的合理性B.存在联系的强度C.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D.存在联系的一致性E.时间顺序合理,先因后果解析:解析 此题是理解判断题,考查考生对流行病学病因推断标准中对剂量-反应关系的理解。 剂量-反应关系是指当研究因素可以定量或分等级时,如果该因素量的变化可以引起疾病发生频率的相应变化,则该因素和疾病间存在因果联系的可能性较大。25.根据疾病监测,下面不正确的说法是(分数:2.50)A.疾病监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B.疾病监测用来确定病因 C.疾病监测可评价干预的绩效D.疾病监测
29、应对某病传播的可能性予以监测E.疾病监测可发现疾病的流行和暴发解析:解析 此题是理解判断题,考查考生对疾病监测的理解。 疾病监测指长期地、连续系统地收集、核对、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影响因素的资料,并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可用于:定量估计公共卫生问题的严重性;描述疾病自然史;发现疾病流行和暴发;描述疾病或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的分布及其播散过程和范围;对于已消灭或正在消灭的传染病,判断疾病或病原体的传播是否阻断;为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研究提供帮助;监测病原变化;评价干预的绩效;制订公共卫生计划。26.常规传染病报告属于(分数:2.50)A.主动监测B.被动监测 C.一级
30、预防D.二级预防E.三级预防解析:解析 此题是理解判断题,考查考生对检测的理解。 下级单位常规向上级机构报告监测数据和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受,称为被动监测。各国常规法定传染病报告即属于被动监测范畴。27.下列哪种为第三级预防(分数:2.50)A.遗传咨询B.产前检查C.普查D.筛检E.康复治疗 解析:解析 此题是理解判断题,考查考生对三级预防的理解。 第三级预防主要为对症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减少疾病的不良作用,防止复发转移,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疾者通过康复医疗,促进其身心方面早日康复,使其恢复劳动力,病而不残或残而不废,保存其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劳动价值的能力。28.疾病监测可
31、用于(分数:2.50)A.描述疾病自然史B.描述疾病或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的分布及其播散过程和范围C.监测病原变化D.制订公共卫生计划E.以上均是 解析:解析 此题是理解判断题,考查考生对疾病监测的理解。 疾病监测可用于:定量估计公共卫生问题的严重性;描述疾病自然史;发现疾病流行和暴发;描述疾病或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的分布及其播散过程和范围;对于已消灭或正在消灭的传染病,判断疾病或病原体的传播是否阻断;为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研究提供帮助;监测病原变化;评价干预的绩效;制订公共卫生计划。29.经饮用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不包括(分数:2.50)A.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B.除哺乳婴儿外,
32、无职业、年龄及性别差异C.发病有地区、季节及职业分布特点 D.如水源经常受污染则病例长期不断E.停用污染水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解析:解析 此题属传染病流行病学中传播途径的内容,考查经饮用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基础知识。 经饮用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除哺乳婴儿外,无职业、年龄及性别的差异;如水源经常受污染,则病例长期不断;停用污染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只有答案 C不包括在流行特征内,符合题意,是最佳答案。30.经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不包括(分数:2.50)A.一般很少造成流行,多以散发
33、为主,但可以形成家庭及同住者间的传播B.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的季节性C.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及卫生习惯不良的人群中发病较多D.发病有地区、季节和职业分布特点 E.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及严格消毒制度后,可以减少病例的发生解析:解析 此题属传染病流行病学中传播途径的内容,考查经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基础知识。 经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一般很少造成流行,多以散发为主,但可以形成家庭及同住者间的传播;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的季节性;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及卫生习惯不良的人群中发病较多;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及严格消毒制度后,可减少病例的发生。可见答案 D与流行特征不符,符合题意,是最佳选
34、项。31.下列哪项不属于疫源地消灭的条件之一(分数:2.50)A.传染源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不再排出病原体(痊愈)B.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了传染源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C.所有的易感接触者经过了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D.所有的易感接触者经过了该病的最长潜伏期被证明未受感染E.所有的易感接触者经过了该病的最长传染期未出现新病例 解析:解析 此题仍属传染病流行病学中疫源地的内容,考查疫源地消灭的条件,为基础性知识。 疫源地消灭的三个条件是:传染源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不再排出病原体(痊愈);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了传染源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所有的易感接触者经过了该病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被证明
35、未受感染。可见疫源地的消灭与传染期无关,故答案 E符合题意,为最佳选项。32.传播途径是指(分数:2.50)A.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B.病原体从一个易感宿主转移到另一个易感宿主的媒介C.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之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 D.病原体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相互作用、相互连接E.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解析:解析 此题属于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内容,考查传播途径的概念,为基础性知识。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故答案 C为
36、最佳选项。33.传染病的免疫预防最主要的方法是(分数:2.50)A.人工被动免疫B.人工自动免疫 C.被动自动免疫D.接触传染源后获得隐性感染或病后免疫E.接种丙种球蛋白解析:解析 此题考核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内容,关于免疫预防种类的问题。 免疫预防的种类分为:人工自动免疫免疫预防的主体;人工被动免疫迅速但免疫时间短(包括接种丙种球蛋白);被动自动免疫被动免疫的同时进行人工自动免疫。因此答案 B是最佳选项。34.传染源是指(分数:2.50)A.在自然条件下被传染病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其他动物B.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C.能够引起宿主致病的各类微生物和寄生虫D.能向外排出病原体
37、感染其他易感者的人E.体内携带大量致病性病原体并能引起接触者感染的人或动物解析:解析 此题属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内容,考查传染源的概念,为基础性知识。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的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因此答案 B为正确答案。35.下列传染病中不是乙类传染病的是(分数:2.50)A.流行性乙型脑炎B.伤寒和副伤寒C.钩端螺旋体病D.猩红热E.流行性腮腺炎 解析:解析 此题属于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内容,考查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内容。 A、B、C、D 均为乙类传染病,E 选项为丙类传染病,故正确答案为 E。36.下列不属于我国计划免疫范畴的是(分数:2.50
38、)A.结核病B.百日咳C.白喉D.麻疹E.乙型脑炎 解析:解析 此题属于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内容,考查我国计划免疫的范畴。 我国计划免疫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四苗防六病”即接种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疫苗和麻疹疫苗,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结核。1992 年乙肝疫苗也被纳入计划免疫范畴内。只有 E选项不在计划免疫范畴内,因此答案为 E。37.下列不属于计划免疫管理评价指标的是(分数:2.50)A.建卡率B.接种率C.四苗覆盖率D.冷链设备完好率E.疫苗保护率 解析:解析 此题属于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内容,考查我国计划免疫管理的评价指标。 计划免疫管理评价指标包括:建卡
39、率、接种率、四苗覆盖率和冷链设备完好率。而疫苗保护率属于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指标,故 E选项为正确答案。38.传染病患者的隔离期限主要依据哪项而定(分数:2.50)A.潜伏期B.症状期C.恢复期D.传染期 E.住院时间解析:解析 此题属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内容,考查传染期的流行病学意义。要注意与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相区别。 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间称为传染期,传染期是决定传染病患者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而潜伏期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而恢复期、症状期与隔离期限的确定无关。故答案 D符合题意,为最佳选项。39.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
40、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为(分数:2.50)A.人群免疫性B.人群传染性C.人群易感性 D.人群易患性E.人群感染性解析:解析 此题属于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内容,考查考生对人群易感性的认识。 人群易感性是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因此,答案 C为最佳选项。40.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分数:2.50)A.人群易感者所占的比例 B.人群一般健康状况C.人群的生活习惯D.人群免疫程度E.人群的文化水平解析:解析 此题属于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内容,考查考生对人群易感性的认识。 人群易感性是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该人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比例。因此,答案 A为最佳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