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医学类职业资格】病理学基础知识-7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413782       资源大小:69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医学类职业资格】病理学基础知识-7及答案解析.doc

    1、病理学基础知识-7 及答案解析(总分:46.5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43,分数:43.00)1.在白细胞渗出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A白细胞的趋化作用 B白细胞附壁C白细胞黏附 D白细胞游出E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分数:1.00)A.B.C.D.E.2.最具有防御意义的炎症改变过程是A分解代谢亢进 B炎症介质形成C分子浓度升高 D白细胞渗出E局部酸中毒(分数:1.00)A.B.C.D.E.3.急性炎症反应中,最先出现的血管变化是A血流停滞 B血管扩张C血流缓慢 D血管收缩E血流加快(分数:1.00)A.B.C.D.E.4.下列不是急性炎症时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因素是A白细胞介导的

    2、内皮细胞损伤B内皮细胞收缩C新生毛细血管壁的高通透性D内皮细胞的增生E内皮细胞骨架重构(分数:1.00)A.B.C.D.E.5.炎症引起组织损伤的主要表现是A变质 B实质增生C间质增生 D充血E渗出(分数:1.00)A.B.C.D.E.6.炎症最重要的标志是A增生 B坏死 C充血D渗出 E变性(分数:1.00)A.B.C.D.E.7.AIDS 患者最常发生的恶性肿瘤是ABurkitt 肉瘤 B霍奇金淋巴瘤CKaposi 肉瘤 D非霍奇金淋巴瘤E脑原发性淋巴瘤(分数:1.00)A.B.C.D.E.8.补体中最重要的炎症介质是AC1q BC3a 和 C5aCC5、C6、C7 DC5C9EC4(分数

    3、:1.00)A.B.C.D.E.9.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A白细胞渗出 B白细胞游出C趋化作用 D调理素化E白细胞吞噬(分数:1.00)A.B.C.D.E.10.下列不符合有关渗出液作用的描述是A带来抗体 B带来补体C稀释毒素 D对机体有益无害E带来氧和营养物质(分数:1.00)A.B.C.D.E.11.炎症时导致组织中蛋白质液体渗出的主要机制是A组织液胶体渗透压降低B血管内流体静压降低C血管内胶体渗透压升高 D血管通透性增加E组织液流体静压升高(分数:1.00)A.B.C.D.E.12.下列不符合炎症渗出物的描述是A液体静置后凝固B液体内含极少数细胞和细胞碎片C液体比重高D

    4、液体内蛋白含量高 E液体浑浊(分数:1.00)A.B.C.D.E.13.艾滋病最常见的传染途径是A哺乳、黏膜接触等方式感染婴儿B应用污染的针头进行静脉注射C输血及血制品的应用D性接触传播E母体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分数:1.00)A.B.C.D.E.14.B 细胞免疫缺陷常出现哪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A支原体 B细菌C病毒 D真菌E衣原体(分数:1.00)A.B.C.D.E.15.下述物质在炎症的疼痛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A细菌代谢产物 B白三烯C溶酶体酶 D缓激肽E组胺(分数:1.00)A.B.C.D.E.16.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是A变性、坏死、增生 B释放炎症介质C局部物质代谢紊乱D血管变化及

    5、渗出物形成E变质、渗出、增生(分数:1.00)A.B.C.D.E.17.急性炎症最早出现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标志是A白细胞游出 B细动脉短暂收缩C白细胞附壁 D血流速度减慢E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分数:1.00)A.B.C.D.E.18.下列不符合炎症性增生的描述是A对机体有益无害B具有限制炎症扩散的作用C可引起实质细胞的增生D具有修复作用E可引起间质细胞增生(分数:1.00)A.B.C.D.E.19.有关自身抗体的描述,下列正确的是A自身抗体可引起型变态反应而致病B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也可检出自身抗体C正常人体内不可能检出自身抗体D检出自身抗体则意味着机体发生了自身免疫性疾病E正常人到老年期

    6、时,自身抗体的检出率明显降低(分数:1.00)A.B.C.D.E.20.HIV 可感染组织中的ACD8 +T 细胞 BNK 细胞C中性粒细胞 DB 细胞E单核巨噬细胞(分数:1.00)A.B.C.D.E.21.HIV 入侵 T 细胞的主要门户是ACD3 分子 BCD8 分子CCD4 分子 DCD16 分子ECD19 分子(分数:1.00)A.B.C.D.E.22.与白细胞杀菌能力无关的是A趋化作用 B识别和黏着C包围吞入 D杀伤降解E吞噬溶酶体的形成(分数:1.00)A.B.C.D.E.23.炎症的变质是指病灶局部组织实质细胞和(或)间质细胞发生A萎缩和变性 B坏死和增生C变性和坏死 D增生和

    7、变性E萎缩和坏死(分数:1.00)A.B.C.D.E.24.与 AIDS 发病密切相关的病毒是AHBV BHCV CHPVDEBV EHIV(分数:1.00)A.B.C.D.E.25.AIDS 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应除外A弓形虫脑膜炎 B流行性乙型脑炎C多灶性白质脑病 D亚急性脑病E痴呆(分数:1.00)A.B.C.D.E.26.下列哪项不是炎症反应所必需的A红细胞漏出 B白细胞游出C补体的激活 D纤维素渗出E趋化作用(分数:1.00)A.B.C.D.E.27.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常见于A中老年患者 B婴幼儿C营养不良患者 D恶性肿瘤患者E器官移植患者(分数:1.00)A.B.C.D.E.28.

    8、下述炎症介质具有化学趋化作用的是A活性氧代谢产物 B缓激肽CC3b D组胺EC5a(分数:1.00)A.B.C.D.E.29.口眼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是A甲状腺功能减退 B甲状旁腺功能减退C口、眼干燥 D口、眼、外阴溃疡E肌无力(分数:1.00)A.B.C.D.E.30.硬皮病的肾脏病变主要发生在A叶间小动脉 B肾小球C肾小管 D入球小动脉E肾动脉(分数:1.00)A.B.C.D.E.31.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不包括A某些感染,如结核病导致免疫功能低下BAIDSC恶性肿瘤及抗肿瘤治疗导致的免疫功能低下D肾移植排斥反应E蛋白丢失(肾病综合征)、淋巴细胞减少(应用皮质激素者)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分数:

    9、1.00)A.B.C.D.E.32.关于炎症的描述,下列错误的是A炎症是机体对于损伤因子的防御性反应B吞噬及清除损伤因子的反应,均为炎症C炎症包括损伤及抗损伤过程D炎症可能会对机体造成危害E炎症可有局部及全身反应(分数:1.00)A.B.C.D.E.33.急性炎症时组织肿胀的主要原因是A实质细胞变质 B肉芽组织增生C充血及血液成分渗出D实质细胞增生 E纤维组织增生(分数:1.00)A.B.C.D.E.34.AIDS 患者晚期淋巴结的病理变化是A副皮质区变窄 B淋巴滤泡增生C副皮质区增生 D窦组织细胞增生E淋巴细胞消失殆尽(分数:1.00)A.B.C.D.E.35.下述与艾滋病的发病机制无关的是

    10、A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降低B淋巴因子减少 CT 细胞毒反应降低DNK 细胞杀灭肿瘤细胞的功能降低EB 细胞不产生正常的抗体反应(分数:1.00)A.B.C.D.E.36.属于炎症的变质性病变是A烫伤引起的表皮水疱B慢性肝炎时汇管区浸润的炎细胞C乙型脑炎时神经细胞溶解消失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时蛛网膜下腔内的脓液E心外膜的纤维素(分数:1.00)A.B.C.D.E.37.关于炎症的描述,下列错误的是A炎症的全身反应包括发热和白细胞计数升高B炎症的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C炎症是白细胞吞噬和清除病原微生物的反应D变质是炎症的损伤性过程E渗出和增生是炎症的抗损伤及修复过程(分数:1.00)A.B

    11、.C.D.E.38.炎细胞浸润是指A病原微生物进入发生炎症的组织B炎症向周围组织扩散C血管内成分进入发生炎症的组织D发生炎症的组织浸泡于渗出液中E白细胞自血管内进入炎症局部组织(分数:1.00)A.B.C.D.E.39.AIDS 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是A白色念珠菌感染 B弓形虫感染C曲霉菌感染 D卡氏肺孢子虫感染E巨细胞病毒感染(分数:1.00)A.B.C.D.E.40.AIDS 首先侵犯的器官是A皮肤 B淋巴结 C生殖道D脾 E肠黏膜(分数:1.00)A.B.C.D.E.41.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是A纤维素渗出 B血管扩张C血浆渗出 D红细胞漏出E白细胞渗出(分数:1.00)A.B.C.D.E

    12、.42.急性炎症反应时,最先渗出的是A中性粒细胞 B纤维蛋白C球蛋白 D淋巴细胞E白蛋白(分数:1.00)A.B.C.D.E.43.硬皮病的特征性病变是A全身皮肤多发性肉芽肿形成及纤维化B全身性皮肤变硬,胶原纤维增生C全身皮肤小血管增厚、玻璃样变D全身细小动脉玻璃样变、硬化E全身多器官间质过度纤维化及炎症性改变(分数:1.00)A.B.C.D.E.二、B 型题(总题数:2,分数:3.50)A变应原引起的 IgE 介导的超敏反应BMHC 分子C效应性 T 细胞介导炎症反应和细胞毒作用D免疫复合物介导沉积激活补体并引起组织损伤EIgM、IgG 与细胞或组织的抗原结合,补体介导的细胞毒反应(分数:2

    13、.00)(1).型变态反应为(分数:0.50)A.B.C.D.E.(2).型变态反应为(分数:0.50)A.B.C.D.E.(3).型变态反应为(分数:0.50)A.B.C.D.E.(4).型变态反应为(分数:0.50)A.B.C.D.E.A间质明显水肿并伴有 CD4+、CD8 +T 细胞为主的单个核细胞浸润B系统性硬化样反应C急性血管炎D广泛急性小动脉炎伴血栓形成及缺血性坏死E血管内膜纤维化,引起管腔严重狭窄(分数:1.50)(1).超急性排斥反应(分数:0.50)A.B.C.D.E.(2).急性细胞型排斥反应(分数:0.50)A.B.C.D.E.(3).肾慢性排斥反应(分数:0.50)A.

    14、B.C.D.E.病理学基础知识-7 答案解析(总分:46.5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43,分数:43.00)1.在白细胞渗出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A白细胞的趋化作用 B白细胞附壁C白细胞黏附 D白细胞游出E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分数:1.00)A.B. C.D.E.解析:2.最具有防御意义的炎症改变过程是A分解代谢亢进 B炎症介质形成C分子浓度升高 D白细胞渗出E局部酸中毒(分数:1.00)A.B.C.D. E.解析:炎症反应最重要的功能是将炎症细胞输送至炎症病灶,白细胞渗出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可吞噬和降解细菌、免疫复合物、异物和坏死组织碎片,构成炎症

    15、反应的主要防御环节。白细胞也可通过释放蛋白水解酶、化学介质和毒性氧自由基等,引起机体组织和细胞的损伤,并可能延长炎症过程。3.急性炎症反应中,最先出现的血管变化是A血流停滞 B血管扩张C血流缓慢 D血管收缩E血流加快(分数:1.00)A.B.C.D. E.解析:4.下列不是急性炎症时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因素是A白细胞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B内皮细胞收缩C新生毛细血管壁的高通透性D内皮细胞的增生E内皮细胞骨架重构(分数:1.00)A.B.C.D. E.解析:5.炎症引起组织损伤的主要表现是A变质 B实质增生C间质增生 D充血E渗出(分数:1.00)A. B.C.D.E.解析:6.炎症最重要的标志是A增生

    16、 B坏死 C充血D渗出 E变性(分数:1.00)A.B.C.D. E.解析: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黏膜表面的过程称为渗出。渗出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在局部发挥着重要的防御作用。7.AIDS 患者最常发生的恶性肿瘤是ABurkitt 肉瘤 B霍奇金淋巴瘤CKaposi 肉瘤 D非霍奇金淋巴瘤E脑原发性淋巴瘤(分数:1.00)A.B.C. D.E.解析:脑患者约 1/3 可发生 Kaposi 肉瘤,该肿瘤的并发率最高。在并发肿瘤中 Kaposi 肉瘤可占 2/3。8.补体中最重要的炎症介质是AC1q BC3a 和 C5aCC

    17、5、C6、C7 DC5C9EC4(分数:1.00)A.B. C.D.E.解析:9.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A白细胞渗出 B白细胞游出C趋化作用 D调理素化E白细胞吞噬(分数:1.00)A.B.C. D.E.解析:趋化作用是指白细胞沿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这些具有吸引白细胞作定向移动的化学刺激物称为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具有特异性。不同的炎症细胞对趋化因子的反应不同。最常见的外源性化学趋化因子有可溶性细菌产物,特别是含有 N-甲酰基蛋氨酸末端的多肽。内源性趋化因子包括:补体成分(C5a)、白三烯(LTB4)、细胞因子(IL-8)等。10.下列不符合有关渗出液作用的描述是A

    18、带来抗体 B带来补体C稀释毒素 D对机体有益无害E带来氧和营养物质(分数:1.00)A.B.C.D. E.解析:11.炎症时导致组织中蛋白质液体渗出的主要机制是A组织液胶体渗透压降低B血管内流体静压降低C血管内胶体渗透压升高 D血管通透性增加E组织液流体静压升高(分数:1.00)A.B.C.D. E.解析:急性炎症时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引起流体静压升高和血浆超滤;富含蛋白质的液体外渗到血管外,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而组织内胶体渗透压升高以及其他各种因素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12.下列不符合炎症渗出物的描述是A液体静置后凝固B液体内含极少数细胞和细胞碎片C液体比重高D液体内蛋白含量高 E液体浑浊(分

    19、数:1.00)A.B. C.D.E.解析:炎症渗出所形成的渗出液与单纯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漏出液的区别在于前者蛋白质含量较高,含有较多的细胞和细胞碎片,比重高于 1.018,常外观浑浊。渗出液的产生是血管壁通透性明显增加的结果。相比之下漏出液蛋白质含量低,所含的细胞和细胞碎片少,比重低于 1.018,外观清亮,漏出液的产生是血浆超滤的结果,并无血管壁通透性的明显增加,但两者均可引起水肿或浆膜腔积液。13.艾滋病最常见的传染途径是A哺乳、黏膜接触等方式感染婴儿B应用污染的针头进行静脉注射C输血及血制品的应用D性接触传播E母体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分数:1.00)A.B.C.D. E.解析:14.B

    20、细胞免疫缺陷常出现哪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A支原体 B细菌C病毒 D真菌E衣原体(分数:1.00)A.B. C.D.E.解析:15.下述物质在炎症的疼痛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A细菌代谢产物 B白三烯C溶酶体酶 D缓激肽E组胺(分数:1.00)A.B.C.D. E.解析:激肽系统激活的最终产物是缓激肽,可使细动脉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内皮细胞收缩,使血管以外的平滑肌细胞收缩,并可引起疼痛。16.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是A变性、坏死、增生 B释放炎症介质C局部物质代谢紊乱D血管变化及渗出物形成E变质、渗出、增生(分数:1.00)A.B.C.D.E. 解析:17.急性炎症最早出现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标志是A

    21、白细胞游出 B细动脉短暂收缩C白细胞附壁 D血流速度减慢E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分数:1.00)A.B. C.D.E.解析: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包括:细动脉短暂收缩、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血流速度减慢。18.下列不符合炎症性增生的描述是A对机体有益无害B具有限制炎症扩散的作用C可引起实质细胞的增生D具有修复作用E可引起间质细胞增生(分数:1.00)A. B.C.D.E.解析:19.有关自身抗体的描述,下列正确的是A自身抗体可引起型变态反应而致病B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也可检出自身抗体C正常人体内不可能检出自身抗体D检出自身抗体则意味着机体发生了自身免疫性疾病E正常人到老年期时,自身抗体

    22、的检出率明显降低(分数:1.00)A.B. C.D.E.解析:20.HIV 可感染组织中的ACD8 +T 细胞 BNK 细胞C中性粒细胞 DB 细胞E单核巨噬细胞(分数:1.00)A.B.C.D.E. 解析:21.HIV 入侵 T 细胞的主要门户是ACD3 分子 BCD8 分子CCD4 分子 DCD16 分子ECD19 分子(分数:1.00)A.B.C. D.E.解析:22.与白细胞杀菌能力无关的是A趋化作用 B识别和黏着C包围吞入 D杀伤降解E吞噬溶酶体的形成(分数:1.00)A. B.C.D.E.解析:23.炎症的变质是指病灶局部组织实质细胞和(或)间质细胞发生A萎缩和变性 B坏死和增生C

    23、变性和坏死 D增生和变性E萎缩和坏死(分数:1.00)A.B.C. D.E.解析: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统称为变质。变质既可发生于实质细胞,也可发生于间质细胞。实质细胞常出现的变质性变化包括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凋亡、细胞凝固性坏死和液化性坏死等。间质细胞常出现的变质性变化包括黏液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等。24.与 AIDS 发病密切相关的病毒是AHBV BHCV CHPVDEBV EHIV(分数:1.00)A.B.C.D.E. 解析:25.AIDS 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应除外A弓形虫脑膜炎 B流行性乙型脑炎C多灶性白质脑病 D亚急性脑病E痴呆(分数:1.00)A.B. C.D.E.解析:

    24、26.下列哪项不是炎症反应所必需的A红细胞漏出 B白细胞游出C补体的激活 D纤维素渗出E趋化作用(分数:1.00)A. B.C.D.E.解析:27.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常见于A中老年患者 B婴幼儿C营养不良患者 D恶性肿瘤患者E器官移植患者(分数:1.00)A.B. C.D.E.解析:28.下述炎症介质具有化学趋化作用的是A活性氧代谢产物 B缓激肽CC3b D组胺EC5a(分数:1.00)A.B.C.D.E. 解析:29.口眼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是A甲状腺功能减退 B甲状旁腺功能减退C口、眼干燥 D口、眼、外阴溃疡E肌无力(分数:1.00)A.B.C. D.E.解析:30.硬皮病的肾脏病变主要发生

    25、在A叶间小动脉 B肾小球C肾小管 D入球小动脉E肾动脉(分数:1.00)A. B.C.D.E.解析:31.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不包括A某些感染,如结核病导致免疫功能低下BAIDSC恶性肿瘤及抗肿瘤治疗导致的免疫功能低下D肾移植排斥反应E蛋白丢失(肾病综合征)、淋巴细胞减少(应用皮质激素者)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分数:1.00)A.B.C.D. E.解析:32.关于炎症的描述,下列错误的是A炎症是机体对于损伤因子的防御性反应B吞噬及清除损伤因子的反应,均为炎症C炎症包括损伤及抗损伤过程D炎症可能会对机体造成危害E炎症可有局部及全身反应(分数:1.00)A.B. C.D.E.解析: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

    26、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所发生的复杂性防御反应。单细胞和多细胞动物也能对局部损伤发生各自的反应,这些反应包括吞噬损伤因子、通过细胞或细胞器肥大以应对有害刺激物,但所有这些均不能称为炎症。只有当生物进化到具有血管时,才能发生以血管反应、液体和白细胞渗出为主要特征,同时又保留上述吞噬和清除功能的炎症反应。33.急性炎症时组织肿胀的主要原因是A实质细胞变质 B肉芽组织增生C充血及血液成分渗出D实质细胞增生 E纤维组织增生(分数:1.00)A.B.C. D.E.解析:局部组织充血、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液成分渗出是急性炎症时局部组织肿胀的主要原因。34.AIDS 患者晚期淋巴结的病理变化是A副皮质区变窄 B淋

    27、巴滤泡增生C副皮质区增生 D窦组织细胞增生E淋巴细胞消失殆尽(分数:1.00)A.B.C.D.E. 解析:35.下述与艾滋病的发病机制无关的是A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降低B淋巴因子减少 CT 细胞毒反应降低DNK 细胞杀灭肿瘤细胞的功能降低EB 细胞不产生正常的抗体反应(分数:1.00)A. B.C.D.E.解析:36.属于炎症的变质性病变是A烫伤引起的表皮水疱B慢性肝炎时汇管区浸润的炎细胞C乙型脑炎时神经细胞溶解消失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时蛛网膜下腔内的脓液E心外膜的纤维素(分数:1.00)A.B.C. D.E.解析:烫伤引起的表皮水疱属于浆液性炎渗出;慢性肝炎时汇管区浸润的炎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流

    28、行性脑脊髓膜炎属于化脓性炎;心外膜的纤维素性炎以纤维素渗出为主。故正确答案是 C。37.关于炎症的描述,下列错误的是A炎症的全身反应包括发热和白细胞计数升高B炎症的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C炎症是白细胞吞噬和清除病原微生物的反应D变质是炎症的损伤性过程E渗出和增生是炎症的抗损伤及修复过程(分数:1.00)A.B.C. D.E.解析:38.炎细胞浸润是指A病原微生物进入发生炎症的组织B炎症向周围组织扩散C血管内成分进入发生炎症的组织D发生炎症的组织浸泡于渗出液中E白细胞自血管内进入炎症局部组织(分数:1.00)A.B.C.D.E. 解析:39.AIDS 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是A白色念珠菌

    29、感染 B弓形虫感染C曲霉菌感染 D卡氏肺孢子虫感染E巨细胞病毒感染(分数:1.00)A.B.C.D. E.解析:40.AIDS 首先侵犯的器官是A皮肤 B淋巴结 C生殖道D脾 E肠黏膜(分数:1.00)A.B. C.D.E.解析:41.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是A纤维素渗出 B血管扩张C血浆渗出 D红细胞漏出E白细胞渗出(分数:1.00)A.B.C.D.E. 解析:42.急性炎症反应时,最先渗出的是A中性粒细胞 B纤维蛋白C球蛋白 D淋巴细胞E白蛋白(分数:1.00)A.B.C.D.E. 解析:43.硬皮病的特征性病变是A全身皮肤多发性肉芽肿形成及纤维化B全身性皮肤变硬,胶原纤维增生C全身皮肤小血

    30、管增厚、玻璃样变D全身细小动脉玻璃样变、硬化E全身多器官间质过度纤维化及炎症性改变(分数:1.00)A.B.C.D.E. 解析:二、B 型题(总题数:2,分数:3.50)A变应原引起的 IgE 介导的超敏反应BMHC 分子C效应性 T 细胞介导炎症反应和细胞毒作用D免疫复合物介导沉积激活补体并引起组织损伤EIgM、IgG 与细胞或组织的抗原结合,补体介导的细胞毒反应(分数:2.00)(1).型变态反应为(分数:0.50)A. B.C.D.E.解析:(2).型变态反应为(分数:0.50)A.B.C.D.E. 解析:(3).型变态反应为(分数:0.50)A.B.C.D. E.解析:(4).型变态反

    31、应为(分数:0.50)A.B.C. D.E.解析:型变态反应由 IgE 介导,型变态反应由 IgG 或 IgM 介导,并激活补体导致细胞损伤,或依赖抗体介导的细胞毒反应;型变态反应则由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组织,固定补体导致组织损伤;型变态反应由致敏 T 细胞介导,反应出现时间较前几类反应更为滞后,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A间质明显水肿并伴有 CD4+、CD8 +T 细胞为主的单个核细胞浸润B系统性硬化样反应C急性血管炎D广泛急性小动脉炎伴血栓形成及缺血性坏死E血管内膜纤维化,引起管腔严重狭窄(分数:1.50)(1).超急性排斥反应(分数:0.50)A.B.C.D. E.解析:(2).急性细胞型排斥反应(分数:0.50)A. B.C.D.E.解析:(3).肾慢性排斥反应(分数:0.50)A.B.C.D.E. 解析:超急性排斥反应为型变态反应,可有急性坏死性血管炎、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以及出血、梗死。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可由型变态反应和型变态反应介导,主要累及血管,病变和超急性排斥反应有相似之处,但出现时间较晚。急性细胞型排斥反应由型变态反应所致,故有大量 T 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并以破坏肾小管为其特点。慢性排斥反应则以血管壁增厚和管腔闭塞为特征。


    注意事项

    本文(【医学类职业资格】病理学基础知识-7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diecharacter3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