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基础知识-6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B(总题数:40,分数:80.00)1.免疫稳定的功能是 A.清除机体中衰老、死亡细胞 B.抗病原微生物侵入 C.抗感染作用 D.消除机体突变细胞 E.抑制癌细胞(分数:2.00)A.B.C.D.E.2.下列叙述中,哪些与呼吸系统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有关 A.免疫器官 B.免疫球蛋白 C.细胞因子 D.T 淋巴细胞 E.溶菌酶(分数:2.00)A.B.C.D.E.3.免疫系统不包括 A.免疫活性细胞 B.外周免疫器官 C.中枢免疫器官 D.补体 E.神经细胞(分数:2.00)A.B.C.D.E.4.不
2、属于外周免疫器官的是 A.骨髓 B.脾脏 C.淋巴结 D.扁桃体 E.黏膜免疫系统(分数:2.00)A.B.C.D.E.5.中枢免疫器官是 A.胸腺、骨髓 B.胸腺、脾脏 C.胸腺、淋巴结 D.骨髓、脾脏 E.骨髓、淋巴结(分数:2.00)A.B.C.D.E.6.抗原表位是 A.半抗原 B.超抗原 C.抗原决定基 D.TI 抗原 E.TD 抗原(分数:2.00)A.B.C.D.E.7.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的物质为 A.TI 抗原 B.半抗原 C.TD 抗原 D.完全抗原 E.超抗原(分数:2.00)A.B.C.D.E.8.抗原决定簇又称为 A.氨基酸基团 B.免疫原 C.共同抗原 D.表位
3、E.变应原(分数:2.00)A.B.C.D.E.9.抗体的本质是 A.脂蛋白 B.白蛋白 C.脂多糖 D.免疫球蛋白 E.外膜蛋白(分数:2.00)A.B.C.D.E.10.Ig 可以分为 IgG、IgM、IgA、IgE 和 IgD 五类,其分类依据主要是 A.VL 的不同 B.CL 的不同 C.VH 的不同 D.CH 的不同 E.VC 的不同(分数:2.00)A.B.C.D.E.11.IgG 的 Fc 段是 A.与抗原结合部位 B.与细胞结合部位 C.具有抗体活性的部位 D.同种异型遗传标记存在部位 E.在可变区(分数:2.00)A.B.C.D.E.12.抗原抗体结合分子间起最主要作用的作用
4、力是 A.静电引力 B.范德华引力 C.氢键 D.疏水作用力 E.亲水性引力(分数:2.00)A.B.C.D.E.13.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检测相应的抗体或抗原,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 A.特异性 B.比例性 C.可逆性 D.亲和性 E.带现象(分数:2.00)A.B.C.D.E.14.免疫学技术中的亲和层析,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哪个特点来纯化抗原或抗体 A.特异性 B.比例性 C.可逆性 D.亲和性 E.亲和力(分数:2.00)A.B.C.D.E.15.关于抗原抗体反应错误的陈述是 A.具有高度特异性 B.可以利用洗脱的方法将抗原抗体重新分离而不损害其活性 C.抗原抗体反应是肉眼可观察到的,不需要
5、显示系统 D.受电解质、酸碱度和浓度的影响 E.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需要适当的比例(分数:2.00)A.B.C.D.E.16.胰岛素由何种细胞分泌 A.胰岛 细胞 B.胰岛 细胞 C.胰腺 细胞 D.胰岛 细胞和 细胞 E.皆不是(分数:2.00)A.B.C.D.E.17.抗原抗体反应分为 A.一个阶段 B.两个阶段 C.三个阶段 D.四个阶段 E.不分阶段(分数:2.00)A.B.C.D.E.18.不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是 A.电解质 B.反应体积 C.温度 D.震荡 E.pH(分数:2.00)A.B.C.D.E.19.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是 A.cm B.mm C.m D.nm E.pm(分
6、数:2.00)A.B.C.D.E.20.细菌 L 型是指细菌 A.细胞壁缺陷 B.染色体缺陷 C.质粒缺陷 D.细胞核缺陷 E.核糖体缺陷(分数:2.00)A.B.C.D.E.21.以细菌生长时间为横坐标,培养物中细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可绘制一条曲线,称为 A.增长曲线 B.生长曲线 C.代谢曲线 D.繁殖曲线 E.增殖曲线(分数:2.00)A.B.C.D.E.22.正常菌群不包括 A.常居菌 B.过路菌 C.致病菌 D.条件致病菌 E.机会致病菌(分数:2.00)A.B.C.D.E.23.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B.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C
7、.防腐是指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D.无菌为不含活菌的意思 E.消毒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和非病原微生物(分数:2.00)A.B.C.D.E.24.内毒素是 A.菌体抗原 B.表面抗原 C.核心多糖 D.特异多糖 E.脂多糖(分数:2.00)A.B.C.D.E.25.下列哪种成分不属于外毒索 A.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B.产毒性大肠杆菌肠毒素 C.白喉毒素 D.表皮剥脱毒素 E.脂质 A(分数:2.00)A.B.C.D.E.26.卡介苗的获得属于 A.形态变异 B.结构变异 C.毒力变异 D.耐药性变异 E.抗原性变异(分数:2.00)A.B.C.D.E.27.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是 A
8、.株 B.科 C.属 D.种 E.目(分数:2.00)A.B.C.D.E.28.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时,菌落周围常出现溶血环,此现象称为 A. 溶血 B. 溶血 C. 溶血 D. 溶血 E. 溶血(分数:2.00)A.B.C.D.E.29.不属于肠杆菌科的细菌是 A.霍乱弧菌 B.痢疾志贺菌 C.伤寒沙门菌 D.大肠埃希菌 E.变形杆菌(分数:2.00)A.B.C.D.E.30.沙门菌属中的 Vi 抗原属于 A.菌体抗原 B.鞭毛抗原 C.M 抗原 D.5 抗原 E.表面抗原(分数:2.00)A.B.C.D.E.31.结核病主要由下列何种细菌引起 A.人型结核分枝杆菌 B.牛型结核分枝杆菌 C
9、.堪萨斯分枝杆菌 D.海分枝杆菌 E.胞内分枝杆菌(分数:2.00)A.B.C.D.E.32.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不包括 A.抗酸染色阳性,细长、稍弯曲杆菌 B.菌体上可含有一至数个异染颗粒 C.改良罗氏培养基上生长迅速 D.专性需氧 E.菌落多为 R 型(分数:2.00)A.B.C.D.E.33.下列何种微生物无细胞壁结构 A.分枝杆菌 B.支原体 C.衣原体 D.军团菌 E.幽门螺杆菌(分数:2.00)A.B.C.D.E.34.病毒的增殖过程不包括 A.吸附与穿入 B.病毒成分的合成及装配 C.二分裂 D.脱壳 E.释放(分数:2.00)A.B.C.D.E.35.通过皮肤侵入人体的寄生
10、虫是 A.蛔虫 B.钩虫 C.疟原虫 D.蛲虫 E.丝虫(分数:2.00)A.B.C.D.E.36.既可作为终宿主,又可作中间宿主的线虫是 A.蛔虫 B.旋毛虫 C.钩虫 D.蛲虫 E.丝虫(分数:2.00)A.B.C.D.E.37.人体寄生虫中最大的蠕虫卵是 A.肝吸虫卵 B.姜片虫卵 C.肺吸虫卵 D.血吸虫卵 E.蛔虫卵(分数:2.00)A.B.C.D.E.38.人是钩虫的 A.中间宿主 B.终宿主 C.保虫宿主 D.转续宿主 E.贮存宿主(分数:2.00)A.B.C.D.E.39.华支睾吸虫最常寄生于 A.十二指肠 B.小肠上段 C.结肠 D.盲肠 E.肝内胆管(分数:2.00)A.B
11、.C.D.E.40.日本血吸虫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 A.成虫 B.尾蚴 C.童虫 D.虫卵 E.毛蚴(分数:2.00)A.B.C.D.E.二、B/B(总题数:3,分数:20.00) A.1%5% B.0.5%5% C.50%70% D.20%40% E.3%8%(分数:6.00)(1).成人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参考值范围是(分数:2.00)A.B.C.D.E.(2).成人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参考值范围是(分数:2.00)A.B.C.D.E.(3).成人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参考值范围是(分数:2.00)A.B.C.D.E. A.原始粒细胞 B.早幼粒细胞 C.原始红细胞 D.原始淋巴细胞 E.浆细胞(分数
12、:8.00)(1).胞体直径 1018m,核染色质细致,颗粒状排列均匀、平坦,核仁 25 个,界限清楚,胞浆淡蓝色,着色均匀浅淡(分数:2.00)A.B.C.D.E.(2).胞体直径 1520m,可见伪足突出,核染色质粗粒状,不均匀,着色深,可有 13 个核仁,较大界限不清,胞浆深蓝浓稠,核周有淡染区(分数:2.00)A.B.C.D.E.(3).胞体直径 1018m,核染色质粗颗粒状、排列紧密、分布不均、有明显厚实感,核仁 12 个、清晰,核膜清楚、胞浆很少、亮蓝色、仅环于核周(分数:2.00)A.B.C.D.E.(4).直径 815m,胞核偏位,核染色质常排列成车轮状,胞浆丰富、染蓝色或红蓝
13、相混的蓝紫色、有泡沫感(分数:2.00)A.B.C.D.E. A.前带 B.后带 C.等价点 D.带现象 E.等价带(分数:6.00)(1).最迅速出现可见反应时的抗原抗体的浓度比(分数:2.00)A.B.C.D.E.(2).抗原抗体比例不合适,不出现可见反应(分数:2.00)A.B.C.D.E.(3).抗原与抗体比例最合适的范围(分数:2.00)A.B.C.D.E.初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基础知识-6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B(总题数:40,分数:80.00)1.免疫稳定的功能是 A.清除机体中衰老、死亡细胞 B.抗病原微生物侵入 C.抗感染作用 D.消除机
14、体突变细胞 E.抑制癌细胞(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免疫稳定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组织、细胞的能力。2.下列叙述中,哪些与呼吸系统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有关 A.免疫器官 B.免疫球蛋白 C.细胞因子 D.T 淋巴细胞 E.溶菌酶(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溶菌酶、补体等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可杀灭吸入的微生物。3.免疫系统不包括 A.免疫活性细胞 B.外周免疫器官 C.中枢免疫器官 D.补体 E.神经细胞(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神经细胞不属于免疫系统。4.
15、不属于外周免疫器官的是 A.骨髓 B.脾脏 C.淋巴结 D.扁桃体 E.黏膜免疫系统(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免疫器官由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组成。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皮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5.中枢免疫器官是 A.胸腺、骨髓 B.胸腺、脾脏 C.胸腺、淋巴结 D.骨髓、脾脏 E.骨髓、淋巴结(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各类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称为中枢免疫器官。包括人体的骨髓、胸腺和禽类特有的法氏囊。6.抗原表位是 A.半抗原 B.超抗原 C.抗原决定基 D.TI 抗原 E.TD 抗原(分数:
16、2.00)A.B.C. D.E.解析:解析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最小化学亚单位称为抗原决定基,又称抗原表位。7.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的物质为 A.TI 抗原 B.半抗原 C.TD 抗原 D.完全抗原 E.超抗原(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抗原一般具有两个重要特性,即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免疫反应性)。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的物质为完全抗原。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为半抗原。8.抗原决定簇又称为 A.氨基酸基团 B.免疫原 C.共同抗原 D.表位 E.变应原(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抗原决定簇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9
17、.抗体的本质是 A.脂蛋白 B.白蛋白 C.脂多糖 D.免疫球蛋白 E.外膜蛋白(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抗体是 B 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10.Ig 可以分为 IgG、IgM、IgA、IgE 和 IgD 五类,其分类依据主要是 A.VL 的不同 B.CL 的不同 C.VH 的不同 D.CH 的不同 E.VC 的不同(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根据免疫球蛋白重链恒定区(CH)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的差异及其抗原特异性不同,可将免疫球蛋白的 H 链分为 链、 链、 链、
18、链、 链,由它们组成的免疫球蛋白分别称为IgM、IgG、IgA、IgD 和 IgE。11.IgG 的 Fc 段是 A.与抗原结合部位 B.与细胞结合部位 C.具有抗体活性的部位 D.同种异型遗传标记存在部位 E.在可变区(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IgG 的 Fc 段可与具有 Fc 受体的细胞相结合。12.抗原抗体结合分子间起最主要作用的作用力是 A.静电引力 B.范德华引力 C.氢键 D.疏水作用力 E.亲水性引力(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两个疏水基团在水溶液中相互接触时,由于对水分子排斥而趋向聚集,称为疏水作用力。疏水作用力约占抗原抗体反应
19、总结合力的 50%,起最主要作用。13.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检测相应的抗体或抗原,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 A.特异性 B.比例性 C.可逆性 D.亲和性 E.带现象(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这种结合具有特异性,因此,可利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测未知抗体(或抗原)。14.免疫学技术中的亲和层析,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哪个特点来纯化抗原或抗体 A.特异性 B.比例性 C.可逆性 D.亲和性 E.亲和力(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抗原抗体反应具有可逆性,即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后,可某些条件下可发生解离,恢复抗
20、原抗体的游离状态。因此,可利用这一特点来纯化抗原或抗体。15.关于抗原抗体反应错误的陈述是 A.具有高度特异性 B.可以利用洗脱的方法将抗原抗体重新分离而不损害其活性 C.抗原抗体反应是肉眼可观察到的,不需要显示系统 D.受电解质、酸碱度和浓度的影响 E.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需要适当的比例(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抗原和抗体虽然都是大分子物质,但单分子的抗原与抗体反应用肉眼观察不到。必须借助于显示系统,才能将看不见的抗原抗体反应转化成可以看见或可以测定的反应。16.胰岛素由何种细胞分泌 A.胰岛 细胞 B.胰岛 细胞 C.胰腺 细胞 D.胰岛 细胞和 细胞 E.皆不是(
21、分数:2.00)A.B. C.D.E.解析:17.抗原抗体反应分为 A.一个阶段 B.两个阶段 C.三个阶段 D.四个阶段 E.不分阶段(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阶段,仅几秒至几分钟,无可见反应;第二阶段为可见反应阶段,需经数分钟或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出现肉眼可见反应。18.不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是 A.电解质 B.反应体积 C.温度 D.震荡 E.pH(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有两方面,除了抗原和抗体本身的性质、活性及浓度(或效价)等之外,还受到环境
22、条件的影响(电解质、酸碱度、温度等)。反应体积一般不影响抗原抗体反应。19.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是 A.cm B.mm C.m D.nm E.pm(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细菌通常以微米(m)作为测量它们大小的单位。20.细菌 L 型是指细菌 A.细胞壁缺陷 B.染色体缺陷 C.质粒缺陷 D.细胞核缺陷 E.核糖体缺陷(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细菌 L 型是指在人工诱导或自然情况下,细菌细胞壁可被破坏,形成的细胞壁缺陷型细菌。21.以细菌生长时间为横坐标,培养物中细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可绘制一条曲线,称为 A.增长曲线 B.生长曲线 C.代谢曲
23、线 D.繁殖曲线 E.增殖曲线(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将一定量的细菌接种于适宜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间隔不同时间取样检查细菌数,观察其生长规律。以生长时间为横坐标,培养物中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可得出一条曲线,称为细菌的生长曲线。22.正常菌群不包括 A.常居菌 B.过路菌 C.致病菌 D.条件致病菌 E.机会致病菌(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在人体的皮肤和与外界相通腔道中有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寄居,对宿主一般无害,为正常菌群。包括三种情况:常居菌、过路菌、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23.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
24、的方法 B.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C.防腐是指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D.无菌为不含活菌的意思 E.消毒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和非病原微生物(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消毒是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和非病原微生物。24.内毒素是 A.菌体抗原 B.表面抗原 C.核心多糖 D.特异多糖 E.脂多糖(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成分。25.下列哪种成分不属于外毒索 A.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B.产毒性大肠杆菌肠毒素 C.白喉毒素 D.表皮剥脱毒素 E.脂质 A(分数:2.
25、00)A.B.C.D.E. 解析:解析 内毒素主要成分为脂多糖(LPS),由脂质 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26.卡介苗的获得属于 A.形态变异 B.结构变异 C.毒力变异 D.耐药性变异 E.抗原性变异(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卡介苗是牛型结核分枝杆菌经多次传代后获得的减毒株。27.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是 A.株 B.科 C.属 D.种 E.目(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28.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时,菌落周围常出现溶血环,此现象称为 A. 溶血 B. 溶血 C. 溶血 D. 溶血 E. 溶血(分数:2.00)A.
26、 B.C.D.E.解析:解析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在血平板上生长时,菌落周围出现草绿色溶血环,此现象称为 溶血。29.不属于肠杆菌科的细菌是 A.霍乱弧菌 B.痢疾志贺菌 C.伤寒沙门菌 D.大肠埃希菌 E.变形杆菌(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霍乱弧菌属于弧菌科弧菌属。30.沙门菌属中的 Vi 抗原属于 A.菌体抗原 B.鞭毛抗原 C.M 抗原 D.5 抗原 E.表面抗原(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在沙门菌属中已被证实的表面抗原有 Vi 抗原、M 抗原和 5 抗原三种,均为不稳定的表面抗原。31.结核病主要由下列何种细菌引起 A.人型结核分枝杆菌 B
27、.牛型结核分枝杆菌 C.堪萨斯分枝杆菌 D.海分枝杆菌 E.胞内分枝杆菌(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结核病。对人类致病的有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型结核分枝杆菌,主要为人型结核分枝杆菌。32.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不包括 A.抗酸染色阳性,细长、稍弯曲杆菌 B.菌体上可含有一至数个异染颗粒 C.改良罗氏培养基上生长迅速 D.专性需氧 E.菌落多为 R 型(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结核分枝杆菌在改良罗氏培养基上生长缓慢,25 周出现肉眼可见的粗糙型菌落。33.下列何种微生物无细胞壁结构 A.分枝杆菌 B.支原体 C.衣原体 D.军团
28、菌 E.幽门螺杆菌(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支原体无细胞壁结构。34.病毒的增殖过程不包括 A.吸附与穿入 B.病毒成分的合成及装配 C.二分裂 D.脱壳 E.释放(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病毒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繁殖后代。病毒复制周期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和释放 5 个步骤。35.通过皮肤侵入人体的寄生虫是 A.蛔虫 B.钩虫 C.疟原虫 D.蛲虫 E.丝虫(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钩虫感染期是其丝状幼,可以经毛囊、汗腺口或皮肤破损处主动侵入人体。36.既可作为终宿主,又可作中间宿主的
29、线虫是 A.蛔虫 B.旋毛虫 C.钩虫 D.蛲虫 E.丝虫(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旋毛虫成虫寄生在人、猪、猫等多种野生动物的小肠上段,而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横纹肌,完成生活史必须转换宿主,所以它是既可作为终宿主、又可作中间宿主的线虫。37.人体寄生虫中最大的蠕虫卵是 A.肝吸虫卵 B.姜片虫卵 C.肺吸虫卵 D.血吸虫卵 E.蛔虫卵(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姜片虫卵在常见寄生虫虫卵中是比较大的,大小可达(130140)nm(3085)nm。38.人是钩虫的 A.中间宿主 B.终宿主 C.保虫宿主 D.转续宿主 E.贮存宿主(分数:2.00)
30、A.B. C.D.E.解析:解析 钩虫的成虫寄生人体的肠道。39.华支睾吸虫最常寄生于 A.十二指肠 B.小肠上段 C.结肠 D.盲肠 E.肝内胆管(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华支睾吸虫简称肝吸虫,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40.日本血吸虫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 A.成虫 B.尾蚴 C.童虫 D.虫卵 E.毛蚴(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日本血吸虫感染人体时,成虫、尾蚴、童虫和虫卵均对人体造成危害,其中虫卵是血吸虫主要致病因子。二、B/B(总题数:3,分数:20.00) A.1%5% B.0.5%5% C.50%70% D.20%40% E.3%
31、8%(分数:6.00)(1).成人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参考值范围是(分数:2.00)A.B. C.D.E.解析:(2).成人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参考值范围是(分数:2.00)A.B.C.D. E.解析:(3).成人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参考值范围是(分数:2.00)A.B.C.D.E. 解析: A.原始粒细胞 B.早幼粒细胞 C.原始红细胞 D.原始淋巴细胞 E.浆细胞(分数:8.00)(1).胞体直径 1018m,核染色质细致,颗粒状排列均匀、平坦,核仁 25 个,界限清楚,胞浆淡蓝色,着色均匀浅淡(分数:2.00)A.B.C.D. E.解析:(2).胞体直径 1520m,可见伪足突出,核染色质粗粒状
32、,不均匀,着色深,可有 13 个核仁,较大界限不清,胞浆深蓝浓稠,核周有淡染区(分数:2.00)A.B.C. D.E.解析:(3).胞体直径 1018m,核染色质粗颗粒状、排列紧密、分布不均、有明显厚实感,核仁 12 个、清晰,核膜清楚、胞浆很少、亮蓝色、仅环于核周(分数:2.00)A. B.C.D.E.解析:(4).直径 815m,胞核偏位,核染色质常排列成车轮状,胞浆丰富、染蓝色或红蓝相混的蓝紫色、有泡沫感(分数:2.00)A.B.C.D.E. 解析: A.前带 B.后带 C.等价点 D.带现象 E.等价带(分数:6.00)(1).最迅速出现可见反应时的抗原抗体的浓度比(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最迅速出现可见反应沉淀时的抗原抗体的浓度比或量比,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比,也称为等价点。(2).抗原抗体比例不合适,不出现可见反应(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抗原抗体反应时,抗原抗体比例不合适不出现可见反应称为带现象。(3).抗原与抗体比例最合适的范围(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抗原抗体浓度比例合适,结合充分,出现肉眼可见的现象,这一浓度范围称为等价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