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级(师)临床医学检验技师-28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52,分数:100.00)1.双抗体夹心 ELISA 可用于检测(分数:2.00)A.CEAB.胰岛素C.吗啡D.ANAE.RF2.何种 ELISA 方法其酶标二抗具有通用特性(分数:2.00)A.双抗体夹心B.一步法C.捕获法D.竞争法E.间接法3.间接 ELISA 可用于检测(分数:2.00)A.AFPB.胰岛素C.HIV 抗体D.吗啡E.HBsAg4.酶免疫印迹所用的固相材料为(分数:2.00)A.NC 膜B.聚苯乙烯C.磁性颗粒D.尼龙膜E.凝胶5.捕获法测定病原体抗体的类别
2、是(分数:2.00)A.IgMB.IgGC.IgAD.IgDE.IgE6.以碳酸盐作为包被缓冲液,最佳 pH 为(分数:2.00)A.7.2B.7.4C.7.0D.8.6E.9.67.目前通用标记 HRP 的实验方法为(分数:2.00)A.戊二醛交联B.过碘酸钠氧化法C.琥珀酸酐法D.混合酸酐法E.碳化二亚胺法8.生物素分子中可进行修饰,形成各种活化生物素的基因是(分数:2.00)A.环B.环C.羧基D.羟基E.酮基9.链霉亲和素的活性单位是以结合多少生物素所需的量来表示(分数:2.00)A.1gB.2gC.3gD.4gE.5g10.免疫组化技术的关键步骤是(分数:2.00)A.标本处理B.抗
3、体的处理与保存C.免疫染色D.设立对照试验E.结果判断11.PAP 复合物中的酶是(分数:2.00)A.胶原酶B.胃蛋白酶C.葡萄糖氧化酶D.碱性磷酸酶E.辣根过氧化物酶12.组化染色前,应对标本进行固定,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分数:2.00)A.保存组织细胞的抗原性B.防止细胞脱落C.防止细胞自溶D.终止胞内酶的活性E.使细胞内蛋白质凝固13.免疫组化法吸收试验是用过量已知抗原与抗体充分反应,理想的温度是(分数:2.00)A.4B.25C.56D.37E.5014.下列不是激光光源特征的是(分数:2.00)A.单色性强B.波长范围较宽C.亮度高D.相干性好E.方向性强15.免疫组化技术基质标本的
4、来源,错误的是(分数:2.00)A.活体组织B.血清C.病毒D.培养细胞E.细菌16.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不包括(分数:2.00)A.激光器B.扫描头C.光学显微镜D.计算机及输出E.细胞分选系统17.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包括(分数:2.00)A.红细胞B.单核细胞C.巨噬细胞D.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E.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18.从单个核细胞中去除单核细胞最便捷的方法是(分数:2.00)A.E 花环沉降法B.亲和板法C.免疫磁珠法D.黏附贴壁法E.尼龙棉吸附法19.同时分离 CD4 + T 细胞和 CD8 + T 细胞较好的方法是(分数:2.00)A.E 花环沉降法B.密度梯度离心法C.免疫磁
5、珠法D.黏附贴壁法E.尼龙棉吸附法20.仅作用于 T 细胞的非特异性刺激物是(分数:2.00)A.PHAB.PWMC.LPSD.Con-AE.SPA21.Ficoll 分离液的主要成分是(分数:2.00)A.泛影葡胺B.聚蔗糖C.聚乙二醇D.泛影葡胺和聚蔗糖E.泛影葡胺和聚乙二醇22.目前测定细胞增殖程度的常规方法是 A.MTT 比色法 B.3HTdR 掺入法 C.流式细胞仪术 D.酶释放法 E.荧光法(分数:2.00)A.B.C.D.E.23.对吞噬细胞的吞噬活动阶段划分正确的是(分数:2.00)A.诱导、趋化、分化B.趋化、吞噬、细胞内杀灭C.诱导、趋化、细胞内杀灭D.趋化、吞噬、细胞自身
6、溶解E.诱导、分化、吞噬24.判定中性粒细胞吞噬白色念珠菌是否被杀死的染液为(分数:2.00)A.苏丹染液B.复红染液C.刚果红染液D.美蓝染液E.沙黄染液25.对中性粒细胞杀菌率的叙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细胞质粗大颗粒数/计数细胞数B.细胞总数/计数细胞数C.菌体个数/计数细胞数D.计数细胞数/胞内含有染菌体的细胞数E.胞内含有染菌体的细胞数/计数细胞数26.酸性磷酸酶(硝酸铅法)活性强度的判定依据为(分数:2.00)A.巨噬细胞胞质棕色的深浅B.巨噬细胞内黄色颗粒的数量、粗细C.巨噬细胞内棕色颗粒的数量、粗细D.巨噬细胞内红色颗粒的数量、粗细E.巨噬细胞内绿色颗粒的数量、粗细27
7、.硝基四氮唑蓝还原试验是(分数:2.00)A.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内杀菌能力试验B.检测中性粒细胞内杀菌能力试验C.检测 B 淋巴细胞内杀菌能力试验D.检测 T 淋巴细胞内杀菌能力试验E.检测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试验28.对于硝基四氮唑还原试验原理叙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BBT 接受细胞代谢所脱的氢,评价杀菌过程的耗氧量B.CBT 接受细胞代谢所脱的氢,评价杀菌过程的耗氧量C.NBT 接受细胞代谢所脱的氢,评价杀菌过程的耗氧量D.TBT 接受细胞代谢所脱的氢,评价杀菌过程的耗氧量E.NCT 接受细胞代谢所脱的氢,评价杀菌过程的耗氧量29.评价中性粒细胞内的杀菌过程中,与代谢关系最密切的酶类
8、为(分数:2.00)A.胆碱酯酶B.细胞色素氧化酶C.丙酮酸脱氢酶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E.糖原合酶30.检测细胞因子最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是(分数:2.00)A.免疫层析B.发光免疫C.ELISAD.细胞增殖法E.斑点杂交31.关于免疫学方法检测细胞因子的评价,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特异性高B.生物活性检测C.操作简便D.用时短E.重复性好32.细胞因子生物学检测法的原理/依据是(分数:2.00)A.细胞因子具有不同的结构B.细胞因子具有不同的活性C.细胞因子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质D.细胞因子具有相似的结构E.细胞因子具有相似的活性33.细胞因子生物学检测法分类不包括(分数:2.00
9、)A.细胞增殖法B.免疫印迹法C.靶细胞杀伤法D.细胞因子诱导的产物分析法E.细胞病变抑制法34.体液中可溶性黏附分子的主要测定法是(分数:2.00)A.酶免疫组化法B.ELISA 法C.荧光免疫法D.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E.流式细胞仪测定法35.检测细胞表面黏附分子最常用的方法是(分数:2.00)A.ELISA 法B.放射免疫测定方法C.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方法D.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法E.酶免疫组织化学方法36.与白细胞黏附密切相关的 CAM 是(分数:2.00)A.E-选择素B.P-选择素C.L-选择素D.CD28EB737.血红蛋白尿综合征患者血清中升高的黏附分子是(分数:2.00)A.E-
10、选择素B.P-选择素C.L-选择素D.CD28EB738.检测可溶性黏附分子,ELISA 的技术类型是(分数:2.00)A.夹心法B.间接法C.竞争法D.捕获法E.一步法39.在 4条件下,冷球蛋白一般在何时出现沉淀(分数:2.00)A.24hB.68hC.812hD.1620hE.2472h40.大部分正常人血清也含有多克隆冷球蛋白,但含量通常在(分数:2.00)A.10mg/L 以下B.20mg/L 以下C.40mg/L 以下D.80mg/L 以下E.100mg/L 以下41.对 M 蛋白的轻链型进行鉴定的方法是(分数:2.00)A.血清蛋白区带电泳B.免疫电泳C.免疫固定电泳D.火箭免疫
11、电泳E.免疫印迹技术42.分离血清免疫复合物一般采用的 PEG 的最终浓度为(分数:2.00)A.1%2%B.3%4%C.5%7%D.6%8%E.7%10%43.PEG 比浊法测定非抗原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时敏感度可达(分数:2.00)A.5mg/LB.10mg/LC.15mg/LD.20mg/LE.25mg/L44.当 PEG 浓度大于多少时,选择性沉淀循环免疫复合物特性消失(分数:2.00)A.1%B.2%C.3%D.4%E.5%45.PEG 比浊法中,循环免疫复合物沉淀的最佳温度为(分数:2.00)A.1B.2C.3D.4E.546.用 PEG 沉淀法检测 CIC,其试验特点为(分数:2
12、.00)A.方法烦琐,特异性高,受温度影响小B.方法简便,特异性高,受温度影响小C.方法烦琐,特异性差,受温度影响大D.方法简便,特异性差,受温度影响大E.方法简便,特异性差,受温度影响小47.抗 C3-ELISA 法测定非抗原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时敏感度可达(分数:2.00)A.0.1mg/LB.0.2mg/LC.0.3mg/LD.0.4mg/LE.0.5mg/L48.关于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的正确说法是(分数:2.00)A.目前还没有较好的方法B.已建立了常规、实用的检测方法C.检测特异性免疫复合物比较简单D.只能检测免疫复合物的总量E.PEG 法特异性最好49.关于补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13、(分数:2.00)A.血清及组织液中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B.补体系统由多种活性成分组成C.通常处于活化状态D.性质稳定E.补体系统不介导病理性反应50.关于补体理化性质错误的是(分数:1.00)A.性质稳定B.冷冻干燥可较长时间保持其活性C.在 010活性保持 34 天D.加热 56 30min 灭活E.标本保存应置于-20以下51.关于补体调控叙述错误的是(分数:0.50)A.补体激活过程中生成的中间产物不稳定B.只有结合在细胞表面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才能触发经典途径C.补体系统活化失控可造成自身损伤,产生病理效应D.细胞表面结合有多种补体调节因子E.补体调节蛋白有十余种52.补体最主要的生物学活
14、性是(分数:0.50)A.溶菌、溶细胞作用B.调理吞噬作用C.免疫黏附作用D.炎症介质作用E.溶解病毒作用初级(师)临床医学检验技师-28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52,分数:100.00)1.双抗体夹心 ELISA 可用于检测(分数:2.00)A.CEA B.胰岛素C.吗啡D.ANAE.RF解析:2.何种 ELISA 方法其酶标二抗具有通用特性(分数:2.00)A.双抗体夹心B.一步法C.捕获法D.竞争法E.间接法 解析:3.间接 ELISA 可用于检测(分数:2.00)A.AFPB.胰岛素C.HIV 抗体 D.吗啡E.HBsAg解析:4.
15、酶免疫印迹所用的固相材料为(分数:2.00)A.NC 膜 B.聚苯乙烯C.磁性颗粒D.尼龙膜E.凝胶解析:5.捕获法测定病原体抗体的类别是(分数:2.00)A.IgM B.IgGC.IgAD.IgDE.IgE解析:6.以碳酸盐作为包被缓冲液,最佳 pH 为(分数:2.00)A.7.2B.7.4C.7.0D.8.6E.9.6 解析:7.目前通用标记 HRP 的实验方法为(分数:2.00)A.戊二醛交联B.过碘酸钠氧化法 C.琥珀酸酐法D.混合酸酐法E.碳化二亚胺法解析:8.生物素分子中可进行修饰,形成各种活化生物素的基因是(分数:2.00)A.环B.环C.羧基 D.羟基E.酮基解析:9.链霉亲和
16、素的活性单位是以结合多少生物素所需的量来表示(分数:2.00)A.1g B.2gC.3gD.4gE.5g解析:10.免疫组化技术的关键步骤是(分数:2.00)A.标本处理B.抗体的处理与保存C.免疫染色 D.设立对照试验E.结果判断解析:11.PAP 复合物中的酶是(分数:2.00)A.胶原酶B.胃蛋白酶C.葡萄糖氧化酶D.碱性磷酸酶E.辣根过氧化物酶 解析:12.组化染色前,应对标本进行固定,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分数:2.00)A.保存组织细胞的抗原性 B.防止细胞脱落C.防止细胞自溶D.终止胞内酶的活性E.使细胞内蛋白质凝固解析:13.免疫组化法吸收试验是用过量已知抗原与抗体充分反应,理想的
17、温度是(分数:2.00)A.4 B.25C.56D.37E.50解析:14.下列不是激光光源特征的是(分数:2.00)A.单色性强B.波长范围较宽 C.亮度高D.相干性好E.方向性强解析:15.免疫组化技术基质标本的来源,错误的是(分数:2.00)A.活体组织B.血清 C.病毒D.培养细胞E.细菌解析:16.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不包括(分数:2.00)A.激光器B.扫描头C.光学显微镜D.计算机及输出E.细胞分选系统 解析:17.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包括(分数:2.00)A.红细胞B.单核细胞C.巨噬细胞D.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解析:18.从单个核细胞中去除单核细胞最
18、便捷的方法是(分数:2.00)A.E 花环沉降法B.亲和板法C.免疫磁珠法D.黏附贴壁法 E.尼龙棉吸附法解析:19.同时分离 CD4 + T 细胞和 CD8 + T 细胞较好的方法是(分数:2.00)A.E 花环沉降法B.密度梯度离心法C.免疫磁珠法 D.黏附贴壁法E.尼龙棉吸附法解析:20.仅作用于 T 细胞的非特异性刺激物是(分数:2.00)A.PHA B.PWMC.LPSD.Con-AE.SPA解析:21.Ficoll 分离液的主要成分是(分数:2.00)A.泛影葡胺B.聚蔗糖C.聚乙二醇D.泛影葡胺和聚蔗糖 E.泛影葡胺和聚乙二醇解析:22.目前测定细胞增殖程度的常规方法是 A.MT
19、T 比色法 B.3HTdR 掺入法 C.流式细胞仪术 D.酶释放法 E.荧光法(分数:2.00)A. B.C.D.E.解析:23.对吞噬细胞的吞噬活动阶段划分正确的是(分数:2.00)A.诱导、趋化、分化B.趋化、吞噬、细胞内杀灭 C.诱导、趋化、细胞内杀灭D.趋化、吞噬、细胞自身溶解E.诱导、分化、吞噬解析:24.判定中性粒细胞吞噬白色念珠菌是否被杀死的染液为(分数:2.00)A.苏丹染液B.复红染液C.刚果红染液D.美蓝染液 E.沙黄染液解析:25.对中性粒细胞杀菌率的叙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细胞质粗大颗粒数/计数细胞数B.细胞总数/计数细胞数C.菌体个数/计数细胞数D.计数细胞
20、数/胞内含有染菌体的细胞数E.胞内含有染菌体的细胞数/计数细胞数 解析:26.酸性磷酸酶(硝酸铅法)活性强度的判定依据为(分数:2.00)A.巨噬细胞胞质棕色的深浅B.巨噬细胞内黄色颗粒的数量、粗细C.巨噬细胞内棕色颗粒的数量、粗细 D.巨噬细胞内红色颗粒的数量、粗细E.巨噬细胞内绿色颗粒的数量、粗细解析:27.硝基四氮唑蓝还原试验是(分数:2.00)A.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内杀菌能力试验B.检测中性粒细胞内杀菌能力试验 C.检测 B 淋巴细胞内杀菌能力试验D.检测 T 淋巴细胞内杀菌能力试验E.检测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试验解析:28.对于硝基四氮唑还原试验原理叙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BB
21、T 接受细胞代谢所脱的氢,评价杀菌过程的耗氧量B.CBT 接受细胞代谢所脱的氢,评价杀菌过程的耗氧量C.NBT 接受细胞代谢所脱的氢,评价杀菌过程的耗氧量 D.TBT 接受细胞代谢所脱的氢,评价杀菌过程的耗氧量E.NCT 接受细胞代谢所脱的氢,评价杀菌过程的耗氧量解析:29.评价中性粒细胞内的杀菌过程中,与代谢关系最密切的酶类为(分数:2.00)A.胆碱酯酶B.细胞色素氧化酶C.丙酮酸脱氢酶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E.糖原合酶解析:30.检测细胞因子最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是(分数:2.00)A.免疫层析B.发光免疫C.ELISA D.细胞增殖法E.斑点杂交解析:31.关于免疫学方法检测细胞因
22、子的评价,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特异性高B.生物活性检测 C.操作简便D.用时短E.重复性好解析:32.细胞因子生物学检测法的原理/依据是(分数:2.00)A.细胞因子具有不同的结构B.细胞因子具有不同的活性 C.细胞因子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质D.细胞因子具有相似的结构E.细胞因子具有相似的活性解析:33.细胞因子生物学检测法分类不包括(分数:2.00)A.细胞增殖法B.免疫印迹法 C.靶细胞杀伤法D.细胞因子诱导的产物分析法E.细胞病变抑制法解析:34.体液中可溶性黏附分子的主要测定法是(分数:2.00)A.酶免疫组化法B.ELISA 法 C.荧光免疫法D.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E.流式细
23、胞仪测定法解析:35.检测细胞表面黏附分子最常用的方法是(分数:2.00)A.ELISA 法B.放射免疫测定方法C.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方法D.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法E.酶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解析:36.与白细胞黏附密切相关的 CAM 是(分数:2.00)A.E-选择素 B.P-选择素C.L-选择素D.CD28EB7解析:37.血红蛋白尿综合征患者血清中升高的黏附分子是(分数:2.00)A.E-选择素B.P-选择素 C.L-选择素D.CD28EB7解析:38.检测可溶性黏附分子,ELISA 的技术类型是(分数:2.00)A.夹心法 B.间接法C.竞争法D.捕获法E.一步法解析:39.在 4条件下,冷
24、球蛋白一般在何时出现沉淀(分数:2.00)A.24hB.68hC.812hD.1620hE.2472h 解析:40.大部分正常人血清也含有多克隆冷球蛋白,但含量通常在(分数:2.00)A.10mg/L 以下B.20mg/L 以下C.40mg/L 以下D.80mg/L 以下 E.100mg/L 以下解析:41.对 M 蛋白的轻链型进行鉴定的方法是(分数:2.00)A.血清蛋白区带电泳B.免疫电泳C.免疫固定电泳D.火箭免疫电泳 E.免疫印迹技术解析:42.分离血清免疫复合物一般采用的 PEG 的最终浓度为(分数:2.00)A.1%2%B.3%4% C.5%7%D.6%8%E.7%10%解析:43
25、.PEG 比浊法测定非抗原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时敏感度可达(分数:2.00)A.5mg/LB.10mg/LC.15mg/LD.20mg/L E.25mg/L解析:44.当 PEG 浓度大于多少时,选择性沉淀循环免疫复合物特性消失(分数:2.00)A.1%B.2%C.3%D.4%E.5% 解析:45.PEG 比浊法中,循环免疫复合物沉淀的最佳温度为(分数:2.00)A.1B.2C.3D.4 E.5解析:46.用 PEG 沉淀法检测 CIC,其试验特点为(分数:2.00)A.方法烦琐,特异性高,受温度影响小B.方法简便,特异性高,受温度影响小C.方法烦琐,特异性差,受温度影响大D.方法简便,特异性
26、差,受温度影响大 E.方法简便,特异性差,受温度影响小解析:47.抗 C3-ELISA 法测定非抗原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时敏感度可达(分数:2.00)A.0.1mg/L B.0.2mg/LC.0.3mg/LD.0.4mg/LE.0.5mg/L解析:48.关于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的正确说法是(分数:2.00)A.目前还没有较好的方法 B.已建立了常规、实用的检测方法C.检测特异性免疫复合物比较简单D.只能检测免疫复合物的总量E.PEG 法特异性最好解析:49.关于补体的叙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血清及组织液中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 B.补体系统由多种活性成分组成C.通常处于活化状态D.性
27、质稳定E.补体系统不介导病理性反应解析:50.关于补体理化性质错误的是(分数:1.00)A.性质稳定 B.冷冻干燥可较长时间保持其活性C.在 010活性保持 34 天D.加热 56 30min 灭活E.标本保存应置于-20以下解析:51.关于补体调控叙述错误的是(分数:0.50)A.补体激活过程中生成的中间产物不稳定B.只有结合在细胞表面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才能触发经典途径C.补体系统活化失控可造成自身损伤,产生病理效应D.细胞表面结合有多种补体调节因子 E.补体调节蛋白有十余种解析:52.补体最主要的生物学活性是(分数:0.50)A.溶菌、溶细胞作用 B.调理吞噬作用C.免疫黏附作用D.炎症介质作用E.溶解病毒作用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