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医学类职业资格】初级(士)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6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410601       资源大小:134.50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医学类职业资格】初级(士)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6及答案解析.doc

    1、初级(士)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6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A1 型题/B(总题数:40,分数:86.00)1.HLA基因复合体位于人类的 A.第 3对染色体的短臂上 B.第 4对染色体的短臂上 C.第 5对染色体的短臂上 D.第 6对染色体的短臂上 E.第 7对染色体的短臂上(分数:2.00)A.B.C.D.E.2.关于 HLA错误的是 A.是目前已知最复杂的人类基因系统 B.由 400万碱基组成 C.传统上分为、类基因 D.类包括经典的 HLA-A、B、C、D E.类包括经典的 HLA-DP、DQ、DR(分数:2.00)A.B.C.D.E.3.HLA

    2、-类经典的基因是 A.HLA-A、B、C B.HLA-DQ C.HLA-DR D.HLA-DP E.HLA-DP、DQ、DR(分数:2.00)A.B.C.D.E.4.不属于 T淋巴细胞亚群的是 A.Th B.Ts C.Tc D.Td E.Tf(分数:2.00)A.B.C.D.E.5.关于超敏反应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的刺激产生过强的反应 B.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进行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时,产生的正常生理反应 C.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进行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时,发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D.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进行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

    3、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E.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进行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以生理功能变化为主要表现的过敏反应(分数:2.00)A.B.C.D.E.6.肿瘤相关抗原的特点是 A.只存在于肿瘤细胞 B.细胞癌变时含量明显增高 C.有严格的肿瘤特异性 D.肿瘤相关抗原仅存在于血清中 E.仅以膜结合形式存在(分数:2.00)A.B.C.D.E.7.下列微生物中,属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细菌 B.支原体 C.衣原体 D.病毒 E.放线菌(分数:2.00)A.B.C.D.E.8.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病毒 B.细菌 C.支原体 D.立克次体 E.真菌(分数

    4、:2.00)A.B.C.D.E.9.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是 A.形态微小,结构简单 B.原始核,细胞器不完善 C.二分裂方式繁殖 D.有细胞壁 E.对抗生素敏感(分数:2.00)A.B.C.D.E.10.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特点是 A.典型的核结构 B.体积微小 C.有细胞壁 D.无完整细胞器 E.对抗生素敏感(分数:2.00)A.B.C.D.E.11.细菌的基本结构不包括 A.细胞膜 B.细胞质 C.核质 D.细胞壁 E.菌毛(分数:2.00)A.B.C.D.E.12.质粒是细胞的 A.核质 DNA B.胞质 DNA C.核质 RNA D.胞质 RNA E.极体(分数:2.00)

    5、A.B.C.D.E.13.下列不是细菌的特殊结构的是 A.异染颗粒 B.荚膜 C.芽胞 D.菌毛 E.鞭毛(分数:2.00)A.B.C.D.E.14.关于菌毛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B.有普通菌毛与性菌毛 C.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 D.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E.普通菌毛与细菌的致病力有关(分数:2.00)A.B.C.D.E.15.血琼脂上的溶血环不包括 A. 溶血 B. 溶血 C. 溶血 D. 溶血 E.双环溶血(分数:2.00)A.B.C.D.E.16.细菌 L型的特点错误的是 A.对青霉素敏感性降低 B.对表面活性剂敏感性增高 C.革兰染色均为阳性 D.高度多形性 E.抗原性改

    6、变(分数:2.00)A.B.C.D.E.17.细菌按抗原结构不同而分为 A.血清型 B.噬菌体型 C.细菌素型 D.生物型 E.衰退型(分数:2.00)A.B.C.D.E.18.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 A.荚膜 B.菌毛 C.磷壁酸 D.脂多糖 E.异染颗粒(分数:2.00)A.B.C.D.E.19.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 A.荚膜 B.菌毛 C.芽胞 D.血浆凝固酶 E.透明质酸酶(分数:2.00)A.B.C.D.E.20.细菌的繁殖方式一般是 A.二分裂方式 B.芽生方式 C.复制方式 D.分枝方式 E.有性生殖方式(分数:2.00)A.B.C.D.E.21.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细菌

    7、所带电荷是 A.G+菌带负电荷 B.G-菌不带电荷 C.G+和 G-菌均带正电荷 D.G+和 G-菌均带负电荷 E.没有一定的规律(分数:2.00)A.B.C.D.E.22.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不包括 A.CO2和水 B.各种酸类 C.细菌素 D.氨 E.H2S(分数:2.00)A.B.C.D.E.23.硝酸盐还原作用是指细菌还原硝酸盐为 A.胺类和氮气 B.亚硝酸盐、氨和氮气 C.氨、氮气和氧气 D.氨、CO 2和水 E.氨和氧气(分数:2.00)A.B.C.D.E.24.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因不包括 A.缺乏细胞色素和细胞色素氧化酶 B.缺乏超氧化物歧化酶 C.缺乏过氧化氢酶

    8、D.缺乏过氧化物酶 E.缺乏载铁体(分数:2.00)A.B.C.D.E.25.正常时无菌的部位是 A.鼻咽腔 B.口腔 C.血液 D.肠道 E.泌尿生殖道(分数:2.00)A.B.C.D.E.26.关于条件致病菌的叙述下列不正确的是 A.机体免疫力下降时致病 B.细菌寄居机体的部位发生改变时致病 C.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致病 D.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症时致病 E.正常条件可致病(分数:2.00)A.B.C.D.E.27.土壤中创伤感染病原菌的主要来源是 A.厌氧芽胞杆菌 B.无芽胞厌氧菌 C.病毒 D.真菌 E.支原体(分数:2.00)A.B.C.D.E.28.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繁殖

    9、体和芽胞的方法称为 A.消毒 B.灭菌 C.防腐 D.无菌 E.杀菌(分数:2.00)A.B.C.D.E.29.紫外线的杀菌机制是 A.破坏细菌细胞壁 B.损害细胞膜 C.损伤细菌核酸 D.破坏核糖体 E.破坏细菌中介体(分数:2.00)A.B.C.D.E.30.不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微生物是 A.结核杆菌 L型 B.肺炎支原体 C.沙眼衣原体 D.大肠杆菌噬菌体 E.霍乱弧菌(分数:2.00)A.B.C.D.E.31.R质粒是 A.细菌的异染颗粒 B.细菌的核质 C.具有耐药性因子的可传递遗传物质 D.带有毒性基因的可传递物质 E.胞质中染色体外的可传递营养物质(分数:2.00)A.B.C.D.

    10、E.32.细菌产生多重耐药性的最常见原因是 A.耐药性基因突变 B.获得 R质粒 C.插入序列的转移 D.转化 E.滥用抗生素(分数:2.00)A.B.C.D.E.33.卡介苗的获得属于 A.毒力变异 B.形态变异 C.荚膜变异 D.耐药性变异 E.抗原性变异(分数:2.00)A.B.C.D.E.34.细菌的遗传物质包括 A.核质和质粒 B.核质、质粒和中介体 C.核质、质粒和前噬菌体 D.核质和前噬菌体 E.核质、中介体和前噬菌体(分数:2.00)A.B.C.D.E.35.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酶是 A.血浆凝固酶 B.氧化酶 C.DNA酶 D.卵磷脂酶 E.透明质酸酶(分数:3.00)A.B.

    11、C.D.E.36.关于外毒素,下列正确的是 A.多由 G-菌产生 B.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C.抗原性弱 D.经甲醛处理后可变成类毒素 E.耐热(分数:3.00)A.B.C.D.E.37.关于类毒素,下列正确的是 A.有抗原性 B.无抗原性 C.有毒性 D.由内毒素经甲醛作用产生 E.有佐剂作用(分数:3.00)A.B.C.D.E.38.关于内毒素,下列正确的是 A.多由 G+菌产生 B.系脂多糖 C.由细菌释放到组织中 D.抗原性强 E.不耐热(分数:3.00)A.B.C.D.E.39.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不包括 A.生物拮抗 B.促进机体免疫 C.与衰老有关 D.合成维生素 E.合成干扰素(分数

    12、:3.00)A.B.C.D.E.40.正常菌群不包括 A.常居菌 B.过路菌 C.条件致病菌 D.机会致病菌 E.致病菌(分数:3.00)A.B.C.D.E.二、BB 题型/B(总题数:1,分数:14.00) A.IgM B.IgG C.sIgA D.IgD E.IgE(分数:14.00)(1).巨球蛋白为(分数:2.00)A.B.C.D.E.(2).五聚体分子(分数:2.00)A.B.C.D.E.(3).种系进化过程中最早出现(分数:2.00)A.B.C.D.E.(4).血清中含量最多的 Ig(分数:2.00)A.B.C.D.E.(5).抗原刺激后最先出现(分数:2.00)A.B.C.D.E

    13、.(6).存在于分泌液中(分数:2.00)A.B.C.D.E.(7).血清中含量最少(分数:2.00)A.B.C.D.E.初级(士)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6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A1 型题/B(总题数:40,分数:86.00)1.HLA基因复合体位于人类的 A.第 3对染色体的短臂上 B.第 4对染色体的短臂上 C.第 5对染色体的短臂上 D.第 6对染色体的短臂上 E.第 7对染色体的短臂上(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HLA 基因复合体位于第 6对染色体的短臂上。2.关于 HLA错误的是 A.是目前已知最复杂的人类基因系统 B

    14、.由 400万碱基组成 C.传统上分为、类基因 D.类包括经典的 HLA-A、B、C、D E.类包括经典的 HLA-DP、DQ、DR(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HLA-I 类包括经典的 HLA-A、B、C。3.HLA-类经典的基因是 A.HLA-A、B、C B.HLA-DQ C.HLA-DR D.HLA-DP E.HLA-DP、DQ、DR(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HLA-类经典的基因包括 HLA-DP、DQ、DR。4.不属于 T淋巴细胞亚群的是 A.Th B.Ts C.Tc D.Td E.Tf(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15、Tf 不属于 T淋巴细胞亚群的范畴。5.关于超敏反应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的刺激产生过强的反应 B.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进行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时,产生的正常生理反应 C.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进行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时,发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D.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进行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E.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进行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以生理功能变化为主要表现的过敏反应(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超敏反应是机体对某些抗原进行初次应答后,再次

    16、接受同种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6.肿瘤相关抗原的特点是 A.只存在于肿瘤细胞 B.细胞癌变时含量明显增高 C.有严格的肿瘤特异性 D.肿瘤相关抗原仅存在于血清中 E.仅以膜结合形式存在(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肿瘤相关抗原是指非肿瘤所特有的、正常细胞和其他组织上也存在的抗原,只是其含量在细胞癌变时明显增高,此类抗原只表现为量的变化而无严格的肿瘤特异性。7.下列微生物中,属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细菌 B.支原体 C.衣原体 D.病毒 E.放线菌(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结

    17、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中,如病毒、亚病毒和朊粒。8.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病毒 B.细菌 C.支原体 D.立克次体 E.真菌(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有真菌和原虫。9.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是 A.形态微小,结构简单 B.原始核,细胞器不完善 C.二分裂方式繁殖 D.有细胞壁 E.对抗生素敏感(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无核膜、无核仁,缺乏完整的细胞器,无有丝分裂。10.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特点是 A.典型的核结构 B.体积微小 C.有细胞壁 D.无完整细胞

    18、器 E.对抗生素敏感(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特点是有典型的核结构,有完整的细胞器,可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繁殖。11.细菌的基本结构不包括 A.细胞膜 B.细胞质 C.核质 D.细胞壁 E.菌毛(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12.质粒是细胞的 A.核质 DNA B.胞质 DNA C.核质 RNA D.胞质 RNA E.极体(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为双链闭环 DNA。13.下列不是细菌的特殊结构的是 A.异染颗粒 B.荚膜 C.

    19、芽胞 D.菌毛 E.鞭毛(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14.关于菌毛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B.有普通菌毛与性菌毛 C.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 D.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E.普通菌毛与细菌的致病力有关(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细菌的运动器官是鞭毛。15.血琼脂上的溶血环不包括 A. 溶血 B. 溶血 C. 溶血 D. 溶血 E.双环溶血(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在血琼脂上的溶血只有四种:、双环。16.细菌 L型的特点错误的是 A.对青霉素敏感性降低 B.对表面活性剂敏感性

    20、增高 C.革兰染色均为阳性 D.高度多形性 E.抗原性改变(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细菌 L型染色时不易着色,革兰染色大多被染成红色,为革兰阴性。17.细菌按抗原结构不同而分为 A.血清型 B.噬菌体型 C.细菌素型 D.生物型 E.衰退型(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按抗原结构不同将细菌分为不同的血清型,按对噬菌体的敏感性不同可对细菌进行噬菌体分型,按对细菌素的敏感性不同而将细菌分为不同的细菌素型,按生化反应和生物学性状不同而将细菌分为不同的生物型。18.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 A.荚膜 B.菌毛 C.磷壁酸 D.脂多糖 E.异染颗粒(分数:

    21、2.00)A.B.C.D.E. 解析:解析 异染颗粒是一种营养颗粒,与致病性无关,可用于细菌的鉴别诊断。19.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 A.荚膜 B.菌毛 C.芽胞 D.血浆凝固酶 E.透明质酸酶(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侵袭力包括荚膜、黏附素和侵袭性物质等。芽胞是细菌的休眠状态。20.细菌的繁殖方式一般是 A.二分裂方式 B.芽生方式 C.复制方式 D.分枝方式 E.有性生殖方式(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细菌一般以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21.在中性或弱

    22、碱性环境中,细菌所带电荷是 A.G+菌带负电荷 B.G-菌不带电荷 C.G+和 G-菌均带正电荷 D.G+和 G-菌均带负电荷 E.没有一定的规律(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G +菌的等电点是 pH 23,G -菌的等电点是 pH 45,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其 pH高于细菌的等电点,细菌均带负电荷。22.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不包括 A.CO2和水 B.各种酸类 C.细菌素 D.氨 E.H2S(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细菌素是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之一。23.硝酸盐还原作用是指细菌还原硝酸盐为 A.胺类和氮气 B.亚硝酸盐、氨和氮气 C.氨、氮气和氧

    23、气 D.氨、CO 2和水 E.氨和氧气(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细菌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氨和氮气,称为硝酸盐还原作用。24.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因不包括 A.缺乏细胞色素和细胞色素氧化酶 B.缺乏超氧化物歧化酶 C.缺乏过氧化氢酶 D.缺乏过氧化物酶 E.缺乏载铁体(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厌氧菌厌氧的原因主要有:缺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厌氧菌缺乏氧化还原电势高的酶,如细胞色素和细胞色素氧化酶。25.正常时无菌的部位是 A.鼻咽腔 B.口腔 C.血液 D.肠道 E.泌尿生殖道(分数:2.00)A.

    24、B.C. D.E.解析:解析 正常人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都存在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26.关于条件致病菌的叙述下列不正确的是 A.机体免疫力下降时致病 B.细菌寄居机体的部位发生改变时致病 C.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致病 D.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症时致病 E.正常条件可致病(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正常菌群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不致病,只有当机体免疫力下降,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时方可致病。这些菌群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27.土壤中创伤感染病原菌的主要来源是 A.厌氧芽胞杆菌 B.无芽胞厌氧菌 C.病毒 D.真菌 E.支原体(分

    25、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土壤中创伤感染病原菌的主要来源是厌氧芽胞杆菌。28.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称为 A.消毒 B.灭菌 C.防腐 D.无菌 E.杀菌(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消除或杀灭大部分病原微生物,不包括所有微生物和芽胞称消毒。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细菌的繁殖体和芽胞称为灭菌。29.紫外线的杀菌机制是 A.破坏细菌细胞壁 B.损害细胞膜 C.损伤细菌核酸 D.破坏核糖体 E.破坏细菌中介体(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紫外线使 DNA分子形成胸腺嘧啶双聚体,干扰 DNA复制

    26、,导致细菌死亡。此外紫外线可使分子氧变成臭氧,后者具有杀菌能力。30.不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微生物是 A.结核杆菌 L型 B.肺炎支原体 C.沙眼衣原体 D.大肠杆菌噬菌体 E.霍乱弧菌(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细菌 L型、支原体、衣原体、噬菌体能通过滤器。31.R质粒是 A.细菌的异染颗粒 B.细菌的核质 C.具有耐药性因子的可传递遗传物质 D.带有毒性基因的可传递物质 E.胞质中染色体外的可传递营养物质(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R 质粒是耐药质粒,通过细菌间接合传递耐药性。32.细菌产生多重耐药性的最常见原因是 A.耐药性基因突变 B.获得

    27、R质粒 C.插入序列的转移 D.转化 E.滥用抗生素(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决定细菌耐药性的质粒称 R质粒,通过接合导致耐药性传递,以多重耐药性常见。33.卡介苗的获得属于 A.毒力变异 B.形态变异 C.荚膜变异 D.耐药性变异 E.抗原性变异(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卡介苗是牛型结核杆菌经传代获得减毒株。34.细菌的遗传物质包括 A.核质和质粒 B.核质、质粒和中介体 C.核质、质粒和前噬菌体 D.核质和前噬菌体 E.核质、中介体和前噬菌体(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A 和 D选项都是细菌的遗传物质,但不完全。3

    28、5.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酶是 A.血浆凝固酶 B.氧化酶 C.DNA酶 D.卵磷脂酶 E.透明质酸酶(分数:3.00)A.B. C.D.E.解析:解析 氧化酶是细菌呼吸所需的酶,其余各项是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酶。36.关于外毒素,下列正确的是 A.多由 G-菌产生 B.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C.抗原性弱 D.经甲醛处理后可变成类毒素 E.耐热(分数:3.00)A.B.C.D. E.解析:解析 外毒素多由 G+菌产生,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不耐热,经甲醛处理后可变成类毒素。37.关于类毒素,下列正确的是 A.有抗原性 B.无抗原性 C.有毒性 D.由内毒素经甲醛作用产生 E.有佐剂作用(分

    29、数:3.00)A. B.C.D.E.解析:解析 类毒素是由外毒素经甲醛作用脱毒后产生的,有抗原性,无佐剂作用。38.关于内毒素,下列正确的是 A.多由 G+菌产生 B.系脂多糖 C.由细菌释放到组织中 D.抗原性强 E.不耐热(分数:3.00)A.B. C.D.E.解析:解析 内毒素为 G-菌细胞壁结构,只有当细菌死亡、破裂、菌体自溶或用人工方法裂解细菌才释放出来;内毒素抗原性弱;耐热。39.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不包括 A.生物拮抗 B.促进机体免疫 C.与衰老有关 D.合成维生素 E.合成干扰素(分数:3.00)A.B.C.D.E. 解析:解析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包括生物拮抗,促进机体免疫,抗

    30、衰老,合成维生素和细菌素。干扰素是由免疫细胞合成的。40.正常菌群不包括 A.常居菌 B.过路菌 C.条件致病菌 D.机会致病菌 E.致病菌(分数:3.00)A.B.C.D.E. 解析:解析 正常定植于人体各部位的细菌群称为正常菌群。包括三种情况:常居菌;过路菌;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二、BB 题型/B(总题数:1,分数:14.00) A.IgM B.IgG C.sIgA D.IgD E.IgE(分数:14.00)(1).巨球蛋白为(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在免疫球蛋白中,IgM 为五聚体分子,分子量大亦称巨球蛋白,其在种系进化过程中最早出现,抗原刺激后也最先出现;IgG 在血清中含量最多,IgE 在血清中含量最少;sIgA 主要存在于分泌液中,是黏膜抗感染的主要物质。(2).五聚体分子(分数:2.00)A. B.C.D.E.解析:(3).种系进化过程中最早出现(分数:2.00)A. B.C.D.E.解析:(4).血清中含量最多的 Ig(分数:2.00)A.B. C.D.E.解析:(5).抗原刺激后最先出现(分数:2.00)A. B.C.D.E.解析:(6).存在于分泌液中(分数:2.00)A.B.C. D.E.解析:(7).血清中含量最少(分数:2.00)A.B.C.D.E. 解析:


    注意事项

    本文(【医学类职业资格】初级(士)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6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周芸)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