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医学类职业资格】(A)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五)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409253       资源大小:158K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医学类职业资格】(A)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五)及答案解析.doc

    1、(A)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五)及答案解析(总分:9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A1 型题/B(总题数:40,分数:80.00)1.元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卫外不固形成的病理变化是 A.气虚 B.气滞 C.气逆 D.气闭 E.气脱(分数:2.00)A.B.C.D.E.2.气停留阻滞于局部的病理变化为 A.气虚 B.气滞 C.气逆 D.气闭 E.气脱(分数:2.00)A.B.C.D.E.3.气大量丢失的病理变化为 A.气虚 B.气滞 C.气逆 D.气闭 E.气脱(分数:2.00)A.B.C.D.E.4.气出入受阻,突然昏厥的病理变化为 A.气虚 B.气滞 C.气逆 D.气闭

    2、 E.气脱(分数:2.00)A.B.C.D.E.5.气滞多见于以下哪几个脏腑 A.肺、脾胃、肾 B.心、脾胃、肝 C.肝、脾胃、肾 D.肺、脾胃、肝 E.肝胆、肺、肾(分数:2.00)A.B.C.D.E.6.气逆最常见的脏腑是 A.肺、胃、肾 B.心、胃、肝 C.肝、胃、肾 D.肺、胃、肝 E.肝、肺、肾(分数:2.00)A.B.C.D.E.7.血虚病证多见于 A.肝脾 B.心肝 C.脾肺 D.肺肾 E.肝肾(分数:2.00)A.B.C.D.E.8.气滞血瘀多与哪一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分数:2.00)A.B.C.D.E.9.临证黼医案说“内风”产生之机理为

    3、 A.体内气机之逆乱 B.体内阳气之变动 C.体内阴血之不足 D.体内筋脉之失养 E.周身络脉之失濡(分数:2.00)A.B.C.D.E.10.血燥生风的病因是 A.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 B.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 C.产后恶露日久不净 D.热病后期,阴津亏损 E.水不涵木,浮阳不潜(分数:2.00)A.B.C.D.E.11.阴虚风动的病因是 A.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 B.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 C.产后恶露日久不净 D.热病后期,阴津亏损 E.水不涵木,浮阳不潜(分数:2.00)A.B.C.D.E.12.“寒从中生”的主要机理是 A.肺气不足,寒饮内停 B.胸阳不振,阴寒内盛 C.恣食生冷,寒伤中阳 D

    4、.脾肾阳气不足,阴寒内盛 E.痰湿内阻,从阴化寒(分数:2.00)A.B.C.D.E.13.与湿浊内生关系最密切的是 A.肾的气化功能减退 B.膀胱失司 C.脾失健运 D.肺失宣降 E.三焦气化失司(分数:2.00)A.B.C.D.E.14.津伤化燥多见于 A.肝、脾、肾 B.心、肺、胃 C.脾、胃、小肠 D.肺、胃、大肠 E.肝、肾、大肠(分数:2.00)A.B.C.D.E.15.下述哪项因素不属于火热内生 A.阳气过盛化火 B.邪郁化火 C.五志过极化火 D.火热外袭 E.阴虚火旺(分数:2.00)A.B.C.D.E.16.属于既病防变的是 A.调摄精神 B.锻炼身体 C.起居有节 D.药

    5、物预防 E.早期诊治(分数:2.00)A.B.C.D.E.17.先安未受邪气之地属于 A.治病求本 B.急则治标 C.未病先防 D.既病防变 E.因时制宜(分数:2.00)A.B.C.D.E.18.正治指的是 A.正确的治疗法则 B.顺从疾病的某些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C.逆着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D.扶助正气 E.祛除邪气(分数:2.00)A.B.C.D.E.19.属于正治的是 A.热因热用 B.以通治通 C.热者寒之 D.用热远热 E.以补开塞(分数:2.00)A.B.C.D.E.20.属于正治的是 A.以寒治寒 B.热因热用 C.用寒远寒 D.以补开塞 E.以寒治热(分数:2

    6、.00)A.B.C.D.E.21.反治法指的是 A.顺从疾病的本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B.逆着疾病的本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C.逆着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D.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E.反常的治疗方法(分数:2.00)A.B.C.D.E.22.属于反治的是 A.寒者热之 B.以寒治寒 C.以寒治热 D.以热治寒 E.热者寒之(分数:2.00)A.B.C.D.E.23.虚则补之属于 A.逆治法 B.从治法 C.治标法 D.反治法 E.治本法(分数:2.00)A.B.C.D.E.24.热者寒之属于 A.正治法 B.反治法 C.急则治标法 D.从治法 E.缓则治本法(分数:2.00

    7、)A.B.C.D.E.25.属于从治的是 A.治热以寒 B.寒者热之 C.阳病治阴 D.用热远热 E.以通治通(分数:2.00)A.B.C.D.E.26.寒因寒用适用于 A.真寒假热证 B.表热里寒证 C.真热假寒证 D.寒热错杂证 E.表寒里热证(分数:2.00)A.B.C.D.E.27.热因热用适用于 A.实热证 B.虚热证 C.真热假寒证 D.真寒假热证 E.寒热错杂证(分数:2.00)A.B.C.D.E.28.塞因塞用适用于 A.食滞腹泻 B.肠热便结 C.瘀血闭经 D.脾虚腹胀 E.热结旁流(分数:2.00)A.B.C.D.E.29.脾虚运化无力引起的腹部胀满,治疗应选用下列哪项治法

    8、 A.通因通用 B.寒因寒用 C.热因热用 D.塞因塞用 E.寒者热之(分数:2.00)A.B.C.D.E.30.瘀血引起崩漏,治疗应选用下列哪项治法 A.塞因塞用 B.通因通用 C.补气摄血 D.清热凉血 E.热者寒之(分数:2.00)A.B.C.D.E.31.应采用急则治其标方法的是 A.二便不通 B.脾虚泄泻 C.阳虚外寒 D.阴虚内热 E.气血两亏(分数:2.00)A.B.C.D.E.32.内经提出,对腹胀闭应选用的治疗方法是 A.治标 B.治本 C.标本兼治 D.先治本后治标 E.反治(分数:2.00)A.B.C.D.E.33.肺痨咳嗽,咳嗽不甚时应采取的是 A.治标 B.治本 C.

    9、标本兼治 D.先治本后治标 E.反治(分数:2.00)A.B.C.D.E.34.虚入感受外邪,应采用的是 A.治标 B.治本 C.标本兼治 D.先治本后治标 E.反治(分数:2.00)A.B.C.D.E.35.内经指出,对大小便不利应采用的治疗方法是 A.治标 B.治本 C.标本兼治 D.先治本后治标 E.反治(分数:2.00)A.B.C.D.E.36.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 A.邪气盛,正气末衰 B.正气虚,邪气也不盛 C.邪气盛,正气也虚 D.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耐攻伐 E.邪盛正虚,正气不耐攻伐(分数:2.00)A.B.C.D.E.37.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属于 A.扶正祛邪 B.因地制宜 C

    10、.因人制宜 D.因时制宜 E.未病先防(分数:2.00)A.B.C.D.E.38.符合“用寒远寒”的是 A.阳虚之人慎用寒凉药物 B.寒冬季节慎用寒凉药物 C.阳虚证慎用寒凉药物 D.寒热错杂证慎用寒凉药物 E.以上均非(分数:2.00)A.B.C.D.E.39.以下除哪项外,均能体现“因人制宜”治则 A.因性别不同而用药各异 B.因居处环境不同而用药各异 C.团体质不同而用药各异 D.因年龄长幼不同而用药各异 E.因生活习惯不同而用药各异(分数:2.00)A.B.C.D.E.40.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体现的原则是 A.既病防变 B.治病求本 C.因人制宜 D.因时制宜

    11、E.因地制宜(分数:2.00)A.B.C.D.E.二、BB1 型题/B(总题数:8,分数:16.00) A.上午 B.下午 C.中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分数:2.00)(1).阳中之阳的时间是(分数:1.00)A.B.C.D.E.(2).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分数:1.00)A.B.C.D.E. A.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B.动极镇之以静 C.阴在内,阳之守也 D.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E.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分数:2.00)(1).可用阴阳互根说明的是(分数:1.00)A.B.C.D.E.(2).可用对立制约说明的是(分数:1.00)A.B.C.D.E. A.心 B.肺 C.脾 D.肝 E.

    12、肾(分数:2.00)(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分数:1.00)A.B.C.D.E.(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分数:1.00)A.B.C.D.E. A.天地 B.男女 C.左右 D.水火 E.上下(分数:2.00)(1).内经所谓“阴阳之征兆”,是指(分数:1.00)A.B.C.D.E.(2).内经所谓“升降之道路”,是指(分数:1.00)A.B.C.D.E. A.阳中求阴 B.阳病治阴 C.阴阳双补 D.阴病治阳 E.阴病治阴(分数:2.00)(1).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分数:1.00)A.B.C.D.E.(2).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分数:1.00)A.B.C.D.E. A.阴

    13、虚 B.阳虚 C.阴胜 D.阳胜 E.阴阳两虚(分数:2.00)(1).“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分数:1.00)A.B.C.D.E.(2).“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分数:1.00)A.B.C.D.E. A.阳偏胜 B.阳偏衰 C.阴偏胜 D.阴偏衰 E.阴阳两虚(分数:2.00)(1).“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适用的病证是(分数:1.00)A.B.C.D.E.(2).“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适用的病证是(分数:1.00)A.B.C.D.E. A.酸 B.苦 C.甘 D.辛 E.咸(分数:2.00)(1).属于“水”的味是(分数:1.00)A.B.C.D.E.(2).属于“木”的味是(分

    14、数:1.00)A.B.C.D.E.(A)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五)答案解析(总分:9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A1 型题/B(总题数:40,分数:80.00)1.元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卫外不固形成的病理变化是 A.气虚 B.气滞 C.气逆 D.气闭 E.气脱(分数:2.00)A. B.C.D.E.解析:考点 病机 解析 气虚是指元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卫外不固的病理变化。2.气停留阻滞于局部的病理变化为 A.气虚 B.气滞 C.气逆 D.气闭 E.气脱(分数:2.00)A.B. C.D.E.解析:考点 病机 解析 气滞是指气机郁滞不畅,停留阻滞于局部引起的病理变化。3

    15、.气大量丢失的病理变化为 A.气虚 B.气滞 C.气逆 D.气闭 E.气脱(分数:2.00)A.B.C.D.E. 解析:考点 病机 解析 气脱是指气突然大量丢失,生命突然衰竭的病理变化。多由于正不敌邪,或正气的持续衰弱,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等气随血脱或气随津脱而致气脱,从而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4.气出入受阻,突然昏厥的病理变化为 A.气虚 B.气滞 C.气逆 D.气闭 E.气脱(分数:2.00)A.B.C.D. E.解析:考点 病机 解析 气闭是指气的外出受阻,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变化。气闭多由于浊邪外阻,或情志刺激,气郁之极,或触冒秽浊之气所致。5.气滞多见于以下哪几个

    16、脏腑 A.肺、脾胃、肾 B.心、脾胃、肝 C.肝、脾胃、肾 D.肺、脾胃、肝 E.肝胆、肺、肾(分数:2.00)A.B.C.D. E.解析:考点 病机 解析 气滞多见于肺、肝、脾胃等脏腑。由于肝气主升,肺气主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在调节全身气机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气滞多见于肺、肝、脾胃等脏腑。如情志刺激伤肝,引起肝郁气滞;外邪犯肺,引起肺气壅滞;饮食失宜损伤脾胃,引起脾胃气滞等。6.气逆最常见的脏腑是 A.肺、胃、肾 B.心、胃、肝 C.肝、胃、肾 D.肺、胃、肝 E.肝、肺、肾(分数:2.00)A.B.C.D. E.解析:考点 病机 解析 气逆常见于肺、胃、肝等脏腑。外邪犯肺,则肺

    17、失肃降,肺气上逆,出现咳逆上气;饮食寒温不适伤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恶心、呕吐、嗳气、呃逆;暴怒伤肝,则疏泄太过,肝气上逆,出现头痛头胀,面红目赤,咯血、呕血,甚则昏厥。7.血虚病证多见于 A.肝脾 B.心肝 C.脾肺 D.肺肾 E.肝肾(分数:2.00)A.B. C.D.E.解析:考点 病机 解析 血虚是指血液不足或滋润濡养功能减退引起的病理变化。血虚的病机特点为全身失养和血不养神两个方面。全身失养可见面色不华,唇舌爪甲色淡无华,头目眩晕,心悸怔忡,神疲乏力,形体瘦怯,或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或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等。血不养神可见失眠,多梦,健忘等。血虚病证多见于心肝两脏。8.气滞血

    18、瘀多与哪一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分数:2.00)A. B.C.D.E.解析:考点 病机 解析 肝主疏泄而藏血,肝的疏泄功能在气机的调节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而气滞血瘀多与肝的生理功能异常密切相关。9.临证黼医案说“内风”产生之机理为 A.体内气机之逆乱 B.体内阳气之变动 C.体内阴血之不足 D.体内筋脉之失养 E.周身络脉之失濡(分数:2.00)A.B. C.D.E.解析:考点 病机 解析 风气内动,是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病理变化,临证指南医案说:“内风乃身内阳气之变动”。10.血燥生风的病因是 A.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 B.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 C.产后恶露日

    19、久不净 D.热病后期,阴津亏损 E.水不涵木,浮阳不潜(分数:2.00)A.B. C.D.E.解析:考点 病机 解析 血燥生风是指津枯血少,失润化燥,肌肤失养,经脉气血失和,血燥动而生风的病理变化。病因为久病耗伤血液,或年老精亏血少,或血液生成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不生等。11.阴虚风动的病因是 A.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 B.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 C.产后恶露日久不净 D.热病后期,阴津亏损 E.水不涵木,浮阳不潜(分数:2.00)A.B.C.D. E.解析:考点 病机 解析 阴虚风动是指阴液枯竭,筋脉失养,变生内风的病理变化。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津亏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液大亏所致。12.“寒从中

    20、生”的主要机理是 A.肺气不足,寒饮内停 B.胸阳不振,阴寒内盛 C.恣食生冷,寒伤中阳 D.脾肾阳气不足,阴寒内盛 E.痰湿内阻,从阴化寒(分数:2.00)A.B.C.D. E.解析:考点 病机 解析 寒从中生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寒从中生与脾肾阳虚不足有关。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阳能达于肌肉四肢。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根,能温煦全身脏腑组织。故脾肾阳气虚衰,则温煦失职;最易表现虚寒之象,而尤以肾阳虚衰为关键。13.与湿浊内生关系最密切的是 A.肾的气化功能减退 B.膀胱失司 C.脾失健运 D.肺失宣降 E.三焦气化失司(分数:2.00)A.B.C. D

    21、.E.解析:考点 病机 解析 湿浊内生,又称“内湿”,是指由于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变化。内湿的产生,多因素体肥胖,痰湿过盛;或因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津液的输布发生障碍所致,脾的运化功能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14.津伤化燥多见于 A.肝、脾、肾 B.心、肺、胃 C.脾、胃、小肠 D.肺、胃、大肠 E.肝、肾、大肠(分数:2.00)A.B.C.D. E.解析:考点 病机 解析 津伤化燥是指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出现干燥枯涩症状的病理变化。内燥的成因多为久病伤阴耗液,或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以及某些热性

    22、病过程中的热邪伤阴或湿邪化燥等。内燥病变可发生于各脏腑组织,但以肺、胃及大肠为多见。15.下述哪项因素不属于火热内生 A.阳气过盛化火 B.邪郁化火 C.五志过极化火 D.火热外袭 E.阴虚火旺(分数:2.00)A.B.C.D. E.解析:考点 病机 解析 火热内生是指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气血郁滞,或病邪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变化。火热外袭不属于火热内生的范畴。16.属于既病防变的是 A.调摄精神 B.锻炼身体 C.起居有节 D.药物预防 E.早期诊治(分数:2.00)A.B.C.D.E. 解析:考点 防治原则 解析 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后,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和加重。

    23、早期诊治是既病防变的措施之一。调摄精神,锻炼身体,起居有节,药物预防属于未病先防的范畴。17.先安未受邪气之地属于 A.治病求本 B.急则治标 C.未病先防 D.既病防变 E.因时制宜(分数:2.00)A.B.C.D. E.解析:考点 防治原则 解析 先安未受邪气之地属于既病防变的措施之一。疾病的传变有一定规律可循,掌握了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及时而适当地采取防治措施,就能有效地阻止病邪的传变,控制病情的发展,以利于疾病的痊愈。 临证指南医案提出的“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就是既病防变思想的具体体现。18.正治指的是 A.正确的治疗法则 B.顺从疾病的某些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C.逆着

    24、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D.扶助正气 E.祛除邪气(分数:2.00)A.B.C. D.E.解析:考点 防治原则 解析 正治指的是逆着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19.属于正治的是 A.热因热用 B.以通治通 C.热者寒之 D.用热远热 E.以补开塞(分数:2.00)A.B.C. D.E.解析:考点 防治原则 解析 属于正治的是热者寒之。热因热用、以通治通、以补开塞属于反治的方法。用热远热属于因时制宜。20.属于正治的是 A.以寒治寒 B.热因热用 C.用寒远寒 D.以补开塞 E.以寒治热(分数:2.00)A.B.C.D.E. 解析:考点 防治原则 解析 属于正治的是以寒治热。以寒治

    25、寒、热因热用、以补开塞属于反治的方法。用寒远寒属于因时制宜。21.反治法指的是 A.顺从疾病的本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B.逆着疾病的本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C.逆着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D.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E.反常的治疗方法(分数:2.00)A.B.C.D. E.解析:考点 防治原则 解析 反治法指的是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22.属于反治的是 A.寒者热之 B.以寒治寒 C.以寒治热 D.以热治寒 E.热者寒之(分数:2.00)A.B. C.D.E.解析:考点 防治原则 解析 属于反治的是以寒治寒。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寒治热、以热治寒都属于正治法。23.

    26、虚则补之属于 A.逆治法 B.从治法 C.治标法 D.反治法 E.治本法(分数:2.00)A. B.C.D.E.解析:考点 防治原则 解析 虚则补之属于逆治法。是逆着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方法。24.热者寒之属于 A.正治法 B.反治法 C.急则治标法 D.从治法 E.缓则治本法(分数:2.00)A. B.C.D.E.解析:考点 防治原则 解析 热者寒之属于正治法。是逆着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方法。25.属于从治的是 A.治热以寒 B.寒者热之 C.阳病治阴 D.用热远热 E.以通治通(分数:2.00)A.B.C.D.E. 解析:考点 防治原则 解析 属于从治的是以通治通,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方法

    27、。治热以寒、寒者热之是正治法。阳病治阴是用于阴虚的一种治疗方法。用热远热属于因时制宜的范畴。26.寒因寒用适用于 A.真寒假热证 B.表热里寒证 C.真热假寒证 D.寒热错杂证 E.表寒里热证(分数:2.00)A.B.C. D.E.解析:考点 防治原则 解析 寒因寒用又称以寒治寒,是指用寒凉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疾病。适用于真热假寒证(阳盛格阴)。27.热因热用适用于 A.实热证 B.虚热证 C.真热假寒证 D.真寒假热证 E.寒热错杂证(分数:2.00)A.B.C.D. E.解析:考点 防治原则 解析 热因热用又称以热治热,是指用温热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疾病。适用于真寒假热证(阴盛格阳)。28

    28、.塞因塞用适用于 A.食滞腹泻 B.肠热便结 C.瘀血闭经 D.脾虚腹胀 E.热结旁流(分数:2.00)A.B.C.D. E.解析:考点 防治原则 解析 塞因塞用又称以补开塞,是指用补益药治疗正气不足引起的闭塞不通的疾病。适用于真虚假实,因虚所致的闭塞不通。肠热便结、瘀血闭经、热结旁流均属于实证的范畴,食滞腹泻是因实引起的通泻。只有脾虚腹胀是虚性的闭塞不通,是塞因塞用的适应证。29.脾虚运化无力引起的腹部胀满,治疗应选用下列哪项治法 A.通因通用 B.寒因寒用 C.热因热用 D.塞因塞用 E.寒者热之(分数:2.00)A.B.C.D. E.解析:考点 防治原则 解析 脾虚运化无力引起的腹部胀满

    29、,治疗应选用塞因塞用。塞因塞用又称以补开塞,是指用补益药治疗正气不足引起的闭塞不通的疾病。适用于真虚假实,因虚所致的闭塞不通。肠热便结、瘀血闭经、热结旁流均属于实证的范畴,食滞腹泻是因实引起的通泻。只有脾虚腹胀是虚性的闭塞不通,是塞因塞用的适应证。30.瘀血引起崩漏,治疗应选用下列哪项治法 A.塞因塞用 B.通因通用 C.补气摄血 D.清热凉血 E.热者寒之(分数:2.00)A.B. C.D.E.解析:考点 防治原则 解析 瘀血引起崩漏,治疗应选用通因通用的治法。通因通用又称以通治通,是指用通利药治疗邪气亢盛引起的通泻的疾病。适用于真实假虚,因实引起的通泻。如用消食导滞药治疗食积腹泻,用苦寒攻

    30、下药治疗热结旁流,用活血化瘀药治疗瘀血崩漏等。31.应采用急则治其标方法的是 A.二便不通 B.脾虚泄泻 C.阳虚外寒 D.阴虚内热 E.气血两亏(分数:2.00)A. B.C.D.E.解析:考点 防治原则 解析 对于二便不通应采用急则治其标的方法。急则治其标是指标病甚急,影响及生命或影响及本病的治疗时,要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素问标本病传论说的“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大小不利,治其标”。大出血病人,无论出血的病因是什么,均应采取应急措施,先止血以治标,待血止以后,再治其本。32.内经提出,对腹胀闭应选用的治疗方法是 A.治标 B.治本 C.标本兼治 D.先

    31、治本后治标 E.反治(分数:2.00)A. B.C.D.E.解析:考点 防治原则 解析 对于二便不通应采用急则治其标的方法。急则治其标是指标病甚急,影响及生命或影响及本病的治疗时,要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素问标本病传论说的“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大小不利,治其标”。大出血病人,无论出血的病因是什么,均应采取应急措施,先止血以治标,待血止以后,再治其本。33.肺痨咳嗽,咳嗽不甚时应采取的是 A.治标 B.治本 C.标本兼治 D.先治本后治标 E.反治(分数:2.00)A.B. C.D.E.解析:考点 防治原则 解析 肺痨咳嗽,咳嗽不甚时应采取的是治本。缓则治其

    32、本是对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的治疗原则。如肺痨咳嗽,咳嗽为标,肺肾阴虚为本,当咳嗽不甚时,治疗应滋养肺肾之阴去治其本。34.虚入感受外邪,应采用的是 A.治标 B.治本 C.标本兼治 D.先治本后治标 E.反治(分数:2.00)A.B.C. D.E.解析:考点 防治原则 解析 虚人感受外邪,应采用的是标本兼治。标本兼治是指标病本病并重,若单治其标,则影响其本,而单治其本,则影响其标,故应标本兼治。如虚人感冒,若单用解表,则损伤正气,而单用扶正,则有闭门留寇之虞,此时应补虚解表,标本同治。35.内经指出,对大小便不利应采用的治疗方法是 A.治标 B.治本 C.标本兼治 D.先治本后治标 E.反治(

    33、分数:2.00)A. B.C.D.E.解析:考点 防治原则 解析 对于二便不通应采用急则治其标的方法。急则治其标是指标病甚急,影响及生命或影响及本病的治疗时,要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素问标本病传论说的“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大小不利,治其标”。大出血病人,无论出血的病因是什么,均应采取应急措施,先止血以治标,待血止以后,再治其本。36.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 A.邪气盛,正气末衰 B.正气虚,邪气也不盛 C.邪气盛,正气也虚 D.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耐攻伐 E.邪盛正虚,正气不耐攻伐(分数:2.00)A.B.C. D.E.解析:考点 防治原则 解析 运用扶正祛邪

    34、的治则,要注意“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邪气盛,正气也虚。37.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属于 A.扶正祛邪 B.因地制宜 C.因人制宜 D.因时制宜 E.未病先防(分数:2.00)A.B.C.D. E.解析:考点 防治原则 解析 因时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用药原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的“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即是这个道理。38.符合“用寒远寒”的是 A.阳虚之人慎用寒凉药物 B.寒冬季节慎用寒凉药物 C.阳虚证慎用寒凉药物 D.寒热错杂证慎用寒凉药物 E.以上均非(分数:2.00)A.B. C.D.E.解析:考点 防治原则 解

    35、析 因时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用药原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的“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即是这个道理。39.以下除哪项外,均能体现“因人制宜”治则 A.因性别不同而用药各异 B.因居处环境不同而用药各异 C.团体质不同而用药各异 D.因年龄长幼不同而用药各异 E.因生活习惯不同而用药各异(分数:2.00)A.B. C.D.E.解析:考点 防治原则 解析 因人制宜是指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的不同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用药的原则。而因居处环境不同而用药各异属于因地制宜。40.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体现的原则是 A.既病防

    36、变 B.治病求本 C.因人制宜 D.因时制宜 E.因地制宜(分数:2.00)A.B.C.D.E. 解析:考点 防治原则 解析 因地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用药的原则。由于地区不同,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各异,人的生理特性和病变特点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治疗用药时应根据当地环境及生活习惯而有所变化。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的“西北之气,散而寒之”,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二、BB1 型题/B(总题数:8,分数:16.00) A.上午 B.下午 C.中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分数:2.00)(1).阳中之阳的时间是(分数:1.00)A. B.C.D.E.解析:(2).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分数:1.00)A.B.C.D. E.


    注意事项

    本文(【医学类职业资格】(A)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五)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appealoxygen21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