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医综合(感觉器官)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及答案解析(总分:7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A2 型题(总题数:27,分数:54.00)1.当刺激感受器时,如果刺激仍在持续,但传入神经冲动频率已开始下降,此现象称为( )(2007 年)(分数:2.00)A.传导阻滞B.衰减性传导C.疲劳D.适应2.下列关于生物电的叙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1996 年)(分数:2.00)A.感受器电位和突触后电位的幅度可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B.感受器电位和突触后电位的幅度在产生部化较其周围大C.感受器电位和突触后电化均可以总和D.感受器电位和突触后电位的幅度比动作电位大E.感受器电位和突触后
2、电位都是局部电化3.正常时,下列哪一种感受器最容易适应( )(1995 年)(分数:2.00)A.肌梭B.伤害性感受器C.触觉感受器D.内脏化学感受器E.肺牵张感受器4.正常情况下,用手电简灯光照射入左眼时出现的反射性反应是( )(2010 年)(分数:2.00)A.左侧瞳孔缩小,右侧瞳孔小变B.右侧瞳孔缩小,左侧瞳孔小变C.左侧瞳孔明显缩小,右侧瞳孔略有增大D.左、右曲侧瞳孔同等程度缩小5.视网膜中央凹处对光感受分辨力高的主要原因是( )(2009 年)(分数:2.00)A.感光细胞密度大B.感光细胞兴奋性高C.感光细胞中感光色素含量高D.传入通路的会聚程度小6.与视锥细胞相比,视杆细胞的特
3、点是( )(2008 年)(分数:2.00)A.数量少B.对光敏感度高C.能产乍色觉D.分辨能力强7.视远物和近物都需要眼进行调节的折光异常是( )(2007 年)(分数:2.00)A.近视B.远视C.散光D.老视8.下列关于正常人眼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2005 年)(分数:2.00)A.视远物时需调节才能清晰成像于视网膜B.晶状体变凸有助于消除球面像差和色像差C.瞳孔缩小可避免强光对视网膜的有害刺激D.双眼球会聚可避免复视而形成单视视觉E.调节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得到加强9.下列关于视杆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2004 年)(分数:2.00)A.不能产生动作电位B.能产牛感受器电
4、位C.视敏度高D.光敏度高E.司暗视觉10.下列关于视网膜 L两种感光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2003 年)(分数:2.00)A.视杆细胞分布于视网膜周边部,而视锥细胞分布于中心部B.视杆细胞对光敏感度较视锥细胞低C.视杆细胞不能分辨颜色,而视锥细胞能分辨颜色D.视杆细胞对被视物结构的分辨能力较视锥细胞低E.视杆细胞传入通路的会聚程度较视锥细胞高11.眼球前后径正常的人,眼的近点愈近,说明其( )(2002 年)(分数:2.00)A.角膜愈呈球形B.晶状体弹性愈好C.缩瞳能力愈强D.双眼球会聚能力愈强E.对光反应能力愈强12.悬韧带放松时可使( )(1996 年)(分数:2.00)A.晶
5、状体曲度减小B.晶状体曲度增大C.角膜曲度增大D.角膜曲度减小E.瞳孔缩小13.光线刺激视杆细胞可引起( )(1995 年)(分数:2.00)A.Na + 内流增加和超极化B.Na + 内流增加和去极化C.Na + 内流减少和超极化D.Na + 内流减少和去极化E.K + 外流停止和去极化14.光照增强时,瞳孔缩小,此反射称为( )(1994 年)(分数:2.00)A.瞳孔近反射B.直接缩小反射C.瞳孔对光反射D.直接光反射E.减弱的瞳孔开大反射15.近点表示( )(1993 年)(分数:2.00)A.视力B.眼的折光能力C.眼的调节能力D.视杆细胞的功能E.视锥细胞的功能16.睫状肌收缩时,
6、可使( )(1992 年)(分数:2.00)A.角膜曲度增大B.角膜曲度减小C.瞳孔缩小D.品状体曲度增大E.晶状体曲度减小17.眼的折光系统中,折光力最大的界面是( )(1988 年)(分数:2.00)A.房水-水晶体前面界面B.角膜后表面-房水界面C.水晶体后表面-玻璃体界面D.玻璃体-视网膜界面E.空气-角膜前表面界面18.视网膜中央凹对光的感受高,其主要原因是( )(2011 年)(分数:2.00)A.感光色素含量高B.感光细胞的兴奋性高C.传入通路的会聚程度小D.感光色素处于合成状态19.老视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2012 年)(分数:2.00)A.玻璃体透明度改变B.晶状体弹性减
7、弱C.角膜透明度改变D.房水循环障碍20.听觉器官的感音换能装置螺旋器所在的部位是( )(2009 年)(分数:2.00)A.盖膜B.卵圆窗膜C.基底膜D.前庭膜21.正常人耳对声音频率的最敏感范围是( )(2006 年)(分数:2.00)A.202000HzB.1006000HzC.10003000HzD.100010000HzE.500020000Hz22.声波传入内耳最主要的途径是( )(2005 年)(分数:2.00)A.颅骨颞骨中耳蜗内淋巴B.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膜耳蜗C.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圆窗膜耳蜗D.外耳道鼓膜鼓室空气圆窗膜耳蜗E.外耳道鼓膜颞骨中耳蜗内淋巴23.听觉感受器化于(
8、 )(2004 年)(分数:2.00)A.耳蜗B.鼓膜C.半规管D.椭圆囊E.球囊24.按照行波理论,低频振动(低音调)( )(1993 年)(分数:2.00)A.只引起耳蜗顶部基底膜发生振动B.只引起耳蜗底部基底膜发生振动C.整个基底膜均有振动,振幅大小相同,终止丁顶部D.首先引起耳蜗底部甚底膜振动,振幅逐渐增大,近顶端达到最大振幅E.首先引起耳蜗底部基底膜振动,开始较大而后逐渐减小,近顶端处逐渐消失25.声波由鼓膜经听骨链后( )(2011 年)(分数:2.00)A.压强增大,振幅不变B.压强增大,振幅减小C.压强增大振幅增大D.压强减小,振幅减小26.关于耳蜗声波频率分析的行波学说,锚误
9、的叙述是( )(2012 年)(分数:2.00)A.不同频率的声波引起的行波均从基底膜底部开始B.声波频率愈低,行波的传播距离愈远C.行波的起点与终点之间有一个振幅最大的部位D.高频声波的最大行波振幅出现在蜗顶部附近27.冷水进入一侧耳内,可引起下列哪一变化,从而导致出现头晕和恶心等植物性功能改变( )(1995 年)(分数:2.00)A.冷却了耳石器官B.壶腹嵴的运动减弱C.前庭传入神经放电增加D.前庭传入神经放电减少E.内淋巴液流动二、X 型题(总题数:9,分数:18.00)28.F列感受器中,属于慢适应感受器的有( )(2009 年)(分数:2.00)A.环层小体B.关节囊感受器C.肌梭
10、D.颈动脉体29.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涉及( )(1993 年)(分数:2.00)A.将刺激能量转为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B.先产生发生器电位,当达到一定水平时,可产生动作电位C.发生器电位是“全或无”的D.发牛器电位传入中枢一定部位,就会产生主观感觉30.眼的视近物调节机制包括( )(1998 年)(分数:2.00)A.支配睫状肌的副交感神经释放 AChB.品状体前后面变得更凸C.内直肌收缩D.瞳孔括约肌松弛31.两眼注视正前方某一点时,右视野中物体的光线( )(1994 年)(分数:2.00)A.被双眼中央凹左侧的视网膜所感受B.产生的冲动沿着右侧视束传导C.产生的冲动在额叶视区内引起有意识
11、的感觉D.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像32.眼的调节能力大小的指标是( )(1989 年)(分数:2.00)A.远点B.近点C.焦距D.焦度33.耳蜗微音器电位的特点有( )(2010 年)(分数:2.00)A.其频率和幅度与声波一致B.不发生适应C.有一定的阈值D.有一定的不应期34.鼓膜( )(2000 年)(分数:2.00)A.使传入耳内的卢波频率明显改变B.有较好的频率响应和较小的失真度C.咽鼓管阻塞时,可使其内陷D.是一个平而膜35.发生晕船反应时,受到过度刺激的感受器有( )(2008 年)(分数:2.00)A.上半规管B.外半规管C.后半规管D.椭圆囊和球囊36.椭圆囊( )(1991
12、 年)(分数:2.00)A.是一个重力感受器B.与半规管和耳蜗的内淋巴液相通C.囊斑处的毛细胞的纤毛埋植在含有碳酸钙的耳石膜内D.能引起肌紧张的反射性改变三、B1 型题(总题数:1,分数:4.00)A视盘 B视盘的周边部 C中央凹 D中央凹周边部 E视网膜周边部 (1997 年)(分数:4.00)(1).视网膜上既无视锥也无视杆细胞的部位是(分数:2.00)A.B.C.D.E.(2).视网膜卜仅有视锥细胞的部位是(分数:2.00)A.B.C.D.E.西医综合(感觉器官)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答案解析(总分:7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A2 型题(总题数:27,分数:54.00)1
13、.当刺激感受器时,如果刺激仍在持续,但传入神经冲动频率已开始下降,此现象称为( )(2007 年)(分数:2.00)A.传导阻滞B.衰减性传导C.疲劳D.适应 解析:解析:考查对感受器一般生理特性的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包括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功能和适应现象。其中适应现象是指以恒定强度的刺激连续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在持续,但传入神经上的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下降,主观感觉减弱或消失,此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适应并非疲劳,因为当感受器对某一强度刺激产生适应后,如果加大刺激强度,又可引起传入冲动增加。适应情况并没有发生传导通路障碍,也不是衰减性传导,因为并不是动作电位强度减小,而频率下
14、降。2.下列关于生物电的叙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1996 年)(分数:2.00)A.感受器电位和突触后电位的幅度可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B.感受器电位和突触后电位的幅度在产生部化较其周围大C.感受器电位和突触后电化均可以总和D.感受器电位和突触后电位的幅度比动作电位大 E.感受器电位和突触后电位都是局部电化解析:解析:一般来说,多数可兴奋细胞的动作电位中有超射现象,动作电位的幅度较高。而感受器电位多为去极化,突触后电位有去极化和超极化,它们都是局部电位;幅度较低;并在一定范围内可随刺激强度增强而增大,可以总和;能以电紧张的形式沿细胞膜做短距离扩布(呈指数衰减)。3.正常时,下列哪一种感
15、受器最容易适应( )(1995 年)(分数:2.00)A.肌梭B.伤害性感受器C.触觉感受器 D.内脏化学感受器E.肺牵张感受器解析:解析: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传入神经纤维的冲动频率已开始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皮肤触觉感受器最容易适应,是快适应感受器,而其他选项中的感受器均不容易适应,是慢适应感受器。4.正常情况下,用手电简灯光照射入左眼时出现的反射性反应是( )(2010 年)(分数:2.00)A.左侧瞳孔缩小,右侧瞳孔小变B.右侧瞳孔缩小,左侧瞳孔小变C.左侧瞳孔明显缩小,右侧瞳孔略有增大D.左、右曲侧瞳孔同等程度缩小 解析:解析:瞳孔的大小由于入射光亮的
16、强弱而变化称为瞳孔对光反射:当光照视网膜时产生的冲动经视神经传到中脑的顶盖前区更换神经元,然后到达双侧的动眼神经缩瞳核,然后再经传出神经引起双侧瞳孔缩小。所以无论刺激单侧还是双侧眼。均会在双侧引起瞳孔对光反射。5.视网膜中央凹处对光感受分辨力高的主要原因是( )(2009 年)(分数:2.00)A.感光细胞密度大B.感光细胞兴奋性高C.感光细胞中感光色素含量高D.传入通路的会聚程度小 解析:解析:人类的感光细胞与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间的联系中普遍存在会聚现象。已知视杆细胞在与双极细胞之间的联系中存在会聚现象;而视锥细胞与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之间的会聚程度要小得多,在中央凹处常可见到一个视锥细胞
17、仅与一个双极细胞联系,而该双极细胞也只同一个神经节细胞联系的一对一的“单线联系”方式,这是视网膜中央凹具有高度视敏度的结构基础。6.与视锥细胞相比,视杆细胞的特点是( )(2008 年)(分数:2.00)A.数量少B.对光敏感度高 C.能产乍色觉D.分辨能力强解析:解析:考查对视网膜两种感光换能系统知识的掌握。视网膜内存在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感光细胞。人眼一侧视网膜内约有 1210 8 个视杆细胞和 610 6 个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外段成圆杆状,细胞内的膜盘膜上存在大量单一的视色素,即视紫红质,对光的敏感度高,但只能分辨明暗,故无色觉,视杆细胞和与之相连接的双极细胞以及视神经节细胞组成视杆系
18、统,该系统的会聚程度高,因而其分辨能力较差;视锥细胞外段成圆锥状,不同的视锥细胞的膜盘膜上镶嵌着不同的视色素,对光的敏感度较低,且能分辨颜色,视锥细胞和与之相连接的双极细胞以及视神经节细胞组成视锥系统,该系统呈单线联系,因而其分辨能力较强。7.视远物和近物都需要眼进行调节的折光异常是( )(2007 年)(分数:2.00)A.近视B.远视 C.散光D.老视解析:解析:考查对各种屈光不正的理解。正常人眼看远物时,不需调节可以看清远物,而经过调节可以看清近物;近视眼折光能力增强,看近物无需调节或仅需较小调节即可看清,而看远物时,由远物平行光聚集在视网膜前,因而出现模糊影像;远视眼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
19、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太弱所致。看远物时,来自远物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后方,也不能清晰地成像在视网膜上,需要进行调节,远视眼在看近物时,需经更多调解才能看清物体。因此无论看远物还是近物,远视眼都需进行调节。老视眼看远物正常,看近物不清。散光眼是由于折光面曲率异常,视远物和视近物都不清晰,不属调节问题。8.下列关于正常人眼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2005 年)(分数:2.00)A.视远物时需调节才能清晰成像于视网膜B.晶状体变凸有助于消除球面像差和色像差C.瞳孔缩小可避免强光对视网膜的有害刺激D.双眼球会聚可避免复视而形成单视视觉 E.调节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得到加强解析:解析:眼的调节是
20、指视近物的调节,视远物时不需要调节(A 错误)。正常人视近物的调节主要是由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和两眼球会聚而实现的:晶状体变凸可使折光能力加强,使成像于视网膜上(B 错误);瞳孔缩小有利于消除球面像差和色像差,而不是避免强光对视网膜的有害刺激(后者是瞳孔对光反射的作用,故 C错误);双眼球会聚可避免复视而形成单视视觉。由于老年人晶状体弹性减退,调节能力随年龄增加而减弱(E 错误)。9.下列关于视杆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2004 年)(分数:2.00)A.不能产生动作电位B.能产牛感受器电位C.视敏度高 D.光敏度高E.司暗视觉解析:解析:视网膜的两种感光系统中,一种是由视杆细胞和与它们
21、相联系的双极细胞以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它们对光的敏感度较高,但视觉分辨力低,只有粗略的轮廓,视敏度差;另一种是由视锥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它们对光的敏感性较差,但可分辨颜色,且有高的分辨能力,对物体的细节和轮廓都能看清,视敏度高。故本题中视杆细胞的视敏度高的说法是错误的。10.下列关于视网膜 L两种感光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2003 年)(分数:2.00)A.视杆细胞分布于视网膜周边部,而视锥细胞分布于中心部B.视杆细胞对光敏感度较视锥细胞低 C.视杆细胞不能分辨颜色,而视锥细胞能分辨颜色D.视杆细胞对被视物结构的分辨能力较视锥细胞低E.视杆细胞传入通路的会聚
22、程度较视锥细胞高解析:解析:视杆细胞对光的敏感度较视锥细胞高,B 不对。11.眼球前后径正常的人,眼的近点愈近,说明其( )(2002 年)(分数:2.00)A.角膜愈呈球形B.晶状体弹性愈好 C.缩瞳能力愈强D.双眼球会聚能力愈强E.对光反应能力愈强解析:解析:眼能看清的最近距离称为近点。看近物时,睫状肌处于收缩状态,导致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其自身的弹性而变凸,折光能力增大,使物像前移,成像在视网膜上,因而能将近物看清楚,近点较近。随年龄增加,晶状体自身的弹性下降,调节能力降低,近点变远。所以,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可用眼近点表示,近点越近,提示晶状体的弹性越好。12.悬韧带放松时可使( )(1
23、996 年)(分数:2.00)A.晶状体曲度减小B.晶状体曲度增大 C.角膜曲度增大D.角膜曲度减小E.瞳孔缩小解析:解析:当悬韧带放松时,晶状体弹性回缩,曲度增大。13.光线刺激视杆细胞可引起( )(1995 年)(分数:2.00)A.Na + 内流增加和超极化B.Na + 内流增加和去极化C.Na + 内流减少和超极化 D.Na + 内流减少和去极化E.K + 外流停止和去极化解析:解析:感受器电位是指感受器受刺激时引起的局部电位变化,绝大多数感受器电位都是 Na + 内流增加形成的去极化,光感受器的感受器电位是一种例外现象,它是Na + 内流减少形成的局部超极化电位。14.光照增强时,瞳
24、孔缩小,此反射称为( )(1994 年)(分数:2.00)A.瞳孔近反射B.直接缩小反射C.瞳孔对光反射 D.直接光反射E.减弱的瞳孔开大反射解析:解析:光照增强时,反射性引起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称为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可分为直接光反射(光照眼)和间接光反射(非光照眼)。瞳孔近反射是指看近物时瞳孔缩小的反射,其反射中枢与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不同。瞳孔开大反射系交感神经支配的,引起瞳孔开大肌收缩,从而使瞳孔开大的反射。15.近点表示( )(1993 年)(分数:2.00)A.视力B.眼的折光能力C.眼的调节能力 D.视杆细胞的功能E.视锥细胞的功能解析:解析:近点指看近物时,经过眼的最
25、大调节后可以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是提示眼的调节能力的,调节能力大小与使晶状体变凸,从而增加折光能力、使瞳孔括约肌收缩引起瞳孔缩小,和眼内直肌收缩引起两眼会聚有关。16.睫状肌收缩时,可使( )(1992 年)(分数:2.00)A.角膜曲度增大B.角膜曲度减小C.瞳孔缩小D.品状体曲度增大 E.晶状体曲度减小解析:解析:当睫状肌收缩时,引起连接于晶状体囊的悬韧带松弛,促成晶状体由其自身弹性而向前方和后方突出,曲度增加。17.眼的折光系统中,折光力最大的界面是( )(1988 年)(分数:2.00)A.房水-水晶体前面界面B.角膜后表面-房水界面C.水晶体后表面-玻璃体界面D.玻璃体-视网膜界面E
26、.空气-角膜前表面界面 解析:解析:折光力最大的界面是空气一角膜前表面界面(主要的)。18.视网膜中央凹对光的感受高,其主要原因是( )(2011 年)(分数:2.00)A.感光色素含量高B.感光细胞的兴奋性高C.传入通路的会聚程度小 D.感光色素处于合成状态解析:解析:已知视杆细胞在与双极细胞之间的联系中存在会聚现象;而视锥细胞与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之间的会聚程度要小得多,在中央凹处常可见到一个视锥细胞仅与一个双极细胞联系,而该双极细胞也只同一个神经节细胞联系的一对一的“单线联系”方式,这是视网膜中央凹具有高度视敏度的结构基础。19.老视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2012 年)(分数:2.00
27、)A.玻璃体透明度改变B.晶状体弹性减弱 C.角膜透明度改变D.房水循环障碍解析:解析: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的弹性逐渐减弱,导致眼的调节能力降低,称为老视。20.听觉器官的感音换能装置螺旋器所在的部位是( )(2009 年)(分数:2.00)A.盖膜B.卵圆窗膜C.基底膜 D.前庭膜解析:解析:基底膜上有声音感受器螺旋器,螺旋器由内、外毛细胞及支持细胞等组成。21.正常人耳对声音频率的最敏感范围是( )(2006 年)(分数:2.00)A.202000HzB.1006000HzC.10003000Hz D.100010000HzE.500020000Hz解析:解析:听觉是耳的重要功能。由声源
28、振动使空气产生疏密波,通过外耳和中耳组成的传音系统传递给内耳,经内耳的换能作用将声波转变为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质的听觉中枢而产生听觉。但是空气的振动频率必须在一定范围内,并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产生听觉。正常人能感受的声频范围是 2020000Hz,低于和高于此范围分别称为次声波和超声波。但在声频范围为 10003000Hz 时听阈最低,即听觉最敏感。22.声波传入内耳最主要的途径是( )(2005 年)(分数:2.00)A.颅骨颞骨中耳蜗内淋巴B.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膜耳蜗 C.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圆窗膜耳蜗D.外耳道鼓膜鼓室空气圆窗膜耳蜗E.外耳道鼓膜颞骨中耳蜗内淋巴解析:解析:正常人声波传入内耳
29、的主要途径是气传导,即: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膜耳蜗;鼓膜的振动也可引起鼓室内空气的振动,再经圆窗膜传入耳蜗,此途径虽也是气传导,但只有当听骨链破坏,B 途径不起作用时才有一定的作用;A 是骨传导的途径,在正常人不是主要的。23.听觉感受器化于( )(2004 年)(分数:2.00)A.耳蜗 B.鼓膜C.半规管D.椭圆囊E.球囊解析:解析:听觉的感受器是位于内耳耳蜗基底膜上的螺旋器。鼓膜是声音传导到内耳途径中的重要部位,但不感音。其余三个选项是内耳的平衡感觉器官所在处。24.按照行波理论,低频振动(低音调)( )(1993 年)(分数:2.00)A.只引起耳蜗顶部基底膜发生振动B.只引起耳蜗底
30、部基底膜发生振动C.整个基底膜均有振动,振幅大小相同,终止丁顶部D.首先引起耳蜗底部甚底膜振动,振幅逐渐增大,近顶端达到最大振幅 E.首先引起耳蜗底部基底膜振动,开始较大而后逐渐减小,近顶端处逐渐消失解析:解析:行波理论是听觉感受器对声音频率分析的学说。其内容为:不同频率的声音引起的行波都从基底膜底部、即靠近卵圆窗膜处开始,但频率不同时,行波传播的远近和最大行波振幅出现的部位有所不同。低频声音引起行波,可传播到基底膜顶端,并在近顶端达到最大振幅;相反,高频声音引起的基底膜振动,主要局限在卵圆窗附近。25.声波由鼓膜经听骨链后( )(2011 年)(分数:2.00)A.压强增大,振幅不变B.压强
31、增大,振幅减小 C.压强增大振幅增大D.压强减小,振幅减小解析:解析:声波由鼓膜经听骨链到达卵圆窗膜时,其振动的压强增大,而振幅稍减小,这就是中耳的增压作用。其原因主要有: 鼓膜的实际振动面积约 594mm 2 ,而卵圆窗膜的面积只有 32mm 2 ,二者之比为 186:1。如果听骨链传递时总压力不变,则作用于卵圆窗膜上的压强为鼓膜上压强的 186倍。 听骨链杠杆的长臂与短臂之比为 13:1,这样,通过杠杆的作用在短臂一侧的压力将增大为原来的 13 倍。26.关于耳蜗声波频率分析的行波学说,锚误的叙述是( )(2012 年)(分数:2.00)A.不同频率的声波引起的行波均从基底膜底部开始B.声
32、波频率愈低,行波的传播距离愈远C.行波的起点与终点之间有一个振幅最大的部位D.高频声波的最大行波振幅出现在蜗顶部附近 解析:解析:1993 年考题的重复。行波理论内容为:不同频率的声音引起的行波都从基底膜底部、即靠近卵圆窗膜处开始,但频率不同时,行波传播的远近和最大行波振幅出现的部位有所不同。低频声音引起行波,可传播到基底膜顶端,并在近顶端达到最大振幅;相反,高频声音引起的基底膜振动,主要局限在卵圆窗附近。27.冷水进入一侧耳内,可引起下列哪一变化,从而导致出现头晕和恶心等植物性功能改变( )(1995 年)(分数:2.00)A.冷却了耳石器官B.壶腹嵴的运动减弱C.前庭传入神经放电增加D.前
33、庭传入神经放电减少E.内淋巴液流动 解析:解析:冷水进入一侧耳内,可使外耳道温度降低,从而使靠近中耳的内淋巴液温度低于其他内淋巴液,引起内淋巴液流动,从而引起半规管壶腹嵴上毛细胞的纤毛弯曲,导致头晕和恶心。温度不是耳石器官的适宜刺激,不能导致耳石器官兴奋或抑制;温度变化本身也不能使壶腹嵴运动变化;此外,温度改变也不能直接导致前庭神经传入放电的变化。二、X 型题(总题数:9,分数:18.00)28.F列感受器中,属于慢适应感受器的有( )(2009 年)(分数:2.00)A.环层小体B.关节囊感受器 C.肌梭 D.颈动脉体 解析:解析:慢适应感受器以肌梭、颈动脉窦和关节囊感受器为代表,它们的共同
34、特点是,在刺激持续作用时,一般仅在刺激开始后不久出现冲动频率的轻微降低,以后可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于这一水平。故B、C、D 项均属于慢适应感受器;选项 A,皮肤的环层小体属于快适应感受器。29.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涉及( )(1993 年)(分数:2.00)A.将刺激能量转为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 B.先产生发生器电位,当达到一定水平时,可产生动作电位 C.发生器电位是“全或无”的D.发牛器电位传入中枢一定部位,就会产生主观感觉解析:解析:发生器电位,即感受器电位,是一种局部电位,是等级性的(不是“全或无”的)、不能传导的电位变化,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将刺激能量首先转变成感受器电位,其幅度随刺激强度
35、增加而加大,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引起的感受器电位达一定水平时,可使与其相连的传入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30.眼的视近物调节机制包括( )(1998 年)(分数:2.00)A.支配睫状肌的副交感神经释放 ACh B.品状体前后面变得更凸 C.内直肌收缩 D.瞳孔括约肌松弛解析:解析:视近物的调节机制包括三方面,即晶状体变凸(最重要,是由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 ACh,使睫状肌收缩,引起悬韧带放松的后果);瞳孔缩小(是由瞳孔括约肌收缩引起的,而不是松弛);两眼会聚(由内直肌收缩而实现)。31.两眼注视正前方某一点时,右视野中物体的光线( )(1994 年)(分数:2.00)A.被双眼中央凹左侧的视网膜所感
36、受 B.产生的冲动沿着右侧视束传导C.产生的冲动在额叶视区内引起有意识的感觉D.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像 解析:解析:右视野中物体的光线被双眼中央凹左侧的视网膜所感受,在视网膜上形成倒像。左眼中央凹左侧视网膜的节细胞纤维在视交叉处不交叉,与右眼中央凹左侧视网膜发出的纤维经视交叉后,二者联合组成左侧视束,最后,在左侧枕叶视区内形成意识感觉。32.眼的调节能力大小的指标是( )(1989 年)(分数:2.00)A.远点B.近点 C.焦距D.焦度 解析:解析:眼的调节能力大小的指标是近点和焦度。33.耳蜗微音器电位的特点有( )(2010 年)(分数:2.00)A.其频率和幅度与声波一致 B.不发生适
37、应 C.有一定的阈值D.有一定的不应期解析:解析:耳蜗微音器电位呈等级式反应,即其电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大。耳蜗微音器电位无真正的阈值,没有潜伏期和不应期,不易疲劳,不发生适应现象。34.鼓膜( )(2000 年)(分数:2.00)A.使传入耳内的卢波频率明显改变B.有较好的频率响应和较小的失真度 C.咽鼓管阻塞时,可使其内陷 D.是一个平而膜解析:解析:鼓膜不是一个平面膜,呈顶点朝向中耳的漏斗形;鼓膜有较好的频率响应和较小的失真度,所以可以将外界的声波较准确复制并传递到听小骨;鼓膜两侧压力不等时会发生变形,例如咽鼓管阻塞时,鼓室内气体可被吸收,鼓室内压力将下降,当明显低于大气压时可发生内陷
38、。35.发生晕船反应时,受到过度刺激的感受器有( )(2008 年)(分数:2.00)A.上半规管 B.外半规管C.后半规管 D.椭圆囊和球囊解析: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有关前庭器官适宜刺激和平衡感觉功能的知识。前庭器官中,感受直线加速度的感受装置是椭圆囊和球囊,感受旋转加速度的感受装置是半规管。上、外、后三对半规管分别代表空间的三个平面,当头向前倾 30度时,外半规管与地面平行,其余两个半规管与地面垂体。晕船反应是因为船身上下颠簸和左右摇摆使上、后半规管的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所造成的。36.椭圆囊( )(1991 年)(分数:2.00)A.是一个重力感受器 B.与半规管和耳蜗的内淋巴液相通 C.囊
39、斑处的毛细胞的纤毛埋植在含有碳酸钙的耳石膜内 D.能引起肌紧张的反射性改变 解析:解析:椭圆囊内有内淋巴液,与球囊、半规管和耳蜗的内淋巴液是相通的,椭圆囊的感受细胞为毛细胞,存在于囊斑结构中,其纤毛埋植在含有碳酸钙的耳石膜中,耳石膜的比重大于内淋巴液,因而当人体头部的空间位置改变或在直线方向运动时,在重力作用下耳石膜与囊斑的位置关系也将改变,所以是一个重力感受器,其传入冲动可对肌紧张进行调节,以保持姿势平衡和运动协调。三、B1 型题(总题数:1,分数:4.00)A视盘 B视盘的周边部 C中央凹 D中央凹周边部 E视网膜周边部 (1997 年)(分数:4.00)(1).视网膜上既无视锥也无视杆细胞的部位是(分数:2.00)A. B.C.D.E.解析:(2).视网膜卜仅有视锥细胞的部位是(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视盘即视神经乳头处,这里没有感光细胞;黄斑的中心,即中央凹只有视锥细胞,没有视杆细胞。